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WhatsApp免費,向SMS說再見。

你既然有部SmartPhone,但還在用SMS嗎?你嫌錢腥嗎? 話說某天去飲茶,我親耳聽到旁邊的陳師奶說:「下次飲茶,記住WhatsApp我就得。」 大概五六十歲,拿著一部iPhone4的潮媽陳師奶,和很多SmartPhone用家一樣,如今都是WhatsApp用戶了。 WhatsApp是什麼?就是一個可以讓任何裝了此App的SmartPhone用家,隨時免費互發短訊的小工具,只要連線,發海外短訊也可以。 除了iPhone,WhatsApp早已推出Nokia、BlackBerry及Android版本。 WhatsApp是個收費app,平日賣$0.99至$2.99不等,視乎平台而定,但相比起每個短訊收費的SMS,這一次過收費實在便宜。 今早朋友傳來喜訊,說iTunes Store上的WhatsApp,免費益街坊,未有WhatsApp的朋友,快快去下載,更要告訴其他未有WhatsApp的朋友們哦。

WhatsApp免費,向SMS說再見。 Read More »

可口可樂罐型玻璃杯,全城瘋購?

那天和一大班朋友吃飯,話題就是談起在麥當勞換購圖中一套六隻的這批可樂杯。 我說公關公司送了我一套,朋友J幾乎想揮拳打我,罵我為何在他面前說這風涼話。 原來,朋友J說女朋友終日向他嚷著要儲齊一套,所以,近來為搏紅顏一笑,便要頻頻吃麥當勞加大碼餐。 但很不幸,因為有一天工作太忙,朋友J換漏了一隻,儲不齊了。 難怪有人說,每位想儲可樂杯的女朋友背後,都有一位心甘命抵去為她哽麥當勞加大碼餐的男朋友。 說回這批可口可樂罐形玻璃杯,造型的確吸引,難怪可樂迷都為之瘋狂,但有點無奈,近來香港的排隊黨實在太猖狂,就連這本來一百幾十元的小快樂,也被他們剝削了。 我一邊在安慰朋友J,一邊告訴他:「有沒有全套我無所謂,我只想要炭灰色的那個,其他的,拿去吧。」 朋友J再次揮拳,說:「我就是欠炭灰色這個,這回我要搶了!」 唉,色字頭上一把杯。

可口可樂罐型玻璃杯,全城瘋購? Read More »

可口可樂 x James Jarvis 125週年別注品

可口可樂慶祝125週年大壽,近排動作多多。 秘方125週年不變,要令老牌子有新意思,所以,可口可樂近期頻頻與不同潮流單位推出合作企劃。 早一陣子最有趣的搞作之一,就是找來了電音組合Daft Punk推出別注版,可惜此金銀樽裝DaftCoke,只在法國限定地點出售(其中包括COLETTE SHOP),與香港無緣。 最近香港區可口可樂也不甘後人,找來了CLOT設計師Kevin Poon及廣告公司Communion W聯手,為Classic Coke的經典紅罐添上新裝,並聯手英國插畫達人James Jarvis,操刀設計了六款卡通插圖,各具主題,齊齊宣揚快樂訊息。 James Jarvis曾替品牌SILAS設計鬼馬吉祥物Evil Martin,今回這系列別注版可口可樂汽水罐上的卡通人物,相信正是此造型的變種。 James Jarvis設計的這個卡通造型實在潮得可愛,只用來製作汽水罐包裝,紛絲當然會嫌不夠,因此可口可樂便打造了多件潮物,分別與G-Shock、Subcrew、Head Porter再進行交叉感染,推出限定產品。 雖然只要買滿港幣$40的可口可樂產品,你就可以加錢換購,定價亦算公道(下圖G-Shock才$990),但可惜近期排隊黨猖獗,要換到這些潮物,就真的要下點兒苦工了(其實大部份產品已被掃得一乾二淨,如今只可幫襯炒家了)。 產品換領日期由即日至6月5日止,詳情請看這裡。 鬥不過排隊黨的話,像我這類小市民,其實儲齊這套別注汽水罐也不難,最重要還是要開開心心呢。  

