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冠廷的人間音樂天堂《Beyond Imagination》

1983年,我還是一個憤世嫉俗的中學少年,印象深刻的某一過周末晚上,第一次在同學家中的黑膠唱盤聽到「A-HA….我要飛往天上,A-HA….像那天鳥傲翔,A-HA….那裡充滿希望,A-HA….找那溫暖太陽。」 那一刻,我的心情雖未至於豁然開朗,但久久繃緊著的愁眉,卻開始放鬆下來,茅塞緩緩頓開,哪一首歌,是後來被唱得街知巷聞,盧冠廷的《天鳥》。 那個時候,我的家還沒有唱盤,我只有一台鴨寮街貨色的卡式機,當日,離開朋友的家前,我把整張唱片錄了一個拷貝,回家又聽了不知多少遍,卡帶後來也失聲了。 同一年的稍後,關正傑又有一首叫《天籟》的歌曲,氣勢磅礴的管弦樂編曲,注入了當時新興的音樂潮物--電子合成器,蕉蕉蕉WE混混沉沉沉的音效,聽得我簡直是元神出竅,有趣的是,雖然曲風絕對是南轅北轍,但「天籟」這首歌的旋律韻味,尤其是部份的和弦結構,居然與「天鳥」不謀而合,當然後來也知道,這個並非巧合,因為作曲的朋友,同樣是盧冠廷。 事隔一至兩年吧,我儲了點錢,終於買了一台唱盤,於是,我一口氣買了盧冠廷的《天鳥》、《小鎮》和《過路人》三張大碟,拿著唱片封套,取出歌詞,一邊看著唱針在黑膠片的坑紋上劃動出美妙的旋律,又是另一番滋味。 80年中期至90年代初,盧冠廷一直以Singer-songwriter的身份活躍於香港流行樂壇,有自作自樂的作品,也有為人家做嫁衣的不少經典,林子祥的《最愛是誰》、蘇芮的《憑著愛》,相信不少像我在那個年代成長的樂迷,都曾經津津樂道,不要忘記,那個時代,日本改編歌才是香港樂壇的主流。 1989年,相信大家都不會忘記發生過什麼,《為自由》成為了《為主歌聲獻中華》的主題曲,事後,盧冠廷創作收錄了《漆黑將不再面對》此曲的《1989》專輯,翌年又推出了《愿》,可說是為大時代見證的作品,可惜的是,這兩張專輯及《為自由》這首歌,Apple Music和Spotify都找不到,市面上,亦近乎絕跡。 後來,盧冠廷與李宗盛在滾石旗下推出了《我(們)就是這樣》專輯,兩位都是我最欣賞的唱作人,兩個中年麻甩對酒當歌,佬味甚濃,我個人就十分受落,但後來才知道,這張專輯,銷情慘淡,據說,更要賠本。 之後的幾年,盧冠廷的作品,便好像愈來愈買少見少,除了間中聽到零星關於他在西貢歸園田居、宣揚環保概念的消息外,感覺上,盧冠廷好像在樂壇中淡出了。 回想當年,第一次聽到盧冠廷的嗓音,覺得有點怪雞,可是,卻很有親切的溫暖感,聽說他是結他高手,經常被結他伴奏下的旋律,亦帶有點美國鄉謠搖滾的韻味。 一般流行曲的曲式,都會很靠副歌旋律的一個Hook而令人留下印象,但盧冠廷的首本名曲,譬如《最愛是誰》開首的「在世間尋覓愛侶」、《人間天堂》開首的「昨天的少年,理想很多,尋覓四海天涯,找天邊烏托邦」等等,一開腔,就要把你的耳朵俘虜。 事隔這麼多年,最近,64歲的盧冠廷終於重出江湖,可是,當初我一聽到《Beyond Imagination》是什麼Hi-Fi天碟,我便立即自動調頭走了。還是隔了好幾個星期,我偶然在Apple Music把整張專輯聽了一遍,一聽便愛不釋手,執筆之時,差不多整個禮拜都在聽。 11首歌曲,當然都是經過重新編曲的新瓶舊酒,盧冠廷的歌聲嗓音還是那個老模樣,連一點滄桑感都沒有多了(可能出道時已經夠滄桑了),而且,聽說他的結他技術又進步了,專輯也找來了很多結他高手幫他編曲。 最搶耳的,莫過於由台灣Fingerstyle結他高手盧家宏重新編曲的《一生所愛》,即興意味很濃,全曲的和弦及旋律都像被重新解構,結他、人聲與長笛的對話,像高手過招。 《歲月神偷》的主題曲《歲月輕狂》,經過重新填詞,成為收錄在專輯中的《人間天堂》,很典型的盧冠廷風格輕民謠,旋律中蕩漾著絲絲暖意,令人聽時百感交集,蘇德華編曲未有刻意賣弄花巧,實而不華。 盧冠廷親身上陣編曲的《快樂老實人》,比原曲加入更多的了鄉謠結他元素,中段保留了原有的二胡獨奏,這位老實人的熱血,更加熱熾。 變成了12/8拍子超慢版Ballad的《陪著你走》,節奏完全重新被拆骨重組,曲中原有的依依不捨淡淡哀愁,被提升到另一個層次,是整張專輯中,編曲最上乘之作。 從前,每次聽到《世事何曾是絕對》這首歌,總會聯想起同樣是3/4迭宕節奏的經典百老匯舞台劇名曲《Sunrise Sunset》,這個澎湃的管弦樂編曲新版本,我覺得更接近我心目中的理想編曲,唯一可惜的是,可能是製作預算關係吧,未能有真正的Full Orchestra及合唱團伴奏。 《天鳥/天籟》真的實現了我當年的願望,把兩首歌混在一起唱,一曲既畢,我的心真的飛往天上了,特別留意整條bassline,旋律度得非常用心。 似乎很想刻意擺脫原版的影子,《最愛是誰》用了很多陰晴不定的和弦結構,讓歌曲反而缺乏了一種鉛華盡洗的味道,西班牙結他風的伴奏很出色,但整體感覺我有點略為失望。 整張專輯最有驚喜的,居然是《我會掛念你》,將這首歌徹頭徹尾換成了美國西部鄉謠搖滾風,小提琴、Slide Guitar,這個可能就是最貼近盧冠廷本人、無拘無束的音樂風格的編曲吧。 聽到《憑著愛》這首歌,感覺上好像來到音樂會的尾聲,前半段像是由結他伴奏、自彈自唱的獨幕劇,後半段燈光變亮,亮起宏偉的管弦樂和合唱團,我其實更期望Full Orchestra的出現,把歌曲推到更激昂的氣氛,當然,做人不能太貪心,這個版本,其實已經是Beyond Imagination了。 (原文刊登於MR雜誌2015年8月號,本網誌版可能略有修改)

