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di

父親的禮物

我的父親,是在50年代,從鄉下番禺逃難到香港的,是那個年代的典型香港新移民。 他沒有受過任何教育,只可勉強寫到自己的名字,他的大半生,都是靠體力勞動的工作維生。 所以,我很難想像,當時的他,是何來這樣的勇氣,一個人擔起照顧我們七兄弟姊妹、再追加我的姨姨、外公和外婆這家庭重擔。 每次想到這裡,如今年紀已逾半百,膝下無兒的我,總是自愧不如。 父親在生時,我沒有和他談過多少句話,聽他說得最多的話,可能就是責罵我時的粗話。 他對子女的關懷,含蓄得近乎隱形,還是到我長大成人,開始出來工作,人開始較成熟一點的時候,我才逐漸體會得到,父親對家庭無私付出的偉大。 家境關係,父親沒有買過什麼玩具給我,生日亦從來沒有禮物。 父親送給我的第一份禮物,是我剛剛出來社會工作,一年未夠的時候。 某一天,我捱完一整晚通宵,然後在日落前「提早」下班(廣告公司的朋友,你最後一次日落前下班是什麼時候?),回家時,遇上剛好下班的父親。 因為每天大清早就開工,父親習慣了黃昏就吃晚飯,出來社會工作後,平日很少回家吃晚飯的我,這一晚,罕有地和他一起共膳。 父親在建築地盤從事機械的工作,因此,手上經常到沾著一陣濃濃的機油味。晚飯席間,他把手上還沾著機油手錶除了下來,遞了給我。 「這隻手錶,剛剛某某送我的,時快時慢,我不要了,你拿去。」父親如是說。 這隻手錶,明明還是「新束束」的,但我的父親,卻隨便找個借口,送了給我。 在洗手間裡,我除下了當時帶著的廉價塑膠Casio手錶,拿著這隻沾著機油的手錶,一邊用舊牙刷和肥皂清洗著,一邊暗地裡在哭。 昨天是父親節,想起了父親的這份禮物,於是,我又把這隻手錶拿出來,戴上手,懷緬一下。 我保存了這隻手錶20多年,錶面上難免帶點風霜,所以我近年已比較少戴,但每隔幾年,我會拿去它去維修一次。 這手錶報時,依然準繩。 這可能是我父親送給我的第一份禮物,但其實,他送給我的禮物,早在我出生前,我已經默默地收到。

父親的禮物 Read More »

工作的意義是什麼?

對於你來說,除了一份收入,工作的意義是什麼? 「這是什麼時勢?你還要和我講工作的意義?」 是的,無論你的工作崗位是什麼,你都一定會找到你的意義,問題是,你有沒有嘗試從另一個角度,去看你面前的工作。 「世界這麼壞,我為什麼還要努力工作?」 正正因為世界未必可以變好,但你卻可以哦。 即使是同一個工作崗位,無論你覺得是多麼的卑微,你都一定可以找到你屬於你個人的意義,同時,讓你自己變得更好。 當這個世界,每一個人的小意義,組合起來的時候,就能夠構成我們心目中的那一個世界了。 我不是在販賣希望,說句老實話,有關這世界的未來,我其實也是不敢過份地樂觀。 只是,當我見到有一代接一代的年輕人,還在努力奮鬥中,我覺得,我沒資格把腳步停下來。 「工作就是工作,為什麼要有意義?」 就是為了要走更遙遠的路。 我每天都在想,我的人生,其實每天都在倒數。 假使我能夠活到70歲,我不打算退休,一直做下去的話,我其實只是剩下不到6000天的日子,試問,我怎可以讓自己過著沒意義的一天? 「那你覺得,什麼的工作,才有意義?」 可以讓我感覺踏實地,經歷每一天,能夠為我身邊的人,帶來不同的生活意義,我覺得,這就是我的工作意義了。 這是我公司新鮮出爐的作品,在限聚令期間,經歷種種制肘下完成。 廣告的故事中,出現了身處不同工作崗位的朋友,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心聲。 對於他/她們來說,每一份工作,都有著不同的意義。 事實上,除了我公司的同事,協助拍攝的製作團隊,大部分都很年青,拍攝時,全部都很認真、很賣力。 市道欠佳,有人會感到很氣餒,但也有很多人,仍然會很努力,而且願意多行一步。 因為,除了一份收入,我相信,他/她們也尋求一份成就感。 真的,香港地,其實有很多年輕人,大家都還在努力地,活好每一天。 有點抱歉,拍攝期間,我沒機會向他們逐一致謝,現在,我希望透過這個機會,向他們說一聲多謝。 雖然不是什麼大製作,但我卻是衷心地,想透過我這個客戶給我的機會,在這個陰霾籠罩下的大時代,給還在努力中的你,說一聲多謝。 以下這篇文案,第一稿寫好,我被同事否決了好幾次(是的,我們公司的規矩,同事可以否決上司的作品),然後,呈給客戶,又被客戶修改不知多少次。 最後,客戶收貨了,我卻自己來翻案,在錄音前一刻,再修改。 是的,做了28年廣告,今時今日,我除了是公司的財務採購換水等雜務的負責人,我還是做著文案小工的工作,和我28年前做一行時,沒什麼不一樣。 總是覺得,我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好一點點,也許,這就是我的工作意義吧。 「同一份工,換個角度,可以有唔同體會。 揾工,你同時會想揾到一份認同; 求工作安穩,你更想令家人生活安心; 炮製美味,你亦想添加多一點人情味; 你熱愛科技世界,你更追求以人為本嘅境界; 除咗係一份工,更加係一份使命感; 用對方嘅視覺,你搵到截然不同嘅視野; 同一份工,對每一個人嘅意義,都可以好唔同。 尋找多一重嘅意義,路就可以走得更遠。」 #JobsThatMatter

工作的意義是什麼? Read More »

