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舉報能否杜絕網絡假新聞?

不得不歸因於那個出人意表的美國總統大選結果——自從特朗普當選後,Facebook馬上受到美國政府及各方的施壓,要認真對待網絡假新聞在FB上的散播。上星期四,FB正式宣布一系列的fact check(事實查核)措施,除了一般用戶可以舉報,FB更將會與Snopes、FactCheck.org和Politifact等第三方的fact check機構合作,標籤任何已認定為假新聞的網絡文章。雖然用戶仍可在News Feed(動態消息)分享這類內容,卻會看到類似「此乃假新聞」的標籤。 此外,由於不少假新聞的網站都是由所謂的Content Farm(內容農場)經營,其存在生態正正就是會不擇手段地吸引網絡瀏覽量,或是盜取別人的文章,或是以譁眾取寵的文章標題,從中換取廣告利潤。因此,FB亦將會採取措施,讓這類網站的連結絕迹於FB的News Feed,杜絕他們的廣告「米路」。 但我始終認為,Content Farm這問題實在太難杜絕。除了這些網站本身,在社交網絡上散布這類內容信息的,還包括無數的FB假帳號,當中可能包括機械人操作的殭屍帳號,也可能是人手批量操作的活躍帳號。它們構成了一個龐大的生態系統,為Content Farm發送或傳染內容;若要舉報假新聞,其實也應該舉報這些散布假新聞的帳號。 此外,分享假新聞內容的,還包括我們身邊的FB活躍分子。我個人的FB朋友圈中就有不少這類人,只要覺得標題有趣,他們便會囫圇吞棗地把文章分享開去,誰不知他們卻已成散布假新聞病毒的幫兇。 再者,網絡打手也可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舉報機制可以被對手惡意濫用,這也向來是網絡五毛黨的慣常伎倆。FB有了這個標籤舉報機制後,他們要搗亂抹黑混淆視聽,隨時更方便。 目前FB打擊假新聞的措施,還是姿勢多於實際,個人暫時還是不太看好。我覺得網絡民智才是最重要關鍵。作為網民要學懂分辨真偽,以及辨識Content Farm,不要隨便分享譁眾取寵的內容,才可減少假新聞的傳播。 《原文刊登於2016年12月23日 晴報專欄 | 進擊中的Social | 我是本文作者》

網絡新聞誰來監察?

又是假新聞一則,圖片來自這裡 話說現任美國總統奧巴馬出口術,勸喻Facebook、Twitter、Google等等要乖乖地幫手杜絕假新聞在網絡廣傳,要幫手過濾,或甚至負責監察新聞真偽。 佢係空軍一號你唔係,佢講嘢大家當然要聽,於是,各大社交網絡及互聯平台老頂立即跟進,除了設立用戶舉報機制,更會透過人工智能,監察網絡活動,譬如有關某話題的搜尋數量突然大增,有疑似話題新聞爆發前的徵兆,系統便會發出警號,此外,也會增聘人手,擔綱網絡編輯。 此舉表面上好像沒什麼問題,但卻引起部分新聞從業員間的爭議,問題是,以Facebook為例,作為一個本身為用戶純粹提供社交工具,而並非是內容供應商的網絡平台,當承擔起新聞審查這角色時,除了商業模式馬上變質,更備受爭議的是,由Facebook來監審新聞的真偽,是否恰當?有關新聞內容的Fact-check(事實核查),為什麼不是由傳媒機構自行負責? 再說,在新聞工作室裡面所謂的Fact-check,本身不是非黑即白這麼簡單的一回事,或者是隨便由普通市民舉報就可辨認真偽,豈可草草了事?新聞網站The Information的創辦人兼資深新聞工作者Jessica E. Lessin在紐約時報撰文,盡數Facebook替新聞真偽審查把關的隱憂。 該文作者更指出,作為傳媒機構,每天隨時要處理成千上萬的Fact-check,雖然也偶有出錯,但傳媒機構可貴之處,就是其發放新聞消息的可靠性,而並非其可觀性,傳媒人要先自律。 而更令人值得憂慮的,是有別於白紙黑字的傳統紙媒,網絡上的內容出錯,網站可於事後神不知鬼不覺地修改,先出文後核查這風氣,愈來愈普遍。歸根究底,舉凡任何傳媒機構的責任編輯,斷不能隨便為求第一時間吸引讀者眼球,從而發表捏造或不盡真實的故事。 問題是,隨著紙媒的沒落,轉型網絡後的新聞媒體,網絡流量過份依賴像Facebook這類的社交網絡,求流量心切,於是往往重Like不重質。 追加閱讀:Facebook Shouldn’t Fact-Check

網絡假新聞,誰是幫兇?

