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毒物

手機快拍、靚相快執 Snapseed

手機快拍,其中一個好玩的過程,莫過於即時在手機上修圖,然後上載上facebook或Instagram。 嫌Instagram內的濾鏡人有我有,熟口熟面,於是,我開始使用其他不同的照片後期工具。 在iOS平台上,當中用得最多的,首選Camera+,作為取代原廠的攝影app,暫時,我還未找到一個比它好的。 拍攝一定用它,但還是嫌Camera+的照片編輯功能未夠仔細,於是嘗試找其他的替代app,問了十個iPhone Photographers,十個有九個推薦了Snapseed(第十個會推薦iPhoto)。 Snapseed好用之處,十隻手指數不完。 說起手指,我就是尤其喜歡它可以用指尖「捽」下「捽」下的人性化介面,除了基本的光暗、對比、白平衡、飽和度等,更可作局部或整體調較。 其他如移軸、散景、剪裁、水平等等效果,也應有盡有。當然,好些特別的個性濾鏡,也包括其中。 如果你是iPad用家,你更會愛死了Snapseed,因為一個價錢,你可以一App兩用。 因此,即使作為一款造價US$4.99的iOS Paid App,推出一年,Snapseed仍吸引了9百萬名下載用戶。 如此好用軟件,最近被Google+收購,上星期最新版本,介面變動不大,只加入了更多的懷舊相紙及菲林效果的濾鏡和相框,當然,可直接匯出分享照片的平台,多了Google+。 但嚇了一跳的是,原本US$4.99的價格,現在免費,同時Android版也免費下載,雙響炮齊放。 Facebook收購了Instagram,據說Twitter也正與某手機攝影軟件密斟(說時遲那時快,已推出,詳情按此),無獨有偶,Google+最近新增了群組功能之餘,也同時推出了Snapseed的Google+新版,此舉想必與其社交媒體發展有關。 看來2013年社交媒體界的兵家必爭之地,一定會繼續是手機快拍及網絡照片分享有關的平台。 以下是小部份我用Snapseed修圖的舊作,全部iPhone拍攝。有興趣的話,也不妨到我的Instagram帳戶多多交流哦。 iOS 下載連結 Google Play 下載連結    

舌尖上的手機

好的好的,我承認,其實我和一眾港男港女潮童潮叔的都沒什麼區別,吃飯前,我總喜愛先拿手機出來,拍張照。 我的心態是,萬一有天我食物中毒,我還可以死有對證,免於死得不明不白。 拍攝食物照片,你當然可以又單鏡相機又打燈,但我不是什麼Food Blogger或美食達人,不想阻礙人家起筷,所以,還是手機快靚正就算。 除了Instagram,因為也喜歡玩Food Spotting,所以往往會把食物照片裁成正方型,方便上載。 拍攝美食,因為貪方便,我幾乎獨沽一味,只用iPhone app Hipstamtic內的Foodie SnapPak。 此特別為Hipstamtic製作的Filter(你也可以說它是虛擬鏡頭及菲林),掛上了David Loftus的大名(名廚Jamie Oliver的指定攝影師),當然就是為拍攝美食而特製。 透過此卷菲林拍攝出來的美色照片,都有一種濃味化不開的垂涎感覺,照片周邊的矇矓景深,也虛擬地製造了少許大光圈的微距散景效果,美味構圖,易過借火。 這套Foodie SnapPak軟件玩了差不多一年,每次拍攝,它還是可以給我驚喜,這正好就是Hipstamtic隨機效果的特色吧。 以下是我拍攝過的部份美食照片,希望各位Food Blogger大哥大姐及美食達人們不要見笑,多多指教哦。

