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觀點

Super Bowl 超級碗 2011廣告大格鬥

每年的Super Bowl 超級碗(國家美式足球聯盟的年度冠軍賽),除了足以令不少球迷茶飯不思外,更因為是美國全年最高收視的電視節目之一,亦成了廣告商的兵家必爭之地。 將Super Bowl期間的電視廣告當作茶餘飯後話題,更加是美國人流行文化之一。近年多了互聯網這渠道,不論是重溫或討論廣告片也方便得多了。 華爾街日報便弄了一個Super Bowl 2011 Best and Worst Ads網頁,叫大家來公投,選出最好和最壞的廣告。 好壞很難講,但我覺得最好笑的,就是以下Best Buy的這一支。 廣告找來了樂壇美少男Justin Bieber搭擋樂壇甘草Ozzy Ozborne,這個組合,就真的一絕。 最後笑位,有點像high high地的Ozzy Ozborne兩公婆迷網地問:「What’s a 6G?」「What’s a Bieber?」 後面的茄里啡立即搭訕說:「I dont know, kinda looks like a girl」,指的當然是Justin Bieber啦。

Super Bowl 超級碗 2011廣告大格鬥 Read More »

默默地控訴的游擊廣告

因為創意空間一般比傳統廣告客戶大,所以廣告公司都經常樂意為非牟利團體做Pro Bono廣告。 這當然是個事實,可是,做公益廣告的最大挑戰,卻並非來自創意本身,即使你討好了廣告獎的評判,贏了大獎,其實在普羅大眾的坊間卻沒甚迴響幫不了甚麼忙,便難免惹來「為做而做」或「借人家的名字來為自己揚名」此等非議。 更甚的是,如果創意無限卻同時又勞民傷財的話,更會弄巧成拙。每年的創意大獎,就總是見到一些一邊講環保,一邊製作卻絕不環保的「環保」廣告,每次看見我都皺眉頭,也同時想起,自己也曾經如此樂在其中地閉門造車。 可能是本身組織已極富爭議性,更能發揮創意吧,因此,為國際特赦組織(Amnesty International)做的Pro Bono廣告,每一年,你都不難在世界各地的廣告大獎中找到蹤跡,但當中作品,還是以廣告人賣弄小聰明的居多,可是,最近我看到來自德國的這個,卻印象深刻。 其實我也不懂怎樣為此廣告分類,它在戶外出現,卻並非要付媒體費的廣告牌,我姑且就稱它為行為藝術式的游擊廣告。 是這樣的,大家當然都見過路邊的欄杆吧,這創意就是由一些德國的街頭藝術家,親手逐一繪畫在欄杆與欄杆之間的位置上,從正面看,你只會見到普通的欄杆,打側看呢,你才會見到隱藏在之間的一張臉,這張臉不是何許人,而是Troy Davis,一名在美國喬治亞州被控謀殺,卻因證據不足而被關了在監獄足足19年的死囚。 解構當中概念,大致就是說,國際特赦組織成立的目的,就是要保障人權,讓任何人都能獲得公平的審訊及裁決,因此,要致力讓像Troy Davis這類的死囚事件,不會被隱藏於鐵窗之下,而是能喚起世人的關注,令不可見的,都能見。 當然,你和我都未必認得出Troy Davis這張臉,但相信,同一個創意,在不同國家地區出現時,只要換上另一位大家所關注的人物,便能引起一定的迴響。 基本上,這創意乎合我認為一個優秀公益廣告應具備的三個條件:(一)具視覺震撼,感染力強; (二)製作沒有勞師動眾,少浪費;(三)創意不會過炫並喧賓奪主,能夠引起人對核心話題的反思,而並非單純是廣告本身。 這真的是為人民服務的好廣告哦。 (原文刊登於本人於MetroPop週刊的「廣是廣非」專欄,本網誌版稍作修改)

默默地控訴的游擊廣告 Read More »

