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Column

Linkedin 掀社交網站上市序幕

5月19日,美國社交網站Linkedin在紐約證交所上市,發行價45美元,上市首日開盤價83美元,股價更一度飆升至122.7美元,首日收市價93.86美元,按收盤價估計,Linkedin目前市值高達88.6億美元,為近期本來已吹得大熱的社交網站上市活動,掀起序幕。 各大社交網站積極籌備上市,近月來惹起議論紛紛,有說此為千禧科網泡沫的再生版,當然也有人認為,但凡所有新經濟的朝代交替,泡沫是必然的副產品,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在這新一輪互聯網熱潮中衍生的新貴,社交概念已成為不可或缺的DNA。 但有別於近年高調又火紅的社交網站如facebook、Groupon或Twitter等,今年踏入第八個年頭的Linkedin表面上雖然低調,但吸金能力技高一籌,原因無他,主要是因為其所針對的用戶群組,定位清晰。 作為專門替商務人士提供服務的社交平台,即使會員人口遠不及facebook,但由於會員均以專業人士為主,採取的商業模式亦並非傳統網站般充斥的大量擾人橫額廣告,Linkedin的收入着重於企業用戶增值服務、人力資源招聘方案及企業廣告宣傳等三方面。 目前,Linkedin全球用戶數目已超過1億,會員成長數目更以每周100萬遞增,去年收入為2.43億美元,盈利達1540萬美元。Fortune 100大企業中,便有最少七成以上的公司有採用Linkedin的服務,當中主要的工作類別順序則以高科技、金融、製造業三大支柱。 用戶人口亦以成熟社群為主,25至34歲和35至54歲均各佔總人口的36%;雖然美國仍是Linkedin的大戶,但目前已有超過56%會員來自世界各地,增長速度最快的是巴西和墨西哥,而在香港,Linkedin的會員也有超過27萬,中國地區則逾100萬。(資料來源:Socialnomics及Linkedin網站) 筆者已不太肯定是什麼時候在Linkedin開了個賬戶的,只記得大概在2005年,有位在某跨國企業當人力資源總監的科大工管碩士班同學向我推薦,當時我恰好在尋覓工作新機會,反正也是時候整理一下自己的履歷表,於是就順便開了一個Linkedin賬戶,之後我也一直經常保持賬戶的內容更新,並且習慣了在每次與工作有關聯繫活動過後,都把我認為重要的新相識朋友加入我的Linkedin網絡內。 如果你覺得社交網絡已成了閣下管理人脈的重要一環,假使你又尚未在Linkedin開戶,你不妨參考以下值得你重新考慮的五大原因: (一)你是否對職場上的人脈聯繫採取主動?你可以想像,Linkedin是一個能助你整理在商業交往場合認識的聯繫人的名片盒,在未來,你在職場或相關業界中的人脈有多廣,就視乎你的這個名片盒有多豐厚,更重要的是,Linkedin可以把你的人脈作第二、第三或第四層的社交聯繫分析,助你接觸更廣泛的人脈關係圖。 (二)你是否正在求職?求職期間,Linkedin可以是你了解僱主的途徑,你有否直接或間接的朋友已在該公司上班?他們的履歷背景與你有否相似之處?你能否藉此聯繫認識更多該公司的情況?在Linkedin上先作資料搜集,在這方面就更是事半功倍了。 (三)你是否對你業界的工作充滿熱誠?在Linkedin內,你可以加入或成立不同領域的社群,分享你的專業知識或參與討論,或甚至是,你想集思廣益,徵求世界各地不同行家的意見,透過專業分享,除了擴闊視野,你更有機會認識更多業界中人。 (四)你是否在公司擔綱人力資源管理或招聘重任?除了定期將企業的招聘消息在Linkedin廣傳,你更可採取主動,透過這平台去接觸相關人才,宜看長線,先聯繫,後等待機會。 (五)你是否已厭倦了在社交網絡的豬朋狗友或廣告入侵?在這裏,一切都以專業交流為主,一般情況下,不會有人對你在剛過去的周末去了那裏遊船河產生興趣,你只需要做的,就是把你的個人履歷弄得整整齊齊,然後積極地與你的業界朋友聯繫,將你在個人專業範疇的人脈,妥善經營。 總結而言,Linkedin上市,除了將影響日後其餘社交網絡的上市策略和招股定價外,筆者更認為具備雙重意義,首先我會相信這個本身已有盈利的社交網絡,將更有能力進行品牌營銷,拓展美國以外的市場;另一方面,因為上市消息而讓更多非科網界中人更加留意及認識Linkedin,對此社交網絡將來的發展,相信更加有利,畢竟有別於facebook,作為一個專業社交網絡,Linkedin要重點拓展的,主要還是企業客戶群的市場。 (原文刊登於2011年5月24日香港信報【經管錦言】專欄,本人是上文作者)

