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物語

音樂給你的勇氣

「今朝早聽到呢首歌,好開心哦。」 以上是經常出現在我家,我和我太太的對白。 對於你來說,在生活裡,音樂又扮演著什麼角色? 我相信,這晚出現在林二汶音樂會的朋友來說,音樂,就可以是給予心靈的一種力量。 一曲既畢,這種力量,會停留在身體內一段時間,讓你更有勇氣,去面對明日的挑戰,去走一條前景未明的陌生路。 一如林二汶這張新專輯的主題一樣,會讓你繼續On The Go。 這一晚夜,我路過這張音樂會的海報,我低頭合十,不是想搞笑,而是,我真的心存感激,多謝上天讓我有機會學音樂。 於是,無論生命上面對不同的挫折,說我阿Q也好,我依然會覺得,自己是一個幸運的人。 正因為,音樂這好朋友,經常給予我勇氣。 不要讓音樂停下來,要永遠On The Go。

方大同的《危險世界》其實有多危險?

由第一張專輯Soulboy開始留意方大同。 相信是與他的成長背景有關吧,發覺他的音樂備受歐西流行樂薰陶,歌曲中,音樂素材取自50年代至80、90年代,像台於老店內的Jukebox,橫跨好幾個十年。 手到拿來,他又隨時會Stevie Wonder、Marvin Gaye、James Brown、Michael Jackson、Eric Clapton、或甚至是John Mayer上身,結他、鍵盤、爵士鼓都玩得一手。 看過方大同的現場演出,總覺得此子雖然身形單薄得像新馬仔,音樂力量卻十分強橫,更似有三頭六臂,什麼都想涉足、什麼音樂崗位都要撈一把。 在華語樂壇而言,雖然我不想拿陶喆來和他比較,但以「歐西流行曲風」的定位而言,可能目前還是他們兩位做得最出色了。 只是,就音樂種類變化而言,方大同似乎來得更「貪」,更想作更多不同的探索,除了R&B、Soul、Funk、Blues Rock、Hip-Hop,以至Michael Jackson式的電子舞曲,音樂尋根的寬度很大,像似要把從小累積的音樂體驗,以自己的聲音逐一重塑一遍。 出道接近十年,音樂技巧愈見成熟,製作預算方面,亦聽得出似乎愈來愈有本錢了。這張最新專輯「危險世界」,編曲之豐富,班底陣容之強勁,更聽得出,可能是他最具野心的一次。 單單在混音方面,便已經找來了Phil Tan、Fabian Marasciullo及Ken Lewis,這三位曾經先後與Usher、Rihanna、Janet Jackson、Kayne West、JayZ等大牌國際級樂手合作過的大師級人馬來負責。此外,還有Benjamin Wright這位曾經與Michael Jackson及Justin Timberlake合作的編曲大師,也為專輯內撰寫了弦樂的部分。 《危險世界》是專輯的主題曲,順理成章亦是第一首主打歌。樂曲的前奏,以「倒帶」混音的弦樂聲效,緊湊地連接兩個小節的十六分之一音符展開序幕,頗有史詩式大作品的氣勢,結他如利劍般甫一展開,單刀直入的電子節拍,方大同亦開口就唱,樂曲A-B段交替,C段副歌來個變調,氣勢頗有Scream那個時期的Michael Jackson的影子,這首歌,相信沒有多少個人敢在K房點唱。 全曲六分多鐘,後半部卻用了接近三分鐘的時間來作純音樂間奏,層次豐富得令人「耳」不暇給,編曲技巧之賣弄,更有點接近在炫技的感覺,氣勢之磅礡,聽起來,亦像是科幻大電影的配樂。 一般Hip-Hop內容,都是較多怨氣或甚至是會有三級情節,《Peace》卻是一首「乖仔版」的Hip-Hop作品,內容是宣揚和平,可惜Rap的部分我就總是聽不出什麼味道來,Tia Ray合唱的表現亦不見突出,反而最後一分多鐘的結他Solo,卻是全曲最有睇頭的地方。 以一首20年前的中國大陸流行曲,李春波的《小芳》為藍本的《小方》,是一首方氏自傳式的作品。他將原曲的副歌移花接木,成為新曲的A段,中段也加入了Rap的部分,雖然這是電台主打作品之一,可卻是整張專輯中,我最沒感覺的作品。總是覺得,當方大同唱起「謝謝你給我的愛」的時候,實在是有點過於矯情,聽得我渾身不自在就是了。 《黑白灰》的節奏,很有Motown年代的舞曲感覺,是一首混合了R&B與Soul兩者音樂元素的作品,中段的銅管樂實屬神來之筆,起承轉合間,緊湊得來亦十分流暢,可以想像到,這將會是一首在現場演出時十分好看的歌曲。 驟聽《桃花運》,我還以為方大同是Marvin Gaye上身,玩70年代懷舊戀歌風情,歌曲無論錄音製作及旋律部分,都別具中西合璧的韻味。但再細聽清楚,並作AB版本再三確認,才赫然發現這是Gary Clark Jr.《Please Come Home》孖寶兄弟,作為一名創作人,這首歌曲的抄考程度之高,實在令此專輯有點蒙羞,可惜可惜。 《特別的人》可算是整張專輯中,屬於方大同最順手沾來的大路情歌吧,旋律及編曲都是上乘的,很難有什麼可挑剔之處,亦保持了方大同一貫曲風的特色,不得不提就是華麗的弦樂部分,副旋律伴著方大同的主唱,一唱一和,實在太優美。 《天氣先生》是一首歌詞半英半中的作品,歌詞的出發點是與地球暖化這嚴肅話題有關,卻其實是一首很有美國Top 40 R&B流行作品意味的大路情歌,副歌部分尤其琅琅上口,令人聽得舒服。 開首的電結他riff被Fender Rhodes的優美和弦襯托著,《楓葉做的風鈴》又是另一首備受Stevie Wonder薰陶下的典型方氏中板情歌,旋律令人有股聽在心內暖的感覺,作曲人Edward Chan的參與,令人想起方大同早期的好些作品。 那個由前奏開始便娓娓道來的伴奏旋律,幾乎重複地貫穿全曲,營造出曲中一股特別的氣氛,亦讓《巴黎》這首歌曲,整體也滲透著一陣陣如咖啡香郁的浪漫情懷,歌曲沒有太大的高潮起伏,味道卻是獨特的。 有少許Soul、又有點兒Hip-Hop風格的《愛不來》,A段旋律的節奏來得飄忽,不易掌握,B段直路進入副歌卻來了個大旋律。後段客串的Miss Ko葛仲珊產生的化學作用不大,算是一個小點綴吧,反而來得不及穿插其中的小號副旋律來得更搶耳。 低調、陰沉、《殭屍》是整張專輯中,最具實驗意味的作品,重複的電結他旋律在咆哮,營造出詭異的氣團,與小鼓的節奏互相拉鋸中,籠罩著喪屍一步一驚心的陣陣死亡氣息,作為一位主流歌手,創作出一首如此獨特的作品,實在令人佩服。 聽見氣勢磅礡的弦樂前奏,本以為終曲的《Lights Up》會與《危險世界》來過首尾呼應,卻原來是一首Earth, Wind & Fire或Jamiroquai式的Disco Funk作品,全曲洋溢著「激光中」的舞曲氣氛,歌詞也是清一色英文,弦樂及Horn …