對地球友善一點,來自瑞典的美味燕麥奶OATLY。

燕麥奶Flat White,一試難忘。 好幾年前,和太太到北歐旅遊,途經瑞典。 第一個早上,例行公事,先到附近的咖啡小店,買杯咖啡吃個麵包。 話說我已經戒飲牛奶多年,平日叫咖啡,例牌都是Soy Milk Flat White,平日早餐吃麥片或煮麥皮,老早已經轉用Non-dairy Milk。 (戒喝或者說是盡量避免飲牛奶,純粹個人理由,主要是出於腸胃健康的考慮) 但那個早上,咖啡小店的Barista問我,想不想試試Oat Milk(燕麥奶),我望望咖啡的自助角落,有一盒Oatly,任由自行添飲。 我問Barista:「是這款?要加錢嗎?」 Barista說:「當然不用。」(平時香港一般咖啡店要加錢哦) Non-dairy Milk產品的興起 對Oatly這品牌略有所聞,我也試過細盒裝的飲品,但這款專為Barista而設的,當時較少見到,我後知後覺,之後才知道,原來Oatly已賣得成行成市。 香港其實一直有水貨進口,但價錢偏貴,但我也有間中在網店訂貨,給同事在公司喝咖啡用。 說回產品本身,其實,過去幾年,除了Soy Milk,我也嘗試了坊間其他不同的代替品,Almond Milk、Rice Milk、Coconut Milk。 味道以外,因為這是我每天的日常必需品,除了喝咖啡,每天早上,我煮麥片時,都需要用,因此,價格也是我其中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 後來有一天,給我遇上了Oatly,雖然比起我平時買的豆奶略貴,但價格還算是適中。 重點是,因為我一直都有吃燕麥片的習慣,所以早已習慣了燕麥的味道,個人認為,用Oatly來煮麥片,味道比我平時用的豆奶好,口感亦更厚滑。 配咖啡,更是不得了,試過在歐洲旅行的時候,幾乎每天都喝,回香港後,發覺回頭太難。 後來,上網做了點功課,我才赫然發現,這家公司,原來已經有超過26年歷史。 OATLY興起,品牌營銷是關鍵。 Oatly最初由一班大學科學家創辦,研究奶類代替品初衷,一則是為了環保,二則是為某些對乳製品敏感的朋友而設。 但推出後,一直受到財雄勢大乳品機構的不友善對待,加上初推出時口味一般,消費者對非乳製品的奶類亦欠缺認知,經營20年,發展停滯不前。 再加上,Oatly當初只全力打內銷,沒什麼品牌可言,包裝亦一如一般普通的乳製品,產品滯銷,面臨倒閉危機。 2012年,當新任CEO Toni Petersson上任,除了改良產品,更重新包裝整個品牌形象,致力把Oatly從一個平庸的家用消費產品,建立充滿時尚朝氣的國際品牌。 不用養牛牛,一樣有奶喝。 Toni Petersson上任後,做了很多宣傳動作,為品牌重新定調。 其中包括在影視廣告中粉墨登場,鬼馬地大唱WOW NO COW,揚言「唔使養牛牛,一樣有奶飲」。 同時間,Oatly亦被換上了一個風格更跳脫的Graphic Logo,全新的包裝,亦轉為全英文,方便外銷。 此外,Toni Petersson亦把Oatly定位成一個對地球友善的產品,比起傳統乳製品,有營養之餘,更能大大減低生產時的排碳消耗,為此,他進行不少推廣教育的工作。 精品咖啡店的寵兒 天時地利人和,第三浪咖啡熱潮下,精品咖啡店開始上位,Oatly為針對這些小店,推出了專為咖啡而設的Oatly Barista Edition。 幾年間,Toni Petersson證明了品牌營銷的力量,Oatly成為了歐洲各國的新寵兒,美國市場對其需求甚殷,成為了潮流精品咖啡店的必需品,因此長期缺貨。 一趟北歐之旅,亦令我亦成為了Oatly粉絲,喝咖啡無Oatly不歡,平日煮麥皮也愛用普通版的Oatly。 品牌效應以外,重點是,Oatly產品本身的質素和對地球友善的本質,亦成為了令我更熱愛這個品牌。 近年在環保及健康之大趨勢下,除了Plant-based的食品,就連Plant-based飲品如Oatly等等都流行起來,Oatly亦成為了這個勢頭下的成功例子之一。 Oatly的品牌故事告訴我們,即使有了好的產品概念,也要在配合時機的情況下,悉心營造品牌,把你的品牌故事,用有趣的手法分享給消費者,才能夠打動他/她們,成為你的粉絲。

對地球友善一點,來自瑞典的美味燕麥奶OATLY。 Read More »

