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觀點

你的名字我的可樂

如果有一天,當你行落7仔,想買支可樂解下喝之際。你居然發覺,咦?見慣見熟的可樂樽,上面印著的居然不是Coca Cola,而是改了一個和你一樣的名字? 譬如你叫Rudi,可樂樽上原有的紅底反白Logo,就正好變成了Rudi。 你沒有發夢,這其實是真有其事。澳洲的Coca Cola,最近便推出了這個名為Share A Coke的宣傳活動,在不動聲色之下,在超市便利店靜靜雞上架大批包裝改了名的Coca Cola,除了大名改了,上面只印有簡單的一句譬如Share a Coke with Rudi的字樣,字款也與經典的Coca Cola一模一樣。 正當大家,尤其是榜上有名的朋友們,都開始在facebook或其他的社交網絡議論紛紛,討論著究竟Coca Cola葫蘆裡在賣什麼「可樂」時,他們才施施然地宣佈,其實這個不是惡搞,而是Coca Cola最新推出的Share A Coke宣傳活動,印在可樂樽/罐上的名字,正好就是澳洲全國最常見的150個名字。 想知道自己有沒有榜上有名?當然又是上Coca Cola澳洲的facebook page啦。這還不特止,Coca Cola更加為這150個名字,度身訂做了150首可樂歌,聽見自己的名字變成了歌曲,真的是未喝已經快樂爽透。 據知,Coca Cola澳洲打算發售最少2億樽/罐這些印有個人名字的特別版包裝汽水,到聖誕期間,樽/罐上更將會印上Santa、Rudolph(幫聖誕老人拉雪橇的那頭紅鼻子馴鹿)或其他應節名字。 既然上得facebook做宣傳,例湯例水的病毒式營銷(Viral Marketing)當然少不了,只要透過facebook connect,你就可以將你朋友的名字虛擬地印在可樂罐上,然後分享給你的那個他和她,簡簡單單,就可以逗人開心。 名字太獨特?不在這150個之列?Coca Cola也會照顧你,到澳洲某些指定商場的可樂自動販賣機,你就可以自家印製擁有你個人名字的特別版可樂罐,哈,如果連中文或其他非英語文字也可以印上的話,就真的皆大歡喜了。 (原文刊登在筆者於MetroPop週刊的「廣是廣非」專欄,本網誌版稍作修改)

你的名字我的可樂 Read More »

