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di

2014香港社交網絡大事回顧與展望

今年的香港,我們一起經歷了一個大時代,不管你取態如何,喜歡與不喜歡都好,在這個城市,社交網絡界所能發揮的影響力,已經踏入了一個引爆點階段,沒有人可以忽視。 慣性收視,一台獨大,是香港特色,同時,也是不同界別媒體的生態,可能是,香港人實在太忙,在媒體平台的選擇上,一邊有所不滿,卻一邊繼續偏食。在香港,要數社交網絡平台,Facebook依然是主流,即使是近年愈來愈人氣的Instagram,其實也是Facebook旗下分支。 但要注意的,是Facebook對其他社交網絡的「排他性」也愈來愈強,其內容曝光率的運算模式,亦集中令更多願意付費的廣告商受惠,加上明年即將進一步限制具宣傳性的內容曝光率,所有廣告客戶都要接受,免費午餐不再。 在香港,其餘的外國選擇,譬如像Twitter、Vine、Pinterest或剛剛登陸香港的YELP,始終還是停留在小眾階段。至於專業平台LinkedIn,在香港亦似有起動跡象,但由於走高檔媒體路線,大部份廣告商依然卻步,用戶使用行為亦偏向被動,某程度仍屬另類小眾。說到龐大的中國社交網絡平台,由於用戶未能暢所欲言,加上緊張的政治氣氛籠罩下,亦間接令一度廣受歡迎的微博,逐漸在香港市場式微。 雖然平台逐漸收窄,但言論卻是百花齊放,Facebook逐漸成為自媒體,或者是網絡原生媒體挑戰傳統媒體的主力平台,主流新聞媒體即使如TVB,亦多次因報道被指責有所偏頗,繼而遭網媒及普羅網民猛烈批評,新聞客觀中立性備受質疑。這個時代,由於人人24小時「在線」,人人一部智能手機就隨時當記者,在社交網絡資訊爆棚的情況下,表面上,新聞透明度似乎增加,但同一時間,就同一事件,卻隨時可以衍生出不同立場者的多個不同詮釋,良莠不齊在所難免,作為新聞讀者,頭腦需要更加冷靜。 以下是筆者列舉了過去一年,個人認為在香港較具代表性的社交網絡大事件,不知道,當中又有那一件又曾經與你擦身而過? 一)香港社交網絡用戶,重新認識Twitter 由西方及至中東國家,或甚至是我們的彼岸台灣,在每次大型社會運動期間,由於它的實時性、公開性、國際社會關注性與訊息密集性,Twitter往往成為了箇中推波助瀾的核心社交網絡平台。本來,Twitter在香港,因訊息內容是英語為主,以至向來只是一小撮居港外國人,或者是較西化的本地人的小眾社交網絡。可是,今年於9月至12月期間的「雨傘運動」,尤其是在事件爆發的初期,Twitter卻罕有地擔綱著一個重要的角色。 第一,在召集群眾,以及實時在告急期間互通消息方面,Twitter頓然成為了一個廣播及指揮平台,雖然訊息混亂,但仍發揮了一定的組織作用。第二,由於不少國際新聞網絡,都會透過Twitter的實時內容,作為第一手新聞的參考,不少運動群眾亦明白到,可藉此而提高國際社會就該事件作出關注,於是便紛紛將運動有關的圖片或文字,實時地於Twitter海量發放和轉發。我的個人帳號內容,便先後被不同國際新聞網絡的記者包括CNN轉發。 二)社會運動,現場與社交網絡同步發生 由於社交網絡的實時性質,加上大量用戶自發性地上載即時內容,雨傘運動期間,社交網絡的影響力,已經超越了傳統媒體,又或者可以說,即使是傳統媒體,也要依靠社交網絡平台,作為推動其網絡頻道最新內容的瀏覽量推動引擎。讀者則一邊透過社交網絡追蹤事件,同時也於現場見證實況,虛擬與現實,同步雙軌進行。 三)網絡媒體,更趨社交媒體化 無論是由傳統轉戰網絡的媒體出版,或者是在網絡原生的新媒體,社交網絡都扮演著一個更重要角色,是網絡瀏覽量的催化儕,是網絡生態重要一環。不少傳統媒體的網站,為了與讀者進行互動,亦為了吸引人流,因而同時要兼營一個Facebook粉絲頁,在英語為主流的國家,還要有Twitter,如果社交網絡平台經營有道,更隨時有機會成為媒體廣告收入的分支,或者是為廣告客戶提供附加價值,在集團經營的社交網絡上,一手包辦內容創造、傳播、宣傳等,在云云本地傳媒中,今年尤其以「新傳媒」最為積極,動作最多,值得同業效法。 最近登場的HKTV,由於本身具備了社交網絡的話題性,甫一登場,已經成為了觀眾每天在Facebook茶餘飯後的熱門話題,就連最近與麥當勞合作的植入廣告,也成為了大家在Facebook的討論熱點,可想而知,即使是賣廣告,這個年頭,也需要創造成社交網絡話題。 四)後「主場新聞」時代,網媒繼續上路探索 的確是曇花一現,可是,「主場新聞」依賴博客提供內容的獨特經營模式(雖然是借鏡自Huffington Post),其實某程度已影響了不少新聞讀者的閱讀習慣。