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出求職電郵前,10件你要注意的事

最近,公司在求職網站登了招聘廣告,像我們這家小公司,一星期內,也收到數十份求職電郵。 敝公司沒有全職HR,我就是HR的把關人。 要一口氣處理接踵而來的求職電郵,篩選的過程,時間就是最大敵人,平均每一封求職電郵,我只會用10-15秒,就要決定應否繼續花多少許時間,再讀下去。 說句實話,近年我收到的履歷表當中,佔大多數,都是採用可以在互聯網順手沾來、倒模式的樣本,看見就想打呵欠。 有關個人技能的一項,十居其九,更是以自己個人主觀評估的能量值來展示,真的是純屬參考。 我們公司招聘的,是創意相關的工作(Art Director和Digital Desinger),因此,不能單憑一張履歷表,就可以作為篩選因素,對我來說,作品才是最重要。 畢竟,從前在大企業打工時,我也收過無數求職的履歷表,所以,我也想藉此機會,順便給應徵者少少建議。 如果你應徵的是一份創意相關的工作,無論你有多少年的工作經驗,做過什麼大公司,你的作品,才是你真正能説服別人的東西。 所以,你一定要先好好整理你的作品集。 其次,大家可以參考一下,我以下的10項建議。 一)寄出你的求職電郵前,強烈建議先弄個簡單網頁,並先把作品上載,如果你怕公諸於世,可以先設定登入密碼,只限有關人等才可看到。 二)要顧及收件一方的體驗,千萬不要把龐大的檔案放上雲端,然後期望人家會下載下來慢慢欣賞,很抱歉,遇上這類CV,除非我認識你,否則我通常會直接跳過。 三)也不要把檔案龐大的附件經電郵寄給人家,因為,不是每家公司的電郵都可以有無限存儲量,你的電郵,隨時會因此被丟入垃圾郵件之列。 四)如果你來不及做網站,一定要寄附件的話,最好把作品集壓縮成少於5MB的pdf,然後,並且自己試試看,你的檔案能否輕易地在手機上瀏覽。有影片作品的話,可以先把影片上載影片串流網站,然後把連結放在pdf作品集內。 五)你的作品集也一定要精簡,不用由起初神創造天地開始,把最近最好的五、六份佳作放進去就可以,同時,作品也最好分類。 六)同時,可以為每件作品加點描述,讓人家明白你創意背後的動機,也讓人家理解你的思路,甚至是執行上的細節。 七)大部分創作都並非一個人的事,因此,最好為每件作品加上註腳,你在作品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什麼,負責了什麼工作。 八)為你的求職電郵,寫一個能一語道出個人故事的標題,也可有助吸引收件人打開郵件。你有妙筆生花的本領當然好,沒有文采天賦也不打緊,但你碼你要清楚自己的個人定位及亮點是什麼。 九)求職電郵內文,也可以寫一個三段起、四段止的個人簡介,先解說你應徵的是什麼職位,簡述你的個人經驗,最後,給對方一個為何要繼續讀下去,或者是花時間打開你的作品集的理由。 十)你的求職電郵,隨時會因任何不知名原因被對方錯過,如果投寄後超過一個月仍音訊全無,不妨再發一個跟進電郵,或表示你的誠意,或當作是多自己給一次機會也無妨。 祝大家成功地找到你的理想工作。

寄出求職電郵前,10件你要注意的事 Read More »

