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物語

MusChat|Yoyo(岑寧兒) x Rudi Leung

Yoyo Sham(岑寧兒)— 新生代創作女歌手,由香港兒童合唱團唱到紅館陳奕迅演唱會,更曾經於麥當勞廣告聲之演出《You are the sunshine of my life》而備受矚目。近年主力於台灣發展,先後推出過兩張EP,然後讓樂迷餓足幾年,2015年1月,終於等到她的首張個人專輯《Here》。 Y:Yoyo R:Rudi R:是因為一直太忙,還是想讓樂迷望穿秋水?為什麼要等到今年才發表首張專輯? Y:可能因為過去幾年台灣與香港兩邊跑,在和音工作跟自己的演出上面找平衡,好像同時在走兩條路,所以走得不快吧。也因為我希望給每一首歌雕塑成形的關係,要遇上合適的夥伴,把每一個環節做好,這些都需要時間。我沒有刻意要讓人等待,但我很感激還在等待的人。 R:今天的你,與當年成立張山時候的你,或者回帶再遠一點,15年前大夥兒在兒童合唱團的你,最大的改變和不變是什麼? Y:其實我們幾個從來沒有要做一個團體/組合叫做「張山」,然而5年前的「張山十年演唱會」意外地開始被認識,最後變成這樣。15年前的我們更簡單,就是合唱團裡面有點囂張又愛玩在一起的好朋友。今天的我最大的改變是如此認真地把唱歌當成了事業,不變的是喜歡。 R:師承李宗盛,音樂與音樂以外,覺得兩者間最大的得著,分別是什麼? Y:如果不是遇上大哥,沒有北京那幾年,我大概不會開始寫歌。那幾年因為寫歌的練習而加深了對歌曲的理解,也對唱歌很有幫助。感激大哥那幾年總會抽時間聽我的功課,給我意見,更感激他推動我去挖掘自己的潛能與限制。音樂以外的得著就是學習做音樂的生活方式,克服欠缺自律的困難,面對和處理自由,始終浪費了的時間是自己的,沒有人會替你可惜。 R:首張個人專輯命名為《Here》,背後的動機是什麼? Y:《Here》對我來說有很多意思,比如專輯裡的音樂和設計裡的點滴都是分享我怎麼來到今天的過程,how did I get here,這些歌今天來到這裡,我也來到了這裡。 而且生活上長期遊走於幾個城市,習慣了一種「不在這兒又不在那兒」的感覺,直到我發現,無論我在哪裡,身處的地方就是這裡,不再覺得自己此時該在別的地方。 R:見你經常與結他形影不離,你的結他好拍檔是那一把?有沒有幫襯李宗盛老師的Lee Guitars? Y:與吉他形影不離大概是一個誤會,通常做訪問他們都喜歡叫我拿吉他拍照,可能這樣比較容易介紹一個寫歌的人,其實我對吉他非常敬畏。吉他可以幫我寫歌,但演出我就不太能駕馭,所以我沒有買很多吉他,也沒有研究,但我很喜歡木吉他的聲音。在我擁有自己的吉他之前,我用的是工作室裡面那些Lee Guitars的樣本,離開北京後也只是借家人不用的Ovation,後來買的第一把屬於自己的吉他是takamini,現在還是最常用它。也有一把Lee Guitars,baby系列的「當下」,無論樣子還是音色都很漂亮。 R:以歌唱技巧而言,你覺得在唱合唱團與在演唱會當和聲相比,最大分別在那裡? Y:唱合唱團對認識一些基本樂理,和耳朵的訓練有很大的幫助,但除了這樣我覺得沒有什麼相同之處。唱演唱會的和聲除了技術上要求精準以外,需要貼近主唱的演繹,如果歌曲類型多元化,聲音的處理也需有很多變化。我記得唱合唱團的時候音樂類型對聲音演繹上的變化相對沒有那麼大,比較注重跟其他人的聲音一致,混合。 R:你心目中最完美的夢幻樂隊/樂器/和音組合,將會是怎麼樣的? Y:就是把這幾年在台灣認識到的樂手朋友們,跟香港認識的樂手朋友們放在一起,一起玩,那就太開心了。 R:《不枉我們張山十年》算不算是你對過去十年生活的小總結?這是否專輯的點題曲? Y:如果有一首「點題曲」的話我覺得應該是《哪裡》吧。《不枉我們張山十年》其實是我跟朋友們的主題曲,收錄這首歌就是因為它對我來說意義重大,這是很個人的原因,沒有他們我就不會走到這裡。 (原文刊登於2015年3月號Wagazine月刊,我是本文作者,本網誌版可能略有出入)

