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不用擔心,Yahoo!還會是Yahoo!

正當Verizon收購Yahoo!塵埃落定的消息甫一公佈,一時間,「Yahoo!將正式改名為Altaba」,幾乎成為了各大報章雜誌的標題,當中包括華爾街日報、時代周刊、波士頓環球報,今日美国日報等等。 但原來,大家都跟車太貼(包括筆者在內),Yahoo!這個陪伴著我們已經23年的名字,暫時不會消失。你使用中的Yahoo!Mail亦不會變成Altaba Mail,這只是虛驚一場。 根據雅虎財經的再三證實,將會改名為Altaba的,是還沒有給Verizon收購、名為RemainCo的控股公司,當中,阿里巴巴擁有15%股權、雅虎日本則為35%,旗下還包括一個名為Excalibur的小型專利組合。 Verizon的收購項目,包括Yahoo!旗下的搜尋引擎和電郵,以及該入門網站旗下的內容及廣告業務,包括了財經、新聞、體育等垂直平台,這些業務將會與母公司Verizon旗下的數位媒體公司AOL整合,其中還包括了Huffington Post、TechCrunch及Engadget等數位內容平台,一如這些先前被收購的平台,Yahoo!將會保留自己的名字。 Verizon的願景,當然就是想在數位媒體,尤其是以手機為中心的領域中,與目前兩大龍頭Google及Facebook一較高下。因為,如果單單以在美國的每月瀏覽人口計,Yahoo!緊貼前兩者於第三位,超過2億,而AOL亦排在第八位,超過1.5億,將來兩者加在一起,將會成為一股龐大的媒體新勢力。 但話說回頭,全球數位媒體的商業模式,今年將會進一步被程序化購買,以及社交媒體等廣告產品進一步取代,昔日以坐擁高流量首頁,輔以聲畫俱備的動感創意,從而收取昂貴廣告費的Yahoo!,此優勢將進一步被削弱。現今的數位媒體如何在廣告模式,或者是收費訂閱內容之間,尋找一個最理想的盈利空間,依然是一項無止境的挑戰。 《原文刊登於2017年1月20日 晴報專欄 | 進擊中的Social | 我是本文作者》

是誰淘汰了Yahoo!?

本星期互聯網界的大新聞,莫過於Verizon斥資48億美元,成功收購Yahoo!核心業務,原名為RemainCo的控股公司,將會改名為Altaba,但不用擔心,Yahoo!還會是Yahoo!,並非如外界傳聞所言會改名。 而根據Bloomberg報導,當Yahoo!完成主要網路事業售予Verizon後,Marissa Mayer等6名董事,將計劃離開Altaba公司的董事會,但Marissa Mayer卻仍然會繼續留任當Yahoo!的CEO,與外界廣泛流傳有關她請辭的消息不符。 回首Yahoo!的光輝歲月,曾經是互聯網界的霸主,但過去十多年來,隨着全球互聯網廣告業營收的急速成長,Yahoo!卻逐步把企業推向谷底。 歸根究柢,一如任何沒落的大企業:第一,領導班底混亂與不濟,頻頻更換(21年來換了七任CEO),以致發展方向朝令夕改;第二,作出多個錯對投資併購項目,譬如GeoCities、Overture、Flickr、Delicious和Tumblr等等,買了回來又沒有好好地管理整合;第三,定位含糊不清,在擴大業務範圍的同時,卻沒有一個具領導地位的產品,最後Yahoo!拍賣輸了給eBay,搜尋引擎更被本來當Yahoo!小隊目的Google大大拋離,更別說社交網絡Facebook。 作為矽谷創意科技起家的一員,近年Yahoo!又嘗試朝內容製作方向發展,任誰都懂得說「內容為王」;但當全球媒體老手都在網絡營收上掙扎求存,Yahoo!嘗試建立媒體王國這一構想,我覺得絕對非明智之舉。現實又無奈點說,看看2016年全球互聯網廣告營收的領導者,第一位Google(578億美元)、第二位Facebook(223億美元)、第三位百度(114億美元)、第四位阿里巴巴(109億美元)——試問有哪一家的本業是做媒體內容的? 但有趣的是,先收購AOL,現在又有Yahoo!,Verizon的如意算盤是想透過為其用戶提供數碼內容、手機廣告投放平台,加上其坐擁的十億月均用戶,從而增加營收。 我雖然未能為Yahoo!蓋棺定論,但在全球互聯網廣告業的生態中,Yahoo!的未來角色,我暫時未敢樂觀。 《原文刊登於2017年1月13日 晴報專欄 | 進擊中的Social | 我是本文作者,本網絡版亦根據Yahoo!Finace的報導,稍作更新更正》

網絡新聞誰來監察?