史詩式超牛逼的網絡廣告片

「目前我的拍片檔期已經排到了12月初。我計劃明年開始弄電影,少量接拍廣告。」 最近,胡戈在他擁有33萬多粉絲的新浪微博上如是說。 誰是胡戈?如果你稍有留意內地的視頻網,幾乎都可以肯定看過他的惡搞視頻。沒錯,胡戈就是那位當年惡搞了陳凱歌大導演的《無極》,移花接木剪輯成在網絡上可能比原作更受歡迎的《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的那位。 事實上,胡戈與好些終日在高登討論區發表二次創作的巴打同出一轍,大家也是從事惡搞出身。 但後來成名了,居然吸引了好些廣告商,直接找他製作網絡廣告短片,當中合作得最多的,首推七喜,其他還包括了阿里巴巴、麥當勞、威猛先生等大品牌。 最近的人氣之作,就有家安空調消毒劑及全城熱戀鑽石等等,你隨便根據以上這些品牌+胡戈這組關鍵字,你就會不難找到這一批網絡短片。 當我們的政府官員嚷着要立例打壓二次創作,內地以這類創作起家的胡戈,除了廣泛受到那些常被視為離經叛道的網民推崇外,更受到主流商業單位的認同,你說諷刺不諷刺? 事實上,胡戈一下子間成了人氣廣告導演,最近更要籌備進軍大銀幕,也不得不拜二次創作的磨練所賜。 胡戈的廣告創作,一般製作其實極之粗糙,由主角以至臨時演員,來來去去其實也是那幾個。 他的說故事方式,其實也只有幾度板斧,通常都是先以一個你可能會認為與產品最風馬牛不相及的時間人物地點的設定,然後以腦筋急轉彎式的密集式笑話,引你入局。 然後,到了最出奇不意的一刻,產品就會以最生硬的資態出現,主角或旁白更會調侃地向觀眾給力硬銷,反高潮卻成了廣告的高潮所在。 是的,胡戈的創意有點無賴,他的製作水平,亦可能與時昌迷你倉不相伯仲。 更重要的是,他每支的所謂廣告片,最少也要花幾分鐘才看得完,不可以和限定在三十秒或頂多六十秒的電視廣告相提並論,因為即使明明是廁所時段,在電視台的廣告時段,都是一寸光陰一寸金的。 但為什麼胡戈的廣告片,會在網絡上如此受歡迎?我呢,就是特別喜歡他的作品語言夠草根。 是哦,你看,除了科幻奇情的樓盤廣告,我們香港的電視廣告,隨時就連賣包花生都要扮中產扮潮人似的(哦,還有歷久不衰的老餅品牌扮Hip-Hop這方程式)。 於是,小市民如我,只好無奈地打個呵欠,關掉電視,開電腦上土豆去搜一搜胡大導的新作,找到一支超牛逼的,馬上就在臉書分享,多賺幾個讚。 (原文刊登在筆者於MetroPop週刊的「廣是廣非」專欄,本網誌版稍作修改) 家安空調消毒劑的反置入式廣告 七喜汽水幸運大抽獎 七喜汽水幸運大抽獎(前傳)

史詩式超牛逼的網絡廣告片 Read More »

2011不再是2011

1984年,第一台Macintosh電腦橫空降世,推出時,蘋果電腦製作了一支長達一分鐘的電視廣告。當年,只在美國超級碗Superbowl廣告時段中播放過一次,導演是當時已拍了Blade Runner的Ridley Scott。 廣告以George Orwell的名著1984作藍本,暗諭當時壟斷電腦市場的Big Brother「大佬」—- 藍巨人IBM。 在「大佬」管治下鐵幕世界,每個人的外表與衣著都一式一樣,人人都活得像具機械人,一起跟隨大隊前進。 廣告中,見眾人進入大禮堂內排排坐,呆望著大屏幕,聽「大佬」訓話。他說我要聽,聽過就要信。 同時間,一名身穿白色小背心紅短褲的金髮少女,在武警追逐下,闖進了這廣播大堂。 然後,她大喊一聲,竭盡全力把手中的鐵鎚,擲向「大佬」正在向大家洗腦的大屏幕中,然後傳來一聲隆然巨響。 「大佬」的權威被毀,新時代即將誕生,屏幕爆炸的同時,眾人也嚇得目定口呆。 此刻,旁白娓娓道來:「1月24日,蘋果電腦將推出Macintosh,你將會明白,為何1984不再是”1984”。」 整支廣告中,Macintosh的產品,連半秒也沒有出現過。 ”1984”這則廣告,開創了廣告的先河,除了因為即使只在電視播過一次,卻反而成了可能是廣告史上被人看過次數最多的廣告之一外;更因為廣告中勇於破格,膽敢以如此富象徵意味的含蓄手法,作為一件新產品推出的宣傳。 大家敬佩的,不僅是製作該廣告的創作人,更重要的,是那一家公司老闆的勇氣。 但最後,在現實世界中,「大佬」沒有被打敗,當年,Macintosh賣得不太好,蘋果電腦繼續是個小眾玩意。這一家公司的老闆也輸了,Macintosh推出後一年,他被自己一手創辦的這家公司開除。 廣告也好、電影也好、文字作品也好,「看不懂」是我們做傳播最常聽到的三個字,我們都愈來愈怕得不到大部份人的認同,所以都怕得要思前顧後,得把想像空間降至零。 最好就是,十個人看,十個人都「看得懂」,接收到的訊息也一模一樣,這才算成功。 到底”1984”這廣告算不算成功?我沒有答案,我只想和你說,如果這個世界真的有平衡宇宙,1984年的世界又有兩個的話,我們應該慶幸,大家都活在Steve Jobs存在過的那個宇宙中。 那一個宇宙,會容許大家有較多的想像空間,大家也不願因循苟且,有更多的勇氣去改變這個世界。 2011年,Steve Jobs離開了,但多得他的出現,令2011不再是”2011”。 多謝。 (原文刊登在筆者於MetroPop週刊的「廣是廣非」專欄,本網誌版稍作修改)

