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觀點

一Click改變命運?

政府做過不少反盜版宣傳,相信我們都見過不少。 但一般而言,做廣告的那一方都會太急於進行國民教育,將侵犯版權人士描繪成十惡不赦,教育意味過濃,反而弄巧成拙,換來的反應通常只有「唓」一聲。 是咁的,既然用得盜版,這些朋友或多或少都有點反叛。哦,你兇我嗎?我就更偏要盜給你看! Microsoft微軟是我們公司的客戶,較早前,他們正好委託我們公司為其製作一個反盜版廣告,針對的是中小企老闆,就客戶要求,廣告需要帶出一個訊息,就是「使用盜版軟件可能導致入獄」。 我們再三思量,覺得如果這樣地直接地說的話,可能又會吃力不討好,於是,我們找了另一個角度來看同一件事,只想帶出一個簡單訊息,就是「用盜版軟件其實好鬼煩」。 不是嗎?那些什麼電腦病毒已是家常便飯,更煩的,就是你不知在那裡抄回來的軟件密碼(序號),你滿以為做了過海神仙,誰不知你的密碼,隨時又會神推鬼㧬,在重要關頭變成死碼,死完一個又一個。 還有還有,間中你又可能會為了套取密碼,讓電腦在不知不覺間,被黑客植入木馬病毒。 由於客戶希望可突出「用盜版軟件可導致入獄」這訊息,好吧,既然監始終是要坐的,我們便索性將整個故事在發生在監獄內,故事的主人翁,一名因盜版罪入獄的中小企老闆(特別鳴謝新城DJ阿Bob演出)一開始已經在監獄內,但他仍然深深不忿,認為用盜版軟件只是小事一樁,於是,他千方百計要去逃獄。 只可惜,他逃獄的方法,其實都是與盜版有關,於是他便頻頻出事,逃來逃去,都繼續被困在這個無間囚牢,非常惹笑,你大概可視這為美劇Prison Break加電影Inception的惡搞版吧。 我們將這部名為「逃夢空間」的迷你電影放了上YouTube,在逃獄過程不同的人生交叉點上,你要在為主角作出選擇,然後又會衍生多個不同結局的分歧路線,增加與觀眾的互動和趣味性。 在YouTube上做互動短片,是近年的一大趨勢,香港也曾經有像「宅男最後的120小時」這成功的草根作品,「逃夢空間」這互動網上劇場,手法絕非首創,但平台是死的,執行手法也是死的,最重要,還是如何能夠以最接近消費者的語言進行溝通,而不是把自己想對消費者所說的話,硬生生逼他們聽。 很多廣告客戶口口聲聲都會說要如何教育消費者,多謝微軟這明白事理的客戶,明明是叫我們做教育電視的,哈,最後居然又讓我們拍了這套反斗網上劇場,希望我不是只在「逃夢空間」。 (原文刊登在筆者於MetroPop週刊的「廣是廣非」專欄,本網誌版稍作修改) 伸延閱讀:以身試法的互動體驗:反盜版網上劇場《逃夢空間》

一Click改變命運? Read More »