不務正業的手機

Samsung Galaxy S20 Ultra 5G兩個月初體驗 嗨!這到底是我的新手機、還是新相機? 是的,這就是我平時拿手機的主要姿勢。 拜這個年頭的手機,愈來愈不務正業所賜,手機主要功能,都不是用來打電話的。 不是嗎?近年看到的手機廣告,幾乎都沒有一個鏡頭,會見到有人在講電話、甚至是打短訊的。 大部分手機廣告的賣點,不外乎告訴你螢幕有多漂亮、看影片打手遊有多流暢;鏡頭像素又有多強,一部手機內又有多少枚鏡頭;核心配置運算速度有多強勁,儼如一部可放在手掌上的電腦。 其實,我自己用電話的習慣,也改變了不少,因為我喜歡拍照,於是,我幾乎可以肯定,我每次更換一部新手機,我最緊張的,就是手機的鏡頭。 譬如這一次,當我收到Samsung送給我試用的Galaxy S20 Ultra,我其實連SIM卡也未插,舊機的data還未過,第一時間,我就是興高采烈地,先把手機的相機打開,試拍幾張。 期間,又剛好遇上午飯時間,於是,我就興高采烈地,馬上拿著此機在街坊四圍拍拍拍拍。 試用兩個月後,我每次啟動相機,隨時有一半或以上的時間,我不是在拍照,就是在瀏覽我拍過的照片般。 由於可供自行設定的模式,選擇太多,一時間,我發覺這部新手機,比起從前的型號,可能真的要花多一點時間,才可以摸清底蘊。 由於總是顧著玩相機,兩個月後,我已經弄不清,這到底是我的新手機還是新相機。 Samsung不是牙膏廠 眾所周知,某個著名相機品牌,經常被用家和粉絲詬病是牙膏廠,每逢新機登場,總是留有一手。 顯然地,Samsung這名字,卻就是牙膏廠的相反詞。 我覺得,每一代的Galaxy S旗艦型號,都好像從來不會留有一手,不用等下一代,總之是推出時下,最新最高標準的硬件配套,可以放進去的話,都一口氣放進去。 當初接觸Galaxy S20 Ultra這台手機,一拿上手,最令我留意的,當然就是背後那個收藏著四枚鏡頭,長方圓角的鏡頭housing。 還沒配上手機殼的時候,看到她突出來的厚度,和一枚一元硬幣差不多,實在有點兒突兀。 我的手掌較細,拿著的時候,更有點上重下輕的感覺, 事實上,220g的重量,相信大部份朋友,尤其是女士們,都可能會覺得太有份量。 配上手機殼後,機殼的厚度,剛好抵銷了這個長方鏡頭槽的高度,再拿上手,感覺截然不同,安全感大增。 事實上,兩個月前,坊間能夠找到的Galaxy S20 Ultra手機殼,選擇實在少之又少。 最後,我還是選擇了防護性較強的OtterBox,這個品牌的手機殼出名笨重,但勝在夠穩陣。 但我老實告訴你,我買了這個OtterBox Symmetry機殼回家後,其實是有點兒後悔的,原因是,這部手機本身的體積,對我來說,本身已經是略為偏大,現在配上這個機殼,更加是大得有點像塊磚頭。 但很快地,我又已經轉移視線了。 3200 x 1440高清,一定會寵壞你的眼睛。 6.9吋的AMOLED全螢幕,邊框與弧形邊緣,緊貼得幾乎無可再貼,個人認為,三星的手機螢幕,依然是整個手機市場中,對眼睛最友善的。 Infinity-O技術打孔的前置鏡頭,極貼邊的全螢幕設計,已經是由上一代S10開始,Samsung手機的一大特色。 今次Galaxy S20 Ultra更獲HDR10 +認證,播片的時候,畫面能夠伸展至螢幕的每一個角落,大大提升感觀的享受。 螢幕中下方,依舊採用聲波指紋識別,相比起上一代的S10+,流暢度和辨識速度,都有顯著的改善。 在這個口罩時代,你會份外覺得,這個開啟手機的方式,霎時間變得比人面識別,來得更實用、方便。 當把播放影片的App,手動設定為全螢幕,畫面就能夠填滿螢幕的每一個角落。 預設解析度的FHD+ 為2400 x1080,在這預設的解析度下,螢幕更新率可調高至120Hz(預設是60Hz)。 把解析度調高至WQHD+ 的3200 x

不務正業的手機 Read More »