有一段日子,「主場新聞」的網絡內容,是不少朋友在Facebook分享的主要新聞之一,隨時超越主流媒體。突然結業前,該網站亦開始受各大廣告客戶的垂青,本來前景開始向好。有趣的是,「主場新聞」本身的Facebook粉絲頁亦經營得不俗,即使已經停止內容更新,依然坐擁超過27萬的粉絲,是個獨特的媒體現象。踏入後「主場新聞」時代,網媒依然繼續探索其生存空間,以及廣告及商業模式上的突破。 「香港獨立媒體網」、「獨立媒體」、「輔仁媒體」、「熱血時報」等等,雖然離主流仍有距離,但由於其內容的社交話題性,以及平台管理人懂得運用Facebook粉絲頁構成其媒體生態一環,因此仍具備一定影響力。另一方面,也不要以為只有支持社會運動的網媒才有市場,「港人講地」及「幫港出聲」等維穩派,其實亦有一定的支持者,聲音不容忽視。 編按:2014年12月22日,「主場新聞」宣佈重新上路,易名「立場新聞」,執筆之時為2014年12月25日早上,短短四天,尚未發表過任何實質內容,其Facebook粉絲頁已累積超過3萬3千多名粉絲,社交話題性依然。 五)Facebook粉絲頁,也可成為獨立媒體 為了保持一定的社交網絡影響力,這個年頭,上述的網絡原生媒體或傳統媒體網絡版,同時也要兼營一個Facebook粉絲頁。但另一個有趣現象,就是有些網媒基本上是可以完全沒有網站,亦無需透過社交網絡帶動站外瀏覽量,Facebook粉絲頁是純粹如媒體般獨立運作。當中的表表者,可能就是明明是主打週刊實體書,卻聰明地透過Facebook粉絲頁聚集粉絲,擔綱實體書推廣的「100毛」,這個獨特的生態模式,在未來的日子,實在值得其他傳媒或營銷人士探討,到底凝聚社群重要?還是帶動網絡瀏覽量重要?經營模式亦有什麼不同?當中,又能否孕育出另一種商業模式? 六)網絡短片,將成社交網絡主流內容模式 網絡影片,不再被YouTube專美,一、兩分鐘,甚至是只有數秒鐘的網絡短片,逐漸成為了另一種廣受社交網絡用戶歡迎的內容展現模式,繼Instagram可上載15秒短片後,Facebook亦高調地推出短片廣告模式,實行與YouTube分一杯羹,近月來,如果在Facebook分享YouTube短片,「能見度」已大大減低,知情識趣的粉絲頁經營者,開始直接上載影片,試圖爭取更多眼球。經過一年醞釀,2015年相信是Facebook社交短片的成熟期,平台經營者需要投入更多資源製作短片,難度挑戰,愈來愈高。 七)冰桶挑戰,爆發社交網絡捐款潮 2014年不得不提的是社交網絡盛事,背後推波助瀾的,除了是社交網絡的病毒式傳播,更重要的,是當中參與人士點名式的「人傳人」社交網絡影響力,直接影響了這一趟善舉的成果,除了娛樂圈,香港不少企業界的名人也不甘後人,積極參與。一如上述所言,直接在Facebook上載的原生短片內容,亦成為在社交網絡內容成功爆發的因素之一。當然,此活動亦蔓延至其他平台包括新浪微博、Instagram及YouTube,但不容忽視的,還是此活動除了發揮了社交網絡的短片優勢,同時,在平日充斥互相攻擊爭拗的言論以外,社交網絡圈亦罕有地大規模展現出人性善良及關懷社群的一面,值得鼓勵。 八)小圈子社交網絡湧現 大型社交網絡如Facebook及中國的微博走向主流,成為廣播式社交平台,另一邊廂,社交網絡亦走向小圈子法發展,WeChat、LINE或其他新興如Snapchat、Telegram、Firechat等即時通訊平台,由於也有群組聊天及發放消息功能,逐漸吸引了部份用家「轉台」。由於時間多花了在小圈子社交網絡,在主流社交網絡包括Facebook逗留的時間亦相應減少,這是任何媒體都難以扭轉的命運。 九)Facebook積極為中國企業,打開世界脈絡 最近頻頻對中國伸出友誼之手,當然不是為了打入中國巿場,Facebook此舉,其實是為了打中國本地企業的主意。事實上,近年中國企業透過在Facebook建立粉絲頁,積極拓展海外市場,早已成為新一輪的社交網絡廣告商機,今年Facebook在香港高調插旗,成立主理大中華市場的團隊,當然也是為中國市場未來的發展而鋪路。 十)Facebook unfriend潮,是撕裂還是分眾? 一場社會運動,引發了對壘陣營的群眾,紛紛因政治取向不同意見相左而在Facebook上互相unfriend,有媒體監察者認為,雨傘運動導致社會出現撕裂,但其實,在社交網絡的所謂朋友,關係本來就是相當脆弱,所謂的網絡絕交,其實只是一次自動分流分眾的行為。社交網絡上,不同意見者各據一方,只會聽到同聲同氣的聲音,某程度,社交網絡表面上言論開放,其實,卻愈來愈像多個分隔開的密室,對方的聲音,未必聽到,值得大家反思。 (原文刊登於2014年12月27日及2015年1月6日香港信報【經管錦言】,本人是該文作者。)