可口可樂 x James Jarvis 125週年別注品 Read More »

因為他的光,這個世界變得很有詩意—-「乘著光影旅行」

上星期,電影公司公關來了個電郵,說希望博客朋友們能夠對「乘著光影旅行」此電影多多支持,但我想,不去買票看,就說不上什麼支持了。 謝絕了贈券,在此片正式在香港開畫的週末晚上,我和太太去了ifc Palace,買了票進場看,投入了這段光影旅程。 電影既畢,大部份觀眾都留了在座位上,細讀熒幕上繼續滾動著的幕後工作人員名單。 此場面說明了一件事,當晚和我一起進場看此片的朋友,那一刻都被感動了,因為這個故事,正正就是要獻給電影背後默默耕耘的一群人,他們都值得我們這些電影愛好者尊重。 正如電影開首便說:「要製作一分鐘的電影,就得用上很多的一分鐘;在製作每一分鐘的電影時,不知不覺地,投進其中的,竟然是我們的生命。」 八十年代尾我才開始迷上電影,後來到我剛剛入行做廣告的那個年代,又多得VCD的流行所帶來的方便,本來較少有機會接觸到的台灣電影,也多看了。 相比起我們港產片的密集式娛樂官能刺激,那個年代的台灣電影就好像要來考驗一下我們的耐性,但那種明明是彩色,感覺卻像黑白電影的風格,卻又看得我為之着迷,其中不能欠缺的,當然就有侯孝賢導演的電影。 因為侯孝賢這三個字,我又間接留意到李屏賓這名字,如果導演是一部電影的大腦,攝影師就是帶我們進入電影中一明一滅的光影世界的眼睛。 李屏賓的眼睛十分厲害,過去廿多年來,除了老拍擋侯孝賢,他更成為了王家衛、姜 文、Gilles Bourdos、陳英雄等導演的眼睛,他讓我們看到,是真實世界中最匪夷所思地別具詩意的光影。 很難想像,為什麼在亞洲電影市道如此的今天,除了貴精不貴多的所謂大片外,還會有人小本經營這類傳記式紀錄片。 主角李屏賓雖然並非寂寂無名之輩,但若果電影某程度總是要展現出一種glamor,此片又實在是顯得實而不華。 用了三年時間,導演姜秀瓊和關本良追隨李屏賓,走遍了台灣、香港、日本、法國、挪威等地,從攝影師的目光去看這一位攝影師。 紀錄片所說的,不僅是一位攝影大師成名軌跡,當中更娓娓道來了一個追求夢想的故事,而這個故事卻又充滿着矛盾,李屏賓為追求夢想鍥而不捨的美好故事背後,卻又蘊含犧牲了本人最掛肚牽腸的家人這淡淡哀愁。 身邊常聽到有人說熱愛做音樂、熱愛做電影、熱愛做廣告,但你的熱愛程度有多少?你可以犧牲和放棄的,又可以去到那個程度? 電影看罷後我在想,李屏賓先生的故事,給了我很大啟發,我腦海中出現了「就地取材」這四個字。 來到拍攝場地,不怨風,也不怕雨,順應大自然,他只會專注在現場把握最美妙的光影,在有限條件中,發揮無限。 導演召集歸隊,他便單人匹馬上路,身邊不用有推心置腹的助手,來到現場,有誰在,就跟誰合作,只顧把在場每一個人的最好一面找出來。 這個年頭,我們都給制度寵壞,「就地取材」已成為了一種稀有的工作能力,我問問自己,也問問身邊的太太,我們能否做到像李屏賓一樣? 我不知道,就儘管隨著光影去看,希望能找到光影最美麗的一面。 後記:李屏賓、姜秀瓊、關本良,以及無數我所喜愛的電影的幕後工作人員,如果有天有機會我在街上遇上你,我一定會向你說聲謝謝,雖然spotlight永遠未必會打在你們的身上,但你們藏在這若暗若明光影背後的身影,我反而覺得更帥氣。