Apple完整示範,何謂Full-funnel Marketing廣告。

Apple 剛剛推出了新版本M1 Chip的 iPad Pro,同時,也在官方的網絡帳號,差不多同步發放了三支廣告宣傳影片。 是的,不是分階段,而是同步發放。 這是一個相當完整的Full-funnel Marketing廣告示範,所以,我也想趁機和大家探討一下。 Upper Funnel – Thematic Video 第一支,是較為傳統的形象廣告影片,我暫且把她歸類為主打的主題廣告片Thematic Video。 這算是大製作,有點劇情、有點故弄玄虛,未到最後,你也未必知道甚麼葫蘆賣什麼藥的那一類。 雖然2021年還要來職業特工隊真是有點老土,但製作還算是吸睛的,結局亦算出人意表的,只不過,不想劇透了,自己看。 Middle Funnel – Product Video 第二支,就是大部份科技產品、汽車或大部份High Involvement 類的產品常見,要把產品的功能、優點如數家珍的產品目錄式內容。 一般而言,這類影片,我會稱之為Product Video。 在這裡數白欖是必要的,但即使是數白欖逐一把賣點說出來,但Apple始終是Apple,數白欖得來還是有品味的。 Lower Funnel – User Endorsement Video 第三支,為避免品牌過於自吹自擂,於是找來了大批真實用家的分享、評價,令消費者作最後考慮的一刻,加強說服力。 Apple的確高招,找來了一班iPad Pro的終極用家–程式編寫員,現身說法,雀躍地告訴你,這部iPad Pro如果讓他/她們發揮無限創意。 個人認為,這是通常埋門一腳,最需要有力度說服消費者埋單的一招,一般品牌,通常用特別優惠之類的手法,但貴為Apple,繼續要動之以情。 基本上,這就是一個完整的Full-funnel Marketing廣告示範,除了這三支影片,相信在Lower Funnel的內容營銷攻略,Apple還會有其他後著,當中,不一定繼續是影片,可以是社交媒體的Sponsored Ad,又或者是Display Ad。 不少廣告客戶或甚至是廣告公司,在策劃一個Campaign的時候,往往都會把火力集中在Upper Funnel,下面兩層Funnel的廣告或營銷內容,往往淪為副產品。 這方面,大品牌來說,Apple向來做得相當成功。一般而言,Apple每推出一個新產品,都幾乎會有一系列的內容營銷,照顧Marketing Funnel的每一步,而且,越接近埋單的Lower Funnel,有些時候,力度隨時會越強。 而重點是,當很多Marketers還在看著自己的Marketing Calendar,盤算什麼時候推出什麼廣告內容的時候,消費者根本不會等你,在網絡時代做廣告,你一定要連消帶打,三管齊下。 這是網絡時代,最有效的廣告模式,事實上,很多e-Commerce,或者是網絡品牌,都會走這個廣告套路,只是規模各有不同,而且並非每個品牌都有預算做大製作,拍大片。 最近我在Marketing Interactive發表了一篇關於Full-funnel Marketing的文章,寫得更為詳細,大家有興趣的話,也不妨看看。

Apple完整示範,何謂Full-funnel Marketing廣告。 Read More »

如何面對不再被需要這感覺?

