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di

名「聲」語音導航

在外國住過或旅行時享受過跟著GPS自駕遊的朋友,都可能會聽過TomTom這系統。 為了讓你的旅程更愉快,除了提供GPS導航外,TomTom更重新發掘語音導航系統的潛在趣味,除了一般冷冰冰的系統人聲外,他們更提供了好些個人口味選擇。 大概是兩三年前,他們已引入了以Star Wars人物配音的語音導航內容。 想像一下,當你一邊開車,叫你轉左轉右向前行多三個街口的,居然會是Star Wars中聲音低沉、透氣聲呵呵的黑武士,又或者是英文文法全部反轉來講的絕地武士老祖尤達大師,你明明沉悶的高速公路車程,便立即生猛起來,那就不怕瞌睡了。 除了Star Wars的經典人物,TomTom後來還推出了如Simpsons、Spongebob及Looney Tunes等卡同系列人物的聲之演出,也加入了一些演藝名人,譬如在電影Speed內的大奸角Dennis Hopper、HipHop紅人Snoop Dogg,甚至是經典James Bond主角Roger Moore等(部份只屬模仿演繹,並非個人原聲)。 為了宣傳這個產品,好讓大家乖乖地給錢,TomTom製作了好些虛擬地重組現場錄音情況的網絡短片,講述服侍這班超級巨「聲」,對於錄音師來說是如何的一件苦差,好讓大家覺得物有所值(在替黑武士錄音時,錄音師便因為一時語氣太重,幾乎被黑武士用念力勒死)。 最近加盟TomTom的,是那對多次被傳言認為是同性戀,在芝麻街內陪伴著我們成長的那對布公仔Bert & Ernie。 那位出名煩過阿煩又喜歡在洗澡時玩鴨仔的Ernie,一貫地「點極都唔明」,老友Bert於是無奈的出手幫助,但同樣又是愈幫愈忙,十分惹笑。 在設計產品時,我覺得TomTom已十分聰明地,想出這個可以增加收入的增值服務(是的,每套聲音要另付百多元港幣),但另一方面,這也同時是一個相當巧妙的產品宣傳方法。 如果推出香港版本的話,大家又想由誰來為你語音導航呢? 我最想有的卡通人物,當然一定會有叮噹(多啦A夢),又或者是叫我們「衝呀衝快搶攻」的足球小將戴志偉。名人方面,如果有當年的馬路天使葛文輝加林海峰也不錯哦。 最後,由溫超來演繹星爺,當然又是絕對全無難度啦。 (原文刊登在筆者於MetroPop週刊的「廣是廣非」專欄,本網誌版稍作修改)

名「聲」語音導航 Read More »