Burberry的魔法幻影時裝秀

兩個月前,當我聽聞英倫樂隊Keane即將前往北京出席Burberry舉行的花生騷,為求一票,我發散消息四出打聽,可惜最後都沒機會成行。 飲恨之餘,唯有求救於互聯網,家裡沒有3D立體眼鏡的我,4月13日晚上8:30,乖乖地坐在電腦面前,欣賞這活動的全球網上直播。 我對所謂的時裝時尚物一竅不通,對於花生騷,我亦是僅止於平日在電視最愛看的Project Runway真人秀,或甚至是一年一度的Victoria Secret花生騷。 但這次Burberry於北京舉行的花生騷卻引起我莫大的興趣,除了因為Keane樂隊的演出外,其實這更是一場集時音樂、時尚、美術,以及尖端數位科技的炫技秀,比廣告更廣告的品牌展示活動。 無數的雨傘,像漂流於半空中轉動中的齒輪,身穿Burberry經典Trench Coat的動畫模特兒,像Mary Poppins般張開雨傘於雨中飛翔。 運用了大量虛擬立體(hologram)投影技術,在走catwalk中的模特兒,虛則實之實則虛之,相互擦身而過時,居然幻化成浮空四淺的雪花。 說時遲那時快,那邊的模特兒已像電影The Matrix中的Agent Smith,同一個體反覆衍生,分身有術而演變成如夢幻般的對稱構圖,在雨中catwalk漫步。 迷幻、美感、浪漫集於一身的高科技展示,品牌及產品的置入含蓄到位,計算準確,即使隔空透過互聯網看直播,我也看得目瞪口呆,很難想像現場的氣氛會是如何。 看罷這次演出,更令我不得不暗地裡佩服Burberry這位對數位行銷情有獨鍾的創作總監Christopher Bailey,繼Art of the trench後,今回他再次展示其科技與藝術兼備的創意魔法,讓這個155年的英國老品牌,注入一股時尚中不失傳統優雅的新生代風格。 唯一缺憾,就是在這場花生騷中,我找不到Emma Watson的影蹤,我更在幻想,如果Harry Potter的一眾主要角色都能夠穿插其中,在滂沱大雨中身穿Burberry的Trench Coat,舞動一下他們的魔法棒,你說那會多麼夢幻多麼迷離。 (原文刊登在筆者於MetroPop週刊的「廣是廣非」專欄,本網誌版稍作修改)