最近,朋友K失業了,他今年差不多50歲,在某國大企業打工,同一家公司,做了接近25年。 論經驗,他是公司同一職位中,年資最高,但又並非管理層的其中一位,可是,他不是那種職場中典型的老屎忽(恃老賣老的人)。 他做事非常賣力,辦事能力很強,平日除Gym,就是工作和工作。他的工作需要一定的專門技術,他亦很熱衷於這份工作,工作相關的事情,亦幾乎成為了他的興趣。 最大問題,他思想有點固執又抗拒科技,他是那種若非公司逼他用智能電話,他會情願用Nokia 3310的那種朋友,當然,為了工作,他老早就範。 除了公司電郵,他平時很少上網,社交媒體更不用說,他有點近乎偏執,總是認為大部分科技產物,都是現代人浪費人生的桎梏。 雖然,這方面,他有他的道理,但我不敢苟同,因為,我相信,但凡任何事物,社交媒體好、網絡世界或電子科技產品也好,都一定有正反兩面,是把兩刃刀。 朋友K為人很有主見,平日博覽群書,天天讀報紙,因此,即使減少上網(但不代表完全不上網),他還未至於不聞天下事,因此,我還是相當敬佩他的堅持。 一場世紀疫症,公司生意大受打擊,再加上公司的急速科技轉型,某些工種,包括朋友K的工作,已經可以靠科技減省人手,他的經驗當然依然重要,但站在人力資源的成本立場,企業一定要作出取捨。因此,無奈地,朋友K成為了第一批被解僱的「老」員工。 不幸中之大幸,即使算是高薪厚職,但朋友K卻非大花筒,平日生活簡樸,算是有點積蓄。 加上公司的遣散費,其實也算不俗,一年之內,經濟上的壓力,相信不大。 可是,令他深受打擊的,就是覺得他已經「不再被需要」這事實,說到這裡,我想起了電影《Up in the air》裡的情節。 我嘗試開解他,當然絕不容易,始終,由在Work From Home的某個星期五,在Zoom Call內通知已被遣散,就連回公司收拾細軟的機會沒有的那一刻開始,在他腦海內,「不再被需要」這感覺,已成烙印,揮之不去。 我嘗試給他的建議,換個角度,引導去看看目前現實,比較不同的下一步可行方案,只可惜,想法都一一被他拒絕。 事後我想,究竟我們的存在,「被需要」是否就是最重要的呢?到底「被需要」這感覺,是否只可以存在於工作之上? 如果「被需要」真的是那麼重要,我們還有什麼生活上的方式,可以為自己製造「被需要」的機會? 反過來說,我們能否放下「被需要是必需的」這想法,另覓心靈出口,放下「失去了什麼」這執念,嘗試著轉換一個「只求付出,不求收穫」的心態,這是否又會是另一條出路? 我把朋友K的經歷和上述文字,在我的個人面書頁分享,本來是想藉此提醒自己,也順便想讓大家一起,思考一下這個人生課題。 但沒想到的是,這貼文卻引來了四方八面的朋友的熱烈迴響,紛紛希望能給朋友K點點意見。 當中,有不少過來人,表示同感,也順道分享了他/她們「被退休」後,如何透過做義工、尋找新嗜好,或換條事業跑道再出發,踏上另一條豁然開朗的人生軌跡。 也有朋友覺得,我這位朋友K的經歷,基本上是自作業,物競天擇,他還可以到了50歲才被裁員,已經算是不幸中的大幸。為工作付出自己的青春,換來了晚節不保,是活該,正笨蛋。 事實上,朋友K完全不懂中文,所以,大部分網友的留言,他都不會看到,更何況,他根本連面書帳號都沒有,但事後,總結了大家的分享,我也以此作為材料,嘗試和他開解了一下。 到底,我們活在這世上,當絕大部份人,都要靠一份工作而維持生活的時候,是否真的需要依賴「被需要」這感覺,我們才能夠生存下去呢? 站在人力市場這角度,基本上,這是一個經濟學101的供求課題,我們每一個人,在職場上的價值,都是一個等價交換的過程,你能否提供市場上所需,永遠是一個角力過程。有些人比較本事,可以獲取較高的溢價,有些人卻因緣際會,只可以用低於市價的回報成交。 但交易始終是交易,商業社會始終是商業社會,即使你的工作表現是如何出色,始終有一天,你都會有機會因不同的原因而「不再被需要」,這個「滿足別人需要」的角色,其實十分被動。 換個角度,如果站在心理學上的層面來看,從我們自小長大的過程中,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渴求「被需要」這感覺,基本上,這是人性的本能。 當然,有些朋友的依賴性較高,當沒有獲得「被需要」,會感到很失落;另一邊廂,亦有些朋友卻較有獨立自主的能力,不一定要「被需要」,也可以活得自在,活得精彩。 但說穿了,由我們牙牙學語開始、踏入求學時期、離開家庭的個體、到出來社會工作、及後建立自己的家庭,每一個人生階段,每一個生命中的角色,我們都有不同程度的「被需要」的原因。 現代的都市人,大多把人生超過七成的時間,都投入在工作之上,某程度而言,工作定義了一個人在社會上的位置,因此,假使有一天,當工作不再需要你,你就可能會頓然以為,自己已失去了「被需要」的原因,生命失去了重心。 只不過,每個人的人生旅程,都是一條迂迴迥異的道路,每個人所走的軌跡,甚至只有很少機會重疊,生命的重心,會隨外在及內在因素轉移。 至於工作,亦從來不應是定義我們在社會角色中的唯一因素,除了一家公司的員工、我們其實也是人家的子女、小孩或小毛孩的父母、好朋友的知音人、鄰舍的好鄰居、大自然環境的守護者,一如現在流行的斜桿族,角色有很多個,「被需要」的原因,也是數之不盡。 假使職場崗位暫時不需要你,世界也不應該停頓,你可以先把那個角色暫時放下,趁這段時間,重新規劃自己其他的角色。 嘗試沉澱一下,究竟還有那些人物或事情,因為你從前太過用心只想演好工作上的角色,你未能付出足夠的時間和心力,滿足他們對你的需要。 是的,這個世界,還有很多人與事,都是很需要你的。 對於朋友K,我沒有任何的結論,我只希望,能夠向他提供不同角度的看法,輔助他繼續不至於原地踏步,繼續向前。

如何面對不再被需要這感覺? Read More »