因為他的光,這個世界變得很有詩意—-「乘著光影旅行」 Read More »

世紀婚禮廣告巡禮

威廉王子與凱特的一場世紀婚禮,除了成為了各大媒體爭相報導的焦點外,當然還有各大爭相「抽水」的商業機構,他們紛紛以A貨B貨C貨的威廉凱特人版作招徠,若形神相似得太過份,純屬巧合。 隨便上網搜尋一回,除了以A貨皇室成員暨全體嘉賓參與演出的The T-Mobile Royal Wedding廣告片先在YouTube成功登陸,獲得近二千萬的瀏覽次數外,更有趣的是,你可信手拈來一大堆以皇室大婚為題的紀念產品,產品本身,實在比廣告更廣告,以下是我的精選貨品,有買趁手。 戴妃藍寶石鑽戒,威廉王子成功求婚凱特之定情信物,原價8萬5千英鎊,情比金堅A貨價34英鎊,求婚?無難度。 皮禮士糖彈弓容器,威廉與凱特本身人形特別版,一按公仔頭,糖果即彈出,一開甜蜜自然來。 皇室大婚避孕套豪華版,皇家「袋袋」相傳,歷史源遠流長,帝王享受,平民享有。隆而重之,一盒三個,限於4月29日或該天前使用,逾期無效。 W&C牌皇室大婚指定香水,黑白各一瓶,兩種香味,適合男家女家親友分別享用,臭味相投有保證,冤家都可變襯家味男味女救星。 皇室大婚典禮期間大會指定嘔吐衛生袋,為免因見到萬人迷碧咸而暈浪不適,或為防因繁複典禮儀式而悶至嘔吐者,敬請自備入場,其他牌子之嘔吐衛生袋,恕不受嘔。 皇室早餐公司呈獻—-皇家穀類早餐,一套兩款口味,威廉皇家圈圈餅Wills’ Royal O’s,凱特低熱量減肥栗米片Special Kate’s,全球限賣1000盒,每盒包裝都有獨立編號,保證獨一無二。 情投意合皇室大婚紀念版電話,大紅色彩配上英國米字旗圖案,好意頭!全部預先輸入皇室成員來電顯示,更內設十六和弦英國國歌,高科技!肯定比iPhone 7搶手。 PapaJohns特別炮製的皇室大婚大Pizza,用大量重口味辣肉腸火腿芝士腸仔蘑菇黑橄欖堆砌出威廉凱特的恩愛婚照,用料重手毫不吝嗇,絕對鹹得有道理。 (原文刊登在筆者於MetroPop週刊的「廣是廣非」專欄,本網誌版稍作修改)

世紀婚禮廣告巡禮 Read More »