2014香港社交網絡大事回顧與展望 Read More »

暖感恆溫,輕巧自如 | PUMA KEEP HEAT羽絨外套

較早前,在PUMA的Facebook粉絲頁看到【來自星星的你】的安宰賢,為2014冬季的KEEP HEAT系列當model,看來,無論在設計、剪裁及宣傳,這個來自德國的運動品牌,今回終於有特別為照顧亞洲市場的時尚產品。 可能見UNIQLO的Heat Tech年年大熱,PUMA亦不甘後人,獨家研發了名為KEEP HEAT的「5℃ 暖感升級科技」,製作成這系列時尚與功能兼備的羽絨外套。 外套內襯採用了最新研發的瑞士禦寒技術,加上來自韓國DYNTEX公司獨家研發的銀色熱能反射物料,能透過身體體溫作反射作用,達到恆溫保暖效果。 據稱,KEEP HEAT技術,在一般情況下,能夠比普通禦寒物料,創造高約5℃ 溫暖感。 聖誕假期期間,香港氣溫持續在14-15度左右,加上有點微雨,外出時,內裡我只穿著了一件Under Armour長袖緊身衣,外面則披上這件軍綠迷彩造型的KEEP HEAT羽絨外套,輕便之餘,保暖度效果亦相當好。 每年冬季,通街熟口熟面的羽絨外套在所難免,不想和大家撞衫的話,PUMA的KEEP HEAT絕對是一個不俗的「暖身」選擇。

暖感恆溫,輕巧自如 | PUMA KEEP HEAT羽絨外套 Read More »

Coldplay |Ghost Stories 鬼迷心竅

20多年前,十位樂迷初認識 Coldplay,九位都相信是因為 《Yellow》。 話說 2000 年推出的 《Parachutes》 專輯,坐在我辦公室鄰房的英國女同事 A 第一時間買了一張,連續兩個星期,一日最少洗腦式 loop 播三次,每每播至《Yellow》,她更立即無影鼓無影結他再加 Chris Martin 上身,雀躍奔放,毫無掩飾。 事後,我有沒有因此而聽厭了《Yellow》這首歌?奇怪地,後來我也像我這位同事 A 一樣,被這首歌曲的正能量感染了,每一次反覆再聽,都會讓我體會到不同氣氛的亢奮。 一眨眼十四年,Chris Martin 由當年廿歲出頭的黃毛小子,如今已為一對孩子的父親,妻子是荷里活萬人迷 Gwyneth Palrow,Iron Man 的至愛。 人到中年,婚姻亮起紅燈,可是,The Show Must Go On,Coldplay 在 Martin 領軍下,期間,正好推出第六張專輯《Ghost Stories》,整張專輯彌漫陰沉低調的小品氣氛,一反過往 Coldplay 的正能量大器風格,適逢其會,實在太難令人不會聯想到,今回樂隊的音樂主題,製作期間,曾否被樂隊主腦人 Martin 的婚姻狀況影響。 Coldplay 向來十分重視專輯的故事和主題,《Ghost Stories》同樣是概念意味很濃的一張專輯,專輯點題的所謂「鬼故事」,其實是指人生在世,總難免會被自己過去的一些事情所纏繞,左右了你的將來,也可能會影響你對新一段感情的投入。 根據 Martin 個人詮釋,所謂的 ”Ghost”,就是影響着今天的你,或甚至是未來的你的那一些「過去」,假使你一直沉溺在這一些「過去」,或甚至是那一些不愉快的經歷之上,正所謂的等價交換,你的「將來」,也將會是這些「過去」的沉澱,「將來」就是這樣煉成的。 說起來有點像佛偈,為了不想活於「過去」的陰影中,索性將心底話釋放於音樂之內,《Ghost Stories》專輯內合共九首歌曲,都是與這些「過去」有關,九段「鬼故事」,九段都與樂隊主腦人 Martin 揮之不去的一些「過去」有關。 整體音樂風格,主調也相當灰暗,專輯甫一展開,Martin 便立即開誠布公,赤裸裸地以一個容易受傷的男人的姿態出現。樂隊編排結構方面,Coldplay 亦回到原来的起步點,回帶到早期配器較簡潔的瘦身階段,所以,不要期待這張專輯會有如《Viva la Vida》的力拔山兮,又或者是《Mylo Xyloto》中的多幕大型搖滾歌劇。

Coldplay |Ghost Stories 鬼迷心竅 Read More »

