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H&M 鬧市施魔法

我認我認,你平日見我十年如一日地牛記笠記,對時裝知識近乎穿久保零。 但我知我知,H&M是近年的街霸潮牌,除了打破了平貨沒好東西這道理之外,更極之懂得搞cross-over那事兒,每一次都會拍中一個「大碼頭」,不是名人名設計師就是矜貴名品牌,那管你出動菲傭印傭先頭部隊再搭家爺仔乸排隊掃貨,當中最後又有多少位消費者能成功搶灘,總之每次出手幾乎都例不虛發,像葉問師傅般中中中,大排人龍後成功見報,省回不少廣告費。 只要名氣夠大,那管那是否人家的貨尾設計,香港消費者都可能會呼之若狂,然後自動排隊獻上銀兩,可是在歐洲呢,由於競爭較劇烈,H&M可能還要再加多兩錢肉緊,搞搞新意思作為招徠。 較早前,便在網上看到這個來自荷蘭阿姆斯特丹H&M新落成的旗艦店,剛剛舉行了一場別開新面的戶外宣傳活動。 H&M今次不和大家玩排隊,卻在入夜後與大家在戶外玩魔術,在這H&M旗艦店大樓外,這座充滿歷史特色的六層高建築物門前,他們以立體的投影手法,將整個外牆幻化成如大衛高柏飛變法般的舞台,一刻將整座建築物變成一個禮物盒,來一條巨型絲帶將它打開,一眨眼間,又把每個窗戶粉飾為小女孩的玩具屋,比愛麗斯夢遊仙境更夢幻,精彩得令人目不暇給。 整個活動演歷時三分半鐘,與其說這是廣告,不如說她是集音樂、音響設計、美術與科技大成的表演藝術,就有點像太陽劇團(Cirque du Soleil)般的演出,不同的是,這次H&M的表演,純粹以立體投影進行。 你可能會問我,如此大陣象,大灑銀兩後只有三分半鐘演出,值得嗎?人家當然沒這麼笨,多得YouTube,這個年頭,但凡任何精彩短片都隨時不止有九條命,現場直播後,大家不單可以上YouTube隨時重溫外,觀眾更可以是無遠弗屆,任你排隊排完頂多見報一兩個星期,這個H&M魔法演出,相信大家起碼會在網上分享及討論一段日子 ,H&M今回有賺。 (原文刊登於本人於MetroPop週刊的「廣是廣非」專欄,本網誌版稍作修改)

H&M 鬧市施魔法 Read More »

姍姍來遲 facebook Places

今早同事們赫然發現,iPhone facebook app上的Places按鍵,終於在香港啟動了!除了Check-in,你更可以在地標tag你在facebook的朋友。 同事們都十分興奮,中午午飯時間,紛紛在公司「打卡」,一下子間,差不多全公司的同事都中了毒,可見facebook真的魅力非凡。 有同事大喊,好了好了,以後不用foursquare、街旁四圍走,一次搞定。 但其實,Places和其他LBS(Location-based Services)平台的介面很不一樣。首先,你不能儲徽章,亦不能隨便看看附近地點的路人甲留言。 其次,從營銷角度而言,foursquare及街旁的用家,能透過平台發掘周遭的「熱點」,看看附近「熱點」多不多人簽到,多不多人留言。此外,徽章亦有助營銷活動更能具象化,有助推廣。 但當然,以上所說的功能,以facebook目前的財力實力,相信可以輕而易舉照搬過來。加上目前香港坐擁超過300萬用戶,面向全球6億2千萬用戶,facebook若要贏LBS這仗,易如反掌。 可是,facebook在亞洲市場,還有一個大到不得了的死點—–中國。 試問香港有那個商戶不想接觸國內的消費者?所以,在華文市場,即使在香港,街旁「暫時」仍然有一個特殊的空間。 除非有天,中國突然同facebook講:「歡迎光臨。」

姍姍來遲 facebook Places Read More »