Ed Sheeran 英國好聲音

「英國製造」這個生招牌,曾經一度老態龍鍾,近十年來,卻又開始逐步回勇,流行文化好、設計工業好、就連我覺得明明是老太太才幫襯的英國零售老店馬莎百貨,那天我路過位於中環蘇豪區的分店,赫然發覺裡面擠滿了不少二十來歲的年輕人,而且當中不乏衣著入時的Hipster。 2014年英國樂壇埋單結算,更出現前所未有的現象。全年十大最高銷售專輯,入榜的,一律均為「英國製造」,而其中,全年最備受矚目的英國音樂人,是為第二張專輯【X】賣了170萬張的Ed Sheeran,除了實體唱片銷售,他亦是多個音樂串流服務包括Spotify的全年被聽次數最多的音樂人,風行全球。 拜鋪天蓋地的網絡宣傳所賜,如果你是網民如我,過去兩三年來,你更是根本沒可能錯過Ed Sheeran(本文後簡稱Ed)這名字,2014年Google全年被搜尋次數最高的藝人,就是他。至於我第一次接觸他的歌聲,就是多得在Apple TV上免費收看的iTunes Festival 2012。 這個迷你音樂會上,一副鄰家大男孩模樣的Ed,身穿一件印有Fender Logo的短袖黑Tee、一條牛仔褲、一雙Nike籃球鞋,手拿一支Martin Mini木結他,一個人站在台上,就憑歌聲結他聲征服了全場觀眾,氣氛沸騰。 Ed實在其貌不揚,初見他一頭散亂蓬鬆的紅髮,覺得他造型活像Harry Potter內的大茄Ron Weasley(演員Rupert Grint),是那一類中學時肯借功課給你抄不會向老師打小報告平日毫無機心兼且可以當一世朋友的最佳損友。 後來我才湊巧地發現,Ed於2011年的成名作之一”Lego House”,MV中粉墨登場的,就是Rupert Grint本人,看來二人神似,早已經是眾所周知。 究竟,作為一位20歲出頭的90後,Ed憑什麼能耐征服整個英國樂壇?有英國樂評人認為,作為一名出色的樂手兼歌手,他的音樂風格有本事遊走於由Eminem(Hip-hop)、Justin Timberlake(流行)、Damien Rice(另類鄉謠),實在是當今樂壇中,不可多得的天才創作歌手。 也有人認為,Ed的歌曲中,充滿著個人情感投射的生活化內容,全部以第一身演繹,可能因而令年輕一輩的樂迷,更容易投入,兼且有點治癒系的感覺,再說,他的Fingerstyle Guitar技術,也實在令人覺得,歌曲中的自白式說唱,更有說服力。 尤其是,Ed的大部份作品,旋律娓娓動聽容易捉摸,平易近人,一如他個人平時的演出一樣,一人一結他,就大概可以出唱出一點味道和樂趣來,這完全切合了這個年頭酷愛自家唱作,喜歡在YouTube發表演出的年輕人們。上YouTube搜尋一下”Cover Ed Sheeran”,你就會知道我在說什麼。 第一張專輯【+】算是站穩住腳,有數首大熱的流行作品上榜,3年後,來到第二張專輯【X】,我覺得此音樂小子功夫更見真章,光芒四射。 1.One 甜美的一人一聲一結他,徐徐地,展開了他孤寂一人的聲音,Verse 1重複時,才逐漸加入了簡單的bass drum kick,多了一層的木結他和簡單的弦樂,留意2:59的尾句,Ed一口氣拖足了超過16秒的尾音,演繹的手法,細膩得來,不加雕琢,完全是率性而發。 2.I’m A Mess 可以想像得到,一頭亂髮的Ed,磕磕絆絆地,自彈自唱著另一首的孤單情歌,但相比起上一首歌曲,此曲的鄉謠搖滾味道卻是較濃,歌曲循序推進,進入副歌段落,開始帶點樂與怒,編曲依然簡約,副歌重複,憤怒力量繼續推進,主要來自聲嘶的層層重疊的歌聲,以及豪邁的結他strumming。 3. Sing 由Pharrell監製,擺明車馬向Justin Timberlake的流行舞曲致敬,雖然如此,全曲搶耳的,依然有Ed由頭帶到尾的標誌性密集式Guitar Riff,全曲差不多用兩個Chord搞定,躍動力貫穿首尾。Verse 1過後,Pre-chorus一段突然假音人上身,充滿玩味,Verse 2及Chorus過後,進入大直路的Bridge,最後一次重複Chorus,才發覺Pre-chorus原來可以重疊在Chorus之上,最後一次像派對歌聲,熱鬧非常。 4. Don’t 由取材自副歌末句的幾個catchy音符展開,隨之而來,是帶點的Hip-hop味道的節奏,首段的Verse,以音程極窄的數個單音組成的密集式旋律,像喃喃自語的說唱,進入Chorus,旋律又重拾他拿手的琅琅上口,歌曲內容有點「曳曳」,不知是否Ed想刻意打破乖仔形象? 5. Nina 甜美但帶點不完美的鋼琴旋律打開序幕,是sample自Hip-Hop組合Wretch 32的”Welcome to My World”,Verse 1繼續以密集式說唱旋律展開,節奏主線依然落在Guitar Riff及簡單的鼓擊節奏上,先前的鋼琴旋律sample,襯托起整段副歌,悅耳非常,最後2:26再來一段”Outro”,以純結他和拍掌聲伴著歌聲,很有演唱會尾聲的意味。 …

Ed Sheeran 英國好聲音 Read More »