圖片來自這裡 有別於傳統媒體機構需要負上法律責任,在社交網絡發表個人言論,或甚至是散播未經證實的消息,向來都是一個三不管地帶,加上有言論自由這道德高地作後盾,網絡發言演變成網絡造謠已是屢見不鮮,再加上,網絡一窩蜂的「分享」文化,愈是有話題性、愈是有 sound bites、愈是能夠正中讀者情緒下懷的新聞消息,便愈有機會在未經證實的情況下,被廣傳在社交網絡。 剛剛過去的美國大選,大選前夕,便有大量「假新聞」充斥於社交網絡(當中以Facebook及Twitter為主),又或者是Google搜尋結果首頁,其所誤導的,不單是升斗市民,還包括了主流媒體。 上星期四,美國總統奧巴馬首次開腔,公開譴責社交網絡「假新聞」的嚴重性,尤其是在大選前的幾個月內。翌日,曾堅稱「假新聞」在Facebook被廣傳只屬極少數、並且未不足以左右選舉大局的Facebook CEO Mark Zuckerberg,終於在個人帳號上表示,該社交網絡將會嚴肅正視「假新聞」,包括一連串的監察機制,減低未經證實的消息廣傳的機會,其中更會過濾那些經常發放「假新聞」的粉絲頁或網站,除了會禁止售賣廣告,消息亦會遏止流通。 在輿論壓力下,Google及Twitter同樣作出聲明,將會採取相應措施處理網絡「假新聞」,但問題是,即使有尖端的網絡科技去為大家過濾「假新聞」,流言的散播又是否能夠被完全杜絕? 說到底,Facebook,或甚至是其他互聯網工具背後的運算機制,某程度助長了流言的散播速度,正正因為,這個時代的新聞,內容往往以吸引眼球,以及能否跟隨大眾主觀意願的情緒為優先,愈多人廣傳、被廣傳的速度愈快,被「發現」的機會就會愈高。群眾的眼睛,從來都不一定雪亮,大家亦會在不自不覺間,成為了羊群中的其中一頭羊,間接成為網絡假新聞的幫兇。

選舉大數據不似預期?

即使有白宮群英出謀獻策、荷里活巨星在社交網絡吶喊助威、各大主流傳媒亦近乎義無反悔地一片唱好,希拉莉最終仍黯然落敗,特朗普成為美國第45任總統,於是有人不禁問:「如果大數據可預測未來,為何今回美國大選的結果,不單止不似預期,而且還要相差得那麼遠?」 坊間有不少人歸咎大數據出錯,但其實這是大錯特錯,首先,大部份人著眼中的民調,只不過是抽樣調查的「小數據」,所謂的大數據分析,除了數字樣本要有一定數量和代表性,同時,還要有多個數據源作數據模型分析比較,歷史數據及即時數據變動,兩者同樣重要。主流傳媒或者是希拉莉團隊的大數據分析、數據模型未必有錯,問題可能出於,數字樣本的全面性、可靠性,以及該團隊如何演繹大數據。 現在才說當然有點事後孔明,但正所謂勝者為皇,根據Cambridge Analytica這家特朗普背後的數據軍師的說法,主流民調以外,他們更集中注意力在主要支持者及捐款人的數據分析,從而推論出其他的潛在支持者所在之處,當中的投票人口,又會否在投票日出來投票,繼而在Facebook打針對性的廣告,外間以為特朗普陣營在Facebook不及對手活躍,其實不然。 然後又有人問:「為什麼我在Facebook上看到的,都是一面倒希拉莉氣勢如虹的消息?」這是今屆美國大選的另一個有趣現象,同時亦反映了目前Facebook的一大缺點。首先,由於被民調唱好希拉莉,不少傳媒也隨著不少人的主觀願望,繼續順水推舟,發表更多相關的正面消息。同時間,Facebook背後的運算機制,亦只會把與你有共同興趣,或者是相近取向的朋友的內容推送給你,不自不覺地,你自己變成了一個偏食兒童,你還是懵然不知。 最後,網絡假新聞和社交網絡造謠,同樣是今屆美國大選值得注意的現象,選舉過後,Facebook和Google都分別發表相應的對策,譬如禁止這類不良內容打廣告,雖然,此舉說易行難矣。

