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餸人生

在香港,有些風景不是用來拍照的,而是用來默默記住的。 像是中午十二點十五分,上環某條橫街,總見到排著長長的人龍。 沒有人說話,只聽見鋁盒碰撞的聲音,和外賣膠袋輕輕擦動的聲響。 那是一個熟悉的節奏:一盒白飯,兩款餸菜,不用四十蚊就有交易;想吃「豪」一點?加多幾蚊,就可以多加一味菜。 這就是「兩餸飯」。 我常常想,當一個城市開始在「兩餸飯」裡找安慰,是一件浪漫的事,還是現實的事? 你說它是「窮人的恩物」,但你吃過、我吃過,不只吃過,還心懷滿足地吃過。 不是因為錢包不夠厚,而是因為胃口變窄、時間變短、情緒變懶。 生活擠壓著我們,我們便用一個飯盒去回應它。像是在說:「我還在努力活著,雖然簡單,但不是沒要求。」 兩餸飯的講究,是藏在選擇裡的自由。你可以兩餸變一餸——吃雙份北菇雞;也可以配一半西蘭花,為自己保留一點綠色慰藉。 你可以要求少飯多汁,也可以什麼都不說,只靜靜等它蓋好飯盒,然後走人。 那一刻,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點像人生的主角。至少在這幾分鐘裡,我們都有選擇權。 然後你抬頭,看到街角那間快餐店——燈火明亮,店內有空位,但你沒有走進去。 那是一種微妙的距離感。 不是說快餐店不好吃,而是那份快餐飯裡,存在太多的制度感。 A 餐、B 餐、C 餐、D 餐無限輪迴,加十蚊配熱飲,加三蚊轉凍飲。 有選擇,但也只是選項。有期間限定,但其實還是舊瓶裝舊酒。 你走進去,像是要交功課一樣,快快點完、快快食完、快快走人。 但兩餸飯卻不同。 沒有品牌、沒有代言人,有時連堂食都沒有。 它很安靜,卻很貼身。像一位老街坊,未必會問你今天過得好不好,只默默在熟悉的位置等你出現。 它不代表什麼香港精神,但很像我們自己——有時會沉默寡言,但其實在很努力地,撐過每一天。 有時候,我甚至覺得,兩餸飯不是一種商業模式,而是一種情緒出口。 它不會問你昨天被誰罵、今天工作有多煩,只問一句:「你今日想食邊兩款餸?」 人生其實也是這樣。 有些人總以為,要吃一頓 Omakase,人生才算成功。 但更多時候,拯救我們的,是一盒兩餸飯。 它不會讓你飛黃騰達,但會讓你知道:你還活著,你還可以選擇。 不是講情懷,也不是講懷舊。 只是每次打開飯盒,白飯的蒸氣一湧上來,你的心,會忽然安靜下來。 一盒飯,兩款餸。 看似微不足道,卻蘊含著生活的智慧。 對我來說,它不只是飯盒裡的食物,更是一面鏡子。 映照著我們,如何在變動的時代裡——活下去、妥協著、但卻仍然選擇著。 人生的答案,就藏在那盒兩餸飯裡。

兩餸人生 Read More »

是枝裕和的日式浪漫: iPhone 16 Pro 捕捉的詩意光影

廣告祖師爺話齋:最有效的廣告,就是產品示範廣告。 也就是說,直接向大家展示產品有多好。 Apple 的營銷大員顯然深明此道。 《Shot on iPhone》這個廣告概念,從大型戶外廣告,到邀請國際名導演拍攝微電影,這些年來,幾乎每一款新 iPhone 問世,都會在全球市場上演一次。 這種手法,理論上任何手機品牌都能複製,但真正能像 Apple 一樣做到持之以恆的,寥寥無幾。 品牌,真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煉成的。 2025年的《Shot on iPhone》:是枝裕和的溫暖敘事 今年,《Shot on iPhone》企劃的最新力作之一,由日本知名導演 是枝裕和 親自監督、編劇並剪輯,搭檔他多年合作的攝影師 瀧本幹也 掌鏡,音樂部分則邀請 Vaundy 創作主題曲,大橋三重奏(Ohashi Trio)負責配樂。 演員陣容也毫不遜色:仲野太賀、福地桃子擔綱主演,還有黑田大輔與 Lily Franky 等實力派演員助陣。 故事設定在鎌倉,講述一段跨越時空的愛情,風格延續是枝裕和一貫的溫暖敘事:看似平凡的日常場景,卻充滿細膩而動人的情感。 iPhone 16 Pro:電影級數的拍攝實力 這部短片的拍攝,充分利用了 iPhone 16 Pro 的影片拍攝功能: 光影美學:從沙灘到摩天輪的詩意呈現 影片中最動人的場景,莫過於日光下,長鏡頭細膩捕捉沙灘上的寧靜午後;以及摩天輪上,黃昏的 Magic Hour,溫暖的金色光芒灑落角色臉龐,將浪漫情感推向極致。 這種畫面,不僅展現了 是枝裕和 及 瀧本幹也 的美學修養,也令人驚嘆於 iPhone 16 Pro 在拍攝上的潛力。 表面是產品示範,本質是美學修為 這部約 26