攝力、耐力、設計力|Sony Xperia Z3

色即是Z|色彩款式較獨特 「你想要初音綠、確不銅、抑或是林寶堅橙?」 聽見身邊的年輕同事,議論紛紛,研究應該選擇那一部顏色的Z3,似乎,大家對新一代Z系的焦點,都是先落在顏色選擇這方面。 「Z2推出的時候我沒考慮過升級,因為用得好好地,沒需要換機,但今次來到Z3,相信很難抗拒了。」 試用這部Z3期間,湊巧遇上兩位還在使用Z1的朋友,見我正在使用Z3,大家都異口同聲地如是說。 至於我,完全是白紙一張,未有親身使用上兩代Z系的經驗,無從比較。顏色方面,我還是鍾情較耐看的鋼琴黑。 機身設計|實實在在的小平版 但初拿上手,發覺整體機身,無論是正面或背面的強化玻璃面板,用料都相當紮實。鋁合金邊框的細節位,做工亦十分細緻,方方正正,感覺像塊小平板。 簡潔優雅的設計工藝,加上防水接口的細節,用料交足功課,就予人實實在在的良好感覺。 公司同事有上兩代的Z系列,借來比較一下,發覺外貌最明顯的分別,是在於弧圓框邊的設計。 審視熒幕的做工,邊位與四邊緊貼,纖薄的玻璃熒幕,背面的鏡頭位,像已花盡心思,省掉了任何的多餘位置。 拿上手,新款的弧圓邊框手感更佳,重量適中,我習慣把手機袋在牛仔褲前面的褲袋,比起舊款的巖巉方角邊,亦袋得較為舒服。 我的手汗大,此機身的光滑物料又有點跣手,用了幾個月,我已經跌了落地起碼四、五次,幸好都是側面落地,鋁合金邊框已有少許凹痕,建議最好加一條手機繩。 高質音源|讓Walkman再生 由於事先張揚,Z3可支援更多不同的高清錄音制式,於是,我分別試聽了FLAC與WAV的高質音源檔,也聽過一般320 kbps的MP3,並且啟動了Walkmam內的Clear Audio+作前後比較。 由於是最高音響檔格式,有否開啟Clear Audio+,分別不算特別明顯,如果是普通320 kbps的MP3,前後者分別就十分突出了。 我採用試聽的耳機是KEF M500,整體表現相當出眾,力水很夠,這可能是我聽過音響質素最高的手機,樂器的立體感也很強。 雖然就連iPod已經正式宣佈完成歷史任務,Walkmam卻依然不斷以不同形式輪迴轉世,說到播放FLAC這類高質音檔,依然有發燒友捧場客。 照片質素|色澤嗒得杯落 首兩星期的初體驗,期間,我剛好出埠前往京都一星期,最深印象,是此手機的照片質素,用來放上Facebook及Instagram,已經絕對不會失禮,陽光充足下戶外拍攝,一定已經超越大部分的小DC。 2,000萬像G鏡,像素與上一代的Z2一樣,但最大的亮點是今回的25mm超廣角鏡,用16:19拍攝風景的話,視野份外wide。 當然,不得不承認,Sony向來的輕味精色澤,很懂得避重就輕,對於一般朋友而言,很容易討好。 來到室內,旅行例牌需要的食物拍攝,快門、對焦反應依然敏捷,ISO可以去到12800,一機傍身,短途旅行的話,已經夠用。 朋友間嘩嘩聲,話有點驚艷的感覺,頻頻又問我為什麼又敗家買新相機,Z3不愧是Sony的旗艦機。 要投訴的話,是當戶外攝影時,遇上烈日當空,加上拍攝4K短片的話,機件便會很快因過熱而抗議,自動關機。上過很多網絡討論區,發覺暫時好像還未有解決方法。 續航能力|應付一天綽綽有餘 官方數字是12小時13分鐘,我一般每天都是日出而作,日入而Charge,除非那一天有長時間上網睇片或拍照,否則一般由早至晚,收工時份,電量還會有20%左右。 但謹記要啟動STAMINA Mode,除了自動慳電,還會時時刻刻,提醒你那個app最大食或正在食電,建議你可以的話最好關app。 用了足足三個多月,電池仍未有衰退跡象。我之前用的是iPhone 5S,自從用了這部Z3後,如果整天要出外工作,也不用再擔心中途斷電,終於可以告別帶備尿袋的日子。 結論|機身紮實攝力出眾 由於在顏色選擇上獨特而變化多端,部份色澤更加是只此一家,難怪Z系始終能夠吸引一批以貌取「機」的用家。 我作為一名攝影先決的手機用家,就認為單憑此機的鏡頭質素,已經足以把我征服,雖然,我覺得在攝影軟件上,相對於iOS而言,仍有不少改善空間。 機件容易因拍片導致過熱繼而自動投降,始終仍然是Sony這部旗艦機的致命弱點,作為用家,除了避重就輕,暫時尚未找到解決方法。 但整體而言,由於表現平均,鏡頭出眾,這部Z3算是目前我用得最愛不釋手的Android手機,暫時都不用換機了。

攝力、耐力、設計力|Sony Xperia Z3 Read More »