社交媒體周 香港創新猷

上周可說是香港社交媒體界最熱鬧的一個星期,一項國際性的活動──社交媒體周,在九個國際都會同步舉行,其中包括創辦城市紐約、三藩市、倫敦、羅馬、多倫多、聖保羅、倫敦、伊斯坦布爾及巴黎,而香港則成為了第一次參與的協辦城市。 由2月7日至11日,每天在不同的地點,合共有差不多40場的講座、研討會及派對活動,分別以英語及廣東話交叉進行,形式包羅萬有。除了市場營銷及公關界的從業員踴躍參與外,更吸引了不少國際性的外地傳媒前來報道,華洋雜處,好不熱鬧,充分反映出香港這國際都會的特色。當中又不得不提,把這個國際盛事帶到香港的公關公司impactasia,以及大會贊助的《亞洲華爾街日報》。 香港首辦意義非凡 筆者有幸地被邀成為這社交媒體周的顧問團成員之一,並且在這活動的開幕禮當天,與來自《亞洲華爾街日報》的Olivier Legrand、從美國遠道而來的facebook副總裁兼商務總監Blake Chandlee、著名作家兼WIRED雜誌的前編輯Frank Rose,我們四人分別就社交媒體趨勢發表演說,而我談及的內容,則是以過去五年來香港社交媒體的大事回顧為主,由2005年雅虎及新浪開始大力推動網誌文化,以至2010年就連特首辦也涉足facebook與民眾對話,社交媒體在香港已由小眾玩意逐漸邁向文化主流。 席間發現,外國傳媒的朋友都對facebook之於中國市場的去向,以及近年在中國崛起的微博熱潮都大感興趣,我亦笑說,慶幸自己中英兩通,在這個社交媒體盛行的年頭,的確帶來了不少方便,再者,140字個英文字母與140個中文字可抒發的內容,亦真的難以相提並論,這亦說明了微博在華文市場發展迅速的原因之一。 本地博客熱情分享 社交媒體周首日的第一場活動,亦湊巧是由筆者主持的香港博客研討會,我分別邀請了來自不同領域,由美容以至科技的六位本地博客,與我聚首一堂,分享他們過去幾年來博客生涯的點滴,並且探討博客在公關及營銷方面所扮演的角色,揭開博客們的神秘面紗,我們也分享了近年不斷推陳出新的社交媒體工具,譬如Twitter、微博、foursquare及街旁等,如何影響了我們日常的溝通習慣及網絡媒體生態。 席間我們亦討論了一些外國的案例,認為除了大企業外,中小企其實應更多加善用社交媒體的威力,畢竟,社交媒體的力量,主要都是來自草根,真正挑戰,反而來自中小企老闆,能否身體力行積極參與,而並非指望能單純委託外援,代行經營管理。 作為本地社交媒體界的活躍分子,香港互動市務商會(HKAIM)亦於社交媒體周期間,發表了一項調查報告,當中針對了200多名專業營銷人員,了解社交媒體目前於營銷市場界所扮演的角色,當中令人頗詫異的結果,筆者認為是「你認為哪個媒體最有影響力和可信性?」這問題,66%的被訪者認為是社交網站, 以一個及兩個百分點之微,稍稍超越傳統的電視廣告和印刷媒體廣告。 本地社交媒體營銷調查 此外,營銷人員最常用的社交媒體頻道,則分別依次為facebook、Youtube及Twitter。71%的被訪者認同,以社交網站作為與目標顧客建立關係的渠道,亦成大勢所趨。說到投入的營銷預算,超過60%的營銷人員表示2011年必定會加碼,當中兩成機構,將把在社交網站的宣傳開支增加一至兩成。 鑑於業界的需求殷切,在發表這個調查報告的同時,香港互動市務商會亦同時宣布香港社交媒體聯盟的成立,創辦成員除了香港互動市務商會的好些核心籌委外(包括筆者在內),該聯盟亦邀請了來自本地博客界、營銷及媒體的專業資深代表,目的除了希望能進行更多相關的知識分享外,亦希望香港社交媒體業的發展,能夠從土法鍊鋼的階段,「升呢」邁向更專業的國際水平。 香港作為一個中英皆通的國際城市,加上媒體的自由,以及資訊科技的發達,其實在社交媒體的發展,可說是佔盡先優。社交媒體周是一個好開始,希望香港在不久的將來,能夠在區內扮演一個更重要的角色,業內同儕,亦能有更多的分享與聯繫,說到底,分享與聯繫正好就是社交媒體的真諦。 (原文刊登於2011年2月15日香港信報經管錦言專欄,本人是上文作者) (圖片由HKAIM主席Francis Fong提供) 伸延閱讀(一):社交網影響力勁過電視? 伸延閱讀(二):石先生部落

社交媒體周 香港創新猷 Read More »

皇帝不急太監急,Twitter的盈利模式何時抵岸?