2011不再是2011 Read More »

復刻「回到未來」夢幻號球鞋

那些年,我們都在旺角波鞋街門口看球鞋,但只看不買。 正所謂「男孩愛球鞋」,畢竟唸書的時代不是每一個人都家境富裕,可以負擔得起為孩子買一雙他們心中夢幻號球鞋。 大品牌當然都深明此理,為了一圓當年小男孩的夢,每隔十多二十年,總有好幾款經典球鞋復刻再現,價價一般由數百至僅僅過千,是負擔得起的小奢華,讓當年望門只可望門輕歎的小男孩,今天終可彌補那個少年時代的小遺憾。 過去這些年來,三葉草adidas就一直令我等當年的窮小子,圓了不知多少個美夢。復刻的經典球鞋,不斷輪迴再世,好像永遠出不完。 另一邊廂,Nike當然也不甘示弱,兼且更懂得借經典搞品牌營銷之道,最近的復刻經典,更絕對是夢幻中的經典,因為,這是一雙從來沒有在現實世界中出現過的球鞋。 1989年推出的電影「回到未來II」,劇中男主角邁克爾.J.福克斯,為了拯救他未來的兒子,乘時光機去到2015年的未來世界。其中經典一幕,就是Michael J. Fox穿上了一雙不用繫鞋帶,只需按一個電子感應鍵,便會自動調節鬆緊的Nike球鞋,這雙球鞋還有閃燈,並用上了像太空衣的物料製作,酷得非比尋常。 想當年,相信不少男孩都在電影院裡看得雙目發光, 並一廂情願地,希冀Nike真的會推出這一雙球鞋。事隔二十二年,這一雙夢幻號球鞋的真身終於出現,但它卻有非常任務在身。 事實上,這位當年在「回到未來」電影系列中硼硼跳跳的傻小子Michael J. Fox,1991年被診斷患上帕金森氏症,由於病情日益嚴重,直至1998年將病情公開後,他開始半退出演藝圈,同時,卻成立了一項資助帕金森氏症治療研究的慈善基金,並且身體力行,到處進行遊說,喚起各界關注。 Nike其實於去年早漏出風聲,已將當年電影內這雙球鞋的設計專利註冊,到了最近,更正式宣佈生產了1,500雙限量版「回到未來II」球鞋,取名為2011 Nike Air Mag,並放了在網站eBay上拍賣發售。所有收入,都會撥入Michael J. Fox的慈善基金,而Google創辦人之一的Sergey Brin,更會按所籌得善款數字,如數捐出同等金額。 據說投標價平均由3,500至10,000美元不等,也有說英國音樂人Tinie Tempah 出價37,500美元入手了一雙。暫時未見有最新善款數字的公佈,但相信Nike此舉已屬雙贏,既可以做慈善,亦有助宣傳品牌。 看過網上有關此球鞋的短片,造型沒錯是完全復刻了電影中的道具的,但電子感應自動索帶的未來科技尚沒有出現,LED閃燈亦只屬聊勝於無的「高科技」裝飾。雖則如此,看見此夢幻號球鞋的誕生,確實已令我輩的大男孩非常興奮,不知山寨版會否在淘寶出現? (原文刊登於Esquire中文網–時尚先生網專欄,本人是上文作者)

復刻「回到未來」夢幻號球鞋 Read More »

