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kTok撤離香港的啟示

上星期,TikTok突然高調宣佈撤離香港,就連本地的廣告代理,也是看到CNN新聞才知道。 不少媒體及廣告業界人士為此嘩然,亦對未來社交媒體在香港的前景,感到無比焦慮。 較早前,我接受了廣告狂人網誌的訪問,以下是本人的文字回應內容。 1.為何TikTok要撤出香港?對業界前景有甚麼啟示? TikTok目前要保住剛剛在美國崛起這新市場,一直在試圖去中國化,反正香港這個市場一直未成氣候,撤離是一個很合理的商業決定。 雖然,對於本地的TikTok用戶而言,這實在來得有點突然,我有朋友的公司是做TikTok廣告代理,就連他們事前也沒有獲得通知。 但目前中美關係持續惡化,TikTok前途實在難以樂觀,如果包括抖音的話,印度本來是中國大陸以外最大的TikTok市場,但最近卻因為中印關係,TikTok已經在印度下架。 有很多人說,TikTok走了,抖音就會移民來香港,這方面我也不感樂觀。因為抖音從來都是中國大陸市場限定,從來沒有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出現過。 抖音在中國大陸市場的用戶管制,相對較嚴,香港這個市場這麼小,抖音會否特別為這個市場度身訂造一套規則,我相信未必會,但如果照搬中國大陸那一套來香港,要吸引本地用戶的話,相信亦有難度。 TikTok撤出香港,對業界前景的啟示,就是任何第三方的平台都是人家的地盤,無論你投放了多少感情和資源,你都不應該一廂情願地,相信這段關係可以直到永遠阿們,將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永遠都存在風險。 同時,香港業界亦應該多點留意國際局勢,目前所有本來由美國主導的社交媒體,在美國本土亦被牽連入不同的政治糾紛,TikTok撤出香港,只是這一籃子問題的冰山一角。 2.如果Owned Media不存在,加上國安法實施後,對published content主權更少,(上月就有網紅在YouTube的影片一夜間被消失),品牌今後應該如何定制content strategy? 我想借這裡再三提醒大家一次,任何依賴第三方平台建立的,都不算是Owned Media,大家不要天真地,以為擁有一個官方帳號就代表這是你Own的,因為最終Owner不是你本人或貴公司。 說穿了,那只不過是一個載體,有一天,這些第三方平台要下架,要封你的帳號,你都是很被動的。 真正的Owned Media是你的品牌網站、非依靠第三方平台建立的網誌、你的eDM database及客戶下載了你的手機App等等。 就正如貴刊《廣告狂人》,從前是主力靠Facebook和Instagram,最近也開設了自己的網站,我覺得這才是正確的長遠方向。 即使有沒有國安法,大家都要好好先經營真正屬於自己的Owned Media,依賴第三方的平台,你永遠都是處於被動。 目前做Digital Marketing,大部分人的Content Strategy,都是被Social Media的Algorithm牽住鼻子走的,至於將來大家做法會否改變,我覺得要視乎品牌負責人有否遠見,因為呃Like呃View呃流量的誘惑依然太大。 在各大平台的Algorithm操控之下,嘩眾取寵始終最有市場,你看看在社會事件發生期間,內容農場在香港大行其道你就明白,人類對吸收資訊總有惰性,除非Social Media在這個世界消失,否則這現象將會繼續存在。 我希望大家不要過度恐慌,也不要聽太多陰謀論說,我們要做的,就是要先做好自己,好好經營自己的核心客戶群,同時亦不要過分依賴任何第三方平台。 3.可見將來Facebook, Youtube等撤出香港機會大嗎? 我不知道,也覺得猜度這個沒意思,以Facebook為例,目前在美國也面對著相當大的政治壓力,對他們來說,香港市場所面對的問題,可能微不足道。 我亦想補充說,無論Facebook和Google的辦公室會否撤離香港,他們都會繼續在香港這個地區做生意,目前,中國大陸仍然有不少廣告客戶,會透過不同方法,在Facebook和Google投放廣告。 沒有Facebook和Google前,香港人生活都是這麼過,這不是世界末日。 4.面對國安法,品牌應該如何自處? 我目前服務的品牌,大部份都是國際品牌,每家國際企業,都一定有他們自己一套的Compliance或Protocol,要跟隨總公司的決定,除了商業,更有國際關係的政治考量,即使有沒有國安法,他們向來都謹慎行事。 面對將來的未知,我只希望大家先要克服內心的恐懼,反正「驚都無用」,何必每天要活在惶恐之中,做一頭驚弓之鳥? 廣告狂人網誌原文: 國安法後 品牌Social Media策略