做個文明男

我永遠對那些不畏「投訴霸權」的廣告客戶心懷敬意,譬如當年的Sunday和CTI,他們好比荊軻刺秦王,明知山有虎,偏勢要去入刀山,對於我輩廣告人而言,他們永遠浩氣長存,明月照心中。 什麼是「投訴霸權」呢?就是那些動不動就認為這個廣告那個電視節目會教壞細路歧視良家婦女敗壞道德風氣影響社會和諧的朋友,雖然他們有點像認為所有人都是三歲細路哥毫無判斷能力,但由於永遠站了在道德高地,認為世界只應呈現黑與白,所以投訴有理。 但話說回頭,愛搗蛋雖然就是廣告人的天性,但有時搗蛋得來又未免太天真,太不懂人情世故自以為是。 有些時候,有些朋友會分不清Provocative與Offensive之間那條微妙的線,以為出位有理,不慎得罪了某些脆弱心靈,還覺得理直氣壯干卿底事。 最近,只要你上Google搜尋”offensive ad”這組關鍵字,就會找到一個近期備受唾罵(已經超過備受爭議了)的廣告之新聞報導或網誌評論,品牌是Nivea,產品是其男士美容用品系列。 廣告的標語是”Re-Civilize Yourself”,如果套用「表姐你好嘢」的口吻說,就可能會是「同志,文明一點好嗎?」,如果這是特區政府用來勸喻示威者或長毛議員的宣傳廣告,我反而覺得情有可原,但若果是來自一個美容品牌用來「訓示」消費者的話,Re-Civilize這個字就未免用得太過重手。 這則廣告是這樣的,圖中見到一名身光頸靚的黑人男子,正以擲鐵餅的資勢,準備把手中一個黑人爆炸頭兼滿面鬍鬚造型的面具扔丟。 廣告概念很清楚,就是要叫大家捨棄昨日這個不太「文明」的造型,用Nivea男士的美容產品,好好整理自己。 廣告中雖然沒有刻意說明這種黑人爆炸頭造型有失體面,但正所謂崩口人忌崩口碗,你覺得幽默我覺得是影射,更重要的是,只要一句「種族歧視」,就可以立即無限上綱。 令人更尷尬的是,Nivea的品牌代言,正好就是黑人女歌手Rihanna。 據報導,Nivea已立即抽掉廣告,並發表遺憾聲明公開致歉,更承認這系列廣告實屬不當並含抵譭成份。 事實上,廣告亦另有一個白人的版本,廣告主角打算扔丟的面具,換上了一個史前野人的面孔。只是,大家的唾罵矛頭,都主要是針對那個被批評含「種族歧視」成份的黑人版。 當然,世間上任何事物都不可能討好所有人,問題是,牛頭角順嫂你未必需要理會,但你也要先問一問自己,這個廣告究竟做來給誰看?溝通的手法又是否恰當?你不是班主任或訓導主任,消費者也不是你的學生,無人會喜歡被廣告教育的。嗨,廣告人,文明一點好不? (原文刊登在筆者於MetroPop週刊的「廣是廣非」專欄,本網誌版稍作修改)

做個文明男 Read More »

沙灘當畫板,全球最大型「逐格動畫」。

你有看過「超級無敵掌門狗」(Wallace and Gromit)嗎? 如果你和我一樣,都是這系列動畫的粉絲的話,都可能會聽過「阿德曼」(Aardman Animations)這家英國動畫公司了,事實上,他們可能是全世界做這類 「逐格動畫」(Stop-motion Animation)做得最出色兼又最有熱誠的製作公司。 基本上,顧名思義,「逐格動畫」就是要以每格菲林為一個鏡頭的圖片為單位,將物件逐少逐少地移動,然後將每格圖片串連,「逐格」製作成一般一秒合共25至30格的影片(有時不止這個數目)。可以想像得到,若果要把動作做得流暢之餘又栩栩如生,絕對是超高難度,少一點超乎常人的耐性也不可(有朋友也說,這個過程極之自閉)。 事實上,活躍於製作動畫長片前,「阿德曼」動畫一直也活躍於英國廣告界,而且出名慢功出細貨。較早前,他們便為Nokia製作了一支號稱史上最微細的「逐格動畫」,該片以一台具有1,200萬像素蔡司鏡頭的Nokia N8手機作「攝影機」,配合一套顯微鏡進行拍攝,令不少動畫愛好者都嘖嘖稱奇。 最近「阿德曼」動畫再下一城,又要挑戰健力士紀錄。 較早前,在南威爾士(South Wales)的海灘一隅,以 11,000平方英尺的沙灘作畫板,用大型吊機車當作相機腳架,並一口氣使用了三部Nokia N8手機,於36米居高臨下進行拍攝,製作了這個號稱全球最巨型的「逐格動畫」。 這部「逐格動畫」名為Gulp,內容描述一名漁夫的捕魚小故事,一貫「阿德曼」短片的作風,簡單得來,卻像老夫子的四格漫畫一樣——–耐人尋味。 雖然片長僅有78秒。拍攝時間卻長達7天,除了「阿德曼」動畫的工作人員外,也動用了30位藝術學院的學生,在沙灘上進行「逐格動畫」的沙繪,試想像,他們每天要與潮汐漲退角力,對於這些製作人員來說,既考體力,更考心力。 在YouTube看完這精彩短片,還在後頭的好戲,就是它的製作特輯。有些時候,一個有趣的製作故事,可能比一般所謂大製作的廣告片更有看頭。 原來,賣手機的廣告不一定要告訴你產品功能如何優秀,直接以產品做示範說故事,反而令消費者對品牌增添了多一分好感。 (原文刊登在筆者於MetroPop週刊的「廣是廣非」專欄,本網誌版稍作修改)