方大同的《危險世界》其實有多危險? Read More »

Capital Cities |兩男子唱作組合

Capital Cities主腦:Ryan Merchant和Sebu Simonian 圖片來自這裡。 兩生花孖公仔的女子合唱組合,一般壽命有限,因為可可愛愛跳跳蹦蹦的日子,光陰似箭,眨下眼就厭。 反而,兩男子的合唱組合,雖然也間中合久必分,但一般壽命較長,人大了便成熟了,再重組也不覺太尷尬。 兩男子合唱組合中,旺角代表有坐上了紅Van的Shine、台灣代表有動力火車、中國大陸代表有羽泉、J-POP方面又有Chemistry,此外,西方代表有八十年代紅極一時的WHAM!,但我較喜愛的,是當年那一高一矮,其中一位成員相貌似足李龍基的Daryl Hall & John Oates。 可能為了迎合市場需要,又或者是要分散投資,合唱組合近年流行大堆頭,人多好辦事,兩男子兩女子一類的合唱組合,目前買少見少。 我沒有小米盒,卻有個Apple TV,某一天,我無意中在iTunes Music Festival高清音樂會台(免費的,你還要找非法下載嗎?),看了一隊新晉兩男子組合的演出。 一高一矮,高的那位雖然沒戴眼鏡,但相信仍可以擔當少林足球內的汽車維修員那角色,身材較小的那位,你會較為面善,對啊,他那把似曾相識的大鬍子,你可能會在香港寶生園養蜂場出品的蜜糖包裝紙上見過。 所以,單憑外表,他倆應該未必有資格登上任何如MR等之型男雜誌的封面。 這一隊兩男子合唱組合,名為Capital Cities,就連名字也不太刁鑽,很平庸。 Capital Cities首張專輯”In A Tidal Wave Of Mystery” 。圖片來自這裡。 兩位核心成員,Ryan Merchant和Sebu Simonian,二人均來自加州洛杉磯,2011年透過分類廣告式社交網站Craigslist結緣,大家事前都是靠做廣告音樂維生,雙方遇上後一拍即合,立即組隊,製作了”Safe and Sound”一曲,並馬上出版EP,在iTunes上出售。 一如大部份新一代的音樂人,Capital Cities都是先在網絡上紅起來。”Safe and Sound”火速在互聯網上備受廣傳,除了成為了US Alternative Songs chart的冠軍歌外,亦因為被德國Vodafone一支電視廣告採用,令Capital Cities馬上成為了一個在歐洲年輕樂迷間廣傳的新名字。此外, 亦因為歌曲中洋溢正能量氣氛,此曲亦被用作為美國Diabetes Hands Foundation的宣傳片主題曲。 “Safe and Sound”是一首徹頭徹尾的流行曲,曲首的電子drum roll fill-in,重複的跳八度上落低音電子旋律、還有analogue的synth pad,前奏已馬上將此曲定性,風格令我想起如八十年代中後期的電子舞曲樂風。 但歌曲間奏,卻出現十分霸氣的小號獨奏,聲音令我聯想起八十年代流行爵士樂界的Herb Alpert,一開聲就語出驚人。 電子舞曲背景音樂,配兩把「佬」氣十足的歌聲,再加一把用了很多effect的霸氣小號,這個組合,實在醒神兼新奇。 再加上,”Safe and Sound”的中板節奏亦很適合緩跑的韻律,每次在跑步時聽到Spotify傳來了這首歌,旋律實在太catchy,每次都令我感到雀躍非常,腎上腺素急升,前進,前進,再前進。原來,音樂真的比能量飲品有效。 …

