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yBook有幾好Play?

不想做一名iPad snob,在試用由BlackBerry送來的PlayBook前,先調節好個人心理素質,其中之一,就是盡量避免與任何iPad snob搭訕 🙂 剛剛開箱,7吋的PlayBook比我想像中小巧,但仍然未算小巧得可以像某些評論員說可放進外套口袋那程度(當然如果你是醫生或實驗室工作人員就有可能),之不過,無論如何,當我把她放在iPad旁邊,PlayBook便馬上顯得嬌小玲瓏。 一般7吋Tablet都在一磅以下,這部PlayBook也不例外,但有趣的是,這部小巧的PlayBook居然略略較iPad2厚(只差0.06吋)。 拿上手,防滑物料的背部機身造功甚佳,非一般塑膠玩具,而機面亦完全摒棄了任何按鍵,純粹以四邊的觸控進行操作,予人一股簡約、成熟兼有內涵的感覺。 說到底,能夠以Business Chic自居的品牌,暫時BlackBerry真的只此一家。 單以一個Play字,已經告訴你,PlayBook其實並非打算食BlackBerry的老本,因為其實此Tablet大致可命名為BlackBook或BBbook之類,看來PlayBook打算搶攻的,可能是較mass的消費者市場。 PlayBook採用了自家開發的QNX系統,據BlackBerry的工程人員透露,此系統就連美國國防部也採用,美軍的無人駕駛坦克內的操控介面,就是行QNX的,作業系統以安全及穩定性取勝。 給iOS及Android洗了腦,已習慣了一網一App,反而PlayBook卻企圖以「什麼網也看得到」作招徠,整部PlayBook以凡事也web based的雲端為中心點,概念大不同,但一般習慣了iPad或Android Tablet的朋友,可能要點兒時間適應。 見有HDMI輸出,可能你已經看多少端倪,是的,用PlayBook駁大電視,可以直接看到TVB.com的myTV和PPTV,YouTube的HD片就更不用說了。 雖然上網看蘋果日報或蘋果動新聞也沒問題,瀏覽器可支援多國語言,但仍未有中文輸入法,對於香港市場來說一定會有點阻力(但據聞9月會有更新)。 新機剛剛開箱,先記下第一印象,讓我再試玩兩三個星期,再和大家分享。(待續)

PlayBook有幾好Play? Read More »

天時暑熱要Handsfree(二)

話說我每晚臨睡前都用iPhone App Burn-in通宵煲這對UE600vi,如是者,連續煲了個多星期,期間,每天我也開始使用這對耳機作平日聽歌聽電話用。 尚未正式開聲,聽歌未能作準,但發覺UE600vi的隔音效果,比我原先的那對UE700為佳。 基本上,倘若在靜止狀態下,即並非在交通工具內的話,附近就算有人在講話,都會近乎完全被音樂蓋過。 用這耳機通電話的話,即使你在吵嚷的地鐵車廂內,對方和個人的話音也相當清晰,在隔音水平方面,我近乎沒有可投訴的地方。 有專家說一對新耳機最少要煲足300小時,但盡信專家不如無專家,如果你用這類煲耳機的App,煲足50小時左右,其實已漸入佳境了,但建議還是要煲100小時以上。 覺得這對UE600vi已經開聲,我先用一些流行曲來測試。平時聽歌,我會把CD轉換成320kps的AAC格式,但每次測試新耳機,我會使用Apple Lossless或WAV的格式檔案,這次也不例外。 揀了 rockmui Ellen盧凱彤的新碟「掀起」來測聽,本身是一名出色的結他手,這張處女大碟中,盧凱彤亦包辦了當中九成的木結他和電結他演奏(也有大頭佛的結他手H),先用第一軌充滿陽光感的「不脫知女生」試聽,木結他很有質感,snare drum敲打的聲音每一下也清脆俐落,平衡感不俗,但低音結他部份卻未見份外突出。 再試另一軌「等等」,幾條音軌的木結他弦線聲交織得甜美動人,樂器間的距離感通透得讓人如沐春風,唯double bass的牛筋味還未出得到來,看來還要繼續煲機,打通UE600vi的低音了。 「Hey Boy」這首歌曲整體較為Groovy,開首的木結他riff來得灑脫爽快,蹦跳感較強,很適合用來試聽耳機對音樂的靈敏度,這首歌,UE600vi算是順利過關。 木結他加上電音效果的第七軌「完整」,人聲上的錄音處理加入了較多聲效,黃耀明加入的副歌部份,與盧凱彤多條聲軌的歌聲混合起來,產生了奇妙的化學作用,播放這類採用較多電子聲效的歌曲,UE600vi似乎較為得心應手。 整體而言,作為一對有話音功能的入耳式耳機,如果你考慮的是一千元以下的價位,我會向你推薦UE600vi。 雖然,以音樂細緻度而言,單一電樞式喇叭的600系與雙電樞式喇叭的700系比較起來,的確仍有點距離,若果你喜歡低音澎湃的耳機,UE600vi更未必是你那杯茶。 但從務實性及音樂感方面考慮,我對UE的耳機還是頗有好感的,作為日常使用的handsfree耳機,這個夏天,我還是會鎖定這對UE600vi。  