是枝裕和的日式浪漫: iPhone 16 Pro 捕捉的詩意光影 Read More »

矛盾中的生命力:王羽佳用琴鍵說出蕭士塔高維奇的故事。

王羽佳的專輯發行速度,快得像她指尖下的音符,快得讓人措手不及。 不久前,她才以梅湘《圖倫加利拉交響曲》的錄音震撼樂壇——那場演繹猶如一場狂風暴雨,將萬花筒般的音色與複雜節奏轉化為原始能量,帶人直衝雷暴中心。 上一張專輯的震撼尚未平息,這位鋼琴女王又攜新作華麗登場:在指揮家尼爾森斯與波士頓交響樂團的協奏下,錄製了蕭士塔高維奇《第一、第二鋼琴協奏曲》,是 Universal Classics 為作曲家逝世50週年紀念計畫的重頭戲之一。專輯更收錄了蕭氏《前奏曲與賦格》選曲,誠意滿滿。 這兩首鋼琴協奏曲,有別於蕭士塔高維奇兩首大提琴協奏曲的陰鬱壓抑,反而顯得輕盈,甚至帶著幾分戲謔與俏皮。也許是因為作曲家早年為默片配樂,那些旋律中閃現著黑白膠片的跳動光影。 王羽佳的演奏,一向以「手術刀般的精準」與「詩意的流動性」見稱。當代亞洲年輕演奏家多以無懈可擊的技巧著稱,但她更難能可貴之處在於,每一個音符都能迸發鮮活的生命力。她的演奏,像一場化學反應:嚴謹的樂譜符號,在她指尖化作有溫度的呼吸,讓人不自覺地沉醉其中。 《第一號鋼琴協奏曲》:鋼琴與小號的荒誕雙人舞 這部融合古典協奏曲形式與現代尖銳聲響的作品中,王羽佳完美捕捉了蕭士塔高維奇的「雙面性」。 第一樂章開篇,她以近乎冷冽的清晰度刻劃鋼琴與小號的對話,那些 sforzando 音符如一連串惡作劇般的驚嘆號。 而在慢板樂章,她迅速切換至低語般的觸鍵,將俄式憂鬱揉進每一個延音踏板中。 終樂章更令人拍案叫絕——在暴風驟雨般的音群中,她仍能維持舞蹈般的律動與黑色幽默感,彷彿在告訴聽眾:這不是一場悲劇,而是一齣笑中帶淚的荒誕劇。 《第二號鋼琴協奏曲》:從童真到暴烈的成長敘事 相較於第一號的實驗性,這部為兒子創作的作品表面看似「傳統」,實則暗藏鋒芒。 王羽佳在第一樂章中以溫柔質地彈出那些宛如音樂盒般的單旋律,透著純粹的童趣;但這種天真隨樂曲推進逐漸瓦解。 第二樂章,她以克制的 rubato 營造「搖籃曲即將斷弦」的緊繃感;第三樂章則徹底釋放能量,雷霆般的八度音階不再只是炫技,而是「成長」的痛楚與狂喜的具象化演繹。 安哥曲目:《前奏曲與賦格》的微型宇宙 作為專輯的「安可」,王羽佳選擇的兩首《前奏曲與賦格》恰成對比。 A 小調作品中,她以修道院般的禁慾音色呈現巴哈式的對位。 而降 D 大調則化身華麗的俄羅斯舞曲,左手的持續低音如 Vodka 般濃烈。 這或許正是她藝術魅力的縮影——既能嚴守古典框架,又能隨時引爆其中的戲劇張力。 結語:在矛盾中綻放的藝術生命力 在這張專輯裡,王羽佳再次證明,她不只是技術的征服者,更是將音符變成故事的煉金師。 當多數演奏家還在掙扎如何平衡蕭士塔高維奇的「諷刺」與「抒情」時,她早已跳脫二元對立:矛盾並不可怕,因為只有在矛盾中,我們才能真正找到自我。 每一個音符都是一個選擇,每一段旋律都是一段旅程。 音樂如此,人生亦然。

矛盾中的生命力:王羽佳用琴鍵說出蕭士塔高維奇的故事。 Read More »