又是假新聞一則,圖片來自這裡 話說現任美國總統奧巴馬出口術,勸喻Facebook、Twitter、Google等等要乖乖地幫手杜絕假新聞在網絡廣傳,要幫手過濾,或甚至負責監察新聞真偽。 佢係空軍一號你唔係,佢講嘢大家當然要聽,於是,各大社交網絡及互聯平台老頂立即跟進,除了設立用戶舉報機制,更會透過人工智能,監察網絡活動,譬如有關某話題的搜尋數量突然大增,有疑似話題新聞爆發前的徵兆,系統便會發出警號,此外,也會增聘人手,擔綱網絡編輯。 此舉表面上好像沒什麼問題,但卻引起部分新聞從業員間的爭議,問題是,以Facebook為例,作為一個本身為用戶純粹提供社交工具,而並非是內容供應商的網絡平台,當承擔起新聞審查這角色時,除了商業模式馬上變質,更備受爭議的是,由Facebook來監審新聞的真偽,是否恰當?有關新聞內容的Fact-check(事實核查),為什麼不是由傳媒機構自行負責? 再說,在新聞工作室裡面所謂的Fact-check,本身不是非黑即白這麼簡單的一回事,或者是隨便由普通市民舉報就可辨認真偽,豈可草草了事?新聞網站The Information的創辦人兼資深新聞工作者Jessica E. Lessin在紐約時報撰文,盡數Facebook替新聞真偽審查把關的隱憂。 該文作者更指出,作為傳媒機構,每天隨時要處理成千上萬的Fact-check,雖然也偶有出錯,但傳媒機構可貴之處,就是其發放新聞消息的可靠性,而並非其可觀性,傳媒人要先自律。 而更令人值得憂慮的,是有別於白紙黑字的傳統紙媒,網絡上的內容出錯,網站可於事後神不知鬼不覺地修改,先出文後核查這風氣,愈來愈普遍。歸根究底,舉凡任何傳媒機構的責任編輯,斷不能隨便為求第一時間吸引讀者眼球,從而發表捏造或不盡真實的故事。 問題是,隨著紙媒的沒落,轉型網絡後的新聞媒體,網絡流量過份依賴像Facebook這類的社交網絡,求流量心切,於是往往重Like不重質。 追加閱讀:Facebook Shouldn’t Fact-Check

網絡假新聞,誰是幫兇?

圖片來自這裡 有別於傳統媒體機構需要負上法律責任,在社交網絡發表個人言論,或甚至是散播未經證實的消息,向來都是一個三不管地帶,加上有言論自由這道德高地作後盾,網絡發言演變成網絡造謠已是屢見不鮮,再加上,網絡一窩蜂的「分享」文化,愈是有話題性、愈是有 sound bites、愈是能夠正中讀者情緒下懷的新聞消息,便愈有機會在未經證實的情況下,被廣傳在社交網絡。 剛剛過去的美國大選,大選前夕,便有大量「假新聞」充斥於社交網絡(當中以Facebook及Twitter為主),又或者是Google搜尋結果首頁,其所誤導的,不單是升斗市民,還包括了主流媒體。 上星期四,美國總統奧巴馬首次開腔,公開譴責社交網絡「假新聞」的嚴重性,尤其是在大選前的幾個月內。翌日,曾堅稱「假新聞」在Facebook被廣傳只屬極少數、並且未不足以左右選舉大局的Facebook CEO Mark Zuckerberg,終於在個人帳號上表示,該社交網絡將會嚴肅正視「假新聞」,包括一連串的監察機制,減低未經證實的消息廣傳的機會,其中更會過濾那些經常發放「假新聞」的粉絲頁或網站,除了會禁止售賣廣告,消息亦會遏止流通。 在輿論壓力下,Google及Twitter同樣作出聲明,將會採取相應措施處理網絡「假新聞」,但問題是,即使有尖端的網絡科技去為大家過濾「假新聞」,流言的散播又是否能夠被完全杜絕? 說到底,Facebook,或甚至是其他互聯網工具背後的運算機制,某程度助長了流言的散播速度,正正因為,這個時代的新聞,內容往往以吸引眼球,以及能否跟隨大眾主觀意願的情緒為優先,愈多人廣傳、被廣傳的速度愈快,被「發現」的機會就會愈高。群眾的眼睛,從來都不一定雪亮,大家亦會在不自不覺間,成為了羊群中的其中一頭羊,間接成為網絡假新聞的幫兇。

