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物語

林家Diva初長成

大概是十多年前吧,幾乎已忘記了是那些年,聽at17那兩位小妹妹的歌時,我是真心覺得,香港樂壇,其實沒人家說得那麼地青黃不接哦,有歌藝有音樂才華又夠青春無敵,大家還想要什麼? 只可惜,香港樂壇,總是要與娛樂圈掛勾,而偏偏,at17就是做不成紙上明星那一類材料,直至三年前,at17拆夥,娛樂版才終於找到點兒什麼不和的文章可做。 拆夥後,林二汶留守香港,盧凱彤出走到台灣,各自繼續用音樂告訴樂迷:「我們很好,不用擔心。」 一向嗓子得天獨「厚」的林二汶,單挑第一張專輯WANNA BE,夥拍一班合作多年的樂手,稱兄道弟不特止,更要直接以老公相稱,Eman & the HusBand,以樂隊姿態,繼續發聲。 由at17的「變變變」少女,林二汶搖身一變,成為了「逃離鋼筋森林」的大都會新女性,唱的不是卡啦OK的cantopop,而是當年林憶蓮都曾經走過的路線的2013年回歸版—-代表香港時代女性的成熟聲音。 第一張專輯WANNA BE,歌路上,主要是AOR(Adult Oriented Rock),有點Jazzy,亦帶點Funky,都是聽Simply Red和Swing Out Sister那類都市味濃的歐美好聲音長大的話,你會懂的。 暫且與HusBand分手,第二張專輯On The Go由粵語轉向普通話主打,合作的班底,除了依然有敲擊樂好手荒井當監製,還有周耀輝包辦大部分的歌詞外,音樂人才更來自五湖四海。 其中最突出的,是剛於今年第25屆台灣金曲獎中,摘下最佳新人獎的中國唱作人兼結他好手李榮浩,除了與荒井雙龍出海,擔綱編曲,他更參與了專輯內大部分的結他及鍵琴演奏。 整體的音樂風格,則繼續沿著上回歌路,都市感覺韻味依然濃郁,亦滲入了一兩首較為大路的情歌。 1.最後 打頭陣的第一首歌,卻刻意名為最後。直接了當的一句結他Riff劈頭,鋼琴略帶含蓄地伴著,奇特的synth lead寥寥一句來和應,再來一把低音大提琴低吟地搭訕,歌曲初展開,樂器配搭簡而有力,直至第一次進入副歌,full band才正式登場。 旋律略帶點淡淡哀愁的苦澀味,一直抑壓著的感情到最後開到荼靡,愛到再聲嘶力竭也無效,唯有放手。 2.夕陽生活 Funky的低音電結他Riff先聲奪人,切分音節奏的和音進入,鼓擊響起、齊齊進入Verse 1,二汶端出一套Funk天后氣派,冷艷得有點意想不到。 走過Verse 2,進入了Chorus,主音電結他與低音電結兩位師兄弟一同歸位,同一個結他Riff齊奏,其實有點像是Verse 1的變奏。 樂段重複,高低音兩支結他Unison,chok下chok下的horn session加入(這個班底頻頻出現於香港演唱會,亦曾於「我是歌手2」中亮相),令節奏感倍加醒神,樂曲的整體氣氛亦生色不少。除了整體音樂及演繹風格,另一驚喜位,作曲人原來是倫永亮。 3.Do You Love Me 專輯的第一首主打歌,由老拍檔盧凱彤寫歌,有點像是上回”WANNA BE”的延續,同樣是帶點Jazzy的R&B路線。 結他riff穿插於溫暖的電鋼琴中,再來幾句長笛的即興旋律對話,份外喜歡bass line的groovy,與鼓擊節奏chok得天衣無縫。 一開聲,林二汶的聲線忽然變得嬌嗲扭擰起來,可能是心理作用吧,唱腔居然變得有點盧凱彤的影子。 歌詞方面,夾雜了粵語、普通話和英語,是否是為了打開大中華市場而鋪路? 4.危險動作 林二汶親自撰寫旋律,伴著非常直接了當的結他Strumming Pattern,歌曲副歌漸入佳境,演變成英倫輕搖滾的節奏。 中段的電結他solo,將樂曲推進高潮,像過山車般攀上高處然後急速墮下,然後又再上軌,重複副歌醞釀另一輪高潮的氣氛,最後第二副歌的大合唱,很有演唱會尾聲的感覺。 5.出嫁詞 專輯進入下半部,音樂氣氛開始平靜下來。 很有舞台感覺的一首歌曲,我幻想著一個燈光調暗了小舞台,林二汶一人站在鋼琴師旁,被spot light直射著,鋼琴伴奏徐徐響起,和我們講一個待嫁女兒的心情故事。 第二次進入副歌部分,同一旋律,演繹卻變得戲劇化起來,舞台燈光亮起,林二汶表現出她唱功如何在音域伸展上的遊刃有餘,聲嘶卻未見力竭,最後,歌曲回歸平靜,舞台燈光熄滅。 6. 最幸運的人 […]

林家Diva初長成 Read More »