鋼琴上的管弦樂韻:趙成珍帶你體會拉威爾的鋼琴魂

拉威爾的鋼琴作品:當黑白琴鍵化身管弦樂團 拉威爾是眾所周知的管弦樂配器大師,除了創作自己的音樂,他也經常替其他作曲家的作品擔任配器,可以說,他就是現代編曲人的鼻祖。 因此,他的鋼琴作品往往充滿了管弦樂的色彩。在黑白琴鍵間,彷彿潛藏著整個樂團的靈魂,每一首鋼琴曲都像是一闕微型交響詩。 拉威爾就像個執著的鐘錶匠,用內聲部的複雜織度,雕琢出音色的光譜。 《Jeux d’eau》右手的琶音是豎琴的波光,左手的低音則帶有低音管的陰影;而《Le Tombeau de Couperin》則把大鍵琴的清脆、弦樂四重奏的對話,甚至爵士小號樂風的切分音,全部壓縮進一台鋼琴之中。 這種「音色強迫症」源於拉威爾對配器法的執著:當你彈奏《Miroirs》的〈Oiseaux tristes〉,中聲部那些糾纏的半音階,如雙簧管與單簧管的對話,最高音的孤單旋律更像是一隻離群的長笛在獨白。 拉威爾的鋼琴譜上總是寫滿指示:速度、力度、踏板……精確程度,近乎苛刻。而這些音符中,還藏著巴黎午夜的霧氣、噴泉的水光,甚至西班牙小酒館的喧鬧。 這矛盾,難倒了無數鋼琴家——太嚴謹會冰冷,太自由又失真。直到趙成珍的出現。 趙成珍的拉威爾:亞洲人的敏銳細膩,解碼法國夢幻音畫 趙成珍11歲時初遇《Alborada del gracioso》,當下便被「鋼琴居然可以這樣彈?」震撼。長大後的巴黎歲月,讓他學會用法國人的耳朵聆聽拉威爾。 趁著拉威爾150週年誕辰,Universal Classics 為趙成珍推出了這套鋼琴曲目全集錄音:3 CD 合集,包括所有鋼琴獨奏作品及兩套鋼琴協奏曲。這是他的致敬,也是他對鋼琴音色的探索。 在這套全集錄音中,趙成珍以亞洲人的敏銳細膩,解碼拉威爾的音畫密碼:精確,卻是為了讓詩意更鋒利。 當他彈奏《Jeux d’eau》開首的琶音時,那些樂譜上的數學式指示,不再是冰冷的規範,而是一道透明的鐵欄杆。而趙成珍,則優雅地在欄杆上跳著華爾滋。 在《Gaspard de la nuit》的〈Le Gibet〉中,他讓持續的降B音從「低音提琴的撥奏」漸變為「定音鼓的悶響」,這不是音色變化,而是時間在無聲中流逝的重量。 《Miroirs》的〈Noctuelles〉裡,那些快速音群如同月光下紛飛的鱗粉,右手指尖,如翅翼般輕顫。 在《Le Tombeau de Couperin》的〈Forlane〉中,他揭示了拉威爾隱藏的幽默:那些切分音,如凡爾賽宮廷畫像突然擠眉弄眼。 至於《Sonatine》第三樂章,多數鋼琴家把它處理成精巧的音樂盒,而他卻讓右手旋律如一封被反覆折疊又展開的情書。在發展部的轉調,那聲嘆息,是一種無言的浪漫。 趙成珍的鋼琴,不再只是鋼琴,而是一支無形的管弦樂團。他帶我們走進拉威爾的音色迷宮,讓你體會那不止於音符的「鋼琴魂」。 拉威爾鋼琴協奏曲:精緻與活力的完美平衡 除了整套拉威爾的獨奏鋼琴曲目,在大指揮家尼爾森斯率領下,趙成珍亦與波士頓交響樂團演繹了兩套拉威爾的鋼琴協奏曲,展現他對這位法國印象派作曲家的致敬。 在《G大調鋼琴協奏曲》中,他以「水晶般透亮」的觸鍵,呈現拉威爾筆下的爵士風情。 第一樂章開場的鋼琴獨奏輕盈俏皮,與樂團的互動充滿戲劇性,宛如一場優雅的音樂沙龍對話。而在慢板樂章〈Adagio assai〉,他的演奏則如夢似幻,細膩的音色層次,讓旋律如絲綢般流動,流露出拉威爾音樂特有的詩意與內斂。 《左手鋼琴協奏曲》則突顯了趙成珍驚人的爆發力。他的單手演奏,卻營造出驚人的張力,尤其在高難度的快速段落中,仍保持清晰度與音樂性,完美詮釋拉威爾對「單手也能創造交響化音響」的野心。 這套錄音不僅是趙成珍對拉威爾的致敬,更證明了他作為新生代鋼琴家的全面性——既能駕馭炫技段落,又能挖掘作品深層的抒情與戲劇性。 若說他的鋼琴獨奏專輯展現了「執著的鐘錶匠般的精準」,這套協奏曲則多了幾分即興火花,是拉威爾音樂愛好者不容錯過的現代經典詮釋。 尾聲:當嚴謹成為極致浪漫 如果你初次接觸拉威爾的作品,我會建議從《Pavane pour une infante défunte》開始,這首作品旋律優美之餘,結構又精巧洗練。 趙成珍在此展現了魔術師般的踏板控制,延長音的餘韻,像是公主的裙襬消失在走廊盡頭。 這套鋼琴全集最珍貴的,不僅是趙成珍詮釋的精湛,而是他用琴鍵告訴我們:拉威爾那些看似冰冷的音符規則,其實是為了讓幻想更自由。就像巴黎最老的鐘錶匠,用齒輪組裝出一朵會報時的玫瑰。 寫到這裡,耳機裡正好播著《Menuet sur