Like即是空,空即是Like。

在互聯網世界,自從Facebook發明了那個豎起大拇指的”Like”這玩意後,世界各地的朋友都為之著迷,為博紅顏一Like,每次發Post,大家都會施盡渾身解數。 可是,有Social Media專家告訴我,相比起東南亞國家或甚至是台灣等地,據數字顯示,對於「派Like」這活動,香港可說是吝嗇之都。 天啊,香港不明明是善長之都嗎?每逢天災人禍,各界朋友都樂於慷慨解囊,正所謂多多益善,少少無拘,即使不是童子軍,也樂於日行一善哦。 究竟是什麼原因,會導致香港Facebook用戶惜Like如金?莫非大家會覺得隨便「派Like」,會有失身份? 大有可能,表面上,雖然香港人相當洋化,但內心深處,我們還是是極含蓄的龍的傳人,有別於西方國家的朋友,說句讚美人家的話當食生菜,我們還是會把讚美說話藏在心裏,公開在Facebook給個”Like”,尤其是如果身為長輩的,更好像會有失儀態。 再加上,有些香港人是份外害羞表態的,也有股立場潔癖。支持好不支持也好,有心就好了,凡事何必公開力撐?若果有人知道我撐藍不撐綠,可能會招惹來不必要的麻煩哦。 本來,香港人惜Like如金,理應不會影響社會經濟家庭和睦,但卻苦了一班在Facebook做廣告搵食的朋友,因為,不少廣告客戶或老闆都是「認Like唔認人」,在Facebook進行的推廣活動,幾乎都要「跑Like數」。 這可能是數位廣告(又可稱之為網絡廣告)的迷思之一吧,客戶所花的媒體或製作費,雖然一般較傳統媒體為低,但對於宣傳成效,要求卻往往高出幾皮,為什麼?就是因為有「數」可尋,來到Facebook營銷,順理成章,當然也是有「Like」可尋。 評估所謂的ROI(Return on investment),表面上,純粹「跑Like數」可能是最容易的,之不過,大多數人廣告客戶卻未必有太深究,每一隻Like,表面上沒有好Like、弱Like或廢Like之分。 但其實,已經開始有精明的廣告客戶,不會再盲目追Like,而且,除了Like的數量,也會開始講究Like的質量,因為,大家都心裡有數,網上的賣Like的情況,相當普遍。 上淘寶看看就知道,執筆之時,剛剛踏入2015年,純粹Page Like,最新市價為3塊錢人民幣100隻,若果有指定地區的Like,或者是指定動作,包括Like圖、Like片、轉載、留言等等,全部服務明碼實價,任君選擇,還要說明「下單即做,不需要等」,非常專業。 為滿足龐大的客戶需求,這類我們行內人稱為Click Farm的血汗工場,其實一直也存在,從前,是幫網站點擊橫額廣告,製造大受歡迎的假象,今時今日,不少Click Farm也加入Facebook的按Like大軍,除了中國,在亞太地區,不少Click Farm的基地,都是來自印度、菲律賓、印尼,當旗下員工,也有不少為遍佈世界各地的海外僱傭,難怪,即使在香港,大家的粉絲頁都經常會出現大量印尼姐姐。 有求便有供,都是拜部份不願意花錢花時間去好好經營Facebook內容、同時又要盲目追Like的廣告客戶所賜。 雖然,Facebook在香港依然旺場,但我還是苦口婆心,勸喻客戶不要把所有雞蛋放在Facebook,更不要盲目追Like。有看清楚條款細則,你就會知道,那管你坐擁十萬粉絲,Facebook上的所有東西,其實永遠都不屬於你,話事權,始終都是在Facebook手上。閣下粉絲頁即使有再多粉絲,Facebook也可以隨時像「唧牙膏」般控制你的曝光率,留下買路錢,買點廣告,水喉才會一點一滴為你打開,在未來日子,開水喉費,肯定會愈來愈貴。 為了要與假Like黨抗衡,我建議大家久不久實驗一下,不要惜Like如金,也不要偏食,無定向地喪Like一整天,看看Facebook會派什麼Feed給你,擔保你會有意外收穫。 專欄名字:廣告吐槽 作者:Rudi Leung 標題:【Like即是空,空即是Like】 (原文刊登於ELLEMEN雜誌2015年2月號,本網誌版可能略有修改)

