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物語

The National – Trouble Will Find Me 碟評

在這個連樂聲牌都要改名做Panasonic的年頭,除了National Geographic之外,可能只有這隊來自美國Brooklyn的獨立樂隊,還夠膽掛頭牌自封The National而不怕政治正確不正確。 話說回頭,The National的政治立場是很清晰的,他們就是要撐Obama,講完。 (下面這首Fake Empire的純音樂版就曾經被Obama競選宣傳片所採用) 第六張專輯,Trouble Will Find Me仍是交由旗下樂隊向以低調淒迷稱著的獨立品牌4AD發行。 主音Matt Berninger歌聲如常喃喃細語、沉溺叮嚀,低徊之處,與Leonrad Cohen的老牛聲線,不相伯仲。 今回,樂隊來與你探討一下,人到中年四張幾的困惑。 幸而,人生縱使有太多苦惱事,到頭來,The National還是拜託大家都要學習積極面對,歌曲如I should live in salt好、I need my girl也好,就是要和你探討伴侶相處之道。 音樂路線上,The National已經脫離了樂隊早期如Joy Division或Nick Cave & The Bad Seeds等之影子,有了屬於自己的聲音。 音樂風格仍是籠罩著一股低調幽暗,可是,進擊的節奏,卻令歌曲於灰暗雲霧中,沉澱著三分的積極與光明。 Demons、Sea Of Love、Graceless、Humiliation等歌曲,就讓我聯想起早期的U2與REM,充滿自省。 當你工作累了,Trouble will find me是一張很適合入夜後聆聽的專輯,它可讓你稍稍安靜下來,思考一下人生中的糾結二三事,卻又無需太沉重,就如呷一口溫暖的薄荷茶。 (原文刊登於MR雜誌2013年6月號) 想追蹤更多我所分享的廣告情報?歡迎點擊這裡加入我的facebook紛絲頁。

The National – Trouble Will Find Me 碟評 Read More »

要威,就要戴頭盔。

要威,就要戴頭盔。 講得出做得到,法國Progressive Dance 電子組合Daft Punk,威足十幾年,頭盔也戴足十幾年。 最近,找來不老潮童Pharrell Williams主唱,再搭上60歲的結他神Nile Rodgers,聯手炮製了今年首張單曲Get Lucky。 甫一推出,旋即成為多個流行榜冠軍,一個月內賣出超過606,000張,大有機會問鼎2013全年單曲之冠。 先不得不提Nile Rodgers,年輕樂迷未必知道他是何方神聖,他老哥除了是一代結他funk神外,他更是一名超級監製兼作曲人,1978年領軍樂隊CHIC憑一首Le Freak,全首歌幾乎靠副歌一句Freak Out!,便開創了當年的士夠格先河。 之後,Nile Rodger更炮製了Madonna的Like A Virgin、David Bowie的Let’s Dance,以及Duran Duran的Reflex等超級勁歌金曲,由七十年代紅到九十年代。 飛越時空,來到2013年,Nile Rodger攜手Daft Punk這對電子音樂怪傑創作了Get Lucky,果然是一副七十年代的Jazz-Funk-Disco模樣,除了中段的招牌Vocoder機械人歌聲,其實全曲也不太電子,MV中,見兩個機械人一個彈Bass一個打鼓,其餘大部份都是真樂器打真軍。 回歸的士夠格,當然要多得Nile Rodgers,這首歌的世界裡,絕對是他的主場,當這位老人家一柄Fender Stratocaster在手,即如退隱高手重執絕世好劍,密集Groovy的結他riff飛來飛去,例不虛發。 可是,曲風卻依然貫徹Daft Punk這對機械人寶貝的特色,旋律動聽琅琅上口,跳躍節奏,叫人一聽馬上坐立不定,心情雀躍。閉起雙眼睛,你也不難會幻想到士高內Mirror Ball正閃爍不停,光影打在躍動中人潮的衣香鬓影上,那是一個快樂無憂的年代。 Get Lucky其實已在我的Playlist快樂地狂Loop了無數次,Random Access Memories新碟剛上架,我居然整天在Spotify聽足了兩次半(有半次是繼續loop Get Lucky的)。 全張大碟,大部份歌曲都以真人樂器演奏主打,有真鼓有真電結他,鋼琴以至是管弦樂。 電子樂器聲響當然仍不絶於耳,但卻大多只成為了樂手彈奏樂器的其中一種,而並非配以大量的電腦程序,以及sampling的聲音剪貼。 除了Get Lucky,全張碟最能抓住我聽覺神經的,就是與老牌作曲人Paul Williams(此君曾寫下的經典金曲無數,最多人熟悉的,便包括了Carpenters的We’ve Only Just Begun和Rainy Days and Mondays),一起炮製的Touch一曲。 這是一首極具野心,長達八多分鐘的作品,歌曲分為多個風馬牛不相及的段落。 先由具實驗色彩的電子音效打開序幕,Paul Williams弱不禁風的老人嗓子,與孤獨感的電子琴音伴奏徐徐漸進,頃刻間,弦樂推進又漸漸跳入了中板的的士高舞池,小號伸縮號單簧管繼而起舞,上山下海,倒帶音效把你捲入漩渦,急轉直上,到達高潮部份,節奏回復慢版,由Vocoder合唱重複唱出”if love is the answer,

