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di

Greyhound Cafe—Fusion泰國菜

Greyhound Cafe 在香港初來報到的時候,在網絡及坊間聽到劣評如潮,但據聞後來已大有改善,於是一直蠢蠢欲試。 週末飯局,本來打算拜會在我地頭ifc的那一家,但約了的中學波友都是九龍人,最後決定轉陣,去了尖沙咀海港城。 去過泰國旅行的香港朋友,大多會去過Siam Centre或Paragon購物,對Greyhound這個泰國國民潮牌,當然不會陌生。 用Greyhound這個品牌攪飲食,走的依然是既有泰式特色,亦有國際大都會時尚感的路線,「行」一點的講法,就把她稱之為Fusion泰國菜吧。 禮拜五晚上到訪,抵達時人多得離譜,幸好我預先一天已預訂,時間一到,六人大檯,未齊人都即可入坐。 朋友們先拿了檯,自己則遲到了十五分鐘,見一眾老友已經差不多KO了兩、三碟招牌小吃。 老友們都算夠義氣,各留了一件給我,脆炸單骨雞翼頗惹味,但我覺得太過乾身,有點失望,但薄切三文魚配泰式辣汁,卻馬上挑起食慾,餐前小吃,這款不可不吃。 熱身小吃後,開始點菜,我們都是第一次到Greyhound吃飯,望著餐牌苦惱之際,餐廳經理立即親自走過來作店長推介,先前不是有人說招呼強差人意的嗎? 明明客似雲來,伙計都忙得頭昏腦脹,我們居然也獲得如此特別招待,看來今晚走運了。 經理Henry向我們推介了幾款不單單是最受歡迎,而是同事們自己都最愛點的菜,上菜速度極快,六名大漢吃完一round,再來一round。 先點飲品,店長再三推介,幾乎要說沒點會後悔的,就是Greyhound Cafe 特色凍檸茶。 杯中那幾塊大大的冰粒,全部其實都是錫蘭紅茶加香草精製的茶膽,加半顆清檸,喝到底,酸甜適中,茶味依然香濃。 第一碟上檯的,是泰式銀魚柳意大利麵,用泰式銀魚柳的海鮮鹹味吊味,混合了鮮茄、少許辣油來炒意粉,這個組合頗新奇。 最吊詭的,是當中帶點綴作用的綠色小胡椒粒,嚼下去真有點「中伏」的感覺,這味菜,我建議要用啤酒伴吃才爽。 馬沙文咖哩汁配牛膝,咖哩汁惹味而不辣,味道相當溫和,牛膝炆得極腍兼入味,但份量頗細,看見時已想獨食。 後來不出所料,我們幾兄弟玩了一圈五餅二魚,即發覺骨多過肉,每人可以分到的份量,少得實在可憐。 吃了這麼多重口味的美食,於是來一個越式鮮蝦雞肉米紙卷。薄薄的春卷紛皮,再加一層生菜,內裡包著鮮蝦、雞絲,還有少許爽口豬皮。 口感清爽而有嚼勁,再點少許甜酸醬吊一吊味,更是開胃,是當晚最有驚喜的一道小吃。 期間我們還叫了一大堆像泰式炒河及沙爹等一類的例牌菜,水準不俗,只可惜,都好像是給減肥OL吃的份量,一班大男人,狼吞虎嚥,快閃清碟。 於是,我決定要獨食了,問店長有什麼好介紹,他推薦了同事下班宵夜的最愛,泰式燴牛肉及牛丸湯河粉。 湯底有濃郁牛肉味,鮮甜絕頂,當中又混雜了好些惹味的泰式香料,味覺層次,吃得我再三回味。 當我把湯河連湯嚥下去,不得了,帶點嚼勁的小爽脆口感偷襲到來,問店長那是什麼?哦,原來是炸豬皮,很含蓄又古惑的味覺享受呢。 這,可能就是泰國菜最迷人之處了。  

Greyhound Cafe—Fusion泰國菜 Read More »