世紀婚禮廣告巡禮

威廉王子與凱特的一場世紀婚禮,除了成為了各大媒體爭相報導的焦點外,當然還有各大爭相「抽水」的商業機構,他們紛紛以A貨B貨C貨的威廉凱特人版作招徠,若形神相似得太過份,純屬巧合。 隨便上網搜尋一回,除了以A貨皇室成員暨全體嘉賓參與演出的The T-Mobile Royal Wedding廣告片先在YouTube成功登陸,獲得近二千萬的瀏覽次數外,更有趣的是,你可信手拈來一大堆以皇室大婚為題的紀念產品,產品本身,實在比廣告更廣告,以下是我的精選貨品,有買趁手。 戴妃藍寶石鑽戒,威廉王子成功求婚凱特之定情信物,原價8萬5千英鎊,情比金堅A貨價34英鎊,求婚?無難度。 皮禮士糖彈弓容器,威廉與凱特本身人形特別版,一按公仔頭,糖果即彈出,一開甜蜜自然來。 皇室大婚避孕套豪華版,皇家「袋袋」相傳,歷史源遠流長,帝王享受,平民享有。隆而重之,一盒三個,限於4月29日或該天前使用,逾期無效。 W&C牌皇室大婚指定香水,黑白各一瓶,兩種香味,適合男家女家親友分別享用,臭味相投有保證,冤家都可變襯家味男味女救星。 皇室大婚典禮期間大會指定嘔吐衛生袋,為免因見到萬人迷碧咸而暈浪不適,或為防因繁複典禮儀式而悶至嘔吐者,敬請自備入場,其他牌子之嘔吐衛生袋,恕不受嘔。 皇室早餐公司呈獻—-皇家穀類早餐,一套兩款口味,威廉皇家圈圈餅Wills’ Royal O’s,凱特低熱量減肥栗米片Special Kate’s,全球限賣1000盒,每盒包裝都有獨立編號,保證獨一無二。 情投意合皇室大婚紀念版電話,大紅色彩配上英國米字旗圖案,好意頭!全部預先輸入皇室成員來電顯示,更內設十六和弦英國國歌,高科技!肯定比iPhone 7搶手。 PapaJohns特別炮製的皇室大婚大Pizza,用大量重口味辣肉腸火腿芝士腸仔蘑菇黑橄欖堆砌出威廉凱特的恩愛婚照,用料重手毫不吝嗇,絕對鹹得有道理。 (原文刊登在筆者於MetroPop週刊的「廣是廣非」專欄,本網誌版稍作修改)

浪奔浪流,上海灘黯然告別中環。

看到上面這個標題,希望大家沒有跟著哼照著唱。我所說的上海灘,其實是鄧永鏘先生創辦的上海灘(Shanghai Tang),與發哥(周潤發)無關。 「中環畢打街的那家上海灘Shanghai Tang旗艦店快要遷走了,換來的將會是美國時尚品牌Abercrombie & Fitch。」 同事K按捺不住她的雀躍心情,連忙告訴我A&F廣告內的年輕男模身段多麼誘人,說時彷彿讓我以為,A&F會直接把這批美國男模引進來香港當售貨員。 說起來,其實我也稱不上是上海灘的粉絲,但暗地裡總覺得,上海灘好歹也稱得上是少數能代表香港的時尚奢侈品牌,如今其旗艦店原址也要被這個來自美國的連鎖成衣品牌取代,任我身邊有多少位朋友再喜歡A&F,實話實說,我就是有點兒不爽。 令我覺得更嘩然的,還是最近讀到華爾日報的有關報導,據稱,A&F將一擇千金,付出每月7百萬港元的租金,讓原本頂多只付得上這租金一半的上海灘無奈離場。 當然,這個不排除是有人刻意誇大的江湖傳聞,但無可否認,由於香港近年來的零售業持續向好(2011年首季升幅達百分之二十),三大遊客旺點—中環、銅鑼灣和尖沙咀的商舖租金亦同步瘋狂攀升(過去兩年升幅平均達百分之三十以上),它的連鎖效應什麼?就是一個普遍現象,我們看到只有國際級的巨無霸大品牌,才能夠在這些黃金地段駐紮。 香港向來以奢侈品牌的旗艦店舖林立而馳名,近年快餐式的大眾化時裝品牌風靡歐美,香港亦被視重點海外市場之一,因此,來到香港,你只要去一趟中環、銅鑼灣或尖沙咀,任你隨便數得出來的國際品牌,就會像我們當年7-11連鎖便利店的廣告標語一樣:「總有一家在附近。」 但每次有朋自遠方來,老外朋友問我在那裡可以買到一些具備香港特色的產品,我總是覺得有點為難,因為在這方面我們香港又愈來愈真的乏善可陳。我得承認,我這份人其實是頗小心眼的,一般的情況下,如果這位老外是老闆級數講體面的,我會陪他/她去中環畢打街的上海灘,較年輕或追求時尚的,我又會帶他/她去銅鑼灣的GOD住好啲,雖然選擇來來去去也是這兩個,幸好,每次大家都尚能滿載而歸。 但說到底,我還是最喜歡帶我的老外朋友去中環畢打街的上海灘,即使什麼也不買,那都能夠是一個愉快的櫥窗購物(window shopping)體驗。我獨愛這地段帶點超然的雍容氣派,正是因為四周被五光十色的玻璃幕牆商廈包圍,這富饒一股香港殖民地時代特色的建築,顯得更帶點我行我素。 即使在光天白日下,路經此地,我也會聯想到「花樣年華」內,身穿旗袍步姿婀娜的張曼玉,手挽兩個購物袋,徐徐步入這條車水馬龍窄巷中。所以,我真的很難想像,將來她走進的,居然會是一家Abercrombie & Fitch。 (想到這裡,眼淚在心裡流) 趁上海灘的中環畢打街旗艦店還在,快去走一趟,然後幻想一下,追踪著身穿旗袍的張曼玉倩影這情景。 (原文刊於2011年5月刊登於中國版Esquire)