盧冠廷的人間音樂天堂《Beyond Imagination》 Read More »

小米最高規格,真正旗艦機 | 小米Note

較早前,終於拜讀了小米科技共同創辦人黎萬強撰寫的《參與感行銷時代》,據稱,這是「小米口碑營銷內部手冊」,小米企業內人人必讀的社交媒體指引。 雖然,我覺得,書中的內容,確實有其精闢見解之處,但大部份內容都像閒話家常,說來說去話題都是差不多,與作為「內部手冊」就有點距離了,可是,卻無減我對小米這品牌如何做口碑營銷的興趣。 大概是三、四年前吧,我開始在我於HKU SPACE任教的品牌管理課程中,採用了小米作為案例,分享了現世代的口碑營銷及飢餓營銷,是如何透過社交網絡執行,既贏到「讚」,亦獲得「賺」。 據了解,在小米這機構內,除了其官方微博及其他社交媒體的官方帳號,其他參與這場社交網絡營銷博弈的,還有品牌的老闆級人馬,以及其他產品經理,基本上是全民皆微博,到了近期,當然又是全民皆微信吧。江湖傳聞,由小米的老總雷軍下令,每一位經理級或以上的小米員工,都被要求在社交網絡參與和消費者互動,每天最少十次。 當初與學生提及小米這品牌,大部份同學都不以為然,這也難怪,在香港,手機始終是身份象徵之一,小米作為國產機品牌,任你在內地多麼人氣,說到底,還是很難擺脫山寨機的形象。 的而且確,由一開始,小米一直義無反顧地模仿Apple,果粉固然會嗤之以鼻,但到了今時今日,小米也開始逐步「鋼煉」出其品牌風格,而隨著智能手機市場競爭的白熱化,坊間產品的同質化亦在所難免,究竟是誰抄襲誰,愈來愈難判斷。 作為一個只有5歲的品牌,講多無謂,小米用行動證明了一切,近作小米Note,便打正旗號想與Apple的iPhone 6 Plus一較高下。小米的高層Hugo Barra較早前周遊列國做勢宣傳,便是拿著一台小米Note四出會見傳媒,雖然暫時未有在美國發售,卻得到不少當地科技網和博客既愛且恨的「好評」。 「你是什麼新鮮蘿白皮?」果粉固然會繼續置諸不理,但以價論貨,小米Note有著很明顯的優勢,亦照顧了某個消費層智能手機用家的需要,當然,說到底,如果Android手機是你那杯茶。 說句公道話,我認為小米Note還是與iPhone 6 Plus有很大的距離,不要純看數字,單單從鏡頭及屏幕質素,便已經很難相提並論。 只是,作為一台Android手機,我覺得,即使不以性價比為討論點,作為一部旗艦機,這一台小米Note,由外型以至用戶體驗,相比起其他大牌子,其實一點也不失禮。 除了拿過朋友手中的那台小米試試把玩,這一回,我還是第一次深度親身體驗小米手機的實力。 硬件而言,這相信是小米手機中的最高規格了(內地還有出售規格稍高少許的小米Note頂配版),相比起直接競爭對手Samsung Galaxy Note 5及iPhone 6 Plus,數字鬥數字,部分規格輕微略遜,但純鬥數字沒意思,更何況,以HK$2,999的價格,已經有內置64GB儲存空間,實在沒什麼投訴空間。 經過第一個星期的初體驗,我暗地裡想,如今所有二、三線的智能手機品牌,生意實在難做矣。 《MIUI介面簡約細膩,媲美iOS》 收到這部評測機時,小米剛剛發佈了MIUI 7,只可惜暫時尚未支援小米Note,目前最新的更新版本,是為MIUI 6.6.8.0。 而我,作為小米的新手用家,覺得MIUI比起其他Android手機廠商的客製化介面,明顯是簡約秀麗得多,沒有賣弄任何多餘的功能或設計上的花巧,換來的,是更流暢的使用體驗,由介面以至每個觸感動作的動態設計的細緻位,都很難不令我想起iOS的風格。 難怪,MIUI推出初期,已受到不少Android粉的愛戴,我身邊便曾經見有朋友把他們的Samsung和Sony機索性Root了,然後裝上MIUI試玩。 這樣說可能會惹起公憤,我亦不知道這是讚抑或是彈,但作為一名果粉,我想說的是:MIUI可能是Android系統中最接近iOS的版本,當然,你會問:「為什麼要退而求其次,不直接用iOS就算?(說的也是啊!)」 《玻璃底面機身,高對比度屏幕》 說回硬件本身,無論是尺寸與外型,小米Note確實有點像iPhone6 Plus的遠房親戚。 最大不同的造型特點,是它的前後曲面玻璃,左右兩側線條微彎,配上兩旁鋁合金金屬邊框的設計,,由於放棄了可插記憶卡的設計,令機身更輕更薄。 但它的玻璃機面實在太光滑,初拿上手,有種滑溜溜、很容易從掌心瀡走的感覺,因此,手汗大的你,奉勸你還是最好買個保護殼。 屏幕質素又如何?看數字,5.7吋1080P,像素密度則只有386ppi,比iPhone6和Galaxy Note 5都略低,但1400:1的高對比度,以及95%NTSC的高色彩飽和度,試播1080HD的高清電影Trailer,色澤尚算飽滿,雖然,Android手機中,我還是覺得Sony Z系旗艦機般最亮麗。 採用的「像素級動態對比度調整」技術,讓小米Note在強光下的可視性,依然不俗,雖然,有些時候,在自動調節亮度的設定下,在戶外強光下啟動時,會略嫌亮度不足,號稱180度可視角度,反光情況,有時略見嚴重。 小米Note號稱有保護眼睛的屏幕設計,亦有一個閱讀設定的啟動功能,令屏幕效果有類似Kindle App般,可以將光亮的白色背景,轉換為和緩悅目的暗黃色澤,對於喜歡用手機閱讀文字的朋友,是一個貼心功能。 機底部份的揚聲器槽,點狀網格的設計,很難讓人不聯想起HTC哦,但音響質素,就不可以媲美人家的Boom Sound了,但話說回頭,平時我最討厭那些在公共交通工具不用耳機的王八蛋,這個喇叭位,我絕對不講究。 《高階旗艦規格,光學防震鏡頭》 智能手機用家最關心的,當然是相機部分。小米Note鏡頭採用了Sony光學防震相機,1,300萬像素f/2.0大光圈,稱得上是頂級配置了。唯獨是前置相機只有400萬像素,亦沒有前置閃燈,幸好我不玩自拍。 一般室外光線下拍攝,對焦頗暢順,但成像表現中規中矩,細緻位略嫌粗枝大葉,有點失色。此外,在低光的環境拍攝,效果亦未如理想。 至於那顆飛利浦雙色溫閃光燈,在暗角環境時使用,對焦及測光都有少許難度,但成功拍到的效果還算可以,雙色溫閃光燈是不少品牌旗艦機的配置,居然也放進了小米Note,的確是交足功課。 《音樂重播,有HiFi味》 小米Note的整體表現,平均但不見份外突出,但我認為,它的最大優勢,是其打正旗號的獨立HiFi音樂系統。 在音響方面最進取的智能手機,首推Sony的Z系,如今小米Note亦似乎想分一杯羹,能夠直接播放不同制式的高清音樂檔,支援包括WAV 、FLAC、APE、DSD等,媲美DAP數碼隨身聽。 事實上,查看小米官網有關小米Note的音響規格,便發現內置了專業級數的音頻芯片、獨立放大器以及一籃子的周邊元件,並可輸出192kHz /

小米最高規格,真正旗艦機 | 小米Note Read More »