暗黑王子雙龍出海 Prince’s Dual Albums

曾幾何時,那個我還在念中學的80年代,Michael Jackson開始因【Thriller】爆紅,加上形象健康又正面(當時),旋即成為可入屋的神級King Of Pop。 在差不多的時間及時空裡,另一位黑人創作歌手,走的卻是略帶半點邪半點妖冶,另外追加少少咸多多趣的Prince,也推出了一張商業成就不俗的【1999】。 兩位流行曲王子,雖然都是黑人,但卻有點像電腦奇俠與電腦黑魔這對天生相克的對手,一白一黑,一正一邪,但雙方各有擁躉,當然,劇情按觀眾要求,前者更受廣泛聽眾愛戴,後者則備受另類隱世歌迷傾慕。 至於我呢,話說中學及後大學年代初聽Prince,或多或少,是要收起來聽的,因為他的歌曲,不少都含有啜核的色情成份,需要家長指引。當我身邊的女性朋友每次見到Prince都會啋啋聲時,我唯有繼續扮聽隕石旁的天際的譚校長,暗地裡卻聽著暗黑王子的”When doves cry”。 現在回帶看,歌曲內容向來更大膽更前衛,備受衛道之士非議的Prince,當年可能沒有多少人會預料得到,他的音樂道路,比起MJ,可以走得更遠更長。 Prince的音樂風格,糅合了Funk、Soul、Rock、New Wave、R&B、Dance Rock、Glam Rock,甚至是Synthpop,像個色彩華麗的音樂萬花筒,他一手塑造出的”Minneapolis Sound”,更成為了一門獨特的音樂宗派,影響了無數樂手80、90年代的樂手、歌手和製作人,包括了早期的Janet Jackson、Madonna、Jimmy Jam & Terry Lewis、Chaka Khan及Sheila E.等等,名單如恆河細沙,再數下去,我怕會被人罵我騙稿費。 由初出道開始,Prince一直以多功能樂手自居(首張專輯自稱27種樂器由他一人包辦),但要數熱血最强,當然還是電結他,看過Prince現場演出的錄影,你很難不被他超凡的結他技巧,以及自家設計太空結他所迷倒,感覺上,他就像是Jimi Hendrix及Carlos Santana上身,不要被他咸咸濕濕的造型誤導了你,Prince絕對是一名技術型樂手。 除了James Brown,他的音樂亦明顯大受70年代的Miles Davis影響,因此,除了節奏複雜多變,律動感甚強,更間中會帶點狂野奔放的即興。 由於與唱片公司華納的官司糾纏,踏入九十年代,差不多十年期間,Prince曾經一度改名當換新髮型,除了不斷用不同藝名為其他藝人作曲外,更加為了不想繼續被人稱呼為Prince,索性倉頡造字,自創「愛的符號」,讀都無人識讀,以後見圖如見人。 踏入千禧年,他再次以藝名Prince姿態出現,音樂創作力依然澎湃,差不多每年都會推出一張專輯,或者是一口氣推出兩張專輯。 距離上一次發片時間雖然已有四年,但依然貫徹Prince一向的量產型作風,最近,他又再一口氣於同一日發行兩張新專輯,,一身充滿70年代的迷幻搖滾色彩造型,配上一副三眼墨鏡,與他的新樂隊3rdeyegirl名稱不謀而合。 【Art Official Age】屬於個人專輯,另一張【PLECTRUMELECTRUM】則以他的新樂隊3rdeyegirl名義聯手推出,兩張專輯風格迥異,顯示出他創作力實在寶刀未老(今年已經56歲)。 我先聽的是【Art Official Age】,基本上,整張專輯就像是Prince & The Revolution的派對回歸,當然,樂隊如今已換上了New The Revolution,班底略有不同,氣勢亦顯得更澎湃。 雖然音樂依然是死忠的Funk底,但Prince依然與時並進,具時代感電子鼓擊的節拍,醒神、搶耳。但同樣地,整張專輯的內容,卻又有一貫Prince近年的問題,就是即使在內容上有概念有主題,唯獨是音樂色彩往往又豐富多變、太多新嘗試及實驗之餘唔,卻近乎沒整體大方向。 打頭陣的“Art Official Cage”像一次80、90年代的舞曲華麗登場,後半部結他部份讓我想起去年在Daft Punk大碟中回歸的結他神Nile Rodgers製作之的士夠格。 緊接登場的“Cloud”,中板的funky節奏,前半部的電子低音及低音鼓的搶板節拍,後半段女聲Lianne La Havas加入演變成的R&B,歌曲又好像進入了另一個音樂密室內。 “Breakdown”是一首Soul味滿瀉的慢板大旋律歌曲,帶點Earth, Wind & Fire時代的70年代大樂隊風格,副歌極之華麗。其他同樣Soul聲Soul氣的中慢板歌曲,還有”This

暗黑王子雙龍出海 Prince’s Dual Albums Read More »