彼思動畫25年

如果說電影是一個夢工場,動畫電影就好比夢工場中的主題公園。 動畫電影帶我們進入的光影世界,夢幻中卻充滿現實世界中的人性,五光十色,令人看得目不暇給,看來看去,你總好像未看過,再看一遍,你又會找到新趣味,一如小朋友再去十次也不會悶的迪士尼樂園,對於我來說,喜歡的動畫電影,百看不厭。 去的那天是星期六,排隊不用半小時,沒投訴了。 除了Studio Ghibli,我最喜愛的動畫工作室就是PIXAR,所以,今回假如不是為了看PIXAR「彼思動畫 25年」展覽,相信我也未必會山長水遠,從愉景灣搭船轉地鐵再轉火車到沙田的香港文化博物館。 由中環搭地鐵到大圍再轉的士(後來才發覺可以搭至車公廟站),抵達時已經差不多兩三點,但人龍依然頗長,幸好大家也十分守秩序,不用半小時已能魚貫進場。 入場前,大家會先遇上怪獸公司的這兩位朋友和你打招呼,不知道這是否真實的體積? 幾年前到過Studio Ghibli的宮崎駿三鷹美術館(森之博物館),雖然整個場館也不許拍照,所有回憶都存在腦海中,反而令我印象更深刻。 今回的「彼思動畫 25年」,展覽場館內同樣不許拍照,雖然部份人仍一於少理,但整體而言尚算合作了,說真的,其實不許拍照,大家反而能欣賞得更專心,我的心暗地裡叫好。 這張來自UP的故事版原稿,油彩繪畫,筆觸份外有風味,在展覽館外的走廊展出。 為什麼值得我們這麼專心欣賞?因為場館內展出的400多件展品,全部都是PIXAR過去25年來作品背後的心血結晶,由不同的造型草圖、模型、分鏡的故事版等原稿珍藏,也一一網羅其中。 展覽分為兩個場館,除了大批展品外,不可錯過的,當然是那個《反斗奇兵》幻影箱,多個角色的立體塑像,以動畫的原理,以逐格動作的資態,安裝在一個大型轉盤上,然後,當轉盤以每秒一圈的速度轉動,加上光學的閃爍效果,便產生了動畫的錯覺,幻影箱內的立體塑像成為栩栩如生地活動的人物。 我在宮崎駿三鷹美術館內也看過類似裝置,這個規模較小,但也同樣出色,另人看得目定口呆。 不要忘記這幾幅要從場館高處眺望才看到的圖畫哦,有反斗奇兵3內的奸角抱抱熊。 另外,場館內亦有一個名為「藝術風景」的短片播送,內容是將多套PIXAR經典作品的故事版,以動態的形式配合音樂及音響效果展現出來,全長大概十多分鐘吧,會不停重複播放,所以亦不用爭先恐後,最後就是等一節差不多完的時候,才進場找個有利置,當上一節完畢,就不難找到座位了。 這個展覽由即日起至 7月 11日,入場費成人才20元,學生及周三更有半價優惠,不管你是否PIXAR動畫迷,作為週末外遊活動,讚! 伸延閱讀: the world of pixar 場館資訊 場館外有大量三眼仔外星人兵團,不少朋友也忙於拍照留念,大家記得它們是來自那個星球呢? 離開場館前,緊記要在出口與胡迪及巴斯光年合照留念。 彼思動畫迷不會錯過的,當然還有大量的紀念精品,最抵買的,可能是那本只售$24港元的紀念場刊。  

彼思動畫25年 Read More »