沙灘當畫板,全球最大型「逐格動畫」。 Read More »

Jailbreak Chok獎

朋友問,為何我很少在這欄中介紹本地廣告,是否覺得外國的月亮才是圓的? 雖然,我有時真心覺得隔離屋的飯確實較為香,但其實我一來不想被涉嫌有個人利益衝突,二來又要擔心得罪人,於是便索性少寫為妙。 但今次我要破一破例了,最近見到這個本地製作,我覺得也搞得有聲有色,更發現在朋友當中被廣傳。先申報個人利益,本人與此作品及其當事人絕對無關,純粹搭訕。 話說雖然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但替國際大品牌做廣告,其實限制是頗多的,基本上,阿公在總公司做好了一籃子的廣告材料,空降來到本地辦公室,那管你是堂堂4A大公司,主要工作其實就只有做翻譯、加個中文字幕,然後再找林海峰或森美配音就了事。總公司的大哥大姐們總覺得:我們這國際品牌所做的任何廣告,都應該是放諸四海人見人愛的,你們不是覺得這樣也有問題嘛? 最近又見到另一例子,就是可口可樂的電視廣告,相信這是外國來料加工吧,其實電視廣告本身的創意乏善可陳,都是俊男美女們到沙灘嬉戲再開幾支可樂飲到興起那類,哈,本地廣告公司寧死不屈的創作人,似乎不甘只加中文配音就了事,居然膽敢屈機地,將這個外國來料的電視廣告,稱為全港首個手機app Chok獎電視廣告。 原來,廣告叫大家一邊看電視,一邊拿起已下載可口可樂Chok獎 app的iPhone或Android手機,當手機受到廣告內的聲音效果觸發,就會馬上震動,同時間,只要你出力Chok,獎品就會出現在你的手機裡。 可口可樂吩咐我們晚上10點安坐家中等電視廣告出現,然後玩 Chok獎遊戲。你沒事嗎?作為年輕人一份子的我,怎可能會10點在家裡看電視?於是,我便上YouTube找到Chok獎的電視廣告,試試看,原來一樣可以Chok到呢,之後再做另一個實驗,就是自己扮廣告中的汽水噴泉聲效,對準手機Cheeeeeeeeeeeeez一下,哈,居然又可以Chok得到獎。 可能我為人真的太幼稚,成功Jailbreak得到這個Chok獎遊戲,居然比Chok得到獎更有滿足感。只可惜,我Chok來Chok去,除了那些「祝君好運」的手機Wallpaper,依然還是要買18件麥樂雞才換得到的大可樂。 將一支原本平平無奇的外國電視廣告,以一個手機遊戲包裝,成就了一個本地化的品牌宣傳活動,向老總交了差,本地客戶和消費者也高興,皆大歡喜了。 (原文刊登在筆者於MetroPop週刊的「廣是廣非」專欄,本網誌版稍作修改)

Jailbreak Chok獎 Read More »