要威,就要戴頭盔。 Read More »

林二汶【對媽有話兒】

笑中有淚這形容,聽起來好像有點行貨。 但這一晚夜,在壽臣劇院的某個陰暗角落,的而且確,我笑得實在很大聲,暗地裡,我又真的流下過幾滴眼淚。 有關於和媽媽相處的那事兒,這晚夜,林二汶和我們分享的,不單止是屬於她個人的,故事中的人物,是她,也是你和我。 二汶一人分飾多角,由媽媽疼愛的孩子、有著眾人影子的老媽子、以至是,那位離鄉背井,放下自己的孩子,來幫忙撫養人家孩子的異幫女子。 人家說,在媽媽的心目中,我們永遠都是沒長大過的孩子。 十月懷胎,眠乾睡濕的日子還不夠,為我們操心,是她的終生職業。 所以,難怪又有人說,唯有當母親離開後,我等男生,才會成為一個真正的男人。 媽媽離開了,已經是第八個年頭,我敢不肯定,我是否已經成為了一個真正的男人。 但我只知道,老媽子從前所教過我的,由洗澡、擦牙、綁鞋帶、拿筷子,生活上最基本的二三事,當然,還有搭巴士要讓座給老人家和大肚婆朝早見人要講早晨這事兒。 我的一舉一動,待人接物,其實,都甚有母親的影子。 感謝這晚二汶何秉一把靚聲一台鋼琴的精彩演出,勾起了我對媽媽往事的種種思憶,讓我笑得實在太開心,淚水也流得很痛快。 願,大家母親節快樂。 P.S.林二汶在她的粉絲頁說,江湖規矩,看首場的,不能爆響口說rundown,所以,我這篇網誌,只能分享我看後感受的小小心事了。 想追蹤更多我所分享的廣告情報?歡迎點擊這裡加入我的facebook紛絲頁。

林二汶【對媽有話兒】 Read More »