鋼琴上的管弦樂韻:趙成珍帶你體會拉威爾的鋼琴魂 Read More »

從《贖夢》看香港電影的病毒式營銷啟示

在演算法主導網絡內容傳播的今天,一場營銷活動,如何能夠不靠硬打廣告、不購買媒體曝光,卻依然掀起現象級的網絡熱話? 香港電影《贖夢》的營銷操作,或許正為本地市場提供了一個可作為教科書素材的參考案例。 這部由張家輝自導自演的電影,並沒有龐大的宣傳預算,卻在上映前預先鋪排了一場「社交媒體巡演」:張家輝率先以戲中角色「蔡辛強」的身份,於社交平台 Threads 上亮相,以第一身視角發帖、留言,晝夜不停地與網民互動,成功引發連串話題與情感共鳴。 這場角色互動後來更延伸至現實——張家輝以角色造型現身廟街,設立「聽夢」攤位與市民面對面交流。角色由虛構走入真實,進一步加深觀眾投入感,營造出虛實交錯的沉浸式體驗。 電影開畫後票房報捷,而「蔡辛強」這虛構角色亦沒有下線,繼續在線講夢、聽夢、發帖回應,讓這場結合內容創作與社群參與的病毒式營銷,成為近年本地少見的成功範例。 為了更準確理解這場話題的擴散軌跡,本文特別參考了社交媒體聆聽公司 uMaxData 提供的數據,涵蓋 2025 年 3 月 4 日至 4 月 1 日期間於 Threads、Facebook、Instagram、新聞網站、論壇、Telegram 等九個平台上的聲量及互動分析。 這個案例提醒我們: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創意往往就是突圍的關鍵。 那麼,《贖夢》到底是如何在沒有廣告媒體預算下,成功打開流量密碼? 當電影角色化身內容創作者 3月7日,一張「疑似」張家輝在港鐵打瞌睡的照片在 Threads 上流傳,引發網民熱議。 翌日,「蔡辛強」帳號現身留言:「已經瞓唔到覺,仲要搭車瞓覺都畀人偷拍!」 此語一出,立即引發大量互動,光是在3月8日當天,全網討論聲量已接近1,800條,成為整段營銷活動的最高峰。 此後帳號持續活躍,截至4月1日已合共發佈85篇貼文,其中語音內容佔32%,並成為最受歡迎的貼文形式,合共收獲9萬個讚好。 而23篇純文字貼文則獲得逾10萬個讚好。從數據可見,語音內容雖少,但更具情感穿透力,令角色更真實、可信。 值得留意的是,在所有社交平台中,Threads 是聲量貢獻最多的平台,佔比達 69.3%,明顯成為整個話題的核心推進器,遠高於 Facebook(12.8%)與論壇(9.7%)。 這場由角色主導的社交互動亦引來多位名人參與,包括 Tyson Yoshi、游學修、郭嘉駿,甚至電影中飾演其妻子的陳法拉亦加入對話,令活動熱度持續升溫,並推動社群自然轉發。 從虛擬世界走入實體街頭:廟街擺檔「聽夢」 3月21日,張家輝以角色身份現身廟街夜市擺設「聽夢」攤位,透過 Threads 公開邀請市民參與,進一步將角色從虛構世界拉入現實場景。 當日共發佈9篇貼文,合共收獲近8萬個讚好及逾千則留言,並吸引大量市民到場支持,當中更包括知名 YouTuber「世界認真組織」,進一步拉高活動的網絡擴散力。 在48小時內,全網提及「蔡辛強」、「贖夢」及「張家輝」的主帖達179條,整體討論聲量突破1,500條,成功將實體活動變為現象級話題。 當網絡聲量轉化為實際票房 電影於3月24日正式上映,「蔡辛強」帳號繼續在線與網民互動,維持熱度。 首映翌日(3月25日)#贖夢 和 #張家輝 的聲量再次達至高峰,分別錄得54次與48次的主標籤提及,而電影上映前三日的總票房已突破 240 萬港元,社交媒體聲量每日保持超過1,000條。 根據官方數據,電影首週票房累積達

從《贖夢》看香港電影的病毒式營銷啟示 Read More »