謝謝那個每天在學校門前等我下課的媽媽

童年回憶中,要數最深刻的,莫過於由我念幼稚園至小學期間,媽媽帶我往返學校的日子。 每個早上,天未亮,媽媽已經要從油塘灣屋邨的家,帶我乘14號巴士出「市區」,抵達佐敦碼頭後,我們還要轉乘3號巴士,才可以去到我去上課的地方,位於何文田區的培正幼稚園。 那個時候,我當然還沒有戴手錶,我亦從來沒算過,這段車程,到底有多遙遠。 但印象之中,在交通順暢的日子裡,車程好像最少也要一個半小時。 感覺上,這段路途,總是既漫長,又令人疲累。 要知道,那是六十年代,每輛巴士裡還有一名工作人員售票的遠古時代,巴士幾乎是我們這些住在屋邨的香港人的唯一交通工具。 巴士的內籠有點狹窄,空調當然欠奉,乘客們摩肩接踵的時候,「人氣」就充滿整個車廂,空氣有點混濁,就更不在話下。 行車時,車身永遠是搖晃不定,站上半個小時,已是對雙腿平衡力的一種考驗。 我媽媽的身材略胖,街坊叫她做肥師奶,與「肥姐」沈殿霞不相伯仲。 每逢到夏天,她總會大汗淋漓,和她擠在巴士車廂內,總見到她一手握住扶手柱,另一隻手拿著手帕抹汗。 我永遠記得那個時空的氣味,同時,我也暗地裡知道,當時,媽媽有多麼的不好受。 我們雖然是在油塘灣屋邨的總站上車,大部分情況下,通常都會佔到位坐。 可是,我幾乎每天也在半睡半醒之間,被媽媽從夢中叫醒,要我站立起來,把位置讓給中途上車,沒有位坐的公公婆婆。 我每天下課後,同樣路途的折騰,又要重來一次,回到家裡,往往會累得像打完了一場仗。 剛好追得上兒童節目的黃金時段,我就盯著電視,而媽媽,就要馬上開始,打點家中的雜務。 當時少不更事,剛剛轉校的日子,我總會抱怨,為何媽媽要把我送到這一家離家這麼遠的幼稚園? 起初,我在離開我們家19座旁邊20座的屋邨幼稚園,已經上了兩個星期課,路程只需5分鐘,不是很好嗎? 後來,某一天,我卻糊里糊塗地,連新校服也沒做好,就被媽媽帶來到來市區,然後在這家環境陌生的幼稚園,當上插班生。 媽媽又沒受過任何教育,目不識丁,和學校的老師溝通,好像也有點困難,所有學校相關的文件,都需要帶回家找姊姊們代為處理。 那個時候,我當然不明白,媽媽,你到底在堅持什麼? 我只是感到有點內疚似的,就是媽媽每次從油塘灣出到來市區,基本上,因為路途太遙遠,大部分情況下,她都不會回家,只是呆呆的在學校門口,或者到附近流連,等候我下課。 想像一下,那個時代沒有手機,而我的媽媽又目不識丁,就連拿起一本書來讀一讀,打發一下時間這能力也沒有,她,幾乎就只可以在呆等。 當時我的年紀雖然很小,但我好歹還有少許惻隱之心,下課後,間中見到呆坐在學校門前,正在打瞌睡中的媽媽,我就會感到更加慚愧。 「媽媽,為什麼你要這麼辛苦,把我送到老遠的這一家學校來?」 這一番說話,我從來沒有說出口,但一直都埋藏在心裡。 幼稚園很快過去,到升上小學後,我們讀的是全日制小學,我不知道媽媽會否先回家,然後再出來接我下課。 我只知道,媽媽有時也會未必會回家,所以,要在學校呆坐等我的時間更長,我開始愈懂事,就愈感到內疚。 這段日子,大概捱到小學四年級左右,我們的家已經從油塘的屋邨,搬到土瓜灣的唐樓。 而我家中的三姊,亦幸好考入了培正中學,每天帶我上課的責任,就由姐姐接棒,我想,當時大家都鬆了一口氣。 媽媽作為家裡的全職主婦,而我是家中排行第七的老么,因此,她對我,難免份外呵護備至。 長大後,我才發現,七兄弟姊妹裡面,我其實是家裡唯一一個媽媽最操心,最希望我能夠入讀一家較好學校的孩子。 雖然,我入讀的不是什麼名校,但好歹也算是在區內,師資有名優良的好學校。 我相信,世間上每一名子女,都會對媽媽的養育之恩,心懷感激。 而我,一直以来既帶著歉意,又帶著感恩的心情的,就是媽媽每天長途跋涉,帶往返學校的這一段往事。 我的媽媽一定不是一名虎媽,她只是把我放到一個她認為更美好的成長環境。 媽媽把自己人生中的寶貴光陰,換來了我一個更美好的成長環境,在學校,我遇上了我的好老師、一生最老友的好同學,更幸運的,我獲得了一個免費學音樂的機會。 長大後,逐漸回想起來,我懂得更加珍惜。 媽媽還在生的時候,因不同的原因,我已經對她說過無數次的多謝,感謝她為我付出的一切,事無大小之分,那管只是早餐她給我買的一個雞尾包,我也誠心感謝她。 但偏偏,有關帶我上課的這段的往事,不知為何,我卻一直都放在心裡,始終沒有好好地,開口和媽媽說過一聲多謝。 媽媽,我從沒聽過你抱怨一句,我亦沒聽過你怨天尤人,你只是默默地、安靜地,逢星期一至五的清晨,把我從油塘灣的家,帶到老遠的學校去,這段路途上,你所背負的辛酸,我會永遠銘記於心。 媽媽,多謝你每天帶我上課。 媽媽,更多謝你每天在學校門前等我下課。 《媽媽教曉我的事》 我的媽媽雖然目不識丁,她沒能力教我讀書寫字,但當我剛剛開始上學的日子,她卻把大部時間都花了在我身上。 陪伴,就是媽媽給了我最珍貴的禮物,事實上,為人父母的你,當你愈願意把時間投入在孩子身上,陪伴著他/她,這段親子的關係,才能夠獲得更多的養分基礎。 陪伴,其實也適合應用在你和你的另一半的關係上,因為,要孕育一段恆久的情誼或關係,往往都需要用時間去灌溉。 人的能力有限,有很多時候,我們能夠做到的,可能只是極微小。 你很努力想去協助對方、支持對方,你花了很大的力氣,但到頭來,卻可能徒勞無功。 但若然能夠花多點時間,常伴左右,即使只是默默地支持,陪伴,卻可以讓對方感受到你的關懷,讓彼此的關係,更拉近。 陪伴,亦可能適用於處理上司與員工之間的關係。 當上司的,不要時時刻刻表現出一副「我的時間很寶貴」般的嘴臉,把人家拒諸門外。 我常比喻,當一家公司的老闆,很多時候,其實就像是一個要幫同事診症的心理醫生,你要門常開,愈多同事前來求診,愈是代表你得到同事們的信任。 而你的職責,就是要盡量把時間騰出來給同事,正正因為你位高權重,你的時間很寶貴,所以,你更加應該用來投資在同事身上,或者是,讓你的同事知道,當他們需要你的時候,你一定會樂意陪伴。 時間是世間上最寶貴的東西,你又會願意把你的時間,用來陪伴誰?

謝謝那個每天在學校門前等我下課的媽媽 Read More »