【廣告吐槽】10個廣告新鮮人見工常問問題

每年的6月或7月,總有類似求職廣場或打工仔秘笈一類的媒體或副刊找我,叫我分享一打半打對新鮮人入行面試常問的問題,有見及此,本來一直打算想寫一篇類似「十九幾個廣告公司面試必問問題」。 可是我想,這個年頭,既然就連面試幼稚園都有補習班,於是我就更不希望這歪風會伸延到廣告界,因為,我實在不希望有一天我要見到那些把標準答案背得滾瓜爛熟的朋友來見工,於是乎,對於撰文分享面試秘笈這件事,我唯有婉拒。 但實不相瞞,我這份人,其實有鋪見工癮,再加上,我當了所謂的管理層後,亦有鋪面試癮,去大公司見工、自己面試見新人,都算略有心得。 見工面試,當然要有所準備,可是,所謂的標準問題,其實意義不大,除了最普遍的那一些,譬如「你剛才是乘什麼交通工具來的?」或「你覺得你能夠為本公司貢獻什麼?」,基本上,都真的沒有一個答得好與不好的標準答案。 反而,依我愚見,有很多時候,答案的內容未必是最重要,面試期間,應徵者能表現出的態度及熱誠,那一份由心而發的能量,才是加分的主因。正所謂,第一印象就只有第一印象,機會只有一次,所以,在短短的面試期間,如何給人家留下一個好印象,其實更加重要。 那些提早抵達、衣著端莊、儀表優雅、面試期間要氣定神閒等,諸如此類的面試基本功,適用於任何行業,請恕我不重複了。 說到底,廣告公司請人,一般都不喜歡請那些單單懂得背誦標準答案的「好學生」,道理很簡單,我們不是聘請特首辦助理哦,這一類的叻仔叻女,就留給特首算吧。 讀到這裡,你可能已開始在心裡暗罵:「喂,你寫了600字還交不出『十九幾個廣告公司面試必問問題』?是不是在騙稿費?」 好吧,為了服務讀者,我好歹也給大家交出10個問題,但這些問題,不是我在面試員工時常問的,反而是我被來面試的新鮮人偶爾問到的。 先旨聲明,為了增加娛樂性,部分問題,對不起,我無可避免地加入了少許個人感情元素,但問題核心與重點所在,不變,而且全部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而成。 1.「除咗搭的士或者揸車(話時話,我諗緊要唔要每朝早叫老媽子車我),你會建議我用什麼交通工具返工呢?」 你以為我是Google Map嗎?其實Uber幫到你。 2.「你點樣睇Work-life Balance?查實我住得都幾遠。」 其實我也有苦無路訴哦,我家住離島,你也想聽聽我的故事嗎? 3.「你哋公司有乜福利?」 有咖啡同蒸餾水任飲算唔算? 4.「我想知道,你哋公司會出個咩嘢Offer畀我?」 無可厚非,這個問題本來正常不過,但新鮮人初面試,最好還是自己先打聽行情哦。 5.「聽講响廣告公司返工經常要加班,我想了解一下貴公司嘅加班情況有幾嚴重?」 官方答案:其實就是看你自己吧,只要在下班前能夠把工作完成,我們的主管根本不會阻著你準時下班的(潛台詞:問題是,連主管本人都不知道什麼時候才可以把工作完成哦)。 6.「你唔識得我嗎?我話晒係網絡紅人嚟喎,我嘅網名係飛卜機。」 失敬失敬哦,那你會在辦公時間喪玩Facebook寫Blog嗎? 7.「你們公司最大的客有哪幾家?」 敝公司未上市,所以部份資料希望保密,但如果這方面會對你的入職決定有很大影響的話,你是不是應該在上來面試之前,自己先做點功課呢? 8.「你點睇你哋嘅對手Y公司嘅新作?我如果响呢度返工,有無機會參與呢類咁出色嘅作品?」 唉,我都很羨慕人家哦,如果你去Y公司那邊見工時,麻煩幫我轉交卡片給那一邊的老闆可以嗎? 9.「聽說Office這區附近沒什麼好嘢食,這是真的嗎?」 你是否在暗示我們公司應該包伙食呢?又或者其實你可以叫工人姐姐或媽媽定時定候送飯給你哦。 10.「除了貴公司,其實我也見了你們的對手K公司,所以,我想儘快知道,你們最快什麼時候可以給我Offer?」 這一招反客為主其實無可厚非,如果真的要用的話,我會建議最好先等人家給了你Offer,你才出招,否則,就會有點像在一味靠嚇。

【廣告吐槽】10個廣告新鮮人見工常問問題 Read More »