何韻詩 酒精和菸

音樂一開聲,我暗地裡就覺得,青山大樂隊是想東京事変上身吧。 看清楚,原來上了身的,是很有霸氣的本地獨立樂隊「觸執毛」。 作為碟首第一軌,似半醒加半醉,元神出竅的何菇,算是夠先聲奪人的,作為音樂會的熱身歌曲,相信就是這首了。 聽說何菇是宅女一名,平日最怕應酬只愛躲在家裡把貓,卻偏偏要在娛樂圈打滾,於是如今唯有慿曲寄意,發少許牢騷吧。 平日乖乖的吳青峰同學,今次卻學人曳曳又酒又煙,但其實他曳得來還有點孩子氣地可愛,一邊在罵小宇宙裡世人的無聊虛偽,一邊還要關心大世界的地球暖化、冰河危機等等問題。 最屈機的還是何菇,明明說是「酒精和菸」,但我覺得可以更加多一些「酒精和菸」的氣氛吧。 如果錄音的時候,能夠達到「煙酒過多睡眠不足喉嚨痛聲音啞」那類境界,可能就更加好了。 現在的演繹,我覺得太靚聲了,還有可以再髒一點的空間,是哦,與髒共存,更好。 【酒精和菸】 作詞:吳青峰 作曲:觸執毛 編:觸執毛 監: 青山大樂隊 hocc@goomusic Alcohol and cigarette 是酒精夾帶一些醉 那糾纏了整個房間 人們交換 尷尬名片 Alcohol and cigarette 是噪音夾帶一些煙 想要離開這個房間 不用交換 話題是非 我人在這 心早飛遠 越來越遠 我看到地球融化 我等到恐龍滅亡 超級火山在爆炸 世界被冰河沖刷 懷疑自己是人嗎 蝴蝶說你真是夠啦 跟隨著音樂聲 叭叭叭 叭叭叭 叭叭叭 搖又晃 Alcohol and cigarette 是熱鬧夾帶一些灰 那糾纏了整個房間 人們交換 虛幻感覺 Alcohol and cigarette 是歡樂夾帶一些累 想要離開這個房間

何韻詩 酒精和菸 Read More »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的「一代宗師」電影配樂

音樂,向來都在電影中扮演著催化劑的角色,除了會找來梅林茂這等與他氣質匹配的作曲家做配樂,一直以來,王家衛更擅用罐頭音樂入戲,當中不乏神來之筆。 甫一開場展開的雨中格鬥,電影「一代宗師」內教我印象最深的一幕,就是故事接近尾聲,葉問(梁朝偉)宮二(章子怡)二人在大南茶室最後一次見面時的一幕對白。 弱不經風的宮二,講話時,彷彿只吐出一縷輕絲,是對葉問的深情告白,但宮所懷緬的一切,如今只活在記憶裡。 「我選擇留在我自己的歲月裡了。」 有些旋律與和弦,總是份外能勾起我們的思念情感,這一幕戲,王家衛沒有用原創,卻採用了大師Ennio Morricone的經典作品,電影”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內的插曲Deborah’s Theme。 「在最好的時間遇到你,是我的運氣。可惜我現在沒有時間了。」 「說人生無悔,那是賭氣的話。人生若無悔,該多無趣啊。」 「我心裡有過你,不怕說出來。喜歡人不犯法,但也只能到喜歡為止了。」 「讓我們的恩怨就像一盤棋那樣留在那裡。」 一幕既畢,餘音裊裊,我一路步出戲院,腦海裡還是上面的這幾句話,深刻如烙印。音樂配畫面,就是有這股攝人魅力。 百般滋味,湧上心頭,對白美指演技再精湛,催化劑,還需靠這音樂。 離場時,也發覺身邊有朋友在議論紛紛,說這個王家衛究竟在拍功夫片還是文藝片,為什麼梁朝偉張震章子怡等人的地獄式武術訓練都不怎麼看得出來,到頭來,又不外乎又是王導典型的「沒有張揚的愛情故事」云云。 我想,正如戲中所講,「念念不忘必有迴響」,大家還在滔滔不絕談論中,無論覺得那是動人好、矯揉造作也好,最少也証明,電影中的不少情節,還是值得你去再三咀嚼回味。 在重溫以下這段音樂的同時,細閱上述的那段對白,看看是否真的「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後記:老友在facebook上留言,問我此曲為何與Ennio Morricone另一大作Cinema Paradiso極其相似,但他卻又說不出似在那裡。 我嘗試以我粗略的方法回應:「這兩首作品都用了一些能刺激淚腺牽起思念漣漪的和弦進行,結構相近,至於賺人熱淚的大旋律,則以Cinema Paradiso略勝一籌。」 聽聽以下這一段優美樂章,看看又會否感到蕩氣迴腸,百般滋味在心頭?    想追蹤更多我所分享的廣告情報?歡迎點擊這裡加入我的facebook紛絲頁。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的「一代宗師」電影配樂 Read More »