Kiri T 《CHILI T》 生命是甜美的,生活卻是辛辣的。

樂壇很悶,不如來點負能量。 並非每位女歌手都夢想成為樂壇天后,也不一定要上什麼流行榜頒獎禮,能夠做些可以說到自己故事的作品,聽眾又有有共鳴就好了,Kiri T可能就是其中一位這類的歌手。 對我來說,Kiri T的歌曲,一點也不另類,加上她骨子的外貌、甜美的聲線,曲詞編皆能,論條件,根本就是樂壇小天后的材料。 但坦白說,她的歌曲題材,負能量滿載,卻未必能夠獲得主流媒體的垂青。 正因為香港主流樂壇的沉悶,我更覺得Kiri T是把不可多得的「放負」聲音,外表還有點孩子氣,但原來她出道已超過十年,這已經是她的第三張專輯。 糖衣包裹著的小辣椒 《Chili T》專輯中有9首歌,大部分的歌曲,恰如其名,我會形容為「糖衣包裹著的小辣椒」。 甜美的旋律和嗓子裡,卻暗藏對社會不公的控訴、對感情世界的創傷、對作為女性所面對的抑壓等等。 透過音樂,Kiri T嘗試讓自身的情緒進行排毒,宣洩的過程中,讓感到有所共鳴的聽眾能獲得片刻的歡愉,用音樂和大家療傷,過程其實很治癒。 我不知道應如何替Kiri T的音樂作品歸類,她的音樂風格,包含了R&B、Chillout lounge、 Emo-Pop、Goth-pop、Electropop、Trip-hop、Acid Jazz等等元素,總之就一定不是典型的Canto-pop,作品的編曲,甜美中又帶點黑暗,亦放進了不同英美風格的音樂材料,是放在外國電台播放也不失禮的歌曲。 《Fuvk the fairytale》的大旋律和展現率真性情的歌詞,完全展現出Kiri T成熟而自信的音樂品味。 《10,000ft》充滿空靈的飄逸感覺,編曲簡約,卻是整張專輯最大氣的作品,我就是最喜歡這兩首歌。

Kiri T 《CHILI T》 生命是甜美的,生活卻是辛辣的。 Read More »

SKII STUDIO x 是枝裕和 《中間泳道》

一個品牌有沒有靈魂,大概可以從她平日由產品、服務、用戶體驗,到最後宣揚品牌理念的傳訊工作,略知一二。 很多做Marketing的朋友,拿到新客戶,又或者是客戶方的新人上場,總覺得要大肆改革,推翻前人的所有,從而證明自己的存在價值。 但誰知,很多人都忽略了,一個品牌,如果想宣揚一個品牌理念,其實是一項長線投資,不可以做完一兩次後,就期待立竿見影。 前人留下來的,下過的努力和苦功,總有其可取之處,不應一下子就完全抹煞,重新歸零。 Change Destiny是SKII從2016開始使用的品牌主題,用Marketing術語來說,這就是SKII的Brand Purpose,是品牌的存在意義。 近年大家都講Marketing For GOOD、Marketing For Impact,一個品牌能否建立一個具長線策略的Brand Purpose,其實變得愈來愈重要。 我服務過不同的護膚品牌客戶,SKII總是我的客戶的競爭對手,但我總又是會拿她作為我的競爭目標,所以會經常留意她的作品。 說真的,單單是要說服一個客戶,要抓緊一個Brand Purpose,要持之以恆,將同一個理念,用不同的角度發揚光大,就已經相當困難。 雖然應該是總部的堅持,但我仍然敬佩SKII可以持之以恆地,把Change Destiny這個品牌理念,堅持繼續發揚光大。 當你的品牌與消費者的關係,如果只是建立在價格及產品的競爭之上,你們之間的關係,不單不會長久,更會是非常脆弱。 在這個動盪不安的時代,大家都是忙著搶生意的世界,SKII卻成立了SK-II STUDIO電影工作室,與知名導演聯手,製作以Change Destiny為題的故事,把「命運非必然,唯選擇使然」這個理念,繼續宣揚開去。 第一章,請來了是枝裕和這位近年我最欣賞的日本導演,故事主角是日本女泳將—池江璃花子,這套紀錄片,講述18歲患上白血病後的她,內心的掙扎及求生意志的心路歷程。 池江璃花子以一名白血病倖存者的平實分享,一如是枝裕和一貫的風格,平淡如空氣,但卻因為真實,所以動人。 網上有三個版本,有10分鐘時間的話,我建議大家可以在大電視上,欣賞一下導演剪輯的加長版。 30秒預告片 5分23秒廣告版 10分51秒導演版

SKII STUDIO x 是枝裕和 《中間泳道》 Read More »

