廣告觀點

「我大個要做寫信佬!」

小時候,我家在油塘灣徙置區,那個年代,隔離鄰舍都是內地來自五湖四海的新移民,我的父母也不例外。 已忘記了在那個街角或藥材舖前的小檔口,印象中有位老伯,專替我老媽和她那班潮州婆上海婆師奶朋友寫信回鄉下,你說一句,他便會重覆你那一句,有需要時,再免費略加少許形容修飾思路整理,你點頭,他落筆。 離鄉別井,家書抵萬金,可惜這要務,還是要找人代勞。原來,那個年代的新移民,不少也是目不識丁,當時做人家的文字槍手,可以混點飯吃。於是老媽千叮萬囑,叫我長大後一定要學懂寫字,識寫字,就有飯開。 後來,雖然當時我只還是小五小六,但好歹念的是培正中文小學,老媽開始覺得我要學有所成,除了幫她代筆寫家書外,經她的專業推介,後來的三姑六婆也陸續找上門來,於是,我極有理由相信,當時我已開始斷了那位寫信伯伯的米路。 長大後,我也順理成章,雖然大學念的是音樂,畢業後卻成了一名在廣告公司靠文字維生的打工仔,幫廣告客戶做文字槍手。 今時今日,我雖然不能稱得上有什麼成就,但最近在網上看見這名為「細個嘅過癮諗法,分分鐘係將來嘅大成就!」短片,卻讓我回想起上面這則童年往事。 短片中,我們先見到一名在沙灘堆沙,喊着「我大個想擔泥」的小男孩;然後,又見到有位在街角和垃圾婆爭廢紙的小女孩,大呼「我大個想執紙皮」宣言;最後,開着三輪小拖車的冬菇頭男孩,逐家逐戶去「尋桔」,然後嚷着說:「我大個想運桔」。 哎喲,大吉利是,小小年紀怎可毫無大志?創作人當然不是如此立壞心腸,原來背後各有潛台詞,「想擔泥」的那位小朋友叫貝日銘(蜚聲國際的建築大師貝聿銘?),「執紙皮」的小女孩叫張茵茵(中國女首富兼廢紙回收大王,玖龍紙業董事長張茵?),「運桔」的那位叫董浩仁(前董特首之父,一代船王兼物流業大亨董浩雲?)。這支短片,原來是一個遊戲活動的宣傳片,主辦單位是某大保險公司,如果你已為人父母,也可以炮製一條類似的短片,參加這個比賽。 「我大個要做寫信佬!」,小時候,我對老媽如是說。 (原文刊登於本人於MetroPop週刊的「廣是廣非」專欄,本網誌版稍作修改)  

「我大個要做寫信佬!」 Read More »

體感Gmail,力挑Xbox 360。

見體感遊戲今年繼續大行其道,Wii的後繼機有MOVE,微軟亦成功創製出無控制器360度體感Kinect,科技界的龍頭份子Google也來湊熱鬧,順勢推出體感Gmail,是為Gmail Motion。 只要一個Web Cam,你就可以連Keyboard也不用,對著鏡頭,以降龍十八掌式的動作,向Gmail的體感識別引擎作出不同指令,你就可以輕輕鬆鬆,將整個電郵打好。工作之餘,更可當做運動。 Google 開發人員,為你詳盡解釋Gmail Motion這嶄新科技。 除了電郵之外,Google更同時積極研發以下體感功能,讓你的上網體驗更美好。 Google體感文件(文件中的流程圖,可能要有關單位各自負責了) Google體感繪圖(這可能只有年輕用家才可以用了) Google體感檔案上載(上載速度視個人體力而定) Google體感簡報(那句One more thing你想起誰?) Google體感試算表(算術還是我們亞洲人的強項) (以上內容純屬2011年4月1日愚人節期間限定虛構,切勿模仿,即使在家長指引下,任何意外結果Google將一概不負責任)

體感Gmail,力挑Xbox 360。 Read More »

香體噴霧誘惑天使下凡?

