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觀點

是誰淘汰了Yahoo!?

本星期互聯網界的大新聞,莫過於Verizon斥資48億美元,成功收購Yahoo!核心業務,原名為RemainCo的控股公司,將會改名為Altaba,但不用擔心,Yahoo!還會是Yahoo!,並非如外界傳聞所言會改名。 而根據Bloomberg報導,當Yahoo!完成主要網路事業售予Verizon後,Marissa Mayer等6名董事,將計劃離開Altaba公司的董事會,但Marissa Mayer卻仍然會繼續留任當Yahoo!的CEO,與外界廣泛流傳有關她請辭的消息不符。 回首Yahoo!的光輝歲月,曾經是互聯網界的霸主,但過去十多年來,隨着全球互聯網廣告業營收的急速成長,Yahoo!卻逐步把企業推向谷底。 歸根究柢,一如任何沒落的大企業:第一,領導班底混亂與不濟,頻頻更換(21年來換了七任CEO),以致發展方向朝令夕改;第二,作出多個錯對投資併購項目,譬如GeoCities、Overture、Flickr、Delicious和Tumblr等等,買了回來又沒有好好地管理整合;第三,定位含糊不清,在擴大業務範圍的同時,卻沒有一個具領導地位的產品,最後Yahoo!拍賣輸了給eBay,搜尋引擎更被本來當Yahoo!小隊目的Google大大拋離,更別說社交網絡Facebook。 作為矽谷創意科技起家的一員,近年Yahoo!又嘗試朝內容製作方向發展,任誰都懂得說「內容為王」;但當全球媒體老手都在網絡營收上掙扎求存,Yahoo!嘗試建立媒體王國這一構想,我覺得絕對非明智之舉。現實又無奈點說,看看2016年全球互聯網廣告營收的領導者,第一位Google(578億美元)、第二位Facebook(223億美元)、第三位百度(114億美元)、第四位阿里巴巴(109億美元)——試問有哪一家的本業是做媒體內容的? 但有趣的是,先收購AOL,現在又有Yahoo!,Verizon的如意算盤是想透過為其用戶提供數碼內容、手機廣告投放平台,加上其坐擁的十億月均用戶,從而增加營收。 我雖然未能為Yahoo!蓋棺定論,但在全球互聯網廣告業的生態中,Yahoo!的未來角色,我暫時未敢樂觀。 《原文刊登於2017年1月13日 晴報專欄 | 進擊中的Social | 我是本文作者,本網絡版亦根據Yahoo!Finace的報導,稍作更新更正》

是誰淘汰了Yahoo!? Read More »

2017年社交網絡十組關鍵詞

一、Mobile Advertising:看各大數碼平台的收入增長便知,這年代做廣告要先照顧好低頭族,單買手機媒體還是不夠,創意、設計、用戶體驗等,都要為手機用戶度身訂造。 二、Live:由從前的地標打卡、即時圖文分享到今天的視頻直播,現場直播不再是大台獨家,一部可上網的手機、一些簡單的器材,人人都可當直播主持。 三、Retargeting:只要你上過某品牌網站,留下了點點足迹,相關廣告就會對你步步追魂。預計這類針對性廣告將進一步在社交網絡無孔不入,譬如Messenger。 四、AR/VR:圖文視頻都已太普通,為了誘使大家在社交網絡逗留更長時間,更多富娛樂性的虛擬技術將會被應用於Facebook及Snapchat等平台。 五、Instagram Vs Snapchat:這兩個平台在2017年將繼續爭持不下,前者會繼續抄襲後者,後者又會反攻,加入新的功能甚或是「反抄」。 六、Enterprise Social Networking:不少startups用家老早已經在使用Slack,FB和Microsoft亦已經加入戰團,企業版社交網絡,間間公司都要有。 七、ChatBot:聊天機械人並非新事物,但當各大科技企業都在人工智能這領域上搶灘,透過社交網絡行為數據分析,尤其在客戶服務上,這舊酒將會在任何短訊平台上換上新瓶。 八、Messenger:社交網絡的下一波。當大家都已經玩厭了粉絲頁,信息內更私密化、更針對性的軟性廣告內容,將會陸續出現。 九、KOL:雖然市面上湧現了大量不太關鍵又不太有意見的領袖們,開始令KOL這關鍵詞淪為笑柄,但相信各大廣告客戶對他們仍會繼續樂此不疲。 十、Paid Social:Organic reach玩完,大家是時候乖乖進貢,否則你post什麼都無人問津,那些先前買了大批假粉絲的帳號,將會頓成苦主,粉絲愈多,人流愈冷清。 原文刊登於2016年12月30日晴報《進擊中的Social》,本文稍作更改。