我向你求粉,我求你應呀承。

「你知道嗎?我們都很粉你哦。」 「哥們兒,來,大家就互粉一下吧,我先粉為敬,粉!」 某次到內地工作,首次聽到以上對白,聽到那個「粉」字,我還以為自己得罪了人,遭人家問候父母。 哦,後來我才明白自己的無知,原來這個「粉」,是「粉絲」的「粉」,是內地網絡圈的術語,來到微博年代,關注人或被關注,一般都會「粉來粉去」地形容這段微妙關係的。 是這樣的,最近新浪微博新增了一項「要求關注」功能,即是說你可以直接邀請人家「粉」你,也有內地朋友稱之為「求粉」。 可能多得e-Zone給我機會在這裡寫專欄,滔他人之光,我間中也會收到不少「求粉」的私信。 只可惜,這些「求粉」宣言,一般都像林公公向香港市民發表的錄音機言詞一樣,無誠意更無說服力之餘,未聽完你已經會打足最少三個呵欠,我真不明白,能夠成功「求粉」的,可以有多少個人。 好吧,就舉幾個例子給大家參考參考,引以為戒哦。 「有你粉我,我必粉你。」喂喂,這個未免有點太江湖味吧,你是來收跎地的嗎?拜託拜託,老哥你最低限度可以給我一個理由嗎?就是為了你這個「粉」? 「你知道我在粉你嗎?請快快來粉回我。」這個更離譜,一聽見就讓我先打了個冷震,感覺真有點像當年173173的寂寞怨婦俱樂部。 「我向你求粉我求你應呀承。」哎喲,你以為你是家英哥我是明荃妹嗎?問世間,可能只有家英哥,才有資格把肉麻當有趣,這位施主,請過主吧。 「刷粉達人,要求互粉。你我成功互粉,即可以特惠價$150人民幣刷粉一萬個。」刷粉者,幫你增加粉絲的買賣活動也,雖然這個價碼我付得起,但當我看看這位自稱刷粉達人的朋友,原來自己也只有50名粉絲時,你覺得還有說服力嗎?當然,這$150人仔我也可以省下來了。 說到最出位的,可能便要數號稱中國第一Showgirl的吳梓嫣ChinaJoy了@Cgirl吴梓嫣。最近,在某個內地舉行的動漫活動中,她便索性在其性感露臍熱褲裝之間的肚皮上,大大隻字寫上「微博求粉」,毛筆字字體極之粗劣,口味超重。但看來她頗成功呢,紛絲已過三萬。 輸了給這位內地靚模,我現在正痛定思過,密謀「求粉」大計,在我未度出驚世絕橋前,麻煩大家也來粉一粉我 @路迪涼,但凡粉我者並註明是e-Zone讀者,我必「回粉」。 (原文刊登於e-Zone,我是本文作者,本網誌版可能略有修改)

我向你求粉,我求你應呀承。 Read More »