浪奔浪流,上海灘黯然告別中環。

看到上面這個標題,希望大家沒有跟著哼照著唱。我所說的上海灘,其實是鄧永鏘先生創辦的上海灘(Shanghai Tang),與發哥(周潤發)無關。 「中環畢打街的那家上海灘Shanghai Tang旗艦店快要遷走了,換來的將會是美國時尚品牌Abercrombie & Fitch。」 同事K按捺不住她的雀躍心情,連忙告訴我A&F廣告內的年輕男模身段多麼誘人,說時彷彿讓我以為,A&F會直接把這批美國男模引進來香港當售貨員。 說起來,其實我也稱不上是上海灘的粉絲,但暗地裡總覺得,上海灘好歹也稱得上是少數能代表香港的時尚奢侈品牌,如今其旗艦店原址也要被這個來自美國的連鎖成衣品牌取代,任我身邊有多少位朋友再喜歡A&F,實話實說,我就是有點兒不爽。 令我覺得更嘩然的,還是最近讀到華爾日報的有關報導,據稱,A&F將一擇千金,付出每月7百萬港元的租金,讓原本頂多只付得上這租金一半的上海灘無奈離場。 當然,這個不排除是有人刻意誇大的江湖傳聞,但無可否認,由於香港近年來的零售業持續向好(2011年首季升幅達百分之二十),三大遊客旺點—中環、銅鑼灣和尖沙咀的商舖租金亦同步瘋狂攀升(過去兩年升幅平均達百分之三十以上),它的連鎖效應什麼?就是一個普遍現象,我們看到只有國際級的巨無霸大品牌,才能夠在這些黃金地段駐紮。 香港向來以奢侈品牌的旗艦店舖林立而馳名,近年快餐式的大眾化時裝品牌風靡歐美,香港亦被視重點海外市場之一,因此,來到香港,你只要去一趟中環、銅鑼灣或尖沙咀,任你隨便數得出來的國際品牌,就會像我們當年7-11連鎖便利店的廣告標語一樣:「總有一家在附近。」 但每次有朋自遠方來,老外朋友問我在那裡可以買到一些具備香港特色的產品,我總是覺得有點為難,因為在這方面我們香港又愈來愈真的乏善可陳。我得承認,我這份人其實是頗小心眼的,一般的情況下,如果這位老外是老闆級數講體面的,我會陪他/她去中環畢打街的上海灘,較年輕或追求時尚的,我又會帶他/她去銅鑼灣的GOD住好啲,雖然選擇來來去去也是這兩個,幸好,每次大家都尚能滿載而歸。 但說到底,我還是最喜歡帶我的老外朋友去中環畢打街的上海灘,即使什麼也不買,那都能夠是一個愉快的櫥窗購物(window shopping)體驗。我獨愛這地段帶點超然的雍容氣派,正是因為四周被五光十色的玻璃幕牆商廈包圍,這富饒一股香港殖民地時代特色的建築,顯得更帶點我行我素。 即使在光天白日下,路經此地,我也會聯想到「花樣年華」內,身穿旗袍步姿婀娜的張曼玉,手挽兩個購物袋,徐徐步入這條車水馬龍窄巷中。所以,我真的很難想像,將來她走進的,居然會是一家Abercrombie & Fitch。 (想到這裡,眼淚在心裡流) 趁上海灘的中環畢打街旗艦店還在,快去走一趟,然後幻想一下,追踪著身穿旗袍的張曼玉倩影這情景。 (原文刊於2011年5月刊登於中國版Esquire)

浪奔浪流,上海灘黯然告別中環。 Read More »