青春的火花,一個人回家。

2011年底前,份外多老朋友敘舊的活動。 與某個從前跟我一樣很喜歡聽歌的老朋友聊起,問她近來有否聽什麼新歌,她一副滿不在乎的表情說:「新不如舊,近年都沒什麼值得聽的。」 到了我這把年紀的,以上是我最常從同輩聽到的話,但其實,當你只顧著念舊,對面前的新事物都不再好奇,或甚至是不肖一顧,我覺得這是很可惜的。 與我的老朋友相反,我覺得自己較幸運,我還會因為發掘到新的聲音而感到雀躍興奮,尤其是,假使那是來自年輕樂手的聲音。 2011年的年底前,我去了聽盧凱彤的「一個人回家」音樂會,舞台的setup很簡單, 好像只是剛好可容納五位成員樂隊似的,台的中央位置,就留給這位抱著一把結他獨唱的小女生。 抱著一把結他的盧凱彤個子小小,卻擁有一顆驚人的爆炸力。今年才廿五歲的她,邊唱歌邊彈起結他riff來,已經功架十足,絕非只掃一兩下chord便扮作是創作歌手的那類型。 盧凱彤的歌,帶有點城市人的抽離的孤獨感,總帶點淡然的哀愁,但卻一點也不哀傷。也許,像習慣了寂寞似的那一份堅強,反而成就了另一種缺憾美。 畢竟只是推出過兩張EP加一張大碟,盧凱彤當晚可讓她演繹的個人首本名曲,仍廖廖可數。 新歌「一個人回家」和「卡嚓 」、首張大碟中的「人造衛星情人」、「等等」、「Hey Boy」、「荒蕪中起舞」等等有點像過眼雲煙,動聽,但尚未能掀起真正高潮。 我這樣說,好像對才剛剛作個人發展的盧凱彤太苛求,但說到底,一首好歌,或多或少,還是需要多少時間反覆被演繹,才能夠好好地沉澱的。這方面,盧凱彤擁有的是青春與才華,所以大家不用太擔心。 當晚盧凱彤也唱了不少帶點致敬意味的別人的歌,「光榮之家」、「愛上一個不回家的人」、「我很快樂」等,都是她對她心目中的那幾位Superwoman的名曲,可能由於大家都耳熟能詳,要「掀起」氣氛,相對難度較低。 當晚,我印象較難忘的,反而是她重新演繹寫給何韻詩的那首「青春祭」。 原曲的demo版名為「蜜蜂」,盧凱彤娓娓道來她寫這首歌時的概念,除了說明了她是一位相當用心寫歌的創作人,更讓我發現,這位小女孩的內心世界,有點兒像一顆洋蔥,原來,有很多個層次。 有別於一般我們在香港常聽到的「演唱會」,這一晚,更像是一個Live House的演出。 樂隊的氣氛很「火」,鼓擊的Stephane和低音結他手Fergus夾得尤其緊湊,樂隊領隊Jason提供了帥透了的「視覺效果」,鋼琴手Anthony及Mike則穿插其中,節奏以外,更不斷爆發了好些毫不留力的火辣樂句。 也許我已看累了被樂迷要求無限安哥、開到茶靡的音樂會,我頓然覺得這晚適可而止的安哥,反而更令人感覺到意猶未盡。 最後一曲,盧凱彤一個人抱著結他引吭高歌「大拇指之歌」,回應了「一個人回家」這主題,讓這個句號,更圓滿。 有點沉溺,也有點為賦新詞強說愁,但不要緊,這,就是青春火花可愛之處。 後記:「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人來到這世上,然後一個人獨自離去。習慣了一個人去面對所有,寂寞,其實一點都不可怕。」   我已忘記了這是從那裡聽過的一番話,這晚音樂會過後,當我一個人回家時,腦裡就浮現起來了。   除了提供娛樂,一個會令人想到很多其他事情的音樂會,我覺得,感覺實在是太棒。 Photo credit: Rudi Leung

青春的火花,一個人回家。 Read More »

求Social不是求分數

求學不是求分數?當年想得出這句說話來的人,自己本身也隨時比他/她想勸諭的年輕人,來得更緊張分數。 分數當然不代表全部,但在無可奈何下,分數卻經常成了你想達到某個目標的最基本入場券,說自己不在乎分數的人最虛偽,如果他/她也有好分數在手,我向你保證,他們也一定會拿出來show off。 我又不是做老師的庫斯克,為什麼會突然和大家討論起分數這話題呢?是這樣的,最近在從事社交媒體營銷及公關的行家中,本來大家已喜歡比較你的堂口有多少個粉絲,我的貼圖又有多少個Like,大家的工作,當然就在求分數。 江湖已經多事,幾個月前又多了一名不速之客,這個號稱社交媒體影響指數的平台名為Klout,能夠將你的個人或企業於不同地盤的社交媒體帳戶,一次過來一趟統一評分,得出的所謂Klout Score,就代表你在社交媒體裡,影響力有多高。 列入Klout計算之列的社交媒體平台,主要當然是Twitter、facebook和LinkedIn,其餘的主流平台,譬如Google+、foursquare和YouTube也包括其中。較冷門少許的如Instagram、Tumblr、或Flickr等也有,唯獨欠缺的最大一塊餅,就是微博。 除了你發貼的活躍度外,Klout Score也會算你的粉絲數外,也會分析粉絲對你所發的貼的回應活躍度,當然也會看看其中有多少是懷疑殭屍粉,從而統計出你的社交影響力。 一般普通帳戶的平均分是20左右,有50分以上的,已說明你在社交媒體圈是相當活躍,有60至70分的,大部份都已經是名人或意見領袖級數了。就我觀察,好些國際新聞媒體或知名記者,都平均有超過80分。 我有位本來在線上線下都經常大力推廣Klout的朋友,因最近Klout修改了少許計分基制,分數跌了一大截,轉過頭來,最近便大聲疾呼「Social不是求分數」。 但我有口說人家閒話,轉過頭來,也在因這修改計分基制而感到不快,是的,我也足足消失了起碼10分,現在只有66分,但也比我最喜愛的香港音樂人 @hoccgoomusic 為高,雖然「Social不是求分數」,但我不想扮清高,分數,還是愈高愈好。 (原文刊登於e-Zone,我是本文作者,本網誌版可能略有修改)