Capital Cities |兩男子唱作組合 Read More »

衝出亞洲的馬來唱作女歌手|Zee Avi & Yuna

單憑一把Ukulele自彈自唱,Zee Avi已可征服世界各地無數樂迷,圖片來自這裡。 這個年頭的樂壇,是最壞的時代,也可以是最好的時代。 多得互聯網的發達,曾經一度風行的MySpace,除了造就了不少獨立音樂人備受賞識,也有不少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人,趁機衝出本土,邁進國際市場,繼而闖出名堂。 雖然MySpace已經式微,唯獨是大眾音樂電台如YouTube、Spotify或Last.fm,以至是iTunes及Amazon等一類的音樂售賣平台,繼續擔綱著世界音樂平台這角色。 很難想像,如果在十年前,可以將Zee Avi及Yuna這一類來自馬來西亞的本土歌手,放進英美音樂市場,並打進主流及獨立音樂流行榜,純粹以實力證明,音樂真的是無疆界。 沒聽過這兩位女歌手的名字?我建議你讀完我這一篇,馬上到YouTube找他們的MV或現場演出來聽聽,又或者,到HMV好、iTunes store也好,買她們的唱片來細心欣賞。 第一次聽到Zee Avi的聲音,是我旅遊馬来西亞的旅途上,已忘記了是在吉隆坡哪一家的小咖啡店,本來氣氛已經是懶洋洋的炎熱下午,揚聲器傳來了電台DJ的廣播,一把甜美中帶點沙啞層次的磁性嗓音,在輕鬆簡單的結他及爵士鼓伴奏下,我第一次聽到了”Bitter Heart”這首據稱已打入英美流行榜的歌曲,問問店員甲唱歌的是誰,她馬上自豪地說:「Zee Avi from Malaysia!」 就像她的歌聲般地隨意及任性而發,Zee Avi入行經歷也是如此地無心插柳。完全未有受過任何正統音樂訓練,結他唱歌都是自學,在大學主修設計的她,2007年,因為一名好友錯過了她的一趟業餘小演出,被好友再三要求下,於是她便將她的第一首自彈自唱的作品”Poppy”上載了往YouTube,由於備受網友好評,她開始陸續把自己對著WebCam錄製,抱住木結他或Ukulele自彈自唱的歌唱表演,放上YouTube。 至於令Zee Avi一夜成名的,是她在22歲生日前放上網的”No Christmas For Me”,一覺醒來,除了收到各方網友的激讚留言及超過3,000封電郵外,她這段製作粗糙的黑白短片,更迅速成為了YouTube精選推介短片,當然,任誰也猜到,馬上已有唱片公司向她打主意。 最後,Brushfire Records成功地將Zee Avi羅致旗下,該唱片公司其中的一位老闆Jack Johnson,同樣是走輕搖滾民謠曲風路線,難怪亦與Zee Avi一拍即合。隨後,Zee Avi亦曾經擔任Jack Johnson演唱會的特別嘉賓,很快便獲得美國當地樂迷注目。 聽Zee Avi的歌聲,實在有點像在炎炎夏日呷一口錫蘭冰茶的感覺,她的嗓音,甘甜中略帶苦澀,聽後猶有餘韻。咬字吐音帶有古典爵士老歌的韻味,旋律音階往上游走時,又像一陣輕煙,絲毫不費吹灰之力。 有樂評稱讚Zee Avi的嗓音,可媲美一代爵士歌后Billie Holiday(我覺得是演繹發音形神上的似,而並非聲音上的似),年紀輕輕的她,卻裹著一股「老靈魂」(Old Soul)在內心深處,聽到她的歌聲,時間就像被靜止下來。 分別在2009及2001年推出過兩張專輯,最高紀錄,曾經打入過Billboard Heatseekers榜的冠軍、Billboard Alternative Albums的第20位、Billboard Rock Albums的第32位。先不要說她是一名新人,作為一位來自亞洲國家的歌手,更加是難能可貴。 更有趣的是,Zee Avi早期的自拍音樂短片中,居然包括了她抱著Ukulele自彈自唱,以普通話演繹了鄧麗君的「月亮代表我的心」,我就會以「月亮融化了我的心」來形容她的演繹,不相信?大家不妨上YouTube聽聽。 堅守宗教傳統戴著Hijab包頭巾,已成為Yuna的造型特色。圖片來自這裡。 相對於走純樸民謠風的Zee Avi的鄰家少女,另一位衝出亞洲的馬來西亞歌手Yuna,所走的路線,卻是充滿大都會感覺的民族風情。 流著馬來人的血統,更是一名虔誠的回教徒, 身為女兒身,她亦堅守宗教傳統,出外必然會戴上Hijab包頭巾。即使身為流行樂壇寵兒,更已晉身美國市場,她依然毫不忌諱她的回教背景,衣著方面,還是是保持著具民族特色的低調簡樸(雖然,Yuna本人正主理了一個專為回教女性設計的時尚服裝品牌)。 自小酷愛音樂,14歲開始創作音樂,尤其喜歡抱著結他自彈自唱,在大學主修法律,畢業後,卻全情投入她的音樂人生。 2011年,在馬來西亞樂壇闖出道五年,闖出多少名堂後,隨即被來自紐約的獨立音樂Label FADER發掘,邀請她赴美推出了首張個人EP “Decorate”。 2012年,於美國市場出道不久,立即備受Pharrell Williams賞識,為她監製”Live Your …