16歲的爵士世界 | Joey Alexander

據說,莫札特在5歲的時候,就已經寫了他的第一首作品,那是一首 G 大調小步舞曲。 其實,每一項優秀的傳統,都需要有新一代的傳承者,他/她們在努力地把傳統傳承下去之餘,亦肩負起讓同輩認識傳統的責任。 但有趣的是,有一些傳承者,他/她們的天賦就好像是與生俱來,年紀輕輕,命運就委託他/她,擔綱係守護傳統的使命。 除了莫札特,我想所說的是,本文要介紹的 Joey Alexander。 Joey Alexander 是當今國際爵士樂壇一個閃亮亮的名字,但8歲初出道,9歲登上國際舞台,今年才只有16歲,卻已經推出了6張個人專輯,他演奏的,主要是新派的古典爵士樂。 更有趣的是,他並非來自爵士音樂發源地的西方國度,他是土生土長,來自峇里島的一個印尼家庭。  幸運是,他有位爵士音樂發燒友的爸爸,從小就給他聆聽非靡靡之音的 hardcore 傳統爵士樂。 Thelonious Monk、John Coltrane、Bill Evans 和 Herbie Hancock 等等的音樂,才6歲的 Joey Alexander 就已經聽得滾瓜爛熟,聽得雀躍之餘,他便開始在爸爸送給他的一台迷你電子琴鍵上,單憑耳朵牢記,便可以模仿彈奏出 Thelonious Monk 經典名作《Well, You Needn’t》的旋律。 老爸知道此子絕非池中物,於是馬上給他好好培養。為了他的音樂教育,Joey Alexander 的爸爸決定舉家由峇里島,搬到印尼首都雅加達,讓他有機會接觸到更多優秀的爵士音樂人。 大家可能有所不知,印尼雅加達是國際爵士音樂的重要城市之一,每年都有多個大小型的世界級爵士音樂節在這舉行。 同時,正好因為這個原因,因緣際會,8歲那一年,Joey Alexander 便有幸在雅加達某音樂節中,遇上了一代爵士琴鍵大師 Herbie Hancock,並受到他的鼓勵,決意投入成為全職爵士音樂人。   只有9歲,Joey Alexander 已參加 Master-Jam Festival,在台上與來自17個國家的43名頂尖爵士樂手,互相切磋較量,最後,他獲得了當年的 Grand Prix 全場大獎。 一年後,為了讓兒子成材,Joey Alexander 舉家再次搬遷,但今次這一站,是美國紐約,那一年,他才只是10歲。 少年時代同樣是音樂神童,如今已是爵士音樂大師的 Wynton Marsalis,無意中在YouTube發現了 Joey …

16歲的爵士世界 | Joey Alexander Read More »

萬般帶不走,唯有database隨身。

TikTok忽然離場香港的啟示 我今天會教授一個數位廣告課程,昨天晚上課程總監要求,可否追加分享TikTok營銷的內容。 我馬上準備好講義,本來,打算今晚和同學分享TikTok這近期風靡歐美新紮平台。 但世事難料,今早卻看到各大美國新聞網絡公布,TikTok即將撤離香港的這段新聞。 TikTok says it will exit Hong Kong market within days 雖然,TikTok在香港,仍然是處於小學雞階段,難以與內地、日本或韓國等市場相提並論。 非官方的數字透露,香港用戶大概有15萬人左右,其中,不少TVB大台姐仔新紮師弟都已經陸續登場。 事實上,TikTok在COVID-19疫情期間,在北美卻忽然大熱,不少荷里活一線明星、大品牌等,都紛紛登陸。 今年5月,TikTok亦聘請了Disney+串流平台的 Direct-to-Consumer & International division 總裁Kevin Mayer,成為TikTok CEO兼母公司ByteDance 的COO。 媒體普遍認為,委任Kevin Mayer成為TikTok CEO,目的是淡化該平台的中國DNA,減低北美用戶對該平台個人資料安全與否的戒心。 可是,在中美貿易戰的陰影籠罩下,如今TikTok在美國的前途,卻忽然變得岌岌可危。 The United States is ‘looking at’ banning TikTok and other Chinese social media apps, Pompeo says 已說過很多次,我經常都會向客戶說,網絡時代,廣告投放,經營社群,向來切忌過於依賴任何「大」台。 社交網絡剛剛興起時,有不少品牌,更會把大量資源投放在經營社群之上,有甚者,我親身聽過某些廣告公司,會叫客戶索性開個社交網絡就可以,連網站都不用建。 你的社交網絡帳號,永遠不會是你的Owned Media。 我更聽過不少客戶或廣告公司,會稱品牌的社交網絡帳號為Owned Media,令我感到啼笑皆非。 事實上,我不知說過很多次,說到底,這些社交網絡帳號,永遠都不是屬於開帳號的品牌的,而是屬於平台擁有人的。 平台有一天要對你刁難、要關閉、要坐地起價,主導權均不在你手,試問這何來是你的Owned Media? …