人在香港,到Berklee及Seoul Jazz Academy深造。

第一次聽到美國波士頓栢克萊音樂學院(Berklee College of Music)這名字,就是因為我的兒時偶像顧家煇。 想當年,六十年代初,聽聞就是TVB的六叔,資助了煇哥到Berklee深造,於是成就了這位香港樂壇的殿堂級人物。 八十年代初,煇哥毅然引退,再次遠赴到Berklee進修,學的是當時剛興起的電子音樂。 有別於其他較傳統的音樂學院,Berklee所教授的,是以爵士樂、搖滾樂,以及流行音樂為主。 我還在讀演藝學院的時候(我後來去了中大),也有好幾位醉心爵士樂和流行樂的同學,終日都在發白日夢,嚷著要去Berklee深造。 後來,聽說有位同班同學真的去了Berklee,另外還有位師弟,他就是伍樂城。 在香港學音樂,除了幾間大學之外,就是其他大批良莠不齊的琴行,而大部份家長都只側重考皇家音樂試,當然很難會有一家像Berklee這般的音樂學院。 已淡出了流行曲樂壇的伍樂城,近年創辦了伯樂音樂學院,實行作育英才,可能就是想彌補這片空白。 誰說流行及爵士樂,不可以像古典音樂般,有系統地教授? 最近,見到伯樂音樂學院院搞了一個為期兩天的流行及爵士樂課程,請來的音樂導師,除了來自美國Berklee,更有韓國Seoul Jazz Academy的兩位作曲及聲樂導師,為你傳授K-Pop秘技。 其中導師金正培曾經為少女時代、BoA、東方神起等寫歌,來頭甚猛,。 看看日子,原來是這個週末8月25-26日,於是馬上打個電話過去,叫了老同學給我留位。 這個課程,特別適合有古典音樂背景,同時又對流行及爵士樂有興趣的朋友報讀 ,不要錯過哦。 本週四前(8月23日)報名,憑學生證可獲50%折扣優惠,一般人士則可獲40%折扣優惠。 講座登記及查詢: (+852) 2980 3668/ info@bsm.com.hk 課程網址:http://www.bsm.com.hk/b5/berklee_BSM_Seoul.htm  

人在香港,到Berklee及Seoul Jazz Academy深造。 Read More »

Alexandre Desplat 的電影音符

我最近無意中在Wall Street Journal 讀了一篇有關Alexandre Desplat的訪問,有點驚訝這位今年50歲的法裔電影配樂作曲家,經歷了27年的配樂生涯,迄今已創作過超過100套電影配樂。 其實我還是後知後覺,到了看【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的時候,才開始留意到他的名字,然後再看看其他電影credit,更赫然發現他是位多產作曲家,李安導演的【色戒】,居然也是來自他的手筆。 不知是否是法國人關係,雖然目前已是身居美國的荷里活當紅作曲家,Alexandre Desplat的作品風格,卻帶著濃厚的19世紀法國浪漫樂派作曲家Berlioz的影子,配器結構層次豐富,和弦與旋律的配搭,變化多端而充滿想像力。 每次聽到這位作曲家譜下的旋律(他寫的大部份卻又不算是大旋律),總感覺有股如淙淙流水般的優雅韻味。 電影最後一幕既終,字幕徐徐升起,步出戲院,剛才那段主題旋律,仍繾綣留在你心,你的咀角略帶微笑,百感交雜中,回味著電影故事中的人生甜酸苦辣。 就是這樣,一齣優秀的電影配樂,總能令觀眾對電影的情節,再三回味。 Alexandre Desplat的作品多不勝數,以下是其中我最欣賞的幾段電影配樂,當中有那個電影場面,會令你對他譜過的旋律有多少印象?