Path—你的隨身私人日記

你還需要多一個社交媒體平台嗎? 平台太多,時間太少,老老實實,又中又英,我一早已覺得有點社交過盛的消化不良感覺。 但工作需要,有新東西的話,我還是即管會試試看的。 目前已同時在iOS及Android平台出現的Path,推出的時間和Instagram差不多,但兩者的普及程度卻不可同日而語,直至Path 2.0版本於去年年底出現,才開始獲得較多的注意。 Path的基本概念,就是你的私人日記薄,你什麼時候起床,什麼時候到那裡上班,沿途見到什麼,和那誰一起,都可以一日透過圖片、文字、短片、GPS軌跡等等,一一記錄下來。 (Path其實也有一個音樂分享鍵,但不要太開心,以為這是類似Spotify的功能,因為你除了可以聽到由少數人已上載了的歌曲單的音樂片段外,你只可以用文字告訴大家,你正在聽什麼歌,可是呢,就連直接到我的iTunes找播放清單都不懂,這個設計是敗北。) 但不要把Path視作另一款的多媒體社交分享平台,Path的概念,與愈多人一起分享愈好的主流平台相反,她強調這是一個私人日記薄,雖然你的朋友可以過來看你的Path,但有別於facebook,他們不可以隨便把東西貼上你的Path裡。 更重要一點,Path真的希望你這本日記,只容許少數真正認識你的朋友瀏覽,所以,Path剛推出時,只限定每人只可以有50個朋友,Path 2.0推出了後,才增加至150個名額。 與陌生人搭訕?絕非Path用家那杯茶。 那麼,Path的魅力在那裡? 個人認為,Path的亮點,是那圖像化的時間軸Timeline設計,簡潔、易上手,UI(User Interface)亦美艷到不能。 還有,可能是新鮮感作崇,Path的照片濾鏡,好像有比人用我用的Instagram的那些漂亮。 拿上手開始玩後,便很容易會愛不釋手,指尖在屏幕上游上游落,很多按鍵想按一下。 到底我是否真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何時何刻都記錄下自己去過那裡、見過什麼或是在想什麼,這點我就不太肯定。 當然,如果是在旅行途中,又或者初為人父母,這又可能會另作別論。 但目前這一刻,因為開始了玩Path,相信我一定會減少玩Foursquare。 一來我向來對能否夠成為那裡的地主其實興趣不大,二來畢竟Foursquare是把個人的行蹤公告天下,我在那裡留低過腳毛這等閒事,還是在Path讓自己友知道就算了。 P.S. 到目前為止,Path還可以在內地使用,即使上不到facebook或twitter,一如Instagram,到了內地,你還可以透過Path發貼。

Path—你的隨身私人日記 Read More »

人生有個Geek友真正好…..極!