雲端上的Moleskine筆記簿

朋友們總以為,既然我是做新媒體工作的,又熱愛Gadget,平日出入開會做筆記,當然都一定會是只使用電腦、Smartphone或Tablet的Paperless一族。 但事實上,我平日和同事好、與客戶也好,開會的時候,我都會盡量避免做低頭族。 首先,和人家說話,你的眼睛卻總是盯著自己的電腦屏幕或手機,而並非和人家有點眼神交流,換了你是對方,你會對自己印象如何? 其次,當你在聆聽人家講話的時候,拿起支筆來,一字一句地記錄在筆記本上,此舉總會給人家覺得,你是在更用心聆聽他所講的每一句話的。這只是基本的社交禮儀,我的小學老師也教過我,畢身受用。 所以,平日上班好,旅行也好,我的背包總會帶著一本筆記簿。 未擁有Smartphone的年代,已開始用Moleskine筆記簿,有時用來將點子記下,有時用來作開會記錄。 我不算是名Moleskine重度使用者,亦稱不上什麼鐵粉達人,但總算是名忠實用家吧。 自從擁有一台iPad後,也開始使用Evernote這個雲端儲存的虛擬記事簿,主要用來寫稿,也偶爾會用來把開會時寫了在白板上的討論內容,拍張照片,放上Evernote上作為備案之用。 因為同時有使用紙張筆記簿,其實也間中會將頁面上的筆錄內容,拍張照,放上Evernote的雲端,方便日後在Smartphone、Tablet及電腦等不同平台翻查。 最近,見Moleskine與Evernote合作推出的這本Smart Notebook,我覺得簡直就是天作之合。 其實這也不是什麼高科技產物,只是每頁紙張的單行虛線,以及附送的小貼紙標籤,可大大提高透過Evernote攝影頁面時,能更準確地將掃瞄內容的分類。 掃瞄到的頁面,日後透過你Evernote個人帳戶的雲端搜尋,可以方便地找到已備檔的內容,當中,更可包含你手寫字內含的關鍵字。 文字掃瞄辨識,說起來有點高科技,但其實卻是十分人性化的好功能。 每本Evernote Smart Notebook 才港幣$160左右,但卻已經附送Evernote的三個月Premium Service(每個月大概要港幣$40),七除八扣,這本筆記簿才要你幾十塊錢而已。 如果你本身已是Evernote普通免費帳戶用家,的確十分划算,如果你是Evernote與Moleskine雙用的話,你,還在考慮什麼?