科技不斷步,互動廣告現在真的無處不在。對於不少智能手機用家來說,相信對「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這技術也可能不太陌生,簡單而言,就是只要你啟動了手機面前的鏡頭,你就能夠在手機屏幕上,看到現實與虛擬世界結合的畫面。 這類應用,最普遍被用於一些公司的優惠,又或者是旅遊或交通導覽,在提供相關資訊之餘,更可加強用戶與品牌之間建立的關係。 譬如,你會在手機屏幕中顯示面前的街景中,見到好些虛擬地出現的立體動畫式浮標,你繼續一路前進,浮標亦會隨你所處的位置變更,告訴你附近有什麼有趣事情或有用資訊。 除了智能手機,「擴增實境」亦可應用於具有網絡攝影機(Web Cam)的個人電腦之上,通常的手法,就是用戶手中只要有一個類似電腦條碼的印刷品(當然是由相關的廣告商,透過網絡下載或宣傳印刷品所提供),透過網絡攝影機,用戶便同樣可以在電腦屏幕面前,看到現實與虛擬世界結合,可作三百六十度轉換,或甚至是可進行互動的立體畫面。 當然,這技術也可以應用於戶外廣告,最近,於倫敦的維多利亞火車站(Victoria railway station),便出現了一個別開生面的「擴增實境」廣告,途人只要站在地面上這個廣告位置,根據指示仰頭一望,便會見到自己不僅出現在火車站大堂上的巨型視像屏幕上,自己的身旁,更會從天而降一名美女天使,她更會向你發出挑逗動作。 賣廣告的是Lynx這男士香體噴霧,意思大概是說,只要一經使用這產品,閣下便會魅力四射,連天使也會動凡心,主動向你投懷送抱。我不知道這產品是否真的具備如此「神奇」功效,但可以肯定的是,不僅是男士,其餘男女老幼都被這個有趣的戶外廣告吸引,玩得不亦樂乎之餘,對品牌的認知,又是上了一層樓。 (原文刊登於本人於MetroPop週刊的「廣是廣非」專欄,本網誌版稍作修改)

香體噴霧誘惑天使下凡? Read More »

全球最大型剃鬚真人Show

還記得,當年舊式戲院的巨型廣告海報嗎?每一張都是由畫師逐筆繪畫,雖然未必及上現今的印刷品般精美,但手繪的筆觸,給我們的感覺卻又是別有一番味道。 想不到這「懷舊」藝術,最近又得以循環再用。這個戶外廣告,一律全部手繪,有趣之處,是此「壁畫」上的人物肖像,會像真人一樣,有個虛擬生理時鐘,天天長出鬍子,鬍子長出後,又會有專人幫他剃鬚。 你大可視作這是戶外行為藝術吧,先容許我解釋一下,是這樣的,說起吉列剃鬚刀,相信大部份男士友都用過,此外,吉列剃鬚刀近年亦起用過不少運動明星代言,Tiger Woods、 Roger Federer、Thierry Henry等等巨星都曾經撐場,為這經典老牌子加強人氣。 今回吉列剃鬚刀這個寬20呎的巨型戶外廣告,出現於紐約SoHo區,牆上的肖像,正是紐約洋基棒球隊(New York Yankees)的安打王Derek Jeter。 這個肖像採用油畫手法繪畫,「壁畫」部份連續三天每一天都會重畫一次。而在這面牆外上上落落的,不是抹牆的清潔工,而是負責手繪的兩位畫師(不說不知,這兩位老師傅各自起碼有45年的繪畫壁畫經驗)。 藍布的吊台外面,除了 Gillette品牌的標誌外,只有一句簡單的廣告標語”Everyday masterpiece”(天天都是大師作品),Derek Jeter的肖像每天會仿如有生命地長出鬍子(當然這都是手繪的), 然後兩位畫師又會塗上模仿剃鬚糕的白泡,為他的俏臉進行「修理」,此之為吉列剃鬚刀的大師作品。 將戶外壁畫的部份製作過程,演化成產品說故事的一部份;動用了體壇巨星,卻又無需真人親新上陣。品牌及名人效應,一起發揮了奇妙的化學作用,除了不難引起媒體的話題性討論,我覺得更重要的是,試想像一下,如果你在街口看見這個廣告牌,你第一件事會做什麼?好的,拿出你的手機拍照或甚至是拍片,是不? 然後呢?當然就是在facebook或微博分享,或者是順便到facebook、foursquare或街旁上載相片兼「簽到」吧,話題人傳人,真的一舉多得。 (原文刊登於本人於MetroPop週刊的「廣是廣非」專欄,本網誌版稍作修改)

全球最大型剃鬚真人Show Read More »