衝出亞洲的馬來唱作女歌手|Zee Avi & Yuna Read More »

另類少年歌神Lorde

圖片來自這裡 正當我們為去年年終各大香港樂壇頒獎典禮誰應得獎誰不配上台領獎新一代如何青黃不接而爭論得面紅耳熱喋喋不休之際,樂壇遊戲規則,早已在世界各地默默改寫。 除了層出不窮的社交網絡,Spotify、Pandora、iTunes、SoundCloud等新興音樂平台,已陸陸續續滲透於新一代樂迷圈子裡,衍生出一種新的生態模式。 同時,亦因為拜社交網絡所賜,音樂口碑,再不會單純被大眾傳媒壟斷,隻手遮天,反而,來自樂迷之間的耳目相傳,也可以造就新星。 這一代的樂壇新星,不用依賴公仔箱或電台成名,而是,倘若可在社交網絡贏到草根網民,或甚至是自由樂評人及博客等歡心,集腋成裘,就有機會爆紅,創造神話。 才剛剛踏入2014,國際樂壇還在進行去年全年總結期間,不少人已紛紛將Lorde形容為2013年最具代表性的聲音,時代周刊更把她選為最具影響力之青少年。 個人專輯Pure Heroine 於2013年9月推出,剛好趕上提名截止時間,旋即獲得四項格林美提名。未贏獎,先贏氣勢。 相信不少樂迷也像我一樣,當初接觸到Lorde的音樂,不管是社交平台好、抑或是Spotify那類音樂放送平台也好,大多也是透過互聯網,聽到她的大熱成名作”Royals”。 我在Spotify有一兩個經常追蹤的Playlist,其中包括了Spotify的Top 100 Indie和Top 100 Alternative,此外還有NME及Guardian的音樂推介。 大概從去年八、九月期間開始吧,Lorde這名字及 ”Royals”這首歌,就開始不斷推送到我的Playlist上,想避也避不到,當然,此曲也實在百聽不厭,多聽幾次,其實我也不會太介意。執筆之時,這首單曲已經在Spotify上被點播過九千一百二十多萬次。 一如我平日聽Spotify的習慣,大部分時間我會較為隨意,間中更會十分隨機,所以,聆聽之時,一般我也不會太在意這位那位新名字是誰,到多聽了幾次後,我才會去看看歌手的簡介,或認真地上網搜尋相關資料。 聽了差不多上十次八次,我還完全沒有在意過Lorde究竟是何方神聖,於是,當我知道這位新人推出此單曲之時,原来只有16歲,初時,真的嚇了一跳。 認聲不認人,Lorde的確早熟,年紀輕輕,嗓音已有股成熟女人的騷靈韻味,中低音域尤其委婉動人,情感飽滿,呢喃吐字間,更有一份滄桑的頹廢美。 有樂評人把她與Florence Welch及Lana Del Ray比較,也有人將她的氣質,媲美當年的Kate Bush。但我認為,Lorde就是Lorde,雖然年紀輕輕,她已有屬於自己的聲音和獨特風格。 Lorde只是藝名,原名Ella Yelich-O’Connor,來自新西蘭奧克蘭,是一名音樂小天才,13歲已經在音樂達人秀中被唱片公司發掘,旋即簽約成為旗下唱作歌手。 名符其實是網絡一代的歌手,Lorde於2012年11月發行的首張EP The Love Club(當中包括大熱的”Royals”),也是先於音樂社交網絡SoundCloud上發表,繼而才發行數碼音樂版, 最後才是CD。 Lorde的人氣爆發點,也是有賴社交網絡推波助瀾,她除了在各大社交網絡幾乎無處不在之外,她個人也終日沉迷於像Reddit這一類的較為Hardcore的社交網絡。 “Royals”以單曲發行後,雖然未至於平地一聲雷,卻於2013年4月左右,開始陸續於各大網絡社區如BuzzFeed等備受談論,iTunes上的銷量,亦於一個月間,由數百躍升至十多萬,作為沒有鋪天蓋地宣傳的新人,成績斐然。 到了2013年9月大碟發行時,Lorde已經成功進佔了大部分英美網絡獨立音樂流行榜的首位,同時成功衝出新西蘭(她在倫敦的首次演出,門票四分鐘內就已經賣光)。 此外,一如不少在網絡上以病毒式爆紅的歌曲,”Royals”同樣被無數人翻唱過,除了電視的歌唱達人秀外,還有無數致敬式的重新演繹,當然,此曲還少不免地,被拿了作電視廣告主題曲。 說回音樂,Lorde的所有作品,一律與80後年輕監製Joel Little合寫,樂器編排相當簡約,多以敲擊節奏、少量電子合成聲音,以及人聲為骨幹,有點當年Massive Attack的影子。 大致上,編曲往往離不開一個帶點部落風的進擊鼓節奏(Tribal Drum),間中節奏也含電子程序,再來多少電子合成低音托底,電氣化的Synth Pad營造的層次感Ambient氣氛,音樂部分的骨幹條理分明,除主音外,同樣帶點部落風的多聲部吟唱,旋律雖然並非琅琅上口,卻有本事能迅即抓住你的聽覺神經,全因Lorde的歌聲實在富有張力。 雖然Lorde的嗓音和音樂風格都相當成熟,絕非如一般年青偶像派歌手的糖衣包裝,可是,在她的歌詞內,你還可以一窺這位十六歲少女的內心世界,究竟是怎麼模樣。 ”Royals”正好就是年輕人對物慾主義的嘲諷,金錢絕非萬能,她也懶理人家的標準為何,總之就是要活出自己的一套,難怪獲得世界各地年輕人的共鳴。 “Tennie Court”劈頭第一句就說”Don’t you think that it’s boring how people talk. Making …