對不起,多謝你。

去年年尾,第一次看到此廣告,剛好過完美國人的大節日感恩節(Thanksgiving),大家心照,這個年頭,但凡所謂的大節日,都幾乎成為商家必爭之地,感恩節當然不例外,每一年,廣告商都會千方百計,製作美侖美奐的廣告來搶消費者眼球。 在美國,這年感恩節來了位不少人也意料不到的廣告客戶,那就是一度瀕臨倒閉邊緣的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由面臨破產、美國政府出手打救,以至於今年11月進行IPO(公開招股)並取得空前成功後,為答謝大眾支持,通用汽車旋即在感恩節推出了一輯長達60秒的「致謝式」電視廣告。 這輯電視廣告以純鋼琴音樂襯底,全無對白,充滿電影感的慢動作拍攝,交錯好些經典片段,手法華麗動人,其中,穿插了多個講述失敗挫折後捲土重來的小故事。 包括一名被擊倒後再站起來的拳手;升空失敗後再啟航的登月火箭;被挫敗後跌落深海,來罐大力菜後便充滿力量再來奮戰的大力水手;在1948年的選舉中,戲劇性地在最後關頭擊敗對手杜威的前美國總統杜魯門(勝出的一刻,杜魯門手上高舉《芝加哥論壇報》當時提早用上「杜威擊敗杜魯門」這標題作頭條的報紙),還有其他,恕不盡錄。 最後,廣告出現字幕:「我們都跌倒過,多謝你助我們在站起來」(We all fall down. Thank you for helping us get back up),幕幕先死而後生的史詩式譬喻,象徵通用汽車今回東山再起,意義重大,趁此感恩節日,感謝各界支持。 你感恩,我炮轟。一如所料,廣告甫一推出,大家除了O了個咀外,網民亦立即罵聲四起。 因為情況就有如,你才剛剛借錢給某某脫困,舊債未清,轉過頭來他便擺四十圍酒來答謝街坊,就算他再心存感恩,試問人家會有什麼感覺?要知道,除了製作費,播放廣告也是逐秒算錢的,60秒廣告,肯定是大豪客了。 在公眾對大企業充滿質疑的這年頭,製作為企業搽粉塗脂的廣告,即使概念再好,再未必容易湊效,廣告絕非萬能,就算幫你打造了一個100分的廣告形象,英文諺語中有句Walk the talk,說一套做一套的話,也隨時讓你形象歸零,當然,企業管理層又總愛看到這類大花筒的形象工程。 (原文刊登於本人於MetroPop週刊的「廣是廣非」專欄,本網誌版稍作修改)

對不起,多謝你。 Read More »