去年第一次在Social Media Week當主持,反應不俗,今年自告奮勇,翻叮。 一如所料,大家都說,不如再找些本地Blogger聚首一堂,分享一下吧。 可是呢,我深感大家都覺得Blogger就是Social Media的代名詞,反而令我更想來點突破。 有留意社交媒體的朋友都知道,其實過去一年來,社交媒體圈子愈來愈熱鬧,分享平台愈來愈多元化,各有各精彩,社交媒體達人,已不止於Blogger。 還只談Blogger的話有點落伍,於是我便有了一口氣過,找來品牌、傳統及電子媒體、網絡短片及博客界等等的社交媒體達人,和我們一起分享社交媒體的應用心得。 我把這個活動命名為Geek Chic Gadgets,正因為我覺得但凡玩電子產品的,上網「蒲」社交媒體找「朋友」幫手或分享心得,絕對是指定動作,因此以用這個界作話題,一定不用愁。 在此,先要多謝香港海港城的營銷及公關團隊(Karen、Vicky、Carrie、Ocean、Cindy等等),除了為我提供及安排場地外,更在背後發功,在策劃及宣傳上,全力支持我這次的活動。 活動當日,我先用「大家身邊總有位Geek友」來打開話匣子,然後請來了第一位的嘉賓,來自Sony Mobile的總經理Michelle。 Sony Mobile(前稱Sony Ericsson)是香港最早進駐facebook紛絲頁的品牌,目前坐擁接近七萬五紛絲,是全港手機品牌中最高。 說起搞facebook紛絲頁,很多品牌開始時都顯得投鼠忌器,我問Michelle,當年facebook在香港方興未艾,怎樣說服老闆放手讓她搞? 「唔駛錢(不用給錢)!」 Michelle果然快人快語,細說當初起動Sony Mobile 紛絲頁時,全部自己親力親為,由落筆寫post、回應紛絲、以至第一時間把參加完公司產品發佈會或將活動的內容放上facebook,都是一手一腳,自行包辦。 目前,她整個營銷、公關、及客服團隊,都極之投入經營品牌的粉絲頁。更重要的是,無論線上線下的活動,Sony Mobile 的紛絲頁都扮演著一個相當重要整合位置,絕對是本港社交媒體營銷的典範。 緊接Michelle,是我特別從台灣請來的Vista(在此又要特別鳴謝香港海港城幫我找到機票和酒店的贊助),他除了是台灣社交媒體的活躍份子,正職其實是數位時代的執行編輯。 Vista在數位時代的文章,我經常也有拜讀,與他結緣,卻是由三年前HP在北京舉辦的一場博客活動而起。 席間,我問Vista為何台灣的社交媒體會發展得如此蓬勃,據他分析,除了facebook的確盛行外(台灣坐擁超過一千二百多萬用戶),台灣社會普遍對社交媒體的接受程度亦相當高,很多小商家都會抓緊機會,作出更多嘗試,平民化後的結果,就是更了解,更容易接受就是了。 所以,除了大企業外,你也會見到不少中小企,或甚至是政府部門,都會積極嘗試,使用社交媒體作溝通及宣傳之用。 此外,台灣方面的博客們,一般也較為團結,同一興趣的朋友,經常會有聚會,進行交流。這一方面,香港博客就顯得較為自我。 Vista認為,來年台灣除了在智能手機的應用上會更上一層樓外,平板電腦的普及化更會加劇。 畢竟,台灣有不少靠製造筆記薄電腦起家的廠商(生產量曾經是全球第一呢),具備豐富的生產經驗,在平板電腦這個風潮上,將肩負起帶動的作用。 第三位嘉賓Jansen,除了是香港著名科技博客外,更是我的老友兼同事。他甫一開咪,便二話不說,與我們來個對博客生活愛與恨的真情對話。 話說Jansen平日經常被品牌公關邀請出席活動和飯局,應接不暇之餘,更有時經常被誤以為是不務正業,無需上班,可以在光天化日之下逃離工作現場,參加在辦公時間舉行的活動。 實質上,博客撰文多數都是為了興趣,當被人家看作參加博客活動是工作的一部份,兼且被視為全職博客般看待時,往往會產生反效果,令博客生厭。 此外,作為持續對話的一部份,品牌找博客試用產品,切忌急於影響對方撰文的內容,不疾不徐,不壓不迫,多溝通多跟進,雖然頗考功夫,卻是最好的方法。 第四位嘉賓石先生,同樣是有雙重身份的朋友,他除了是香港著名科技博客外,他的正職,其實是著名科技網站engadget中文版的高級編輯。 石先生先與大家分享了網站與傳統媒體報導手法的大不同,前者務求要最新最快,同一篇報導,在短時間內,隨時會有多個更新版本。 因為,除了補充追加新資料外,也常有更正內容出現,譬如最近數碼通於短時間內更改其數據計劃服務,他們便要在同一篇報導內,作出更新內容。 另一個觀察,石先生認為內地朋友對科技資訊極之渴求,同時亦更樂於溝通和互相「過料」。 正因如此,他個人及engadget也開了個微博帳戶,自此亦很快便認識一批內地的科技博客界朋友,有些更曾經見面。 最後一位嘉賓,便是近期在YouTube極人氣的司徒夾帶師傅待(原名學鳴)。 想當年,他和一班同學仔在YouTube尚未出現的年代,便已經成立了UMovie這個網絡短片製作的組織,一眨眼已有十年。 學鳴本身對影片製作,心中明顯有一團火,席間,我們由網絡短片,談論到近年在內地及外國都陸續興起的微電影,但當說到靠拍片為生,學鳴便顯得有點壯志未酬。 當然,任誰從事創作的,即使不吃人間煙火,都總希望會有機會能夠靠點兒收入,來支持自己的嗜好。 但根據學鳴所講,即使他目前製作的影片隨時動輒過十萬點擊,可是若要透過香港最大的影片分享網站YouTube分享點兒廣告費,機會暫時還是零。 更甚者,他們花了多年心血設立的影片頻道,更一度被YouTube封殺,一切也要重新開始過,連上訴的機會也沒有。 目前UMovie其實也有從事一些廣告製作,作為主要收入,其餘時間,他們便會繼續拍攝短片,嬉笑怒罵,娛人娛己。 有機會的話,大家不妨支持一下,到UMovie的短片網,按多幾個Like吧。 後記:每次辦完活動,做主持的好,做講者的好,事後總覺得可以做得好一點,很想有Take 2。 如果可以再來一次,我真心希望,我可以帶動更多與現場觀眾的互動,令他們對我請來的嘉賓發問更多。 我是一個喜歡多說話多做事的人,因為我相信,多一點分享多一點討論,我對事情的看法,就會多了更多層次。 希望下一次,我會做得更好。明年Social Media Week見。

人生有個Geek友真正好…..極! Read More »