另類少年歌神Lorde Read More »

殿堂級搖滾悍將David Crosby

大家大可不必用「老牌歌手」來尊稱David Crosby,不看唱片封面不看樂手名字,你會發覺,搖滾音樂,原來真的可以令人Forever Young。 本來沒甚留意,David Crosby這張闊別樂壇廿年的個人專輯Croz的。還是多得某一個週末早上,無意中在Spotify聽到隨機派來了的”What’s broken”(Spotify有一個可以按你平日聽歌的品味或某某指定類型歌曲,從而為你自動選曲的功能),這首帶美國西岸輕爵士音樂氣息的歌曲,和音部份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帶點藍調色彩的電結他即興樂句和中段過門,又真的是帥斃了,鋼琴riff、結他riff,重複地穿插其中,架構出優美悅耳的和弦。 一曲未終,忍不住馬上打開Spotify,看看這把熟悉的聲音是來自何許人,居然就是今年已經72歲的David Crosby這位殿堂級經典搖滾人物。再找一找唱片credit看看,客串的主音結他,居然是我早兩天才聽過的Dire Straits的Mark Knopfler。 唱片封面上,見他髮線老早向後退,但仍留著一把帶著一團火的獅王長髮,還有那兩撇嬉皮年代已開始留著的大鬍子,兩鬢斑白,眼中依然炯炯有神,有點像馬榮成筆下功夫漫畫中,那些年紀老邁卻仍功夫強悍的老將。 的而且確,一如不少生於那個胡士托年代的音樂人,David Crosby也曾經嗜毒嗜酒,生活放縱,及後甚至因為涉藏械、藏毒而潦倒於獄中,除了精彩的音樂人生,私生活真的不見得份外光彩。 到了這把年紀還大難不死,還要臨老出唱片,一般來說,重出江湖之時,都是會來一些經典重唱就算,最低限度,起碼會一定有些念舊的樂迷,可來為銷量打底。 David Crosby卻不以為然,一如六、七十年代對社會滿腔義憤時,想透過音樂去控訴般,如今雖然已屆72高齡,他還是覺得話不能壓在心底裡,有話,就要透過音樂來說出來。 發覺整張專輯,都籠罩著多少憂鬱黯然的色彩,相信正正就是,他想對自己過去那一段灰暗潦倒的人生,來一趟坦率的告白。 年紀較輕的樂迷未必知道David Crosby是何許人,先和大家簡短地回顧一下。David Crosby,出生於美國加州的搖滾樂人,搖滾女詩人Joni Mitchell眼中的那位「阿肥」”Fat Dollop”(但又因為才華滿溢,二人除了在音樂上的合作,更有過一段情)。 更重要的是,他同時身兼一位出色的結他手、歌手、及創作人。先後參與及創立過三隊經典樂隊:The Byrds、C.S.N. (Crosby, Stills & Nash/後來又有Neil Young的臨時加入而名為C.S.N.Y.)、以及CPR,當中,因首兩隊樂隊的驕人成就,David Crosby曾兩度被封「搖滾名人堂」(Rock and Roll Hall of Fame)。 C.S.N.向來被推崇為加州搖滾派的始祖,亦被譽為是六十年代末以至七十年代初的超級組合。音樂中帶有濃厚以結他為骨幹的民謠搖滾樂風,同時,又與像Eagles樂隊一類的鄉謠搖滾相互薰陶,他們的作品中,亦經常出現嗓音和諧、層次豐滿的平衡旋律和音。 加入了Neil Young後的C.S.N.Y.雖然作品不多,只出版過五張專輯,但卻留下了如”Deja Vu”專輯及”4 Way Street”現場錄音這兩超級經典之作,及後一張精選集”So Far”,到了1988年及1989年,四人再次短暫地走在一起,推出了”American Dream”及”Looking Forward”兩張專輯。 重聽David Crosby四十多年前的經典”Almost Cut My Hair”,相較之下,今天的他,昔日的憤怒顯然地已經收斂不少,但感覺上,卻是鋒芒仍在。他的歌聲依然充滿個性,你不會找到一位老人家的苦澀滄桑,反而卻有一種具赤子之心的嬉皮嗓子,嘹亮的聲音依然柔中帶勁,和音優美之處,他讓我想起加州的溫暖陽光。 這位老牌音樂人不是要來和你說教,也不是想證明什麼。人生走到這個階段,David Crosby而是想分享一下他對個人生命不同階段所遇過的人和事,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 而且,對於David Crosby來說,Croz這一張專輯,更是別具獨特意義。話說參與監製和演出的樂手James Raymond,原来是David Crosby年輕時所棄養的親生兒子。成長階段中,他一直也不知道有一個這樣的父親,但人生就是如此湊巧,長大成人後,James …