求Social不是求分數 Read More »

2011年社交網界大事件

今年社交網絡較往年更為熱鬧,一年既終,我特別嚴選了十大事件,看看當中有那些也和你息息相關? (一)社交網絡示威風雲 就連時代雜誌也將示威者選為年度風雲人物,可見2011年的而且確是一個示威之年,而其中社交網絡亦扮演著推波助瀾的重要角色。率先啟動事故始於年初,前埃及總統穆巴拉克被透過社交網絡組織及策動的群眾要求下台,開羅政府先禁推特(Twitter)臉書(facebook)後封鎖互聯網及手機短訊,最後演變成海外人士同心協力,千方百計將當地被封訊息繼續散播(譬如有人提供話音轉成文字短訊的技術),裡應外合。#egypt除了成為了推特2011年的標籤排行榜首位外(即最多人以此話題作標籤發言),引來的骨牌效應,是令今年接踵而來,發生在世界各地的示威活動的策劃及參與者,更懂得借助社交網絡的力量,由英國及溫哥華暴動以至佔領華爾街,角色同樣重要。 (圖片來源) (二)日本東北大地震 今年三月期間,這場接近9級的大地震及接連發生的核幅射事故,震撼全世界,同時間,亦突顯了在這非常時期,當傳統移動通信網絡癱瘓時,大家能如何透過社交網站,更有效地協助大眾了解事態發展、提供人道支援、協助尋人、發放支持慰問訊息等。同時,透過在社交網站發佈圖文,日本當地民眾亦扮演了提供第一手資訊、在社區中互助等角色。當然,造謠及惡意破壞者也會趁此非常時期出來搗蛋,將未經證實的訊息盲目轉發,某程度亦反映在社交網絡應用上,民智仍有待改善。 (圖片來源) (三)英國皇儲大婚微直播 可能是首個大規模地透過不同社交網站進行直播的國民慶典,在現場的,在世界另一個角落的,都在婚禮舉行期間,一起以文字、圖片及視像,同步參與證這場世紀婚禮派對。有趣的是,當中參與人士佔了六成來自美國,婚禮前的24小時,最少有280萬人透過facebook一起討論皇室大婚這話題,婚禮期間以主題標籤#royalwedding撰寫的推文,平均每秒就有237條。除了證明了英國皇室在這場公關秀中,成功將國家出口,有助將來吸納外國觀光旅客,另方面,透過無遠忽屆當中又以年輕人為主的社交網絡,成功地將皇室的形象年輕化。 (圖片來源) (四)推特搶先傳出拉登死訊 國家大事件不向傳媒放風,有關拉登的死訊,卻是先由美國前國防部長Donald Rumsfeld的幕僚長Keith Urbahn在推特上放風,聊聊數十字,即令各大傳媒網站輾轉相傳並向白宮爭相確認,在電視發表廣播前,奧巴馬亦特意在推特事先張揚即將有大事宣佈,此事件破了推特發貼的次數紀錄,最高峰期間的一個小時內,合共發貼1千2百40萬條。 (圖片來源) (五)微博造謠闢謠 郭美美與中國紅十字會事件、溫州動車事故後的不實報導、日本核事故被渲染、諾基亞公司倒閉等等,無論是大事小事民事國事商事,由於微博已成為了全國3億用戶每日的訊息脈搏,因此亦成了想成名想惡搞等人的窩藏地。為此,新浪微博雖然下半年推出了微博闢謠服務,但造謠作假之風仍沒可能杜絕,隨便相信謠言事小,就連所謂的名人也隨便將謠言廣傳,才是微博社區內的真正歪風。 (圖片來源) (六)騰訊微博英文版 可能你會覺得事不關己,你更有權質疑,面對言論自由開放的外國社交網絡,要符合中國國情才能生存的微博,針對外國人的英文版究竟存在意義何在?姑勿論如何,這是微博意圖吸引海外社交網絡用戶的中介點,對有興趣和中國人進行文化交流或做生意的,這可能是一條重要的新渠道。不相信?問問老早於多個月前,已經在新浪開了個官方微博帳戶的湯告魯斯,你就知道他多有先見之明,畢竟,中國網民4.9億這數字,說一點也不吸引真有點說不過去。 (圖片來源) (七)臉書推出時間軸 先於9月向開發人員推出試版,然後在12月中,趕及在聖誕節前正式推出。臉書將版面進行大規模變臉,以圖像化的時間軸(Timeline)來增加用家的粘貼度,迎戰來勢洶洶的對手Google+,試版時已獲得相當的好評。目前臉書坐擁全球超過8億用戶,成為網絡瀏覽量高於Google的平台,一拖再拖的IPO預計會押後至在2012春天,時間軸能否讓投資者認同臉書的吸金潛力,將有機會影響上市價位。 (圖片來源) (八)Google+進軍社交圈 臉書宣佈推出時間軸的接近時間,經歷了三個多月只接受被邀請者的試用後,Google+也於本年9月公開接受用戶登記使用。雖然被批評為小眾的玩意,但首16天已吸納了過1,000萬用戶,首100天則邁入4,000萬大關,Google+已肯定成為社交網絡史上成長速度最快的社群。Google+的殺著,肯定會與搜尋引擎的結果排名有微秒關係,有否被你社交網絡中的朋友”+”過的網頁,有可能會直接影響搜尋結果,搜尋引擎社交化,或甚至是社交網絡的搜尋引擎,都可能是2012兵家必爭之地。 (圖片來源) (九)向喬布斯致敬潮 相信沒有多少個企業領袖的離世,會在民眾間掀起如此廣泛迴響。2011年10月5日,當喬布斯的官方死訊正式宣佈,社交網絡立即爆發出一輪向喬布斯致敬潮,推特上對相關話題的發貼速度最高達每秒1萬條,以#iSad或#ThankYouSteve等致敬標籤發貼也數以十萬計,一時間,喬布斯的名言如廣告語”Think Different”或演講詞”Stay Hungry. Stay Foolish”也成了社交網絡上的熱門詞句,自逝世消息公佈後的24小時,最少已有超過280萬條在各大社交網絡出現過的致敬訊息(數據來自澳洲社交媒體監察機構SR7),其中當然不乏社會名人,最廣為備受轉載之一,首推喬布斯宿敵兼老朋友蓋茲在推特那句「Working with Jobs was an insanely great honor」的留言(註:喬布斯生前常以insanely great來形容自己的產品)。 (圖片來源) (十)社交網站IPO潮 社交網絡全球大熱,掀起了新一輪的科網熱潮,社交概念企業磨拳擦掌,由專業人士必用的LinkedIn以至團購網站Groupon,紛紛上市集資,就連中國的A貨臉書人人網及交友網站世紀佳緣也成功越洋到美國上市。社交網絡概念成為股壇新貴,靠在臉書上做社交網絡遊戲起家的Zynga亦趕上2011年的尾班車,於上星期上市,但上市首日即跌5%,出師不利,同時亦向這社交網絡泡沫潮敲響警號。 (圖片來源) (原文刊登於2011年12月20日香港信報【經管錦言】專欄,本人是上文作者)

2011年社交網界大事件 Read More »