NOM 不只是肉丸

如果是商務午餐,我特別喜歡約朋友到中環SOHO一帶,除了有較多特色小餐廳外,人流旺中帶靜之外,一般格調也是不俗。 開張只有數個月的NOM(全名為Not Only Meatballs),最近剛推出了一個特色午市餐單,定價HK$178,每個星期都會有新餐單,走的是高檔路線,相信是我今後的選擇之一。 開宗明義,改了這個鬼馬的名字,就是要告訴大家:「第一,NOM是主打意大利菜;第二,我們的招牌菜是肉丸,但我們賣的卻不只是肉丸。」 餐廳的格局是走紐約風的Contemporary Dining精緻路線,高格調但不扮嘢,午間柔和的陽光滲入餐廳,感覺很輕鬆自若。 午市餐單亦十分簡約,主要分成前菜、主菜及甜品。試菜當天下午,我們一行五人,幾乎各點一款,然後各自交換輕嚐。 上菜時,來自意大利的大廚Fabrizio Napolitano出來介紹,每碟菜的份量不算多,上菜的Presentation做得十分精緻,放上Instagram上,含LIKE量極高。 大廚則解釋他們不會用太過fancy的食材,除了本地市場直接入貨外,大部份食材都是來自意大利、澳洲及新西蘭的小農場,一律不經大集團之手,算是一份小小的堅持。 我們幾乎試吃了整個餐牌上的前菜沙律,印象較深的,是那一道芝士烤南瓜,真正色香味俱全,不甜不膩,芝士配合酸奶醬,剛好將味道中和。 主菜方面,我們分別品嚐了肉質口感極佳的Slow Cooked Chicken Cacciatora、也試了極之香口的Panfried Mackerel Fillet。 當然,最後少不了他們的招牌菜Ultimate Meatball Sandwich,我只淺嚐了三分一,但美食當前,後來卻忍不住口多吃了一件。 此肉丸潛艇三文治最大特色,除了口感相當柔嫩鮮美的肉丸,不得不大讚一下上面塗上的一層奶酪醬汁,不單完全沒有喧賓奪主,更加是讓肉丸的滋味推上另一層樓。 大廚Fabrizio好像嫌我們一班大男人吃得不夠飽,於是另外追加一道New Zealand Short-Ribs、Prawn Sliders,此外,也有當作「小吃」Organic Parma Ham,不要被這肥美的部位嚇得卻步,入口即溶,肥美但不肥膩。 那天因為下午要開會,只嚐過佳餚,未嚐半滴美酒。試過菜後,我已經決定了公司的聖誕派對,就在這裡包場舉行,到時,一定要不醉無歸。 OPERATING HOURS: Lunch: 12:00 – 14:30 (Mon – Fri) Dinner: 18:00 – 00:30 (Mon – Sat) Closed on Sundays and PH Lunch ADDRESS:1-5 Elgin Street, Central,

NOM 不只是肉丸 Read More »

尋找他鄉三間波鞋的故事 | Adidas: the hidden hoard

品牌如果有好故事,其實往往比起硬橋硬馬賣廣告有效,說到底,自有人類歷史以來,我們都喜歡聽故事。 這個尋找他鄉波鞋的故事,去到阿根廷,故事有點夢幻,更帶點大男孩的浪漫。 圖中這位老伯的珍藏,相信任何一位三間波鞋迷看到,肯定興奮過睇AV。 尤其是,像我這類經歷過Made In Germany和Made In France的三間波鞋的那個年代的粉絲,在那個遙遠的美好時代,世界工廠中國尚未出現在地球上。 看得我如癡如醉之餘,我更覺得這比起那些什麼”Is屙In”系列廣告,這才是如假包換的三間經典。 為了向這短片致敬,我已連續著了三間波鞋加運動外套三日。 伸延閱讀:Adidas: the hidden hoard

尋找他鄉三間波鞋的故事 | Adidas: the hidden hoard Read More »

豬肉佬漢堡,未食唔知身體好。

想像一下,第一次與女友家長見面,雖然你不是住屋村,而且有工又有樓,但如果,你的職業是: A)在Green Sunday工作有抱負有理想的大好青年;又或者係 B)在一家叫什麼Butchers Club的摩登豬肉佬公司工作的漢堡煎烤員 你估,女方家長會覺得那一位未來女婿較有前途? 正所謂百貨養百客,不要問我最佳答案是什麼啊,相信你自己會心裡有數。 但我卻可以肯定的是,Butchers Club這一家膽敢以摩登豬肉佬做定位的香港本地公司(雖然班底全部鬼佬),實在是打破了豬肉佬就一定係麻麻甩甩似足國產凌凌漆這定律。 「喂喂喂,人哋明明賣牛肉漢堡,點解要叫人哋做豬肉佬?c’mon baby….Butchers的翻譯是屠夫。」 查實即係咁,香港地,我們從小都大,都是這樣稱呼街口那位賣肉的豬肉佬叔叔的,當然,除了豬肉,他也明明又賣牛肉又賣羊肉。 言歸正傳,當初認識Butchers Club這品牌,完全是靠口碑,我認識好幾位「老香港」外國朋友,連續不知多少個週末,紛紛輪流在Facebook分享類似 #終於排到隊食ButchersClubBurger 的「晒命」照片,同時,也識趣地幫手打卡,務求讓大家知道此店在何方。 我專誠路過了好幾次,但都被那條排得幾乎去到對面Burger King的長龍嚇走,唯有放棄。 就在那個佔中第二星期的星期五晚上,我終於趁人少少,拜託了做美食公關的朋友G,帶了我去一嚐這遠近馳名,排隊排到嚇死人,同時又貴到到嚇死人的「豬肉佬漢堡」開餐。 看看餐牌,幾乎是沒選擇,漢堡就是漢堡,街坊快餐格局,入門價至少一百蚊,貴得匪夷所思,但見場內依然人頭湧湧,小小的店,迫得水泄不通。 「就整個經典漢堡算啦」我說。 「講呢啲,梗係要柯打secret menu啦!」朋友G鬼馬地說,說時遲那時快,立即以流利鬼仔英語落柯打。 於是,未幾,端上枱面的,除了鴨油炸薯條及一個經典漢堡外,其餘兩款漢堡,可能就只有我這位老饕朋友G才懂得點的秘密餐單。 原來,這個每個月更新一次的secret menu,只可以透過店內的QR Code解鎖才見得到,聽聞店員很有原則,你就算你話你係李嘉誠個仔,都未必肯睬你。 說回這兩款漢堡,分別就是Wu Tang Burger和The Return of the Mac。 介紹此漢堡前,請先讓我解釋一下,為什麼這裡的漢堡會貴得如此驚人。 Butchers Club Burger內的漢堡扒,材料採用最少花了三十天風乾的「乾式熟成牛肉」(Dry-aged beef)製作,全部來自澳洲新南威爾斯的草飼牛,絕對是高級貨色,而且每件都精挑細選了牛冧肉、牛肩肉及牛腩等部位,混合手打而成,每件漢堡扒,淨重160gm。 芝士一律美國進口,麵包方面,則由前四季酒店行政糕餅總廚Gregoire Michaud的Bread Element自家製作,再加上自家創製的滋味汁,雖然貴了少許,但卻就是連一粒芝麻都落足靚料。 我不會說她物超所值,但說到物有所值,相信店長絕不會感到汗顏。 因為在我面前的兩款特色漢堡包飽滿得太嚇人,於是我唯有罕有地舉起刀叉來,扮斯文地細心品嚐。 但未開始吃,我卻聽見身旁的外籍女顧客深深不忿地罵她的男友「廢柴」。 「點解人哋有呢款?點解你唔識得點人哋果兩款漢堡?」 我當然只一笑置之,於是,我在兩對充滿妒忌怨氣的眼睛怒視下,被逼扮作面帶慚愧地,心裡面,暗喜地盡情開始品嚐。 Wu Tang Burger其實是Kim Chi Burger,酸酸辣辣的泡菜,再加上沙拉醬,讓牛味濃郁的霸氣略略收斂,份量再重,都忽然醒胃起來。 漢堡扒肉身十分鬆軟腍熟,入口即化,口感甚佳,牛肉味雖濃卻不滯,泡菜點綴實在是神來之筆,醒神開胃。 The Return