科技界名人聯手推廣電腦程式教育

有看過那一套八十年代的校園青春片Revenge Of The Nerds嗎? 那個年代,可能沒有多少人想過,這些在學校平日沉默寡言,經常被取笑的四眼電子龜,長大後,居然會學識一身好武藝,懂得寫一些本來應該只有外星人才看得明的電腦程式,剛好迎上科網熱潮,沖浪而去,不少成為新一代的商業領袖、富貴神人。 活到像我這等接近半百年歲,聽過不少朋友都説過:「年少多好,如果人生可以回帶,我希望年輕時會學曉過一兩件樂器。」 (當然,對於八、九十後而言,此命題可能不成立,因為他們大多數都有被父母迫過去學樂器。) 而我呢?如果人生可以回帶,我多麼希望,年輕時能學懂過如何編寫一點電腦程式哦。 為什麼呢?現今世代,電腦、手機、互聯網,還有其他數之不盡如八達通或銀行提款機等等背後不可或缺的數位程式,每一日,都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而除了硬件,不斷推陳出新的軟件,正如我寫這篇文時正使用的Evernote好、朋友們不斷地向我推送索命的Candy Crush也好,都是無數電腦程式員的努力成果。 這個年代,即使你自問有橋,你還是得靠這些懂得編寫電腦開發程式的朋友,去把你的想法,付諸實行出來。 事實上,來到科網世代,單純有所謂的「橋」,是真的不夠用的,看過Social Network這電影嗎?電影中飾演Mark Zuckberg的主角被指責偷橋時,有句說話我印象最深刻。 ”You know, you really don’t need a forensics team to get to the bottom of this. If you guys were the inventors of Facebook, you’d have invented Facebook”。 最近我在facebook分享了一支短片,事後有位媽咪級同事問我:你覺得我是否應該也讓我的小孩學習一下寫程式? “I think everyone should learn how to program a computer, because …

科技界名人聯手推廣電腦程式教育 Read More »

iOS平台上最優秀的Google Reader訂閱app—-Newsify

在iOS有那一個RSS Reader最好用呢?在Facebook向朋友請教,朋友A推薦我用Newsify。 先前都用些免費軟件閱讀RSS上的訂閱,但主打還是用Flipboard,也有用Pocket負責收藏,最近亦多用了Evernote來作資料整理。 由於工作及教學上所需,我對知識及資訊的吞吐量愈來愈大,我發覺若要滿足到我從訂閱、分類、篩選、閱讀、收藏這五個步驟的要求,除了我要培養出一套個人的整理術外,我更需要物色一些好工具。 用了Newsify此app的免費版一個上午,已立即決定升級使用付費版(媽呀,才HK$8,已可iPhone和iPad版兩用),除了因為界面精美外,實用性更是一流。 Newsify的一大優點,是在於它與Google Reader的整合性極高,無論你是透過Google Reader或者是Newsify新增訂閱,兩者都會同時同步,有條不紊。 此外,Newsify內建的搜尋引擎,效率也相當高,要在訂閱中以關鍵字找新聞,輕而易舉。 更重要的一點,是為Newsify的離線閱讀功能,這一點,類似平台如Flipboard等,暫時是最大盲點。 由於我經常要到廣州出差,所以間中會有大半天處於離線狀態,但只要在早上出門前用Newsify同步更新一次,大部份當天的新聞已可儲存,路上便可以繼續輕鬆地閱讀和整理了。 此外,一如巿面上所有主流的新聞訂閱app,看到有趣的新聞,想在社交網絡分享,Newsify也同樣方便。 你大可先標籤某段新聞為重點、或者是將新聞的連結收藏到Evernote,想把文章分享到社交網絡?一籃子的如Facebook、Twitter、Google+、Tumblr或甚至是Buffer等等的超連結,幾乎也可以一鍵搞定。 執筆之時,Newsify正進行限時免費,還未擁有的iOS用家,快快到這裡「單撈」(下載)下來吧。 當然,即使是付費的話,這也是一個物超所值的App哦,支持一下也應該。 想追蹤更多我所分享的廣告情報?歡迎點擊這裡加入我的facebook紛絲頁。  