2017年社交網絡十組關鍵詞 Read More »

品牌管家與托兒服務

話說上個星期和公司同事到台灣休假兼順道取經,我冒昧地要求拜訪舊公司奧美的台灣支部,獲得當地素未謀面的朋友接見,分享交流,非常感恩。 因為大家都是奧美人,份外同聲同氣,席間我們聊起「品牌管家」這個在奧美根深柢固的企業文化。奧美人都認為,廣告公司的責任,不是單純的幫客戶做廣告想點子就了事,而是要承擔起幫助客戶管理品牌這責任,這個年頭,「品牌管家」要守護的「家」,當然離不開品牌社群媒體Social Media。 我聽見人家的ECD龔大中兄也卷起衣袖,親力親為參與並籌組Content Table這虛擬部門,他還了不得地拖了客戶落水,和他們一起集體創作,最近全聯在社群媒體引發的連串創意,就是這樣誕生。除了感到敬佩,更覺得此舉的確值得香港廣告公司的高層們借鏡,不要再以為Social Media是什麼BTL或公司暗角那個小部門事不關己的小事。 當然,客戶的那一方都要付出,而不是付了錢就了事。事有湊巧,正在拜讀另一台灣廣告創意人盧建彰先生的新作「跑在去死的路上,我們真的活著嗎?」,內裡亦談及廣告客戶與廣告公司關係這話題。 話說,作者曾經聽過有客戶向廣告公司說:「品牌當然是代理商(廣告公司)要負責啊,我可是有付錢呢。」 之後作者作了這個比喻,說到底,代理商其實只是一家大型托兒所,要照顧的小孩不止你一個,品牌是你的孩子,你怎可能把孩子交給代理商就以為可以了事?代理商沒可能24小時照顧你的孩子,你不願意花時間去理睬,出事的風險,很高。 話題回到香港,我便經常有客戶向我們公司要求,希望能幫助他/她們管理品牌的社群媒體,同時又要求要多開幾個頻道,但我通常劈頭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貴公司有足夠可作決策的同事和我的團隊一起攜手合作嗎?(你們夠人手Approve我們的東西嗎?/你們那一方的負責人可以作出決定嗎?) 以為付了錢找了一家托兒所和學校小孩就會健康成長的父母,他/她們小孩的未來,命運堪虞。 品牌都是一樣。

品牌管家與托兒服務 Read More »

堅不離地的廣告界男神 | David Droga

今期 Adweek 封面故事,全美最佳廣告公司的得主是 Droga5,封面特寫除了是該公司的創辦人 David Droga,標題還大大隻標題寫著《Soul Man》,是名副其實的廣告界男神。 我們那些被封為男神的港男,大家主要的目光都只是放在他的胸肌和俊臉,很少會用到有「靈魂」來形容。 的而且確,Droga5 的作品,除了創意精彩,更重要的是,他們從不離地,很貼近消費者心聲。 更更更重要的是,他們的作品,真的令你感到創作人的和觀眾溝通的誠意,有精神上的交流,而不是區區地賣弄小聰明,計算精密的「打獎」作品,不是做來給評判看,Droga5 作品的觀眾,都在電視機、報紙雜誌、網絡或手機面前。 繼 Wieden & Kennedy 做的 Nike 後,Droga5 做的 Under Armour,同樣建立了另一個層次的廣告新標準,運動需要「靈魂」,那些只會靠大明星招徠,贊助靚仔靚女10年跑100K 的運動品牌,兩者的高度,沒資格相提並論。 讀這篇 David Droga 的專訪,他談及他的公司設有 In-house 的迷你製作團隊,甚至有媒體部。 他說他不是傻到要把所有工種都 In-house,反而,他希望同事能夠抓著每一個廣告流程上的基本知識和脈搏,尤其在數位廣告上,大家都要學習落手做,不用做到最精,但一定要懂,因為數位媒體變得太快。 這個想法,基本上與大部分的廣告公司背道而馳,大部分的管理層曾認為,廣告公司應該只專注在「大創意」,執行大可交給外面的小公司或外判公司。 「我們始終是食物鏈的最上層」這想法,比比皆是,我見識過,連一個剛剛畢業的 AAD 也有這態度,於是,在不自不覺間,這些在「食物鏈的最上層」的生物,終有一天,逐一變成恐龍。 UNDER ARMOUR | RULE YOURSELF | MICHAEL PHELPS UNDER ARMOUR | Misty Copeland | I WILL WHAT I WANT 追加閱讀:

堅不離地的廣告界男神 | David Droga Read More »

廣告金句「鑽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原作者是誰?

我不認識蘇先生本人,但信報稱他為創作「鑽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及「去玩、去癲、嚟Ocean Park」的廣告人,於是引起我的好奇,向多位廣告界曾經叱叱風雲的前輩打聽,除了沒有一個人認識這位蘇先生,大家更對這兩個經典廣告是否出自他手筆,予以強烈的否定,除非,這個世界真的有平行時空。 其實,蘇先生已經不止一次讓記者覺得這兩個廣告是出自他的手筆,記者朋友不熟悉廣告歷史,我不能怪責他們,所以,請容許我拋一下書包,「鑽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為DeBeers “A Diamond is Forever”廣告標語的中文翻譯,原創於1947,文案作者為廣告公司N. W. Ayer & Son的Frances Gerety (1916 – 1999),這中文翻譯,很多前輩說是出自80年代香港JWT廣告公司某知名文案手筆,我未能找到當時人確認,但明查暗訪下,卻沒有一位同期的廣告人聽過蘇先生的名字,除非我這些前輩真的通通孤陋寡聞,否則,這經典「翻譯」廣告標語出自蘇先生此說,實在令人難以置信,要知道,廣告人轉工甚密,行頭甚窄,如果真的是廣告名人,沒可能不認識大家。 「去玩、去癲、嚟Ocean Park」則更可以肯定並非出自蘇先生手筆,因為這是當年香港奧美廣告的作品,來自某電視廣告歌曲,填詞是行內人稱發哥的Fred Chung撰寫,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CASH)亦應該有相關紀錄。 我的前老闆在他的個人Facebook上唏噓慨嘆:「到我呢尐老鬼死埋,仲無人會呻㖭。Then it becomes the truth, and there are records on the web。」 讀到他這番話,我更加是心有戚戚然,盼各位傳媒及廣告界行家,能夠為這兩個廣告的原作人平反,不要讓這誤導性的報導,繼續以訛傳訛。 我很少用這三個字,但拜託各位「請-廣-傳」。 追加更正(某前廣告公司老大報料):「鑽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撰稿 : Rebecca Szeto; 廣告公司 :Ted Bates 信報原文:婚戒與畫筆 盛載蘇五雲兩份愛

廣告金句「鑽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原作者是誰? Read More »

給世上唯一的爸爸

有說,中國人比較含蓄,即使是親人,一般都比較怕表達自己的情感。 又有說,父母的光環總是落在媽媽上,爸爸較少受到子女的表揚。 但其實,雖然相對沉默,但爸爸也是支撐著子女成長的背後男人。 今年父親節,我們公司的團隊,一口氣做了兩個父親節的Campaign。 第一個是為飛利浦電鬚刨製作的企劃,我們嘗試探討父親這角色,在子女的成長中,擔綱著一個怎麼樣的角色。 我們做了一系列的對談,除了四位名人,也從多位公開招募的參加者中,選出了六個動人的溫馨故事,六位爸爸,終於站在spotlight下,接受子女的加冕。 第二個是為Canon製作的父親節短片。 其實靈感是來自去年我們做過的一個Canon企劃,我們訪問了很多位Full Frame相機用家,當中有好幾位,都不約而同告訴過我,或多或少,他們都是因為爸爸已開始喜歡攝影的,而小時候,爸爸的相機嘛,當然都是生人勿近的。 以下這個故事,是他也是你和我,只因為,天下爸爸一樣黑(面)。 拍攝當日,因為借出拍攝場地的陳烘老師不方便出鏡,而我又是在場最老又夠「佬」的一位,導演最後決定,由我來飾演中年陳烘老師的店長一角。 當晚,我獲派了一個飯盒做酬勞,還有追加一杯凍檸茶。 這個父親節,祝各位也很難忘、很快樂。

