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一盞好燈,多一點好看。

Dyson Lightcycle Morph™體驗報告 我只想找一個安靜的角落,放一張椅、亮一盞燈、放一些歌、讀一本書。 的而且確,正因為我們幾乎每天都被動地,或不自覺去主動地,接觸到太多的噪音。 反而,近期的我,更懂得珍惜能夠獨處的安靜空間和時間。 獨處的片刻可以做什麼?我比較簡單,通常都不外乎「找一個安靜的角落,放一張椅、亮一盞燈、放一些歌、讀一本書」。 一盞閱讀燈的角色 我住在一所離島村屋單位,平日在家,我沒有一個固定閱讀位置,我就是喜歡在不同的時間,找一個角落,翻一本雜誌、或者翻幾頁書,安靜一下。 我的家的幾個牆邊角落,客廳、睡房、書房等等,我都會分別放置一盞可作輔助閱讀用途的座地燈,或者是桌頭燈。 我對閱讀燈的要求,除了要設計簡約,不會在環境中喧賓奪主,還有就是它能否發出足夠的光線亮度、可調校的光線色溫,更重要的,就是能否提供自然色的光源,這都是考慮是否合適作為閱讀燈用的條件。 辦公室中的閱讀角落 至於平日在辦公室,因為整天大部時間都要對著電腦,因此,我間中會需要偷閒片刻,讓自己的眼睛稍為離開電腦屏幕一下。 於是,我同樣會找個角落,找一些設計或廣告相關的雜誌和參考書,翻幾頁,讓自己的腦袋抽離一下。 雖然,我的辦公室桌面,已經有一盞輔助閱讀的LED燈,可是,我還是想稍為離開我的辦公桌,於是,我又會躲在辦公室某個位置上閱讀。 由於沒有像我在家一樣,在每個牆邊角落都有一盞閱讀輔助燈,而我又想盡量在自然光線的條件下閱讀,於是,平日我大多會站立在辦公室的「豬肉枱」(平日廣告公司同樣用檢視印刷打稿,為方便站立閱讀而設的高枱),翻一翻雜誌和參考書,這是我的休息方法。 最近,由於社交距離,平日,我反而多了時間,一個人留在辦公室裡。 獨處的時間多了,反而,令我更自覺地,即使我的Apple Watch還沒提醒我,我也會自動自覺地,每隔一小時左右,便會離開一下辦公桌,在找個閱讀角落,養腦袋休息片刻。 一直想替辦公室物色一盞座地的閱讀輔助燈,我的選擇,同樣偏向簡約的設計。 由於我經營的是一家廣告設計工作室,而我的辦公室室內設計,也是偏向北歐格調的簡約工業風,於是,物色一盞座地閱讀輔助燈時,也希望能夠達到這方面的要求。 簡約工業風設計 說到簡約的工業風設計,很難不聯想起Dyson這英國品牌。 事實上,我的廣告設計工作室成立之初,曾經效力Dyson,擔任香港及台灣地區推出Supersonic風筒的廣告推廣工作,與這個品牌,算是有點緣。 事有湊巧,當我在為辦公室物色一盞座地閱讀輔助燈時,大概兩個月前,Dyson的公關公司聯絡了我,問我有否興趣試用Dyson Lightcycle Morph™ 這一盞照明燈。 很可惜,這款座地燈一直缺貨,加上貨運的延遲,我唯有一等再等。 上星期,終於收到這一盞座地燈,我簡直感到如獲至寶,馬上開箱,在我的辦公室裡,為這盞燈開光。 Dyson Lightcycle Morph™開箱 整個開箱過程沒什麼難度可言,份量較重的坐地部分,駁上電源,然後插入倒掛L形的燈管,最後,上好接駁燈管與座盆部份的一口六角匙,整盞座地燈就已經裝妥。 我所獲得的,是白銀色的版本,設計極之簡約,典型的Dyson工藝,沒有一毫米多餘的設計,初次接觸,基本上,漂亮得無話可說,沒有投訴。 但我這份人,還是有點挑剔,我唯一要投訴的,是設計師可能走漏了眼的火牛,為什麼沒有和整盞座地燈襯色? 我手頭上的是白銀色版本,配上一隻黑色火牛,放在旁邊,看起來便有點突兀了,做一隻白色火牛,真的很難嗎? 智能光學燈頭 回到產品本身,以鋁金屬為主的燈柱及吊臂,配合光面膠質外殼的部分配件,按鈕簡潔,易明易用,不需要說明書。 除了不能作高矮調校,吊臂扭動,變換角度,收放自如,操作相當流暢方便。 我的同事笑說,這支打燈吊臂,操作起來,真有點像牙醫診所的照明裝置。 至於整支Dyson Lightcycle Morph™最聰明的部分,亦是它的核心部分,我認為,就是來自那顆智能光學燈頭。 這燈頭收藏在吊臂的頂端,可作360轉動,於是,你可以分別把它作為閱讀時,向下方照射的照明燈,或者是將光線往上向天花照射、向牆上照射的環境氣氛燈。 第四種打燈方式,就是把燈頭「卡嚓」接駁上用磁力連接的燈柱頂,燈頭的光線,就可以直接打進共有16,740 個透光孔的金屬燈柱,創造出另一種氛圍的環境氣氛燈光。 你不用擔心LED燈會否令燈柱過熱,因為Dyson獨有的熱管技術,能夠持續兼且無耗能地冷卻LED燈頭。 個人認為,基本上人手操作和調節已經夠用,所以我對那個Dyson Link應用程式,反而沒有太大興趣。 但根據官網介紹,這個App可以根據你的個人照明需求、年齡、心情與所在地的日光,智能調節輸出光源,算是有點綽頭。  亮照60年 Dyson保證,這顆LED燈頭,可以保持照明品質,長達60年之久。 聽起來,實在有點匪夷所思,即是說,除非我可以活過一百歲,否則,相信我有生之年,應該沒機會見證這顆LED燈頭熄滅的一天。 但重點是,這顆LED燈頭能夠提供均勻的照明質素,在調校至最高亮度時,可以實現少於 […]