我總是想像你離開後的日子

由Netflix 紀錄片A Secret Love聯想到何韻詩的歌 那天晚上,我在公司加班,晚了一點回家,回到家裡,見到坐在沙發、兩眼通紅的太太,正在看Netflix。 電視正在播放一套名為《A Secret Love》的Netflix製作紀錄片,於是,我就靜靜地坐下來,陪她把這套紀錄片看完。 與其說這是一套紀錄片,不如說它其實是一個美麗的愛情故事。 故事講述一對相處了超過半個世紀(接近70年)的戀人Terry和Pat,因為社會的制度、世俗的枷鎖,以及家人的無形壓力,一直把二人的關係收藏起來。 40年代以至60年代的美國社會,恐同情況仍相當嚴重,有不少人,會因此而受到欺凌、排擠、找不到工作,甚至是生命威脅。 Terry和Pat原籍加拿大,40年初,Terry隻身來到美國,加入了女子棒球大聯盟。 話說美國參與二次大戰期間,不少男丁去了參軍,更有不少戰死在沙場,美國棒球大聯盟的賽事因而癱瘓。 但美國人熱愛棒球的熱情未減,於是,有棒球大聯盟班主建議,不如搞女子棒球大聯盟。 由初時球迷對她們的冷眼對待,到後來發覺原來巾幗不讓鬚眉,大家開始都看得熱情投入,並且對她們另眼相看。 可惜,到二次大戰結束,女子棒球大聯盟亦被解散,而這些女子棒球手,亦結束了她們短暫的職業生涯。 這段後來為人津津樂道的故事,後來亦被拍成電影《A League of Their Own》,由Tom Hanks、Geena Davis及Madonna主演。 香港上畫時,戲名是《驕陽歲月》,台灣則為《紅粉聯盟》,兩個戲名都翻譯得不知所謂,可能因為這樣,令很多人都錯過了這齣好戲。 說回Terry和Pat,Terry的職業棒球員的生涯結束後,二人繼續留在美國生活。但仍然隱藏著她倆的戀人關係,她們只告訴家人,兩個女孩在美國人生路不熟,一起生活會比較安全。 如是者,這段秘密戀人關係,一直維持了65年。 當Terry和Pat雙雙都步入晚年,Terry更患上柏金遜,行動愈來愈不方便,相對年輕的Pat,雖然仍對她呵護備至,只可惜,她自己的身體亦逐漸走下坡。 為了不想留下遺憾,二人決定把一直隱藏的戀人關係,告知她們的家人。 事前,二人心情一直忐忑,直至把關係公開後,才赫然發現,原來她們大部分的至愛親朋,都能夠開懷接受,並且為她祝福,二人終於可以釋懷。 於是,這兩位80多歲的古稀老人,在家人的見證下,正式舉行婚禮。 故事還在繼續,我暫且說到這裡,留待大家自行欣賞。 「如果我們其中一個先離開了,留下來的那一個,會是怎麼樣?」 當你和生命中的另一半,共同相處了一段日子後,你總難免會開始思考這個問題。 一段美好的關係沉澱後,你可能會漸漸體會到,兩個人走在一起,是緣份。 我們要好好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的共處,因為,距離其中一個先要離去的日子,每一刻都在倒數。 事有湊巧,看完這套紀錄片後的一天,YouTube向我推薦了何韻詩的新歌《我總是想像你離開後的日子》。 向來性格像鋼鐵的何韻詩,來了一次少見的脆弱,但歌曲卻見情感細膩真摯,令人感動。 我們都是一個人來到這世界,幸福的話,我們會遇上了生命中的另一半。 但終有一天,我們其中一個都會先離開,然後,留下來的那一個,就要一個人獨自離開。 這套紀錄片和這首歌,我都想向大家推介,希望你會喜歡,我亦誠心祝福你,能夠遇上你生命中的另一半,然後一起天長地久下去。 《我總是想像你離開後的日子》 | 何韻詩 曲:Kiri T 詞:方迦南@goomusic 編:Kiri T 監:Kiri T / hocc@goomusic 以後的清晨沒有你的吻 以後的咖啡不再一樣 只有你很在意的小事情

我總是想像你離開後的日子 Read More »

「哪兒」不屬於我,而是屬於你們的回憶。

身為一名作者,我經常覺得,作品呱呱落地後,已經再不屬於我,亦不存在於這世上,而是存活在我的聽眾和觀眾的記憶中。 每個人的腦海深處,都有一個時間囊,幸運的話,如果你的作品,能夠被人家收藏在這裡,恭喜你,你作品的生命,就會存活在他們的記憶裡。 我曾經有一段很短暫的日子,簽約了給唱片公司,寫過一些歌曲,那個時候,我當然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夠打上流行榜,享受一下那種飄飄然的虛榮感。 但事實上,登上流行榜只是一個短暫的結局,熱鬧過後,隨時間流逝,你的作品,很快就會被下一首流行作品的浪花蓋過,冷不防,你的作品,已經被沖往無邊無際的大海中,然後被人忘記。 20多年前,我剛剛出來社會工作,我還住在爸媽的家,位置就在旺角火車站的附近。 那是一個我剛剛下班的晚上,一如每天下班的時候一樣,我累得像個洩氣皮球,我步出旺角地鐵站,由喧鬧的女人街,路過燈火闌珊處的旺角鬧市,前往歸家的路途上。 回到家裡的一刻,我突然懷念起,我仍然在中文大學讀書的日子,大學四年級,我住在位於大埔道的學生宿舍,享受著恬靜的校園生活。 那是80年代尾、90年代頭,相信當時的大學生活,比現在來得平凡又簡單。 但我卻實在太懷念,入黑就沒甚燈光的大學校園,還有我在宿舍的附近,當抬頭望天空,還間中可以見到閃爍的星光、皎潔的月色的日子。 這一晚,我身處在隔窗的鄰居幾乎伸手可及的旺角的家中,回憶著這些美好的校園生活,同時間,我起了寫一首兒歌的念頭,概念也泉湧如潮。 歌曲很快寫好,翌日,我便雀躍地找大學的師兄兼填詞人林瑞鋒,相約在旺角某家麥當勞,把Demo交給他,同時把我一大堆的想法,滔滔不絕地告訴了他。 這一首歌,本來是一名初出茅廬的年輕人,由簡樸的校園生活,來到現實世界的一點感觸,到最後,這些心聲,卻成為了一首天真爛漫的兒歌。 這一首歌,叫「哪兒」。 昨天,有網友也有朋友雀躍地告訴我,TVB有套電視劇叫【降魔的2.0】,最新一集,「哪兒」居然是其中插曲。 當然,我又感到一陣的飄飄然,但興奮過後,真正令我感到快慰的,是當我的作品,原來已經可以成為別人的回憶的一部分,那種感覺,實在是太奇妙。 片段中看到,「哪兒」在這套TVB電視劇中出現時,原來又是和劇中的角色的回憶有關。 過去,因為大部份的作品都沒有被人垂青,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一事無成的音樂人,亦因為這樣,在追求音樂理想的旅途中,我選擇了現實。 但當我長大了,到頭來,卻發覺人生的路,原來真的像馬拉松,十分漫長,重點就是,能夠左步右步左步右步一直走下去。 下一個街角會遇上的未知,隨時會柳暗花明。 我亦深深體會到,當我的作品寫好了之後,其實已經不再屬於我,亦不再存在於這世上,而是存活在我的聽眾的記憶中。 多謝你們,因為你們把「哪兒」放進了在你的記憶時間囊,這首歌的生命,才得以延續。 人類的記憶,實在是一個奇妙莫測的世界。 一首關於回憶的歌,居然能夠超越時空,成為不同人的回憶。 而這段旅程,有起點,亦有不同的中途站,至於終站會在那裡,卻又無人可以知曉。 當TVB不再是屬於我們的TVB,但我希望,「哪兒」還是屬於我們記憶中的「哪兒」。 你的生命回憶,又是在「哪兒」?