紐約市變「藍」

「藍精靈」是否「十分勁」?雖然歌仔都有得唱,但這方面我不是專家,請恕我不予置評。可是,這齣來自比利時經典卡通,最近以真人加3D動畫搬上大銀幕,7月29號剛剛在美國上畫,宣傳攻擊就真的「十分勁」。 首先,在開畫前個多月,電影公司便公告天下,將6月25日訂為國際藍精靈日,並號召全世界的藍精靈粉絲,一起來戴上白帽,穿上白褲,並將自己身體面口變為藍色(人體彩繪),齊齊化身藍精靈,並於24小時內,集結於世界各地不同的指定地點。 據說,電影公司打算以此打破健力士世界紀錄大全,也許你會問,集體扮藍精靈這樣的世界紀錄也有爭?的而且確,2008年於愛爾蘭創下的1,250人世界紀錄,到了翌年便在威爾斯以2,510人刷新紀錄,今次由電影公司起動的,最後便4,891人創下最新世界紀錄。 到了開畫週的那個星期,藍精靈更發動起紐約市的旅遊發展局,一起來把紐約市變「藍」。由於這套電影的故事背景,正好就在紐約市,拍攝之時,相信已獲得紐約市政府的全力協助。 開畫在即,為了一起造勢,宣傳電影之餘也順道幫紐約旅發局賣廣告,所以,由7月25號開始的那個星期,紐約市政府便索性命名為「藍精靈週」,在紐約多個主要遊客必到此一遊的景點,滲入不少藍精靈卡通內的主題元素,以藍精靈為主題,進行觀光導遊。 譬如,整個Columbus Circle就變成了藍精靈村,到處都會見到那些蘑菇狀的小屋,另外更有一頭高40呎的藍精靈屹立於其中。 此外,在紐約植物公園,又會進行一項尋寶遊戲,讓遊客找出藍精靈卡通內的小蘑菇及草莓等植物。 而最壯觀的,便莫過如那項呼籲大家捐款給UNICEF的活動,發一個短訊就捐$10美元,集齊一定善款後,帝國大廈頂部就會變藍。總而言之,星期一至星期五,全個紐約市的主要觀光點,都會一律變「藍」。 但我覺得更好玩的,就是於7月29號開畫當日的早上,一眾藍精靈更闖入華爾街紐約證券交易所,為當日股市交易啟市敲鐘。美國道瓊斯指數近期節節下挫,這幾頭可愛的藍精靈的出現,算是稍為舒緩一下緊绷的氣氛吧。 (原文刊登在筆者於MetroPop週刊的「廣是廣非」專欄,本網誌版稍作修改)

紐約市變「藍」 Read More »

來,讓高達為你給力加水!

近期在一片塑化劑風雲籠罩下,很多人談起即食麵也會聞風色變,但其實任誰都知道,但凡所有加工包裝食品都一定是多吃無益,若果你不幸吃了黑心品牌的食品,更要添上無網之災。 我不想鼓勵或反對大家多吃或者完全不要吃即食麵,但說到杯麵,相信無人會反對,合味道杯麵這堪稱日本國民杯麵的品牌,實在又是最深入民心。 一眨眼間,原來今年已經是合味道杯麵的40周年,相信大家都可能和我一樣,不知道有多少個深宵中溫書、加班、看世界盃看奧運看NBA的日子,都是與合味道杯麵一起渡過,腦海回憶中有這些畫面的,請舉手! 日本的合味道杯麵電視廣告,向來也深得我心,可能由於針對的消費者主要都是年輕人,作品間中也會加入多少動漫或特撮元素。 由當年的咸蛋超人雖泡了杯麵卻等不到三分鐘而被迫一走了之(地球污染太嚴重,超人每次只可逗留三分鐘,這亦剛好是泡一個杯麵的時間)(按:此文章刊出後,我再查看,發覺原來這個廣告不是合味道的,特此致歉),到較近年重金禮聘大友克洋以「FREEDOM:自由」為題,拍攝的一系列全10支的史詩式電視廣告(主題曲亦找來了宇多田光主唱),以至最近,日本國民杯麵終於出動了國民機械人—-高達。 相信高達是不少男孩的至愛,身邊亦有不少已為人父的大男孩,至今還在沉迷於高達模型,較早前曾經出現在東京台場潮風公園,後來又移師了去靜岡市展覽的一比一高達(身高18米),當然亦成了大男孩們的朝聖活動。 這個最新的合味道杯麵電視廣告,相信亦是受到這一比一高達感染而獲得靈感,以全憑那勇氣全憑那正氣這勵志主題,叫大家先來醫肚皮、加把勁、再努力!而為你吶喊加油的,就是高達RX-78! 廣告由地面上一杯剛剛泡好的合味道杯麵開始(誰說產品不能直接出現在第一鏡?),旭日初升,好似太陽咁溫暖,在地面上蹲着的高達,緩緩地站立起來,小鳥伴在它的身旁展翅拍翼略過(此乃妙筆),然後,見高達右手執着一個舊式熱水煲(上環蓮香樓阿伯用的那款),最後雄糾糾地屹立在大地之上,嗨,原來剛才那杯合味道杯麵,就是高達泡的,實在是太給力了! 事有湊巧,1979年4月7日在日本首播的第一集高達卡通,主題就是「站立在大地上的高達」,創作人將大家當年的集體回憶,巧妙地置入了這支電視廣告中,而並非硬植入高達作代言就了事,看得我等高達迷熱血沸騰,實在要掌聲鼓勵哦! 日本加油! 不,是加水,給力加滾水! (原文刊登在筆者於MetroPop週刊的「廣是廣非」專欄,本網誌版稍作修改)