【廣告吐槽】策略師、創意師、執行師

我在起碼五至六家 4As 廣告公司打過工,前後超過三十年,回想過去的日子,每次在內務會議中,我就是最怕聽到「策略」這兩個字,噢,不,在洋化的廣告公司內,我們一般不會說「策略」,我們一般會說 Strategy。 為什麼我每逢聽到「策略」這兩個字就會頭痛呢?正因為,這名詞往往就像站在廣告公司內的高地,負責講「策略」的朋友,就像三國內的諸葛亮,呷一口茶,撥一撥扇,言談優雅間,就能調兵遣將。至於落場打仗的趙子龍及張飛,都只是一介武夫,任你難得一身好本領也好,就是帶點愚忠,絕對不是那種值得令人仰慕的對象。 可恨那個俊俏得殺死人的金城武,更是將諸葛亮進一步美化,於是,我眼見不少初出茅廬的莘莘學子,也嚷著要當有型有款的策略師,要摺起衫袖落手落腳做粗重功夫的工作,就留給其他人做吧。 不要以為我鄙視策略,事實上,我也曾經在廣告公司擔任策略人的角色,只不過,我覺得將策略和執行兩回事分開來看,本身已經是一種荒謬的事情,構成問題的主要原因,是企業化時代的廣告公司,部門分工太細太缺乏溝通所致。 基本上,最理想的,就是有人能夠策略與執行能力集於一身,當然,大家都知道這是妄想。更麻煩的是,來到廣告公司的世界,中間還需要出現一個創意人的角色,他/她的責任,就是要以創意演繹那個完美策略,然後,再交給其他製作單位,把他/她天馬行空的創意概念,執行出來。 如是者,在策略、創意與執行三者之間,便很容易會出現了責任推卸、又甚至是互不相讓的情況出現。 可是,站在廣告客戶的角度而言,大部分人其實只看成果,其他粉飾得再華麗的演說與包裝,還不及交出漂亮的作品來得實際。 於是,難怪近年愈來愈多廣告客戶,會選擇直接與製作公司,又或者是兼有製作部門的出版社或媒體機構合作,媒體推送及製作一起包辦。 我常說,尤其是在這個數位年代,廣告公司的真正競爭對手,不再囿於各大業內廣告集團的公司。 廣告界中人大多覺得這是一種倒退,但事實上,在每一種新興媒體出現時,廣告製作都是幾乎是直接與媒體掛鈎的,譬如,60、70年代,不少電視廣告都是直接由電視台製作。 尤其是,來到這個日新月異的數位媒體及社交網絡時代,對於要兼顧策略、創意、執行於一身,但人手卻愈來愈短缺的大集團廣告公司而言,難度愈來愈高。 想當年,當創意廣告公司和媒體廣告公司依然是一家人的時代,創意部還可以透過媒介部這位鄰居,獲得第一手的媒體新模式新玩法等資訊,但如今獨立分家後,兩者各據一方,「有計傾」的交流活動實在少之又少,缺乏對瞬息萬變的媒體掌握,單憑創意,孤掌難鳴。 較早前剛剛讀完「無印良品成功90%靠制度」這本書,其中就有一番話話,對我等終日享受慣風花雪月的前大公司廣告人來說,彷如當頭棒喝。 「策略二流無妨,執行力一流就行|有執行力的企業與沒有執行力的企業之間,有個很大的不同:它們不會歷經一再的討論,或是到度假村開會多次,卻依然沒有採取行動。」 近三五七年,我已聽過不知多少次,某某大廣告公司集團說要如何地擁抱數位科技社交媒體,如何改革公司的體制云云。但實際上,從前以賣策略、賣創意起家的廣告公司,來到這個新媒體時代,在執行上,已愈來愈顯得面容蒼白。 接觸過不少廣告公司高層,他們的想法,還是停留在影相可以找最有經驗、最貴的攝影師、拍片可以找最出名的大導演這想法,只要有策略有創意就可以。 有位老闆更曾經誇大其詞對我說:「你為什麼還花時間自己做 production?全部應該 outsource,我們要升格做廣告界的 McKinsey,只賣策略就可以。」 但事實上,如果就連 Mark Zuckerberg 本人依然還會間中落手寫 code,在這個年頭,我完全找不到一間廣告公司,可以有純賣策略賣創意而維生的生存空間。 策略師、創意師、執行師,三人必須同行,而且,執行師的角色,更倍應受到重視。 (原文刊登於ELLE MEN 2015年6月號)

【廣告吐槽】策略師、創意師、執行師 Read More »

【廣告吐槽】現實中的廣告狂人真的那麼狂?