#UntilWeCanFingerLickAgain 直至明日世界再可舐手指前

拿了新客戶,很多廣告公司總以為,一定要為品牌大搞新意思,才算叫做有個交代。 英國著名獨立創意廣告公司Mother London接手KFC這個客戶後,卻不斷努力替品牌找回他的初衷。 2020年年初,疫情尚未於全球爆發前,Mother London便把KFC於1957年推出的經典品牌標語Finger Lickin’ Good’,原封不動,循環再用,來一次重新演繹。 言簡意賅,簡單到好像什麼都沒有做過,卻馬上成為一時佳話,此為之高手過招。 但話還未說完,疫情瞬間已肆虐全球,在這個分分鐘要提醒大家洗手洗手洗手的時代,Finger Lickin’ Good’此話一出,馬上成為公共衞生的禁忌,KFC唯有暫時叫停。 到了2021年,世界各地的疫情陰霾尚未散去,Finger Lickin’ Good’這句品牌標語的回歸,仍遙遙無期。 於是,較早前,Mother London便在Twitter發貼,以 #UntilWeCanFingerLickAgain 招徠,向公眾發問,究竟在這個時候,KFC應該向那些品牌借來標語暫用? 坊間回應熱烈,各大品牌亦來一起湊湊熱鬧,除了英國的KFC,其他國家的KFC也加入改標語行列。 單憑 #UntilWeCanFingerLickAgain 一個創意 hashtag,卻是一石激起千層浪,成為了一個近期的一個熱門meme,實在不得不佩服創意人的頭腦,以及KFC這客戶的膽量。  不用等愚人節出手,KFC來個品牌標語大兜亂此舉,愚人娛己,在疫情期間,除了令大家不會遺忘了Finger Lickin’ Good’的這個品牌承諾,更以笑聲救地球,繼續令KFC成為消費者閒話家常的話題。 廣告第二波,網絡的meme最近已經演變為戶外Digital Billboard或移動廣告燈箱。 你可以用 #UntilWeCanFingerLickAgain 這個hashtag,追蹤到無數的meme,其中以下幾個我覺得是最令人發出會心微笑的,大家亦可以視之為經典廣告標語重溫。

#UntilWeCanFingerLickAgain 直至明日世界再可舐手指前 Read More »

一個人的履歷表,不是一個人的事。

我工作了接近30年,與我共事過的同事和客戶,不計其數,如果這個年代還有電話簿的話,應該都有一吋厚。 而到了我這個人生階段,每一年,我都會收到不同公司的HR,或甚至是大學的收生部,要求我填報某君的Reference Check。 不要以為我只會為前下屬填報Reference Check,事實上,我也有幫過前上司、前客戶填報Reference Check。 國際公司,尤其注重乙方夥伴關係 事實上,有好些國際大公司,相當注重與乙方的合作關係。 試過有一次,是前客戶的準新老闆,因為她認識我,又知道我是這位她正考慮聘請的朋友的前廣告公司職員,於是,她直接打電話給我,向我查詢這位前客戶一些與工作相關的問題。 對談中,包括我對她的印象如何、她和廣告公司的相處關係是怎麼樣、平日有否無理要求、給廣告公司做簡報的時候有否條理。 以為「我是付費一方,我有無上權威」,有好些在甲方做客戶的,總以為自己高高在上,輕視與乙方的夥伴關係,。 但請緊記,不要以為只有乙方需要口碑,作為甲方,在商業社會內,其實你同樣需要的口碑,有好的名聲,你才可以找到最優秀的合作夥伴,否則,整個過程都只會是純粹的商業交易,不是合作關係。 我認識過某位著名的甲方客戶,因為她在前公司已臭名遠播,剛剛上任新公司時,她想下個下馬威,於是公開邀請各大廣告公司進行比稿,可是,她卻被大部分發出請帖的廣告公司一口拒絕。 所謂在行內的口碑,這方面,其實和品牌與消費者之間建立的關係,幾乎同出一轍。 世界是平的,也是圓的。 再說,在這個社交網絡時代,要在LinkedIn 找一個人,真的易如反掌。 近年,曾經透過LinkedIn和我聯絡過,邀請我做新同事Reference Check的,除了香港,也試過某些國際公司海外辦公室的HR,你隨便說得出的Fortune 500,我都遇過三兩個。 這個世界是平的,也是圓的。 如果你以為你已經遠走高飛,甚至是,即將離開了你原居的城市,離職前,你對前任僱主或同事,可以作出魯莽或不負責任的行為,我會強烈建議,你真的要重新考慮一下。 你的工作履歷表,不是你一個人寫成的,而是曾經和你共事過的所有人,都有機會參與其中的。 做人沒可能面面俱圓,但也要全力以赴。 當然,這個世界,有人喜歡你,也一定會有人討厭你。 人與人之間,是否合得來,這方面,真的要看雙方有否化學作用和默契。 人生苦短,我們亦沒可能五斗米而做到面面俱圓,有意無意間,得罪了人,總是常有。 以我個人為例,雖然,自問每次離職前,我都會把所有事情交代清楚,亦從來不敢怠慢,會努力到最後一天 (我沒有試過有一份工的last day不用加班)。 甚至乎,我試過不止一次,在離職前,給公司所有同事,提供了密集式培訓,把我在這家公司累積和整理好的經驗,傾囊相授。 有人說我笨,但我卻但求心安理得。因為,我相信,出來行走江湖,一定要好來好去。 可是,我還是遇上過不快經驗。有一家公司的高層,當我呈上辭職信後、馬上與我反目、並且對外惡言中傷。 但有趣的是,這家公司的HR和新任管理層,卻三番四次,找我幫他們即將升職,或者是打算聘請的新同事做Reference Check。 證明我在這公司部分同事的心目中,我還是一名值得信賴的前員工。 目前,雖然我已經是自己公司的老闆,求職這兩個字,暫時不用出現在我的字典內。 但我仍然相信,這個世界不單止是平的,也是圓的。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