亮一盞好燈,多一點好看。 Read More »

以為已忘記,卻原來未敢忘記。

讀健吾的文字,或者在電台收聽他的903國民教育,我總覺得,自己像回到中大校園,上大學的通識課。 《未敢忘記 2019/20》這一本書,以時序記錄,香港在過去一年所發生的某些事件。 除了在開首的四分一,稍稍感受到作者的情緒(除非你是唐僧吧),到書的後四分三,作者已經回到他的通識老師mode,冷眼分析,如實拆解。 有人說,過去一年,我們好像被奪走了一整年。 現在回帶重看,有部分情節,明明聽過,卻好像根本沒發生過,因為,當事件疊事件,我的腦袋,就好像會自動啟動保護迴路,某些事件,會選擇性忘記。 人的腦袋很奇怪,無論你是選擇性記起、或者是選擇性忘記,每個人的腦袋產生出來的畫面,可以大不同。 但我覺得,面對當前的混沌,只記得美麗的畫面,和只記得齷齪的畫面,同樣危險。 我們應對「正義中毒」的網絡生態,唯一方法,就是全民用力去學習媒體素養(media literacy)作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才會有機會令世界變得正常一點。 健吾 2019-2020年,按時序重新把事件整理一次,美的醜的,一一都記錄在這本書裡,有趣的是,當中,其實沒涉及太多的個人情緒。 這本書,上星期四速遞公司送來了,放了在我的書房兩天,一直不敢打開來看,因為我知道,開始了閱讀,就很難停下來。 終於來到星期六早上,一覺醒來,本來打算只讀兩個章節,但書打開了,卻停不下來,一個週末,一口氣把這本書看完。 健吾先生以很冷靜的文字,從第三者的抽離角度,讓作為讀者的我,可以抱住嘗試去了解、安靜地釋懷的心態,好好地回顧過去一整年,在香港我城所發生的事。 就正如健吾先生在另一篇文章《東京眼(326)給「正義中毒」的正義魔人們》中提及到,面對「正義中毒」的網絡生態,作為像我的一個普通人,「唯一的應對方法,就是全民用力去學習媒體素養(media literacy)作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才會有機會令世界變得正常一點」。 多謝 健吾君,你又一次好好地,給我上了一堂很充實的通識課,這個時代,我們需要這種媒體素養教育。