圖片來自互聯網

每天上Facebook,在那些你訂閱了的Facebook Page上,這個標題,相信大家都見慣見熟。 大部份「圖片來自互聯網」的精彩內容,都是沒有註明出處,拿了人家的圖片或者是文字,加一兩句描述,就變成了自己的內容。 是的,這個年頭,幾乎每一個消費品品牌、傳媒、甚至是個人都要來搞一搞社交網絡,開一個Facebook Page諸如此類。 可是,開一Page事小,天天都要有內容更新卻可大可小。 任誰都會說Content Is King,只可惜,自從互聯網教曉了我們:「舉凡放了上網的,都是屬於世界的」,於是,這個所謂的King,一下子間變得一文不值。 沒時間?沒錢?沒創意?沒問題,上Google找一下,天下新知趣聞美圖靚靚應有盡有,花心機做原創內容,儍的嗎? 問一問做這本書的老總:「嗨,為什麼要約這個什麼專欄作者寫稿?上網找些內容來東拼西湊就可以啦,為什麼要付稿費?」 不幸中之大幸,原來大家的邏輯是這樣的—實體書最低限度還要給錢去買,內容當然還值得落本製作,互聯網嘛,內容大都免費,於是,既然是免費提供的內容,就當然要用免費的方法做。 個人真實體驗,話說有某大國際知名雜誌的內地版網站,北下找我約稿,雖然見對方誠意拳拳,但我還是硬著頭皮問:「借問聲有稿費嗎?其實多多少少都沒問題哦。」 但對方居然回應說:「暫時我們還是較為非商業呢,希望閣下能體諒體諒。」即是說,希望閣下能免費供稿。原來,即使是網絡媒體,對於網絡內容的態度,同樣是有市無價。 難怪,來到社交網絡的世界,「圖片來自互聯網」這手法會如此吃香,而且,這句聲明的確好使好用,最低限度,大家的惻隱之心可稍微舒緩,「借用」並不代表偷竊。 說到底,我還是頗支持二次創作的,因為起碼仍包含創作成份。只可惜,眼見大部份「圖片來自互聯網」的Facebook Page內容,都是純粹借用,不註明「借用」出處,更加是主流。 如果只是一個為人民服務的博客,分享内容純粹是興趣,還勉強可以接受(但依然不代表你可以直接偷),可是,假使你為那些大型商場、出版媒體、或者是各大品牌營運Facebook Page,這明明是你工作一部份,明明是純商業活動的話,「圖片來自互聯網」就有點說不過去。 我最不明白的,是那些明明本身也是靠賣內容為生的傳媒,為什麼在經營出版社的Facebook Page的時候,就連向路透社買圖片也要慳,「圖片來自互聯網」那一類的內容,比目皆是。 説穿了,可能由於來料正斗,於是Like數不弱,隨時超越來自該傳媒的原創內容,可能亦因為這樣,搜尋「圖片來自互聯網」已成為工作一部份,而且變本加厲。 作為品牌管理人,Google到一張可愛的貓仔狗仔BB仔圖片,加一句聰明的文字說明,你滿意為發功呃Like大功告成?我可以向你保證,即使那張圖被Like被Share多少次,大家對閣下品牌的印象,依然濛糊。 更甚者,正所謂英雄所見略同,名媛去Ball最怕撞衫,我亦見過同一界別的不同品牌,居然發生「圖片來自互聯網」撞圖事件,兼且湊巧在同一天出現,名符其實,飛機撞紙鳶。 最近,Facebook進一步打壓YouTube片在Facebook的曝光,於是,各大Facebook Page的管理員,唯有索性把人家的網片,先下載,然後再上載到自己的粉絲頁,連「影片來自互聯網」這句聲明都懶得寫了,更上一層樓。 我比較幸運,我替客戶經營的Facebook Page,大部份都堅持原創內容,當然,這些客戶亦明白「內容有價」,於是,亦願意付出相對可觀的製作預算。 既然Content Is King,這位King也要出糧哦,否則,只好變成國王的新衣中的國王了,是的,除非你可以註明「新衣來自互聯網」的話。 (原文刊登於ELLEMEN雜誌2015年1月號,本網誌版可能略有修改)