四眼‧跑鞋‧迷你裙

又到了跑步季節,又到了各大運動品牌宣傳新款跑鞋的時候。 今時今日,主流品牌大多會以贊助跑步賽事,又或者找個知名運動員或名人代言,除此之外,廣告都不外乎鬥款式鬥設計鬥科技,廣告人於是絞盡腦汁,刮肚搜肠,在想,究竟還可以鬥什麼? 日本創作總監說:我想通了,不如鬥鹹濕。 (老總不用擔心,我當然知道metroPOP是本入屋雜誌,以下內容不會含色情成份。) 可能是文化差異的關係吧,日本人的創意,章法永遠是很難估計得到的。鬥鹹濕只是戲言,實質上,這一則廣告是以一個樂而不淫的手法,講述adidas running旗下的超輕跑鞋adizero的優勢。 優勢是什麼?就是超輕,輕得連廣告中的這位仁兄,一位長得絕對不像運動選手的綠短褲四眼仔(他有點像瘦版的Ian Wright),也能夠爆發驚人小宇宙。 請過來這邊的實驗室—adizero Lab看一看。先計算好所有反風阻反地深吸力等物理程式,然後,工作人員悉心把十多個穿上迷你裙半身模特兒公仔,成一直線排好. 過程一絲不苟,細微如迷你裙離地面的高度,也要精確計算。 好,槍聲一響,開跑。四眼仔以一百米短跑的動作,一個箭步,飛奔掠過這十多個半身模特兒公仔。速度實在太快,慢動作重播,見四眼仔每掠過一條迷你裙,產生恰好的風力,令裙底春光隨即乍現,連關過關,像葉問師傅一樣,中中中。 最後一關,由日本寫真女優黒澤由莉加真人示範,裙底春光再現(咳咳,不好意思),擋也擋不住,All Light All Fast的adizero,果然名不虛傳。 高科技的adizero,對決無科技的迷你裙,強弱懸殊,前者當然旗開得勝。但我想知道,這則廣告,最後又能否贏得消費者的歡心? 拜託adidas香港的客戶,千萬不要把這日本廣告拿來香港播,我等電車男當然會看得眉飛色舞,但在中環ifc上班到PURE做Gym的那一班女強人,不僅會向廣管局投訴,更隨時會拿着你對家的Nike關刀來劈你的,你最好考慮清楚。 (原文刊登在筆者於MetroPop週刊的「廣是廣非」專欄,本網誌版稍作修改)

四眼‧跑鞋‧迷你裙 Read More »

Google+香港首個小圈子分享活動

正當今晚在熱切期待iPhone5的出現時,我與一眾網界友好,在10月4日公眾假期的前一晚夜,居然自發攪了一個Google+分享聚會。 與老友Jansen其實說了要搞這聚會很多遍,但某天在Google+上經我再三哀求,他終於首肯,加上大佬亞當敲鐘去馬,就連Google香港也俾面,借出場地。 場地面積有限,吹雞也在Google+進行,所以這個成為了一趟名符其實的小圈子活動。 席間各人都是在beta階段已開始試用Google+的,所以先分享了大家的體驗,其中有讚有彈,但無可否認,大家都覺得Google+令facebook這個競爭對手疲於奔命地去「改進」他的介面及功能,對於用家來說,是件好事。 各人也分享了不少對Twitter、Facebook和Google+的看法,基本上,Google+的可單方面關注,其關注者與被關注者(按Google+的語言,應該是圈人者與被圈者)之間的不對等地位,令Google+的屬性較貼近Twitter。 對這個話題有興趣的話,大可參考一下亞當的這個Presentation。 大家也討論了一下Google+的實名制究竟有多認真或是否可行,除了美國好些知名人士外,暫時已見到台灣方面的部份博客朋友已被認証,但香港方面,以他們一貫對本地用家的冷淡態度,個人不甚樂觀。 最後我們集中討論了Hangout這Google+的殺手功能,視像會議不是什麼新東西,但作為一個暫時仍然是免費的產品,大家都認同這大有取締正規商業產品的可能。 亞當更補充,當配合Google+的API,Hangout在商業應用層面上,實在前途無可限量。 最後,Jansen分享了好些以Hangout視像會議進行的好些活動,譬如有跨地域的興趣社群分享會、興趣小組現場音樂會、即場人物素描義賣活動等。 香港方面,科技潮童何韻詩其實也舉行過一次粉絲Hangout,粉絲當然開心到暈,真希望她也可以搞一趟Hangout音樂會,最好更要是在Google舉行啦。 Google+其實已經對外開放,人人可用,有興趣的話,亦不妨過來圈我,順便交流一下。 但一如玩其他社交網絡一樣,大家一定要以禮相待,+1多人不怪呢。

Google+香港首個小圈子分享活動 Read More »