(上圖輯自2月11-13日週末版亞洲華爾街日報) 當facebook近期成為眾多超級大戶投資者的目標之餘,不少高科技產品投資者已同時把目標朝向Twitter。 江湖一直傳聞,Google及facebook均表示極大興趣,除此之外,亦有不少天使基金公司,對Twitter這頭140字的小黑馬,持樂觀態度。如果你有每天看Bloomberg News,你幾乎隔日就會聽到相關的投資消息。 但任你再樂觀,2010年Twitter的年收入,大概只有4千5百萬,尚未扣除成本呢。 坊間估值,大家紛紛開價,目前認為Twitter大概值80億。但Twitter創辦人卻認為,此估價實在太低,他們有自信,認為Twitter將於不久的將來,成為一間市值逾1000億的公司。(我愈來愈覺得自己在說益力多乳酸菌的數目) 沒有官方正式發表的數字,去年有Techcrunch的專家便估計過,Twitter每月大概有1億9千萬名活躍用戶,平均每天有6千5百萬條新貼。但另一邊廂,Twitter亦曾對外透露,單是2010年,他們已吸引了1億個新帳戶,據華爾街日報報導,Twitter目前應該坐擁逾2億用戶。 單有海量用戶還未足以盈利,去年Twitter開始實驗以下三種的廣告模式:1)Promoted Trends 2)Promoted Tweet 3)Promoted Account,此外,Twitter亦從Fox及Google請來了兩名高層猛將,企圖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磨權擦掌。 對於這類新興的社交媒體,大家既興奮,又緊張。因為始終商業模式將會是一項挑戰,而這種新經濟體,大家又很難以傳統經濟理論作評估。 facebook一日未上市,你一日還未可知道他的盈利狀況如何。據facebook的官方答案,過去兩年來在廣告方面的增長,目前公司已能維持正現金流(Positive Cash Flow),至於Twitter,由於盈利模式尚在摸索中,相信目前尚在投資期的階段。 Twitter在不少用戶的生活中所扮演的地位愈來愈重要之同時,很多朋友已開始焦慮Twitter能否持續經營,因此普遍對Twitter的廣告或商業化持正面接受態度,但以目前Twitter的「商業化」進度,可真又感到少許皇帝不急太監急呢。

皇帝不急太監急,Twitter的盈利模式何時抵岸? Read More »

iPhone Nano將會比原版平一半?

江湖早有傳聞,叫iPhone Nano也好,iPhone Mini也好,一台平價版的iPhone,出現只會是遲早的問題。 近來面對Android的八面夾攻、Nokia與Microsoft的雙龍出海,再加上HP打算把Palm OS東山再起,Apple可能終於感到多少壓力了。 最近據華爾日報某知情人士誓神劈願地指出,其實去年已見過這台iPhone的試版真身,機身除了細iPhone一半,價錢也將會是iPhone 的一半,最快應該會於今年內,與升級版iPhone 4同時推出。 (有趣的是,此iPhone 迷你版的Project Code,其中一個居然為N97) 此外,Apple的MobileMe收費服務,亦將會於今年內,將部份的雲端儲存服務,改為免費。 有興趣的話,可到這裡閱讀原文。

iPhone Nano將會比原版平一半? Read More »

初到貴境奧克蘭(一)—市中心溜一溜

從香港直航到奧克蘭,加上時差,抵達時已接近中午。 過關十分順暢,可能知我們是遊客,關員更份外友善,一聲Kia Ora,便立即打破隔膜。 踏出機場,便立即可找到Super Shuttle的車站,從機場到市中心,不用一個小時,頭一個人的車費是$25新西蘭幣,多加一個人才合共$32,快捷、方便、舒適。 我們由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到新西蘭的目的還是想多看湖光山色,奧克蘭只是中途站,所以只打算過一晚夜,休息一下,翌日便立即租車上路。 Check-in酒店後,便隨便在市中心內隨處逛逛,發覺奧克蘭市中心交通其實亦十分方便,有多條以不同顏色及圖案辨別的巴士路線,似乎都是特別為遊客而設。 市內亦有不少觀光中心,除了有不愁不夠用的旅遊資料可免費索取外,更可以透過這裡報名參加不同的本地觀光團,十分方便。 由機場到市中心四處逛,奧克蘭給我的第一個印象,是relax得來,整個城市卻井然有序,極有效率,並非如我想像中的慢條斯理。 而始終是英聯邦國家的關係,市內很多建築物都頗具英倫風味,但當仰頭盡見藍天,天氣之好,卻又讓奧克蘭這城市平添一股開朗的愜意感覺。 經過海關後,雖然沒有紅地氈歡迎,綠色的地毯上,卻印有英文和毛里語的歡迎字句。 想節省一點的話,給力推薦乘搭Super Shuttle。 每年11月至4月,是新西蘭的夏季,也是新西蘭的旅遊旺季,和幾位途人搭訕,發覺當中又以來自澳洲及歐洲的旅客為主,某來自法國的老伯伯更說,新西蘭是他們每年必到的避寒勝地。 抵達的當天是星期六下午,到處都可見到悠閒地獨自在看書或聽歌的途人,陽光是免費的,快樂也是。 市中心內巴士以不同顏色及圖案分類,路線一看就明。 不知是否旅遊心情份外好原因,隨便找來的一家路邊咖啡店,Latte美味得出奇。 看一個國家有多文明,先要拜會她的洗手間,這個不是升降機,而是門口用電子開關的「公廁」。 市內很容易找便這類民營的觀光中心,很多當地觀光團都可透過這裡的聯網系統報名,價格均一,十分方便。