天時暑熱要Handsfree(二) Read More »

天時暑熱要Handsfree(一)

大熱天時,我都經常會像蒙古皇帝打太子般:大汗耷細汗,所以一般在戶外的時候,我是最怕接聽電話的,通常,一講完電話,電話一定半濕。 所以,一到夏天,通常我都會用Handsfree耳機,但因為平日喜歡聽歌,一般藍芽耳筒不太適用,所以我會選擇有接收來電功能的耳機。 可能自己用得粗魯關係,一般平日在戶外使用的耳機,我向來都認為不應買太貴,頂多不要超過一千港元。 連iPhone送的那一個Handsfree耳機,一定戴得不舒服,所以後來便買了一對AKG K-370,只可惜,上年暑假未完,這耳機的線芯已經接觸失靈,報銷說再見。 大暑已來,我正考慮入手另一對Handsfree耳機的時候,湊巧我的客戶Logitech送來了一對UE600vi耳機給我試用,真的是及時雨。 我本身已擁有一對UE700,以中級耳筒來說,那對耳機真是性價比極高的超班傑作,音色偏向斯文淡定,對於喜歡聽accoustic樂器聲音的我來說,正好是我那杯茶。 這對屬於600系的耳機,應該較700系級數略低,但包裝材料依然落足功夫,完全不像只八百多元的中價貨色。 隨耳機附送的那五對不同尺碼的軟矽耳塞,再加兩對隔音Comply海綿耳塞,質量甚佳,真的充滿誠意。 先看看官方數字: 輸入抗阻:13 ohms,1 kHz 靈敏度:115 dB SPL/mW,1 kHz 頻率響應:20 Hz – 20 kHz 接頭:3.5 mm 隔音效果:26 dB 靈敏度 (麥克風):-58 dBV/Pa 頻率響應 (麥克風):200 Hz – 10 kHz 基本上,600系與700系的頻率響應同樣是20 Hz – 20 kHz,降噪可達26 dB,數字上並無分別,但前者是單一電樞式喇叭,後者則為雙電樞式喇叭,音響質素級數有別。 比較一下重量,多了話音功能的UE600vi重13.6克,只比UE700的11.6增磅2克,表面上UE700較輕巧,但戴上耳朵的時候,兩者分別感覺不大,但UE600vi設計上可方便作向上或向下佩戴,做運動時便更方便了。 耳機尚未開光,初聽,音質實在有點兒單薄,之後我用煲耳機補品iPhone App “Burn-In”,Pink Noise和White Noise交替煲了這對耳機接近100小時,唔….好了好了,終於煲出點老火湯味。(待續)

天時暑熱要Handsfree(一) Read More »