共協共創,社交媒體周再下一城

在過去的一個星期內,我在繁忙的工作時間表中努力再擠出多一點時間來,遊走城中不同場地的研討會、分享會、工作坊以至黃昏時間的Happy Hour,為的,就是第二屆香港社交媒體周Social Media Week Hong Kong。 今年我有幸繼續被邀成為籌委會成員之一,除了出席開幕致詞,也主持了其中一場研討會。 眨眼間,這個活動已經完滿結束,香港作為全球12個主辦城市之一,一個星期內,合共舉辦了三十八場活動,吸引了超過三千人出席。人人投入分享互動,氣氛好不熱鬧,當中華洋雜處,其活力與魅力之處,我覺得那就是香港精神所在。 今年社交媒體周的大會主題是「共協共創」(本人非官方翻譯,原文Empowering Change Through Collaboration),相比起去年第一屆的參與人數及投入程度,與大會主題也極之貼切。 因為,包括負責香港區的城市合辦機構Cohn & Wolfe/impactasia、場地贊助,以及我們一班籌委會成員和講者,全部都是義工。 大家都為了推動香港社交媒體的持續發展,公開地分享個人的專業經驗與智識,更難得的是,除了公關及廣告界中人,今年更多了好些科技創新行業的中小企、草根社交媒體紅人,以及一些非牟利團體的盛情參與。 由於多了合作單位,技術上的支援也有所進步,大會除了製作了一個網絡平台,可即時監察在各大社交媒體平台就今屆活動發表的相關話題外。 同時,另一個亮點,就是透過網絡的現場視頻直播,由於不少研討會都在日間進行,研討會亦安排得密密麻麻,此舉實在方便了不少上班族,可以隨時隨地,置身其中。 社交媒體周期間的研討會,除了包含了好些商業應用的專業分享外,也有舉辦了一些別開生面的社交媒體工具應用講座和工作坊。 譬如,會有專家教你如何用透過手機,拍攝更具個人風格的照片,然後在社交媒體平台發放;也有博客與大家分享撰文心得,以及如何提高在社交媒體平台的知名度等等,透過這些分享活動,提高大家對應用社交媒體工具的認識。 輕鬆之餘,亦有一些題目較為嚴肅的活動。正因為社交媒體發展迅速,好些有關內容發表及應用上的法律,以至是透過社交媒體進行商業活動時的私隱問題,暫時仍有不少灰色地帶。 此外,Facebook作為全港最高人流的社交平台,進行產品營銷,當中又有什麼可行與不可行。其中一場於生產力促進局舉行的研討會,便針對這些議題,進行了熱烈討論。 回想去年第一次舉辦社交媒體周時,除了邀請講者外,尋找場地亦是另一難題。 來到今屆,總算在這方面有點突破,除了如城大或生產力促進局等地較正規的演講廳外,好些位於中環一帶的餐廳譬如PURE Bar或甚至是某些酒吧及私人會所,都加入了場地贊助行列,更難得的,就連向來低調的香港蘋果旗艦店,居然也參與了其中一場活動。 可能,大家終於明白,舉辦這類活動除了可間接作宣傳外,更能夠吸引一班在社交媒體界活躍人士的人流,此舉對這些地點在增加於社交媒體上的曝光率或知名度,一定會有所幫助。 舉一個例,大會其中一個協辦機構,同時亦是場地贊助的單位之一,就是香港海港城。社交媒體周期間,他們便分別以旅遊、餐飲、時尚、及科技產品為主題,先後在其商場內舉辦了四場大型的研討會。 活動進行期間,除了參與的一班社交媒體達人會活躍地「簽到」(透過手機於不同的社交網絡發佈所在位置的資訊),更會熱切地將嘉賓對話以文字或照片,同步發佈到不同的社交網絡中,線上線下,同步引爆話題。這些具互動性的對話,也會於香港海港城的facebook、Twitter及微博等等社交媒體平台的帳戶,一起推波助瀾。 一時間,角色原非媒體的品牌,居然扮演了媒體的角色,成為了一個製作並發表內容的平台,這種營銷手法,我相信,在這個社交網絡盛行的年代,將會是一股新趨勢。 社交媒體周期間,亦有兩個團隊趁機擇好時辰登場,成為亮點。首先,本地方面,香港科技大學正式宣佈成立社交媒體實驗室(Social Media Lab),來自贊助商投入的首批資金,高達三百萬港元,正所謂學以致用,此贊助還包括了可提供實踐機會的合作機構,包括了Turner(透納廣播)、PCCW(電訊盈科)及OpenRice(開飯喇)等等。 此外,奧美國際廣告集團也高調地宣佈成立Social@Ogilvy,這創新的獨立團隊,合共有五百五十名社交媒體專業人員,他們分佈在全球不同的奧美辦公室,為客戶提供跨地域及本地化的社交媒體顧問服務,焦點之一,當然就是亞太地區的大中華市場。 現今社交媒體雖然盛行,但在商業應用的層面上,目前仍然方興未艾,企業願意投入的資金及人力資源,與主流媒體相比,仍屬九牛一毛。 但不用等facebook上市集資50億美元的黃金夢成,上述兩個進取的例子,已默默告訴我們,未來媒體潛在的淘金機會,就在社交媒體。 (原文刊登於2012年2月21日香港信報【經管錦言】專欄,本人是上文作者)