圖片來自這裡 播足幾乎8年,合共7季92集,今年5月17號,美劇《廣告狂人》(Mad Men)終於來到最後一幕,最後一集播出時,全美國有超過330萬觀眾同步觀看。未看的朋友們,不用擔心,我不會在此劇透。 這可能是電視史上最受廣告行內人歡迎的劇集,美國權威廣告業內讀物AdAge ,長期有專題報導相關花邊新聞及劇情最新動態,因此,當初在觀看第1輯時,我還以為這只是小圈子口味,臭味相投的廣告人才會對號入座,看得過癮。 但誰知,《廣告狂人》不僅令收費電視台AMC鹹魚翻生(當然還有緊隨的Breaking Bad),此劇更先後囊括93個獎項及271個提名(資料來自IMDB),說明了這個由50末展開的故事,橫跨60年代及70年代初,愈看愈令人看得心神嚮往,已經超越了廣告業內揭秘框框。 《廣告狂人》的故事背景,是那個百廢待興的戰後新社會,Mad Men的意思,是來自當年50年代末,紛紛在紐約麥迪遜大道(Madison Avenue)開廣告公司的一班自稱Mad Men的廣告人,是的,麥迪遜大道,就是美國廣告界的英雄地,相當於我們金融界的中環,香港廣告界,我會勉強說是太古坊吧。 廣告行業令人憧憬之處,就是最起碼在表面上,廣告人往往是走在時代尖端,是一個令人憧憬的時尚行業。由於其懷舊時代背景,《廣告狂人》那個背景時代,資訊沒這麼發達,而廣告人又是有機會接觸到最新事物的一小撮人,於是看起來,便是份外地型英帥。 但事實上,《廣告狂人》這套劇,沒有劇力萬鈞的姿態,也沒有太多高潮迭起,有些時候,尤其是頭一兩季,更是刻意玩悶。 什麼是刻意玩悶呢?印象中就有一幕,話說主角一家人把車停泊在中央公園一旁,然後在草地上野餐,老公老婆在抽煙飲啤酒依偎著,一對小朋友活像活動佈景版,一幅典型老套的American Dream圖畫,整場戲好像漫無目的。可是,當他們離開一刻,卻居然像毫無羞恥之心地,把野餐布一揚,讓所有野餐帶來的垃圾一口氣棄掉在草地上,男主角更把喝罷的啤酒罐擲向青青草地的遠方,我想,這可能是導演及編劇的神來之筆,說明現在我們的生活文化,得來並非一朝一夕。 劇中的廣告人,除了俊男美女是主流外,生活也實在放任瘋狂,在辦公室內,經常煙不離手,日光日白也可以在躺在沙發上喝酒,當然,還少不了想做就去做的性愛場面,還有,那個在職場上男專女卑白人至上的年代。 這套劇所描繪的人性及社會現象,就是來得如此地赤裸,而我們一般習慣了看的電視劇,可能基於文化差異,又或者是為免招來道德塔利班投訴的關係,某程度都會給刻意淨化或神話化。 更有趣的是,劇中除了主角的公司名稱是杜撰外,其餘出現的主流廣告公司都是實名,McCann、BBDO、DDB、Y&R 之類的名字經常左穿右插,就連當中的產品及品牌,包括了 Lucky Strike、Kodak、Volkswagen、Cadillac、Playtex、Chanel、Gillette、American Airlines等等,一一都是貨真價實,於是,大家會好奇,編劇是否收了這些公司的錢? 事實上,在芸芸品牌中,除了Heineken是曾經真金白銀付了植入廣告費外(但最後卻是不歡而散),其餘都是順手沾來,事前亦未有徵詢有關單位。 外國劇評人普遍認為,此劇迷人之處,就是其如何地貼近現實世界,由於在60至70年代初,我還是處於一條精蟲蛻變成鼻涕蟲之間的狀態,何謂那個時代的現實世界,我實在不太理解。 之不過,相信每當任何一名現代廣告人在公司受盡上司和客戶煎熬時,觀看一、兩集《廣告狂人》,又實在有多少舒緩減壓的作用,最低限度,那實在是一個令人嚮往的美好的黃金時代,大家總可能會希冀,始終一天,我都會成為有型有款,腰纏萬貫的《廣告狂人》。 (原文刊登於ELLE MEN 2015年5月號)