給世上唯一的爸爸 Read More »

【運動品牌廣告,就是奮鬥中的我和你的心靈雞湯】

我在想,即使不是運動能手,相信沒有多少個年輕人(或者是心境年輕的人),從未被一輯勵志的運動品牌廣告打動過。 我也是其中一名,無論是入行前或入行後,作為廣告從業員的我,經常也會因為一輯出色的運動品牌廣告而為之著迷。 Just do it、Impossible Is Nothing,以至是剛剛看到的這一輯#RuleYourself,看完這些廣告,不是給了我多一分動力去做運動,而是像總有一把聲音,繼續在我的耳朵旁邊,喋喋不休地鼓勵著我,叫我要相信自己、要繼續努力、不-准-放-棄。 想成為一個出色的設計師、想成為一個作家,想成為一個好兒子、想成為一個好媽媽….,無論你在奮鬥中的目標是什麼,這種不是為了競賽、人生路上的運動精神,其實可以無處不在。 最近看到很多年輕人輕生的新聞,然後又聽到很多成年人的意見,我想了很久,也找不到什麼解救的答案。 我只是在想,慶幸自己從小熱愛運動,即使表現毫不出色,也未能鍛煉到一副運動員的身軀,但在精神上的體魄,卻或多或少有點幫助。 無論成年人好、年輕人也好,如果能夠先讓自己的心強壯起來,又或者,能夠得到身邊隊友們的鼓勵,無論前面的路多艱難,總要相信有辦法,凡事都可以熬得過去。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和自己賽跑的人,除非你放棄了自己,否則,人生路上,沒有什麼輸與贏。

【運動品牌廣告,就是奮鬥中的我和你的心靈雞湯】 Read More »

萬能俠課長,你,就是我們的英雄。

來自日本宏利保險Manulife的廣告,故事裡,講述一名在大機構工作多年的課長,他為人正義老實、個性倔強率直、對同事關懷備至、有承擔有鑊自己孭,是年輕同事心目中的一位好老闆。 話說有一天,公司需要裁減人手,他第一個自願提出食肥雞餐,提早退休,回老家與太太經營他們的拉麵店去。 同事談論起有關他的二三事,除了對他依依不捨,更是對他心存感激,因為,他不僅是同事們眼中的好老闆,更是他們心目中的英雄,說到這裡,大家都眼泛淚光,帶點唏噓。 這個有關上班族故事情節,老土到不能,可是,這個廣告的可觀性很高,3分36秒,全無冷場,有感動位有搞笑位,而這位課長,則由鐵甲萬能俠Mazinger Z演出。 這個廣告,很明顯是衝著70年代初還是小學生的我那一代的宅男而來的,而我們那一代,屈指一算,亦剛好差不多是故事中這位課長的年齡。 那個時代,沉迷過鐵甲萬能俠的豆靚,九成九都會在浴缸玩個:「出嚟啦萬能俠,落去啦朋友號。」 這個廣告中,看到鐵甲萬能俠課長使出了「鐵甲飛拳」、「氣體硫酸」和「光子力熱線」等必殺技,每個位我都邊笑邊鼻酸酸,是的,你可能會覺得不可思議,但的而且確,有幾刻,我真的幾乎被鐵甲萬能俠課長弄哭。 課長,加油吧,你繼續要做我們的英雄啊。

萬能俠課長,你,就是我們的英雄。 Read More »