Alexandre Desplat 的電影音符 Read More »

cdza隆重呈獻:扎克伯格音樂劇

先教大家一個音樂小名詞:Cadenza(華彩樂段)。 古典樂曲有類品種名為協奏曲,通常都是由一件獨奏樂器單人匹馬面對整隊管弦樂團合奏的作品,每每到了第一或最後樂章(第三或第四皆有)的高潮之處,獨奏樂手便要來一段純個人演出的即興段落(當年是即興,但後來都是預先寫好的),盡情「晒冷」,展示個人技巧,此為之Cadenza華彩樂段。 Cadenza其實與本文可能無關,但卻是cdza此實驗音樂劇團體名稱的來由。 他們的第一個作品為History Of Lyrics That Aren’t Lyrics,以串燒歌曲的模式,向大家一口氣演出多首有歌詞等如無歌詞的經典名曲(即係wa ha ha subeeduwa那一類)。 那位像林亞珍或陳淑莊的亞裔女主音,其貌不揚,歌藝卻堪稱一絕。 玩開有癮,第二個作品便索性玩History of Whistling,即是說經典口哨歌是也。 當然不會少了經典的獨行俠主題曲啦,但說真的,經這位仁兄一吹,我才猛然記起,原來這麼多首經典歌曲也有口哨獨「吹」部份。 cdza的演出,每次都只憑簡單的樂器,一個鋼琴,再加一支低音結他,再加一個主音歌手,然後一take過拍攝就成事。 雖然製作簡陋,整班演出者又有點像音樂學院的學生,但由於演出水平其實也極之專業,再加上每位表演者也交足戲,表情鬼馬,娛樂性爆燈。 再下一城,趁近期facebook又上市,Mark Zuckerberg又結婚,於是cdza以經典百老匯歌劇旋律,舊曲新詞,以十二幕走馬看花的即興舞台劇,演繹facebook簡史。 暫時,cdza只有四套作品,據官方介紹,他們承諾每隔兩個星期的星期二就會有新作,我不知這段短片會否在facebook爆數,但個人還是希望,cdza的作品會陸續有來。  

cdza隆重呈獻:扎克伯格音樂劇 Read More »

KOLOR—賭博默示錄

不要說香港的流行曲不再諷刺時弊,只懂風花雪月。 KOLOR和填詞人梁柏堅這個組合,堅持每個月14號都有一首新歌,這一首,香港人,你們沒可能沒共鳴吧!!   曲: Sammy So 詞:梁栢堅 編: KOLOR 監: KOLOR/Candy Lo/Ben Lam 誰知道   耀眼金色路途 鞋踏破  才知道  是個圈套 輸家已欽點   但誰料到 黑手滿佈   對賭都有異數 刺激裡亂步    貪與罰一世效勞 問  誰能預告  蓋掩的點數 小與大  就似擲毫 鉛球亂舞   轉盤裡吞吐 如果錯判  代價極高 一朝富有最終當奴 誰一子錯  亦算自討 輸光注碼    淚眼宣佈 神機失算 怎麼好 在咖啡室禱告 迷失心竅  再賭一舖 不需報   終需報 誰知道   耀眼金色路途 鞋踏破  才知道   晚節不保 輸家已欽點    但誰料到 黑手滿佈   對賭都有異數 刺激裡亂步 

KOLOR—賭博默示錄 Read More »