MusChat|V記(李端嫻) x Rudi Leung

因為已經老早超過了20年,所以,近年我已經不會再告訴人家,我到底認識了V記有多久。 平日,我和她,各有各忙,甚少見面。 但老友就是這樣,每次見面,大家還是談得滔滔不絕,不愁沒話題。 我們只會愁,見面的時間不夠,又或者,當聊得興之所至,令人煩厭的餐廳侍應,又會不通氣地過來提提你,吃完飯的話,兩位麻煩可否埋單交枱。 很多年前,我還是一名活躍於各大音樂專欄的樂評人的日子,V記還未正式入行做音樂,又或者,她才剛剛開始在錄音室做小工。 現在,她已經是一位知名音樂監製兼演唱會樂手,我才猛然醒起,原來,我一直都沒機會以樂評人的身份,和她好好聊過一次。 在Wagazine開了這個MusChat音樂專欄以來,一直是一個愉快的經驗,因為,我除了可以重操故業,寫寫和音樂有關的事宜,更開心的,是我可以和一些熱愛音樂的朋友聊天,分享他/她們的故事。 既然大家都說,香港只有娛樂圈,沒有樂壇,所以,我希望我的這個專欄,能夠以純音樂的角度出發,只談音樂,其餘免談。 V記是在MusChat專欄第二位接受我訪問的香港音樂人,希望大家會喜歡。 李端嫻(行內人稱V記)--可能是全港首位女混音師,前人山人海成員,音樂監製、編曲高手,當年以古典樂風將「友情歲月」重新解構,並由黃耀明演繹,被喻為「踩場」之作。近年轉戰廣告及電影配樂,作品包括《富士相機|浪攝流》、《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及近期新作《極光之愛》等。 V:V記 R:Rudi R:發覺你近年主力參與電影和廣告配樂的製作,有沒有什麼特別原因? V:大概是不安於室吧。一直以來,我花了太多時間躲在錄音室了,於是開始想接觸一些音樂圈以外的人和事,尤其是我對視覺配合音樂的創作愈來愈有興趣。既然機會來了,就好好把握吧。 R:就你的經驗而言,流行、廣告、電影三類音樂製作,最大的共通點和分別在那裡? V:任何音樂製作,共通點都是源於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我不會視【廣告配樂】為音樂,它其實是一些功能性的音符,而每一顆音符,都是要一針見血,不得浪費;【電影音樂】最重要的,就是可以靠音符帶動畫面中看不到的言外之音;【流行歌曲】重點就是要感動人,要率性自然。 R:手風琴好像已經成為了你的標誌性樂器,你覺得這樂器最迷倒你的地方在哪裡? V:一個字,「靚」。 R:你平時錄音最常用的手風琴,是什麼牌子?什麼型號? V:在錄音室内,我的最愛是一台捷克牌子Delicia白銀色的風琴,喜歡她就是因為她琴靚聲甜,至於出show,我主要用一部Roland的MIDI手風琴FR-3。 R:有沒有一位手風琴大師是你的啟蒙老師? V:想當年Björk來港演出時,她的手風琴師Coba的演出,實在令我印象難忘,此外,當然還有一代宗師Astor Piazzola啦。 當年主修古典音樂,所學到的音樂知識,現在會否應用得到? V:對於我來說,音樂是一門手藝,因此一定要透過專業訓練去浸淫。古典音樂訓練最大得著之一,主要在配器編曲方面,譬如我懂得編管弦樂,就是拜當年學習「樂曲分析」所賜。此外,一些和弦理論基礎,如要避免parallel 5th、inversion和弦結構,在編曲時我都會份外注意。 R:你覺得這個年頭,音樂在香港人的生活中,最明顯的變化是什麼? V:最明顯的變化,就是CD的死亡,聽音樂的途徑和選擇都愈來愈多。 R:你經常遊走於香港與台灣音樂圈之間,你覺得兩地的製作人,區別在哪裡? V:香港人比較講求效率,工作以搞定為先。台灣朋友則較注重溝通過程,工作需要更人性化。 R:對音樂充滿夢想的年輕人,想入行的話,你會對他們有什麼建議? V:我希望大家不要把所有精力只放在音樂之上,生命中還有太多值得我們欣賞的事,張開眼睛,看看這個世界,反而會對音樂創作有用,這方面,近年的我體會至深。最後,「守時、守信」,就是我個人音樂人生的座右銘,也是不少成功的前輩們最值得學習的地方。 (原文刊登於2015年2月號Wagazine月刊,我是本文作者,本網誌版可能略有出入)

MusChat|李拾壹 x Rudi Leung

80年代水尾,我第一份拿到稿費的文章,就是馮禮慈老師主理的TOP音樂雜誌(Size和號外一樣的超霸氣音樂雜誌) ,馮老師找我負責了的一個樂手訪問,當時的被訪者,是已故著名爵士樂手James Moody。 之後,我以一個音樂學院學生的身份,走訪過不少音樂人和樂手,由流行到古典、由古典到爵士,由Tori Amos、Wynton Marsalis、Lorin Maazel、Janos Starker、Dip In The Pool、Tuck & Patti、西村由紀江、倫永亮、區丁玉等等,要數起來的話,有排數。 總覺得和音樂人及樂手的對談,是一個十分愉快的經驗,2015年,我又重拾這習作。 WagazineHK是一本新雜誌,針對的相信都是90後的年輕人,我這位大叔有幸在這裡有個新專欄,專門做音樂人專訪,是的,大致上我都應該不會訪問薛凱琪或者是周柏豪。 第一個被我接受訪問的,是李拾壹,他可能是目前香港最火爆的新進音樂人,我個人更覺得,他是香港樂壇的新希望。 李拾壹--90後新晉本土Alternative Rock音樂人,曾參與《春嬌與志明》、《低俗喜劇》及《飛虎出征》等電影主題曲及插曲演出,成名作有為林宥嘉譜寫的《自然醒》,最近剛推出首張個人專輯《大膽小鬼》。 L:李拾壹 R:Rudi R:你幾歲拿起第一件樂器? L:如果不包括小學人人都有一支的無敵牧童笛,就要數小學五年級爸爸買給我的木結他了。老爸當年自己沒機會學樂器,於是就希望讓我來繼承衣缽,木結他可以拿到那裡都自彈自唱啊,既方便又環保。 R:你一共懂得玩多少種樂器? L:主打都是結他、bass、鼓和琴,牧童笛算唔算?其實都是為了方便編曲吧。 R:你與結他形影不離,你的最愛又是誰? L:我對Gibson情有獨鍾,目前手頭上的J45木結他和Firebird電結他就是我的最愛,我喜歡它們什麼?三個字:厚、肥、有character。 R:你的Guitar Hero是誰? L:一定是MUSE樂隊的Matthew Bellamy。基本上,他就是我的結他老師,我從他身上學曉的,就是如何運用結他及電子音效,去創作不同的聲響,更厲害的,是有些時候,結他到了他手上,可以隨時變成一件敲擊樂器。 R:你有否以某隊樂隊的音樂為榜樣? L:MUSE(技術)、Radiohead(精神)、Arctic Monkeys(能量),都是對我目前所做的音樂,影響最深遠的榜樣。 R:你口口聲聲說你是英倫樂迷,但我覺得你的音樂裡有一陣日系indie搖滾味,你又有沒有哪一隊心水日本樂隊? L:東京事變當然是宇宙最強啦。另外我也頗欣賞來自仙台的兄弟樂隊Monkey Majik,既有日本主流流行味,又有少許歐美indie風格,音樂平衡得很有趣。 R:作曲編曲填詞唱歌彈結他,如果有一日上天只留給你其中一種能力,你會選那一項? L:可不可以是作曲加編曲呢?對我來說,寫歌不是單純的旋律,而是一個接一個的段落,而這些方塊,是旋律配合編曲而成的。 R:第一張專輯《大膽小鬼》,你期待能夠帶給大家一個怎麼樣的訊息?你會不會有一些特別的主題想講? L:我會視這張EP為我的個人名片,而這張名片正代表新生代的香港聲音,香港音樂,會不會有另一個可能性。 R:你音樂中有股很獨特的energy,那是否一種情緒上的宣泄? L:作為一名師承自MUSE的音樂人,我大概會歸類自己為「躁鬱搖滾」系,音樂中難免會有點對生活不滿的宣洩,或者是觀察到的東西的展示,但我卻總會把情緒宣洩於編曲上,而不一定在歌詞或旋律上。