「哪兒」不屬於我,而是屬於你們的回憶。 Read More »

尋找稀有動物一名

除了在經濟日報當了三個月實習記者就決定離職,我第一份較正式的工作,是在一家本地廣告設計公司當客戶主任,廣告行俗稱的AE(Account Executive)。 那是90年代初,那個年候,除了金融地產,唱片公司可能是全港最賺錢的行業之一,而我打工的這一家廣告設計公司,基本上是包辦了寶麗金90%的唱片封面和廣告製作。 我大學本來主修音樂,但因為做不成全職音樂人,對廣告設計又有多少興趣,認為可以發展成為我的謀生技倆,於是,在誤打誤撞下,我便加入了這家公司工作。 當時,我對廣告公司的運作相當無知,我以為每個人都是三頭六臂,把工作一手包辦。 加入這家公司後,我才大概開始對廣告公司的分工有點概念,原來,有些人要負責做客戶管理、也有些人會負責做創作、然後,又有些人要負責媒體採購。 但說到底,因為這是一家小公司關係,工作崗位的分工,亦沒那麼的仔細。 那個時候,我除了要負責每天和客戶周旋,還要負責監督大量印刷的工作、做文字校對、間中更要客串撰寫廣告文案,當然,每個月尾,我還要負責出單。 我由開始時候的迷茫,到我做了差不多一年,我逐漸覺得,自己大概可以在廣告這一行做下去,雖然我不抗拒繼續當一名AE,但我的心底裏知道,自己還是想主力投入創作部。 而當時,我任職的這一家廣告設計公司,工作始終是以設計為主,如果我一心想做廣告,我便一定要加入一家較正規的廣告公司。 在廣告界,當時我沒有任何人脈關係,於是,我向當時在飛利浦當秘書的姐姐打聽,問她公司是用那一家廣告公司的。 明查暗訪後,她便把O&M的地址,以及當時的總經理的姓名給了我,但其實,我連人家有什麼空缺也不知道。 我寫了一封自問是妙筆生花的自薦信,希望可以獲得面試機會,而我嘗試應徵的,是最低入職的AE Traineer。 幾個月的期間,我也投擲了近一百封求職信。 事實上,那個年代,會在報章刊登招聘廣告的廣告公司,其實都是獨立小公司,你很少會見到4As廣告公司的蹤影。 最後,我獲得了兩次面試機會,第一次居然是O&M,第二次是一家大概有20個人的本地廣告公司。 兩次面試我都遇上滑鐵盧,O&M那一次,因為我的英語欠佳,基本上,我是被那位面試官即場KO。 在我在面試完畢,離開柏嘉商業中心的辦公大樓的時候,我卻湊巧地遇上當時在O&M China香港辦公室工作、大學同學的大嫂。 我和她不算稔熟,只是在同學家中見過一兩次,但她卻居然認得我是誰,我告訴她我其實剛剛在O&M面試完畢,以及我畢業後,一心想入行做廣告的一些來龍去脈。 同學的大嫂告訴我,她的部門剛好缺一名文案,於是,便替我安排了首次面試和筆試,印象中,事後,我好像又再多來了兩次面試。 兩個月後,我便正式加入了O&M China的香港辦公室,成為一名實習文案。 因為從前做過AE的關係,我每次去面試的時候,都是穿西裝打呔的,最近遇上當年時的舊同事,他們還在笑說,大家對我的印象,就是那個穿西裝打呔的Copywriter。 多謝你的耐性,多謝你讀到這裡。 暑假將至,又到了今年畢業的同學們的求職季節。 我把上述的入行經歷告訴大家,無非是想讓各位知道,其實想找到一份合適自己的工作,除了你自己要先有多少明確方向,作好準備,此外,或多或少,你還要經歷過大大小小的trial & error,正所謂好事多磨。 Hungry Digital是一家創立了四年的本地廣告創意小店,我是這家公司的創辦人,目前有11位同事。 其中,我們有兩位當Strategist的骨幹成員,他們除了要身兼文案、也要涉足廣告策劃、跟拍片、寫報告,是名副其實的多功能廣告人。 加入我們公司之前,他/她們分別在不同的4As廣告公司和公關公司,做過兩年左右。 而當初,他/她們畢業後的第一、二份工作,雖然算是入了廣告行,但其實都是和廣告創作有點距離。 期間,經歷了一段日子,認識自己更多之後,她們對工作的未來,卻沉澱出另一些想法。 最後,因為緣分,亦是我的幸運,讓我遇上了他/她們。 無論你當初的崗位是AE、Media Executive、或者是PR Specialist也好,又或者,你加入了出版媒體的廣告部。 我相信,一心想入行做廣告的當初,或多或少,你都會曾經蠢蠢欲動地,想參與廣告創作。 Hungry Digital正物色Strategist一名,如果你認為自己是這一類稀有動物,請把你的履歷、連同你曾經參與的作品、以及把你的薪金要求,直接電郵給我 rudi.leung@hungrydigital.com 我正期待,下一名稀有動物的出現。