幻彩水舞詠佐敦

我絕對有理由懷疑,負責Nike廣告的創作部,曾經自由行來過香港,見識過我們的幻彩詠香江,然後又順便過大海去看水舞間表演,最後,便回美國炮製了這個絕世表演。 是這樣的,10月20日,當全新的M8 Jordan籃球鞋正式推出時,Nike在紐約市Pier 54對開的Hudson River,在眾多紛絲及記者面前,演出了一幕幻彩水舞詠佐敦。 雖然我絕非NBA標準球迷,但那些年,我們都一起追過男兒當入樽,沉迷過幾乎所有關於米高佐敦的Nike廣告。 佐敦當然是經典,但更厲害的是,人尚健在卻被擺上了神檯的他,早已化身成那個跳起入樽的人影logo Jumpman,毋須文字,見人如見佐敦。 圖騰地位,直逼Nike那把關刀。是的,現在的Air Jordan Brand籃球鞋,連Nike關刀已經消失。 我不知道Air Jordan已經來到第幾代,近年代言每款新Air Jordan的,亦早已交由Team Jordan佐敦小隊旗下新一代的NBA運動員,極之人強馬壯。 其中一位峰頭躉,就是綽號Melo的卡梅羅·安東尼(Carmelo Anthony),亦是這場表演的主角。 節目開始,見有直升機將一名身穿白色運動服的籃球員掉進河裡,剎那間,數十呎高的巨人Melo,如魅影般於屹立在水上。 隨著他的腳步與打拍著的籃球,水面(地面)同時濺起介乎於現實與虛幻間的浪花。 大會指定動作,Melo一躍而起,入樽、扣爆籃板。轉眼間,立體投射影像去了岸邊的一排建築物,Melo繼續帶球,沿途將所有建築粉碎,再入樽、再扣爆籃板。 再三扣爆籃板後,Melo掉進大海裡,翻起數十呎高嘩啦嘩啦的浪花,現場觀眾看得目定口呆。 驚魂未定,驀地裡,整隻超巨型的M8 Jordan籃球鞋,立體地出現在海面,轉一個圈,然後以佐敦的Jumpman標誌作結束。 據報導,這個以河上水影光影展現出來的海市蜃楼,立體投射的影像足有85呎高,難怪力拔山兮氣蓋世!我們這邊廂的幻彩詠香江,頓然相形見拙,變了港孩小學雞。 (原文刊登在筆者於MetroPop週刊的「廣是廣非」專欄,本網誌版稍作修改)

幻彩水舞詠佐敦 Read More »

大師兄回來了—-Nokia LUMIA 800開箱文

打開面前這個藍色小磚頭包裝,撕開包裝紙,啟動手機,作好基本設定後,當我的食指開始暢快地遊走於手機的熒幕上時,我感覺到,大師兄回來了。 雖然這個星期才在香港正式開賣,但我卻有幸能偷步試玩,兩個星期前,成為其中一名可「提早收Phone」的LUMIA 800用家,率先體驗一下Nokia首部運行Windows Phone的手機。 去年曾經試用過幾款第一代運行Windows Phone 7的手機,覺得始終都是換系統不換殼之作,只是新酒舊瓶,將運行其他系統的型號略加修改而已,並非特別為此系統量身訂造。 到了這一台LUMIA 800的出現,WP7好像終於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歸宿。畢竟,這是Nokia與Microsoft這兩個品牌首度合作的世紀婚事哦,那一方都肯定不敢掉以輕心。 為了要打響頭炮,Nokia明顯在外型設計上費煞思量,造型上,LUMIA 800肯定比任何一台Windows Phone來得漂亮。 除了手頭上這部低調型的黑色外,其實還有Cyan和Magenta兩款搶眼色彩,搭配同系顏色的Monster耳機,Eye Candy指數極高。 採用Unibody的一體型無縫設計,審視完整部手機,都找不到一般手機常見的接口位及笨鈍角落。 3.7吋的AMOLED屏幕採用了防刮的Gorilla強化玻璃,從側面看,可見屏幕表面略呈弧形,與機身無縫接合。 Nokia的設計總工程師Stefan Pannenbecker,稱這套對美學執着得吹毛求疵的設計語言為“fabula”,在可見的將來,也會出現在其他型號的Nokia手機中 。 音量大小調節、開關及相機啟動鍵,全部「低調地」設在機身右邊,每個按鍵,同樣一律圓角。 mini USB及SIM卡的插頭,都收藏在機頂位置,收納設計的細緻位,既具功能性,亦簡約俐落,一派北歐人文氣息,未知是否對大師Dieter Rams致敬? 拿上手,所觸及之處,都是流線圓角,合成物料的機殼,觸感柔中帶剛,這是什麼物料? 上網搜尋一下,才知道此物料乃聚碳酸酯,是製造太空人頭盔採用的物料,原來非同少可。 此物料除了輕盈耐用外,重點是,它更有利於這一體型設計的天線安裝,相比起金屬機身,能大大減低手機訊號的干擾,接收與話音質素,效果當然更佳。 以人為本,側重用戶體驗,而不是純粹為求賣弄炫目而炫目,回歸Nokia這個北歐品牌的人文素質,歡迎大師兄歸位! (今回先說硬件,下回再與大家分享軟件及用戶體驗) 伸延閱讀: Nokia’s Lumia 800 Windows Phone: Why You Should Care Nokia Lumia 800內外兼備 Nokia絕地反擊