一個人的履歷表,不是一個人的事。 Read More »

《McCartney III》 一個人一隊Band

要數創作生命最「長壽」的音樂人,我認為,非Paul McCartney莫屬。 Macca (英國人普遍對Paul McCartney的暱稱)15歲的時候,就已經認識了他的創作夥伴John Lennon ,之後Beatles的豐功偉績,相信不用我多作詳述。 1970年Beatles 解散後,Macca成立過樂隊Wings,期間亦繼續推出過多張個人專輯,創作無間斷。現年78歲的他,去年年底推出了他的第15張個人專輯《McCartney III》。 先補充一下,但凡是以《McCartney》為名的專輯系列,每一張都是Macca一人分飾多個角色,以多軌混音製作的家庭錄音,是真真正正的One Man Band作品。 雖然橫跨50年,但到目前為止,《McCartney》只推出了三張專輯,而每一次推出的年份,其實都別具象徵意味,同時,亦與他的人生重要歷程有關。 第一張《McCartney》,在1970年推出,那一年,Beatles 剛剛解散,Macca正準備重新出發。 到了《McCartney II》,推出的時間則在1980年,那一年,他的另一隊樂隊Wings亦正醞釀在翌年正式解散。 到了2020年,Macca雖然已經無Band可散,但對於全球大部人來說,這可能是極之難忘的一年,包括他在內。 Macca見反正要長時間逗留在家,於是,便萌生了在家中展開製作《McCartney III》的念頭,前後花了差不多四個月,躲在他位於Sussex家附近的農莊錄音室中,One Man Band把專輯完成。 雖然並非技術超棒的樂器高手,但Macca卻有本事彈奏多種樂器,加上多軌電腦錄音的協助,成就了他的一人樂隊自家製作。 事實上,三張《McCartney》系列的專輯,雖然都有一種像Demo錄音的粗糙感,但卻因為情感真摯,歌曲都有著一股令人聽得嘴角會帶著會心微笑的魅力。 從好幾個專訪中得知,當初獨自創作這個《McCartney》系列時,Macca都會努力嘗試,擺脫他與同期其他音樂單位創作時的風格。 《McCartney》相對較為刻意地擺脫Beatles的影子,嘗試尋找樂隊聲音以外的另一個輕搖滾方向;《McCartney II》則作了較多的實驗性嘗試,包括電子音樂,旋律上,也試圖擺脫他經常被人詬病的靡靡之音。 雖然,作為四分之一的Beatles,而且是靈魂人物,要在作品中完全擺脫Beatles的影子,實在太過艱難,這張專輯也毫不例外。 到了今回的《McCartney III》,Macca反而變得較隨意,整體上,作品也貫徹了他一向Happy Go Lucky的性格,同時,他又好像要一口氣把每件私人珍藏的樂器,逐一拿出來彈一遍,因此,專輯內的編曲,樂器的多樣性,層次感亦相當高。 作為專輯的序曲,幾乎是純音樂的《Long Tailed Winter Bird》,略帶Celtic曲風的Folk Blues,以旋律如刀鋒般銳利的Guitar Lick開首,重複地彈奏,然後不同的樂器加入,不斷推進,然後,一段和唱“do you, do do do you miss me?”像忽然從天而降,歌曲的規模繼續不斷擴張。 《Find My Way》是專輯的第一首主打歌,在MV中,見到Macca一人分飾多角角色,在錄音室內滿場飛,彈奏了多種樂器,歌曲旋律和歌詞,都洋溢他一貫的樂天性情,是Macca在疫情中試圖為大家打打氣的快樂歌曲。 Beatles樂迷一定知道,Macca當年就是樂隊中的低音結他手,在一個訪問中得知,他收藏了一支古董Kay M1 Upright Bass,是當年Elvis Presley樂隊中的低音結他手Bill Black所擁有。在《Pretty