萬般帶不走,唯有database隨身。 Read More »

不要浪費每次面試的機會

最近,開始陸續和今屆的畢業生面試,剛好看到這套由 Tribal Worldwide Singapore 的舊同事創作的短片,當中講及應屆畢業生的一些求職挑戰,實在感到有所共鳴。 在面試的席間,聽說,有不少去年畢業的同學,至今仍未找到工作。 今年,兩屆的畢業生都一起在找工作,加上目前的世界疫情及政治動盪,相信大家要面對的挑戰,將會是難上加難。 我的公司,規模很小,只可以維持在「一圍枱」的人數,沒能力給大家太多希望,但我仍會盡最大努力,希望可以給一部分的同學一個面試機會。 而我想告訴各位同學,即使是一次面試,都是一個難得的經驗、一次認識自己的機會,千萬不要浪費人家和自己的時間,大家要好好珍惜。 所以,我懇請各位,切勿因被拒絕而被打敗,也不要輕易地放棄,能夠獲得面試機會,已經是賺了一次令自己更好的機會。 我公司有一位同事,第一次來面試,那個時候,我們覺得他不適合,未有把他錄用,但我們卻給了他一些忠實建議。 一年後,他把作品集重新整理,再次來我們公司敲門,他的作品,近乎脫胎換骨,這一次,面試後,他馬上被錄用。 目前,他已經能夠獨當一面,肩負著我們公司一些最重要的項目。 人生的路,很漫長,當中必定有起有跌、有喜有憂。 我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無論順流逆流,都一定要繼續游、往前游。 回想我開公司的當初,我的太太再三叮囑我,作為一個負責任的成年人,一定要給機會剛畢業的年輕人。 因此,我公司的不成文規定,就是每一年,都起碼要請一個畢業生,或者從其他行業轉過來的廣告新鮮人。 公司成立以来,我一直都履行承諾,每年都聘請過最少一名新鮮人,他們當中,有些還在我們公司,有些已經從我們這家小公司畢業,有著其他的發展。 一年一度招聘廣告新鮮人的時間又來了,以下是其中一個職位,但如果你有其他技能或想法,也不妨前來應徵。 https://gss5.hkdai.hk/display-job/1200/Associate-Art-Director.html?searchId=1593149132.29&page=1

父親的禮物

我的父親,是在50年代,從鄉下番禺逃難到香港的,是那個年代的典型香港新移民。 他沒有受過任何教育,只可勉強寫到自己的名字,他的大半生,都是靠體力勞動的工作維生。 所以,我很難想像,當時的他,是何來這樣的勇氣,一個人擔起照顧我們七兄弟姊妹、再追加我的姨姨、外公和外婆這家庭重擔。 每次想到這裡,如今年紀已逾半百,膝下無兒的我,總是自愧不如。 父親在生時,我沒有和他談過多少句話,聽他說得最多的話,可能就是責罵我時的粗話。 他對子女的關懷,含蓄得近乎隱形,還是到我長大成人,開始出來工作,人開始較成熟一點的時候,我才逐漸體會得到,父親對家庭無私付出的偉大。 家境關係,父親沒有買過什麼玩具給我,生日亦從來沒有禮物。 父親送給我的第一份禮物,是我剛剛出來社會工作,一年未夠的時候。 某一天,我捱完一整晚通宵,然後在日落前「提早」下班(廣告公司的朋友,你最後一次日落前下班是什麼時候?),回家時,遇上剛好下班的父親。 因為每天大清早就開工,父親習慣了黃昏就吃晚飯,出來社會工作後,平日很少回家吃晚飯的我,這一晚,罕有地和他一起共膳。 父親在建築地盤從事機械的工作,因此,手上經常到沾著一陣濃濃的機油味。晚飯席間,他把手上還沾著機油手錶除了下來,遞了給我。 「這隻手錶,剛剛某某送我的,時快時慢,我不要了,你拿去。」父親如是說。 這隻手錶,明明還是「新束束」的,但我的父親,卻隨便找個借口,送了給我。 在洗手間裡,我除下了當時帶著的廉價塑膠Casio手錶,拿著這隻沾著機油的手錶,一邊用舊牙刷和肥皂清洗著,一邊暗地裡在哭。 昨天是父親節,想起了父親的這份禮物,於是,我又把這隻手錶拿出來,戴上手,懷緬一下。 我保存了這隻手錶20多年,錶面上難免帶點風霜,所以我近年已比較少戴,但每隔幾年,我會拿去它去維修一次。 這手錶報時,依然準繩。 這可能是我父親送給我的第一份禮物,但其實,他送給我的禮物,早在我出生前,我已經默默地收到。

工作的意義是什麼?