伊麗莎白泰勒經典廣告

一代美艷巨星伊麗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香消玉殞,終年79歲,Advertising Age特別為她做了一個特輯,搜羅了一批她當年的經典代言廣告。 由香水、香皂、洗頭水、巧克力、化妝品、手飾、餅干,由40至90年代,橫跨半個世紀。 廣告客戶找名人代言,除了因為其名氣外,更重要的是品牌性格能否透過代言人發揚光大,一句「我的選擇」就當交了功課,當然不像伊麗莎白泰勒作風,像下面這支1991年的廣告中,伊麗莎白泰勒把她的鑽石耳環放下,並拋下一句”These have always brought me luck”,就既貫徹了她一貫「大女孩愛大鑽戒」(Big girls need big diamonds)的豪語作風,亦語帶相關地,帶出瓶蓋狀似鑽石耳環的White Diamond香水,品牌性格突出。 伊麗莎白泰勒生前對鑽石情有獨鍾,1991年這以她而命名的白鑽石系列香水,亦最貼切不過。由她說出的”These have always brought me luck”這經典廣告語,沿用至今。 美國人向來崇尚金髮美女,由她開始卻打破了「金髮才是美」的縮命,Lustre-Creme Shampoo找她來代言,讓這棕髮潮流更上一層。 50年代,力士(Lux)香皂陸續找來了多位荷里活女星代言,力士巨星這方程式,沿用至今,大家印象中,還有那位力士巨星最佳女主角呢? 被譽為化妝師的化妝品的蜜絲佛陀(MAX Factor),由向來擅演性格變化多端的她來演繹,說明產品的「戲劇性」效果。那個年代,代言廣告不能隨便說一句我的選擇就可以,一定要找到產品與代言人的共通點,借力才可打力。 伸延閱讀: Remembering Elizabeth Taylor in Advertising  

伊麗莎白泰勒經典廣告 Read More »

入Google實驗室打爆電腦

雲端運算Cloud Computing並非什麼新事物,但當我們這個年代,人人手上隨時有一部可上互聯網的手機、筆電或平板電腦,雲端這回事,已幾乎成為人人期望可達到的平常事。 還記得當年遺失或毀壞了電腦和手機,機毀files亡,或者是機毀contacts亡的痛苦回憶嗎?我試過不止一次,此刻想起,于我心尚有戚戚焉。 現在有了雲端運算技術,無論是你手機內的資料,或者是電腦內的檔案及應用程式,所有都放在雲端,透過不同的手機或電腦,只要連接互聯網,登入你的個人帳戶,一經同步,你就可以立即運作如常,任何硬件,其實也只是登入你雲端帳戶的入口而已,就像多啦A夢的隨意門,無論去到那裡,打開門,就可以回家。 大家可能也聽過,最近Google正密鑼緊鼓策動雲端平民化,繼手機及平板電腦操作系統Android,還將會有專為手提電腦而設的Chrome OS,整個系統的應用程式、網絡書籤、檔案等等,譬如我寫這篇稿時正在使用的Google docs,就是放在Google的雲端上。 是這樣的,Chrome OS尚未正式上市,Google便製作了這個名為Chrome Demolition Lab的互動影片網站,以幽默淺白的手法,向大家解釋輸我上面所講的雲端概念。 在這Chrome OS實驗室內,你可以透過那虛擬的Google Talk,告訴實驗人員,你想如何毀滅面前的這台筆電,輸入不同具毀滅性意思的英文單字如Punch或Kick等,畫面就會出現不同的相關短片,粗暴地替你幹掉該台筆電,然後會告訴你:不用怕,即使你的筆電已完全被摧毀,幸好你放在裡面的所有東西,都老早放了在雲端,找來另一台筆電,一經上網同步,你的筆電又復活了。 據說,在這個網站內,可按你輸入的英文動詞或片語而作出回應的短片,隨時超過一百條。 而且,每台筆電被摧毀的方式都迥異其趣,當中,大家不妨試一下輸入Will it blend,保證你會有意外收獲。 (原文刊登於本人於MetroPop週刊的「廣是廣非」專欄,本網誌版稍作修改)

入Google實驗室打爆電腦 Read More »