Make Me Asian手機app涉歧視,Google受壓下架。

從前看明珠台學英文,我最愛看實況喜劇Seinfeld(宋飛正傳),不少美國人下下都要講求政治正確(Politically Correct),這套劇卻剛好相反,當中笑料,九成就是要玩政治不正確(Politically Incorrect)。 無論你是男人女人肥人矮人靚人醜人有頭髮無頭髮或七十二行,都有機會成為被挖苦的對像,更甚者,劇中人還愛拿不同族裔的Stereotype作笑料,主角Jerry Seinfeld自己作為美藉猶太裔,箇中笑料更是不留情面。 整套劇的角色,基本上無個好人,但由於笑料輕鬆浮誇得來又極之到肉,某程度上,讓平日那些在人前開口埋口禮義廉恥的電視觀眾,心理上得到解放,暗地裡看得開懷。 Seinfeld一共播出了7季,1998年Jerry Seinfeld的收入達2.67億美元,令他成為美國全年最高收入藝人,到目前為止,他仍然是全美最高收入的諧星。 一個民族(或個人)之所以偉大,其一在於能否自嘲,被人取笑兩句又不會輕易被傷害到弱小心靈。 Jerry Seinfeld可以入得到屋,靠在公仔箱「窒」人至富,卻沒有被人和諧,全因他頸上掛著「幽默」這兩個字的免死金牌。 「幽默」是一門藝術,要講究時間人物地點,稍一失去平衡,「幽默」可釀成災難,被指責為「歧視」。 說一大堆關於Seinfeld的話,因為最近在CNN網看到一則小新聞。 話說Google Play Store上有一個app,最近在美國被多名亞裔宗教人士及小數族裔猛烈抨擊,認為是鼓吹「種族歧視」,於是被迫下架,。 這個App名為Make Me Asian,把一張大頭相上載上去,你可以立即進行整容,矇豬眼、黃皮膚、黑髪,按幾個鍵,逐漸變黃又得,立即變黃哂亦得,得咗。 除了Make Me Asian,同系列還有個Make Me Indian,操作手法一樣,現在也同樣下架。 看見這單新聞,我感到有點無奈,因為我還未有機會去試玩一下。 事關小弟雖然祖籍番禺,膚色長相卻有幾分像南亞裔人,自少常被朋友拿來開玩笑,所以,我也想透過此app,看看我的矇豬眼chok樣會是怎麼樣。 有網友說,除了Make Me Asian,坊間還有多款整容app,可以將你變老變萌,那又算不算歧視? 我真的不知道,我只想,如果該公司同時推出同系的Make Me Caucasian,會不會就能把此事件擺平? 作為亞裔人,大家覺得此app是無傷大雅,抑或是真的鼓吹歧視? 伸延閱讀: Google Removes ‘Make Me Asian’ App After Protests of Racism Asian-Americans speak out against Google app they call offensive    想追蹤更多我所分享的廣告情報?歡迎點擊這裡加入我的facebook紛絲頁。 …

Make Me Asian手機app涉歧視,Google受壓下架。 Read More »

在Google上的小尼莫夢境歷險

在網絡世界搞互動,其實不一定動不動就要出動Crazy Ad 或什麼Rich Media Flash Banner的,用一個引人入勝的手法說故事,無需使用太複雜的技術執行,也可以令用戶自願click完又click。 說的是今天在Google首頁出現的Doodle,美輪美奐,略帶古典味的插畫設計,就像向你訴說一個奇幻的童話故事。 熟睡中的小男孩,突然甦醒,床舖滾動起來,把小男孩掉了進地上的洞穴。 右下角有一個小箭頭,吸引你click下去,看看掉了進洞穴的小男孩,究竟有何遭遇。 每click一次,這個奇幻故事,就會展開下一章的新段落,吸引你繼續click下去。漫畫其實製作得十分簡單,但卻是十分生動有趣。 原來,這是Google為紀念20世紀美國漫畫家 Winsor McCay的經典兒童圖書作品:小尼莫夢境歷險(Little Nemo in Slumberland)的107年周年而製作。 大家快快趁今天這個Doodle還在,過去Google的首頁看一下吧,錯過了的話,唯有看下面有心人video capture的動畫吧。