殿堂級搖滾悍將David Crosby Read More »

我們的人生配樂

或許,有某些時候,你和我的人生,都需要一些配樂去襯托,讓我每踏出一步,都能夠倍感神采飛揚。 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發夢王大歷險」這齣電影,故事中的主角,透過一段突如其來的冒險旅程,與我們一起探索人生意義,讓大家一起反思。 喜歡這電影的,會同時喜歡這電影的配樂和插曲,因為,不知不覺間,這些歌曲,也可能已成為了我們個別人生中某一段路途上的配樂。 在上班或下班途中,走過某個街角的時候,你和我都可能曾經期待過,耳筒會響起電影中某一首歌曲。 下面這些歌,有哪一首又正好是你的人生配樂? “Stop dreaming. Start living.”

【觸執毛】獨立樂風|曲中有曲

若果硬是要將【觸執毛】Chochukmo音樂歸類的話,你可能會老鼠拉龜,無從入手。 就連【觸執毛】這個樂隊的名稱,其實也是充滿顛覆性,三尖八角,硬是要迫你讀上五六七八次,天!還是不記得哦。 當然,作為一名專業的音樂評述員,我還是有責任向大家解釋一下的。 【觸執毛】是一隊五件頭標準組合的搖滾樂隊,外間大部份評論,一般都會稱之為Indie rock。但我覺得,Indie這個名詞實在太籠統,說完等如沒說。 基本上,任誰也聽得出,【觸執毛】此樂隊之成員,理應受過多種不同類型的樂種洗禮,當中可能有post-rock、funk、jazz fusion、soul、hip-hop、avant-garde rock等等,品味極之多元化,較諸一般時下本地流行樂隊的工業化倒模,工工整整的聲音,明顯地,多增了一份獨立精神。 亦因為這樣,【觸執毛】的音樂製作,感覺上,較強調即興感的現場演繹氣氛,沒有太多的修飾,棱角也因此而特別多。可是,如果你喜歡樂隊聲音,聽起來,卻會令你更有股原始的衝動與快感。 好吧好吧,若果你真的硬要我把【觸執毛】分類,我大概應該會把【觸執毛】的作品歸類為「數學搖滾」(Mathrock)吧。 請容許我先解釋一下。所謂「數學搖滾」,就是那一類驟聽起來,節奏有點紛亂複雜,結他與鼓擊的對話令人難以參透、複合節奏變幻莫測、即興意味很濃的搖滾樂音。 相對於大部份有板有眼的主流搖滾,這類音樂則較為難以捉摸,甚至難以單憑聽過一兩次,就可以琅琅上口。可是,正好就是這不規則的結構,更加能夠令人百聽不厭。每次反覆細聽,都好像有新的發現。 事實上,「數學搖滾」最初於80年代萌芽於美國,到90年代及千禧年開始大放異彩,較具代表性的樂隊包括了The Blood Brothers、Plot to Blow Up the Eiffel Tower和An Albatross ,他們大都樂隊備受funk及metal的影響,不少都屬於噪音系,未必容易消化。 近十年八載,「數學搖滾」此風也大舉吹到日本,但更強調精良的技術和多變的音樂結構,遊走於另類與主流之間,發展更多樣化,衍生了很多不同類型的樂隊。 香港樂迷較熟悉的,可能便要數主打純音樂的Toe、te’及Lite,至於Zazen Boys及我最喜愛的Asian Kung-Fu Generation,雖然稍微靠近主流搖滾,我也認為,他們同樣受到「數學搖滾」的薰陶。 最初透過YouTube聽到這批日本樂隊的時候,我一直也暗地裡在想,為什麽香港的樂隊來來去去也像是譚詠麟或頂多是陳奕迅的伴奏?為什麽一直也沒有這類技術型的獨立聲音?我一等再等,終於,等到【觸執毛】的出現。 【觸執毛】於2005年正式成軍,樂隊成員經歷過多番離離合合,直至2009年推出首張專輯”The King Lost His Pink”時,樂隊擺陣才終於成型。近年,他們更開始活躍於更多表演活動,也先後與林一峰、何韻詩、盧凱彤、王菀之等遊走於獨立與主流間的音樂人合作,開始獲得更多更廣泛的樂迷注意與認同。 至於我,還是聽到他們為何韻詩寫的一首「酒精和菸」,我才正式被他們「撻著」的。我更是後知後覺地如夢初醒,赫然發現,原來他們是一隊土炮香港樂隊。 是的,【觸執毛】的確是一隊很國際化的樂隊,雖然,他們唱的,清一色是英文,但他們不是那些富二代扮鬼仔的ABC,據說,他們部份更是根正苗紅的屋村仔,草根得很。 想認識【觸執毛】,不要指望無綫勁歌金曲 ,最好的途徑,當然還是上互聯網,譬如,到他們的YouTube Channel,看看他們的MV,看看他們的現場演出錄像。 我份外欣賞【觸執毛】樂隊成員各人的musiciainship,每一個chord progression,每一個結他riff、每一個密集式的結他strum節奏,甚至是,每一個無聲的停頓,我也可以聽得出,這五位年輕人的高超技術與熱誠投入,樂隊的合拍程度甚高,節拍轉換靈活多變,默契又實在是緊湊得像古典音樂的室樂五重奏。 “A Tragedy Your Majesty”這第二張大碟10月時推出了,聽了幾個星期,每次開機聽,當中很多首歌,我還是覺得,就像是在第一次聽。是啊,有點很邪,每次聽完,就像是被在MIB內那支消除記憶棒照過一樣。 主音歌手Jan Curious高亢的噪音,明明是高八度接近女聲的假音人,卻是充滿著剛陽的高能量爆炸力。 低音結他Waiting Soul 和鼓手Kitty Trouble這個節奏組合,複雜多變,基本上也巧妙地在每一首歌曲中,發揮了定性定調作用,成隊band,靠哂佢哋。 至於兩位結他手,一位主音,一位節奏,但也間中互相替換角色, Mike Orange和Les Hunter兩位仁兄同樣火爆,隨時讓你招架不住的同時,又與主音歌手吶喊的旋律緊緊相扣,對白妙語連珠,絕非各自各精彩。 …