《McCartney III》 一個人一隊Band Read More »

將小說音樂化的電音組合 - YOASOBI

因為從事廣告行業的關係,我的辦公室裡,總會有幾名20多歲的年輕同事,我經常會不恥下問,請教他們近期有什麼新樂團新歌手的作品值得一聽。 去年年中左右,他們分享了幾首日本動畫的MV給我,告知我YOASOBI這個組合,只推出了兩三首單曲,在日本社交網絡界的人氣卻很厲害,組合的聽眾,更不止於年輕人。 YOASOBI這個年輕的新晉組合,由兩位90後音樂人組成,整個成名故事,一切都和網絡有關。 創作主腦Ayase一人包辦詞曲編曲和MV動畫製作,與米津玄師一樣,初時都是透過VOCALOID發表音樂,後來,他發表的歌曲在社交網絡上爆紅,於是亦動起了物色歌唱合作夥伴的念頭,來代替電腦發聲的VOCALOID。 後來,Ayase正籌備參與網絡小說網站monogatary.com一個打算把「小說音樂化」的企劃,亦需要尋找一名歌手合作,適逢ikura是一位重唱別人的歌而成名的年輕網絡歌手,Ayase透過Instagram認識了她後,便一拍即合。 因為當時二人都有一份日間的正職,於是,二人索性把樂團命名為YOASOBI(夜遊び),意指在夜間遊玩。 「小說音樂化」,再加上動畫MV,本身已經是一個很有趣的新嘗試,YOASOBI的成名作《夜に駆ける》,內容就是建立於星野舞夜的網絡小說,YOASOBI之後發表的單曲,同樣是基於小說的不同章節。 有不少樂評人認為,《夜に駆ける》更廣為樂迷認識,是因為YOASOBI被邀請了上THE FIRST TAKE這個人氣YouTube音樂頻道,他們經常會找歌手或組合作客,以一Take過現場錄音,是一個實力的競技場。 ikura的甜美得來卻充滿力量的歌聲,加上面對鏡頭時略帶忸怩的神情,很快便俘虜了不少網絡樂迷的心。 說回Ayase這位新生代音樂人的風格,主要是以節奏輕快的電音舞曲節拍為基礎,旋律很有90年代的動漫主題曲感覺,歌手一開口唱,沒有太多鋪排,就馬上是令人琅琅上口、蠢蠢欲動的洗腦式旋律。 Ayase亦很懂得掌握電子與Accoustic樂器間的整合,除了電子舞曲的節奏襯底,編曲上亦常用Accoustic結他的riff,以及密集的鋼琴音符作點綴,予人一種清新跳躍的感覺。 YOASOBI的成名,實在來得太快,還未推出專輯,已經被邀出席2020年除夕夜的《紅白歌合戰》。 踏上了成名的高速列車,2021年1月,YOASOBI終於推出了首張專輯《THE BOOK》,整張專輯的歌曲,都是來自上述的「小說音樂化」企劃,七首歌曲,各有一支動畫,把歌曲的意境和故事內容視覺化。 大叔如我,聽到 的作品時,竟有種如沐春風的感覺,我聽完一遍又一遍,我想起了愛看日本動漫的我的無憂無慮中學時代,我赫然發覺,青春,原來也是可以跨世代的。

將小說音樂化的電音組合 - YOASOBI Read More »