豬肉佬漢堡,未食唔知身體好。 Read More »

向瓶裝水說再見

近年,幾乎每次與新相識的客戶開會,話匣子都由我放了在桌面的可循環使用水瓶(簡稱「隨身瓶」)開始。 「不用客氣,我自己帶了水。」 人家問我要喝點什麼,我通常就是這樣回答的。 為了個人健康也好,為了減少不必要浪費支持環保也好,城市人自備「隨身瓶」,早已成為一股默默地起革命的生活態度。 因此,無論在辦公室、健身室,或進行戶外活動的時候,攜帶一個「隨身瓶」,在不知不覺間,已演變成一種都會時尚。 由從前孤獨的我自備水瓶,到近來身邊已見愈來愈多朋友跟我一樣,加入了這個「隨身瓶」的行列。 原因無他,由昔日只可以在售賣專業戶外運動的專門店搜購,到現在於不少售賣生活百貨的時尚點,你也可以選購得到林林總總的「隨身瓶」,選擇多之餘,設計也愈來愈顯時尚。 到外國的網站或博客網看看, 不同品牌的「隨身瓶」的消費者評測,已成熱門話題。 說到「隨身瓶」,我暫時最喜歡的,還是首推SIGG這品牌。 很難想像,這個於1908年成立的百年品牌,能夠想像到今天會以如此形式修成正果。 SIGG 鋁鎂合金隨身瓶,輕便、防漏,更可以盛載電解質飲料、果汁,或甚至是其他碳酸飲料(可我還是建議多喝水),更重要的,是除了在尺碼上,SIGG 在圖案設計及相關配備上的選擇,也是多得令人眼花瞭亂。 不知不覺間,SIGG更已經成為設計師喜愛的塗鴉畫版。 在圖案設計選擇之多的程度,對於講求時尚的朋友來說,已愈來愈難找到能抵抗得到它誘惑的原因。 SIGG其實不用賣廣告,替她免費宣傳的,就是那些經常被狗仔隊偷拍到的荷里活明星名人,在週末逛街時,拿著這設計隨時比他們更搶眼球的「隨身瓶」,早已成為這些潮人的標誌。 如果你嫌鋁鎂合金的隨身瓶太笨重,不妨可以考慮一下Bobble這品牌,其設計者,是素有「塑膠詩人」之稱的Karim Rashid,在他的鬼斧神工下,就連本來最普通的環保隨身膠水瓶,都可以忽然變成潮物。 Bobble的設計極之簡約,渾圓曲線的透明水瓶,帶點佻皮,頂頂有一個有多種鮮艷顏色選擇的瓶咀,下面居然還有一支像過濾棒的小裝置。 其實,看見”Make Water Better”這一句的產品標語,你大概已猜到,Bobble不止是生產膠水瓶而已,這設計得有型有格的「隨身瓶」,更是內有乾坤。每個水瓶的瓶蓋,都會設有一個活性炭濾水器,能夠將自來水淨化,去除雜質兼水中的氯,變成合乎NSF International Standard 42衛生水平的可飲用食水。 Bobble採用可100%循環再用的BPA Free塑膠製成,每個活性炭濾水器可用300次,大概可以用兩個月左右。 我試過覺得這炭過濾後的自來水,味道居然不錯,可是,如果你渴得要命,想喝得痛快的時候,你可能會對Bobble的過濾速度有點不耐煩。 但願今後大家都會少買瓶裝水,多用「隨身瓶」,自備「隨身瓶」更並非是一時潮流,而是一種持續的生活態度,地球會因此而感謝你。 (原文刊登於Esquire中文網–時尚先生網專欄,本人是上文作者)