Ultimate Ears UE9000開聲文

基於物理性的差異,使用耳罩式耳筒欣賞音樂,與入耳式耳機的感受,當然是截然不同。 連續使用了UE9000三星期,上班下班途中都聽(充電一次,足夠使用一星期)。但每次跑步時,換回我平日用的UE700,驀地裡發覺,耳朵已給寵壞。 UE9000內建四個平衡電樞驅動單元,分別由一組高音、一組中音,以及兩組低音組成,音域相當廣闊。 我主要以藍牙傳輸模式煲機,期間也有以接線連到iPod Classic及電腦交替試聽,作過AB版比較,令我詫異的是,無線與有線所獲取的音響質素,除了隔音效果外,兩者差異不算太大。 於是乎,我開始索性全程以藍牙傳輸的無線模式下,分別透過iPhone4S及HTC One X進行鑑聽,兩者相比之下,後者明顯推得較為輕鬆。 我先用個人試機必聽的John Mayer,他的Heavier Things大碟內第一軌Clarity,樂器舖排得充滿層次,開首的rhythm section暖身,已是為試機而設。 低音鼓的鼓皮聲,跳躍感強卻不模糊,低音電結他鏗鏘有勁卻不渲染。中高音部份的鋼琴單音旋律和電鼓的kick,清晰而不刺耳。 但仍是一貫UE的溫文本色吧,絕對是我的那杯茶,當然,我仍不會排除,有朋友會嫌它低音的力水不夠澎湃。 接下來的Roy Hargrove一人操刀的horn section,John Mayer的假音嗓子等也十分遼亮,穿插其中的多條節奏木結他音軌,紋理盡現,音效電結他聲音,像在我面前由電結他擴音機音箱發出,音質溫暖,副歌部份,所有樂器出動,包圍感很強。 之後,我也採用了幾首節奏較強勁的舞曲,包括David Guetta及Maroon5等進行試聽,發覺UE9000在電子舞曲方面的表現稍弱,彈跳力不及我先前問朋友借用過的Beats Studio。可是,如果拿同樣是藍芽的Beats Wireless來比較,在聽舞曲的表現而言,兩者大概勢均力敵。 大概摸清UE9000的特性後,我開始找來了一堆編曲較多傳統樂器的搖滾樂作品及爵士樂來聆聽,電結他擴音機音箱的音樂色彩,看來在此耳機發揮得更好。 我找來了舊片一張,Dire Straits的名曲Sultans of swing出來試聽,煲了三個星期的UE9000,展示了它最佳狀態下的真本領。 電結他的溫暖感如陳年佳釀,愈聽愈有味,Mark Knopler的豆沙喉及solo結他站了在樂隊的正前方,左右分別給低音和節奏結他包圍著,令人聽得暢快。 再播靚聲王Corrinne May的Beautiful Life,開首純以鋼琴、木結他與甜美的人聲,已足以征服大家耳朵,中段副歌鼓擊激情加入,動態對比不浮誇。 還是那一句,音樂的包圍感很強,解析力很透徹,相信就是這耳機的最優秀之處了。 結論: 作為UE第一台出品耳罩式耳機,UE9000果然沒有讓UE這名字失禮,這是一台音樂感很強的耳機。但它對音樂像有點脾氣,推電子流行舞曲時,顯得有點兒格格不入,推傳統的搖滾樂和爵士樂,卻如魚得水。 設計而言,作為平日出外配戴的話,UE9000的330g重量及體積,其實有點略嫌笨重,它隨機附送的便攜袋套,雖然可方便將單元妥當地收藏,但放在背囊仍有點不太方便(我最後還是用其他普通尼龍袋收藏),便攜性略低及其「老實」造型,可能是此耳機的最大弱點。 話雖說回頭,寫這篇博文時,我長時間地配戴了此耳機超過一小時,感覺上仍是較一般耳罩式耳機舒適的,一經戴上,投入音樂世界後,真的捨不得除下來呢。

Ultimate Ears UE9000開箱文

秋風起,涼風吹,又是大耳牛Headphone出動的季節。 還是嫌連線麻煩,所以一直在考慮入手一台藍芽無線單元,如是者一物二用,既可用手機聽歌,又可用Headphone調節音量、Hand-free接聽來電。 環觀市面上的款式,除了不少年輕人熱捧大B Logo的BEATS,還有較穩陣的選擇如Sennheiser或AKG等。 但耳機這玩意卻是十分個人化的,思前想後,我還是拿不定主意,入手不成。 老早在網絡收到風聲,知道UE(Ultimate Ears)即將有大搞作,於是我索性按兵不動,一等再等。 雖說是鑑聽級入耳式耳機的大哥大,但相對於一眾品牌而言,UE可說是耳罩式Headphone的新丁。 但遲來總比沒來好,最近,UE便一口氣推出了幾款耳罩式Headphone,其中的頂級型號UE9000,正是我在等的那杯茶,藍芽無線Headphone是也。 還在躊躇什麼時候到旺角的耳機店試聽,卻已經收到來自UE的試用邀請,我當然義不容辭Say YES。 不愧是旗艦級型號,UE9000的包裝甚具霸氣,我珍而重之地拖出內裡的禮盒式重磅裝潢,見上面印有UE字款的過光油壓紋Logo,高級。 揭開摺疊式的盒蓋,整件UE9000鋼琴光面單元,藏在啞黑色的吸塑膠模內,劍未出鞘,已具殺氣。 打開盒子下格,內裡暗藏配件如接線及說明書等,另附一個用作外攜用的合成輕物料耳機套,很有高級音響器材的味道。 兩組接線,一組為USB叉電用,另一組則為傳統的細Headphone插,好讓你除了藍芽無線,還可以有線連接其他音響器材。 耳罩部份採用了記憶海綿物料,高貴的皮革觸感,摸上手感覺軟綿綿,配戴起來也十分舒適。 印有UE Logo的耳筒兩側,框架採用了金屬磨光物料,令造型更高級更有份量,但拿上手,實淨得來,330g的重量卻又比想像中可以接受。 (先發開箱文,後續開聲文)