Coldplay |Ghost Stories 鬼迷心竅

十位樂迷初認識Coldplay,九位都相信是因為”Yellow”。 話說2000年推出的Parachutes專輯,坐在我辦公室鄰房的英國女同事A第一時間買了一張,連續兩個星期,一日最少洗腦式loop播三次,每每播至”Yellow”,她更立即無影鼓無影結他再加Chris Martin上身,雀躍奔放,毫無掩飾。 事後,我有沒有因此而聽厭了”Yellow”這首歌?奇怪地,後來我也像我這位同事A一樣,被這首歌曲的正能量感染了,每一次反覆再聽,都會讓我體會到不同氣氛的亢奮。 一眨眼十四年,Chris Martin由當年廿歲出頭的黃毛小子,如今已為一對孩子的父親,妻子是荷里活萬人迷Gwyneth Palrow,Iron Man的至愛。 人到中年,婚姻亮起紅燈,可是,The Show Must Go On,Coldplay在Martin領軍下,期間,正好推出第六張專輯【Ghost Stories】,整張專輯彌漫陰沉低調的小品氣氛,一反過往Coldplay的正能量大器風格,適逢其會,實在太難令人不會聯想到,今回樂隊的音樂主題,製作期間,曾否被樂隊主腦人Martin的婚姻狀況影響。 Coldplay向來十分重視專輯的故事和主題,【Ghost Stories】同樣是概念意味很濃的一張專輯,專輯點題的所謂「鬼故事」,其實是指人生在世,總難免會被自己過去的一些事情所纏繞,左右了你的將來,也可能會影響你對新一段感情的投入。 根據Martin個人詮釋,所謂的”Ghost”,就是影響着今天的你,或甚至是未來的你的那一些「過去」,假使你一直沉溺在這一些「過去」,或甚至是那一些不愉快的經歷之上,正所謂的等價交換,你的「將來」,也將會是這些「過去」的沉澱,「將來」就是這樣煉成的。 說起來有點像佛偈,為了不想活於「過去」的陰影中,索性將心底話釋放於音樂之內,【Ghost Stories】專輯內合共九首歌曲,都是與這些「過去」有關,九段「鬼故事」,九段都與樂隊主腦人Martin揮之不去的一些「過去」有關。 整體音樂風格,主調也相當灰暗,專輯甫一展開,Martin便立即開誠布公,赤裸裸地以一個容易受傷的男人的姿態出現。樂隊編排結構方面,Coldplay亦回到原来的起步點,回帶到早期配器較簡潔的瘦身階段,所以,不要期待這張專輯會有如【Viva la Vida】的力拔山兮,又或者是【Mylo Xyloto】中的多幕大型搖滾歌劇。 編曲方面,可以用清減來形容,大器的陣容不復見,只留下主音歌手略帶點萎靡的歌聲、線條簡潔的結他、層次如輕紗般籠罩著的電子合成器氣團,鼓擊也來得輕盈。 1.Always In My Head 以Brian Eno式的電氣化ambient環境聲效漸進,先營造了一個夢境般的氣氛,重複的電結他riff如浪花泊濤,”I think of you…I haven’t slept”一開首便直接告訴大家,這位大男人如何飽受失戀及失眠的煎熬,舊情人的形象,在腦海中揮之不去,歌曲完結得有點突兀,一曲既終,整張專輯的低調氣氛,已經為整張專輯一錘定音。 2.Magic 此為專輯第一首單曲,推出時被批評多於讚美,覺得無論怎樣聽,也完全不會覺得這像一首主打歌。歌曲以陰沉的低音結他riff及電鼓節奏展開,沙啞疲憊的嗓音,一開腔便覺得不太像平日的Martin,進入副歌,他依然沉溺於那一份讓人心碎的無力感中,重複chorus後進入的bridge,假音吟唱如哭訴,帶動到少許高潮,但很快又回到萬籟俱寂,斯人獨憔悴的滄桑感。作為點題作品,Coldplay刻意迴避主流,其實用心良苦。 3. Ink 節奏略為輕快,敲擊的啪啪響聲,暫時打破了少許冷漠,樂隊編排依然簡潔,副歌琅琅上口,但仍未算澎湃。第二次進入verse中,Martin冷不防來了一個高八度,聲嘶力竭地哭訴。歌曲以紋身的墨水,比喻難以忘懷的舊情往事,既刻骨銘心亦帶無限苦楚。 4. True Love 以電子舞曲風格的琶音展開,還以為這會是一首節奏較輕快開陽的歌曲,誰不知,一路直下,Timbaland客串的電子鼓節拍,又似是拉牛上樹,舉步維艱,一直平坦。進入副歌”Tell me you love me, if you don’t then lie” ,可聽得出Martin最fragile的一面,第二副歌”Call it …

