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解讀

Make Me Asian手機app涉歧視,Google受壓下架。

從前看明珠台學英文,我最愛看實況喜劇Seinfeld(宋飛正傳),不少美國人下下都要講求政治正確(Politically Correct),這套劇卻剛好相反,當中笑料,九成就是要玩政治不正確(Politically Incorrect)。 無論你是男人女人肥人矮人靚人醜人有頭髮無頭髮或七十二行,都有機會成為被挖苦的對像,更甚者,劇中人還愛拿不同族裔的Stereotype作笑料,主角Jerry Seinfeld自己作為美藉猶太裔,箇中笑料更是不留情面。 整套劇的角色,基本上無個好人,但由於笑料輕鬆浮誇得來又極之到肉,某程度上,讓平日那些在人前開口埋口禮義廉恥的電視觀眾,心理上得到解放,暗地裡看得開懷。 Seinfeld一共播出了7季,1998年Jerry Seinfeld的收入達2.67億美元,令他成為美國全年最高收入藝人,到目前為止,他仍然是全美最高收入的諧星。 一個民族(或個人)之所以偉大,其一在於能否自嘲,被人取笑兩句又不會輕易被傷害到弱小心靈。 Jerry Seinfeld可以入得到屋,靠在公仔箱「窒」人至富,卻沒有被人和諧,全因他頸上掛著「幽默」這兩個字的免死金牌。 「幽默」是一門藝術,要講究時間人物地點,稍一失去平衡,「幽默」可釀成災難,被指責為「歧視」。 說一大堆關於Seinfeld的話,因為最近在CNN網看到一則小新聞。 話說Google Play Store上有一個app,最近在美國被多名亞裔宗教人士及小數族裔猛烈抨擊,認為是鼓吹「種族歧視」,於是被迫下架,。 這個App名為Make Me Asian,把一張大頭相上載上去,你可以立即進行整容,矇豬眼、黃皮膚、黑髪,按幾個鍵,逐漸變黃又得,立即變黃哂亦得,得咗。 除了Make Me Asian,同系列還有個Make Me Indian,操作手法一樣,現在也同樣下架。 看見這單新聞,我感到有點無奈,因為我還未有機會去試玩一下。 事關小弟雖然祖籍番禺,膚色長相卻有幾分像南亞裔人,自少常被朋友拿來開玩笑,所以,我也想透過此app,看看我的矇豬眼chok樣會是怎麼樣。 有網友說,除了Make Me Asian,坊間還有多款整容app,可以將你變老變萌,那又算不算歧視? 我真的不知道,我只想,如果該公司同時推出同系的Make Me Caucasian,會不會就能把此事件擺平? 作為亞裔人,大家覺得此app是無傷大雅,抑或是真的鼓吹歧視? 伸延閱讀: Google Removes ‘Make Me Asian’ App After Protests of Racism Asian-Americans speak out against Google app they call offensive    想追蹤更多我所分享的廣告情報?歡迎點擊這裡加入我的facebook紛絲頁。 …

Make Me Asian手機app涉歧視,Google受壓下架。 Read More »

跟壽司之神學職場道理

「我有點擔心,我們整組同事會變成一個小工廠,工作變得流水作業。」 曾經有一次,當我要求同事要把工作的流程弄得更有系統,並且強調某些基本工序真的要先做得滾瓜爛熟,猶如運作得順暢的工廠生產線後,才可考慮如何進階。事後,某同事向我提出了這憂慮。 無人喜歡做機械人,或者是工廠裡的小螺絲哦,同事的憂慮,我其實絕對可以理解。 但我還是覺得,從前音樂老師教我的學習方法是對的:就是先不要怕將一些即使是最沉悶的細節反覆練習,甚至到達機械化的地步。 正所謂熟能生巧,先要將最基本的動作熟練得像本能反應,將來,你才可以在輕鬆的狀態下,發揮得更好。 較早前,看了Jiro Dreams of Sushi這套紀錄片,片中講述這位全世界年紀最長(現年86歲)的米芝蓮三星大廚小野二郎,如何窮一生鍥而不捨地,追求創作出至臻完美的壽司盛宴。 二郎大師的人生座右銘,就正好是:「將同一件重複雕琢,做到最好、更好」。 就是這樣簡單,偏執地將同一件事情反覆鑽研,你覺得已完美了嗎?他卻覺得,應該還有別的方法做得更好哦。 所以,追隨這位壽司之神,無論是他的學徒,或者是他的兩個親生兒子,永遠都會有學而後知不足的感覺,因為師傅的功夫永遠持續在進步,他們好像學一輩子也不能超越。 即使這看似宿命,但他們卻仍樂於接受。 表面上,這部紀錄片好像是與大家探討日本壽司、甚至是日本美食文化的深層意義(有幾幕握手壽司的場面,的確拍攝得優美如詩,像交響樂哦),但背後,或多或少,卻可能會讓大家領悟出點兒職場上謀生的道理。 如果你尚未欣賞此片,作為2013年的好開始,我衷心向你推薦,祝大家今年,事事精益求精,更進一步。 想追蹤更多我所分享的廣告情報?歡迎點擊這裡加入我的facebook紛絲頁。