大師兄回來了—-Nokia LUMIA 800開箱文 Read More »

品牌最大公因數

最近頻頻有學生問我什麼是Co-brand,那算不算是Cross-over的朋友?怎樣才為之成功? 我不想在這裡向大家拋書包,我只想用最草根的方法,向大家解釋一下,就當這是生活小百科吧。 每個品牌都有自己的DNA,兩個不同的品牌結合,就會產生奇妙的化學作用,像忌廉溝鮮奶,可樂加萬樂珠,能夠「撞」出一些特殊的品牌效應出來。 當然,兩個品牌交叉感染,都希望一加一不止於二,你稱這形式做Co-brand也好,Cross-over也好,其實都是異曲同功。 但拜託不要隨便用個X字,譬如黎明最近的Leon X U,看起來就有點不雅了。 重點是,一如優生學中強調遠親相交,兩個品牌愈是風馬牛不相及,所能繁殖出的化學作用,爆炸力便愈強。 譬如張敬軒與香港管弦樂團兩個品牌合作,便同時把流行曲與歌手高格調化、古典樂大眾化。 這條方程式由當年的關正傑,以至較近年的張學友或李克勤等也歷久不衰,兩個品牌單位也各取所需,雙贏。 但在大部份的情況下,遠親相交卻經常會出現怪胎,譬如將曾特首與MC Jin這兩個品牌硬生生地配對,便立即洋相大出,貽笑街坊,起錨變嬉錨。 也有些情況,會妹仔大過主人婆,譬如每次任何品牌與Hello Kitty Cross-over,這頭沒咀巴的貓卻永遠會搶盡主人家的鏡,那管你是輩份極高的麥當勞叔叔。 但反正每次都大賣,主人家們通常都不會太介意。 但也有些品牌聯盟,是主人家想借助對方的品牌基因,令自身產品產生Halo effect(光環效應)。消費者電子產品方面就有較多案例,要數最成功的一宗品牌婚事,便莫過於Sony與Ericsson了。 此外,譬如Panasonic及Sony的數碼相機,會分別採用專業的萊卡及蔡司鏡,突顯專業形象;大眾化的消費者電子品牌LG,又會找Prada合作推出時尚高檔的手機。 最近,兩大手機品牌htc及Nokia,都分別找了一個音響耳筒品牌BEATS及Monster(其實都是同一家公司)合作,大打音樂潮牌這張牌。 兩個品牌合作,如何找出最大公因數,難度極高。 箇中究竟是誰靠誰,誰滔對方的光,形式千變萬化,手法五化百門。但萬變不離其宗,假使配搭得宜,愈是遠親相交,遺傳基因愈是優秀。