來,讓高達為你給力加水! Read More »

神奇後座小司機

我平日不太喜歡見到的情景,就是當父母帶着孩子出外,自己各忙各的時候,就索性給小孩子一部iPhone或iPad作玩伴,任他們埋頭埋腦地玩得天昏地暗,讓小朋友學習獨立自行打發時間之餘,又不會騷擾到父母繼續忙著飲茶、打電話、或者睇八卦雜誌。 我家裡沒有小孩,所以我覺得我沒資格批評,我更明白,如果你正在開車,坐在後面座椅的小朋友如果又吵吵鬧鬧的話,配合香港每六步塞一步的路面交通情況,真的是佛都有火。 但請勿煩躁,如果你正好是經常要開車接載小朋友的父母一族,今次我有貼心好介紹。 「神奇後座小司機 Backseat Driver」!!!!(請以多啦A夢的聲線朗讀出來) 這是一個iPhone app,由Toyota旗下的一個附屬新品牌ToyToyota研發,是針對為人父母的車主而設。 程式啟動後,小朋友就可以透過GPS,在iPhone上尾隨着卡通世界裡的爸爸車Papa Car(畢竟,日本還是一個男性主導的社會),開著自己的小座駕進行模擬駕駛。 當小司機路經不同的地標,譬如在真實世界中的餐廳或建築物等等時,就可以拿到積分,積分儲得愈多,小司機就可以為其小座駕增添更多補品,換條車軚、加對定風翼,或者塗上迷彩戰衣顏色之類都可以。 最後,由於Twitter在日本大行其道,小司機的每一次模擬駕駛旅程,當然又可以在Twitter同步,與其他網友分享(但如果換了在香港的話,分享鍵就應該加入facebook及微博了)。 其活動模式,有點像我先前介紹過的Nike+ GPS,同樣是注入了活動、得分、路線展示、社群分享等的遊戲化Gamification元素。 一如大部份的日系設計吧,這個iPhone app的卡通介面亦弄得十分可愛,即使是成年人也可能會愛不釋手。 很難想像一般的大品牌汽車公司,會推出如此貼心又人性化的增值產品,更重要的是,小朋友,即使你的父母並非Toyota車主,只要他們有一台iPhone,你就可以下載這個app,成為後座小司機,與爸爸或者媽媽,一起開着各自的汽車,坐定定、乖乖地上路去。 到App Store搜尋Backseat Driver,或直接按這裡就可下載。 (原文刊登在筆者於MetroPop週刊的「廣是廣非」專欄,本網誌版稍作修改)

神奇後座小司機 Read More »