社交網絡公關術 ── 英國皇室vs白宮群英

由平民百姓到媒體分析專家,近期在網上最熱鬧的兩大討論話題,當然少不了4月29日的皇家世紀婚禮,以及5月1日美國華府宣布拉登死訊,紅白二事各一則,其一共通點,是兩者在利用社交網絡facebook及twitter進行網絡公關方面,相信都經過精心策略,話題一經「引爆」,散播力非同少可。 羅馬當然不會於一日建成,首先,無論是英國皇室及美國白宮,兩者一直都有透過facebook及twitter的官方賬戶,定期向外間發放圖文並茂的新聞消息,但不要以為人家只把這兩個窗口,作為發放通告式文宣的傳真機,兩者所發的資訊,很多時候更講求即時性。 去年年底已事先張揚,以一個「全民皆被邀請見證」姿態所舉行的皇家世紀婚禮,除了透過英國皇室(The British Monarchy)的facebook專頁向各界發放虛擬囍帖外,慶典當日,更透過英國皇室與克拉倫斯宮(Clarence House)兩個官方twitter賬戶,全程第一手直擊現場報道。 除了文字圖片,當然更少不了的,就是透過YouTube同步直播的視頻片段,活動期間更當然少不了一對新人的花邊新聞,就連前往現場觀禮的交通路線及交通情況也有報道,照顧周到。 據英國《郵電報》(The Telegraph)報道,皇室大婚當日,全球最少有來自180個國家的20億人口透過電視或網絡媒體即場同步觀禮,婚禮前的24小時內,單是美國及英國兩個國家,便最少有280萬人透過facebook的動態消息,討論有關皇室大婚這話題。 婚禮進行期間,twitter發揮了她即時性話題爆發力的效應,以主題標籤#royalwedding撰寫的推文,平均每秒就有237條出現(即每分鐘1.4萬多條)。不少聰明的廣告商都趁機造勢,買下了當日主題標籤#royalwedding贊助的品牌,來自聯合利華(Unilever)公司旗下的Magnum冰淇淋,雖然沒人知道這品牌的冰淇淋與皇室大婚有何關係,但可以肯定的是,此品牌於當日起碼吸引了不少人吃了一回眼睛的冰淇淋。 社交網絡監察公司Webtrends,亦就皇室大婚當日前30天的網絡討論進行統計,twitter以71%領先,其次是16.9%facebook、11.3%則為博客,當中的討論活動,又以60%來自美國、20%來自英國,加拿大和澳洲則分別佔2.6%和2.2%。 由於方便你一言我一語,加上即時性對話,仿如現場直擊報道的特質,twitter順理成章地成為這回的贏家,另一項有趣的事情,就是美國人對這皇室大婚慶典的熱衷程度,難怪英國的旅發機構Visit Britain也曾表示,皇室大婚所吸引的外國旅客,又以美國為主。 奧巴馬於當年競選期間已成為率先使用twitter作主要的公關平台,今次宣布拉登死訊也經過精心策劃,兩三日前,皇室大婚還是twitter大熱,到了5月1日,當白宮透過twitter正式宣布拉登的死訊,並同時將總統奧巴馬發表的講話,同步分段透過twitter發放,同樣釀成歷史性的網絡風暴,話題超越皇室大婚。 社交網絡新聞網站Mashable做了一個時間表追蹤,頗為耐人尋味。事實上,最先在twitter放風的,是白宮傳訊總監Dan Pfeiffer預告當晚10:30東岸時間即將有重要宣布;緊接而來的,是美國前國防部長Donald Rumsfeld的幕僚長Keith Urbahn,宣稱據一名極具聲望的知情人士透露,拉登已被擊斃;然後,CBS的製作人Jill Jackson,成為第一個發表此新聞的新聞界相關人員;Fox News亦緊隨於數分鐘後傳出拉登死訊;講話即將發表前一刻,奧巴馬在個人twitter上事前張揚,並預告視頻直播連接;接踵而來,《紐約時報》、CNN、USA Today、華盛頓郵報也紛紛發布相關訊息。 最後,重頭戲展開,白宮透過多個新聞渠道發言,官方twitter全程直播,奧巴馬發言前半小時所醞釀的聲勢,曾一度創下了每秒5106條推文的最高紀錄,演說期間,平均也有每秒4000條。在美國,有超過一半的人表示,首次接觸拉登死訊的訊息,也是透過facebook或twitter。 上述紅白二事各一則,都各自發揮了社交網絡的公關力量,以下幾點,我認為值得我們借鏡。 (一)官方社交網絡頻道,不應只得一個,只要有系統地分工,接觸愈多愈好; (二)除官方頻道,更與非官方社交網絡賬戶的相互配合,加快消息傳播; (三)充分利用社交網絡視頻,接觸更廣觀眾層面; (四)視頻直播當然重要,也要顧及不方便接受有聲有畫內容的朋友,只要是夠獨家夠即時性,文字直播,同樣可以傳真 (原文刊登於2011年5月10日香港信報【經管錦言】專欄,本人是上文作者)