「八折的」奇遇記

因為家住離島,有時從九龍打的過海趕船,少不免會找「八折的」司機大佬幫手。 其實也不是為了貪平,重點是,大家先講清講楚目的地,啱才接柯打,你情我願,大家合皮,總好過要貼錢買難受。 這一個夜,一如既往,我召喚了輛八折的大佬過海,沿途除了聽到他談笑風生,娛樂一下call台行家及客仔外,更發現他居然將接到的每單柯打,透過身邊一台Galaxy Tab中央處理。 點對點的接客位置及目的地,一律用Google Voice語音輸入,顧客的電話也會顯示在屏幕上,讓call台其他同事一目了然。 我明知故問,跟司機大佬說這個app很有趣,在那裡download?他說這個app只屬會員使用,不公開的。 然後說得興起,他告訴我,其實還有一些projects在手,全部屬於 mobile app,搵食用,方便自己方便兄弟。 問他用什麼平台寫app? 「梗係Android啦!你睇佢地啲voice search同Google Map寫得幾正就知好嘢啦。」 說時,堅定的語氣中,擲地有聲之餘也夾雜了一兩個粗口助語詞,說明百分百好很肯定。 下車後,我一直在想,雖然我自己還是iOS主打,但看來主流大眾的移動市場已經屬於Android,當遲一點更多那些山寨Android手機及Tablet南下,我們這些常以果粉自居的廣告人,很快便會脫節。 事後,我更覺得,我們這些做廣告公司的,經常開口埋口和客戶說什麼策略什麼數據,紙上談兵的多,埋身肉搏的少。 這位的士大佬,不會理會什麼策略不策略,也沒有什麼成功案例作參考,只憑「搵食」的直覺,勇於嘗試,並且邊嘗試邊修正、改良。 2012年接近尾聲,這體會,將成為我2013年的工作目標之一,祝來年各位網友工作順利,使命必達。 想追蹤更多我所分享的廣告情報?歡迎點擊這裡加入我的facebook紛絲頁。