獨裁者剋星—Twitter「憤怒鳥」

我平日儘量也不想過度神化所謂社交媒體的力量,但無可否認,近年多次由民眾策動的社會運動,也是先於社交媒體上引爆輿論,繼而集結人民力量向政府施壓而取得成功,當話語權掌握在人民那一方,一下子間,社交媒體彷彿成為不少當權者的剋星。 由於實時實地發佈訊息,加上人傳人速度極具爆炸力的特性,一條僅短短140字以內的Twitter內容, 卻可一石激起千層浪,成了不少大小事件中推波助瀾的重要角色。 Twitter發佈的訊息雖然短小,卻可眾志成城引發海量對話,密集訊息此起彼落時,又有如小鳥的吱吱啁啾,於是,Twitter這平台也索性採用了一頭藍色小鳥的插畫,作為其品牌標籤。 大家對小鳥的印象,一般都是嬌小可愛,沒甚殺傷力,但也有例外。大家記得緊張大師希治閣的經典驚嚇電影《鳥》(The Birds)嗎?即使大家沒看過,也略有所聞吧,其中一幕「鳥災」,大群雀鳥瘋狂襲擊人類,即使想起也會毛骨悚然。 最近,France24新聞台為了宣傳其官方Twitter帳戶,製作了一系列的廣告,當中亦巧妙地借用了希治閣《鳥》的驚嚇形象,讓Twitter的藍色小鳥,化身成大群專門狙擊極權暴君的「憤怒鳥」,將Twitter這「鳥災」,比喻為獨裁者的夢魘。 幾個故事中的被「憤怒鳥」襲擊的對象,包括了突尼斯爆發「阿拉伯的春天」中,被逼下台的本阿里;埃及經歷長達18天反政府示威浪潮下,最終辭去總統職務的穆巴拉克;利比亞群眾號召發動「憤怒之日」,打倒其獨裁政權的卡達菲。在這些事件中,Twitter都擔負綱起重要角色,因而這系列的廣告,也以此「鳥災」為題,寓意敬告當權者們,不要少看人民力量。 最近有消息指,新浪微博快將推出英文版,然後會進軍外國市場,有朋友問,這會否構成對Twitter的威脅?我說當然不會,因為如果要按中國遊戲規則辦事,被河蟹或自我河蟹當然在所難免,微博英文版,還只是在商言商的產物,說到這一點,大家心知肚明就算了。Twitter一定會於其他言論較自由的地區,繼續開枝散葉,但是這一把雙刃刀,大家一定要小心掌握,用得其所哦。   (原文刊登在筆者於MetroPop週刊的「廣是廣非」專欄,本網誌版稍作修改)

獨裁者剋星—Twitter「憤怒鳥」 Read More »

微直播北京盛會

現場直播向來是電視及收音機廣播的領域,但近年由於社交媒體盛行,一部手機或一台筆記本電腦,透過社交網絡平台如微博或推特(Twitter)等,便可以進行文字、照片甚至是影像的現場「微直播」。踏入這個一人一媒體的年代,不論是個人或企業,於社交網絡建立起的社群,都可以成為一個獨立媒體,所謂廣播的定義,不斷被重新改寫。 一人一媒體的微博時代 相信和很多喜歡玩社交網絡的朋友一樣,筆者也曾經在多個不同場合的研討會或公關活動中,透過微博或推特進行微直播,但畢竟每一次,筆者都是以第三者的身份進行參與,所謂的「直播」,其實都只是蜻蜓點水,頂多讓沒有在場的朋友羨慕一下或調侃幾句而已,未足掛齒。 兩星期前,筆者所屬的廣告公司,有幸被著名水晶品牌施華洛世奇委託,前赴北京電視台大劇院,為其一年一度的大型產品時裝秀,統籌現場的微博直播,同時,我們也協力將這場盛會透過互聯網進行視頻直播。一般的網絡視頻直播技術會按頻譜收費,即愈多人觀看,成本就會愈高,所以我們為客戶選擇了一個以P2P分享技術的合作單位,進行視頻直播。 策劃這次微直播,事前準備的工夫其實不少。首先,我們要將當晚活動主題清晰理解,並將每個演出環節、每位超級名模的出場序 、其穿戴的水晶飾物有何特色、演出嘉賓節目內容等等,預先編寫好一個如劇本般的大綱。 現場直播的當晚,我們亦要兵分多路,除了要協調在場內奔波的攝影師,即時將他所拍好的照片送回控制台,揀相、然後盡速發放圖文並茂的微博外,同時,我們也要不停監察微博上有關是次活動的對話,尤其是那些來自名人或媒體朋友所發的微博,我們更要第一時間進行轉發或回應,好讓氣氛持續升溫。另一邊廂,筆者亦以個人博客身份,在記者席上一邊拍照,一邊按當時的現場氣氛,找個適合話題去發微博,引發更多討論,節奏極之緊湊。 同時間,我們也要不斷提醒未能與會的「觀眾」,立即登入我們的網絡直播網頁觀看視頻。在網絡直播的網頁上,最新一季相關產品的介紹也會同步出現,讓對產品有興趣的消費者,可以即時登入品牌網站,了解更多。 微直播講求即場互動 看到這裏,你可能會問,為什麼一個時尚品牌,會為一個不足一個小時的時裝秀進行微直播呢?反正記者傳媒都來了,事後透過傳統傳媒發放報道不是也可以嗎? 與傳統的現場直播不一樣,除了即時性外,受眾在接收直播的內容時,未有受到地點的限制,只要透過一部手機或一部筆記本電腦,在辦公室裏、在公通交通工具上或坐在咖啡店內,就可以欣賞現場直播。此外,更重要的是,受眾可以與在現場的參與者進行互動,而並非單向地接收內容。 在新浪微博,施華洛世奇本身已設有官方賬戶,這些都是品牌的忠實粉絲,即使未能親赴現場,他們卻有機會同步欣賞當日盛況,並與品牌進行互動,讓其與品牌的距離拉近,深化消費者對品牌的忠誠度。活動當日,粉絲與品牌對話的頻繁,亦間接吸引了好些新粉絲,加入了該品牌的官方賬戶。 事實上,當晚除了擔綱演出的超級名模及表演嘉賓,這個北京盛會與會嘉賓其實也星光熠熠,而他們當中,亦有不少是坐擁數以萬計或以上粉絲的微博控,在這微博世代的一人一媒體世界,他們在現場,有不少亦按捺不住,住拿起手機、拍一張照片、即興寫一兩句感想、發一條微博。 他們的微廣播,與施華洛世奇品牌的官方微博,以及其他參與的粉絲進行互動,由於這些微廣播的發聲源頭不止一個,互動性便更明顯。 互動對話、增加粉絲以及擴大社群,對於品牌而言,相信這些都是今次進行微直播的最大收獲。 更重要的是,這次微直播中的所有精彩內容及互動對話,消費者都能很方便地在微博上重溫,這亦有助品牌於社交網絡上,累積更多品牌資產,而並非一次性的大眾媒體直播。 微直播,效果一點也不微。 (原文刊登於2011年5月24日香港信報【經管錦言】專欄,本人是上文作者)