媽媽的幸福滋味

雖然我的媽媽已經離開多年,但我還是對母親節這日子相當投入,較早前,為客戶社交平台製作的一個社交媒體小項目,我亦使盡九牛二虎之力。 母親節這大日子,當然不要媽媽操勞,自己廚藝又欠佳的話,出街吃一頓豐富的晚飯是常識吧。 但我一直好奇,那些在酒樓食肆打骰的大廚們,在這大日子當然會忙過不停,當他們在設計母親節菜單期間,會否會想起自己的媽媽,菜式靈感會否來自她? 為此,我走訪了客戶旗下三間食肆的大廚,以「媽媽的幸福滋味」為主題,製作了一系列的內容,我發覺,原來每位大廚的成長路途,媽媽也的確扮演著一定的角色。 【媽媽的幸福滋味故事 – 利園一期安南羅姑娘:一隻蝦頭都不要浪費】 「我係越南華僑,15歲左右,就開始喺屋企經營嘅到會小生意幫媽媽手,一家8兄弟姊妹,送貨烹調都要一手包辦,我亦邊做邊學,經常聽到啲客讚我媽媽所煮嘅食物,開始對呢一份滿足感… Posted by Hysan Place及利舞臺at Lee Gardens on 2015年4月30日 【媽媽的幸福滋味故事 – 利舞臺「莆田」何師傅:要做出讓人想念媽媽煮菜嘅原味】「福建菜唔賣弄花巧,但好考心機,係名副其實嘅心機菜,就好似家人為我哋悉心烹煮嘅一頓家常飯一樣,真正係啖啖心機,表面上再簡單嘅菜式,背後所付出嘅心機,卻一啲都不… Posted by Hysan Place及利舞臺at Lee Gardens on 2015年4月29日 【媽媽的幸福滋味故事 – 利舞臺翠亨邨大廚海哥: 最難忘媽媽煮嘅鹹菜炆牛腩】「小時候,媽媽只教過我學做饅頭,其他時候,廚房係媽媽嘅聖地,唔會畀我哋越池半步。」「記憶中最難忘嘅味道,係媽媽煮嘅北菇炆雞翼同埋鹹菜炆牛腩,尤其係後者。」… Posted by Hysan Place及利舞臺at Lee Gardens on 2015年4月27日 此外,因為內容都是放在社交平台,我們團隊也設計了一系列的小廣告,將媽媽比喻為較Google 、Facebook及Instagram更厲害的人肉網絡平台,為母親喝采。 本來我個人最喜歡Google那個版本,但最後,勝出的居然是Facebook那個,看來在網絡世界,這個年頭,拿Facebook做比喻似乎更能引起大家共鳴。 無論如何,希望大家今天會渡過一個愉快的母親節。 Before Google, your mom was the only person who could answer your

媽媽的幸福滋味 Read More »

Toyota Baseball Party 熱血棒球

當明明是廣告卻拍得不太像廣告,於是,就能夠有效地吸引你乖乖地坐在下來,看足兩分半鐘。 只有在網絡時代的短片廣告,播足兩分半鐘還不會太奢侈,要是放在大氣電波的電視台播送,譬如像我們年年加廣告費的TVB,廣告客戶又那來錢給廣告公司的創作費和製作費? 日本Toyota近年的作品,都是朝這個方向走,由FUN TO DRIVE, AGAIN這一系列的廣告開始,都聰明地充份發揮了網絡廣告短片的優勢。 “Sportscars For All”,概念其實一句講完,有點像任天堂Wii當年「全民皆可成為機民」的產品概念,這一次,是每一個人的心底裏,都有一團熱血棒球之火。 不用我多說,作為國民運動,在日本,棒球就是運動的代名詞。 這個廣告在九州市的小倉街道拍攝,雖然浮誇,因為素人演員的精湛演出,卻令故事充滿真實感。 全城效應全城投入世界盃這一類的電視廣告,由Nike到CCTVB都拍過,但這個Toyota的熱血棒球,又真的令人看得熱血沸騰,看完很想打棒球哦。 更重要一點是,看完這個廣告,我真的乖乖地去了以下G’s的產品網站哦。 http://dkwt.toyota.jp/gs/

Toyota Baseball Party 熱血棒球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