Coldplay |Ghost Stories 鬼迷心竅 Read More »

暗黑王子雙龍出海 Prince’s Dual Albums

曾幾何時,那個我還在念中學的80年代,Michael Jackson開始因【Thriller】爆紅,加上形象健康又正面(當時),旋即成為可入屋的神級King Of Pop。 在差不多的時間及時空裡,另一位黑人創作歌手,走的卻是略帶半點邪半點妖冶,另外追加少少咸多多趣的Prince,也推出了一張商業成就不俗的【1999】。 兩位流行曲王子,雖然都是黑人,但卻有點像電腦奇俠與電腦黑魔這對天生相克的對手,一白一黑,一正一邪,但雙方各有擁躉,當然,劇情按觀眾要求,前者更受廣泛聽眾愛戴,後者則備受另類隱世歌迷傾慕。 至於我呢,話說中學及後大學年代初聽Prince,或多或少,是要收起來聽的,因為他的歌曲,不少都含有啜核的色情成份,需要家長指引。當我身邊的女性朋友每次見到Prince都會啋啋聲時,我唯有繼續扮聽隕石旁的天際的譚校長,暗地裡卻聽著暗黑王子的”When doves cry”。 現在回帶看,歌曲內容向來更大膽更前衛,備受衛道之士非議的Prince,當年可能沒有多少人會預料得到,他的音樂道路,比起MJ,可以走得更遠更長。 Prince的音樂風格,糅合了Funk、Soul、Rock、New Wave、R&B、Dance Rock、Glam Rock,甚至是Synthpop,像個色彩華麗的音樂萬花筒,他一手塑造出的”Minneapolis Sound”,更成為了一門獨特的音樂宗派,影響了無數樂手80、90年代的樂手、歌手和製作人,包括了早期的Janet Jackson、Madonna、Jimmy Jam & Terry Lewis、Chaka Khan及Sheila E.等等,名單如恆河細沙,再數下去,我怕會被人罵我騙稿費。 由初出道開始,Prince一直以多功能樂手自居(首張專輯自稱27種樂器由他一人包辦),但要數熱血最强,當然還是電結他,看過Prince現場演出的錄影,你很難不被他超凡的結他技巧,以及自家設計太空結他所迷倒,感覺上,他就像是Jimi Hendrix及Carlos Santana上身,不要被他咸咸濕濕的造型誤導了你,Prince絕對是一名技術型樂手。 除了James Brown,他的音樂亦明顯大受70年代的Miles Davis影響,因此,除了節奏複雜多變,律動感甚強,更間中會帶點狂野奔放的即興。 由於與唱片公司華納的官司糾纏,踏入九十年代,差不多十年期間,Prince曾經一度改名當換新髮型,除了不斷用不同藝名為其他藝人作曲外,更加為了不想繼續被人稱呼為Prince,索性倉頡造字,自創「愛的符號」,讀都無人識讀,以後見圖如見人。 踏入千禧年,他再次以藝名Prince姿態出現,音樂創作力依然澎湃,差不多每年都會推出一張專輯,或者是一口氣推出兩張專輯。 距離上一次發片時間雖然已有四年,但依然貫徹Prince一向的量產型作風,最近,他又再一口氣於同一日發行兩張新專輯,,一身充滿70年代的迷幻搖滾色彩造型,配上一副三眼墨鏡,與他的新樂隊3rdeyegirl名稱不謀而合。 【Art Official Age】屬於個人專輯,另一張【PLECTRUMELECTRUM】則以他的新樂隊3rdeyegirl名義聯手推出,兩張專輯風格迥異,顯示出他創作力實在寶刀未老(今年已經56歲)。 我先聽的是【Art Official Age】,基本上,整張專輯就像是Prince & The Revolution的派對回歸,當然,樂隊如今已換上了New The Revolution,班底略有不同,氣勢亦顯得更澎湃。 雖然音樂依然是死忠的Funk底,但Prince依然與時並進,具時代感電子鼓擊的節拍,醒神、搶耳。但同樣地,整張專輯的內容,卻又有一貫Prince近年的問題,就是即使在內容上有概念有主題,唯獨是音樂色彩往往又豐富多變、太多新嘗試及實驗之餘唔,卻近乎沒整體大方向。 打頭陣的“Art Official Cage”像一次80、90年代的舞曲華麗登場,後半部結他部份讓我想起去年在Daft Punk大碟中回歸的結他神Nile Rodgers製作之的士夠格。 緊接登場的“Cloud”,中板的funky節奏,前半部的電子低音及低音鼓的搶板節拍,後半段女聲Lianne La Havas加入演變成的R&B,歌曲又好像進入了另一個音樂密室內。 “Breakdown”是一首Soul味滿瀉的慢板大旋律歌曲,帶點Earth, Wind & Fire時代的70年代大樂隊風格,副歌極之華麗。其他同樣Soul聲Soul氣的中慢板歌曲,還有”This …

暗黑王子雙龍出海 Prince’s Dual Albums Read More »