以為已忘記,卻原來未敢忘記。 Read More »

一名特技人的前半生

Apple “Shot on iPhone” 9分鐘直度微電影 一 名 特 技 人 的 前 半 生 Apple是厲害的,先有個動人故事,再用上這個鑽石級數陣容的製作團隊,傾盡人力物力拍攝,成就了這部可以拍片的iPhone 11 Pro獨擔大旗,成為焦點角色。 神乎奇技的,其實不是iPhone 11 Pro,而是整個製作團隊。 導演是何許人?Damien Chazelle這個名字你應該不會陌生,即使你沒看過Whiplash,起碼都看過La La Land。 看完主片,你很難忍得住不追看那個Behind-the-scene,我看完不禁問,「真係點到你唔服」? 廣東人有一句話說:「妹仔大過主人婆」,用來形容這個在一部iPhone 11 Pro背後的大製作,實在貼切。 除了講iPhone 11 Pro的拍攝能力,這支廣告片更想告訴大家,直度影片的時代,已經來臨。 這一支9分17秒的廣告片,就來了一個完美示範,試想像一下,如果一套荷里活級數的電影,用直度拍攝和播放,這個「世界」,將會是什麼模樣? 當然,直度影片還是只合適在手機上看,在戲院或大電視屏幕播,都只是開玩笑。 但重點是,喜歡看和拍直度影片的,還有TikTok這一代。 哦,對不起,TikTok可能會被美國總統趕盡殺絕了,但幸好,Instagram於日前已經推出Reels。 與其說這是一支廣告片,不如說它其實是一支特技廣告片,技術和技巧都實在厲害,一不留神,很容易會令人誤會,一部iPhone真的可以拍攝出這個級數的影片。 所以,拜託各位廣告客戶或廣告公司,不要看完這支廣告片就問製作公司為什麼iPhone都拍得這麼好,為什麼你還要收我那麼貴的攝影器材租機錢。 廣告拍得這麼好,還是很值得觀看的。 再說,由最初的照片,到後來的影片,然後到現在的直度影片,Shot on iPhone這個創意平台,我覺得只有Apple才會認真地做得這麼持之以恆。 市場上的同類品牌,似乎只有Apple明白,品牌建立,是需要時間累積。 Shot on iPhone,信不信由你,但示範給你看了好幾年,很難不入腦。 Shot on iPhone by Academy Award® Winner Damien Chazelle –

一名特技人的前半生 Read More »