尋找稀有動物一名 Read More »

品牌故事與品牌體驗之間的距離

經營品牌,先要有故事,幾乎任誰都會說。 的而且確,建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品牌,你先要找到你品牌故事的重心,而你的故事,又能否打動別人。 話說我最近惠顧了一家餐廳,這家店在網絡上發佈了很多動人的品牌故事,也有媒體的曝光,故事打動了我,於是,趁周末長假期,我便和太太,專程從愉景灣的家,老遠跑到九龍的鬧市光顧。 第一身體驗後,我發覺這家店的產品質素與整體體驗,與我期待中的品牌體驗,落差實在太大,於是,第一印象就大打折扣。 因為有期望,所以更容易失望,再動人的品牌故事,到頭來卻幫助不到產品的平庸。 回家的路途上,我又再次提醒自己,無論你的品牌故事多動聽,建立品牌前,你實在要先好好地下苦功,把產品/服務的品牌體驗經營妥善,不要錯過與消費者建立品牌關係的每一個機會,尤其是,第一次的機會。 事實上,所謂產品內容,除了實體產品,還包括了整個消費產品的整個體驗。 產品體驗,由決定購買前的一刻,第一次與產品的相遇開始。 品牌第一類接觸 First Moment of Truth FMCG(快速消費品)界的龍頭P&G,對此尤其注重,過去十多年來,他們便奉行所謂的First Moment of Truth (FMOT) 和Second Moment of Truth (SMOT) 兩大教條。 所謂的First Moment of Truth (FMOT) ,就是當消費者第一次在實體店舖,或者是網店上接觸到你的品牌的那一個關鍵時刻。 這個時刻,一般可能只有數秒,按照一些學術硏究,就認為一般消費者對產品的第一印象,時間決定於5秒前後之間。 我有位大學老師說過,你給人家的「第一印象」就是「第一印象」,顧名思義,第一次的機會,就只有一次,所以你要好好掌握,因為,這個世界,未必會有第二印象這回事。 產品包裝是基本功夫,當然要做得大方得體辨識分明,其次,在大型連鎖商店出售的特別推廣包裝,更是促進銷售的重要工具之一。 隨便走入一家超市或連鎖店舖,你更隨時會察覺到,如P&G或Unilver這類FMCG龍頭大公司旗下的產品,可能是最重視店舖內陳設的品牌。 他們旗下多不勝數的品牌,即使是同一類產品,也隨時可以充斥了大半個貨架,因為有足夠的資源,地盤霸位也霸得最多位置又最搶眼。 網絡世界的品牌第一類接觸 來到網絡世界,你的網店,售賣產品的虛擬貨架,同樣不能掉以輕心。 此外,店舖內及產品上標籤的POSM(Point of Sale Material),也同樣地做得分外搶眼球,同時,更重要的是,這些細眉細眼的POSM,其實亦扮演著引導或誘導顧客選購之目的。 品牌網店,我向來是崇尚使用現成template的簡單設計的,雖然可供客製化的空間較細,但因為這些大部分都是經歷過用戶體驗(User Experience)實證的介面,站在普羅用家立場,一般體驗較佳。 網店要花的功夫,除了背後系統是否流暢,能否提供足夠數據改善購買體驗及追逐潛在買家外,其次,就是產品圖片、文案或圖表解說等等。 我見過不少大品牌,就連一張產品照片,似乎也不捨得花點錢給專業攝影師拍攝,寒寒酸酸地把產品展現在網絡平台上,這個FMOT,就已經馬上被大打折扣。 除了產品照片,展示產品的標題設計,文案描述等等,和實體店內的POSM一樣,都是考功夫的工作,要在云云海量的產品中突圍而出,一定要花點心思。 正因為是在網絡世界,品牌管理更要一絲不苟。 「只是放上網,何必這麼講究?」 我聽過不少廣告客戶,或甚至是做一些所謂的網絡營銷專家,都表達過類似的看法。 如果大家堅持做差不多先生,我也沒興趣和大家爭論。 我所持的看法就是,經營品牌,其實就是要這麼講究,那管那只是一些表面上微不足道的細節,這裡一點,那裡一點點,加起來,品牌才能成形,更何況,這是與消費者建立品牌關係的第一次機會。 更何況,在網絡世界,我們不能依靠銷售人員在旁向潛在買家即時推銷,或者是進行跟進解說。 消費者瀏覽網店,都是在自助的模式下,進行選購,品牌難以主動地影響消費者一舉一動的決策變化,從而作出主動引導他/她的消費選購及埋單。 但我相信,經歷過近期網購大熱的洗禮,品牌會陸續開始,好好地重視這個網絡世界上的FMOT。 品牌第二類接觸

品牌故事與品牌體驗之間的距離 Read More »