Nexus 7親子樂悠悠

「Nexus 7,可能是目前唯一一部可真正威脅到iPad地位的Tablet。」 不是我說的,而是很多一流評測員,包括我的偶像Walt Mossberg。 當然,這純粹是站在硬件與價格的性價比之角度來看而已。 Jelly Bean固然已經大躍進,但與iOS相比,介面流暢度仍有少許距離,至於可下載的雜誌及電影內容,以及apps等等的整個內容生態系統方面,距離暫時相差更遠。 所以,我覺得不如改口說,這台Google與Asus合作推出的Nexus 7,可能是目前真正的Android Tablet殺手。 姑勿論如何,暫時我還未有機會拿過上手親身體驗,只是道聽途說,無謂講多錯多了。 但最近看過Nexus 7的電視廣告,我卻覺得,絕對可以撼贏Apple iPad的電視廣告。 廣告中大賣父子溫情,講述和兒子一起去露營的爸爸,如何善用Nexus 7,與兒子寓教於樂。 難得的是,片中的小孩,並非如我們常在禮拜日飲早茶時見到的港孩小學雞;只要一發難,父母就會拋部iPad給他們當水泡,然後就會自閉地埋頭埋腦打機。 廣告中,爸爸用Nexus 7與兒子下棋、行山照明、野外定向(指南針)和讀小王子故事書,全程只做一些有學習意義或互動的事情,雖然徹頭徹尾,都是硬銷式的產品示範,但卻來得不落俗套,感覺清新。 背後的潛台詞,當然又是為貪玩新玩意的大男孩爸爸,可以用兒子來做藉口,勸老婆大人批准,入手一台Nexus 7吧。 各位媽打們,小心中伏(換轉我是你,我真的會心軟哦)。 伸延閱讀: From Google, the Toughest Challenger to the iPad 「親生仔」7 吋平板激試 – Google Nexus 7