隔空串流音樂 UE Air Speaker

AirPlay並非什麼新事物,事實上,Apple早於2004年已經推出了AirTunes: 一個可透過內聯網把iTunes內的音樂播放清單串流到其他iOS設備的功能。 後來,喬幫主於2010宣佈把AirTunes升級為AirPlay,意指透過內聯網,所有iOS設備都可以把任何多媒體內容互相串流,不再囿於音樂。 AirPlay這技術推出了一陣子,但週邊產品卻來得有點姍姍來遲,有點不像一貫Apple作風。 不過,最近如果你去逛Apple Store及其他的Apple專門店,你會發覺,標榜內置AirPlay無線播放功能的喇叭終於大軍殺到,手中一部iPhone或iPad,就可以把音樂無線串流到喇叭,真爽! 見其他揚聲器品牌都已陸續推出了AirPlay喇叭,我本身也擁有兩對UE(Ultimate Ears)耳機,於是一直心想,不知UE會何時出手? 說時遲那時快,今年四月UE終於推出了他們的首部AirPlay揚聲器,Logitech可能想令人家抹去「電腦喇叭」這印象,於是,這型號便以UE這專業品牌作招牌,名為UE Air Speaker。 我問代理借了一台UE Air Speaker回家測試,開箱時把照片發放上facebook,朋友立即讚它造型實在有點像太空堡壘卡拉狄加(Battlestar Galactica)的宇宙戰艦。 這太空堡壘的造型極之簡約,整體輕微呈弧形向兩邊伸展,主機按鈕設在系統頂部,只有三個,頗有高級音響的設計感,兩旁較小的兩個只負責開關和靜音,中間則為可撥動的音量控制,其餘所有的設定和操控,都交由App及iTunes負責。 正式啟動,整個設定極之簡易聰明,將「朋友號」iPhone放入面前的docking,系統便會自動叫你下載UE Air Speaker的App。 將主機連接家中Wi-Fi網絡,不消兩分鐘,音樂已可以開始隔空傳送,從iPhone轉過去由iPad、MacBook Pro或Desktop PC上的iTunes負責串流音樂,每次轉換過程,也僅需兩三秒。 隨音箱的包裝及說明書都沒有說明,上官網查亦找不到,說的是此UE Air Speaker內裡究竟有多少個喇叭單元,輸出功率有多少。算吧,反正都是數字遊戲,還是用耳朵判斷。 開始認真試聲,開箱後,隨意把主機放了在客廳的地下,可能由於是新機開聲,音場初時顯得有點兒侷促,人聲拖了在大後方。 把音箱放了上書檯,坐下來,讓音箱在接近耳朵的高度聆聽,煲機煲足兩個週末,漸入佳境。音場開始略為開揚,中音部份音色溫暖渾厚,初時擔心的電腦喇叭聲這疑慮,暫且可一掃而空。 播放流行搖滾樂可應付得綽綽有餘,在書房發聲,大開中門,以iPhone作搖控器,去到那裡,選擇歌曲到那裡,把音樂散播至客廳,一下子讓整個家充滿了雄渾的美妙音符,無難度。 但音樂分析力始終有限,正襟危坐鑑聽,播放樂器結構較複雜的古典樂章,更開始顯得有點吃力,音場欠缺深度,層次亦未算鮮明。 總括而言,如果你家裡的音樂檔案是以iTunes為中心,作為一套方便播放及操控音樂的音響系統,這套UE Air Speaker實在是一個不俗的選擇。 我曾經到過Apple Store比較其他品牌的系統,說句老實話,在音質及音樂感而言,暫時還未有一個系統稱得上是極為突出。 所以,如果大家真的有興趣玩Air Play音響系統,勸你在選購時,要考慮的,主要還是價格、外型及操作這三方面。 UE Air Speaker在這三方面算是做得很平均了,當然,我相信一定還有可改善的空間,起碼在負責操控的iPhone App,我覺得總可以追加多一點調較音色的設定,只得高音低音,似乎有點兒遜呢。