社交網絡公關術 ── 英國皇室vs白宮群英

由平民百姓到媒體分析專家,近期在網上最熱鬧的兩大討論話題,當然少不了4月29日的皇家世紀婚禮,以及5月1日美國華府宣布拉登死訊,紅白二事各一則,其一共通點,是兩者在利用社交網絡facebook及twitter進行網絡公關方面,相信都經過精心策略,話題一經「引爆」,散播力非同少可。 羅馬當然不會於一日建成,首先,無論是英國皇室及美國白宮,兩者一直都有透過facebook及twitter的官方賬戶,定期向外間發放圖文並茂的新聞消息,但不要以為人家只把這兩個窗口,作為發放通告式文宣的傳真機,兩者所發的資訊,很多時候更講求即時性。 去年年底已事先張揚,以一個「全民皆被邀請見證」姿態所舉行的皇家世紀婚禮,除了透過英國皇室(The British Monarchy)的facebook專頁向各界發放虛擬囍帖外,慶典當日,更透過英國皇室與克拉倫斯宮(Clarence House)兩個官方twitter賬戶,全程第一手直擊現場報道。 除了文字圖片,當然更少不了的,就是透過YouTube同步直播的視頻片段,活動期間更當然少不了一對新人的花邊新聞,就連前往現場觀禮的交通路線及交通情況也有報道,照顧周到。 據英國《郵電報》(The Telegraph)報道,皇室大婚當日,全球最少有來自180個國家的20億人口透過電視或網絡媒體即場同步觀禮,婚禮前的24小時內,單是美國及英國兩個國家,便最少有280萬人透過facebook的動態消息,討論有關皇室大婚這話題。 婚禮進行期間,twitter發揮了她即時性話題爆發力的效應,以主題標籤#royalwedding撰寫的推文,平均每秒就有237條出現(即每分鐘1.4萬多條)。不少聰明的廣告商都趁機造勢,買下了當日主題標籤#royalwedding贊助的品牌,來自聯合利華(Unilever)公司旗下的Magnum冰淇淋,雖然沒人知道這品牌的冰淇淋與皇室大婚有何關係,但可以肯定的是,此品牌於當日起碼吸引了不少人吃了一回眼睛的冰淇淋。 社交網絡監察公司Webtrends,亦就皇室大婚當日前30天的網絡討論進行統計,twitter以71%領先,其次是16.9%facebook、11.3%則為博客,當中的討論活動,又以60%來自美國、20%來自英國,加拿大和澳洲則分別佔2.6%和2.2%。 由於方便你一言我一語,加上即時性對話,仿如現場直擊報道的特質,twitter順理成章地成為這回的贏家,另一項有趣的事情,就是美國人對這皇室大婚慶典的熱衷程度,難怪英國的旅發機構Visit Britain也曾表示,皇室大婚所吸引的外國旅客,又以美國為主。 奧巴馬於當年競選期間已成為率先使用twitter作主要的公關平台,今次宣布拉登死訊也經過精心策劃,兩三日前,皇室大婚還是twitter大熱,到了5月1日,當白宮透過twitter正式宣布拉登的死訊,並同時將總統奧巴馬發表的講話,同步分段透過twitter發放,同樣釀成歷史性的網絡風暴,話題超越皇室大婚。 社交網絡新聞網站Mashable做了一個時間表追蹤,頗為耐人尋味。事實上,最先在twitter放風的,是白宮傳訊總監Dan Pfeiffer預告當晚10:30東岸時間即將有重要宣布;緊接而來的,是美國前國防部長Donald Rumsfeld的幕僚長Keith Urbahn,宣稱據一名極具聲望的知情人士透露,拉登已被擊斃;然後,CBS的製作人Jill Jackson,成為第一個發表此新聞的新聞界相關人員;Fox News亦緊隨於數分鐘後傳出拉登死訊;講話即將發表前一刻,奧巴馬在個人twitter上事前張揚,並預告視頻直播連接;接踵而來,《紐約時報》、CNN、USA Today、華盛頓郵報也紛紛發布相關訊息。 最後,重頭戲展開,白宮透過多個新聞渠道發言,官方twitter全程直播,奧巴馬發言前半小時所醞釀的聲勢,曾一度創下了每秒5106條推文的最高紀錄,演說期間,平均也有每秒4000條。在美國,有超過一半的人表示,首次接觸拉登死訊的訊息,也是透過facebook或twitter。 上述紅白二事各一則,都各自發揮了社交網絡的公關力量,以下幾點,我認為值得我們借鏡。 (一)官方社交網絡頻道,不應只得一個,只要有系統地分工,接觸愈多愈好; (二)除官方頻道,更與非官方社交網絡賬戶的相互配合,加快消息傳播; (三)充分利用社交網絡視頻,接觸更廣觀眾層面; (四)視頻直播當然重要,也要顧及不方便接受有聲有畫內容的朋友,只要是夠獨家夠即時性,文字直播,同樣可以傳真 (原文刊登於2011年5月10日香港信報【經管錦言】專欄,本人是上文作者)

社交網絡公關術 ── 英國皇室vs白宮群英 Read More »