青春的火花,一個人回家。

2011年底前,份外多老朋友敘舊的活動。 與某個從前跟我一樣很喜歡聽歌的老朋友聊起,問她近來有否聽什麼新歌,她一副滿不在乎的表情說:「新不如舊,近年都沒什麼值得聽的。」 到了我這把年紀的,以上是我最常從同輩聽到的話,但其實,當你只顧著念舊,對面前的新事物都不再好奇,或甚至是不肖一顧,我覺得這是很可惜的。 與我的老朋友相反,我覺得自己較幸運,我還會因為發掘到新的聲音而感到雀躍興奮,尤其是,假使那是來自年輕樂手的聲音。 2011年的年底前,我去了聽盧凱彤的「一個人回家」音樂會,舞台的setup很簡單, 好像只是剛好可容納五位成員樂隊似的,台的中央位置,就留給這位抱著一把結他獨唱的小女生。 抱著一把結他的盧凱彤個子小小,卻擁有一顆驚人的爆炸力。今年才廿五歲的她,邊唱歌邊彈起結他riff來,已經功架十足,絕非只掃一兩下chord便扮作是創作歌手的那類型。 盧凱彤的歌,帶有點城市人的抽離的孤獨感,總帶點淡然的哀愁,但卻一點也不哀傷。也許,像習慣了寂寞似的那一份堅強,反而成就了另一種缺憾美。 畢竟只是推出過兩張EP加一張大碟,盧凱彤當晚可讓她演繹的個人首本名曲,仍廖廖可數。 新歌「一個人回家」和「卡嚓 」、首張大碟中的「人造衛星情人」、「等等」、「Hey Boy」、「荒蕪中起舞」等等有點像過眼雲煙,動聽,但尚未能掀起真正高潮。 我這樣說,好像對才剛剛作個人發展的盧凱彤太苛求,但說到底,一首好歌,或多或少,還是需要多少時間反覆被演繹,才能夠好好地沉澱的。這方面,盧凱彤擁有的是青春與才華,所以大家不用太擔心。 當晚盧凱彤也唱了不少帶點致敬意味的別人的歌,「光榮之家」、「愛上一個不回家的人」、「我很快樂」等,都是她對她心目中的那幾位Superwoman的名曲,可能由於大家都耳熟能詳,要「掀起」氣氛,相對難度較低。 當晚,我印象較難忘的,反而是她重新演繹寫給何韻詩的那首「青春祭」。 原曲的demo版名為「蜜蜂」,盧凱彤娓娓道來她寫這首歌時的概念,除了說明了她是一位相當用心寫歌的創作人,更讓我發現,這位小女孩的內心世界,有點兒像一顆洋蔥,原來,有很多個層次。 有別於一般我們在香港常聽到的「演唱會」,這一晚,更像是一個Live House的演出。 樂隊的氣氛很「火」,鼓擊的Stephane和低音結他手Fergus夾得尤其緊湊,樂隊領隊Jason提供了帥透了的「視覺效果」,鋼琴手Anthony及Mike則穿插其中,節奏以外,更不斷爆發了好些毫不留力的火辣樂句。 也許我已看累了被樂迷要求無限安哥、開到茶靡的音樂會,我頓然覺得這晚適可而止的安哥,反而更令人感覺到意猶未盡。 最後一曲,盧凱彤一個人抱著結他引吭高歌「大拇指之歌」,回應了「一個人回家」這主題,讓這個句號,更圓滿。 有點沉溺,也有點為賦新詞強說愁,但不要緊,這,就是青春火花可愛之處。 後記:「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人來到這世上,然後一個人獨自離去。習慣了一個人去面對所有,寂寞,其實一點都不可怕。」   我已忘記了這是從那裡聽過的一番話,這晚音樂會過後,當我一個人回家時,腦裡就浮現起來了。   除了提供娛樂,一個會令人想到很多其他事情的音樂會,我覺得,感覺實在是太棒。 Photo credit: Rudi Leung

青春的火花,一個人回家。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