無印良Phone: Sony Xperia S

那管你近年韓風強勢過東瀛風,對於經歷過Walkman洗禮的我的那一代人,對Sony這品牌,總是還有點情意結的。 已經是第三次試玩Xperia手機,但這一次卻份外興奮,事關這是事隔與Ericsson合併多年,第一台再次掛正Sony招牌的手機(印象中最後玩過的那一部,是賣相似足Walkie Talkie的小露寶)。 我覺得SE(Sony Ericsson)變成Sony是件好事,最低限度,從此Sony手機可以更名正言順大賣日系,而日系潮風,始終永遠會有一批捧場客,尤其是造型先決的女性用家們。 再說,雖然明明是大芒機,相比起Arc略厚,但厚度仍只有10.6毫米,重量亦可維持在144 克,女孩子拿上手,感覺也很輕鬆。 此機分別有黑白兩色,但我想也不用想,問Sony借機時,指定要試玩白色。 這個白色塑料機殼,據稱採用了納米防污技術,呈半啞面,設計簡約得近乎有點潔癖,拿上手,感覺實在太「無印」太「深澤直人」了(愛不釋手)。 為這產品拍些blog照時,拍得停不了手,覺得自己實在有點像戀物狂,原因無他,從那個角度看都好,這台Xperia實在好看。 亮點之一,當然是機身底部的那條透明bar,於待機狀態中「喚醒」她時,會見到微微地滲透出來的白光,有心思的設計美感,實在令人感動。 但其實,這不是花瓶的裝飾而已,這條透明bar的內裡乾坤,其實是手機的天線,是有用途的設計,絕對實用。 手頭上這台Xperia S還是運行 Android 2.3.7 ,稍後可升級至 4.0。 介面而言,與我上手試用過的Arc相差無幾,但由於這台機採用的是雙核心處理器(Snapdragon S3),流暢度當然高出幾皮 。 4.3吋的屏幕極之艷麗,機身雖薄,但屏幕做得極貼鏡面,光澤溫暖飽滿,Bravia Engine亦果然名不虛傳,播動感720p 高清片,流暢無窒格。從垂直角度觀看,色澤美艷到不能。 但說到底,現時手機買家最緊張的,除了外型及基本功能,便要數相機質素。 於待機狀態中,只需要1.5秒,便能直接啟動相機拍攝,相信這是目前宇宙最強的了。 對焦速度尚可接受,用屏幕觸控追焦對焦,極之方便,營造前後感景深散景,無難度。 用指尖觸控玩「拉焦」,將焦點拖前拖後,移左移右,十足超級傻瓜機,十分好玩。 指尖落在對準的物件,放手,照片自動拍攝,對焦和拍攝速度極快,有一刻,我幾乎忘記了拿著那一部其實是手機。 Panorama 向來是Sony小DC的強項吧,現在移植了到手機,質素一點也不輸蝕。 但操控很講手勢,由左至右,移動得太慢的話,間中會出現上下的灰bar。 玩票地隨便拍了幾張,縫合得尚好接受,變形不算嚴重,唯有站在船上拍的那一張,因為在航行中,持拍時搖晃不定,水平線變形。 Xperia S擁有1,200 萬像素 Exmor R 背照式相機,不算是同級中規格最高,但始終鬥數字最無謂,有圖有真相。 某個星期日早上,拍攝了以下一些snap shot,當天天色有點灰暗,但圖片拍出來色澤仍相當飽滿。 圖片放了上facebook,朋友紛紛問我用什麼機拍,我笑說那只是部DC仔,那部DC仔叫Xperia S。 (點擊可觀看原圖,全部照片沒有經過任何剪裁及後期加工)