微直播北京盛會

現場直播向來是電視及收音機廣播的領域,但近年由於社交媒體盛行,一部手機或一台筆記本電腦,透過社交網絡平台如微博或推特(Twitter)等,便可以進行文字、照片甚至是影像的現場「微直播」。踏入這個一人一媒體的年代,不論是個人或企業,於社交網絡建立起的社群,都可以成為一個獨立媒體,所謂廣播的定義,不斷被重新改寫。 一人一媒體的微博時代 相信和很多喜歡玩社交網絡的朋友一樣,筆者也曾經在多個不同場合的研討會或公關活動中,透過微博或推特進行微直播,但畢竟每一次,筆者都是以第三者的身份進行參與,所謂的「直播」,其實都只是蜻蜓點水,頂多讓沒有在場的朋友羨慕一下或調侃幾句而已,未足掛齒。 兩星期前,筆者所屬的廣告公司,有幸被著名水晶品牌施華洛世奇委託,前赴北京電視台大劇院,為其一年一度的大型產品時裝秀,統籌現場的微博直播,同時,我們也協力將這場盛會透過互聯網進行視頻直播。一般的網絡視頻直播技術會按頻譜收費,即愈多人觀看,成本就會愈高,所以我們為客戶選擇了一個以P2P分享技術的合作單位,進行視頻直播。 策劃這次微直播,事前準備的工夫其實不少。首先,我們要將當晚活動主題清晰理解,並將每個演出環節、每位超級名模的出場序 、其穿戴的水晶飾物有何特色、演出嘉賓節目內容等等,預先編寫好一個如劇本般的大綱。 現場直播的當晚,我們亦要兵分多路,除了要協調在場內奔波的攝影師,即時將他所拍好的照片送回控制台,揀相、然後盡速發放圖文並茂的微博外,同時,我們也要不停監察微博上有關是次活動的對話,尤其是那些來自名人或媒體朋友所發的微博,我們更要第一時間進行轉發或回應,好讓氣氛持續升溫。另一邊廂,筆者亦以個人博客身份,在記者席上一邊拍照,一邊按當時的現場氣氛,找個適合話題去發微博,引發更多討論,節奏極之緊湊。 同時間,我們也要不斷提醒未能與會的「觀眾」,立即登入我們的網絡直播網頁觀看視頻。在網絡直播的網頁上,最新一季相關產品的介紹也會同步出現,讓對產品有興趣的消費者,可以即時登入品牌網站,了解更多。 微直播講求即場互動 看到這裏,你可能會問,為什麼一個時尚品牌,會為一個不足一個小時的時裝秀進行微直播呢?反正記者傳媒都來了,事後透過傳統傳媒發放報道不是也可以嗎? 與傳統的現場直播不一樣,除了即時性外,受眾在接收直播的內容時,未有受到地點的限制,只要透過一部手機或一部筆記本電腦,在辦公室裏、在公通交通工具上或坐在咖啡店內,就可以欣賞現場直播。此外,更重要的是,受眾可以與在現場的參與者進行互動,而並非單向地接收內容。 在新浪微博,施華洛世奇本身已設有官方賬戶,這些都是品牌的忠實粉絲,即使未能親赴現場,他們卻有機會同步欣賞當日盛況,並與品牌進行互動,讓其與品牌的距離拉近,深化消費者對品牌的忠誠度。活動當日,粉絲與品牌對話的頻繁,亦間接吸引了好些新粉絲,加入了該品牌的官方賬戶。 事實上,當晚除了擔綱演出的超級名模及表演嘉賓,這個北京盛會與會嘉賓其實也星光熠熠,而他們當中,亦有不少是坐擁數以萬計或以上粉絲的微博控,在這微博世代的一人一媒體世界,他們在現場,有不少亦按捺不住,住拿起手機、拍一張照片、即興寫一兩句感想、發一條微博。 他們的微廣播,與施華洛世奇品牌的官方微博,以及其他參與的粉絲進行互動,由於這些微廣播的發聲源頭不止一個,互動性便更明顯。 互動對話、增加粉絲以及擴大社群,對於品牌而言,相信這些都是今次進行微直播的最大收獲。 更重要的是,這次微直播中的所有精彩內容及互動對話,消費者都能很方便地在微博上重溫,這亦有助品牌於社交網絡上,累積更多品牌資產,而並非一次性的大眾媒體直播。 微直播,效果一點也不微。 (原文刊登於2011年5月24日香港信報【經管錦言】專欄,本人是上文作者)

微直播北京盛會 Read More »