對於你來說,除了一份收入,工作的意義是什麼? 「這是什麼時勢?你還要和我講工作的意義?」 是的,無論你的工作崗位是什麼,你都一定會找到你的意義,問題是,你有沒有嘗試從另一個角度,去看你面前的工作。 「世界這麼壞,我為什麼還要努力工作?」 正正因為世界未必可以變好,但你卻可以哦。 即使是同一個工作崗位,無論你覺得是多麼的卑微,你都一定可以找到你屬於你個人的意義,同時,讓你自己變得更好。 當這個世界,每一個人的小意義,組合起來的時候,就能夠構成我們心目中的那一個世界了。 我不是在販賣希望,說句老實話,有關這世界的未來,我其實也是不敢過份地樂觀。 只是,當我見到有一代接一代的年輕人,還在努力奮鬥中,我覺得,我沒資格把腳步停下來。 「工作就是工作,為什麼要有意義?」 就是為了要走更遙遠的路。 我每天都在想,我的人生,其實每天都在倒數。 假使我能夠活到70歲,我不打算退休,一直做下去的話,我其實只是剩下不到6000天的日子,試問,我怎可以讓自己過著沒意義的一天? 「那你覺得,什麼的工作,才有意義?」 可以讓我感覺踏實地,經歷每一天,能夠為我身邊的人,帶來不同的生活意義,我覺得,這就是我的工作意義了。 這是我公司新鮮出爐的作品,在限聚令期間,經歷種種制肘下完成。 廣告的故事中,出現了身處不同工作崗位的朋友,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心聲。 對於他/她們來說,每一份工作,都有著不同的意義。 事實上,除了我公司的同事,協助拍攝的製作團隊,大部分都很年青,拍攝時,全部都很認真、很賣力。 市道欠佳,有人會感到很氣餒,但也有很多人,仍然會很努力,而且願意多行一步。 因為,除了一份收入,我相信,他/她們也尋求一份成就感。 真的,香港地,其實有很多年輕人,大家都還在努力地,活好每一天。 有點抱歉,拍攝期間,我沒機會向他們逐一致謝,現在,我希望透過這個機會,向他們說一聲多謝。 雖然不是什麼大製作,但我卻是衷心地,想透過我這個客戶給我的機會,在這個陰霾籠罩下的大時代,給還在努力中的你,說一聲多謝。 以下這篇文案,第一稿寫好,我被同事否決了好幾次(是的,我們公司的規矩,同事可以否決上司的作品),然後,呈給客戶,又被客戶修改不知多少次。 最後,客戶收貨了,我卻自己來翻案,在錄音前一刻,再修改。 是的,做了28年廣告,今時今日,我除了是公司的財務採購換水等雜務的負責人,我還是做著文案小工的工作,和我28年前做一行時,沒什麼不一樣。 總是覺得,我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好一點點,也許,這就是我的工作意義吧。 「同一份工,換個角度,可以有唔同體會。 揾工,你同時會想揾到一份認同; 求工作安穩,你更想令家人生活安心; 炮製美味,你亦想添加多一點人情味; 你熱愛科技世界,你更追求以人為本嘅境界; 除咗係一份工,更加係一份使命感; 用對方嘅視覺,你搵到截然不同嘅視野; 同一份工,對每一個人嘅意義,都可以好唔同。 尋找多一重嘅意義,路就可以走得更遠。」 #JobsThatMatter