GXR A12 之50mm定焦攝力

GXR的確是小眾玩意,用的朋友不多,難怪我每次拿這部機出來,明明是低調的「黑魂」造型,卻總可以引來不少艷羨目光。 實話實說,我沒有擁有過一台GXR,但卻三番四次被毒癮甚深的朋友引誘入局。 某天,在facebook上見到朋友A用GXR拍的相,我終於按捺不住,翌日厚著面皮,打電話給Ricoh的marketing大員要求借機一試。 看過不少評測大讚,我也想體驗一下GR LENS神鏡下的魅力,於是,我指定要試用那支A12 50mm Marco鏡。 初拿上手,被他在對焦時發出的機械聲嚇了一條,對焦速度,要稍為適應一下。 把玩期間,GXR的金屬機身,給予我實實在在的手感,鏡頭與機身的平衡感,不俗。 先向GXR系統不太熟悉的朋友解釋一下,與一般的可換鏡頭相機不同,Ricoh的GXR概念,是將鏡頭及感光原件,做成需要一起替換的模組,機身只負責基本操作。 A12的意思,是代表此機擁有一片大概是千二萬像素的APS–C感光元件,將一片媲美一般入門單反的大幅CMOS,收納在一個大概接近Canon G12尺碼的機身內,難怪,這塊小黑魂,攝力會如此強悍。 以下照片,我全部用RAW拍攝,然後直接從LightRoom export,除了作過適量剪裁,沒有經過任何調色處理,是原汁原味的GXR。 這支50MM鏡最強之處,是它具驚人的近攝力之餘,又不用擔心廣角變形。 拍攝人像(對不起,圖中也有我的愛犬Sophie),移動前景後景對焦,都能夠輕易拍攝出優美的朦朧散景。 進行近距離拍攝,先試拍Table Top物件,啟動微距,除了焦點的細膩位,周邊營造出的散景效果也相當自然。 如果我是Food Blogger,一定會愛死它。 週末去了稔樹灣附近的小農莊買菜,再測試一下GXR的近攝力。 我找了些放在檯頭的菜來拍,自然光下,本來怕會太暗淡,小番茄的色澤,依然甜美。 走近田地間的小物件,再拍。 那個下午天陰陰雨濛濛,本來擔心拍出來會灰灰暗暗,但得出來的效果,卻又超乎我想像中地飽滿細膩。 我沒有靚模,所以只好再叫小狗Sophie擺post。 小狗的毛色和肉眼看見的很接近,她今年就要八歲了,兩鬢開始帶點兒斑白。 週末在愉景灣的跳虱市場,湊巧遇上街頭音樂會。 下午接近黃昏,當日天色很灰暗,嘗試point & shoot,拍跳躍中的敲擊樂手,不容易拍到對焦清晰的照片,這張還好。 晚上九時多,做完gym,歸家去,路過中環,下著悶人的毛毛雨。 凝聚著濕氣的夜中環,我嘗試追逐微弱的燈光,手持拍攝下,間中難免鬆郁濛,但難得GXR的夜攝力,原來也很給力。 後記: 借機兩個多禮拜,天氣都一直欠佳,沒機會拍點陽光燦爛的日子,有點兒可惜。 但一如在網上看到人家的評測照片例子,Ricoh 鏡頭下的色澤,的確有一種獨特的味道。 紅色不會太紅,黃色不會太暖,色彩成像也十分踏實,與我們肉眼看到的,相當接近。但喜歡它或不喜歡它,大多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這是一部老老實實,逼你專心拍攝的相機,操作上,可能不如其實接近級數的4/3或EVIL機般輕易上手,而且,你更要多一點點的耐性。 把它當作傻瓜機用,你未必能夠不費神地拍到理想中的照片,但若果你肯花點耐性,盡量多嘗試不同的手動設定,掌握了少許訣竅後,便不難得心應手了。