LIKE一LIKE,世界更美妙。

看見朋友在facebook上分享的圖片、影片、文章或甚至有趣的動態消息,你平日有間中LIKE一下嗎?你的LIKE又有多頻密? 可知道,你輕輕在滑鼠或手機上碰一下那一個LIKE掣,可牽引起的效果,卻可以是非同少可? 此舉除了可以令被LIKE者心情更歡愉、更可以促進你與親朋戚友間的感情友誼,繼而令你的身心更健康。簡簡單單一個LIKE掣,會令你的人生充滿正能量,做個開心快活人。 香港人的快樂指數偏低,何解? 除了我們平日在facebook上分享的東西,可能佔多都充滿負能量,可LIKE性甚低外,大家一般亦對LIKE人家的東西頗為吝嗇,好像生怕隨便LIKE了,便會顯得自己低要求無品味。 如果facebook出一個DISLIKE掣,可能會較受歡迎,是的,我真的相信哦,何解? 因為較早前有個病毒app,就是用一個DISLIKE掣去引人入圈套,據我觀察,中招的朋友,大部份就是平時很少見他/她LIKE人家東西的。 你問我憑什麼去說以上這番話?你只是一個廣告佬,你是心理學專家嗎?我要DISLIKE你。 事實上,以上我這番話,我已經和人家說過很多次,但間中,總有朋友會以鄙視的口吻問我:「看來你的工作都頗清閒呢,整天都見到你在facebook上LIKE乜LIKE物」,更有人問:「你那個這個LIKE,收了人家多少錢?」 不打緊,最近,我終於找到了知音,近年以宣揚快樂訊息為品牌主題的可口可樂,居然在facebook上推出了一個Like ‘O Meter咪標,幫你統計一下你每天LIKE和被LIKE了多少遍,順便計算一下你的快樂指數。 但更意想不到的,是埃及的可口可樂,居然弄了一支極之有趣的網上短片,把類似我篇首所講述的一番理論,找來了大批學者及名人(當然你和我都未必認識),其中包括名心理學家兼腦科專家Ibrahim Elfiky等,以半認真半輕鬆的手法,告訴我們每日一LIKE的好處。 我當然不諳阿拉伯語,但即使有語言隔膜,這個廣告我也LIKE得要死,可口可樂這品牌的出現也十分含蓄,真心LIKE了好幾次。 朋友,馬上就去找些東西來LIKE一下吧。 (原文刊登在筆者於MetroPop週刊的「廣是廣非」專欄,本網誌版稍作修改)

LIKE一LIKE,世界更美妙。 Read More »

來吧,高達幫你泡合味道杯麵!

我有幾個死穴,第一個當然係我老婆,這個幾乎係朋友都知道,另一個連我老婆也知道的,就是高達。 這個30秒的電視廣告,我看得血脈沸騰,完全嫌短,最初還以為是15秒。 旭日初升,地面上有一杯剛剛泡好的合味道杯麵,好似太陽咁溫暖。 在地面上蹲著的高達,雄糾糾地緩緩屹立起來,見他右手執著一熱水煲,哦,原來剛才那杯合味道杯麵就是他泡的! 果然是日本的國民杯麵呢,可以動用到高達來加水泡麵。 太興奮,連看了三次。 這就是電視廣告的魅力、感染力,是很難用什麼艱深的marketing理論解釋的。 BOIL JAPAN! 日本加水,加熱水!!!

來吧,高達幫你泡合味道杯麵! Read More »

Jay-Z自傳逐頁貼通街

這雖然已經是去年年底時的作品,但我覺得仍然值得一談。 有關於Jay-Z,當然不用我多說了,他是當今美國R&B/Hip-Hop樂壇最紅的製作人,Beyoncé的夫婿,他那首與Alicia Keys合唱/RAP的Empire State of Mind,大家即使不懂Rap,聽到副歌部份,又真的很難不跟着唱”In New York…..”那一句吧(好了好了,不用唱給你旁邊的那位朋友聽,地鐵車廂內嚴禁高歌)。 是這樣的,Jay-Z於去年11月推出了一本名為Decoded自傳,作為樂壇教父,當然一定要有氣勢,但更要有創意,於是,Jay-Z與某個合作單位,展開了一連串非比尋常的宣傳活動。 那個合作單位叫bing,是Microsoft旗下的搜尋引擎,對慣性收視習以為常的香港朋友,可能不太熟悉,但在美國,bing的用戶增長速度,不俗。 趁新書出版的同時,Jay-Z作了一個頗大膽的嘗試,就是把他整本書內的每一頁,當作大型海報般張貼於英美兩地的不同角落,任由大家先睹為快。但更有趣的是,這不同頁數版面出現的所在地,絕非一般地方,而是與文中所講述的內容相關之地。 其中的地點,包括了某條小巷街角的外牆、某個籃球架上的籃板、某個酒點泳池的池底,某系列Gucci外套的衣履、某一支放在櫥窗內的結他之外殼、某一台停泊於某條街道上的房車車身,或甚至是,某家快餐店內的食物盤及漢堡包包裝餐紙等等。工程之浩大,可想而知,這個不是創舉是什麼? 感覺上,這有點像「蘇菲的世界」小說內的某一幕,話說蘇菲的爸爸在四周好些出人意表的地方,留下一些文字線索,讓蘇菲一一解碼和追尋。但Jay-Z更毒,他索性將他新書的整頁內文,一一印在這些匪夷所思的地方上,明明是公開展示了,兼且任人閱讀,但讀者打算要打書釘讀畢整本書的話,卻肯定是一項Mission Impossible。 好的,這個時候bing立即出動,透過一連30天在各大社交網站發放的提示,你就可以用bing的地圖搜尋,把你虛擬地帶到這些書頁出現的所在地,眼睛旅行,點擊幾下滑鼠就可以了。 我不知道Jay-Z這本自傳賣得好不好,但作為個人宣傳,成果真的非比尋常。活動過後,Jay-Z的facebook個人粉絲頁,增加了超過一百萬人,執筆之時,粉絲總數超過九百萬,比全香港人口還要多。 (原文刊登在筆者於MetroPop週刊的「廣是廣非」專欄,本網誌版稍作修改)