小塵埃的大世界 Lil Ashes|Be Little

  小,就是美。 雷軍(正是,就是那位人稱中國喬布斯並挑戰劉德華參加冰桶挑戰的雷軍),他曾經創立過的其中幾款軟件產品,一款叫金山詞霸、另外兩款叫金山毒霸和金山影霸。 可是,現在他一手創辦,紅透半邊天的那一家公司,叫小米。 從當初開口埋口的霸霸聲,到現在卻來得謙遜,當一顆米還不夠小,更要指明是小的米。 不要以為我把話題扯遠了,正正就是因為這來自「強」國的「小」米告訴我們,這個年頭,小,才是美。 不是嗎?「小塵埃」這名字,驟耳聽起來,就總比起那些類似BIG什麼的組合,來得更令人想和他們親近就是了。 多得認真推廣好聲音的iTunes Store(是啊,這平台近年真的在認真地推廣獨立音樂),讓我無意中發現了我初時只知道稱為Lil’ Ashes的”Don’t Think Too Much”,這首歌,在iTunes store上給推介了,是Single Of The Week,重點是,那個禮拜,這首歌免費下載。 就是這樣,我試聽了「小塵埃」的這首歌。見照片明明是亞洲人,唱的卻是字正腔圓的英語,加上iTunes Store上的標籤也是英語,下意識裡,我就以為他倆應該是來自新加坡或馬來西亞。 實不相瞞,我老早已是過了每個星期追一期潮流雜誌的那個年紀了,所以不要怪我有點後知後覺,小塵埃這名字,當其時,我還沒聽過,更莫論Lil’ Ashes。 第一印象,Lil’ Ashes(那時我還未知道什麼是「小塵埃」)讓我想起想當年的Tuck & Patti這對一把靚聲一支結他的情侶歌唱拍檔,雖然,後者相比起來,爵士及騷靈的味道較濃。 但同樣地,Lil’ Ashes的結他手,彈奏的手法都是Fingerstyle Guitar,即是說,結他手主要是以指彈的方式演奏,以手指撥、勾、掃、彈、拍、打,以至是敲打泛音等花式,在鋼線木結他上,演奏出豐富而宏亮的結他和弦。現場聽過有些像Tuck Andress這樣的高手,一人一結他,卻彈出了低音、節奏、和主旋律三個聲部同時進行的音樂,令我嘆為觀止。 表面上,Lil’ Ashes彈奏的雖然是像小清新一類民謠風作品,未算有太多Fingerstyle Guitar技巧的賣弄,但仍聽得出結他手的底子不弱,先不要說Tuck Andress,風格可能較接近Jack Johnson。 女主音呢?她的嗓音,比起在照片裡面看到那位小巧的她,起碼成熟了十年以上,很soulful,也帶有點滄桑的smoky韻味,有點接近(但又未至於)Aretha Franklin或Amy Winehouse那個方向,略略Jazzy懶洋洋的咬字發音,又有點傾向Corinne Bailey Rae,走這類聲音路線的亞洲女歌手,難求。 時隔不知多久,我終於在中環重開的HMV Ideal,看到Lil’ Ashes的新專輯【Be Little】 上架,看見「小塵埃」這三個字,我才遲鈍地將這兩個名字連在一起 —「喔,原来就是她們」,一對才廿歲出頭的本地年輕創作組合,彈結他的那位男生叫Jonathan,女主音則為Pollie,唱的主要都是以英語為主的歌曲。 反正都是走都市小清新的文青民謠音樂風吧,「小塵埃」這名字,很難不讓我想起陳綺貞2002年的專輯【結他手】中的那一首<小塵埃>,但很可能,這只不過是一個美麗的誤會。 1.Be Little 這就是專輯的點題歌曲吧,小小的塵埃,以音樂來與我們悟出人生的大道理。「小塵埃」叫大家不要人云亦云,用你自己耳朵、眼睛、心窩去感受。一支結他、一把歌聲,靜靜地起革命,歌曲初段婉約,後半部卻加上多個聲部的和音,結他亦激情起來,好像要把無數小小的塵埃,如蒲公英般,努力散佈在世界上每個角落。 2. Stricken Chord 又是以清新的結他彈輕掃和弦先搖曳地響起,甜美的synth bell叮叮作響,重複verse 1時至加入了大提琴在悠悠和唱,進入雙簧管的過門獨奏,陸續加入了輕輕的敲擊,小提琴的撥弦,音樂沒有太大的高潮起復,卻像把我們帶進了甜美的夢鄉。 …

小塵埃的大世界 Lil Ashes|Be Little Read More »