【觸執毛】獨立樂風|曲中有曲 Read More »

方塊音樂詩人 Moby的音樂習作【Innocents】

Moby第十一張專輯【Innocents】,唱片封面及內文圖片,一概由他個人包辦。 由Punk Rock及地下音樂開始,後來開始當DJ玩混音,浮浮沉沉,一直都抗拒商業主流,最後,一個不留神,因為1999年一張徹底地成為商業主流的大碟【PLAY】,意想不到地,一下子間, Moby這名字成為了世界各地流行榜的寵兒。 話說當年大碟【PLAY】推出後,銷售成績平平,於是,Moby便與唱片公司的宣傳人員四出叩門兜售,有大食大,由廣告公司製片、電影製作公司、製作紀錄片的電視節目監製、最後完全乏人問津的歌,就索性免費送給慈善機構作宣傳影片主題曲。 Moby的想法,可說是十分單純其實也十分計算,反正唱片銷量已打定輸數,與其等奇蹟出現,不如索性把歌曲的播放版權賣出去或甚至是送出去,讓歌曲暴光率最大化,有錢賺固然好,無錢賺也不打緊,最重要就是給多些人聽過他的作品。 結果,幾乎是同一時期的八、九個月間,Moby的作品,先後成為了各大電視廣告、電視節目、紀錄片、新聞宣傳片、獨立實驗短片、電影宣傳片等等,無數畫面的背景音樂,打開電視,步入電影院,總有一首你會聽過。 相信和大部份人一樣,我也是因為電視廣告,初次接觸包括”Porcelein”和”Find My Baby”等Moby的作品,後來,我也再BBC電視台的節目Promo,以及多齣電影配樂中,聽到Moby的作品。 最後,18首輯錄在【PLAY】的歌曲,忽然間成為了大家茶餘飯後,耳熟能詳的作品,樂迷紛紛「追」回來聽,最後,此大碟錄下了過全球千萬銷售紀錄的佳績,但事實上,據稱,單單是播放版稅,單件逐首歌逐首歌賣出去的播放版權利得,積少成多,尚未計算唱片銷量,Moby已經是賺得盆滿缽滿。 雖然一下子紅了,Moby繼續有貨賣,接下來的專輯【18】,真的又是有足本18首歌,夫子自道的主打歌”We Are All Made Of Stars”流行榜上成績斐然,足見他作為一位創作人旺盛的生產力。及後的專輯【Hotel】和【Last Night】,氣勢開始回落,對上兩張專輯【Wait For Me】和【Destroyed】,樂迷的反應及外間的評價也是一般。 Moby的音樂製作,向來是喜歡一手包辦,作品中,除了電子合成的「電氣化」聲效,他也喜歡滲入大量如Gospel、Soul、Blues,甚至乎是Country色彩的素材,作為點綴作品的素材,Moby往往更喜歡索性將人聲詠唱的單句片語進行數位取樣(Sampling),然後左拼右拼,反覆地以不同形態組合,出現在歌曲之中。 Moby做歌的方法,有點像名方塊詩人,工工整整的音樂片段,經常以八個小節為一個單位,隨時可自由以不同層次的音樂結構,進行重複前後左右的搭配,變化多端。 可能正因為這樣,若果要剪裁Moby的作品成不同長短篇幅,甚為方便,他的作品經常備受影片監製或配樂剪接師的青睞,其實不無因由。 為了宣傳新大碟,Moby扮鬼扮馬,跳落泳池玩自拍。 出道廿多年,今年來到第十一張專輯【Innocents】,向來都是以紐約客自居的Moby,由東岸跨到另一邊廂,來到美國西岸的洛杉磯,進行專輯製作,此外,本來習慣自己一腳踢的他,更破天荒協同著名英國監製Mark ‘Spike’ Stent(曾替Lady Gaga、Coldplay、U2、Madonna、Bjork擔綱製作的音樂猛人),此等動作,是否希望能來一點突破? 事實上,我覺得卻剛好相反。【Innocents】是一張把當年【Play】專輯內部份作品中,彌漫著低調沉溺中板節奏的「Moby風」聲音,事隔差不多十四年,再來一次重新演繹。 就連和弦的進行,也居然有不少似曾相識的片段,不要計較有否驚喜,可是,如果昔日的Moby是你那杯茶,此新作卻反而會較上幾張專輯,令人來得更有親切感。 我先一口氣在跑步期間將整張專輯聽了一片,然後再回帶逐一細聽,憑記憶,印象最先聲奪人的,是巧妙地運用了靈氣逼人的女聲演繹的幾首作品。第7軌的”Don’t Love Me”,有點Portihead的味道,藍調、騷靈的歌詠由Inyang Bassey霸氣演繹,此女歌手曾於上回【Destroyed】專輯中出現。第9軌的”Saints”,進場的氣勢,令人想起Grace Jones的”Slave to the Rhythm”,Inyang Bassey的無歌詞純音演繹,被數位取樣後,成為了樂器的一部份,穿插於歌曲之中,令原本冷冰冰的電氣化樂音,增添了不少人氣。 第2軌的”A Case For Shame”,則由來自加拿大的黑人女歌手Cold Specks主唱,她騷味十足的嗓音,令歌曲磁性滿溢。透過數位取樣的混音處理,Cold Specks再於第10軌的”Tell Me”中登場,全曲低調沉溺,令人想起Massive Attack的陰暗風。 打破了Moby鍾情於客席女主音的宿命,這張專輯也引入了男聲客席,獨立民謠歌手Damien Jurado,全曲以假音人身份演繹的第3軌”Almost Home”,歌曲略帶鄉謠色彩,副歌部份令人感到如沐春風,跑步到尾聲路途上聽到此曲的話,想必別有一番韻味。 另類搖滾歌手Mark Lanegan參與第11軌”The Lonely Night”,低吟的嗓音,彷彿在描繪了一個寂寞夜晚,在漫長的美國公路上獨自駕行的畫面,上網找一找,果然給我在 Vimeo找到一支在美國西岸公路沿途拍攝的Time-lapse影片。 …