八十一歲的夢騎士

「人為什麼要活着?」 「為了思念?為了活下去?為了活更長?還是,為了離開?」 這則廣告一開首便提出了這個哲理性問題,之後的畫面,涉及喪偶、疾病、年老、好友逝去等等,這些人生難以逃避的事情,話題沉重,卻很真實。 鏡頭一轉,五位花甲老人抖擻精神,振作起來,撥開老鐵馬鋪滿的鐵鏽與塵埃,啟動引擎,再次上路飆車去。 然後旁白娓娓道來,告訴我們這個原來曾經在台灣發生的真實故事—-2007年,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舉辦了「不老騎士」歐兜邁(Autobike)環台活動。 「五個台灣人,平均年齡八十一歲;一個重聽、一個得了癌症、三個有心髒病、每一個都有退化性關節炎。」 「六個月的準備,環島十三天,一千一百三十九公里,從北到南,從黑夜到白天,只為了一個簡單的理由….。」 這個理由是什麼?賣一下關子,旁白最後,向在熒幕前的觀眾再問:「人,為什麼要活着?」 答案刻意沒有直接說出來,只是憑五位老騎士的感人畫面,然後黑底托白字道出—–「夢」。 「不平凡的平凡大眾」是最後打出來的廣告標語,賣廣告的,原來是台灣「大眾銀行」。 大部份銀行的形象廣告,總離不開如何24/7服務上天下海服務你,製作費充裕點的話,便再來點荷里活式特技,但到頭來,卻忘記了,近年企業與消費者之間,最欠缺的,就是人情味。 可能大多數人會認為,我們香港人是很實際的,廣告講人情味不合乎「港」情,況且大家都太忙….(下刪一百字)。 如果你可以讀到這裡,然後又可以花三分鐘看完下面這支廣告的話,恭喜你,你是少數的香港人(握手)。 (原文刊登於本人於MetroPop週刊的「廣是廣非」專欄,本網誌版稍作修改)

八十一歲的夢騎士 Read More »

男兒當微笑—井上雄彦為日本災民打氣。

面對天災人禍,我等凡人深感無助之餘,還可以做什麼?呼天搶地?讓愁雲再添慘霧? 311日本東北大地震後,日本漫畫家井上雄彦除了立即在他的Twitter帳戶@inouetake 向粉絲報平安外,更馬上以他一貫著名的水墨手繪,大筆一揮,繪畫了數十張以《Smile》(微笑)為主題的插圖(目前已更新至79張)。 每張人物寫真,都呈現出一個來自不同階層、個個充滿著朝氣的日本人面貌,漫畫大師利用他的專長以激勵人心,為日本災民打氣。 井上雄彦是不少年青人以至是70後們的偶像,相信這批漫畫必定能在不少日本人的心目中,注入點點生氣。 更希望的是,日本國民能夠儘快走過這段艱難的日子,雨過後,天,一定會晴。  

男兒當微笑—井上雄彦為日本災民打氣。 Read More »

每播一秒10萬的超級碗電視廣告

一億一千一百萬。 就是這個數字,大概可以告訴你美國電視觀眾對Super Bowl 超級碗(國家美式足球聯盟年度冠軍賽)可以有多瘋狂。今年Green Bay Packers對壘Pittsburgh Steelers的那場生死戰,全美國合共有1億1千1百萬觀眾同時收看,再破大會收視紀錄。 就連當日賽後的節目,Fox電視台的青春喜劇“Glee”也受惠,乘勢推出了一集特輯,當天也錄得2千6百80萬的收視。 雖然這都只可能是數字遊戲,但廣告客戶卻因此而趨之若鶩,年年爭相競投一個全國廣告播放的機會。在Super Bowl 的廣告時段賣廣告究竟要多少錢,每年都是業內人士的一個熱門話題。那管你經濟欠佳,今年價格持續上漲,據估計,播放一支30秒廣告,承惠3百萬美元。 不要以為只有大財團才有銀兩在Super Bowl 賣廣告,當年科網熱時,便出現了大量希望一舉成名的Dot Com公司。近期大熱的Groupon,今年也在Super Bowl的廣告時段首次登場,先不理廣告優劣,事後已引來了不少相關的報導,賺了。 又由於每年的Super Bowl廣告早成為不少美國電視觀眾們茶餘飯後的話題,近年多得互聯網,坊間有不少可方便重溫Super Bowl廣告的網站出現,順便更會叫大家來個公投,看看消費者最喜歡和最討厭的廣告,花落誰家。 華爾街日報便索性攪了一個Super Bowl 2011 Best and Worst Ads網頁,網羅了今年大家最最喜歡和最討厭的Super Bowl廣告,管你是尊貴的廣告客戶,依然無面俾。   帶幽默感的廣告向來較容易被消費者接受,投票結果暫時領先的,是這一支長達一分鐘的Volkswagen廣告。 故事中有一名全身星戰黑武士打扮的小朋友,他企圖以「念力」控制家中不同的物件,可惜一直都不得要領,但最後,奇蹟出現了,他居然令一台汽車的引擎啟動,哦,原來這是一台配備了可遙控啟動引擎的新型號Volkswagen,背後發功的,當然是小黑武士的父親。 (原文刊登於本人於MetroPop週刊的「廣是廣非」專欄,本網誌版稍作修改)

每播一秒10萬的超級碗電視廣告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