林家Diva初長成

大概是十多年前吧,幾乎已忘記了是那些年,聽at17那兩位小妹妹的歌時,我是真心覺得,香港樂壇,其實沒人家說得那麼地青黃不接哦,有歌藝有音樂才華又夠青春無敵,大家還想要什麼? 只可惜,香港樂壇,總是要與娛樂圈掛勾,而偏偏,at17就是做不成紙上明星那一類材料,直至三年前,at17拆夥,娛樂版才終於找到點兒什麼不和的文章可做。 拆夥後,林二汶留守香港,盧凱彤出走到台灣,各自繼續用音樂告訴樂迷:「我們很好,不用擔心。」 一向嗓子得天獨「厚」的林二汶,單挑第一張專輯WANNA BE,夥拍一班合作多年的樂手,稱兄道弟不特止,更要直接以老公相稱,Eman & the HusBand,以樂隊姿態,繼續發聲。 由at17的「變變變」少女,林二汶搖身一變,成為了「逃離鋼筋森林」的大都會新女性,唱的不是卡啦OK的cantopop,而是當年林憶蓮都曾經走過的路線的2013年回歸版—-代表香港時代女性的成熟聲音。 第一張專輯WANNA BE,歌路上,主要是AOR(Adult Oriented Rock),有點Jazzy,亦帶點Funky,都是聽Simply Red和Swing Out Sister那類都市味濃的歐美好聲音長大的話,你會懂的。 暫且與HusBand分手,第二張專輯On The Go由粵語轉向普通話主打,合作的班底,除了依然有敲擊樂好手荒井當監製,還有周耀輝包辦大部分的歌詞外,音樂人才更來自五湖四海。 其中最突出的,是剛於今年第25屆台灣金曲獎中,摘下最佳新人獎的中國唱作人兼結他好手李榮浩,除了與荒井雙龍出海,擔綱編曲,他更參與了專輯內大部分的結他及鍵琴演奏。 整體的音樂風格,則繼續沿著上回歌路,都市感覺韻味依然濃郁,亦滲入了一兩首較為大路的情歌。 1.最後 打頭陣的第一首歌,卻刻意名為最後。直接了當的一句結他Riff劈頭,鋼琴略帶含蓄地伴著,奇特的synth lead寥寥一句來和應,再來一把低音大提琴低吟地搭訕,歌曲初展開,樂器配搭簡而有力,直至第一次進入副歌,full band才正式登場。 旋律略帶點淡淡哀愁的苦澀味,一直抑壓著的感情到最後開到荼靡,愛到再聲嘶力竭也無效,唯有放手。 2.夕陽生活 Funky的低音電結他Riff先聲奪人,切分音節奏的和音進入,鼓擊響起、齊齊進入Verse 1,二汶端出一套Funk天后氣派,冷艷得有點意想不到。 走過Verse 2,進入了Chorus,主音電結他與低音電結兩位師兄弟一同歸位,同一個結他Riff齊奏,其實有點像是Verse 1的變奏。 樂段重複,高低音兩支結他Unison,chok下chok下的horn session加入(這個班底頻頻出現於香港演唱會,亦曾於「我是歌手2」中亮相),令節奏感倍加醒神,樂曲的整體氣氛亦生色不少。除了整體音樂及演繹風格,另一驚喜位,作曲人原來是倫永亮。 3.Do You Love Me 專輯的第一首主打歌,由老拍檔盧凱彤寫歌,有點像是上回”WANNA BE”的延續,同樣是帶點Jazzy的R&B路線。 結他riff穿插於溫暖的電鋼琴中,再來幾句長笛的即興旋律對話,份外喜歡bass line的groovy,與鼓擊節奏chok得天衣無縫。 一開聲,林二汶的聲線忽然變得嬌嗲扭擰起來,可能是心理作用吧,唱腔居然變得有點盧凱彤的影子。 歌詞方面,夾雜了粵語、普通話和英語,是否是為了打開大中華市場而鋪路? 4.危險動作 林二汶親自撰寫旋律,伴著非常直接了當的結他Strumming Pattern,歌曲副歌漸入佳境,演變成英倫輕搖滾的節奏。 中段的電結他solo,將樂曲推進高潮,像過山車般攀上高處然後急速墮下,然後又再上軌,重複副歌醞釀另一輪高潮的氣氛,最後第二副歌的大合唱,很有演唱會尾聲的感覺。 5.出嫁詞 專輯進入下半部,音樂氣氛開始平靜下來。 很有舞台感覺的一首歌曲,我幻想著一個燈光調暗了小舞台,林二汶一人站在鋼琴師旁,被spot light直射著,鋼琴伴奏徐徐響起,和我們講一個待嫁女兒的心情故事。 第二次進入副歌部分,同一旋律,演繹卻變得戲劇化起來,舞台燈光亮起,林二汶表現出她唱功如何在音域伸展上的遊刃有餘,聲嘶卻未見力竭,最後,歌曲回歸平靜,舞台燈光熄滅。 6. 最幸運的人 …

林家Diva初長成 Read More »

U2新專輯iTunes免費下載帶來的啟示

昨天大家都在雀躍地討論Apple的發佈會,熱烈地研究應該入手那一部iPhone6,又或者是明年才登場的AppleWatch。 你就罵我這份人老套吧,坦白説,自老Steve仙遊後,Apple產品雖然仍然維持著一定水準,但產品發佈會已不能同一日而語,從前我當煲劇般收看的MacWorld,到現在我上YouTube找精華片段看的,已經算是賞面。 對於我來說,今次發佈會的兩大亮點,是為U2將整張最新專輯“Songs of Innocence”,放在iTunes任君免費下載兩星期,同時間,Apple亦宣布其Apple Pay以指紋認證的支付平台,即將於10月面世。 新產品年年都有,但一個新的ecosystem的誕生,才是非同小可,而這方面,Apple向來擅長捆綁式營銷,Apple Pay的出現,肯定是可影響到未來網絡生態的大事件。 那麼Apple Pay和U2新專輯又有什麼關係呢? Apple虎視眈眈的,就是當消費者將來在使用iTunes購物時(那怕你幫襯的只是$0.99美金),要乖乖地將個人的信用卡,綁定在iTunes的帳號,這張U2最新專輯,就算是餌引吧(雖然,下載歌曲之時,你並不需要綁定信用卡)。 Apple的目標消費群,是全球擁有信用卡的U2粉絲及其他樂迷。 U2這隊搖滾老將,已經坐擁了不少成熟樂迷,他們大多擁有資深的樂齡,但尚未必是iTunes這類電子媒體的用戶,他們可能擁有較高的消費力,是iTunes最想羅致的一群。 同時間,U2亦希望透過iTunes這坐擁全球5億用戶的平台,跨越地域界限,接觸到更廣泛更年青的樂迷。反正這個年頭,專輯某程度而言已成為音樂營銷的副產品,開放免費下載兩星期,絕對是除笨有精。 更何況,有關下載的數據,譬如下載數字最高最快的地區或城市,大有可能可成為樂隊分析市場潛力的工具,說不定,U2策劃下一次在那一些城市舉行音樂會時,就會以此作為參考。 那天和一位App Developer朋友談及他的生意,他公司的音樂軟件同時推出了iOS及Android版本,一律免費下載,然後才追加in-app purchase,有趣的是,Android版本明明下載數量佔大多數,但說到付費,卻是iOS用戶遙遙領先,由此可見,作為一個支付平台,Apple Pay的發展潛力,絕對大有可為。 在不久的將來,商家們會愈來愈重視的,就是這透過移動裝置的支付平台,指紋認證,相信比NFC或傳統Bar Code,更有趣更具顛覆性。    