刀鋒冷,琴弦未冷

在刀鋒上起舞的蕭士塔高維奇大提琴協奏曲 我從來不是什麼版本控,對所謂的「權威版本」更是愛理不理。 雖然我一直很喜歡蕭士塔高維奇的兩套大提琴協奏曲,亦知道當年替作曲家首演的是羅斯托波維奇,但我的收藏卻各自只有一個版本:《第一號協奏曲》是馬友友與奧曼第指揮費城管弦樂團的演繹;《第二號協奏曲》則是羅斯托波維奇與小澤征爾指揮波士頓交響樂團的錄音。 為紀念蕭士塔高維奇逝世 50 週年,波士頓交響樂團及其音樂總監尼爾森斯,特別企劃了多場現場錄音,並由 Universal Classics 發行,而這兩套由馬友友演繹的大提琴協奏曲,亦是其中之一。 這回馬友友的演繹,不是讓你輕鬆躺在沙發上享受的那種。他完全拋棄以往的抒情糖衣,以近乎外科手術的精準度,徹底解剖了蕭氏那令人喘不過氣的音樂密碼。 尼爾森斯作為指揮,以細膩而強烈的情感掌控力,完美呈現了作品裡的緊張與脆弱。他在節奏與力度之間微妙拿捏,讓音符背後那些政治隱喻與心理暗流浮上水面,與馬友友的詮釋碰撞出精彩絕倫的化學作用。 其實,這兩套協奏曲誕生之際,正是冷戰時期蘇聯對藝術進行高壓審查的年代。 《第一號協奏曲》(1959年)看似是赫魯曉夫解凍時期的自由之音,但實際上處處暗流湧動。 《第二號協奏曲》(1966年)則明顯籠罩著布里茲涅夫時代的暮色與死亡意象。 第一號協奏曲 在《第一號協奏曲》中,馬友友展現出他標誌式的技巧與對比鮮明的情感表達,從黑色幽默到令人心碎的抒情片段,都拿捏得恰到好處。他與波士頓交響樂團首席法國號手 Richard Sebring 的對話尤其撼動人心,極為克制的揉弦更去除了一切浪漫裝飾,讓音樂呈現出一種鋼鐵般的冷峻質感。 他與定音鼓之間的對抗,更簡直像是一場個人對抗巨大權力機器的搏鬥,而華彩樂段的獨白,亦像是一場瘋狂邊緣的絕望吶喊,令人窒息。 而更值得一提的是:開頭那四個音符(G, F♭, C♭, B♭),其實是蕭士塔高維奇個人音樂簽名「D-S-C-H」的倒置變形,如同貝多芬第五交響曲一般,它在作品中反覆出現,彷彿作曲家自身的幽靈。作品中甚至還藏入史達林最愛的格魯吉亞民謠《Suliko》片段,以戲謔諷刺的方式進行引用,足見作曲家筆下層層疊疊的複雜情感。 第二號協奏曲 《第二號協奏曲》則在一陣沉重的嘆息聲中揭開序幕,經過漫長凝重的慢板樂章,第二與第三樂章無縫連接,終樂章以法國號號角帶出,最後更以龐大的打擊樂團——木魚、嗵鼓、小鼓和木琴——襯托大提琴持續而孤絕的長音,營造出如末世般的衝擊。 馬友友以乾枯透明的音色,與低音管共同描繪出死亡的陰影,更刻意將速度放慢,以突顯那種舞蹈中的虛無與絕望,政治隱喻直接推至極致。 在第三樂章,蕭士塔高維奇在這首協奏曲中還偷偷引用了烏克蘭敖德薩的街頭小調《Kupite bubliki》,並以極其黑色幽默的方式,透過鞭聲與打擊樂烘托其戲謔與死亡感——最後一幕,當大提琴奏出長音,木魚與小鼓卻彷彿在門外輕敲,仿佛在追問:是誰在敲門?死亡? 而這次馬友友身上的東方文化身份,也悄悄滲入了詮釋中。他彷彿將中國戲曲裡韻白式的呼吸邏輯融入音樂,巧妙而隱秘地賦予作品全新的視角。 蕭士塔高維奇一生遊走在沉默與吶喊的邊界,而馬友友這一次則用琴弓,徹底捕捉了作曲家內心那無法明說的矛盾與真實。 偉大的現場錄音 這可能不是一套可讓你「聽得舒服」的錄音,但卻是極少數能夠將 20 世紀的極權創傷,轉化為真切身體感的現場演奏。 黑膠在唱盤上轉動,當馬友友那帶著抑制與顫抖的 DSCH 動機(作曲家的姓名密碼)穿透揚聲器的瞬間,我才真正體會到:偉大的現場錄音並非為了完美複製音樂,而是讓後人能聽見錄音師按下 REC 鍵時,那些尚未被歷史審查的顫抖。 「我認為蕭士塔高維奇的藝術真理,就是為被禁聲者發聲。」——馬友友 https://umhk.lnk.to/YYM_dschFP

刀鋒冷,琴弦未冷 Read More »