品牌最大公因數 Read More »

iPhone拍友的絕密武器—Olloclip

話說有一個叫KickStarter.com的網站,裡面有很多創業人士會將自己的生意概念,放上網找人支持,這有點像團購網的概念,譬如你的產品設計需要集齊萬六蚊才成事,你就叫大家夾錢夾到夠為止。 當然,最初一起夾錢的,都會以最優惠的價錢,成為該產品首批的擁有人。 較早前,我在KickStarter.com無意中發現了Olloclip這有趣產品,但發覺團購已完成,Olloclip已經夾夠錢,可以投入生產。 於是,我留下了電郵,想打聽一下訂購方式。意想不到的,就是Olloclip身在美國的老闆Patrick幾個小時後便立即回了我的電郵,更迅速起了我底,知我是個Blogger,二話不說,就決定要寄一套Olloclip給我試玩。 究竟Olloclip是什麼?這其實是一個專門設計給iPhone4/4S的附加鏡頭,如果你喜歡用iPhone玩snap  shot,這套裝備,十分實用。 Olloclip的體積很細小,可以放在一個比台式小籠包細少許的小包包內,十分方便攜帶。 一套組件連鏡頭蓋共有四件,內包含兩個鏡頭蓋,一組正反面兩用的鏡頭,一面是魚眼鏡,另一面則為微距鏡。 另外附加一個廣角鏡,可以輕易安裝在微距鏡的那一邊上,一般情況下,我都會把這個廣角鏡安上。 初時拿起我覺得有點像玩具,但用過後就發覺這組鏡頭絕不兒嬉,雖然甚具玩味感覺,但卻比LOMO更好玩。 那個魚眼鏡頭,能夠張平平無奇的景物,展現出令人感到驚嘆的效果,我最喜歡用。 另一個我較常用的廣角鏡,在狹窄的環境拍攝,也能展現出相當的逼力,當作微距鏡用,可以得出令你詫異的效果。 以下是我站在同一位置拍攝的照片,地點是ifc,我的拍攝工具是iPhone4S。  先來個正常的拍攝,我用的影相app是Camera+,但沒有加任何後期修圖。   加上了廣角鏡,入鏡位明顯拉闊了,兩邊略見弧形,但變型效果不嚴重。 魚眼鏡出場,有點像把面前東西放進了一個小雪球的感覺,拍攝這個聖誕主題,感覺份外適合。 微距鏡方面,使用初時對焦有點難度,感覺有點像用顯微鏡拍攝,所以除非你要拍花蕊、雨露或螞蟻等之類的題材,否則,平時可能會較少用。 我用微距鏡的拍了些花卉照片,平日如果在只有兩三公分的距離用iPhone拍攝,對焦會有難度,但用上了Olloclip的微距,卻可以拉得很近。 我平日使用的iPhone 攝影app,主要是Camera+和Instagram,間中也會用Pixlromatic來多一點效果上的variety。 Olloclip在Instagram看來有不少用家,用#Olloclip這hashtag可以找到不少靚相,看過後我覺得很慚愧,看來要多加練習,好好努力。 以下是幾張我用了Olloclip和以上工具,替我的客戶@hkifcmall在Instagram發表的圖片。 目前Olloclip已經在美國的Apple Store出售,香港的朋友如果想買的話,可以透過Amazon或Olloclip的官網郵購,價錢大概是70美元左右吧。 眾所周知,iPhone早已取替了Nikon D90和Canon 5D MarkII,成為了Flickr上最多人使用的「相機」,如果你都是iPhone拍友,入手Olloclip這個投資,絕對值得。

iPhone拍友的絕密武器—Olloclip Read More »