初到貴境奧克蘭(一)—市中心溜一溜 Read More »

疑幻似真的打印效果

傳統電視廣告中常用手法之一有所謂的產品示範(Product Demonstration),就是無需多講,直接地將產品的優點展示出來。 當然又是那一句,但凡所有表現形式都不能說絕對好絕對壞。高手做的話,大家會看得拍爛手掌然後掏腰包入貨;低手做的話,可以又是另一條悶死人的硬銷爛片。 說打印效果好得幾可亂真,這個what to say十個牌子的打印機九個也做過,老丟了大牙,今次Samsung雖然炒冷飯,效果卻出奇地討好。 巧妙地大玩透視錯覺,直接了當把產品的優點說出來,製作費所花無幾,說故事技巧卻是一流,兼且極具說服力呢。 學海無涯,又上一課。

疑幻似真的打印效果 Read More »

Super Bowl 超級碗 2011廣告大格鬥

每年的Super Bowl 超級碗(國家美式足球聯盟的年度冠軍賽),除了足以令不少球迷茶飯不思外,更因為是美國全年最高收視的電視節目之一,亦成了廣告商的兵家必爭之地。 將Super Bowl期間的電視廣告當作茶餘飯後話題,更加是美國人流行文化之一。近年多了互聯網這渠道,不論是重溫或討論廣告片也方便得多了。 華爾街日報便弄了一個Super Bowl 2011 Best and Worst Ads網頁,叫大家來公投,選出最好和最壞的廣告。 好壞很難講,但我覺得最好笑的,就是以下Best Buy的這一支。 廣告找來了樂壇美少男Justin Bieber搭擋樂壇甘草Ozzy Ozborne,這個組合,就真的一絕。 最後笑位,有點像high high地的Ozzy Ozborne兩公婆迷網地問:「What’s a 6G?」「What’s a Bieber?」 後面的茄里啡立即搭訕說:「I dont know, kinda looks like a girl」,指的當然是Justin Bieber啦。

Super Bowl 超級碗 2011廣告大格鬥 Read More »

默默地控訴的游擊廣告

因為創意空間一般比傳統廣告客戶大,所以廣告公司都經常樂意為非牟利團體做Pro Bono廣告。 這當然是個事實,可是,做公益廣告的最大挑戰,卻並非來自創意本身,即使你討好了廣告獎的評判,贏了大獎,其實在普羅大眾的坊間卻沒甚迴響幫不了甚麼忙,便難免惹來「為做而做」或「借人家的名字來為自己揚名」此等非議。 更甚的是,如果創意無限卻同時又勞民傷財的話,更會弄巧成拙。每年的創意大獎,就總是見到一些一邊講環保,一邊製作卻絕不環保的「環保」廣告,每次看見我都皺眉頭,也同時想起,自己也曾經如此樂在其中地閉門造車。 可能是本身組織已極富爭議性,更能發揮創意吧,因此,為國際特赦組織(Amnesty International)做的Pro Bono廣告,每一年,你都不難在世界各地的廣告大獎中找到蹤跡,但當中作品,還是以廣告人賣弄小聰明的居多,可是,最近我看到來自德國的這個,卻印象深刻。 其實我也不懂怎樣為此廣告分類,它在戶外出現,卻並非要付媒體費的廣告牌,我姑且就稱它為行為藝術式的游擊廣告。 是這樣的,大家當然都見過路邊的欄杆吧,這創意就是由一些德國的街頭藝術家,親手逐一繪畫在欄杆與欄杆之間的位置上,從正面看,你只會見到普通的欄杆,打側看呢,你才會見到隱藏在之間的一張臉,這張臉不是何許人,而是Troy Davis,一名在美國喬治亞州被控謀殺,卻因證據不足而被關了在監獄足足19年的死囚。 解構當中概念,大致就是說,國際特赦組織成立的目的,就是要保障人權,讓任何人都能獲得公平的審訊及裁決,因此,要致力讓像Troy Davis這類的死囚事件,不會被隱藏於鐵窗之下,而是能喚起世人的關注,令不可見的,都能見。 當然,你和我都未必認得出Troy Davis這張臉,但相信,同一個創意,在不同國家地區出現時,只要換上另一位大家所關注的人物,便能引起一定的迴響。 基本上,這創意乎合我認為一個優秀公益廣告應具備的三個條件:(一)具視覺震撼,感染力強; (二)製作沒有勞師動眾,少浪費;(三)創意不會過炫並喧賓奪主,能夠引起人對核心話題的反思,而並非單純是廣告本身。 這真的是為人民服務的好廣告哦。 (原文刊登於本人於MetroPop週刊的「廣是廣非」專欄,本網誌版稍作修改)