You Can’t Stop Us | Nike 運動精神,無人可擋。

2020第三季Nike影片廣告 最近,每逢Work From Home,黃昏時分,我都會帶同兩隻小狗,跑上我家後面的山頭。 因為香港政府剛頒布的口罩令的關係,最近戶外運動也不能豁免,為人為己,大家都要遵守戶外戴口罩這規條。 我所住社區的居民,雖然身處山高皇帝遠的離島,但我從沿路,去到山頂,所遇上的朋友們,無論在有在方圓一公里內四面無人的情況下,還是規矩地戴著口罩做運動。 守規以外,重點是,抗疫期間,運動不會停。 今早看到Nike這個新廣告,也是想帶出運動永不止息這精神,字裡行間,亦暗地裡表達了Nike這品牌對近期世界疫情,以及種族平權等問題的關注。 運動除了讓我肉體上得到的鍛鍊,更重要的,就是透過運動,我們學習到生命的起與跌、樂與怒、喜與痛、悅與悲,無論面對任何難關,一息尚存,我們都不會因此而停下來。 每一個人都可以是運動員,每一個人,加在一起,就可以成為一個團隊,一起領略運動精神的真諦。 90秒的影片廣告,先後出現了超過50名Nike贊助的運動員,當中包括LeBron James、Naomi Osaka、Serena Williams、Eliud Kipchoge、Caster Semenya、Cristiano Ronaldo、Giannis Antetokounmpo、Kylian Mbappé和Colin Kaepernick。 故事採用了split screen的分鏡手法,左右兩組畫面同步,來自不同領域的運動員,各自在自己的運動場上努力,運動精神,同出一轍。 娓娓道來一段旁白的,是美國國家足球隊隊長Megan Rapinoe,她是在NFL的黑人運動員以外,首位在球賽開始前唱國歌的期間,自發背向國旗下跪作無聲抗議的白人運動員,同時,她亦是一名活躍的女權份子。 文案實在寫得太動人,於是,我特意把這段旁白抄了下來,作為寫作學習。 特別留意,每一句文案,都有一個”We”,說明了,無論是個人或是團隊,運動精神,始終不是單單一個人的事。 一起堅持,一起逆轉,才讓我們變得更強。 至於標題中的那一個”YOU”代表了什麼? 是目前的逆境?還是指某些人?相信每個人都可能有不同的詮釋。 You Can’t Stop Us We’re never alone, and that is our strength. Because when we’re doubted, we’ll play as one. When we’re held back, we’ll go

You Can’t Stop Us | Nike 運動精神,無人可擋。 Read More »

面對沒希望的未來,還是要以無比的勇氣向前走。

Netflix動畫 《日本沉沒2020》無劇透劇評 70年代名小說《日本沉沒》改編動畫 剛剛看了Netflix的動畫作品《日本沉沒2020》,我沒看過小松左京這70年代的原著小說,也沒看過曾經不止一次被改編的電影和漫畫。 但據相關的報導解說,除了大事件的部分背景外,這基本上是重新編寫的劇情,所以有沒有看過前作,顯然都不重要了。 一季10集,每集不到30分鐘,亦相信只有一季,可以一季就看完,本來,就應該沒什麼懸念了。 有朋友說,因為怕這套劇集會爛尾,所以還是不敢開始看,本來是很感興趣,但暫時還是要考慮考慮。 這不期然令我想起近期的社會狀態,因為對未來的未知的不確定,因此,大家都忽然變得很不願意作出對未來,包括對未來的自己的承諾。 「約你下星期出來見過面好嗎?」暫時不能確定哦,下星期再和你確認吧。 「預購今年及來年樂季的香港管弦樂團套票好嗎?」不肯定哦,開音樂前才看情況吧。 「有興趣簽一份一年的會員合約嗎?」不肯定哦,遲一點才算吧。 可是,我還是沒有理會會否爛尾,也沒有看過任何劇評,我就開始了看這一季10集的Netflix動畫。 片頭曲《a life》| 大貫妙子主唱、坂本龍一鋼琴伴奏 不得不承認,或多或少,我是因為此劇選用了大貫妙子& 坂本龍一的舊作《a life》作主題曲,一開始看了片頭曲,就已經很想看下去了。 有趣的是,此劇明明是一套關於大災難故事,音樂卻來得如此地令人感到安靜,效果幾乎像是鎮靜劑一樣。 大有可能,這其實就是監製湯淺政明的原意吧。 大時代中的平凡家庭武藤家 故事的背景,是2020年東京奧運之後的日本,居於東京都內的武藤家,一個平凡的日本家庭,一家四口,爸爸是日本人,媽媽是菲律賓人,育有一女一子。 相對起一般以日本國為中心的故事,有趣的是,此劇中出現了不少外國人。 日本民族的內向性,包括在遇上天災時所作出的人性決定,都在故事中有含蓄的表達。 故事的進展節奏很快,所有的天災及人禍,要發生就會發生,生命要被奪走的一刻前,沒有任何預告。 相聚一刻是緣份,不要錯過每一刻 從前看過不少報導,講述日本人面對天災時,往往是如何能夠平靜的面對。可是,在這齣動畫中,卻沒有把日本人這民族特性,過份地完美化。 人就是人,面對天災,日本人中,也有敗壞的、自私的、失去理智、喪心病狂的。 因此,我份外喜歡故事主人翁之一的菲律賓裔媽媽,她除了性情樂觀,更非常珍惜每一刻和大家的共處。 即使是萍水相蓬,每次當大家分道揚鑣前的一刻,她總是要拉住人家一起來個合照留念。 有趣的是,這一段段的小情節,為故事的最後,留下了少許伏線。 我們都總是在失去後,才開始懷緬,因此,這故事便提醒了我們,要活在當下,好好珍惜每一段共處的緣份,哪怕那只是相聚一刻。 要抱住活下去的勇氣和決心 我個人認為,整套《日本沉沒2020》所想帶出的中心思想,就是即使要面對多艱難的困境與危難,我們還是要抱住必須跨越這一切的心境而活下去的勇氣和決心。 雖然,這套《日本沉沒2020》的畫工,除了片頭,其實不太完美,更會間中出現繪畫崩壞場面,但這仍然無損我對此動畫的欣賞。 10集看完,句號並非完美,但卻能夠在香港面對政治逆境和生態疫境的這一刻,給我帶來了多少心靈慰藉。

