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需要多一個社交媒體平台嗎?
平台太多,時間太少,老老實實,又中又英,我一早已覺得有點社交過盛的消化不良感覺。
但工作需要,有新東西的話,我還是即管會試試看的。
目前已同時在iOS及Android平台出現的Path,推出的時間和Instagram差不多,但兩者的普及程度卻不可同日而語,直至Path 2.0版本於去年年底出現,才開始獲得較多的注意。
Path的基本概念,就是你的私人日記薄,你什麼時候起床,什麼時候到那裡上班,沿途見到什麼,和那誰一起,都可以一日透過圖片、文字、短片、GPS軌跡等等,一一記錄下來。
(Path其實也有一個音樂分享鍵,但不要太開心,以為這是類似Spotify的功能,因為你除了可以聽到由少數人已上載了的歌曲單的音樂片段外,你只可以用文字告訴大家,你正在聽什麼歌,可是呢,就連直接到我的iTunes找播放清單都不懂,這個設計是敗北。)
但不要把Path視作另一款的多媒體社交分享平台,Path的概念,與愈多人一起分享愈好的主流平台相反,她強調這是一個私人日記薄,雖然你的朋友可以過來看你的Path,但有別於facebook,他們不可以隨便把東西貼上你的Path裡。
更重要一點,Path真的希望你這本日記,只容許少數真正認識你的朋友瀏覽,所以,Path剛推出時,只限定每人只可以有50個朋友,Path 2.0推出了後,才增加至150個名額。
與陌生人搭訕?絕非Path用家那杯茶。
那麼,Path的魅力在那裡?
個人認為,Path的亮點,是那圖像化的時間軸Timeline設計,簡潔、易上手,UI(User Interface)亦美艷到不能。
還有,可能是新鮮感作崇,Path的照片濾鏡,好像有比人用我用的Instagram的那些漂亮。
拿上手開始玩後,便很容易會愛不釋手,指尖在屏幕上游上游落,很多按鍵想按一下。
到底我是否真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何時何刻都記錄下自己去過那裡、見過什麼或是在想什麼,這點我就不太肯定。
當然,如果是在旅行途中,又或者初為人父母,這又可能會另作別論。
但目前這一刻,因為開始了玩Path,相信我一定會減少玩Foursquare。
一來我向來對能否夠成為那裡的地主其實興趣不大,二來畢竟Foursquare是把個人的行蹤公告天下,我在那裡留低過腳毛這等閒事,還是在Path讓自己友知道就算了。
P.S. 到目前為止,Path還可以在內地使用,即使上不到facebook或twitter,一如Instagram,到了內地,你還可以透過Path發貼。
如女生用, 可能有個麻煩的地方, 就是你約朋友A去看某電影, 朋友B可能會問你為何不約她(之類)。身邊真是有這樣的朋友。
內地是什麼地方啊?
中國大陸。
聽起來感覺很不錯呢!
但是不知道為什麼,我點不開Path的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