7不思議社膠網絡行為

小學老師都有教我們,切勿誤交損友,來到網絡世代,更要步步為營,誤膠損友,膠誤一生。 以下7不思議社膠網絡行為,是他也是你和我,希望大家引以為戒,可免則免。 1.劇透膠:你開開心心看完星星大結局,也要體諒那些連第三集都未看到的朋友,為大家提供劇情輔導,沒有人會多謝你,但我最討厭的,還是與美國沒時差的你,你第一時間看完今個禮拜最新一集Game Of Thrones,立即公告「阿邊個最後無事」、「點解連邊個都要死呀」、「你唔好以為邊個係好人」。難怪,當Google 「劇透」二字,最佳答案會是「劇透死全家」這溫馨提示。 2.求Like膠:作為一眾可愛B仔狗仔貓仔的父母,我明我明,大家都只不過想各位朋友派下Like,正所謂Like尚往來,其實我也從來不吝嗇。只不過,當你走火入魔,成為狂Po派,一日最少五次,最近還參加了「愛心BB靚相日日鬥Like大行動」,逼朋友每日陪你洗版,見Like數落後大市,就Tag齊全體小學同學然後人人邀Like,你真的為了想贏到兩箱奶粉而出賣朋友? 3.表態膠:不知何時開始,無論你是撐三叔或是愛蘋果,支持私煙BB抑或是靜心妹妹,你除了要急於在Facebook表態,你更喜歡逼其他毫無性格如我等一眾無膽匪類,不得不開誠佈公,甚者,更會直接tag齊我及眾街坊,逼大家非表態不可。其實我想知,你是否認為在Facebook上表態才代表夠決心?Facebook表態其實值幾錢斤? 4.早知膠:正所謂「有早知,無乞兒」,事後孔明是你的強項,無論我放什麼上Facebook,你的回應十居八九都是「係人都知」、「一早都知」、「老早話你知」等冷言冷語。對待你這類先覺先知的朋友,我會直接問你下期六合彩頭獎號碼,你每次卻是無言,何解? 5.厚多膠:坐地鐵,見到有人偷食了兩粒果汁橡皮糖、有人裝睡不讓座給婆婆、小朋友打尖霸位等惡行,你第一時間拍照Po上Facebook,然後用判官口吻,與一眾花生友口誅筆伐,一口咬定人家罪該萬死。但依我認為,既然做得厚多之士,你就不要鬼鬼祟祟,和人家當面對質吧,那怕被罵厚多士?說不定,下次生果動新聞,主角就是你。 6.受害膠:你老闆虧待你、你老公冷落你、就連個天都針對你,你是天生的受害者,但你很幸運,每次呼天搶地公開譴責的時候,身邊總有人鼓勵,叫你Add多一點Oil。但其實,在Facebook上聲援,其實與吃花生無異,稍為關心你的朋友,這個世上,有件東西叫電話。做受害膠和經常聲援受害膠者,一般交情,好極有限。 7.邀請膠:中學同學邀請大家出來吃的生日飯局,你每次都零回應,但每次有新Game上場,你要江湖救急找朋友借運,你卻可以連環向所有朋友喪發遊戲邀請。夠了夠了,我對自己是否像某某劇集那個角色、又或者你剛剛參加了的團購活動,完全沒興趣,你再邀請我,就真係要和你絕膠了。 (原文刊登於e-Zone,我是本文作者,本網誌版略有修改) 想追蹤更多我所分享的廣告情報?歡迎點擊這裡加入我的facebook紛絲頁。  