MINI奪車奇兵—虛擬世界地標活動

不需要什麼官方統計數字告訴我們,隨便在地鐵車廂內四周觀察一下都知道,智能手機(Smartphone)市場目前大熱,此外,再加上手機內置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全球定位系统」的普及化,相信將會有更多與LBS (Location-based Service) 「適地性服務」相關的項目誕生,不用蘇師傅幫忙我也可預料到,2011年將會有愈來愈多廣告推廣活動,也會大玩LBS。 目前,在美國,只要你用智能手機上Facebook,你便可以啟動新增的Places功能,辨識你目前的所在位置,然後進行你的「動態消息」更新,告訴朋友們你在那裡做著什麼,由此引伸,相信你也會猜得到,就在你當前位置附近的商戶,便可以乘機向你推銷產品或發放優惠。 LBS當然不是只有硬銷和派發優惠券,較早前,MINI Cooper便在瑞典的斯德哥爾摩市進行了一項別開生面,名為MINI Getaway Stockholm的廣告推廣活動,召喚大家一起在虛擬世界尋寶。參加者先要下載一個iPhone app,內裡會透過手記的GPS,告訴你一輛MINI Cooper的所在地(地點是真的,但汽車卻是虛擬的),只要你在這輛車的50米以內範圍,你就可以將它據為己有。 就是這麼簡單?天下當然沒有這種便宜事,好好聽著,你需要在比賽週內,於手機上持續保管著這部虛擬MINI Cooper,直到活動完結為止,你才可成為最終勝利者,贏得這部MINI Cooper,但活動期間,任何下載了這個iPhone app而又在你附近50米範圍以內的朋友,都可以過來搶你這部車,所以,由拿到這部虛擬汽車那一刻開始,你就要疲於奔命,避過對手的狙擊。之不過,這個活動只限在斯德哥爾摩市內進行,所以,你不要指望可以逃之夭夭,一經離開本市,你就會被立即取消資格。 這個活動實在「陰質」,試想像一下,即使你拿了這部車在手,你就將要展開亡命天涯般的生活,每一分鐘都要提心吊膽,生怕附近隨時都會有奪車奇兵出現,其難度及驚險度,比起上網種菜此等網上虛擬遊戲,真的高出幾皮,刺激得多。 雖然活動已經結束,你不妨也到這裡的MINI官方YouTube頻道,除了此活動的個案短片外,更有曾參與此活動的朋友及勝出者,一起與你分享心路歷程,相當有趣。 (原文刊於本人於MetroPop週刊的「廣是廣非」專欄,本網誌版稍作修改)

MINI奪車奇兵—虛擬世界地標活動 Read More »

塑膠詩人Karim Rashid新傑作—Bobble環保濾水瓶

熟悉我的朋友,平時都會見都我的背囊旁邊,總會自備可循環使用的水瓶一個,這個習慣,已有多年,無論你在辦公室、健身室或行山的時候遇上我,都是一樣。 瓶裝水的膠水瓶不適宜循環再用,容易製造不必要的浪費,所以,若非逼不得已,平時我也儘量不會購買。 近年,漸漸發覺,自己不再孤獨,見身邊愈來愈多朋友都像我一樣,自備水瓶。 水瓶的設計,選擇亦愈來愈多兼愈來愈漂亮,你到city’super或LOG,ON看看,就知我所言非虛。 最近,我又發現新大陸。 Bobble是一個來自美國的環保膠水瓶新品牌,”Make Water Better”一句產品標語,你大概已猜到,他們不止是生產膠水瓶而已,這設計得有型有格的透明水瓶,更是內有乾坤。 事實上,每個水瓶的瓶蓋,都會設有一個活性炭濾水器,能夠將自來水淨化,去除雜質兼水中的氯,變成合乎NSF International Standard 42衛生水平的可飲用食水。 在一般的情況下,每個Bobble專用的活性炭濾水器,大概可使用兩個月,淨化達150公升的自來水(濾水嘴可獨立購買,膠水瓶可循環使用)。 Bobble設計人是素有「塑膠詩人」之稱的Karim Rashid,在他的鬼斧神工下,就連環保膠水瓶都忽然變成潮物。 但願少買瓶裝水,多用環保水瓶能夠成為大家的生活習慣,而並非一時的潮流,地球會多謝你。 大家齊齊多喝水。

塑膠詩人Karim Rashid新傑作—Bobble環保濾水瓶 Read More »