微直播北京盛會 Read More »

LIKE一LIKE,世界更美妙。

看見朋友在facebook上分享的圖片、影片、文章或甚至有趣的動態消息,你平日有間中LIKE一下嗎?你的LIKE又有多頻密? 可知道,你輕輕在滑鼠或手機上碰一下那一個LIKE掣,可牽引起的效果,卻可以是非同少可? 此舉除了可以令被LIKE者心情更歡愉、更可以促進你與親朋戚友間的感情友誼,繼而令你的身心更健康。簡簡單單一個LIKE掣,會令你的人生充滿正能量,做個開心快活人。 香港人的快樂指數偏低,何解? 除了我們平日在facebook上分享的東西,可能佔多都充滿負能量,可LIKE性甚低外,大家一般亦對LIKE人家的東西頗為吝嗇,好像生怕隨便LIKE了,便會顯得自己低要求無品味。 如果facebook出一個DISLIKE掣,可能會較受歡迎,是的,我真的相信哦,何解? 因為較早前有個病毒app,就是用一個DISLIKE掣去引人入圈套,據我觀察,中招的朋友,大部份就是平時很少見他/她LIKE人家東西的。 你問我憑什麼去說以上這番話?你只是一個廣告佬,你是心理學專家嗎?我要DISLIKE你。 事實上,以上我這番話,我已經和人家說過很多次,但間中,總有朋友會以鄙視的口吻問我:「看來你的工作都頗清閒呢,整天都見到你在facebook上LIKE乜LIKE物」,更有人問:「你那個這個LIKE,收了人家多少錢?」 不打緊,最近,我終於找到了知音,近年以宣揚快樂訊息為品牌主題的可口可樂,居然在facebook上推出了一個Like ‘O Meter咪標,幫你統計一下你每天LIKE和被LIKE了多少遍,順便計算一下你的快樂指數。 但更意想不到的,是埃及的可口可樂,居然弄了一支極之有趣的網上短片,把類似我篇首所講述的一番理論,找來了大批學者及名人(當然你和我都未必認識),其中包括名心理學家兼腦科專家Ibrahim Elfiky等,以半認真半輕鬆的手法,告訴我們每日一LIKE的好處。 我當然不諳阿拉伯語,但即使有語言隔膜,這個廣告我也LIKE得要死,可口可樂這品牌的出現也十分含蓄,真心LIKE了好幾次。 朋友,馬上就去找些東西來LIKE一下吧。 (原文刊登在筆者於MetroPop週刊的「廣是廣非」專欄,本網誌版稍作修改)

LIKE一LIKE,世界更美妙。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