正宗老墨Mr.Taco Truck

十年前,出來社會工作後的第十個年頭,我回到校園,跑了往美國加州生活了一年,重新領略一下窮學生的生活滋味。 除了在宿舍飯堂開餐,間中想豪一點,找抵食兼飽肚的「大餐」,選擇除了唐餐(中國餐),就一定是墨西哥餐了。 在加州,墨西哥移民人數眾多,所以,要找街坊墨西哥餐廳,易過找「些粉」(7-eleven)。 但連鎖式經營的墨西哥餐廳,不單止不便宜,其實也離不開炸炸辣辣這類的掩眼法(即是不用太多新鮮材料都可以瞞天過海),所以,我經常會幫襯的,多數會是那類新移民家庭式經營的小餐廳。 在美國,墨西哥餐廳和唐餐的命運一樣,不做得價廉物美,就很難站得住腳。 奇怪的是,在香港,可能因為墨西哥餐屬少衆口味,於是不少反而是走高檔路線,吃過一兩家燭光晚餐的墨西哥餐,感覺不是味兒,於是唯有放棄。 「你又知我鍾意食墨西哥嘢?」 剛轉了工的公關H,說有好介紹,是他的新客戶Mr.Taco Truck,哈哈,正好就是我久違了的墨西哥餐。 約了在蘭桂坊附近的分店試菜,看見簡陋的門面,像家頗「豆泥」的街坊快餐店,老老實實,未開餐前,真的不敢抱太大期望。 閒話少講,一邊等上餐,一邊先來支墨西哥啤,哈,居然小店也會跟足墨西哥風味,啤酒瓶頸塞了顆青檸。 餸啤酒,當然先來一碟「焗至尊脆片」Super Nacho,一吃就知道,粟米片絕非一般現成包裝的行貨,據大廚Eligio說,全部自家新鮮烘製,難怪脆而不油、香而不膩。 配料也沒有過份喧賓奪主,平時落得雜亂無章的配菜醬料,全部份量均勻,啊,對不起,沒有大大”Pat”的Sour Cream,Salsa Sauce也沒有過份搶味。 話口未完,「香汁豬柳芝士薄餅」 Spicy Pork Quesadilla已上桌,一口吃得下,份量剛剛好,Tortilla薄餅當然也是自家製,內裡夾著少許Mozzarella Cheese,惹味!。 但不要被Spicy這個字誤導了你,大廚Eligio再三強調,以為墨西哥餐是無辣不歡,絕對是個美麗的誤會。 要辣的話,食家可嘗試沾沾伴菜的新鮮醬汁(主要成份是不同種類的辣椒和蕃茄),但切忌問他拿Tabasco,因為這是Made In USA的快餐口味,加進他的家鄉美食中,就等同侮辱了他老哥。 但整晚要數我最愛的,還是那道招牌菜「墨西哥夾餅」TACO。 一般美式快餐的TACO,都會用烘得脆脆的Tortilla薄餅,但識貨人士都會知道,正宗墨西哥餐的TACO薄餅,一定會是鬆軟綿綿的。 四款口味都讓我大飽朵飴,因為菜肉搭配份量適中,多吃不滯。 當中要數美味感接近滿分的,首推龍俐柳及節日限定的馬亞豬(Mayan Pork),據說主料需要過夜醃製,難怪如此入味。 吃得飽飽的,大廚問我們還否有空間試甜品,個人推介的是墨西哥鬆軟粟米糕(Mexican Corn Bread)。 我向來不嗜甜,但也忍不住這美味誘惑,因為,粟米正是我的大愛哦。 大家又知不知道,其實如果要追溯粟米的根源,其實就是來自遠古的墨西哥?難怪幾乎每款墨西哥菜色,都是無粟米不歡啦。 整體而言,這晚的食物都十分有水準,有點「禾稈冚珍珠」的感覺,但對於Mr.Taco Truck這小店,我還是有以下少許個人意見。 一般香港人對墨西哥餐認識有限,建議可將餐牌略為簡化,並為每道主打招牌菜色,加上少許詳細說明。 見當晚發現大部份食客都是外賣,堂食較少,或多或少,可能與座位過於像本地舊式快餐點般街坊有關,建議可考慮改善一下。 品嚐特色美食,氣氛很重要,也建議餐廳內可播點墨西哥音樂,增加氣氛。 佳節臨近,Mr.Taco Truck和旅遊作家兼慈善家項明生先生合作,推出了這個名為「十天感恩:墨西哥聖誕大餐」,只要在12月26日前惠顧中環分店,店主會將部份所得收益捐給小母牛組織作慈善用途,趁這個特別的日子,既可品嘗正宗墨西哥餐,又可做點善事,何樂而不為? Shop B, 14-15 Wo On Lane, Central (LKF District) T: 2810 0888 F: …

正宗老墨Mr.Taco Truck Read More »