美與死的化身:Chet Baker 的音樂與他的傳奇一生

— 為什麼我會一聽再聽這些病態、蒼白、卻如此動人的聲音? 一個墮落天使的開始 在 1960 年代,Chet Baker 的人生幾乎與自毀劃上等號。 毒癮纏身、酗酒成性,最終在舊金山街頭與流氓衝突中被打掉幾顆門牙。 對於一位靠 trumpet 吃飯的音樂人來說,這幾乎是職業生涯的終結。 他從爵士樂壇銷聲匿跡了一段時間。這是一個天使從雲端墜落的故事,令人惋惜,卻也真實得像一首憂鬱的 jazz ballad。 品牌之於爵士的另一層意義 隨著音樂產業分眾日益明確,唱片品牌在爵士圈的角色越來越像時裝品牌。 你很少會聽到一個古典樂迷說:「我喜歡 DGG 勝過 DECCA」,也很少有流行曲迷去爭論 A&M 和 WEA 的差異。 但爵士樂迷卻不一樣,他們會跟你說:「我偏好 ECM,不愛 GRP。」 爵士樂迷除了關心誰在演奏,更在意音樂背後的風格主張。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許多小型唱片廠牌,反而能成為品味的象徵。 一家荷蘭小廠牌的驚喜:timeless jazz timeless jazz,就是這樣一間規模不大的荷蘭唱片公司。即使它在香港的代理商同樣低調,但這間小廠牌卻錄下了許多我從未見過的 Chet Baker 和 Bill Evans 唱片。 當我發現時,這些唱片在街頭已流通一段時間,有些已經斷貨。Bill Evans 的只剩一張,而 Chet Baker 的還有五款。我沒多想,一口氣全數買下。 這些唱片大多錄製於 1980 年代初,正是 Chet Baker 在歷經頹敗之後的重生時期。 從抗拒到著迷:風格,勝於技巧 老實告訴你,很多年前,我是不太喜歡 Chet Baker

美與死的化身:Chet Baker 的音樂與他的傳奇一生 Read More »

2025年十大社交媒體趨勢

前言 告別了2024年,霎眼間,我們已站在2025年的門檻上,社交媒體依然以令人目不暇給的速度進化,改變着我們每天如何溝通、消費和創作。 香港的社交媒體滲透率極高,目前約有640萬活躍用戶,佔香港總人口的86%,而在18歲以上的成年人中,這一比例更高達89%​。這些數據顯示,社交媒體在香港的日常生活和商業互動中,扮演着舉足輕重的角色。 在香港這個小而活躍的市場,流行的社交媒體平台雖不多,但東西文化的交融與數碼創新,為這片小天地增添了意想不到的層次與活力。面對國際及本地形勢的變化,不僅是技術上的變革,更是一場對「連結」與「表達」的重新思考。 展望2025年,影響着我們的社交媒體趨勢,可能比以往更撲朔迷離:演算法的進化、短影音的崛起、AI 技術的滲透以及地緣政治對平台規則的影響,每一項都在重塑市場格局。 讓我們探索以下這些十大趨勢與話題,一起尋找其中的洞察與機遇。 1.香港主流社交媒體平台狀況 為了對本地市場了解更多,較早前,我透過 Facebook、Instagram 和 Threads,收集了百多名香港用戶的問卷回覆,嘗試勾劃出目前香港社交媒體的使用狀況。 調查結果顯示,Instagram 、 Threads 和 Facebook 等,在香港市場各佔其獨特優勢。然而,小紅書的評價卻出現兩極化:儘管在購物和旅遊資訊搜尋上頗具優勢,但卻被不少受訪者評為「完全零吸引力」,反映其內容模式或功能,未能全面迎合香港用戶需求。 相比之下,Instagram 仍因其多樣化內容及手機直觀體驗,穩坐主流平台位置。LinkedIn 則因職場專業定位,繼續成為商業用戶的不二之選。 Facebook 始終有其慣性收視,但影響力已逐漸分流到其他平台。至於 Threads,雖以即時交流的特色吸引了大量新用戶,但其影響力尚未形成穩固地位。 此外,調查亦揭示出,圖片、文字及限時動態是用戶最常分享的內容形式,反映視覺化內容的主導地位。同時,39%的用戶表示每日使用社交媒體的時間超出預期,其中18%更表示每日使用超過6小時,顯示社交媒體已深度融入日常生活。 社交媒體分眾化的傾向越趨明顯,品牌在制定營銷策略時,應根據平台特性與用戶偏好,靈活選擇。例如,Instagram 的接觸面廣,發表功能多樣化,適合大眾化營銷;而 LinkedIn 和 Threads 則可進一步挖掘其專業領域和互動潛力。 當面向跨境消費者,本地品牌策劃小紅書內容營銷時,仍需兼顧其於香港市場的吸引力,進行風格調整,不要一味遷就內地市場口味,提升「本地人都喜歡」的價值感,反而隨時對跨境旅客,增加更多好感,這是我的個人看法。 2. 演算法重塑內容製作的未來 從「粉絲導向」轉向「興趣導向」,演算法將加速內容細分化,正重新定義內容製作的遊戲規則,平台的優先推送,變得更注重用戶的個人偏好。這對品牌和創作者而言,是挑戰也是機遇。 興趣導向的內容推送:取代過去「粉絲數即流量」的模式,品牌需要專注於創作具有高共鳴價值的趣味及教育內容,吸引特定市場的目光。 隨意、雜誌式的內容營銷已難奏效,品牌需像電視網絡般,為不同主題建立專屬頻道,以保持內容的專業性和針對性。例如,美妝品牌可分別推出化妝技巧、護膚產品及美容趨勢頻道,精準觸及核心受眾,一致性與聚焦變得越來越重要。 可是,「興趣導向」演算法亦導致不少內容經營者為求追隨流量密碼,經常一窩蜂地發表同一話題的內容,以致內容流於單一,洗版話題亦令用戶陷入社交疲勞。 面臨演算法的挑戰,品牌需透過數據優化內容策劃、運用社交聆聽工具靈活調整策略,並創造針對不同受眾的個性化內容,提升參與度和觸及率。 3. 短影片當道,內容為王 短影片正在成為內容營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研究顯示,短影片的參與度是長影片的兩倍,且有一半以上的短影片能被完整觀看。這種形式以其簡潔且直觀的特性,成功抓住了現代消費者逐漸縮短的注意力。 品牌對短影片的重視,亦體現在廣告策略的改變上。數據顯示,66% 的影片廣告時長已縮短至 30 秒或以下,充分利用了短影片吸引消費者注意力的高效性。同時,TikTok、YouTube Shorts 和 Instagram Reels 等平台的快速崛起,進一步鞏固了短影片在用戶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不少用戶每天花超過一小時觀看短影片內容,這為品牌提供了廣泛的受眾觸及機會。 短影片不僅是一種傳播形式,更成為品牌建立真實性與情感連結的途徑。消費者越來越青睞真實而有溫度的內容,品牌未必需要依賴大製作或名人效應,反而更應該善用素人創作者(KOC)的力量,結合社交聆聽工具分析當下流行的話題,創作能引發共鳴的影片。這樣的內容不僅具有高相關性,也能促進消費者的參與度和分享意願。 此外,短影片中的故事敘述和限時性設計也能激發消費者的行動力。例如,通過創造限時優惠或倒數計時的緊迫感,品牌可以進一步提升互動性和轉化率。據預測,到 2025 年,全球