洗滌心靈的「森の木琴」

事有湊巧,日本311大地震前一天(即3月10日),這支影片給上傳到YouTube。一場無情的天災,讓這支製作再美妙的廣告片,都難以提起大家的注意。 但傷痛過後,到了差不多3月尾,這支題為「森の木琴」的網絡影片,開始引起不少外國傳媒注意,然後被迅速廣傳,其中包括美國的New York Times和CBS網站。 「森の木琴」這名字,本身已具有典型的日本文藝氣息,影片中,你會先見到一片綠意盎然的森林,然後你會隱約地聽到流水的淙淙、蟋蟀的瞿瞿、鳥兒的啾啾、然後又有工作人員及斑鹿踏在柔軟草地上的唰唰作響等;呼吸到這些林中天籟的靜謐之音,你又會聽到一首用木琴彈奏的巴哈清唱曲,梆梆梆梆地徐徐響起,此旋律大家都可能早耳熟能詳,是的,那正好是Cantata no.147 “Jesus, Joy of Man’s Desiring”。 但這台木琴亦非同少可,它由多片小木塊砌成,每一片木塊擔綱一個音符,每片平均分佈在一個沿山坡而建的台階,傾斜度大概是20度左右,當一顆乒乓小木球拾級而下,叮咚叮咚落在每一片木塊上,敲打下一顆清脆音符,純粹依靠地深吸力,便讓乒乓小木球奏出這巴哈清唱曲的優美旋律。節奏計算相當精確,跌宕有致,更厲害之處,就連顫音(Trill)也能成功奏出,真的令人嘆為觀止。 一曲既終,這顆音樂乒乓球,最後叮咚叮咚地乖乖坐落在一具外型像扁豆的手機旁邊,產品名為Touch Wood,原來是日本DoCoMo為支持2011年聯合國國際森林年而製作的木製手機,材料是源自為保養森林所砍伐得來間伐材*,一種名為「四万十」的檜木,循環再造並經過特別處理後,每台手機的外殼,更會散發著微微的柏樹香薰,每一台手機紋理,都是獨一無二,限量1萬5千台。 (*什麼是間伐材呢?若森林中樹木過於茂密,便反而會影響樹木生長,令樹根抓得不夠深,因而會形成如水石流這類的天災,進行間伐活動,就是要保護森林,間伐所得的木材,就稱之為間伐材。) 這類經常用來破什麼什麼健力士紀錄的骨牌秀,其實早有被Honda用來製作廣告片的前科,但今回將場景設定在大自然環境中,骨牌秀變成音樂秀,感覺卻又是令人如沐春風,洗滌心靈。真想知道,此手機的鈴聲,會否也是如此動聽? (原文刊登在筆者於MetroPop週刊的「廣是廣非」專欄,本網誌版稍作修改)  