久石讓的電影音樂夢

「電影配樂就是電影的靈魂哦。」 每一次,當我坐在戲院內,電影配樂的悠揚樂韻響起,伴隨著視覺上美不勝收的畫面時,我的腦海內,就會出現這個想法,而不止一次令我有這個感受的,就是久石讓的配樂。 21套宮崎駿動畫經典,Netflix一口氣重溫 最近,Netflix把21套宮崎駿的動畫電影系列上架,一下子間,讓大家重溫了不少老師的名作,當中有經典的,也有些是較為小眾的。 我期望,繼宮崎駿老師的作品之後,Netflix也會把北野武的經典舊作,一口氣上架。 也許你會問,除了大家都是日本名電影製作人,一位動畫界、一位導演及演員界,到底宮崎駿和北野武兩者間的共同點在那裡? 久石讓與北野武 以電影結緣音樂 事實上,兩位大師,與電影配樂作曲家久石讓,都是長期合作夥伴。 提起久石讓,相信大部人只會聯想起宮崎駿,我也一樣。但後來,我看了北野武的《花火》(1997),才赫然發現,久石讓原來並非是宮崎駿的獨家指定配樂人。 很多人認為久石讓與宮崎駿二人的作品,是天作之合,這點我也同意。但如果你認為久石讓只會把自己最好的交給宮崎駿,我覺得,這可能只是大家的一廂情願。 事實上,久石讓的音樂旋律,配在北野武的唯美暴力畫面內,居然又會產生出另一種情緒複雜的化學作用。 翻查紀錄才記起,大概是公元2000年前左右吧,當你以為北野武凡事只會訴諸暴力,他卻冷不防拍了一齣溫情小品《菊次郎之夏》(1999),那首主題曲的優美旋律,既帶點兒歌色彩的天真爛漫,同時又充滿溫馨感,於是,馬上攻陷了不少聽眾的心。 那段日子,打開收音機,DJ們都好像手到拿來,總喜歡把這首主題曲,用作劇場版獨白的配樂。 後來再翻查紀錄,我才知道,原來由《那年夏天,寧靜的海》(1991) 開始,北野武已經和久石讓多次合作。 就連北野武電影工作室的片頭音樂,都是出自久石讓的手筆。 除了上述作品,《北野武奏鳴曲》(1993)、《壞孩子的天空》(1996)、《大佬》(2000)等等,都是二人在電影及配樂交流的經典作。 我曾經擁有過一張《Joe Hisaishi Meets Kitano Films》的專輯,本來長期放在公司享受,可惜某天給某個同事借走了,之後就一去沒回頭了(如果現在正閱這篇文章的你就是這位仁兄,我想告訴你,我記得你是誰哦)。 這是一張很棒的精選專輯,收錄了上述所有北野武和久石讓曾經合作的電影配樂。 幸而,久石讓的作品,經常被反覆地重新演繹及灌錄,包括久石讓本人,純鋼琴、管弦樂、電子音樂配管弦樂等等,形形色色,精選專輯更是不勝枚舉。 今年69歲,過去十年,久石讓醉心於更多的管弦樂團的現場出現,除了擔綱鋼琴師,亦踏上指揮台,個人的作品以外,亦灌錄了全套貝多芬的交響樂,作為一名學習古典音樂出身的音樂人,相信是了自己一個心願吧。 要搜羅久石讓的新曲加精選的作品集,選擇太多,可以是一件很疲憊的事,幸好,他新灌錄的專輯,又好像源源不絕,就像最近推出的雙CD專輯《Dream Songs: The Essential Joe Hisaishi》,肯定是近年最值得收藏的一套。 這套專輯並非一般精選作品集這麼簡單,28首歌曲,有差不多一半,都是經過重新編曲的新版演繹。 第一張CD以鋼琴及大型編製的管弦樂團為主調,參與演出的,除了久石讓本人,還有他和他近年演出頻頻的新日本愛樂World Dream交響樂團,以及曾參與無數古典及電影配樂演出的倫敦交響樂團。 由鋼琴以幾個引人入勝的和弦展開,動畫電影《千與千尋》的主題曲,立即為這套專輯揭開了一個如夢幻般的序幕。 緊接著出場的,就有《魔女宅急便》女主角的主題旋律,大家相信都已經對這首歌曲耳熟能詳,久石讓刻意把原本的旋律略作修飾,加上裝飾音,鋼琴與小提琴的對話,尤其溫馨動人。 弦樂組撥奏把我們從動畫世界,帶到了《菊次郎之夏》的電影銀幕,這是一個很獨特的重新編曲,令人既熟悉,又有一點新鮮感,弦樂組與木管樂組的音樂對答,與鋼琴敲起的旋律伴隨,亦產生了微妙的化學作用。 我個人對《飛天紅豬俠》這齣宮崎駿作品印象一般,但這裡兩個音軌的管弦樂組曲,卻令我對此作產生了想要重看的衝動。此外,同樣是管弦樂交響詩般的大氣作品,《幽靈公主》又是如此地蕩氣迴腸,扣人心弦。 《那年夏天,寧靜的海》這電影配樂聽過無數次,是久石讓近年相對較少的配器曲式,前奏用上了電子音樂,同時亦配上管弦樂的伴奏,以及人聲的和唱。 回味了這麼多首舊作,令我最有感覺的,反而是電影《禮儀師》的配樂組曲。悠揚的大提琴旋律,如電影中對逝去者致敬的告別式,聽時真的令人有鼻子發酸的感覺,歌曲的中段,弦樂的大旋律繼續賺人熱淚,然後又把聽眾的情緒推進,同一個主旋律奏出充滿希望的聲音,幕幕感人的電影場面再次出現,這就是電影配樂的神奇魔法。 久石讓的電影配樂,就是《天空之城》中的魔法石 第二張CD的主角依然是鋼琴,但樂團換來編製相對較小的室樂團。部分歌曲,相信是選輯自其他較早前的電影配樂錄音,其中包括《壞孩子的天空》。 久石讓亦以純鋼琴幻想曲的曲式,重新演繹了《風之谷》、《天空之城》和《花火》等好幾首的經典,一一皆爲感動人心的作品。 而我個人的宮崎駿電影主題曲私房歌,一定要數《哈爾移動城堡》的主題曲,這首充滿浪漫歐陸風情的作品,以鋼琴配弦樂室樂團的演繹,三拍子的小步舞曲節奏,如電影中隨風移動的城堡,單憑聲音,已令人感到歷歷在目。 「電影配樂就是電影的靈魂哦。」 每一次,當我坐在戲院內,電影配樂的悠揚樂韻響起,伴隨著視覺上美不勝收的畫面時,我的腦海內,就會出現這個想法,而不止一次令我有這個感受的,就是久石讓的配樂。 與其說久石讓是一名電影配樂師,不如說他是一名音樂魔法師,他筆下的音符,其實就是《天空之城》內的魔法石,能夠一石激起我們心中情感的無限漣漪,電影未必可以讓你再三回味,但電影音樂卻可以。

久石讓的電影音樂夢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