共協共創,社交媒體周再下一城 Read More »

5個最得我「Pin心」的Pinterest帳戶

開了個Pinterest帳戶,第一件事,當然要看看有什麼好Pin。 暫時Pinterest還是女性天下,除了女士們或女性相關的內容外,較值得Pin的帳戶,大都與設計及攝影相關的為主。 但即使我是麻甩佬一名,有好些女生取向的Pinterest帳戶,我還是認為值得大家參考一下的。 我第一個要力捧的,就是Nina Garcia。 這位大姐是誰?即使你並非時尚界中人,有看過電視節目天之驕子Project Runway的話,你一定已經略略聽過她的大名,事實上,除了上電視節目做評判外,她的正職是時尚編輯,曾經效力Elle雜誌,目前則領軍Marie Claire。出道初期,她也當過Perry Ellis和Marc Jacobs兩位設計師的公關。 Nina Garcia的Pinterest是我目前見過內容最豐富的帳戶,很多品牌相比起來也有所不及,除了主要力攻最新一季的時尚衣著及飾物外,也有以不同主題收藏最新時尚趨勢。 更重要的是,她的分類極之井然有序,如果你是好時尚此道者,又只打算跟一個Pinterest帳戶的話,釘死這個就是了。 如果你的口味較雜,你便不妨拜訪一下目前Pinterest最人氣的用家Jane Wang的Boards。 除了因為她坐擁二百多萬紛絲外,她的口味之廣,更是可能比一般的消閒購物雜誌過之而無不及,超過一百個欄目,目不暇給,所言非虛。 (靜靜地告訴你,Jane Wang其實是Pinterest創辦人之一Ben Silbermann的老媽子,難怪大家都俾面) 提起Ben Silbermann,當然不得不提他的PinterestBoards了,雖然不及老媽子Jane Wang的豐富,內容亦極之正路,但勝在整理得井井有條。 較為男生向的好些家居用品、小趣味產品、禮物、設計、趣味貼圖等等,都一一網羅其中,好歹都算是一個示範作吧。 除了個人帳戶,也有一些專業帳號是值得大家留意的。 好些雜誌報紙媒體如Time Magazine等早已進駐Pinterest,但較早前,Wall Street Journal便特意為New York Fashion Week做了一個Pinterest專頁,以一個集郵簿的形式,報導整個New York Fashion Week的花絮。 除了大會專業攝影外,當中更包含了短片,以及好些Instagram風格的snap shot,算是開創了新聞報導的先河了。 目前已經有不少品牌進駐,除了做得較為像樣的Kate Spade New York外,adidas、PUMA,General Electric等等的官方企業帳號,其實都尚在起步階段。 要數做得最出色的品牌Pinterest帳戶,可能便首推專賣有機及天然食品的Whole Foods了。 不要以為人家會一味向你硬銷他們的產品,除了可搶眼球兼令你食指大動的美食靚圖,看後會吸引你點擊往其官方網站索取食譜外,Whole Foods的Board中還有很多圖片,純粹以展現出與品牌風格及生活態度相關出發。 對呀對呀,與什麼賣廣告呀、製造官網人流通通無關,為什麼?因為這裡不是在看內容前,要逼你看爆炸出來的廣告的Yahoo!網站,這裡是社交媒體平台,大家都是來分享、來談心的。 Happy Pinning!  

5個最得我「Pin心」的Pinterest帳戶 Read More »