舌尖上的粵語

【半斤八兩】 曲/詞: 許冠傑 我地呢班打工仔 通街走糴直頭係壞腸胃 搵個些少到月底點夠洗(奀過鬼) 確係認真濕滯 最弊波士郁D發威(癲過雞) 一味係處係唔係亂黎吠 嗡親加薪塊面拿起惡睇(扭下計) 你就認真開胃 (半斤八兩)做到隻積咁既樣 (半斤八兩)濕水炮仗點會響 (半斤八兩)夠薑鎗走去搶 *出左半斤力 想話羅番足八兩 家陣惡搵食 邊有半斤八兩咁理想(吹漲) 我地呢班打工仔 一生一世為錢幣做奴隸 個種辛苦折墮講出嚇鬼(死俾你睇) 咪話冇乜所謂 (半斤八兩)就算有福都冇你享 (半斤八兩)慘過滾水淥豬腸 (半斤八兩)雞碎咁多都要啄 七十年代初,聽許冠傑的歌,讀他的詞,我都要是在偷偷摸摸下進行的。 因為,當時無論在教會、在學校,都有長輩認為許冠傑以廣東俗語入曲的歌詞,低俗、粗鄙。 還有,廣東話並非可接受的書寫語言,不用學,也不應常用,因為此乃沒文化的象徵。 情況就和現今說什麼「講普通話,做個文明人」,不相伯仲。 歧視廣東話,其實老早存在。 最近看到這支由廣州羊城網製作的【舌尖上的粵語】,抒了我一口悶氣,此視頻向我們詳細解釋廣府話的來由,為此向來被視為少數派的語言平反。 更難得的是,其內容相當輕鬆幽默,啜核抵死。一如廣東話的特質,精簡到位。 其實,每種語言都有自己獨特魅力之處,都值得大家一起揣摩揣摩哦。

舌尖上的手機

好的好的,我承認,其實我和一眾港男港女潮童潮叔的都沒什麼區別,吃飯前,我總喜愛先拿手機出來,拍張照。 我的心態是,萬一有天我食物中毒,我還可以死有對證,免於死得不明不白。 拍攝食物照片,你當然可以又單鏡相機又打燈,但我不是什麼Food Blogger或美食達人,不想阻礙人家起筷,所以,還是手機快靚正就算。 除了Instagram,因為也喜歡玩Food Spotting,所以往往會把食物照片裁成正方型,方便上載。 拍攝美食,因為貪方便,我幾乎獨沽一味,只用iPhone app Hipstamtic內的Foodie SnapPak。 此特別為Hipstamtic製作的Filter(你也可以說它是虛擬鏡頭及菲林),掛上了David Loftus的大名(名廚Jamie Oliver的指定攝影師),當然就是為拍攝美食而特製。 透過此卷菲林拍攝出來的美色照片,都有一種濃味化不開的垂涎感覺,照片周邊的矇矓景深,也虛擬地製造了少許大光圈的微距散景效果,美味構圖,易過借火。 這套Foodie SnapPak軟件玩了差不多一年,每次拍攝,它還是可以給我驚喜,這正好就是Hipstamtic隨機效果的特色吧。 以下是我拍攝過的部份美食照片,希望各位Food Blogger大哥大姐及美食達人們不要見笑,多多指教哦。

雲端上的Moleskine筆記簿

朋友們總以為,既然我是做新媒體工作的,又熱愛Gadget,平日出入開會做筆記,當然都一定會是只使用電腦、Smartphone或Tablet的Paperless一族。 但事實上,我平日和同事好、與客戶也好,開會的時候,我都會盡量避免做低頭族。 首先,和人家說話,你的眼睛卻總是盯著自己的電腦屏幕或手機,而並非和人家有點眼神交流,換了你是對方,你會對自己印象如何? 其次,當你在聆聽人家講話的時候,拿起支筆來,一字一句地記錄在筆記本上,此舉總會給人家覺得,你是在更用心聆聽他所講的每一句話的。這只是基本的社交禮儀,我的小學老師也教過我,畢身受用。 所以,平日上班好,旅行也好,我的背包總會帶著一本筆記簿。 未擁有Smartphone的年代,已開始用Moleskine筆記簿,有時用來將點子記下,有時用來作開會記錄。 我不算是名Moleskine重度使用者,亦稱不上什麼鐵粉達人,但總算是名忠實用家吧。 自從擁有一台iPad後,也開始使用Evernote這個雲端儲存的虛擬記事簿,主要用來寫稿,也偶爾會用來把開會時寫了在白板上的討論內容,拍張照片,放上Evernote上作為備案之用。 因為同時有使用紙張筆記簿,其實也間中會將頁面上的筆錄內容,拍張照,放上Evernote的雲端,方便日後在Smartphone、Tablet及電腦等不同平台翻查。 最近,見Moleskine與Evernote合作推出的這本Smart Notebook,我覺得簡直就是天作之合。 其實這也不是什麼高科技產物,只是每頁紙張的單行虛線,以及附送的小貼紙標籤,可大大提高透過Evernote攝影頁面時,能更準確地將掃瞄內容的分類。 掃瞄到的頁面,日後透過你Evernote個人帳戶的雲端搜尋,可以方便地找到已備檔的內容,當中,更可包含你手寫字內含的關鍵字。 文字掃瞄辨識,說起來有點高科技,但其實卻是十分人性化的好功能。 每本Evernote Smart Notebook 才港幣$160左右,但卻已經附送Evernote的三個月Premium Service(每個月大概要港幣$40),七除八扣,這本筆記簿才要你幾十塊錢而已。 如果你本身已是Evernote普通免費帳戶用家,的確十分划算,如果你是Evernote與Moleskine雙用的話,你,還在考慮什麼?