用Instagram說故事

是這樣的,如果你有讀過我那一篇「來生不做蘋果人」,你會知道我對蘋果是如何既愛且恨,適逢上近期因工作需要,其實我已默默轉會Windows Phone。 之不過,正所謂「剪不斷,理還亂」,本來我以為自己既然連iTunes內 那幾百GIG歌也可以放得低,應該沒有什麼牽掛了,但想不到,我還是因一隻App而令我與iPhone繼續藕斷絲連。 那就是Instagram。 世間上有很多照片分享平台哦,為什麼一定要是Instagram?這個問題,其實就與塵世間好些感情問題一樣,關係實在太微妙,很難說得出一個具體的理由來。 我只知道,我每次我將敝宅家犬Sophie的照片放上去,總可以輕易地得到世界各地的愛犬人士或拉布拉多粉絲的起碼數十個Likes。 又或者,每次我將我在上環街頭拍到的王家衛式out foc照片分享出去,又可獲到外國朋友的讚許或甚至補一句”I love HK”,實在令小弟感到能為推動香港旅遊盡了一點綿力,其中所獲得的滿足感,遠遠又較諸於在facebook或微博上分享照片時高得多百倍。 Instagram在2010年10月推出,過了兩個月後我才開始正式接觸,那個時候我還在主力玩港產的Steply和Yahoo!的Flickr,起初覺得這不過是另一款照片分享平台吧,應該捱不過一年。 但及後的幾個月,我卻見到她在社交化方面新增的功能愈趨成熟,而且開始可以像Flickr一樣,可替照片加上不同標籤(#Hashtag),讓對同一主題有興趣的拍家,能立即眉來眼去。 加上除了那些寶麗萊式的菲林風格濾鏡,及後再追加的移軸效果,Instagram這東西不單愈來愈好玩,她更重新賦予手機快拍另一重意義。 軟件是死的,人的眼睛才是活的。作為一個提倡手機快拍的照片分享社群,除了平台上的功能事實上,我更欣賞Instagram拍家社群間的人文色彩。 即使是同一個品種的小狗小貓照片,你也可以看到在世界不同角落的它們,如何上山下海遊車河等等,生活得是可以如何地不一樣。 街頭快拍更不用說,除了被隨意攝入鏡頭的城市潮人、巴士站旁的一張椅子、地鐵車廂內打瞌睡的老人、馬路旁邊的拾荒者,都成了無數街拍好手的攝影題材。 任你罵我崇外我也要說,在創意題材這方面,我發覺的本地Instagram用家就顯得有點乏善可陳。來來去去,我見得最多的照片,也不外乎是早餐午餐晚餐宵夜,或者是在某大商場購物後的戰利品等。 事實上,Instagram創辦人Kevin Systrom及Mike Krieger這兩位仁兄都不認為他們所創造的是一個照片分享平台,而是一個說故事的工具,一個可讓大家發掘這個世界週遭故事的工具。 執筆之時,Instagram已一歲有多了,Instagram CEO亦再次公開承諾,會「儘快」推出Android平台的版本,我期望會有更多本地街拍高手加入Instagram的行列,同時也希望Instagram會推出Windows Phone的版本。 這裡有玩Instagram的朋友嗎?有機會就多多交流一下吧,我的帳號是@rudileung。 (原文刊登於e-Zone,我是本文作者,本網誌版可能略有修改)