向瓶裝水說再見 Read More »

小塵埃的大世界 Lil Ashes|Be Little

  小,就是美。 雷軍(正是,就是那位人稱中國喬布斯並挑戰劉德華參加冰桶挑戰的雷軍),他曾經創立過的其中幾款軟件產品,一款叫金山詞霸、另外兩款叫金山毒霸和金山影霸。 可是,現在他一手創辦,紅透半邊天的那一家公司,叫小米。 從當初開口埋口的霸霸聲,到現在卻來得謙遜,當一顆米還不夠小,更要指明是小的米。 不要以為我把話題扯遠了,正正就是因為這來自「強」國的「小」米告訴我們,這個年頭,小,才是美。 不是嗎?「小塵埃」這名字,驟耳聽起來,就總比起那些類似BIG什麼的組合,來得更令人想和他們親近就是了。 多得認真推廣好聲音的iTunes Store(是啊,這平台近年真的在認真地推廣獨立音樂),讓我無意中發現了我初時只知道稱為Lil’ Ashes的”Don’t Think Too Much”,這首歌,在iTunes store上給推介了,是Single Of The Week,重點是,那個禮拜,這首歌免費下載。 就是這樣,我試聽了「小塵埃」的這首歌。見照片明明是亞洲人,唱的卻是字正腔圓的英語,加上iTunes Store上的標籤也是英語,下意識裡,我就以為他倆應該是來自新加坡或馬來西亞。 實不相瞞,我老早已是過了每個星期追一期潮流雜誌的那個年紀了,所以不要怪我有點後知後覺,小塵埃這名字,當其時,我還沒聽過,更莫論Lil’ Ashes。 第一印象,Lil’ Ashes(那時我還未知道什麼是「小塵埃」)讓我想起想當年的Tuck & Patti這對一把靚聲一支結他的情侶歌唱拍檔,雖然,後者相比起來,爵士及騷靈的味道較濃。 但同樣地,Lil’ Ashes的結他手,彈奏的手法都是Fingerstyle Guitar,即是說,結他手主要是以指彈的方式演奏,以手指撥、勾、掃、彈、拍、打,以至是敲打泛音等花式,在鋼線木結他上,演奏出豐富而宏亮的結他和弦。現場聽過有些像Tuck Andress這樣的高手,一人一結他,卻彈出了低音、節奏、和主旋律三個聲部同時進行的音樂,令我嘆為觀止。 表面上,Lil’ Ashes彈奏的雖然是像小清新一類民謠風作品,未算有太多Fingerstyle Guitar技巧的賣弄,但仍聽得出結他手的底子不弱,先不要說Tuck Andress,風格可能較接近Jack Johnson。 女主音呢?她的嗓音,比起在照片裡面看到那位小巧的她,起碼成熟了十年以上,很soulful,也帶有點滄桑的smoky韻味,有點接近(但又未至於)Aretha Franklin或Amy Winehouse那個方向,略略Jazzy懶洋洋的咬字發音,又有點傾向Corinne Bailey Rae,走這類聲音路線的亞洲女歌手,難求。 時隔不知多久,我終於在中環重開的HMV Ideal,看到Lil’ Ashes的新專輯【Be Little】 上架,看見「小塵埃」這三個字,我才遲鈍地將這兩個名字連在一起 —「喔,原来就是她們」,一對才廿歲出頭的本地年輕創作組合,彈結他的那位男生叫Jonathan,女主音則為Pollie,唱的主要都是以英語為主的歌曲。 反正都是走都市小清新的文青民謠音樂風吧,「小塵埃」這名字,很難不讓我想起陳綺貞2002年的專輯【結他手】中的那一首<小塵埃>,但很可能,這只不過是一個美麗的誤會。 1.Be Little 這就是專輯的點題歌曲吧,小小的塵埃,以音樂來與我們悟出人生的大道理。「小塵埃」叫大家不要人云亦云,用你自己耳朵、眼睛、心窩去感受。一支結他、一把歌聲,靜靜地起革命,歌曲初段婉約,後半部卻加上多個聲部的和音,結他亦激情起來,好像要把無數小小的塵埃,如蒲公英般,努力散佈在世界上每個角落。 2. Stricken Chord 又是以清新的結他彈輕掃和弦先搖曳地響起,甜美的synth bell叮叮作響,重複verse 1時至加入了大提琴在悠悠和唱,進入雙簧管的過門獨奏,陸續加入了輕輕的敲擊,小提琴的撥弦,音樂沒有太大的高潮起復,卻像把我們帶進了甜美的夢鄉。

小塵埃的大世界 Lil Ashes|Be Little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