Steve Jobs逝世一周年

執筆的這個晴朗早晨,秋高氣爽,卻縈繞著淡淡哀愁,揮之不去。 除了今早聽到南丫島的海難事故又添一名亡魂外,驀然回首,才猛然醒起昨天剛剛是Steve Jobs逝世一周年。 登入Apple官網,即見到一條簡單的黑白短片,全長一分四十四秒,巴哈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G大調第一號悠揚響起,Steve Jobs與Apple一起渡過的多個歷史性片段,逐一浮現。 選擇此曲作為背景音樂,相信絕非偶然,我也幾乎可以肯定,這應該是Yo Yo Ma馬友友演繹的版本。 Steve Jobs生前,曾邀請Yo Yo Ma在他的婚禮上彈奏一曲,可惜對方卻因演出行程關係而爽約。但最後,在Steve Jobs喪禮上,Yo Yo Ma卻終於應約,並以此曲餞別友人。 昨天某科技網站的老總問我:Steve Jobs離開後,Apple最大的變化是什麼? 我認為,即使Steve Jobs健在,那個備受用家詬病的iPhone5插頭、Apple Map、只長了少許的手機屏幕,依然是會如是推出,喬老僅僅離開一年,拜託大家不要賴Tim Cook。 我只覺得,最大的變化,是現在的WWDC一點也不好看,因為當中少了一個說話有點像瘋子,但卻又充滿魅力的代言人。 沒有了Steve Jobs的WWDC,就像沒有了主音歌手的樂隊演出。 作為果迷的我,其實還沒有急著搶購iPhone5、IOS6也懶得upgrade,今個早上,我還是用著我的舊iPod Classic,來試聽我剛剛入手的新耳筒UE9000。 也許,在很多科技迷心目中,蘋果產品已逐漸失去光環,但我還是那一句:「夠用、喜歡用就好了,鬥數字鬥功能的話,悉隨尊便吧。」  “It’s in Apple’s DNA that technology alone is not enough — it’s technology married with liberal arts, married with the humanities, that yields us the result that makes …

Steve Jobs逝世一周年 Read More »

舉頭望明月,低頭See哎瘋。

「人世間最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明明在你面前你卻他媽的在玩哎瘋。」 最近,在微博看到這番發人深省的話,回到家裡,我按捺不住,執着老婆的雙手,熱淚盈眶對她說:「老婆,我從前辜負了你,我答應,以後和你同台食飯的時候,我一定不會再頭耷耷玩哎瘋了。」 和人家講話時,雙眼要望著對方,本來這是基本禮儀,但多得智能手機的出現,所謂的眼神交流,彷彿已成為博物館內名畫肖像般的懷舊事了。 還在「我看著你你看著我」(《你令我快樂過》)?舊曲新詞要改寫,我們現在都習慣了用頭殼頂望對方,真心話只敢隔著手機講。 筆者本來也是這一類近代青年,但最近我已「洗心革面」,戒除手機惡習之餘,我更加入了「國民手機教育組」,希望能喚起大眾對這股社會歪風的關注 。 身為廣告界一份子,筆者當然想盡多點棉力。以下是我絞盡腦汁創作的七大標語連同建議使用方案,各界政府高官立法局議員特首辦新華社國民大小先峰或各位街坊,任君轉貼,拿來作路邊橫額廣告好,宣傳單張也好,無任歡迎。 「成功爭取零覆蓋,手機齊齊放入袋。」西隧口區區議員 「唔想隨街仆,路上行人咪facebook。」道路交通安全委員會 「除本國公民,本範圍內,嚴禁Check-in。」日本駐尖閣諸島領事 「手機玩唔停,靠右企定定。」港鐵扶手電梯安全組 「情願頭岳岳,勢不低頭玩微博。」秋官金句 「淨飲免費,手機餸飯雙計。」好運茶餐廳 「你《Whatsapp》到佢個人,唔《Whatsapp》到佢個心。」情投意合介紹中心 看過以上廣告標語,可能你已熱血沸騰,巴不得將哎瘋劈開,昂首闊步、重新做人。 說不定有一天,你會赫然醒覺,發現閣下的眼前人其實比AKB48還可愛,抬起頭做人的感覺又是那麼棒,晨早空氣哦,原來是如此清新開朗。 其實,此刻的我,正頭耷耷地忙着,在哎瘋上努力用Evernote趕完這篇稿…..@_@ (原文刊登於e-Zone,我是本文作者,本網誌版略有修改)