Sony Alpha A65—中低階價錢,中高階體驗。

某天,無意中在Google+我所follow的某幾位攝影師的貼中(搜尋Photographers Lists,你會找到大量可follow的circles),接連發現了他們剛入手了Sony Alpha A65,還post了好些照片出來毒人,一直有興趣體驗一下Sony半透鏡系統的魅力,如是心血來潮,馬上問代理借機試用。 「為什麼不索性借用A77?」代理問。 因為打算借來旅行,不想拿人家一部過萬的機出門了,況且,A77與A65擁同樣規格的一片CMOS,成像質素,不會相差大遠,加上機身亦較輕巧,旅行就更適合了。 在云云中價數碼單反機中(哦,是的是的,數碼單電才對),A65明顯是個較為冷門的選擇,行貨價定位,介乎Canon 60D及Nikon D90之間,但就規格而言,卻已遠超過交足功課的份量。 先看看規格,2,400 萬象APS Exmor CMOS及最高感光度ISO 16,000(與旗艦機A77一樣)、10fps 高速連拍、15 點對焦、GPS、1080PFull HD 錄影,還有個可垂直翻轉的3″ LCD熒幕,淨機造價七千港幣左右,性價比實在高。 焦點之一的10fps 高速連拍,取機時第一時間試過,正如很多評測都說過一樣,拍攝後要呆等10秒左右,對於我來說,作用不大,也不多談了。 雖然是塑膠機身(淨機身重543g,比A77輕110g),但使用起來,手柄grip位手感極佳,完全沒有塑膠機的玩具感覺。 借了機後,馬上起行。我趁過農曆的時候,和太太去了馬來西亞回她家鄉探親,順道也去了郊遊。 除了kit鏡外,代理還給我借來了一支16-80mm的蔡鏡,後來決定,整個旅程,就這樣一鏡走天涯。 可能給先前的4/3機或Sony的NEX系寵壞了,放進背包上路去,行山時到半路我有點後悔,因為,配上蔡鏡後的A65,原來也有點沉重。 我們一行五人去了新古毛(Kuala Kubu Baru)的吉令河瀑布(Sungai Chiling Waterfall),由於沿途要經過迂迴曲折的熱帶雨林,更要涉水走過六條溪澗(其中部份更要浸過半身),不想拖慢大隊進度,所以當抵達目的地時,我才把相機拿出來拍攝。 拍攝時,也沒有玩什麼濾鏡效果了,全程光圈先決,方便至上。 感覺上,A65的操作與我擁有了好幾年的A350接近,也追加了與NEX系有點兒相似的介面,操作極之容易,接近傻瓜機。 對焦速度還可以,但不知是否心裡作用,速感總好像不及較早前試玩過的NEX5N流暢。 抵達吉令河瀑布時,已是正午,面對剛好在頭頂頂的烈日當空,本來有點苦惱,但A65仍給我帶來了很接近當天目光所及的自然色。 雖然避不了烈日下的陰影,但瀑布的淙淙流水拍攝出來,成像仍十分細緻銳利,也沒有艷麗奪目的藍天與綠葉,老老實實,就是這樣。 人物拍攝,膚色自然柔和,一貫的Alpha風格,未必人人也喜歡,卻正好是我那杯茶。 涉水走過溪澗走了個多小時,來到這裡,見面前的瀑布景色如此漂亮,隨便拍了些照片,我已忍不住要收好相機,赤腳下水享受一下大自然這清泉。 年初二,我與太太一家人去了馬六甲,當天也是烈日當空,抵達時也剛巧是正午,太陽猛得有點兇,但既來之則安之。 馬六甲位於馬來西亞半島的西海岸,是該地最早的一個貿易港口,華洋雜處,更曾經先後被葡萄牙、荷蘭及英國等國家殖民統治,所以城中有不少別具特色的建築物。 因為是農曆新年假期,遊客甚多,到處都擠得水洩不通,人頭湧湧,想避過人潮,拍攝有點難度。 但我仍嘗試不斷舉起相機,希望能捕捉到多少大城小景的人文風景。 由於幾乎是舉機就拍,A65的15點快速對焦,此刻發揮了實際功用,速度感應良好。 遊客必到之地,我們也有去皇家海事博物館及蘇丹皇宮參觀,不知為何,這裡的博物館室內光線都極之微弱,好吧,就正好可考驗一下A65在不打閃光燈下的拍攝力。 出來的效果一般,我又再次覺得反而不及NEX5N,不知是否又是我的心理作用? 總結: 已經用了A350差不多四年,作為Alpha機的入門用家,當然一直都在考慮應該在什麼時候升級。 A55推出時曾經心動過,但後來見NEX系推出,我一直也在兩者間猶豫不定,始終,一台相機,對於我來說,只是旅行時的記錄功具,所以,我還是會輕便先決的。 這台A65,以中低位價格,展示了接近高階型號A77畫質的魅力,當然,在功能上還有不少地方難以一概而論,但對於大部份如我者,想由入門單鏡機晉一級的消費者來說,這確實是一個很吸引的選擇。 可是,我再回頭看那部香港終於有行貨的NEX7,我,又再次舉棋不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