永不停步跑Offline

今年沒有報名任何馬拉松的比賽了,但跑步練習,還是要繼續的。尤其是,近期秋高氣爽,躲在家裡上網不到外面跑一趟,是暴殄天物哦。 身邊有很多朋友都嚷著要參加渣打馬拉松,但貫徹了香港精神,大家花在討論和研究買那個品牌的跑鞋的時間,又總比真正練習跑步的時間為多。 先申報個人利益(其實也沒什麼好申報),市面上所有運動品牌,沒有一個是我的客戶,我對大部份品牌的跑鞋,亦沒有什麼特別個人喜好。 New Balance、RunBird、Nike、adidas我都各有不止一對。而其實,我的云云跑友中,大部份都很少會告訴你那個品牌的跑鞋才好跑才專業的,大家所集中的注意力,很多時反而都是如何改善跑步姿態。 但話雖如此,我還是對Nike Running的廣告及營銷手法還是有點情有獨鍾,我曾經在此欄向大家推介過Nike+ Running這個Branded Utility的概念,那個Nike+ GPS iPhone app,即使我未必每次都會穿著Nike跑鞋練跑,但卻很少不會啟動我的Nike+ GPS,陪我一邊跑,一邊計算里數,當然,更重要的,還有那堆陪我練跑的歌曲菜單。 跑步季節又來了,Nike+ Running最近又有新廣告出爐,廣告中採用了一位名為Alice的女主角,故事由始至終,她一直都在跑步。 期間在途中遇到趕上來與她寒暄幾句的爸爸媽媽、祖父祖母、男朋友、小狗、好朋友、合唱團詩班團友等等,但她一概也沒有一刻把腳步放緩,和大家搭訕兩句後,便繼續加快步伐往前走。 跑步,彷彿就是Alice的人生,朋友家人為了和她一敘,唯一的方法,就是在Alice跑步的路途上,與她相聚一刻。這一幕,令我馬上聯想起當年電影Forrest Gump中的場面(事有湊巧,電影中Tom Hanks也是穿著Nike跑鞋)。 廣告暗諭:馬拉松只是人生長跑的熱身賽,最後一句廣告標語Never Stop Running,算是鼓勵大家要努力不懈吧。 上Inside Nike Running的YouTube頻道,還可以看到故事中配角的虛構訪問,從他們的角度,談一談對Alice的看法。 其中最不滿又最無奈的,當然就是被冷落了的Alice男朋友和小狗了,內容十分幽默有趣。 創意算不算很精彩呢?不算,但這則廣告,卻很能觸動到愛跑人士的心,看完這輯廣告時,會有種難以言傳的會心微笑與溫馨感動。消費者對品牌的好感,除了產品與服務的質素,有些時候,就是如此建立的了。 廣告當然也要賣產品,但故事中那對最適合長跑的LunarGlide+ 3 Shields,一分鐘的廣告片內,最後才出現了秒半一鏡,卻又足以令你印象難忘。要洗消費者的腦,有時不一定要疲勞轟炸尖尖尖點點點的。 (原文刊登在筆者於MetroPop週刊的「廣是廣非」專欄,本網誌版稍作修改)

永不停步跑Offline Read More »

預演日試玩—反斗奇兵大本營

進入反斗奇兵大本營的那一刻,感覺上,開心得有點像在做夢。 是的,我是胡迪的粉絲,所以我也改了個名叫路迪。三集Toy Story在我家中長期Loop播,直情有點像兒童疹所的電視機。 反斗奇兵大本營的概念很簡單直接,那裡就是Toy Story故事中主角Andy家中的後園,但凡小朋友都是沒手尾的,所以Andy的玩具,放到隨處都係。 咁沒手尾,大人見到一定會鬧,但入到來這裡,好在無人可以做大人,所以個個淨係顧住玩,無人俾人鬧。 上星期六,我有幸去了反斗奇兵大本營的預演日試玩,雖然只有短短兩個小時,但已經真的是開心到飛起。 點飛起?最開心就是玩了那個玩具兵團跳降傘,我一而再再而三,被吊得高一高,驚暈未定,又立即急速墮下。 最後一跳,被吊在半空中的一刻,空氣像在凝固之際,我拿起相機,按下快門,鳥瞰整個反斗奇兵大本營,開心得不得了。 我聽到後面有位開心少女嚇得花容失色,哭了起來,我這份人十分壞心腸,聽到後我更加幸災樂禍,笑過不停。 當日除了排了很長的隊去和胡迪翠絲合照,便只玩了這個玩具兵團跳降傘,朋友們玩完連聲叫好(及尖叫)的沖天搖控車,我也無奈錯過了。 但當然,其實當日我又少不免興奮地忙於到處拍照留念,一眨眼間,兩個小時已經過了,我唯有懷著依依不捨的心情,與胡迪說再見。 反斗奇兵大本營正式開幕後,我一定會再來。

預演日試玩—反斗奇兵大本營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