面對沒希望的未來,還是要以無比的勇氣向前走。 Read More »

TikTok撤離香港的啟示

上星期,TikTok突然高調宣佈撤離香港,就連本地的廣告代理,也是看到CNN新聞才知道。 不少媒體及廣告業界人士為此嘩然,亦對未來社交媒體在香港的前景,感到無比焦慮。 較早前,我接受了廣告狂人網誌的訪問,以下是本人的文字回應內容。 1.為何TikTok要撤出香港?對業界前景有甚麼啟示? TikTok目前要保住剛剛在美國崛起這新市場,一直在試圖去中國化,反正香港這個市場一直未成氣候,撤離是一個很合理的商業決定。 雖然,對於本地的TikTok用戶而言,這實在來得有點突然,我有朋友的公司是做TikTok廣告代理,就連他們事前也沒有獲得通知。 但目前中美關係持續惡化,TikTok前途實在難以樂觀,如果包括抖音的話,印度本來是中國大陸以外最大的TikTok市場,但最近卻因為中印關係,TikTok已經在印度下架。 有很多人說,TikTok走了,抖音就會移民來香港,這方面我也不感樂觀。因為抖音從來都是中國大陸市場限定,從來沒有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出現過。 抖音在中國大陸市場的用戶管制,相對較嚴,香港這個市場這麼小,抖音會否特別為這個市場度身訂造一套規則,我相信未必會,但如果照搬中國大陸那一套來香港,要吸引本地用戶的話,相信亦有難度。 TikTok撤出香港,對業界前景的啟示,就是任何第三方的平台都是人家的地盤,無論你投放了多少感情和資源,你都不應該一廂情願地,相信這段關係可以直到永遠阿們,將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永遠都存在風險。 同時,香港業界亦應該多點留意國際局勢,目前所有本來由美國主導的社交媒體,在美國本土亦被牽連入不同的政治糾紛,TikTok撤出香港,只是這一籃子問題的冰山一角。 2.如果Owned Media不存在,加上國安法實施後,對published content主權更少,(上月就有網紅在YouTube的影片一夜間被消失),品牌今後應該如何定制content strategy? 我想借這裡再三提醒大家一次,任何依賴第三方平台建立的,都不算是Owned Media,大家不要天真地,以為擁有一個官方帳號就代表這是你Own的,因為最終Owner不是你本人或貴公司。 說穿了,那只不過是一個載體,有一天,這些第三方平台要下架,要封你的帳號,你都是很被動的。 真正的Owned Media是你的品牌網站、非依靠第三方平台建立的網誌、你的eDM database及客戶下載了你的手機App等等。 就正如貴刊《廣告狂人》,從前是主力靠Facebook和Instagram,最近也開設了自己的網站,我覺得這才是正確的長遠方向。 即使有沒有國安法,大家都要好好先經營真正屬於自己的Owned Media,依賴第三方的平台,你永遠都是處於被動。 目前做Digital Marketing,大部分人的Content Strategy,都是被Social Media的Algorithm牽住鼻子走的,至於將來大家做法會否改變,我覺得要視乎品牌負責人有否遠見,因為呃Like呃View呃流量的誘惑依然太大。 在各大平台的Algorithm操控之下,嘩眾取寵始終最有市場,你看看在社會事件發生期間,內容農場在香港大行其道你就明白,人類對吸收資訊總有惰性,除非Social Media在這個世界消失,否則這現象將會繼續存在。 我希望大家不要過度恐慌,也不要聽太多陰謀論說,我們要做的,就是要先做好自己,好好經營自己的核心客戶群,同時亦不要過分依賴任何第三方平台。 3.可見將來Facebook, Youtube等撤出香港機會大嗎? 我不知道,也覺得猜度這個沒意思,以Facebook為例,目前在美國也面對著相當大的政治壓力,對他們來說,香港市場所面對的問題,可能微不足道。 我亦想補充說,無論Facebook和Google的辦公室會否撤離香港,他們都會繼續在香港這個地區做生意,目前,中國大陸仍然有不少廣告客戶,會透過不同方法,在Facebook和Google投放廣告。 沒有Facebook和Google前,香港人生活都是這麼過,這不是世界末日。 4.面對國安法,品牌應該如何自處? 我目前服務的品牌,大部份都是國際品牌,每家國際企業,都一定有他們自己一套的Compliance或Protocol,要跟隨總公司的決定,除了商業,更有國際關係的政治考量,即使有沒有國安法,他們向來都謹慎行事。 面對將來的未知,我只希望大家先要克服內心的恐懼,反正「驚都無用」,何必每天要活在惶恐之中,做一頭驚弓之鳥? 廣告狂人網誌原文: 國安法後 品牌Social Media策略