自己的故事自己寫

打了廿多年工,今年,在多方好友的長期威逼利誘下,終於鼓起勇氣,決定出走。 多謝各位朋友、客戶與行家們的支持與祝福,一下子間,我真希望我有三頭六臂,可以和所有有興趣與我合作的朋友們,一起做點事。 暫時還未方便公佈我的具體計劃,但實在要多謝各位的關心。在現任的公司,我還要上班上至八月中,之不過,不要以為我即將離任就無所事事,向我的同事打聽一下,你就會知道,其實我每天還在忙碌著不知多少大小事情,日子過得很充實。大部分的邀請,我暫時都要一一婉拒,實在抱歉,請各位見諒。 但再忙也好,那天仍抽空參加了Facebook香港辦公室的開幕派對,與我一班年輕的同事們,體驗一下矽谷的霸氣,順便,也趁機與各方行家,聯繫聯繫。 聽見大家都羨慕這個媲美豪宅示範單位的辦公室,但我覺得,羨慕之餘,大家不要忘記,其實Facebook開始時,一如大部份成功或失敗過的新公司,都一定走過一段艱難的路,那一段路,經歷之時,沒有人可以告訴你,你明天會否收皮,能否堅持到最後一刻,很多情況下,都要靠自己的直覺與運氣,正因為,前車未必可鑑。 打了廿多年工,我做過的公司,David Ogilvy、Leo Burnett、Bill Bernbach(DDB),Bates、TBWA等,大部分都是一些廣告界殿堂人物的名字,我相信,每一位前輩,都一定有屬於自己的一個奮鬥故事。那天在Facebook的簽名牆上,我寫下了自己的名字,我希望,自己的故事,能夠自己好好寫出來。 P.S.出走的消息公佈以來,多謝很多與我素未謀面的朋友,向我發出Facebook朋友邀請並送上慰問,實在感激萬分,但其實我的個人帳號真的只想用作私人用途,可以的話,希望大家不會介意到這裡,給我的個人粉絲頁一個「讚」,大家也可保持聯絡。

社交網絡「堅公佈」

要成就一代宗師,要經歷「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這三個人生階段。 來到互聯網的社交網絡,即是正所謂現代人的江湖地,要成就就一代社交達人,你也要經歷「堅分享」、「堅晒命」、「堅公佈」這三個階段,才可臻於至高境界。 「堅分享」和「堅晒命」,這兩方面較容易理解,亦屬最普遍。一言以蔽之,就是無論事無大小無關痛癢有理無理有趣無聊,你都事必動不動就順手沾來,在社交網絡向眾人「分享」或「晒命」。 「堅分享」者,以替他人作嫁衣裳為多,原創為次,見人家分享了的貼文,只要有十個八個「讚」,即使事不關己,也必定不甘後人,未看先分享。 譬如,男士分享了有關女性生理週期的衛生資訊。 「堅晒命」者,則一律為個人情感抒發,甚者可極盡浮誇之能事,小確幸隨時會被多啦A夢的「神奇放大電筒」照一照,成為大確幸,充份反映出知足常樂這優良美德。 譬如,去瑞士旅行被國泰升級坐寬敞得令人感到寂寞的頭等艙。 「堅公佈」這方面,是近期社交網絡發展至今邁進的另一境界,昔日只屬名人富豪藝人上市公司主席皇室成員等等所專有。 譬如,王菲與李亞鵬分手、李開復老師患病,這些本來是極為私人的事情,由於他們是公眾人物,也要無奈地將這消息公告天下,但隨著時代的演變,他們所選擇的公佈渠道,不是CCTVB也不是香格里拉大酒店的記者招待會,而居然會是新浪微博。 如今,即使是平民百姓如我等,開誠佈公是常識,任何個人人生大小里程碑。 譬如「八號風球我有返工」、「我正式宣佈同iPhone分手轉投Android」,或者是「XXX是我的新女友」等等。 若果你沒有在社交網絡上「堅公佈」,第一,這些已發生的事情無人能為你見證;第二,此等事情如確認新女友地位等將可能缺乏法律約束力;第三,套用有圖有真相這邏輯,有post有真相也絕對說得過去;第四,你可以煞有介事地進行公佈,某程度可彰顯出你個人的自信和霸氣,以及自問所擁有於社交網絡江湖地位。 有一次,筆者在某公開活動的場合,遇上久未見面的神級朋友,聊起對方近況,他馬上拋出一句:「我不是已經在facebook公佈了嗎?」說時帶點責罵語氣,原來,朋友對於我未有留意他在社交網絡的公佈,有點介懷。 筆者建議,但凡約見任何新知舊友或久未見面的客戶老闆,交談前,最好還是先翻查一下對方於過去十個月來在facebook上所發的貼中,有否任何「堅公佈」內容,打開話匣子前,便可避免被視為無知或對對方生活漠不關心,看來,這已經成為現代人的社交常識了。 (原文刊登於791期e-Zone,我是本文作者,本網誌版略有修改) 想追蹤更多我所分享的廣告情報?歡迎點擊這裡加入我的facebook紛絲頁。