2025年十大社交媒體趨勢 Read More »

消失中的樂評人

因為大學主修音樂,主動投稿後獲得好幾位編輯賞識,我讀大學時代開始寫樂評,出來社會工作後,仍然有繼續筆耕多年,直至現在。 我是一名音樂雜食者,但我主打的範疇,還是以歐美日流行、爵士和古典音樂為主。 高峰時期,邊打工邊當樂評人所賺的外快,隨時過萬港元,加上各大唱片公司定期派 CD Sample 兼請睇音樂會,80年代尾至90年代,香港地,當樂評人是一份不俗的副業。 但現在時代不同了,如果像我這類還堅持當樂評人的,基本上,就像經營部落格一樣,只是一項純粹為興趣的消閒活動,不可奢望有任何回報。 有段時期,我嘗試多寫一些本地作品的樂評,那個時候,我在某實體雜誌還有每月幾版紙的地盤,某一次,老總問我有否像素較高的彩色照片,於是,我便把寫好的幾千字文章,電郵給相關的唱片公司,要求提供照片,換來的,卻是冷淡對待。 唱片公司對樂評人不再重視,或多或少,令樂評人堅持下去的動力減低,懂計數的報章雜誌老闆們,當然亦覺得樂評人是可有可無。 而我的樂評地盤逐一消失,大概是由 2000 年左右開始。 那個時候,部分原因,是因為唱片公司生意急走下坡,令在報紙雜誌落廣告的預算大減。 在商言商,報紙雜誌的音樂專欄篇幅亦隨之大減,另方面,為了開源節流,部分音樂評論亦開始交由記者負責,罕再外判兼職稿件。 此外,從前因為市場需要,資訊亦沒這麼發達,某程度上,樂迷需要靠樂評文章作推介或者導聽,作為購買唱片的入手指南。 互聯網打破了這資訊壟斷的局面,較主動的樂迷,要獲得有關資訊、試聽唱片,一律順手沾來。 踏入音樂串流時代,聽音樂再不是一個定期要花錢買唱片的消費行為。 每個人的手機,都成為了24/7音樂點播機,有關專輯的基本資訊,串流平台已有提供,令樂評的角色,更加變成可有可無。 寫樂評花時間嗎? 對於我來說,其實寫的時間,不算要花很多,但因為我喜歡以微距解剖模式寫作,所以我需要把同一錄音反覆細聽,於是,花的時間,隨時是聽完一張專輯的四至五倍。 從前,寫樂評的最大動力,除了因為這是一份收入不俗的優差外,還有就是能夠獲得很多唱片公司安排的特別款待,其中包括第一時間收到 CD Sample、在貴賓座聽音樂會、到後台與音樂人見面做訪問等等。 而我最開心的,就是間中會在唱片店內,見到自己的樂評被貼堂,成為了專業推介。 目前,我在某音響雜誌還有個每個月數百字的小地盤,每個月,我也會找一些新歌來聽,雖然音樂輸入腦袋的數量不及從前,但物色新歌試聽,依然是我每天的生活習慣。 唱片我也真的少買了,主要是以 Apple Music 串流為主。 那天在朋友的面書上,見到他在討論有關樂評這話題,令我赫然想起,原來自己都已經當了超過30年的樂評人。 希望以這篇文章,回應一下他有關樂評的迷思。

消失中的樂評人 Read More »

為何要幫黑膠唱片洗澡?