對地球友善一點,來自瑞典的美味燕麥奶OATLY。

燕麥奶Flat White,一試難忘。 好幾年前,和太太到北歐旅遊,途經瑞典。 第一個早上,例行公事,先到附近的咖啡小店,買杯咖啡吃個麵包。 話說我已經戒飲牛奶多年,平日叫咖啡,例牌都是Soy Milk Flat White,平日早餐吃麥片或煮麥皮,老早已經轉用Non-dairy Milk。 (戒喝或者說是盡量避免飲牛奶,純粹個人理由,主要是出於腸胃健康的考慮) 但那個早上,咖啡小店的Barista問我,想不想試試Oat Milk(燕麥奶),我望望咖啡的自助角落,有一盒Oatly,任由自行添飲。 我問Barista:「是這款?要加錢嗎?」 Barista說:「當然不用。」(平時香港一般咖啡店要加錢哦) Non-dairy Milk產品的興起 對Oatly這品牌略有所聞,我也試過細盒裝的飲品,但這款專為Barista而設的,當時較少見到,我後知後覺,之後才知道,原來Oatly已賣得成行成市。 香港其實一直有水貨進口,但價錢偏貴,但我也有間中在網店訂貨,給同事在公司喝咖啡用。 說回產品本身,其實,過去幾年,除了Soy Milk,我也嘗試了坊間其他不同的代替品,Almond Milk、Rice Milk、Coconut Milk。 味道以外,因為這是我每天的日常必需品,除了喝咖啡,每天早上,我煮麥片時,都需要用,因此,價格也是我其中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 後來有一天,給我遇上了Oatly,雖然比起我平時買的豆奶略貴,但價格還算是適中。 重點是,因為我一直都有吃燕麥片的習慣,所以早已習慣了燕麥的味道,個人認為,用Oatly來煮麥片,味道比我平時用的豆奶好,口感亦更厚滑。 配咖啡,更是不得了,試過在歐洲旅行的時候,幾乎每天都喝,回香港後,發覺回頭太難。 後來,上網做了點功課,我才赫然發現,這家公司,原來已經有超過26年歷史。 OATLY興起,品牌營銷是關鍵。 Oatly最初由一班大學科學家創辦,研究奶類代替品初衷,一則是為了環保,二則是為某些對乳製品敏感的朋友而設。 但推出後,一直受到財雄勢大乳品機構的不友善對待,加上初推出時口味一般,消費者對非乳製品的奶類亦欠缺認知,經營20年,發展停滯不前。 再加上,Oatly當初只全力打內銷,沒什麼品牌可言,包裝亦一如一般普通的乳製品,產品滯銷,面臨倒閉危機。 2012年,當新任CEO Toni Petersson上任,除了改良產品,更重新包裝整個品牌形象,致力把Oatly從一個平庸的家用消費產品,建立充滿時尚朝氣的國際品牌。 不用養牛牛,一樣有奶喝。 Toni Petersson上任後,做了很多宣傳動作,為品牌重新定調。 其中包括在影視廣告中粉墨登場,鬼馬地大唱WOW NO COW,揚言「唔使養牛牛,一樣有奶飲」。 同時間,Oatly亦被換上了一個風格更跳脫的Graphic Logo,全新的包裝,亦轉為全英文,方便外銷。 此外,Toni Petersson亦把Oatly定位成一個對地球友善的產品,比起傳統乳製品,有營養之餘,更能大大減低生產時的排碳消耗,為此,他進行不少推廣教育的工作。 精品咖啡店的寵兒 天時地利人和,第三浪咖啡熱潮下,精品咖啡店開始上位,Oatly為針對這些小店,推出了專為咖啡而設的Oatly Barista Edition。 幾年間,Toni Petersson證明了品牌營銷的力量,Oatly成為了歐洲各國的新寵兒,美國市場對其需求甚殷,成為了潮流精品咖啡店的必需品,因此長期缺貨。 一趟北歐之旅,亦令我亦成為了Oatly粉絲,喝咖啡無Oatly不歡,平日煮麥皮也愛用普通版的Oatly。 品牌效應以外,重點是,Oatly產品本身的質素和對地球友善的本質,亦成為了令我更熱愛這個品牌。 近年在環保及健康之大趨勢下,除了Plant-based的食品,就連Plant-based飲品如Oatly等等都流行起來,Oatly亦成為了這個勢頭下的成功例子之一。 Oatly的品牌故事告訴我們,即使有了好的產品概念,也要在配合時機的情況下,悉心營造品牌,把你的品牌故事,用有趣的手法分享給消費者,才能夠打動他/她們,成為你的粉絲。 …

對地球友善一點,來自瑞典的美味燕麥奶OATLY。 Read More »