夢遊天姥吟留”i”

午夜夢迴,遇上喬教主,見他手執蘋果,向我啟示。 「蘋果來,為要拯救宅人,叫一切信它的,不至電車,反成潮人。 」 教主背後的光環太刺眼,我頭也不敢抬起,只敢閉目合十,然後拱手接旨。 「香江一眾善信不怕風吹雨打日本奶粉加價,年中進貢無間,本尊每逢現身,必上蘋果頭條,每次蘋果上架,必現通宵人潮,更有善信為助我教造福內地同胞,一嚐蘋果甘露,於是大舉向北送蘋,實是感人。」 我雖然沾沾自喜,但仍得一邊強忍得戚之情,一邊歌頌教主功德無量。 「我更見香江曾官雖位在九重,未能盡見天下事,卻依然受蒼生打動,紓尊降貴,願為蘋果當奴,實愚子可教也,本尊實感老懷安慰」教主瞇起雙眼,露出和藹神情。 哎,聽到此處,我心即有陣陣絞痛,正所謂蘋果樹大有低B,並非人人手執蘋果就能收成正果,此君豈可與我等蘋果人民相題並論? 「One More Thing…….有見及此,現本尊賜建蘋果聖壇,讓一眾香江善信從此無需遠赴花旗,也可一親蘋果香澤,趁今年耶誕節慶,人人於平安夜朝聖,豈不美哉?聖壇座高兩層,玻璃幕牆拾級而上,壯麗非常。」教主說得興起,噬了一口蘋果。 我的心突然由谷底反彈,開心到比大快活Logo上的那個公仔跳得更高,我驚喜之餘,即忙著問:「臣敢問教主,蘋果聖壇,將坐落何方?」 「汝自稱蘋果信徒三十載,怎可猜不到半點端倪?試問,本座一手打造的蘋果江山,有何共通之處?」說時,教主再噬了一口蘋果。 iMac、iPod、iPhone、iPad、iPhoto、iMovie、iSight、i乜i物,ic ic…我念念有詞,一下子間靈光乍現,茅塞頓開,即問:「蘋果聖壇,會否就是與”i”字有關之地?」 「是也是也,該地名既有”i”字之首,上頂更有一瞻天樓觀,甚具”i”字形神,眺望維港,大俠蝙蝠,亦曾蒞臨展翅。」 說時遲那時快,我本來想追問教主iPhone5是否真的會在暑假前出貨,iPad2什麼時候會在香港上架,但教主卻已人如飛箭,衝上雲霄,在耀目的強光中閃電消失,留在我視網膜上的,卻還隱約留有他那筆直身影的烙印,形態正好像個”i”字,彷彿在向我再三提示。 一字記之若”i”。 (原文刊登於e-Zone,我是本文作者,本網誌版本略經修改)