【廣告吐槽】現實中的廣告狂人真的那麼狂? Read More »

口琴結他牛仔褲 |Ryan Adams Live At Carnegie Hall

我很少會羨慕或妒忌任何人,但對於住在紐約朋友M除外。 她和我都一樣,年紀不小,都可以稱得上是資深樂迷,她單身,在投行當顧問工作,一個人住了在紐約接近廿年,多年來,在這城市,知道她連較親密的朋友也沒有多少個,問她為什麼對紐約不離不棄?「這裡最多gigs看哦」,一句到尾,然後就是聽到她笑得像卡通人物的歡樂笑聲。 看她的臉書更新,你會以為是一個廿歲出頭的小groupie,很難想像,這其實是一位在華爾街工作的職業女性,她幾乎把大部份收入,都消費在音樂之上。 是的,她平日其實很節儉,她人生第一部智能電話(公司逼她用的Blackberry不算),已經是到了iPhone 5S出現的時候。 話說這個星期,見到她的臉書更新「曬命」,是她事先預訂,一套6張的Ryan Adams Live At Carnegie Hall [6 LP Box Set]。 這個年頭,買黑膠唱片或家裡還可以享受聽黑膠的樂趣,某程度而言,已經是一種奢侈,更何況,是一套6張的黑膠唱片? 在網上訂購黑膠唱片(譬如較流行的Amazon),賣家相當體貼,不少都是黑膠與數碼檔(Digital Rip)同步送遞的。大家還記得黑膠唱片盛行的年代,新唱片買了回家,我們都會第一時間,把整張唱片的處女首播,錄進一盒貴價的Maxwell或TDK卡式帶嗎? 這套碟也不例外,送給樂迷的,不是普通的MP3,而是HD Audio,雖然要多等幾個月才收到,但已經令死忠粉絲,像我的朋友M,已第一時間訂購。我在網絡版的Rolling Stones雜誌看見這套錄音推出的消息,立即上網看看,已經只看到SOLD OUT兩隻大字,網購原價只是美金$89.99,這亦很難怪。 HD Audio未收到,黑膠唱片套裝又未捨得打開,於是,朋友M說她唯有在iPhone,透過Spotify暫時望梅止渴。 “If my heart had a geography, it would look just like walking down Fifth Avenue”(如果我的心靈有一片地圖,看起來那應該像走在第五街的路途)。 2014年11月,在收錄於此現場錄音的演出裡,Ryan Adams身處在卡內基音樂廳於席間如是說。 紐約就像一塊磁石,吸引了很多外來人,有不少從其他國家來,就像我的朋友M一樣,也有好些像Ryan Adams般,來自北卡羅萊納州或其他美國州份。 已經搬離了紐約,但在紐約生活了一段頗長的時間,在多首作品中,譬如”New York, New York”、”Off Broadway”及”Avenues” ,Ryan Adams都赤裸地流露了他對紐約這城市傾慕之情,今次回到這城市演出,除了一般的樂隊全體上陣,之前,還煞有介事地,單拖上陣,開了兩場純acoustic的獨唱會。 Ryan Adams很討厭被冠上另類鄉謠搖滾歌手的標籤(他曾經不止一次高聲疾呼他個人其實最討厭鄉謠音樂),雖然,聽罷這張現場演出的專輯,你有很難不會有這樣的聯想。 基本上,我覺得他這個人可能就是有雙重性格,平日面對傳媒,態度火爆,但從這張現場演出的錄音,卻可聽到他與現場聽眾互動時風趣幽默的一面(連Angry Bird和Terminator一類的Geek Joke都出埋),當然,少不了的,還有他一貫的口沫遮攔,不羈任性的粗口浪花。