面向世界,本土創意熱店F5育成之路。

國際巨無霸廣告創意集團的光環隕落,在世界各地,正加快步伐。 有留意中國大陸廣告市場的都知道,這現象,在十年前左右,大江南北,已經極之普遍,首要原因,顯然易見,就是本土創意熱店的迅速崛起。 我還在國際廣告創意集團的公司上班時,有段日子,我要兼負主理廣州辦公室,每次參加比稿,幾乎都輸得很難看,每次贏的,都總是本土創意廣告公司。 好些香港及老外同事總是開解我說:「他們都是靠關係贏的。」 後來我看看人家面世的作品,我總是心服口服,我們輸的,除了創意和執行力,還有我們對本地文化的洞察力。 我認識不少在國際4As上班的創作總監,總是自以為挾著一個光環,創意思考模式,總跳不出做飛機稿時的小聰明,或者是因循於服務國際老品牌時的墨守成規、模式化的策略框框。 反觀不少本土創意廣告公司,一如初生之犢,既有妙想天開的創意,更有大膽命題的熱情,當中,有不少更是具備鮮明風格。 過去幾年,中國大陸的本土創意廣告公司,由昔日的創意熱店、到後來仿效國際4As的本土大集團,以至現在,開始踏進為本地或其他外國品牌,開拓國際市場的領域。 本土創意廣告公司育成之路 放眼世界,本土創意廣告公司的育成,大致上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因為在地,所以地道,於是,順理成章地,本土創意熱店紛紛成為本地品牌的金牌拍檔。 第二階段,因為吸收了在國際公司的經驗,前國際4As人自立門戶後,很快成為國際客戶的本地合作夥伴,直接與國際4As的本地辦公室競爭。 第三階段,累積了更多的國際視野,再加上深耕在地文化,深得本地大型企業客戶信賴,於是,成為了本地品牌進軍世界市場、站上國際舞台時的首選合作夥伴。 用本土創意帶領本地品牌進軍國際 F5絕對是屬於這第三階段的本地創意廣告公司,我一直有留意他們的精彩作品,雖然,創辦人都是一貫老掉牙從國際4As出走然後創業的成功故事,可是,F5卻有一個很鮮明的獨特品牌個性和商業定位。 經常上網排隊買演唱會票或搶購限定版波鞋的朋友,對F5鍵一定不會陌生公司。 公司取名於電腦上的F5鍵,一如F5鍵的功能,意指「刷新」refresh,命名已充滿互聯網時代的革新意味。 F5定位為擅長利用新技術協助品牌成功的創意機構,同時涉獵電商、社交媒體、創新科技這三大熱門領域,並且是中國唯一一家,可以同時服務中國互聯網三巨頭--阿里巴巴、騰訊、和百度,的廣告公司。 在今年年初的一個新春貼文,我看到以下F5對自己的介紹。 我們是F5 我們來自全世界 在新的一年 我們將繼續利用國際化的資源 和最聰明的人才合作 能誇下如此海口,你大概可以感受到,F5對擁抱世界、站上國際舞台的激情。 事實勝於雄辯,2020年疫情期間,除了佳作仍源源不絕,據 F5 官方宣佈的數字,其營業額,更依然獲得80%的增長。 看看F52020年期間的一些作品,你可以察覺到,這新生代創意廣告公司的澎湃活力。 《假如莫扎特活到80歲》 任誰都知道,莫札特當年英年早逝,35歲時死於細菌感染,想像一下,如果他當時得到合適的藥物治療,並且能夠活到80歲,在他40、60、80歲的時代,他又會創作出怎麼樣的作品? 從以上的這個命題出發,獲得大藥廠 Pfizer 的贊助,於是,F5的團隊向Google人工智能求教,希望能推論出莫札特步入不同人生階段時,可能會撰寫的樂曲。 AI作曲不是新事物,但用AI延長莫札特的音樂生命,從而創作出新作品,卻是充滿話題性。 AI模擬作曲後,再交由對莫札特作品所有研究的奧地利音樂學者進行配樂編曲,然後在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由70人管弦樂團展開一場《莫扎特80歲音樂會》。 Pfizer 每年招聘的大學尖子,不計其數,而這個音樂所針對的對象,正正就是這些大學生。 你沒有聽錯,被邀請出席的,都是在學中的大學生,而這場音樂會背後的目的,其實是為招攬到一流的人才而設,Pfizer 就是要向這些明日的社會棟樑,展現出品牌的使命與激情。 《名畫蒙娜麗莎背後故事,經典短路》 除了為國際品牌做中國市場的廣告,F5亦有協力中國本地品牌,遠征海外市場。 這個為中國品牌 Midea (美的) 進軍歐洲市場的《Sad Mona Lisa》廣告,創意來自中國、製作團隊在米蘭、廣告投放在全歐洲。 第一次在外國廣告網站看到此片,未看到最後一刻,我絕對無法想像得到,一、廣告主是來自中國;二、創意也是來自中國。 達芬奇的經典畫作《蒙娜麗莎》,今次來一趟腦筋急轉彎,將背後創作的過程,故事重新改寫。 演繹浮誇的搞笑手法,有點像周星馳的《唐伯父點秋香》,不過演員卻成變了歐洲人,歷史背景亦回到文藝復興時期的佛羅倫斯,手法幽默之餘,不落俗套。 《尋找世界各地最純淨的觸感》 最後一個要介紹的作品,充分顯示出,F5跨地域的強大執行能力, 廣告主是洗碗劑品牌 finish,廣告以品牌的承諾出發,帶領觀眾,展開了一趟「全球尋淨之旅」。

面向世界,本土創意熱店F5育成之路。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