Michael Jackson【Xscape】神級遺作 打入凡間

商業社會就是這樣,要賺,就一定要賺到最後的一分一毫,那管大家都可能已感到累透,開到荼蘼。 Michael Jackson離開了已經差不多5年,惦念著他的樂迷,包括我在內,當然仍然大有人在。 有關MJ而衍生的副產品,譬如再版再版再再版的錄音、書籍、音樂劇、紀錄片等等,繼續長賣長有,唱片公司、音樂出版商,怎可能對MJ這金礦坐視不理? MJ的未發表作品,更加是個金礦。 已經忘記了是在那裡看過的訪問,據說,當年MJ的創作全盛期,Quincy Jones為他監製了他音樂事業高峰的三大專輯:【Off the Wall】、【Thriller】和【Bad】,創作力澎湃的他倆,除了在製作每張專輯前,會起碼聽超過過六、七百首demo,然後,MJ也會為每張專輯,試唱試錄試製作大批歌曲,為每張專輯準備足夠可作挑選的「存貨」,隨時都有二、三十首。 所以也難怪,這階段的MJ專輯,差不多都像人家某某歌手成名後的精選作品。同時,你也會明白,以【Thriller】為例,為何人家一張專輯九首歌曲,可以有七首成為上榜單曲。 據說,在MJ的創作過程中,只要靈感一到,他就會找些樂手來,先做個創作大綱,然後,一邊試彈試唱,一邊尋找更多靈感。 Quincy Jones曾經在訪問中,便透露他們這一對金牌音樂拍檔,當年比喻這創作過程為「寶麗萊」,就是先隨意影下一大堆試拍,看看效果,然後才從中精挑細選,繼續鑽研、改良、重組。 暫時未有一個官方的數字,告訴大家MJ所遺留下來的音樂「寶麗萊」,數量究竟有多少,大家只可以肯定,數量肯定不菲。但當中涉及的音樂出版公司,關係相信亦錯綜複雜,要推出MJ專輯,相信要經歷重重關卡,說易行難。 於是,過去幾年間,就有不少「有心人」,將一些MJ的未發表作品,放上互聯網供大家欣賞。 事實上,這張最「新」專輯【Xscape】,已經是MJ離開後,第二張官方發表的遺作專輯,前作名為【Michael】,我認為出得有點倉促,就連專輯名字也欠缺誠意。 但話雖如此,專輯內仍有我當年極喜歡,被YMO (Yellow Magic Orchestra)唱出名堂的”Behind The Mask”,事隔多年,終於有機會聽到傳聞中的MJ原版,第一次聽到,震撼依然。 但說到專輯內的其餘作品,就真的是乏善足陳了,說到底,我認為太像是MJ的倉底貨,除了”Behind The Mask”,其他歌曲當年未被選上,作為次選作品,當中一定有其因由。 今回整張【Xscape】專輯合共只有8首歌曲,如果你購買的是iTunes的Delux版,還會包括了歌曲原版的demo,另追加一首特別混音,Justin Timberlake客串合唱部分的”Love Never Felt So Good”。 “Love Never Felt So Good”可能是整張專輯中,旋律最易討好又最易令人聞歌起舞的作品,尤其看過其MV的話,當中洋溢的快樂節拍,實在令人很難不喜歡這歌曲。 原曲demo灌錄於1983年,大概是Thriller推出後開始進行宣傳期間吧,那個時候的MJ,聲音仿如天籟。當年灌錄的demo之內,負責彈奏鋼琴的是Paul Anka,感覺上,像是個即興場合,唱者伴奏者雙方也來得相當隨意,活像是兩位老朋友,湊巧聚在一起,彈彈琴、夾夾歌,編曲簡單純粹,相信真的是一個demo錄音。 重新混音後,感覺上,大家都像與MJ回到【Off The Wall】專輯中,像”Rock With You” 那類教人無憂無慮的80年代,編曲上,那伴隨著電子節拍的悠揚弦樂聲響,明明是很80年代的士夠格的,但聽起來卻一點也不落伍,當然,加上了Justin Timberlake的合唱和音部分,整首歌曲更加是立即摩登起來了,Timbaland的監製功力,鬼斧神工。 “Slave To The Rhythm”是挾Sony旗艦智能手機上市廣告聲勢推出的作品,據聞在歐洲推出時宣傳鋪天蓋地,亦被用作廣告宣傳歌曲。原曲本來打算收錄於1991年的Dangerous專輯,被篩出來後,事隔20多年後,今天才再次重見天日。 我覺得即使是當年的demo,其實完成度頗高,現在聽起來也不覺落伍。當然,新版本的配樂高壓節奏編曲,令全曲來得更有氣勢。但MJ的叫喊口技,較為重手過火,聽得令人有點累,其實可以酌量減少。 有關此曲,網絡上還流傳了一個MJ與Justin Bieber的合唱版本,聽說出來的效果監製不滿意,所以未有收錄於專輯中,但有心的樂迷,卻剪輯了一個似模似樣的MV,在YouTube發佈。 想一睹原版MV的精彩演出的話,其實,MJ的官方YouTube VEVO頻道,有一個是來自Billboard音樂頒獎典禮的片段,當中,居然有一個用Hologram投射出一個虛擬MJ,配合現場舞蹈的演出的MV,像真度極高,十分精彩。 “A …

Michael Jackson【Xscape】神級遺作 打入凡間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