口琴結他牛仔褲 |Ryan Adams Live At Carnegie Hall Read More »

人生茄喱啡

中學時代,我只專注於三件事情—銀樂隊、砌模型、壘球隊。 在銀樂隊,我是兩屆的隊長又是隊中主將,在校際音樂節也捧過盃,也有參加音統處的青年樂團。 砌模型嘛,作為一名中學生,很難說有什麼好成績,但好歹也在孖星TAMIYA於香港舉行過的模型大賽,捧過盃。 但在壘球隊,可能基於體能及身形關係,雖然已經很努力,但我只是大後備一名。 我有一位從8-9歲就認識的好朋友,真正由細玩到大,他已經移民新加坡差不多20年,過著幸福的家庭生活。 這位老友,是我們當年壘球隊的隊長兼主將,他更曾經候選過可口可樂傑出運動員,去過加拿大打聯賽。 在球場上,除了球技精湛,他的球品亦甚佳,中學時代,他帶著我們整隊人一起練波,我從来沒有半分鐘感覺過自己是出場機會很少的大後備,跟著他練波,實在是一件樂事。 事實上,現在回頭看,在人生不同的場合中,我們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有些時候你是主角,有些時候你可能只是配角。 但無論擔綱什麼角色,我們都需要把這個角色做到最好,全力以赴,才不枉此生。 就算是當配角,也要當個最出色的配角,這樣的話,人家起碼會尊重你,你亦起碼可以堂堂正正,問霞姨拿一個飯盒,是不?

人生茄喱啡 Read More »

一代報人 | 楊八妹

上一代的報人,信報楊八妹,實名張寬義先生,他是80、90年代的李八方,專寫中環商界八卦消息,我讀大學時候已久仰大名,雖然,後來我與他的家人有機結緣,只可惜,一直卻未有機會與他親身見面,實是遺憾。 我對上一代的報人份外充滿敬意,他們大多沒有上過大學,沒受過什麼正統訓練,所有東西都是靠自學,卻除了滿肚子墨水外,更練得一身為人處事的好本領。 與不少報界前輩談及張寬義先生,除了都流露出敬仰的神情,更大都說受過張先生的指導和教誨,畢生受用。 為了賺點零用,我讀大學年代開始寫稿,當時傳真機是辦公室工具,家用尚未普及,所以,我每次交稿,除了會去姐姐的辦公室借用傳真機(但每次都要冒食紙的風險),通常都會拿著公文袋和稿件,親自交到出版社,最遠的,是在柴灣的明報,剛結業的新報,當年都有經常去。 網絡改變了媒體世界,資訊愈來愈快,文字,亦變得愈來愈一文不值,我昨天才告訴同事,我由讀大學時代到剛剛出來社會做事,寫的稿比現在多,幾年內兼職賺的錢,足以幫補了我買樓首期的一大部分。 今時今日,要維持一個專欄不易,稿費也隨時和20年前一樣或更低,但樓價卻飆升了好幾倍,我常問,究竟這是一個什麼的社會?我們又留給了下一代什麼? 當年像張寬義先生這輩的報人,揸筆真的可以搵到食,養到妻活到兒,現在,真的有點慨嘆,那已經是一去不復返的前塵往事了。 伸延閱讀: 孺慕之思 | 蔣芸(我的醒是我更深的夢) 楊八妹遺訓 | 左丁山 

一代報人 | 楊八妹 Read More »