求數大作戰

自出娘胎,除了學叫媽媽爸爸奶奶,父母親最緊張我們要學懂說的,就是由一數到十,然後由十一數到一百,如此類推,假使天資聰穎的,最好就快快學懂念九因歌。 數字,是神聖偉大而性感的,這不是我說的,而是我上課時聽過不知多少個老師說的,number is sexy呀、numbers won’t lie呀等等,由中學、大學到我去了讀MBA,大大話話,我最少聽過八千六百七十三次。 但凡任何事情,拋幾個數字則來繪影繪聲,便格外顯得有說服力,香港一眾特首高官說話空洞無力,百分之九十二點四的原因,就是永遠未能拋出一些確確實實的數字(譬如倒數七百三十四日香港就會有真普選),因而每次聽起來,我等小市民都總覺得他們背後一定有所隱瞞。 近期有本毒男喝采OL至愛的週刊100毛,號稱期期內容都有一百個Most,你說你說,多有霸氣!如果改為毛週,就有點不雅兼弱底了。 好,騙夠三百六十三個字稿費,應該回來探討一下本欄專題的數字媒體Digital Media世界了,我們整個行業最引人入勝的是什麼?有名你叫,當然又是數字。 我們每天向客戶推銷的,什麼每天四百二十六萬次瀏覽量、每月平均三百四十萬登入用戶、近期至高無敵人人都喜歡以此作為開盤目標的「夠十萬個Like我就當眾切……蛋糕畀你睇」之類,看吧,多麼「萬」水「千」山縱橫! 我可以肯定,萬一facebook實行去數字化,即是說,今後無論你的facebook朋友有多少個、你祝願世界和平的生日願望收到多少個「讃」、BB有便便這好消息有多少個人「些牙」,大家都看不到的話,這還算是facebook嗎?你還願意繼續玩嗎? 由於鬥「讃」鬥「些牙」等數字太平凡,於是又有人開始用Nike+或Runkeeper的那類app,替自己度步,譬如用了五十二分鐘跑了十點三公里,燃燒了三百三十七卡路里,全部公諸同好,多威風! 最近,更上一層樓,就有或Nike Fuelband或Jawbone UP這一類手帶,除了幫你度步,更幫你向朋友公開在各大社交媒體挑機。後者更厲害之處,是除了運動,連你睡得有多久有多好,食得有多健康,一日廿四小時,時時刻刻,全部有數得計排名有分先後。 我百分之九十九點七肯定,求數大作戰將持續升溫,今後,連晨早刷牙刷了多少下、揭了多少頁報紙、咇了多少次八達通,全部都可以「些牙」,人人分分鐘都有十萬八萬上落。 (原文刊登於778期e-Zone,我是本文作者,本網誌版略有修改)  想追蹤更多我所分享的廣告情報?歡迎點擊這裡加入我的facebook紛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