點解黑膠唱片要洗白白(洗澡)? 聽黑膠,是一種充滿儀式感的音樂享受體驗。 起手式,把唱片拿出來後,先用防靜電唱片刷掃掃,把塵埃及靜電略略掃走,才把唱片放上唱盤。 看著唱盤在轉動,然後,盯著唱針慢慢落在唱片的坑紋內,音樂徐徐響起,快活過神仙。 有人嫌麻煩,但有人樂在其中,黑膠中人總覺得,每張黑膠唱片都彷彿有生命,因此亦有壽命,尤其是中古唱片,所以,都需要我們細心保養。 黑膠唔補好易老,最重要一個程序,同護膚一樣,就是清潔。 清潔程序五花八門,豐儉由人,為此,我亦間中會請教黑膠專家,隨便入手一些黑膠補品。 最近,我剛好請教了 HK68 黑膠專門店的師傅們,於是,我亦順便把他們的回應整理如下,順便和大家分享一下。 平日聽唱片前後,我都已經有用唱片刷清潔,為何黑膠還要洗白白? HK68: 用乾掃可以去除唱片表面的灰塵,如果刷子具有防靜電功能,可以消除靜電,減少因靜電引起的「炒豆聲」。 而濕洗則能夠更有效地清除黑膠唱片溝槽內較深處的污垢,這些污垢一般是播放時因靜電吸引的微小灰塵。 普通的乾掃纖維較粗,很難深入黑膠唱片的溝槽中清潔,濕洗除了清潔,同時也可去除黑膠唱片的靜電。 每次享受音樂前,先進行簡單的清潔程序,為的就是希望帶來更好的聆聽體驗,有實際的作用。 同時,每次這樣做亦會增添聽音樂的儀式感,令自己更投入音樂的世界。 濕洗和乾洗有什麼分別? HK68: 濕洗需要較多時間、步驟多、工具多,相對來說更講究,而且需要用到專業的洗碟水。 濕洗時,更要小心不要弄濕紙製的唱片標籤,因為標籤濕了未乾,不僅容易損壞標籤,還會使保存在唱片內袋中的唱片容易發霉,所以,有朋友會購買特別的工具,在清潔時保護唱片標籤。 最後,濕洗完的黑膠唱片,一定要風乾一段時間,讓唱片表面完全乾透,為此,有些朋友會特別入手一些晾「碟」架。 黑膠唱片需要隔多久濕洗一次? HK68: 洗黑膠唱片的時間沒有固定的規則,看到唱片上有明顯灰塵,或者在聽黑膠唱片前想提升音質,你都可以進行清洗。 此外,有些唱片放得太久沒有清洗,可能會出現霉點,這個時候,建議要儘快進行清洗。 除了那些動軌數千或過萬元的洗黑膠機,有沒有較相宜的選擇? HK68: 從前用手濕洗黑膠是一件比較大陣仗的事,但現在有了清潔噴霧,基本上刷兩圈就完全乾透。 無論是清潔的時間,或者是清潔過程,都比起洗黑膠機方便快捷得多,亦不用太破費。 所以,但凡聽到有炒豆聲時,就可以立即進行簡單的清洗,輕而易舉。 有哪款清潔噴霧推介? 怎樣用? HK68: 清潔噴霧方面,我會推薦大家用 Nagaoka 清音水 SPW01。 首先用清音水噴在濕用清潔刷上,然後沿著唱片的溝槽刷,再用唱片清潔布 CLV30 或眼鏡清潔布擦去污垢。 Nagaoka 唱片清潔噴霧 SP558 也可以清除靜電和灰塵,能減少因唱片劃痕引起的噪音。 使用前搖晃容器,距離唱片約30厘米均勻噴灑整個唱片,然後配合乾用清潔刷擦拭便可。 如果黑膠曾經發霉,想消除霉菌,我會推薦Nagaoka 清潔噴霧 SP601。 它具有優異的快速乾燥性能,還混合了有效的特殊防霉成分。使用 SP601 前,首先要用清水/洗碟水清洗唱片表面,再用 SP601 距離唱片約30厘米均勻噴灑整個唱片,然後配合乾用清潔刷擦拭。 當然,如果你想有更佳清潔效果,專業洗黑膠機始終是一個效果較佳選擇。

為何要幫黑膠唱片洗澡?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