Pinterest七步入門功,一說即通。

收了朋友或我發給你的邀請(但緊記要Follow回人家哦),開始玩Pinterest了,但Pin海茫茫,到底由那裡開始? 我雖然Pin齡尚淺,但姑且也和大家分享一下七個基本步驟,交流一下吧。 1.【個人設定】先到Pinterest的個人帳戶設定清單,填好個人基本資料,寫兩三句個人簡介,上載個人profile picture(就算想真人不露相,也拜託不要留空),最後,連結你的Facebook及Twitter帳戶,如果你有個人博客,也可以把網址填上。 2.【找朋友】你可以到”Find Friends”一欄,點擊進去,就會見到左右兩行的Facebook朋友名單,你可以選擇Follow已成為Pinterest用戶的朋友,當然,也可以邀請其他朋友。 3.【嚴選Board】你未必對朋友所有的Pins有興趣,除了選擇Follow All,你也可以按你的個人興趣,選擇朋友個別的Board,但寧缺勿濫,當有天你的Pinterest朋友多如繁星流動,你會多謝我這忠告。 4.【Pin It插件】進入Add+的清單,你就會見到一個置頂的“Pin It” button選項,進入後,你就可以用Drag & Drop的方法,把“Pin It” button加進你的瀏覽器Bookmark Button上(但你要先設定瀏覽器Bookmark Button顯示)。我強烈建議大家一定要安裝這個插件,因為有了之後,你在瀏覽任何網站又見到心水圖片時,你便可以馬上把它直接Pin下來,這才是Pinterest最有趣的地方,按這裡有短片簡介。 5.【整理收藏】Pinterest就好像一個你個人的圖片收藏夾,所以一定要分類整理,但你可以先用Pinterest已為你預設好的分類(這裡稱為Board),日後才逐人作個人化的修定。 6.【基本禮儀】就正如玩其他社交網絡一樣,人家Like了你的Pin或Re-Pin了你的Pin,不妨Like尚往來,心情好或有空閒便索性到人家的圖片收藏夾回贈句留言或說聲多謝,但要不要深交,需不需要follow回人家,這點就不太重要。 7.【切忌洗版】你每Pin過一張圖,你除了可以寫上個人評語外,還可以選擇在已連結了的Facebook及Twitter帳戶上分享。但此舉切忌過密,尤其在Facebook。洗版,就算那是你自己Timeline上的版,有時是很煩人的。所以,在選擇是否要顯示或分享在Facebook及Twitter前,最好停一停,想一想。 如果你覺得我以上的分享有用,希望你可以給我一個Like,又或者,不妨到訪我的Pinterest帳戶,交流一下,你也可以按下面的Pin It按鈕,Pin我在網誌上分享的圖哦。 http://pinterest.com/rudileung/ Happy Pinning!

Pinterest七步入門功,一說即通。 Read More »

你那些Tweet最受歡迎?MyTopTweets幫你做統計。

想知道自己發過的那一條Tweet被轉發次數最多、最受歡迎?為你推薦My Top Tweets這個網站,登入你的Twitter帳戶,你就可以統計一下你那一條Tweet被轉發的次數最多。 沒想過,在我所發過的Tweet中,最受歡迎居然是家政婦三田那一條,而並非那些我經常發表以英文為主的廣告或網絡相關新聞資訊。 此外,你也可以透過此平台,分析不同Twitter帳戶被轉發得最多的Tweet是那一條。萬人迷小子@Justin Bieber 獲最高轉發量的一條Tweet,居然就有88,156次之多。內容是什麼?居然就是”I’M SEXY AND I KNOW IT”這寥寥數字。 看來,發表有關個人感想的貼而又獲得共鳴的話,往往是更受Twitter用戶歡迎的,這方面,你又覺得如何? 就活躍於社交媒體的品牌的例子中,大部份都由於過份熱心地發表以品牌角度出發的內容,反而忽略了消費者喜歡聽什麼,更遑論其中的對話了。 社交媒體分析專家Jeff Bullas,在他的網誌發表了一篇有關ReTweet(轉發)為何如此重要的文章“The Explosive Power of the Retweet Revealed by Twitter”,值得大家拜讀一下。

你那些Tweet最受歡迎?MyTopTweets幫你做統計。 Read More »

2012社交媒體新寵兒—-Pinterest

如果你是社交媒體的活躍份子,近月來,你沒可能未聽過Pinterest。 Pinterest是什麼?一言以敝之,她就是一個網絡圖像的書籤社交分享平台,開了帳戶後,在瀏覽器上裝上有關的plug-in,或下載了Pinterest的iPhone/iPad/Android app,每次上網見到喜歡的圖片?只要按下那個Pin It鍵,便會馬上把圖片紀錄在你的珍藏之中,還可分門別類。 當然,你也可透過facebook 或Twitter 分享你的珍藏,進行圖像書籤的社交化活動,令更多人認識你。 她為什麼這麼厲害?正式推出才半年左右,Pinterest已經替不少主流網站帶來了無盡的瀏覽量。其中,由於不少用家會把喜歡或打算購買的產品在Pinterest珍藏,因此亦帶動了好些品牌產品網站的瀏覽量,半年來,成長已超過300%。 我們都知道,按次序,Facebook、YouTube、Twitter、Yahoo等都是向來能為不同網站帶來海量瀏覽的網站,你猜猜現在第五位是誰?沒錯,那就是較Google+更人氣的Pinterest。 更有網站指出統計數字,作為中介網站,Pinterest可為第三者網站帶來的瀏覽量,目前已經是Google+、YouTube和LinkedIn加起的總和。 據了解,目前80%的Pinterest用家,都是女性,一於大部份的社交媒體活躍份子一樣,女性都擔綱了起動的角色,當中,其實又以準新娘、時尚消費品以及家居用品愛好者為主。 品牌也開始陸續進駐,家居設計電視節目HGTV目前是第一位,緊隨的便有時裝零售Nordstorm。據專家預言,由於Pinterest平台簡單兼以圖片為主,產品的分享將成主流,打通了網購的商業模式後,不難開創另一番社交商業的新局面。 想成為Pinterest的用戶?暫時只接受邀請,但辦法相當容易,你可以用電郵登記,等待邀請。又或者,留意有否朋友在Facebook上分享他/她的Pinterest珍藏,然後向他/她要求發出邀請電郵,你便不難馬上成為用戶。 如果你的真的沒有朋友在使用Pinterest,給我你的電郵,我可以幫發一個邀請給你。 祝大家Pinterest愉快。 伸延閱讀: Study Shows Pinterest Will Compete with Top 10 Social Networks Pinterest Drives More Traffic Than Google+, YouTube and LinkedIn Combined How to Get a Pinterest Invite