香港社交媒體新貴—銀髮族

互聯網的創業者,多是二十來歲的年輕人,可能因為這樣,大家普遍會認為這只是個年輕人的天下,可是,隨着日新月異的電子電腦產品愈來愈親民易用,所謂的主流互聯網用戶,又或者是尖端科技產品的消費者已在默默地起革命,一個在較高年齡層的族群已逐漸集結起來,形成一股不容忽視的主流。 看看目前互聯網界的大戶facebook在擁有最多用戶的美國情況,在其一億五千二百多萬的用戶中,佔最大塊餅的,雖然還是佔30%的18至24歲,其次是22%的25至34歲;但留意45歲以上的群組,加起來其實也有22%以上。 比較一下也坐擁了三百七十多萬人口的香港facebook用戶群,整體而言傾向更較為成熟,最大塊餅的32%則落在25至34歲,35至44歲這年齡層也不弱,佔了14%,45歲以後的群組加起來也有接近11%,兼且升勢不弱。 記得有次在網上看美國科技界著名的D Conference,便曾經聽過Steve Jobs提及,當年首次在iMac電腦上新增了iSight(Web Cam)這配置後,便意想不到地多了一班「銀髮族」的用家。 而且,在Apple Retail Store內所提供的電腦應用課程中,也來了一批為數甚多的退休人士,他們開始學習使用電腦、上互聯網,甚至是撰寫個人網誌,不是為了工作,而是透過現今平易近人的科技產品,方便用來促進與孫兒或子女的溝通。 大家還否記起當年諾基亞電話的名句? 科技以人為本。的而且確,只要是以人為本的科技,就不難無分年齡獲得眾人的愛戴。看看周遭的iPad用戶,由我們的曾特首到星期天與爺爺一起去飲茶的幾歲大小朋友,都能一網打盡。 前兩天,我看到華碩電腦的價廉物美的ASUS Transformer 已經出動,此公司曾一手牽起Netbook熱潮,所以我敢說,2011年的平板電腦市場,肯定會極快普及。 而作為一部集電子書閱讀器及多媒體電腦於一身的平板電腦,更勢將成為不少成年人,尤其是長者們的新玩具。 到時,他們可以在每天一邊嘆早茶時,一邊上網閱覽《信報》,興之所致,再到《信報》論壇一抒己見;發表完一番偉論,再順道將在報章讀到的有趣港聞,於facebook上分享給在加拿大彼邦移民三十多年的老友;靈感到了,不如又到新浪發一篇微博,然後回覆一下粉絲的回應;下午茶轉眼又到,邊呷一口奶茶,邊上TVB的網站追連續劇,又或者讀一下剛下載回來的蔡瀾散文集,樂哉。 這不是我憑空捏造的奇想,最近拜讀國際市場調研公司Synovate的Media Atlas(思緯)香港研究報告,當中就有數據顯示,香港人口中有超過一百四十萬年齡介乎50至64歲的「銀髮族」,而他們正好是目前在網誌和討論區貢獻內容的「新貴」,平日除了經常上網看東西,並與其他發表內容者進行互動,其中達四分一的「銀髮族」網民,更為積極發表內容的原創人,有文字的,更有影象的,單是去年,他們的活躍度便有達42%的增長,在社交媒體的平台上,參與率極高。 有別於上一代的「銀髮族」,他們對於新科技,更是需求若渴,31%認同擁抱最新科技產品的重要性,是眾年齡層中,比率最高。研究更指出,雖然遠不及八十後備受關注,惟不少市場推廣及企業,已開始積極籌備如何打入這「銀髮族」向來未受重視的市場。在互聯網及科技產業的世界,正好因為「銀髮族」被長期忽略,所以我覺得更加是商機無限。 因此,在品牌制定其網絡策略時,譬如在設計有關網頁、平板電腦及智能手機的應用程式上,也應多加考慮,看看能否化繁為簡,顧及較年長用家的用戶體驗。 就以蘋果這品牌的設計美學為榜樣,你的設計能否在用戶毋須閱讀說明書的情況下,也可憑直覺一用即曉?你的設計,能否提供愉快的用戶體驗,而並非是令人家感到自己是科技盲而氣餒? 能夠掌握到以上種種,不管是針對「銀髮族」還是「黑髮族」的市場,你的產品推廣及品牌建造,當然就更能無往而不利。 (原文刊登於2011年2月15日香港信報【經管錦言】專欄,本人是上文作者)