一公升的光

我經常也會想,我們這些從事所謂創意行業的,除了鼓吹消費外,究竟有否用我們的腦袋,為這個社會或地球貢獻過什麼。 你會告訴我廣告公司也很樂意做公益廣告呢,是的是的,我也衷心希望,假使做一兩則廣告出幾篇公關新聞稿,能夠喚起公眾關注就是最好解決方案的話。 我對名人效應絕無異議,我更是欣賞那些投入公益、身體力行的藝人,但事實上,我覺得大部份主流公益團體,都過度依賴名人救地球,遠高於創意救地球。 創意真的能救地球?最近我就新聞看到一個來自菲律賓的創意個案。 話說在馬尼拉的貧民窟,居民的家,就在那終日密不透光的鐵皮屋內,即使整個社區就在嘈吵的鐵路旁邊,環境如何惡劣,他們大部份時間也情願逗留在室外,因為負擔不起電費,在大白天,家裡也是漆黑一片,伸手見不到五指、意外頻生更不在話下。 一公升的光(A Liter of Light)是一個菲律賓的志願團體,他們參考了巴西於2002年經歷能源危機期間,一些民間自發的環保燈泡土製方法,再經由一群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學生加以改良,發起了這個讓馬尼拉貧民窟居民重見天日的活動。 這個創意發明很簡單,只要一個我們常見的一公升膠汽水瓶,注入清水和幾茶匙的漂白水,在一小塊鐵皮上開一個洞,把膠汽水瓶固定於中間,然後在鐵皮屋的屋頂上,也開一個尺寸恰好的洞,把這個小裝置陷進去,陽光穿透膠汽水瓶的上半部,另一邊廂,透過光線折射,曝露在家裡天花的瓶樽底部,就自動變成一顆發亮的「太陽能」燈泡。 每一顆「太陽能」燈泡,能發出相等於一顆55-60W燈泡的亮度,並可以持續使用大概10個月。目前,該組織已為大概一萬個家庭免費裝置了這「太陽能」燈泡,他們冀望,在2012年之前,能擴展至讓一百萬戶貧困家庭受惠。 這個活動的成本很低,但推廣至菲律賓全國各地,或甚至是其他有需要的國家,卻需要更多資金、志願工作者,還有最重要的,就是大量循環再用的一公升膠汽水瓶。現在有了無遠弗屆的社交網絡,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想支持他們的話,便更加方便,你可以到他們的facebook頁面(按這裡),又或者,到Twitter關注@aliteroflight 。 看完這個創意個案,我更相信,原來創意的威力,不僅僅在於創作驕人的宣傳活動,而是以創意解決問題,令有需要的人直接受惠,這遠比任何創意大獎的金牌,更值得令人鼓掌。 (原文刊登在筆者於MetroPop週刊的「廣是廣非」專欄,本網誌版稍作修改)

一公升的光 Read More »

幸福的阿貞

怎樣才可找到幸福? 很多年前,拜讀過達賴喇嘛撰寫的《幸福的藝術》(The Art of Happiness),雖找不到完美的答案,卻找到不少啟發,一直銘記在心。 較早前,我和另一位博客朋友老占,在一個與網友一起搞的工作生活分享聚會中,也是環繞在這個主題上,獲益良多。 英語中Happy這個字,按字面可解作「快樂」,但在英語世界,還有「幸福」這層次。而「幸福」與「快樂」其實又是息息相關,能夠不斷找到生活中的幸福感,人,自然會快樂。 當然,我不會像唐司長一樣,叫大家去學李嘉誠先生,因為每個人所行的路都不一樣。 以一個成功人士作榜樣,來勸香港的勞苦大眾不要太多怨氣,這更是填鴨式教育下所謂的winning formula的邏輯,是否事業有成賺多點錢就會開心一點少點怨氣? 幸福,從來就不應單純建立在物質世界之上。 其實,只要多加發掘,你就會留意到,幸福其實一直都在我們身邊,但可是呢,幸福這東西,如果你不去找她,她總又會躲起來,十分佻皮。 蘇樺偉這個名字,即使你不是劉德華的歌迷,相信也可能聽過,但你可知道他母親的名字?這位人稱蘇媽媽的偉大母親,叫阿貞。 她廿六歲那年,把蘇樺偉帶到這個世界來,棉乾絮濕把兒子養育成人,驀然回首,人家眼中她所受的折騰,其實卻充滿幸福感。 當這個年頭的廣告,大都要忙着在數十秒內,說服我們其產品之專利配方如何功效宏大細細粒容易食藥到病除不含副作用麻煩果邊出收銀機俾錢,這則廣告卻旨在與香港人互勉。 當然,廣告最終販賣的,畢竟還是品牌形象,但此舉卻足已令我這等小市民,對幸福醫藥這品牌肅然起敬。 各位特首候選人,我衷心希望你們會看看這廣告。 我相信大部份對目前社會不滿的香港人,他們最渴求的其實都不是那六千元,我們都是像廣告中的阿貞一樣,只希望活得更有尊嚴,更繁榮的社會,不見得會令大家更幸福的,你們聽到嗎? (原文刊登在筆者於MetroPop週刊的「廣是廣非」專欄,本網誌版稍作修改)