2012社交媒體新寵兒—-Pinterest Read More »

用Instagram說故事

是這樣的,如果你有讀過我那一篇「來生不做蘋果人」,你會知道我對蘋果是如何既愛且恨,適逢上近期因工作需要,其實我已默默轉會Windows Phone。 之不過,正所謂「剪不斷,理還亂」,本來我以為自己既然連iTunes內 那幾百GIG歌也可以放得低,應該沒有什麼牽掛了,但想不到,我還是因一隻App而令我與iPhone繼續藕斷絲連。 那就是Instagram。 世間上有很多照片分享平台哦,為什麼一定要是Instagram?這個問題,其實就與塵世間好些感情問題一樣,關係實在太微妙,很難說得出一個具體的理由來。 我只知道,我每次我將敝宅家犬Sophie的照片放上去,總可以輕易地得到世界各地的愛犬人士或拉布拉多粉絲的起碼數十個Likes。 又或者,每次我將我在上環街頭拍到的王家衛式out foc照片分享出去,又可獲到外國朋友的讚許或甚至補一句”I love HK”,實在令小弟感到能為推動香港旅遊盡了一點綿力,其中所獲得的滿足感,遠遠又較諸於在facebook或微博上分享照片時高得多百倍。 Instagram在2010年10月推出,過了兩個月後我才開始正式接觸,那個時候我還在主力玩港產的Steply和Yahoo!的Flickr,起初覺得這不過是另一款照片分享平台吧,應該捱不過一年。 但及後的幾個月,我卻見到她在社交化方面新增的功能愈趨成熟,而且開始可以像Flickr一樣,可替照片加上不同標籤(#Hashtag),讓對同一主題有興趣的拍家,能立即眉來眼去。 加上除了那些寶麗萊式的菲林風格濾鏡,及後再追加的移軸效果,Instagram這東西不單愈來愈好玩,她更重新賦予手機快拍另一重意義。 軟件是死的,人的眼睛才是活的。作為一個提倡手機快拍的照片分享社群,除了平台上的功能事實上,我更欣賞Instagram拍家社群間的人文色彩。 即使是同一個品種的小狗小貓照片,你也可以看到在世界不同角落的它們,如何上山下海遊車河等等,生活得是可以如何地不一樣。 街頭快拍更不用說,除了被隨意攝入鏡頭的城市潮人、巴士站旁的一張椅子、地鐵車廂內打瞌睡的老人、馬路旁邊的拾荒者,都成了無數街拍好手的攝影題材。 任你罵我崇外我也要說,在創意題材這方面,我發覺的本地Instagram用家就顯得有點乏善可陳。來來去去,我見得最多的照片,也不外乎是早餐午餐晚餐宵夜,或者是在某大商場購物後的戰利品等。 事實上,Instagram創辦人Kevin Systrom及Mike Krieger這兩位仁兄都不認為他們所創造的是一個照片分享平台,而是一個說故事的工具,一個可讓大家發掘這個世界週遭故事的工具。 執筆之時,Instagram已一歲有多了,Instagram CEO亦再次公開承諾,會「儘快」推出Android平台的版本,我期望會有更多本地街拍高手加入Instagram的行列,同時也希望Instagram會推出Windows Phone的版本。 這裡有玩Instagram的朋友嗎?有機會就多多交流一下吧,我的帳號是@rudileung。 (原文刊登於e-Zone,我是本文作者,本網誌版可能略有修改)

用Instagram說故事 Read More »