網絡創品牌 社交建口碑

屈指一算已是第五屆,一年一度,由香港互動市務商會舉辦的eCMO論壇,剛於上星期假香港生產力促進局舉行,今年以「品牌創建及危機管理」為題,與會嘉賓講者合共13位,出席人數超過300人。 CMO者,首席營銷官是也,顧名思義,eCMO論壇正是為從事數位營銷的業界朋友而設。此論壇一年比一年熱鬧,討論踴躍,可見數位營銷在香港愈來愈備受重視。 論壇由消費者委員會總幹事劉燕卿女士作開幕致詞,她以最近加拿大麥當勞在社交網絡流傳的一支影片為例,片中麥當勞公司的營銷人,居然來了一個自我「踢爆」。 她在麥當勞買了一個漢堡包,然後直接拿到廣告製作公司的攝影棚內,如數家珍地,向觀眾解釋進行廣告拍攝的前期及後期加工。 當然,事前事後的漢堡包,賣相相差甚遠,可是,麥當勞公司的營銷人卻是希望透過此片,向公眾交代:雖然廣告內的漢堡包都經過美化粉飾,但所有食物材料,其實還是取材自麥當勞餐廳的。 劉女士以此為例,正是想說明,今時今日,在這個社交網絡盛行的年代,創建品牌已不能再憑大賣廣告自吹自擂,每個企業都要提高產品的透明度,以更人性化和軟性的手法,與消費者進行相向接觸。 消費者對媒體內容的選擇,愈來愈來得主動。Google香港的總經理Philip Chan亦指出,目前不少家庭的媒體娛樂,隨時起碼是三個屏幕:電視、手機、平版電腦,同時交替進行,而其中,網絡視頻的收視率,更是直逼傳統電視媒體。 在香港,單單是YouTube,每個月便已經起碼接觸到超過250萬名觀眾。 來自PCCW媒體部的副總裁Lofai Lo則認為,當舊媒體遇上新媒體,媒體人或營銷人必須捨棄以自我為中心的硬銷心態,必須換上如產品開發者般的腦袋,不斷以創造用家價值為思考前題,從而研發媒體產品。 論壇上他以1083這傳統電話查詢服務為例,當來到智能手機的世界,單把服務硬搬過去已絕對不行,必須要反覆思量,如何在用家體驗的角度,創造更多附加價值,即使在產品上滲入廣告元素,道理都是一樣。 智能手機在香港大行其道,滲透率極高,亦間接造就了本地手機營銷公司Cherrypicks的崛起,該公司的行政總裁Jason Chiu在論壇上便提出了O2O(Online-To-Offline)這概念,在香港,30%的手機用戶有透過手機搜尋及購物的習慣,他認為只要透過智能手機普及這優勢,便能夠與傳統的戶外或平面媒體相結合,把商機直接變成購買行為。 該公司所開發的如iButterfly、TownCheck及即將推出的SmartD等智能手機軟件平台,便把隨時隨地用手機上網這習慣,轉化成向消費者提供適時適地性的購物優惠或產品推介。 今屆論壇亮點之一,相信是非來自芬蘭的憤怒鳥(Angry Birds)高級副總裁Henri Holm莫屬了,究竟憤怒鳥在營銷上有什麼成功訣竅?他先解構整個遊戲的核心,就是要向用家說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 雖然故事骨幹簡單,每一次還是講述憤怒鳥為奪回被偷去的鳥蛋,如何向惡魔豬報復的橋段,但故事卻可以由此出發,推出不同的季節性版本,由萬聖節或甚至中國人的中秋節都可以。 最近的創舉,更是與美國太空總處合作,由地面打到上太空(當然,這其中相信是有關機構的贊助內容)。但萬變不離其宗,玩法、故事可以很簡單,先引人入局,但要駕馭這遊戲,就絕非易事,同時,又要配合不時更新的版本內容,保持新鮮感,這樣就能繼續抓緊用家的心了。 在短短的兩三年內,單憑一個手機為主開發的遊戲,憤怒鳥已成為一個家喻戶曉的角色,週邊產品無孔不入,更成功進軍電影和主題公園遊樂場,Henri一語道破:不斷累積紛絲,才可建立品牌,但回報不一定要直接來自紛絲(即無需急於向用家收費),建立好品牌,就可以從中獲得更高回報。 到了今天,憤怒鳥已經成為了一個媒體平台,獲得世界各地無數品牌的青睞,吸金?無難度。 雖然是香港土生土長的國際品牌,國泰航空卻是這類公開論壇的稀客。作為該品牌的數位及社交網絡營銷經理,Ali Bullock其實平日也甚活躍於社交網絡圈。 目前,他的團隊為該企業管理多個不同的社交網絡帳戶,單是在facebook,便已經有19個為照顧不同市場而設的粉絲頁,合共有35萬粉絲追隨,除此之外,在Twitter及微博,你也不難找到該品牌的足跡。 Ali指出,雖然目前社交網絡已成為品牌營銷不可或缺的部份,他卻認為,品牌經營者切忌為做而做,必先要進行內部溝通,制定好工作目標。以國泰航空為例:一)建立品牌口碑;二)提高客戶與品牌參與度;三)電子商貿;四)客戶服務;五)危機管理,這都是該公司社交營銷團隊的主要目標。 但話說回頭,由於目前群眾較習慣(或主動要求)透過企業的社交網絡進行溝通,品牌建立和管理社交網絡帳戶,已面臨一個事在必行的境地。而好像國泰航空這類大企業,更加需要主動地監察網絡上的品牌口碑,有必要時,盡量讓客戶服務人員參與,提高整個客服過程的透明度。 即使是投訴,只要處理得宜,社交網絡上的客服管理,往往較傳統渠道具更正面的效果。 今屆eCMO論壇嘉賓眾多,演說及討論超過7小時,請恕筆者未能將每位嘉賓的演說逐一節錄,唯會上大部份嘉賓也提出了兩個重點: 一)透過數位媒體(其中包括社交網絡及智能手機)建立品牌,其成效及重要性已不亞於傳統媒體。 二)在網絡世界管理品牌口碑,切忌單向處理,否則商機便隨時會變成危機,反之亦然。 (原文刊登於2012年7月3日香港信報【經管錦言】專欄,本人是上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