Bruce Lee My Brother 家庭舊相簿中的李小龍

Bruce Lee My Brother這齣電影上畫的時間很短,所以一不留神便錯過了,最近終於出了影碟,於是便第一時間去找回來看。 對於我那一代的香港人來說,李小龍特別具備一種特殊意義,他是我們小時候所崇拜的英雄,所喜歡模仿的偶像,即使他離開了我們這麼多年,他卻好像從來沒離開過我們。 這齣敘述李小龍由出生到前赴美國留學那段生平往事為背景的電影,大家當然不要誤會這是一部功夫片,這其實是一套講述40-50年代香港人生活點滴的電影,劇中的李小龍亦不是什麼神話般的英雄人物,而是一個頑劣卻孝順的兒子,一個疼錫兄弟姊妹的哥哥,一個重情重義的好朋友。 整個故事由李小龍的弟弟李振輝的回憶開始,整個故事,仿如一本發黃的家庭舊相簿,一頁一頁地打開,一張照片接一張照片地娓娓道來。 有趣的是,片末把電影中的多個情景,與原本的家庭照作出新舊對照,除了你會覺得電影中人的造型模仿得唯肖唯妙外,你更可見得出電影美術指導的心思。 李家大宅的場景搭得尤其仔細,有時,我們看得太多TVB的電視劇,可能已經忘記了,一般普通人家在家裡的時候,是穿什麼衣服的,這部電影,卻是認真地讓我們看到人生真實的一面。 可以代表香港的故事有很多,但這個肯定是可以讓其他地方的朋友們認識香港的一個。 李小龍生前就像一顆的燈泡,很光很亮,雖然熄滅了,但這霎那光影,長存。

Bruce Lee My Brother 家庭舊相簿中的李小龍 Read More »

洗滌心靈的「森の木琴」

事有湊巧,日本311大地震前一天(即3月10日),這支影片給上傳到YouTube。一場無情的天災,讓這支製作再美妙的廣告片,都難以提起大家的注意。 但傷痛過後,到了差不多3月尾,這支題為「森の木琴」的網絡影片,開始引起不少外國傳媒注意,然後被迅速廣傳,其中包括美國的New York Times和CBS網站。 「森の木琴」這名字,本身已具有典型的日本文藝氣息,影片中,你會先見到一片綠意盎然的森林,然後你會隱約地聽到流水的淙淙、蟋蟀的瞿瞿、鳥兒的啾啾、然後又有工作人員及斑鹿踏在柔軟草地上的唰唰作響等;呼吸到這些林中天籟的靜謐之音,你又會聽到一首用木琴彈奏的巴哈清唱曲,梆梆梆梆地徐徐響起,此旋律大家都可能早耳熟能詳,是的,那正好是Cantata no.147 “Jesus, Joy of Man’s Desiring”。 但這台木琴亦非同少可,它由多片小木塊砌成,每一片木塊擔綱一個音符,每片平均分佈在一個沿山坡而建的台階,傾斜度大概是20度左右,當一顆乒乓小木球拾級而下,叮咚叮咚落在每一片木塊上,敲打下一顆清脆音符,純粹依靠地深吸力,便讓乒乓小木球奏出這巴哈清唱曲的優美旋律。節奏計算相當精確,跌宕有致,更厲害之處,就連顫音(Trill)也能成功奏出,真的令人嘆為觀止。 一曲既終,這顆音樂乒乓球,最後叮咚叮咚地乖乖坐落在一具外型像扁豆的手機旁邊,產品名為Touch Wood,原來是日本DoCoMo為支持2011年聯合國國際森林年而製作的木製手機,材料是源自為保養森林所砍伐得來間伐材*,一種名為「四万十」的檜木,循環再造並經過特別處理後,每台手機的外殼,更會散發著微微的柏樹香薰,每一台手機紋理,都是獨一無二,限量1萬5千台。 (*什麼是間伐材呢?若森林中樹木過於茂密,便反而會影響樹木生長,令樹根抓得不夠深,因而會形成如水石流這類的天災,進行間伐活動,就是要保護森林,間伐所得的木材,就稱之為間伐材。) 這類經常用來破什麼什麼健力士紀錄的骨牌秀,其實早有被Honda用來製作廣告片的前科,但今回將場景設定在大自然環境中,骨牌秀變成音樂秀,感覺卻又是令人如沐春風,洗滌心靈。真想知道,此手機的鈴聲,會否也是如此動聽? (原文刊登在筆者於MetroPop週刊的「廣是廣非」專欄,本網誌版稍作修改)  

洗滌心靈的「森の木琴」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