Sony Alpha A65—中低階價錢,中高階體驗。

某天,無意中在Google+我所follow的某幾位攝影師的貼中(搜尋Photographers Lists,你會找到大量可follow的circles),接連發現了他們剛入手了Sony Alpha A65,還post了好些照片出來毒人,一直有興趣體驗一下Sony半透鏡系統的魅力,如是心血來潮,馬上問代理借機試用。 「為什麼不索性借用A77?」代理問。 因為打算借來旅行,不想拿人家一部過萬的機出門了,況且,A77與A65擁同樣規格的一片CMOS,成像質素,不會相差大遠,加上機身亦較輕巧,旅行就更適合了。 在云云中價數碼單反機中(哦,是的是的,數碼單電才對),A65明顯是個較為冷門的選擇,行貨價定位,介乎Canon 60D及Nikon D90之間,但就規格而言,卻已遠超過交足功課的份量。 先看看規格,2,400 萬象APS Exmor CMOS及最高感光度ISO 16,000(與旗艦機A77一樣)、10fps 高速連拍、15 點對焦、GPS、1080PFull HD 錄影,還有個可垂直翻轉的3″ LCD熒幕,淨機造價七千港幣左右,性價比實在高。 焦點之一的10fps 高速連拍,取機時第一時間試過,正如很多評測都說過一樣,拍攝後要呆等10秒左右,對於我來說,作用不大,也不多談了。 雖然是塑膠機身(淨機身重543g,比A77輕110g),但使用起來,手柄grip位手感極佳,完全沒有塑膠機的玩具感覺。 借了機後,馬上起行。我趁過農曆的時候,和太太去了馬來西亞回她家鄉探親,順道也去了郊遊。 除了kit鏡外,代理還給我借來了一支16-80mm的蔡鏡,後來決定,整個旅程,就這樣一鏡走天涯。 可能給先前的4/3機或Sony的NEX系寵壞了,放進背包上路去,行山時到半路我有點後悔,因為,配上蔡鏡後的A65,原來也有點沉重。 我們一行五人去了新古毛(Kuala Kubu Baru)的吉令河瀑布(Sungai Chiling Waterfall),由於沿途要經過迂迴曲折的熱帶雨林,更要涉水走過六條溪澗(其中部份更要浸過半身),不想拖慢大隊進度,所以當抵達目的地時,我才把相機拿出來拍攝。 拍攝時,也沒有玩什麼濾鏡效果了,全程光圈先決,方便至上。 感覺上,A65的操作與我擁有了好幾年的A350接近,也追加了與NEX系有點兒相似的介面,操作極之容易,接近傻瓜機。 對焦速度還可以,但不知是否心裡作用,速感總好像不及較早前試玩過的NEX5N流暢。 抵達吉令河瀑布時,已是正午,面對剛好在頭頂頂的烈日當空,本來有點苦惱,但A65仍給我帶來了很接近當天目光所及的自然色。 雖然避不了烈日下的陰影,但瀑布的淙淙流水拍攝出來,成像仍十分細緻銳利,也沒有艷麗奪目的藍天與綠葉,老老實實,就是這樣。 人物拍攝,膚色自然柔和,一貫的Alpha風格,未必人人也喜歡,卻正好是我那杯茶。 涉水走過溪澗走了個多小時,來到這裡,見面前的瀑布景色如此漂亮,隨便拍了些照片,我已忍不住要收好相機,赤腳下水享受一下大自然這清泉。 年初二,我與太太一家人去了馬六甲,當天也是烈日當空,抵達時也剛巧是正午,太陽猛得有點兇,但既來之則安之。 馬六甲位於馬來西亞半島的西海岸,是該地最早的一個貿易港口,華洋雜處,更曾經先後被葡萄牙、荷蘭及英國等國家殖民統治,所以城中有不少別具特色的建築物。 因為是農曆新年假期,遊客甚多,到處都擠得水洩不通,人頭湧湧,想避過人潮,拍攝有點難度。 但我仍嘗試不斷舉起相機,希望能捕捉到多少大城小景的人文風景。 由於幾乎是舉機就拍,A65的15點快速對焦,此刻發揮了實際功用,速度感應良好。 遊客必到之地,我們也有去皇家海事博物館及蘇丹皇宮參觀,不知為何,這裡的博物館室內光線都極之微弱,好吧,就正好可考驗一下A65在不打閃光燈下的拍攝力。 出來的效果一般,我又再次覺得反而不及NEX5N,不知是否又是我的心理作用? 總結: 已經用了A350差不多四年,作為Alpha機的入門用家,當然一直都在考慮應該在什麼時候升級。 A55推出時曾經心動過,但後來見NEX系推出,我一直也在兩者間猶豫不定,始終,一台相機,對於我來說,只是旅行時的記錄功具,所以,我還是會輕便先決的。 這台A65,以中低位價格,展示了接近高階型號A77畫質的魅力,當然,在功能上還有不少地方難以一概而論,但對於大部份如我者,想由入門單鏡機晉一級的消費者來說,這確實是一個很吸引的選擇。 可是,我再回頭看那部香港終於有行貨的NEX7,我,又再次舉棋不定了。

Sony Alpha A65—中低階價錢,中高階體驗。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