一塊玻璃的故事

說起企業影片(Corporate video),自覺創意無限的創作人,可能會先給你打兩個呵欠,因為這類影片九成硬銷企業形象,其執行手法,亦不外乎父慈子孝世界變得很美等這類例牌動作。 最近在YouTube看到了這支來自康寧(Corning),名為”A Day Made of Glass”的企業影片,長達5分30秒,執行手法可能比港式樓盤廣告更科幻,題材亦同樣離不開企業為人類帶來美好優質生活這例湯例水的企業遠景。 但有趣的是,我居然有耐性地一口氣地將它看罷,中間絕無快鏡飛帶。我一邊看一邊在讚嘆之餘,看看在YouTube上的數字,更赫然發現,此片放了上網才個多月,瀏覽人次已過千萬。 說起康寧,印象中少不免是廚房中那套隨時用足十年,跌過落地無數次卻依然無穿無爛的碗碗碟碟,試問大家怎會聯想到,現時我們幾乎人人一部,在街上頭耷耷手指篤篤的那部iPhone4或iPad,又或者是其他大品牌如Samsung、LG、Dell、Motorola或Acer等等的智能手機,機面上的那塊強化玻璃,原來就是康寧出品? 目前,康寧為起碼超過20個品牌280款電子產品,提供片中展示的這名為Gorilla Glass之玻璃物料,除了最廣泛應用的智能手機外,還包括LCD/LED電視、廚房電器用品及其他戶外玻璃展示屏幕。 事實上,這款不易磨損兼堅硬無比的玻璃化工物料,康寧早於60年代已經發明,直至數年前,才卻給喬布斯(Steve Jobs)在一個無意中的場合發現,驚為天人後馬上火速鑽研,最後此物料終成為了不少蘋果產品的重要材料之一,至於蘋果公司,目前亦當然成為Gorilla Glass的最大買家。 說到這裡,相信你已不用我多說,這講述康寧玻璃物料可如何應用於人類日常生活中的企業影片,為何會如此引人入勝,為何會引來過千萬的瀏覽人次,正因為,原來有些時候,一些毫不嘩眾取寵,以平實手法告訴你一家企業的成功故事之短片,由於原來早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能夠有所共鳴,迴響固然亦更大。 康寧這家企業,真的有點像一架隱形戰機,低調內斂卻實力強橫。難怪就連向來以報導最新科技情報著稱的WIRED雜誌,也大讚此片,稱之為Design Fiction,真的是科幻得來有道理,天馬行空之餘,卻是一切皆有可能。 (原文刊登於本人於MetroPop週刊的「廣是廣非」專欄,本網誌版稍作修改)  

香體噴霧誘惑天使下凡?

科技不斷步,互動廣告現在真的無處不在。對於不少智能手機用家來說,相信對「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這技術也可能不太陌生,簡單而言,就是只要你啟動了手機面前的鏡頭,你就能夠在手機屏幕上,看到現實與虛擬世界結合的畫面。 這類應用,最普遍被用於一些公司的優惠,又或者是旅遊或交通導覽,在提供相關資訊之餘,更可加強用戶與品牌之間建立的關係。 譬如,你會在手機屏幕中顯示面前的街景中,見到好些虛擬地出現的立體動畫式浮標,你繼續一路前進,浮標亦會隨你所處的位置變更,告訴你附近有什麼有趣事情或有用資訊。 除了智能手機,「擴增實境」亦可應用於具有網絡攝影機(Web Cam)的個人電腦之上,通常的手法,就是用戶手中只要有一個類似電腦條碼的印刷品(當然是由相關的廣告商,透過網絡下載或宣傳印刷品所提供),透過網絡攝影機,用戶便同樣可以在電腦屏幕面前,看到現實與虛擬世界結合,可作三百六十度轉換,或甚至是可進行互動的立體畫面。 當然,這技術也可以應用於戶外廣告,最近,於倫敦的維多利亞火車站(Victoria railway station),便出現了一個別開生面的「擴增實境」廣告,途人只要站在地面上這個廣告位置,根據指示仰頭一望,便會見到自己不僅出現在火車站大堂上的巨型視像屏幕上,自己的身旁,更會從天而降一名美女天使,她更會向你發出挑逗動作。 賣廣告的是Lynx這男士香體噴霧,意思大概是說,只要一經使用這產品,閣下便會魅力四射,連天使也會動凡心,主動向你投懷送抱。我不知道這產品是否真的具備如此「神奇」功效,但可以肯定的是,不僅是男士,其餘男女老幼都被這個有趣的戶外廣告吸引,玩得不亦樂乎之餘,對品牌的認知,又是上了一層樓。 (原文刊登於本人於MetroPop週刊的「廣是廣非」專欄,本網誌版稍作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