TikTok撤離香港的啟示 Read More »

16歲的爵士世界 | Joey Alexander

據說,莫札特在5歲的時候,就已經寫了他的第一首作品,那是一首 G 大調小步舞曲。 其實,每一項優秀的傳統,都需要有新一代的傳承者,他/她們在努力地把傳統傳承下去之餘,亦肩負起讓同輩認識傳統的責任。 但有趣的是,有一些傳承者,他/她們的天賦就好像是與生俱來,年紀輕輕,命運就委託他/她,擔綱係守護傳統的使命。 除了莫札特,我想所說的是,本文要介紹的 Joey Alexander。 Joey Alexander 是當今國際爵士樂壇一個閃亮亮的名字,但8歲初出道,9歲登上國際舞台,今年才只有16歲,卻已經推出了6張個人專輯,他演奏的,主要是新派的古典爵士樂。 更有趣的是,他並非來自爵士音樂發源地的西方國度,他是土生土長,來自峇里島的一個印尼家庭。  幸運是,他有位爵士音樂發燒友的爸爸,從小就給他聆聽非靡靡之音的 hardcore 傳統爵士樂。 Thelonious Monk、John Coltrane、Bill Evans 和 Herbie Hancock 等等的音樂,才6歲的 Joey Alexander 就已經聽得滾瓜爛熟,聽得雀躍之餘,他便開始在爸爸送給他的一台迷你電子琴鍵上,單憑耳朵牢記,便可以模仿彈奏出 Thelonious Monk 經典名作《Well, You Needn’t》的旋律。 老爸知道此子絕非池中物,於是馬上給他好好培養。為了他的音樂教育,Joey Alexander 的爸爸決定舉家由峇里島,搬到印尼首都雅加達,讓他有機會接觸到更多優秀的爵士音樂人。 大家可能有所不知,印尼雅加達是國際爵士音樂的重要城市之一,每年都有多個大小型的世界級爵士音樂節在這舉行。 同時,正好因為這個原因,因緣際會,8歲那一年,Joey Alexander 便有幸在雅加達某音樂節中,遇上了一代爵士琴鍵大師 Herbie Hancock,並受到他的鼓勵,決意投入成為全職爵士音樂人。   只有9歲,Joey Alexander 已參加 Master-Jam Festival,在台上與來自17個國家的43名頂尖爵士樂手,互相切磋較量,最後,他獲得了當年的 Grand Prix 全場大獎。 一年後,為了讓兒子成材,Joey Alexander 舉家再次搬遷,但今次這一站,是美國紐約,那一年,他才只是10歲。 少年時代同樣是音樂神童,如今已是爵士音樂大師的 Wynton Marsalis,無意中在YouTube發現了 Joey