快閃活動短片變廣告—Life’s for sharing

有不少廣告客戶早已明白電視廣告時段原來也是觀眾上廁所的黃金時段,加上大家亦發覺不少人上YouTube看影片所花的時間已愈來愈接近看電視,於是乎,你可能也會察覺到,近年愈來愈多廣告客戶會視YouTube這類網上視像平台為另類的廣告影片投放頻道。 T-Mobile 是歐洲一家著名的流動電話網絡供應商,大概是兩年多前吧,正值金融風暴期間,全球彌漫一片不景氣,但生意再難做也要繼續做,出招宣傳搶新客還是必要的,可是,如果在這些時候做大花筒賣廣告又好像不太政治正確。 於是T-Mobile便製作了一支YouTube限定的「廣告」短片,宣揚一個十分簡單的正面訊息「生活就是分享」Life’s for sharing, 企圖鼓勵大家多點透過手機和家人朋友分享生活點滴。 與其說這是廣告,不如說它是一個快閃活動的紀錄短片,話說在人山人海的英國利物浦街站(Liverpool Street Station)內,音樂突然響起,混雜在途人當中,本來毫不顯眼的數百名舞蹈員,逐一展示真身翩翩起舞,整個車站大堂頓然洋溢一片歡樂氣氛,途人們亦用手機爭相告知家人或朋友,整個活動中路人甲乙丙的真實驚喜反應,都由預先安排好的多部攝影機捕捉下來。 此片只放了上YouTube,結果相信大家也會猜到,其瀏覽人次,在很短時間內已達到數百萬(目前已累積了二千多萬)。於是,T-Mobile很快便再下一城,在倫敦特拉法加廣場(Trafalgar Square)築起了一個臨時大屏幕,並聚集了萬多名途人,然後把多支米高風傳給他們,邀請大家來個萬人K歌大合唱,一起齊唱名曲Hey Jude,搶得到米高風的朋友,都有機會被攝影機拍下他們那一刻的神情,同時即場出現在面前的大屏幕上。 剛剛我又看到T-Mobile的新攪作,今次他們移師到來希斯魯機場的旅客抵步出口(Heathrow Terminal 5),預先安排好的「偽」接機途人,失驚無神地走近剛抵達的旅客,然後以人肉發聲的樂器,為他們立即送上一曲歡迎回家。 本來已因舟車勞頓一臉倦容的旅客,紛紛被這驚喜式歡迎弄得精神為之一振兼雀躍非常。雖然其即興意味已不及第一支的百人舞動般自然,但這輯的短片可觀性仍高,起碼能換來你的會心微笑。 想欣賞更多相關的有趣片段及其幕後花絮?到T-Mobile在YouTube那個名為lifesforsharing的頻道就可以看到。 (原文刊於本人於MetroPop週刊的「廣是廣非」專欄,本網誌版稍作修改)

快閃活動短片變廣告—Life’s for sharing Read More »

Google 鬥一番

Google可能是廣告史上最靠賣廣告發達,但反而在推廣上最少賣廣告的成功品牌,皆因Google的成功,不管是她的產品或廣告服務,九成都是拜用家的口碑所賜。 自從建立起其自家In-house創意推廣團隊Creative Lab以來,Google在網上的搞作愈來愈密愈來如有趣。終日都在Google Labs「蒲」的我(哎喲,內裡滿載一大堆還未商業化的創意新服務哦),最近我便赫然發現了這個名為Demo Slam的活動。 Demo者,現身說法的示範也,其實Google向來都極之擅長製作不同的短片,以趣味手法向大家示範其產品或案例。這個Demo Slam,顧名思意,就是Google擺個擂台,號召不同的隱世高手出來,為Google的產品製作Demo短片,然後就比拼一下誰拍得最牛,每個星期有兩組對決,勝負由公投決定。 執筆之時,第一組參賽者已經勝出,參賽項目是Google Goggles這認圖服務(用手機拍張圖,她便能認出此為何許人或何許物),短片中見一干人等,以血肉之軀模仿美國著名的景點—–總統山(Mt. Rushmore),由於四人模仿的總統人頭石像扮得極為神似,於是便成功讓Google Goggles「點相」。 此活動實在一舉兩得,一來Google Labs內其實早推出了一大堆表面無聊實則有料的創意產品,是時候來一次大晒冷,二來這類UGC(User-Generated-Content)活動實在又可提高用家的參與,從中讓他們更了解產品的優點,繼而進行口碑營銷。 內裡還有好些笑笑小電影,全部由用家製作,每支短片都示範了一項Google的服務,三歲小朋友都看得明,科技,原來可以如此親民。 (原文刊於本人於MetroPop週刊的「廣是廣非」專欄,本網誌版稍作修改)