幸福的阿貞 Read More »

廣告人喬布斯

但凡成功人士都懂得「功高蓋主太危險」這道理,所以最吃得開的廣告公司創作總監上台領獎,第一個要多謝的,一定不是老闆同事阿媽阿爸老公或老婆,而是親愛的廣告客戶。 廣告客戶,除了他/她正好就是出錢拍廣告的那位,更重要的是,沒有他拍板,任你的創意比天高,也沒有機會面世。 正所謂「生娘不及養娘大」,無錯,創意可能是你懷胎十月生出來的,但廣告客戶就是你這個創意寶貝的養娘,呱呱落地後,沒有他/她的奶水,你的創意根本沒可能長大成人,更勿論街知巷聞蜚聲國際了。 當然,你可以和我理論,廣告界的客戶,大部份都只是打工仔或上市公司老闆,他們只是用阿公的錢,所以稱不上是養娘。 但朋友,你也要為他們設想一下,試想像你就是負責拍板的那位的話,勝負榮辱都是你的,尤其是,廣告創意這回事實在太主觀,買大不一定贏大,這個風險,誰拍板誰負。 既說廣告客戶其實大部份都是打工仔,真正由老闆親自拍板的廣告,其實少之又少,但一般情況下,這類由老闆親自拍板的廣告,通常各走極端,只會極好或極差。 眾所周知,剛卸任蘋果公司CEO的喬布斯,就是一個出了名hands-on的神級波士,加上他對廣告、對品牌的熱忱,難怪江湖傳聞,即使是日里萬機,蘋果公司大部份的廣告,還是要經他作最後拍板的。 但幸而,喬布斯始終並非一個只懂做生意的老闆,他對美學及品牌營銷有其獨特品味和見解,經他拍板的廣告,大部份都叫好又叫座。廣告史上最經典之一的兩則電視廣告:1984年的”1984”和1997年的”Think Different”,除了在兩個不同的重要階段,為蘋果公司樹立了獨特的品牌性格,並成功製造話題外,更重要的是,這兩則廣告都好像與喬布斯形影不離,彷彿成為了他兩個重要人生階段的印記。 蘋果公司的廣告合作伙伴,是美國西岸著名的Chiat\Day(後來被TBWA\收購),廣告界中人,當然會對其創作人的名字如數家珍,但有趣的是,和不少業外人談起蘋果的廣告,就有點像談起其他蘋果產品一樣,大家都總好像覺得,這些都是由喬布斯他老人家的手筆。 當然,我們也心知肚明,一個人的腦袋不可能想得出這麼多的東西,可是,大家都樂於一起繼續美化或甚至是神化這個誤會。 可能大家都明白「功高蓋主太危險」這道理,所以,這個那個精彩的蘋果廣告之所以如此成功,第一個要多謝的當然就是喬布斯,做得一般的那幾個廣告,我肯定是其他二打六趁他休假時拍板的。 (原文刊登在筆者於MetroPop週刊的「廣是廣非」專欄,本網誌版稍作修改)

廣告人喬布斯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