16歲的爵士世界 | Joey Alexander Read More »

萬般帶不走,唯有database隨身。

TikTok忽然離場香港的啟示 我今天會教授一個數位廣告課程,昨天晚上課程總監要求,可否追加分享TikTok營銷的內容。 我馬上準備好講義,本來,打算今晚和同學分享TikTok這近期風靡歐美新紮平台。 但世事難料,今早卻看到各大美國新聞網絡公布,TikTok即將撤離香港的這段新聞。 TikTok says it will exit Hong Kong market within days 雖然,TikTok在香港,仍然是處於小學雞階段,難以與內地、日本或韓國等市場相提並論。 非官方的數字透露,香港用戶大概有15萬人左右,其中,不少TVB大台姐仔新紮師弟都已經陸續登場。 事實上,TikTok在COVID-19疫情期間,在北美卻忽然大熱,不少荷里活一線明星、大品牌等,都紛紛登陸。 今年5月,TikTok亦聘請了Disney+串流平台的 Direct-to-Consumer & International division 總裁Kevin Mayer,成為TikTok CEO兼母公司ByteDance 的COO。 媒體普遍認為,委任Kevin Mayer成為TikTok CEO,目的是淡化該平台的中國DNA,減低北美用戶對該平台個人資料安全與否的戒心。 可是,在中美貿易戰的陰影籠罩下,如今TikTok在美國的前途,卻忽然變得岌岌可危。 The United States is ‘looking at’ banning TikTok and other Chinese social media apps, Pompeo says 已說過很多次,我經常都會向客戶說,網絡時代,廣告投放,經營社群,向來切忌過於依賴任何「大」台。 社交網絡剛剛興起時,有不少品牌,更會把大量資源投放在經營社群之上,有甚者,我親身聽過某些廣告公司,會叫客戶索性開個社交網絡就可以,連網站都不用建。 你的社交網絡帳號,永遠不會是你的Owned Media。 我更聽過不少客戶或廣告公司,會稱品牌的社交網絡帳號為Owned Media,令我感到啼笑皆非。 事實上,我不知說過很多次,說到底,這些社交網絡帳號,永遠都不是屬於開帳號的品牌的,而是屬於平台擁有人的。 平台有一天要對你刁難、要關閉、要坐地起價,主導權均不在你手,試問這何來是你的Owned Media?

萬般帶不走,唯有database隨身。 Read More »