默默地控訴的游擊廣告 Read More »

感受陽光四萬式的禮遇—新西蘭航空初體驗

因為工作關係接觸到新西蘭航空,但我還是第一次以旅客身份上機。 老老實實,自己做這行也要這樣說。廣告始終是廣告,平日看過的相關宣傳資料,一定是最好的一面,今次上機,才終於有機會親身驗證一下。 當日乘搭的香港直飛奧克蘭航班,是由倫敦抵港,所以,乘客中有不少亦為由倫敦經香港轉機到奧克蘭的當地人或歐洲旅客。 事實上,因為天氣份外好的關係,每年的10月到4月,正好就是新西蘭的旅遊旺季,我搭的這班機,都是這兩類乘客為主,港客肯定是少數,因此與平時出門旅行的感覺很不同,所以,未出發,便已經有點已經去了外國的感覺。 第一印象,我覺得新西蘭航空的機艙服務員工作態度十分輕鬆(哈哈,好像完全感受不到他們有半點工作壓力),表面上,他/她們未必如其他主流大航空公司般的殷勤(即是我們常常在廣告見到那類恭恭敬敬那類),但一如我接觸過不少新西蘭朋友一樣,他/她們說起話來卻總是充滿著陽光四萬式的笑容:就是不會太過陰聲細氣那一類。 簡單地熱情說一聲Kia Ora(Hello),隔膜已經打開,少了一點拘謹,卻多了一份友善的親切感。 我們大概由黃昏起飛,在機上吃過晚餐,看完一兩齣電影後,差不多11個小時的機程一眨眼便過,翌日上午抵達奧克蘭。 作為長途旅程,時差的感覺不算太難適應,加上座位舒適,睡了個好覺,甫一落機,抖擻精神,我們便懷著興奮的心情上路。 「新西蘭,我來也!」 飛機起程前,先例行播放飛行安全短片,在YouTube上看過無數次,但我還是第一次在機艙內,親身觀看這最新一輯,專為即將在新西蘭舉行的欖球世界盃而製作的短片,我見周遭大家都看得極之投入,所有笑位真的有人笑(最後那位婆婆裸奔更成了爆笑位),證明此片真的相當湊效。 我乘搭的是豪華經濟艙(Premium Economy),級數大概是介乎普通經濟艙與商務艙之間吧,座椅空間較一般經濟艙寬敞,同時可以享用到與商務艙一樣級數的餐飲服務,搭長途機,對自己好少許吧,亦不算奢侈很多。 起程前,機艙服務員會遞上一杯Smoothies或香檳,好味得想馬上添飲。 我本來對白酒一般,但自從有奇異果朋友(KIWI–新西蘭人的暱稱)向我大力推介朋友新西蘭出產的平靚正Sauvignon Blanc,今次我當然上機即點,BTW,機艙內可供選擇的餐酒,有多達四款,酒迷喜訊。 喝完餐酒加芝士,再來頭盤加熱騰騰的麵包,主菜未到,我其實已經飲飽食醉,但當空姐再遞上那籃起碼有六七款不同選擇的麵包,我忍不住,再添食多一round。

感受陽光四萬式的禮遇—新西蘭航空初體驗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