方塊音樂詩人 Moby的音樂習作【Innocents】 Read More »

後龐克搖滾,比紅牛更醒神。

Franz Ferdinand: Right Thoughts, Right Words, Right Action 先旨聲明,這張專輯,臨睡前,千萬不要聽,除非,平日你有本事喝完一罐紅牛後,還可以抱著頭呼呼入睡。 主音Alex Kapranos令人亢奮的搖滾嗓子好、洗腦式的狂掃結他riff也好、就連低音結他的旋律,以及瘋狂的鼓樂節奏也懂咆哮似的。Franz Ferdinand這樂隊的音樂,基本就像是興奮劑,每次聽完,腦細胞都會自然變得異常地過度活躍,臨睡前聽的話,祝君好運。 不知為何,興奮劑這名詞,感覺上,我認為那是極之70年代尾80年代頭的,Franz Ferdinand這樂隊,我也覺得,他們好像是滯留於那個年代的時空的。 歷史不斷會重演,2002年出道,距離上一張專輯差不多四年了,專輯第一首主打單曲,我是先在YouTube上聽/看到的,如果你嫌我「回到原點」這說法太老土,當你將他們首張大熱作品Take Me Out與Right Now這兩首歌的MV連歌連畫面side by side去比較,基本上,你就會發現,這其實就是同一系列電視連續劇事隔了幾個劇季後稍作改動的主題曲片頭哦,「回到原點」是肯定的,幸好不是「原地踏步」就是好了。 那麼,Franz Ferdinand的原點是什麽? 一如大部份樂隊的淵源,四位來自蘇格蘭格拉斯哥城(Glasgow)的樂手,AlexKapranos (主音+結他)、Bob Hardy (低音結他)、Nick McCarthy (節奏結他+琴鍵+和音),以及Paul Thomson (鼓+敲擊+和音),本來都是屬於不同樂隊的成員.樂隊主腦Alex Kapranos 在某派對上和Paul Thomson先結緣,二人一拍即合,開始一起寫歌,隨後兩位成員也先後加入。 2002年,Franz Ferdinand正式成軍,開始醞釀專輯,製作了多首歌曲,2003年簽約獨立唱片公司 Domino Records,該公司亦為樂隊發行了首張單曲Darts of Pleasure,唱片封面則由AlexKapranos設計。此曲在英國流行榜上攀升到第43位,翌年亦入圍NME Awards of 2004。 加快步伐,樂隊與曾任Cardigans監製的Tore Johansson合作,一起移師瑞典的Gula Studios,密鑼緊鼓,全力投入專輯製作。2004年1月頭炮推出單曲”Take Me Out”,Franz Ferdinand一鳴驚人,登上英國流行榜第三位,打鐵趁熱,樂隊同名專輯Franz Ferdinand甫一推出,同樣打入三甲。 最重要的是,樂評人對這隊新紮師兄寵愛有加,英國音樂雜誌NME給了這專輯9分(10分是滿分),更一口咬定,認為Franz Ferdinand大有潛質成為Beatles、The Rolling Stones、The Who、Roxy Music、Sex …

後龐克搖滾,比紅牛更醒神。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