不要浪費每次面試的機會

最近,開始陸續和今屆的畢業生面試,剛好看到這套由 Tribal Worldwide Singapore 的舊同事創作的短片,當中講及應屆畢業生的一些求職挑戰,實在感到有所共鳴。 在面試的席間,聽說,有不少去年畢業的同學,至今仍未找到工作。 今年,兩屆的畢業生都一起在找工作,加上目前的世界疫情及政治動盪,相信大家要面對的挑戰,將會是難上加難。 我的公司,規模很小,只可以維持在「一圍枱」的人數,沒能力給大家太多希望,但我仍會盡最大努力,希望可以給一部分的同學一個面試機會。 而我想告訴各位同學,即使是一次面試,都是一個難得的經驗、一次認識自己的機會,千萬不要浪費人家和自己的時間,大家要好好珍惜。 所以,我懇請各位,切勿因被拒絕而被打敗,也不要輕易地放棄,能夠獲得面試機會,已經是賺了一次令自己更好的機會。 我公司有一位同事,第一次來面試,那個時候,我們覺得他不適合,未有把他錄用,但我們卻給了他一些忠實建議。 一年後,他把作品集重新整理,再次來我們公司敲門,他的作品,近乎脫胎換骨,這一次,面試後,他馬上被錄用。 目前,他已經能夠獨當一面,肩負著我們公司一些最重要的項目。 人生的路,很漫長,當中必定有起有跌、有喜有憂。 我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無論順流逆流,都一定要繼續游、往前游。 回想我開公司的當初,我的太太再三叮囑我,作為一個負責任的成年人,一定要給機會剛畢業的年輕人。 因此,我公司的不成文規定,就是每一年,都起碼要請一個畢業生,或者從其他行業轉過來的廣告新鮮人。 公司成立以来,我一直都履行承諾,每年都聘請過最少一名新鮮人,他們當中,有些還在我們公司,有些已經從我們這家小公司畢業,有著其他的發展。 一年一度招聘廣告新鮮人的時間又來了,以下是其中一個職位,但如果你有其他技能或想法,也不妨前來應徵。 https://gss5.hkdai.hk/display-job/1200/Associate-Art-Director.html?searchId=1593149132.29&page=1

不要浪費每次面試的機會 Read More »

父親的禮物

我的父親,是在50年代,從鄉下番禺逃難到香港的,是那個年代的典型香港新移民。 他沒有受過任何教育,只可勉強寫到自己的名字,他的大半生,都是靠體力勞動的工作維生。 所以,我很難想像,當時的他,是何來這樣的勇氣,一個人擔起照顧我們七兄弟姊妹、再追加我的姨姨、外公和外婆這家庭重擔。 每次想到這裡,如今年紀已逾半百,膝下無兒的我,總是自愧不如。 父親在生時,我沒有和他談過多少句話,聽他說得最多的話,可能就是責罵我時的粗話。 他對子女的關懷,含蓄得近乎隱形,還是到我長大成人,開始出來工作,人開始較成熟一點的時候,我才逐漸體會得到,父親對家庭無私付出的偉大。 家境關係,父親沒有買過什麼玩具給我,生日亦從來沒有禮物。 父親送給我的第一份禮物,是我剛剛出來社會工作,一年未夠的時候。 某一天,我捱完一整晚通宵,然後在日落前「提早」下班(廣告公司的朋友,你最後一次日落前下班是什麼時候?),回家時,遇上剛好下班的父親。 因為每天大清早就開工,父親習慣了黃昏就吃晚飯,出來社會工作後,平日很少回家吃晚飯的我,這一晚,罕有地和他一起共膳。 父親在建築地盤從事機械的工作,因此,手上經常到沾著一陣濃濃的機油味。晚飯席間,他把手上還沾著機油手錶除了下來,遞了給我。 「這隻手錶,剛剛某某送我的,時快時慢,我不要了,你拿去。」父親如是說。 這隻手錶,明明還是「新束束」的,但我的父親,卻隨便找個借口,送了給我。 在洗手間裡,我除下了當時帶著的廉價塑膠Casio手錶,拿著這隻沾著機油的手錶,一邊用舊牙刷和肥皂清洗著,一邊暗地裡在哭。 昨天是父親節,想起了父親的這份禮物,於是,我又把這隻手錶拿出來,戴上手,懷緬一下。 我保存了這隻手錶20多年,錶面上難免帶點風霜,所以我近年已比較少戴,但每隔幾年,我會拿去它去維修一次。 這手錶報時,依然準繩。 這可能是我父親送給我的第一份禮物,但其實,他送給我的禮物,早在我出生前,我已經默默地收到。

父親的禮物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