小確幸咖啡館

十個廣告人,七個會向你抱怨他們的工作如何辛苦如何想轉行。 然後,當中又有幾個會間中發開口夢說:「希望能在四十歲前,提早上岸退休,然後在中環Soho開一家小咖啡館吧。」 但結果,十個廣告人,十個都會繼續庸庸碌碌大半生,然後驀然回首,問:「究竟誰偷走了我的咖啡館?」 你心目中那一家理想咖啡館的你正一邊在和熟客聊天一邊在泡咖啡的燈光柔和角落,其實一直都在那裡。問題是,你願意把目前的高薪厚祿放下,重新歸零,由最瑣碎的小雜工開始做嗎? 同事M,是我上述的十個廣告人中的第十一個。 未夠三十歲,出走廣告行,隻身去了澳洲,在彼邦的咖啡館中打小工,順便學泡咖啡,同時,偷師學習咖啡館營運。 一年後,山窮水盡,回香港面對現實,一邊找老本行的廣告公司工作,一邊參加咖啡師比賽。 無心插柳,比賽期間被人賞識,打本與他合作,開店賣咖啡、也同時賣工業用及民用的咖啡機。當然,不脫廣告人本色,也做自家品牌的咖啡豆。 此外,也為不同的餐廳,提供咖啡製作材料兼顧問的一條龍服務,也有在店內搞一些咖啡講座。 與其說這是一家咖啡館,不如說這是一家咖啡文化小展館。店內只有一張長長的木枱,兩邊就是咖啡器材的展示空間,可以容納的客人不多,但在寸金尺土的中環,小店經營,已算奢侈。 某個偶然的星期五黃昏,路過中環Soho,想起同事M,於是上去打了一個招呼。 喝了兩杯由他親手用全手動的Espresso Machine製作的醒神Latte,再追加品嚐一下蒸餾及滴餾咖啡兩款截然不同的獨特韻味。聽同事M滔滔不絕地說他的咖啡經之餘,也聽了他的創業小故事。 當一家小咖啡館的老闆,其實不一定如大家想象中的浪漫,廣告人當起小店老闆,也不可能再如昔日花客戶的錢般浪費。當十元八塊也是從自己的荷包拿出來時,真正的創意,反而就逼出來了。 咖啡館的品牌標誌做得頗有詩意,據說,也是在網絡找到的自由人設計,所費無幾。 小本經營,當然也沒可能花錢打廣告,自己開個Twitter帳戶,與幾位美食達人聊起來,產品做得不俗,口碑有人免費幫你傳,然後傳媒報導,也自動陸續上門。 辛苦嗎?我問。 「好辛苦哦,不過,很快樂。」 說時,我和他各自都呷了一口Latte,濃濃的Espresso透過暖滑的奶泡送到我舌尖,感覺太棒。 我暗地裡在想,這莫非就是傳說中的小確幸哦?難怪,那一刻,我只呷一小口Latte,就可以如此快樂。 有興趣的話,路過也好,特意專誠要去一趟也好,不妨到到那裡,看看你可不可以也找到屬於你自己的小確幸。 Rabbithole Coffee and Roaster address: 2/F, 26 Cochrane St., Central, Hong Kong. tel: (852) 2581 0861 hours: 11:00 – 19:00 follow us: facebook –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