Google 鬥一番 Read More »

移軸城市推廣「迷你價」火車票

不要以為我從事網絡廣告工作,就一定會看扁其他傳統媒體,其實,我對做得出色的平面廣告,依然情有獨鍾。 那管你什麼iPad、Kindle或Galaxy Tablet如何盛行,製作又做得如何互動精緻,印刷始終是一種藝術,一書在手再加上印刷得美侖美奐的圖文,恕我老套,暫時我還是覺得這是較佳的閱讀體驗。 話題岔開了,快來為大家介紹這套瑞典鐵路局的平面廣告。 廣告訊息十分直接了當,就是要推廣由瑞典直達各大歐洲城市的超平價火車票優惠,創意就是說,這優惠是名符其實的「迷你價」,城與城之間的距離拉近了,所以就連這些目的地城市,也變得「迷你」起來。 構圖用上了近年連普通小DC或iPhone app也可以玩的移軸濾鏡效果,將每個歐洲城市變成迷你模型般,製作十分簡潔清新,也沒有賣弄什麼小聰明,只用了流行的軸濾效果來幽了一默,各大歐洲城市忽然變成小人國,那個迷你價錢牌亦十分可愛,低成本製作卻一矢中的,我就是喜歡。 Gothenburg at a mini price from 95SEK SJ InterCity The train with the small prices Advertising Agency: King, Stockholm, Sweden Creative Director: Frank Hollingworth Copywriter: Pontus Ekström Art Director: Alexander Elers Photographer: Alexander Crispin

移軸城市推廣「迷你價」火車票 Read More »

MetroPop新專欄

多得網友文地貓的介紹,由上個星期開始,我會於地鐵派發的刊物MetroPop中,有一個小小的專欄。 (文地貓是我在網上真正「以文會友」所認識的朋友,我覺得,我和她呢,都真的是古代人矣。) 經MetroPop的老總批准,我以後可以將已刊出的稿件,放上來和大家分享,點擊上圖,可看到較大的原稿。 雖然未有客戶肯做,我又經常被人「柴台」(喝倒采),但我還是覺得QR Code是有可為的。 所以,由第一期開始,我在每篇稿上都會附上一個QR Code,希望能方便到大家,以後在地鐵一邊閱讀,一邊就可以立即用QR Code,登入相關網站或收看視頻。 希望大家會喜歡,多多給我意見。

MetroPop新專欄 Read More »

「憤怒鳥」上以色列電視台與「邪惡豬」大打出手?

過去幾個月來,我眼見身邊不少朋友,都因為沉迷Angry Birds,大人大姐,終日玩得茶飯不思。 更有平日本來不打電動的,說連Level 4都過不到,於是愈玩愈Angry,難怪Angry Birds長期成為iPhone及Android下載榜的冠軍,就連New York Times等大報也有推介(按此看相關報導這裡)。 Angry Birds好玩之處,在於一個敵我分明的單純世界,Angry Birds的雀仔蛋被Evil Pigs偷了,為保家園,Angry Birds以日軍敢死隊般的「鳥」肉炸彈,空襲Evil Pigs陣地。 全球超過60個國家下載,坐擁最少6百50萬下載次數,Angry Birds除了變成了一個現象,更迅速成為一種文化。 除了生產玩具之外,目前,據聞Angry Birds的遊戲出版商Rovio,現在正與荷里活的製作人洽談電影大計,是的,Angry Birds正準備晉身大銀幕。(按此看相關報導這裡) Angry Birds最近殺入了以色列搞笑電視節目’Eretz Nehederet’ ( A Wonderful Country),話說節目主持人企圖平息干戈,希望能勸服Angry Birds與Evil Pigs停戰。但當然,最後都是初而口角,繼而動武收場。 Angry Birds講粗口(說穢話)的那一刻,我真的爆笑了出來。

「憤怒鳥」上以色列電視台與「邪惡豬」大打出手?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