Jay-Z自傳逐頁貼通街 Read More »

網絡世界,在乎你創塑。

我得承認,我這份人比較眼淺,明明看的是廣告,明明看的是人家在做產品示範,看在我眼裡,因為內容真摰感人,兩支短片,每支一分三十秒,看罷,眼裡居然有點淚光。 說的是Google Chrome 最新的系列宣傳片,主題是The web is what you make of it。即是說,網絡是一個充滿著無限可能性的世界,你想這個世界怎麼樣,是好是壞,工具就在你面前(當然大部份都由Google提供),你不需要是一個名人,你也不需要是一個電腦天才,一切只在乎你想如何去塑造。 第一支短片中,我聽到一個「給女兒的情書」的父親故事,由女兒出生開始,Daniel開始設立了一個專為她女兒Sophie而設的gmail電郵帳戶,每一天,他都把初為人父的心情點滴,以文字、圖片和短片紀錄下來,然後將這些他想說給女兒的話,寄到這個電郵,好讓有天當她成長後,能夠細閱這些郵件,父親對女兒的愛,溢於言表。此片沒有什麼華麗拍攝,更有點像家庭作業,但音樂文案都配合得天衣無縫,感人窩心,因為真實。 另一支短片,講述了It gets better活動的發起人Dan Savage,訴說他如何透過互聯網,發起了一場關注同性戀年輕人於校園被欺凌的社會運動,這不僅是一項良心呼籲,It gets better project 網站和YouTube頻道,更聚集了無數來自不同階層,由草根到超級名人,都紛紛向這些年輕人致送關懷訊息,以免感到孤獨無助的他/她們,進一步被社會邊緣化。 其實這系列故事還有兩支名人短片,第一位出場的是Lady Gaga,講及她如何透過互聯網,召集所有粉絲,一起參與她的新MV演出,片中她稱大家為Little Monsters,而她自己就是Mother Monster。相對上面兩支感人短片,這一支來得較為商業化,但效果尚算不俗了,Gaga粉絲看後亦肯定會毛管戙。 另一位互聯網用戶,是一位在YouTube上名為kidrauhl的音樂小天才,他的網上音樂表演由當初只有小貓三四隻欣賞,到後來瘋狂熱爆,繼而被名音樂監製Usher賞識,之後到世界各地巡迴演出。他是誰?我還用說嗎? The web is what you make of it 不是什麼石破天驚的概念,印象中,兩年多前也看過Yahoo! “It’s You”的全球形象廣告,其實有點類似,但相對起來,因為以故事取勝,Google Chrome 這系列的廣告便顯得更為言之有物,更並非空洞地粉飾品牌形象,雖則平實,更見高章。 (原文刊登在筆者於MetroPop週刊的「廣是廣非」專欄,本網誌版稍作修改)

網絡世界,在乎你創塑。 Read More »