不務正業的手機

Samsung Galaxy S20 Ultra 5G兩個月初體驗 嗨!這到底是我的新手機、還是新相機? 是的,這就是我平時拿手機的主要姿勢。 拜這個年頭的手機,愈來愈不務正業所賜,手機主要功能,都不是用來打電話的。 不是嗎?近年看到的手機廣告,幾乎都沒有一個鏡頭,會見到有人在講電話、甚至是打短訊的。 大部分手機廣告的賣點,不外乎告訴你螢幕有多漂亮、看影片打手遊有多流暢;鏡頭像素又有多強,一部手機內又有多少枚鏡頭;核心配置運算速度有多強勁,儼如一部可放在手掌上的電腦。 其實,我自己用電話的習慣,也改變了不少,因為我喜歡拍照,於是,我幾乎可以肯定,我每次更換一部新手機,我最緊張的,就是手機的鏡頭。 譬如這一次,當我收到Samsung送給我試用的Galaxy S20 Ultra,我其實連SIM卡也未插,舊機的data還未過,第一時間,我就是興高采烈地,先把手機的相機打開,試拍幾張。 期間,又剛好遇上午飯時間,於是,我就興高采烈地,馬上拿著此機在街坊四圍拍拍拍拍。 試用兩個月後,我每次啟動相機,隨時有一半或以上的時間,我不是在拍照,就是在瀏覽我拍過的照片般。 由於可供自行設定的模式,選擇太多,一時間,我發覺這部新手機,比起從前的型號,可能真的要花多一點時間,才可以摸清底蘊。 由於總是顧著玩相機,兩個月後,我已經弄不清,這到底是我的新手機還是新相機。 Samsung不是牙膏廠 眾所周知,某個著名相機品牌,經常被用家和粉絲詬病是牙膏廠,每逢新機登場,總是留有一手。 顯然地,Samsung這名字,卻就是牙膏廠的相反詞。 我覺得,每一代的Galaxy S旗艦型號,都好像從來不會留有一手,不用等下一代,總之是推出時下,最新最高標準的硬件配套,可以放進去的話,都一口氣放進去。 當初接觸Galaxy S20 Ultra這台手機,一拿上手,最令我留意的,當然就是背後那個收藏著四枚鏡頭,長方圓角的鏡頭housing。 還沒配上手機殼的時候,看到她突出來的厚度,和一枚一元硬幣差不多,實在有點兒突兀。 我的手掌較細,拿著的時候,更有點上重下輕的感覺, 事實上,220g的重量,相信大部份朋友,尤其是女士們,都可能會覺得太有份量。 配上手機殼後,機殼的厚度,剛好抵銷了這個長方鏡頭槽的高度,再拿上手,感覺截然不同,安全感大增。 事實上,兩個月前,坊間能夠找到的Galaxy S20 Ultra手機殼,選擇實在少之又少。 最後,我還是選擇了防護性較強的OtterBox,這個品牌的手機殼出名笨重,但勝在夠穩陣。 但我老實告訴你,我買了這個OtterBox Symmetry機殼回家後,其實是有點兒後悔的,原因是,這部手機本身的體積,對我來說,本身已經是略為偏大,現在配上這個機殼,更加是大得有點像塊磚頭。 但很快地,我又已經轉移視線了。 3200 x 1440高清,一定會寵壞你的眼睛。 6.9吋的AMOLED全螢幕,邊框與弧形邊緣,緊貼得幾乎無可再貼,個人認為,三星的手機螢幕,依然是整個手機市場中,對眼睛最友善的。 Infinity-O技術打孔的前置鏡頭,極貼邊的全螢幕設計,已經是由上一代S10開始,Samsung手機的一大特色。 今次Galaxy S20 Ultra更獲HDR10 +認證,播片的時候,畫面能夠伸展至螢幕的每一個角落,大大提升感觀的享受。 螢幕中下方,依舊採用聲波指紋識別,相比起上一代的S10+,流暢度和辨識速度,都有顯著的改善。 在這個口罩時代,你會份外覺得,這個開啟手機的方式,霎時間變得比人面識別,來得更實用、方便。 當把播放影片的App,手動設定為全螢幕,畫面就能夠填滿螢幕的每一個角落。 預設解析度的FHD+ 為2400 x1080,在這預設的解析度下,螢幕更新率可調高至120Hz(預設是60Hz)。 把解析度調高至WQHD+ 的3200 x …

不務正業的手機 Read More »

