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與死的化身:Chet Baker 的音樂與他的傳奇一生
— 為什麼我會一聽再聽這些病態、蒼白、卻如此動人的聲音? 一個墮落天使的開始 在 1960 年代,Chet Baker 的人生幾乎與自毀劃上等號。 毒癮纏身、酗酒成性,最終在舊金山街頭與流氓衝突中被打掉幾顆門牙。 對於一位靠 trumpet 吃飯的音樂人來說,這幾乎是職業生涯的終結。 他從爵士樂壇銷聲匿跡了一段時間。這是一個天使從雲端墜落的故事,令人惋惜,卻也真實得像一首憂鬱的 jazz ballad。 品牌之於爵士的另一層意義 隨著音樂產業分眾日益明確,唱片品牌在爵士圈的角色越來越像時裝品牌。 你很少會聽到一個古典樂迷說:「我喜歡 DGG 勝過 DECCA」,也很少有流行曲迷去爭論 A&M 和 WEA 的差異。 但爵士樂迷卻不一樣,他們會跟你說:「我偏好 ECM,不愛 GRP。」 爵士樂迷除了關心誰在演奏,更在意音樂背後的風格主張。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許多小型唱片廠牌,反而能成為品味的象徵。 一家荷蘭小廠牌的驚喜:timeless jazz timeless jazz,就是這樣一間規模不大的荷蘭唱片公司。即使它在香港的代理商同樣低調,但這間小廠牌卻錄下了許多我從未見過的 Chet Baker 和 Bill Evans 唱片。 當我發現時,這些唱片在街頭已流通一段時間,有些已經斷貨。Bill Evans 的只剩一張,而 Chet Baker 的還有五款。我沒多想,一口氣全數買下。 這些唱片大多錄製於 1980 年代初,正是 Chet Baker 在歷經頹敗之後的重生時期。 從抗拒到著迷:風格,勝於技巧 老實告訴你,很多年前,我是不太喜歡 Chet Bak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