紐約派意式風情Posto Pubblico

跟太太說好,今後每兩個星期最少和她吃一頓燭光晚餐,但我不是美食控,於是向做飲食業的朋友G打聽,他二話不說,就向我推介了Posto Pubblico。 我說要訂星期五的晚飯時間,他起初面有難色,但最後終於搞定,訂了八點半,抵達後見人頭湧湧,等了差不多廿分鐘才有位。 相信我們已是第二輪的晚飯客了,但觸目所見,仍見人龍,香港地,不用排隊不用訂位就能找到好吃的東西,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了。 等位時,發覺一奇怪現象,就是有好些像是熟客的朋友,一直都待在等位區的酒吧,明明有位輪到他們了,他們也耍手說沒關係:「先讓其他人吧,不急。」 如是者,到我們埋單離開前,他們還在摸著酒杯底嘻嘻哈哈,賴著不走。 當晚看來有一半似乎都是Posto Pubblico的熟客,侍應奉上餐牌,我這類習慣了幫襯平民食肆的老套怪,一看就覺得有沒有搞錯,怎麼選擇那麼少? 還好,友善的侍應向我解釋,這是他們餐廳的風格,餐牌上都主要是最基本的例牌,平日客人主要會點當日廚師特選,材料新鮮入手即設計的菜牌,說時遲,他已經不知在什麼地方變了一塊黑板出來,向我們逐一推介。 約略告訴了侍應我們喜歡吃那一類東西,然後就由他發板好了。 麵包和沙拉,以及前菜小吃的Tempura Risotto Ball,很快已一一奉上,侍應再三強調:我們的所有用料,都是Organic的,我們的麵包工場,就在餐廳樓上。 希臘式的清菜沙拉很鮮味,Goat Cheese口感獨特,混上香醋和橄欖油產生的化學作用,非筆墨能形容,醒胃。 Tempura Risotto Ball的製法奇趣,香脆的表面,內裡卻藏混和了起司的意大利濕飯,黏黏地帶點兒咬勁,一邊吃一邊咀角帶笑。 主菜來了,手打的Pasta,口感有點粗糙,但又是好咬勁的哦,cream base的意粉汁味道有點淡,不膩,以青豆和少許的煙肉吊味,妙極。 最後上台,伴碟有一隻巨型黑蘑菇的草飼牛牛扒,肉汁比我們吃慣油滋滋的穀飼牛為少,甚至略帶點乾身,但肉質卻很鮮嫩,不肥不膩,有嚼感。 近年其實開始少吃肉,但如果只吃這種質素的,可能可以增加Quota。 最後,這裡其實連給小費也是很美式的:一律沒有加一服務費,多少適隨專便。 見招呼如此周到,當然,我最後給的小費也是紐約價,按單收費加15%就好了。 事後,我把照片放了上facebook,住在紐約的朋友C問我什麼時候又來過,後來她才知道這是一場美麗的誤會,她說Posto Pubblico的室內裝潢與氣氛,實在太像她在紐約去過的好幾家意大利餐廳。 她明明笑說不想被人家罵New York Snob了,但最後又忍不住加了一句:住在紐約最開心之處,就是到處都有這一類型的特色小餐館呢。 Posto Pubblico G/F, 28 Elgin Street, Central, Hong Kong 852 2577 7160

紐約派意式風情Posto Pubblico Read More »

普普ELEMENTS

擁有好幾件印有Andy Warhol經典絲印插畫的TEE,多年來,說我念舊也好迷戀這普普藝術也好,即使穿舊了發霉了,就是捨不得丟棄。 當日我以博客身份,與一眾文化界朋友被邀出席ELEMENTS參加「普普仲夏.Pop Art時代」的開幕酒會,我就穿上了印有Velvet Underground & Nico唱片封面的那件。 這是很多年前在紐約工作時買的,那一年,剛好在MoMA有Andy Warhol的展覽,他最有名的作品,差不多一口氣看過飽,無憾了。 香港的朋友們,看,你們現在多幸福,你只需要搭地鐵到九龍站到ELEMENTS,就可以欣賞得到Andy Warhol的真跡,其中包括了18幅絲印插畫,以及15幅家族珍藏手稿。 自少受到叔叔Andy Warhol的薰陶,James Warhola也成為了一名插畫家,今次這個「普普仲夏.Pop Art時代」展覽,同時也展出了一系列有關他與這位叔叔共處的童年回憶點滴的水彩插畫。 當中,我最喜愛那張Andy Warhol被一眾貓咪包圍的肖像,不說不知,原來Andy Warhol生前是一名貓痴,最高紀錄,就是家裡合共有25頭貓。 Andy Warhol最廣為人知的,當然就是他的Pop Art絲印插畫,但據James Warhola說,他叔叔於出名得大紅大紫前,其實主要靠繪畫大量廣告插畫為生。 他的畫技,其實也功力深厚,而且為了賺快錢,他更是摩打手,繪畫速度極快,今次展出的Andy Warhol草稿中,便有其中幾張大師的速寫作品。 不少人曾批評Andy Warhol作品過份商業化,彷彿藝術家不挨窮就是罪過,對於此說,大師有他的獨特見解。 “Making money is art and working is art and good business is the best art.” 由即日起至8月31日,「普普仲夏.Pop Art時代」展覽,將於ELEMENTS舉行,不用去MoMA,也可近距離欣賞到Andy Warhol真跡。 展出會場有一個貌似洗衣機的特別攝影裝置,自動幫你拍照留念,然後又會把你的照片變成Warhol風格,不要錯過哦。

普普ELEMENTS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