只怕不夠時間看林二汶白頭

看着at17兩位青春少艾初出道,那個時候,我已是36歲左右,身邊有位朋友取笑我這位中年大叔,為何這麼喜歡聽這兩位小妹妹的歌。我這位朋友,初時其實以為at17是類似Twins的組合,這個,當然是個美麗的誤會。 這個世界上,可能有兩大類喜歡透過音樂尋回逝去青春的大叔樂迷,第一類是在信和追AKB48最新歌舞演出DVD,尋求視覺官能上的青春;第二類則像我,喜歡聽at17的歌,是為了咀嚼她們歌曲中散發的青春氣息,既勵志,也治癒。 來到這個年頭,兩位前at17成員,一位快到30歲,另一位已30出頭,而我這位樂迷大叔,依然還有留意這兩位「小女生」的歌,我也好像是一個長輩般,終日憂心著她倆的發展,她們的歌,又能否維持當日那一份真摯的赤子之心。 今年較早的時候,知道林二汶正打算踏足中國舞台,參加內地的真人秀音樂節目,近年中港關係緊張,於是,我又在憂心忡忡,心怕她會因此而得失了香港原有的樂迷。 但最後,我這位大叔的憂心,其實都是多餘的。 看「中國好歌曲」這節目,看林二汶踏實的演出,我發覺,這位當年蹦蹦跳的小女生,如今已經是一位收放自如的成熟女子。雖然,在這個真人秀的比賽中,林二汶最終沒有脫穎而出,但卻在台上發亮過,讓更多人認識到她的音樂才華,感動到更多人。 《至死不渝》是昔日at17歌曲《才女》的舊曲新詞版,當年的版本有點電子迷幻,配上了普通話的新歌詞及新編曲後,變成了一首雋永清新的窩心情歌,副歌部分的優美旋律,聽過一遍後就會讓你繾綣在心頭。在「中國好歌曲」這節目上,也出現了一個林二汶和哥哥林一峰合唱的版本。 《只怕不夠時間看你白頭》是在「中國好歌曲」節目的考核賽中,林二汶要在24小時高壓下完成的曲詞包辦作品,當時,考核老師周華健出了「團圓」這個題目,然後要每位參賽成員就這個題目以歌曲回應。 歌曲內容,幾乎是每個要出外闖蕩的子女的心聲,既體會到父母對他/她們的支持與祝福,同時間,亦對自己未能有足夠時間陪伴父母親而感到內疚,一眨眼,驀然回首,父母親的美好年華已悄然逝去,慨嘆要及時把握餘下的日子,好好多見父母一面。 「終於回家,看見你了,卻發現夢想不能換回時間,最好的,錯過了。」的而且確,夢想真的不能換回時間,尤其是和家人共處的時光,來到副歌末段,我聽到已世故了的林二汶,聽到由這位30出頭的女子對我這位大叔的叮嚀,默默地,我又為她奉上一份祝福。 後記:當我知道林二汶會把這兩首歌在musicbee.cc以募資的方式發行,我二話不說就馬上拍下支持了,雖然,由於我不想家中又堆多一張CD,我選擇了購買高清的音樂檔版本,但事後,在臉書上見到相信和林二汶差不多年紀的舊同事,分享了她收到這CD一刻的心情,原來,這位朋友一直都擔心這個企劃能否成功募資,收到簽名CD時,才終於釋懷,看來,經常為這位大街女子憂心的樂迷,不止我這位大叔,還有與她同齡的樂迷。

只怕不夠時間看林二汶白頭 Read More »

萬能俠課長,你,就是我們的英雄。

來自日本宏利保險Manulife的廣告,故事裡,講述一名在大機構工作多年的課長,他為人正義老實、個性倔強率直、對同事關懷備至、有承擔有鑊自己孭,是年輕同事心目中的一位好老闆。 話說有一天,公司需要裁減人手,他第一個自願提出食肥雞餐,提早退休,回老家與太太經營他們的拉麵店去。 同事談論起有關他的二三事,除了對他依依不捨,更是對他心存感激,因為,他不僅是同事們眼中的好老闆,更是他們心目中的英雄,說到這裡,大家都眼泛淚光,帶點唏噓。 這個有關上班族故事情節,老土到不能,可是,這個廣告的可觀性很高,3分36秒,全無冷場,有感動位有搞笑位,而這位課長,則由鐵甲萬能俠Mazinger Z演出。 這個廣告,很明顯是衝著70年代初還是小學生的我那一代的宅男而來的,而我們那一代,屈指一算,亦剛好差不多是故事中這位課長的年齡。 那個時代,沉迷過鐵甲萬能俠的豆靚,九成九都會在浴缸玩個:「出嚟啦萬能俠,落去啦朋友號。」 這個廣告中,看到鐵甲萬能俠課長使出了「鐵甲飛拳」、「氣體硫酸」和「光子力熱線」等必殺技,每個位我都邊笑邊鼻酸酸,是的,你可能會覺得不可思議,但的而且確,有幾刻,我真的幾乎被鐵甲萬能俠課長弄哭。 課長,加油吧,你繼續要做我們的英雄啊。

萬能俠課長,你,就是我們的英雄。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