謝謝那個每天在學校門前等我下課的媽媽

童年回憶中,要數最深刻的,莫過於由我念幼稚園至小學期間,媽媽帶我往返學校的日子。 每個早上,天未亮,媽媽已經要從油塘灣屋邨的家,帶我乘14號巴士出「市區」,抵達佐敦碼頭後,我們還要轉乘3號巴士,才可以去到我去上課的地方,位於何文田區的培正幼稚園。 那個時候,我當然還沒有戴手錶,我亦從來沒算過,這段車程,到底有多遙遠。 但印象之中,在交通順暢的日子裡,車程好像最少也要一個半小時。 感覺上,這段路途,總是既漫長,又令人疲累。 要知道,那是六十年代,每輛巴士裡還有一名工作人員售票的遠古時代,巴士幾乎是我們這些住在屋邨的香港人的唯一交通工具。 巴士的內籠有點狹窄,空調當然欠奉,乘客們摩肩接踵的時候,「人氣」就充滿整個車廂,空氣有點混濁,就更不在話下。 行車時,車身永遠是搖晃不定,站上半個小時,已是對雙腿平衡力的一種考驗。 我媽媽的身材略胖,街坊叫她做肥師奶,與「肥姐」沈殿霞不相伯仲。 每逢到夏天,她總會大汗淋漓,和她擠在巴士車廂內,總見到她一手握住扶手柱,另一隻手拿著手帕抹汗。 我永遠記得那個時空的氣味,同時,我也暗地裡知道,當時,媽媽有多麼的不好受。 我們雖然是在油塘灣屋邨的總站上車,大部分情況下,通常都會佔到位坐。 可是,我幾乎每天也在半睡半醒之間,被媽媽從夢中叫醒,要我站立起來,把位置讓給中途上車,沒有位坐的公公婆婆。 我每天下課後,同樣路途的折騰,又要重來一次,回到家裡,往往會累得像打完了一場仗。 剛好追得上兒童節目的黃金時段,我就盯著電視,而媽媽,就要馬上開始,打點家中的雜務。 當時少不更事,剛剛轉校的日子,我總會抱怨,為何媽媽要把我送到這一家離家這麼遠的幼稚園? 起初,我在離開我們家19座旁邊20座的屋邨幼稚園,已經上了兩個星期課,路程只需5分鐘,不是很好嗎? 後來,某一天,我卻糊里糊塗地,連新校服也沒做好,就被媽媽帶來到來市區,然後在這家環境陌生的幼稚園,當上插班生。 媽媽又沒受過任何教育,目不識丁,和學校的老師溝通,好像也有點困難,所有學校相關的文件,都需要帶回家找姊姊們代為處理。 那個時候,我當然不明白,媽媽,你到底在堅持什麼? 我只是感到有點內疚似的,就是媽媽每次從油塘灣出到來市區,基本上,因為路途太遙遠,大部分情況下,她都不會回家,只是呆呆的在學校門口,或者到附近流連,等候我下課。 想像一下,那個時代沒有手機,而我的媽媽又目不識丁,就連拿起一本書來讀一讀,打發一下時間這能力也沒有,她,幾乎就只可以在呆等。 當時我的年紀雖然很小,但我好歹還有少許惻隱之心,下課後,間中見到呆坐在學校門前,正在打瞌睡中的媽媽,我就會感到更加慚愧。 「媽媽,為什麼你要這麼辛苦,把我送到老遠的這一家學校來?」 這一番說話,我從來沒有說出口,但一直都埋藏在心裡。 幼稚園很快過去,到升上小學後,我們讀的是全日制小學,我不知道媽媽會否先回家,然後再出來接我下課。 我只知道,媽媽有時也會未必會回家,所以,要在學校呆坐等我的時間更長,我開始愈懂事,就愈感到內疚。 這段日子,大概捱到小學四年級左右,我們的家已經從油塘的屋邨,搬到土瓜灣的唐樓。 而我家中的三姊,亦幸好考入了培正中學,每天帶我上課的責任,就由姐姐接棒,我想,當時大家都鬆了一口氣。 媽媽作為家裡的全職主婦,而我是家中排行第七的老么,因此,她對我,難免份外呵護備至。 長大後,我才發現,七兄弟姊妹裡面,我其實是家裡唯一一個媽媽最操心,最希望我能夠入讀一家較好學校的孩子。 雖然,我入讀的不是什麼名校,但好歹也算是在區內,師資有名優良的好學校。 我相信,世間上每一名子女,都會對媽媽的養育之恩,心懷感激。 而我,一直以来既帶著歉意,又帶著感恩的心情的,就是媽媽每天長途跋涉,帶往返學校的這一段往事。 我的媽媽一定不是一名虎媽,她只是把我放到一個她認為更美好的成長環境。 媽媽把自己人生中的寶貴光陰,換來了我一個更美好的成長環境,在學校,我遇上了我的好老師、一生最老友的好同學,更幸運的,我獲得了一個免費學音樂的機會。 長大後,逐漸回想起來,我懂得更加珍惜。 媽媽還在生的時候,因不同的原因,我已經對她說過無數次的多謝,感謝她為我付出的一切,事無大小之分,那管只是早餐她給我買的一個雞尾包,我也誠心感謝她。 但偏偏,有關帶我上課的這段的往事,不知為何,我卻一直都放在心裡,始終沒有好好地,開口和媽媽說過一聲多謝。 媽媽,我從沒聽過你抱怨一句,我亦沒聽過你怨天尤人,你只是默默地、安靜地,逢星期一至五的清晨,把我從油塘灣的家,帶到老遠的學校去,這段路途上,你所背負的辛酸,我會永遠銘記於心。 媽媽,多謝你每天帶我上課。 媽媽,更多謝你每天在學校門前等我下課。 《媽媽教曉我的事》 我的媽媽雖然目不識丁,她沒能力教我讀書寫字,但當我剛剛開始上學的日子,她卻把大部時間都花了在我身上。 陪伴,就是媽媽給了我最珍貴的禮物,事實上,為人父母的你,當你愈願意把時間投入在孩子身上,陪伴著他/她,這段親子的關係,才能夠獲得更多的養分基礎。 陪伴,其實也適合應用在你和你的另一半的關係上,因為,要孕育一段恆久的情誼或關係,往往都需要用時間去灌溉。 人的能力有限,有很多時候,我們能夠做到的,可能只是極微小。 你很努力想去協助對方、支持對方,你花了很大的力氣,但到頭來,卻可能徒勞無功。 但若然能夠花多點時間,常伴左右,即使只是默默地支持,陪伴,卻可以讓對方感受到你的關懷,讓彼此的關係,更拉近。 陪伴,亦可能適用於處理上司與員工之間的關係。 當上司的,不要時時刻刻表現出一副「我的時間很寶貴」般的嘴臉,把人家拒諸門外。 我常比喻,當一家公司的老闆,很多時候,其實就像是一個要幫同事診症的心理醫生,你要門常開,愈多同事前來求診,愈是代表你得到同事們的信任。 而你的職責,就是要盡量把時間騰出來給同事,正正因為你位高權重,你的時間很寶貴,所以,你更加應該用來投資在同事身上,或者是,讓你的同事知道,當他們需要你的時候,你一定會樂意陪伴。 時間是世間上最寶貴的東西,你又會願意把你的時間,用來陪伴誰?

我總是想像你離開後的日子

由Netflix 紀錄片A Secret Love聯想到何韻詩的歌 那天晚上,我在公司加班,晚了一點回家,回到家裡,見到坐在沙發、兩眼通紅的太太,正在看Netflix。 電視正在播放一套名為《A Secret Love》的Netflix製作紀錄片,於是,我就靜靜地坐下來,陪她把這套紀錄片看完。 與其說這是一套紀錄片,不如說它其實是一個美麗的愛情故事。 故事講述一對相處了超過半個世紀(接近70年)的戀人Terry和Pat,因為社會的制度、世俗的枷鎖,以及家人的無形壓力,一直把二人的關係收藏起來。 40年代以至60年代的美國社會,恐同情況仍相當嚴重,有不少人,會因此而受到欺凌、排擠、找不到工作,甚至是生命威脅。 Terry和Pat原籍加拿大,40年初,Terry隻身來到美國,加入了女子棒球大聯盟。 話說美國參與二次大戰期間,不少男丁去了參軍,更有不少戰死在沙場,美國棒球大聯盟的賽事因而癱瘓。 但美國人熱愛棒球的熱情未減,於是,有棒球大聯盟班主建議,不如搞女子棒球大聯盟。 由初時球迷對她們的冷眼對待,到後來發覺原來巾幗不讓鬚眉,大家開始都看得熱情投入,並且對她們另眼相看。 可惜,到二次大戰結束,女子棒球大聯盟亦被解散,而這些女子棒球手,亦結束了她們短暫的職業生涯。 這段後來為人津津樂道的故事,後來亦被拍成電影《A League of Their Own》,由Tom Hanks、Geena Davis及Madonna主演。 香港上畫時,戲名是《驕陽歲月》,台灣則為《紅粉聯盟》,兩個戲名都翻譯得不知所謂,可能因為這樣,令很多人都錯過了這齣好戲。 說回Terry和Pat,Terry的職業棒球員的生涯結束後,二人繼續留在美國生活。但仍然隱藏著她倆的戀人關係,她們只告訴家人,兩個女孩在美國人生路不熟,一起生活會比較安全。 如是者,這段秘密戀人關係,一直維持了65年。 當Terry和Pat雙雙都步入晚年,Terry更患上柏金遜,行動愈來愈不方便,相對年輕的Pat,雖然仍對她呵護備至,只可惜,她自己的身體亦逐漸走下坡。 為了不想留下遺憾,二人決定把一直隱藏的戀人關係,告知她們的家人。 事前,二人心情一直忐忑,直至把關係公開後,才赫然發現,原來她們大部分的至愛親朋,都能夠開懷接受,並且為她祝福,二人終於可以釋懷。 於是,這兩位80多歲的古稀老人,在家人的見證下,正式舉行婚禮。 故事還在繼續,我暫且說到這裡,留待大家自行欣賞。 「如果我們其中一個先離開了,留下來的那一個,會是怎麼樣?」 當你和生命中的另一半,共同相處了一段日子後,你總難免會開始思考這個問題。 一段美好的關係沉澱後,你可能會漸漸體會到,兩個人走在一起,是緣份。 我們要好好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的共處,因為,距離其中一個先要離去的日子,每一刻都在倒數。 事有湊巧,看完這套紀錄片後的一天,YouTube向我推薦了何韻詩的新歌《我總是想像你離開後的日子》。 向來性格像鋼鐵的何韻詩,來了一次少見的脆弱,但歌曲卻見情感細膩真摯,令人感動。 我們都是一個人來到這世界,幸福的話,我們會遇上了生命中的另一半。 但終有一天,我們其中一個都會先離開,然後,留下來的那一個,就要一個人獨自離開。 這套紀錄片和這首歌,我都想向大家推介,希望你會喜歡,我亦誠心祝福你,能夠遇上你生命中的另一半,然後一起天長地久下去。 《我總是想像你離開後的日子》 | 何韻詩 曲:Kiri T 詞:方迦南@goomusic 編:Kiri T 監:Kiri T / hocc@goomusic 以後的清晨沒有你的吻 以後的咖啡不再一樣 只有你很在意的小事情 …

我總是想像你離開後的日子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