U2新專輯iTunes免費下載帶來的啟示

昨天大家都在雀躍地討論Apple的發佈會,熱烈地研究應該入手那一部iPhone6,又或者是明年才登場的AppleWatch。 你就罵我這份人老套吧,坦白説,自老Steve仙遊後,Apple產品雖然仍然維持著一定水準,但產品發佈會已不能同一日而語,從前我當煲劇般收看的MacWorld,到現在我上YouTube找精華片段看的,已經算是賞面。 對於我來說,今次發佈會的兩大亮點,是為U2將整張最新專輯“Songs of Innocence”,放在iTunes任君免費下載兩星期,同時間,Apple亦宣布其Apple Pay以指紋認證的支付平台,即將於10月面世。 新產品年年都有,但一個新的ecosystem的誕生,才是非同小可,而這方面,Apple向來擅長捆綁式營銷,Apple Pay的出現,肯定是可影響到未來網絡生態的大事件。 那麼Apple Pay和U2新專輯又有什麼關係呢? Apple虎視眈眈的,就是當消費者將來在使用iTunes購物時(那怕你幫襯的只是$0.99美金),要乖乖地將個人的信用卡,綁定在iTunes的帳號,這張U2最新專輯,就算是餌引吧(雖然,下載歌曲之時,你並不需要綁定信用卡)。 Apple的目標消費群,是全球擁有信用卡的U2粉絲及其他樂迷。 U2這隊搖滾老將,已經坐擁了不少成熟樂迷,他們大多擁有資深的樂齡,但尚未必是iTunes這類電子媒體的用戶,他們可能擁有較高的消費力,是iTunes最想羅致的一群。 同時間,U2亦希望透過iTunes這坐擁全球5億用戶的平台,跨越地域界限,接觸到更廣泛更年青的樂迷。反正這個年頭,專輯某程度而言已成為音樂營銷的副產品,開放免費下載兩星期,絕對是除笨有精。 更何況,有關下載的數據,譬如下載數字最高最快的地區或城市,大有可能可成為樂隊分析市場潛力的工具,說不定,U2策劃下一次在那一些城市舉行音樂會時,就會以此作為參考。 那天和一位App Developer朋友談及他的生意,他公司的音樂軟件同時推出了iOS及Android版本,一律免費下載,然後才追加in-app purchase,有趣的是,Android版本明明下載數量佔大多數,但說到付費,卻是iOS用戶遙遙領先,由此可見,作為一個支付平台,Apple Pay的發展潛力,絕對大有可為。 在不久的將來,商家們會愈來愈重視的,就是這透過移動裝置的支付平台,指紋認證,相信比NFC或傳統Bar Code,更有趣更具顛覆性。    

U2新專輯iTunes免費下載帶來的啟示 Read More »

Michael Jackson【Xscape】神級遺作 打入凡間

商業社會就是這樣,要賺,就一定要賺到最後的一分一毫,那管大家都可能已感到累透,開到荼蘼。 Michael Jackson離開了已經差不多5年,惦念著他的樂迷,包括我在內,當然仍然大有人在。 有關MJ而衍生的副產品,譬如再版再版再再版的錄音、書籍、音樂劇、紀錄片等等,繼續長賣長有,唱片公司、音樂出版商,怎可能對MJ這金礦坐視不理? MJ的未發表作品,更加是個金礦。 已經忘記了是在那裡看過的訪問,據說,當年MJ的創作全盛期,Quincy Jones為他監製了他音樂事業高峰的三大專輯:【Off the Wall】、【Thriller】和【Bad】,創作力澎湃的他倆,除了在製作每張專輯前,會起碼聽超過過六、七百首demo,然後,MJ也會為每張專輯,試唱試錄試製作大批歌曲,為每張專輯準備足夠可作挑選的「存貨」,隨時都有二、三十首。 所以也難怪,這階段的MJ專輯,差不多都像人家某某歌手成名後的精選作品。同時,你也會明白,以【Thriller】為例,為何人家一張專輯九首歌曲,可以有七首成為上榜單曲。 據說,在MJ的創作過程中,只要靈感一到,他就會找些樂手來,先做個創作大綱,然後,一邊試彈試唱,一邊尋找更多靈感。 Quincy Jones曾經在訪問中,便透露他們這一對金牌音樂拍檔,當年比喻這創作過程為「寶麗萊」,就是先隨意影下一大堆試拍,看看效果,然後才從中精挑細選,繼續鑽研、改良、重組。 暫時未有一個官方的數字,告訴大家MJ所遺留下來的音樂「寶麗萊」,數量究竟有多少,大家只可以肯定,數量肯定不菲。但當中涉及的音樂出版公司,關係相信亦錯綜複雜,要推出MJ專輯,相信要經歷重重關卡,說易行難。 於是,過去幾年間,就有不少「有心人」,將一些MJ的未發表作品,放上互聯網供大家欣賞。 事實上,這張最「新」專輯【Xscape】,已經是MJ離開後,第二張官方發表的遺作專輯,前作名為【Michael】,我認為出得有點倉促,就連專輯名字也欠缺誠意。 但話雖如此,專輯內仍有我當年極喜歡,被YMO (Yellow Magic Orchestra)唱出名堂的”Behind The Mask”,事隔多年,終於有機會聽到傳聞中的MJ原版,第一次聽到,震撼依然。 但說到專輯內的其餘作品,就真的是乏善足陳了,說到底,我認為太像是MJ的倉底貨,除了”Behind The Mask”,其他歌曲當年未被選上,作為次選作品,當中一定有其因由。 今回整張【Xscape】專輯合共只有8首歌曲,如果你購買的是iTunes的Delux版,還會包括了歌曲原版的demo,另追加一首特別混音,Justin Timberlake客串合唱部分的”Love Never Felt So Good”。 “Love Never Felt So Good”可能是整張專輯中,旋律最易討好又最易令人聞歌起舞的作品,尤其看過其MV的話,當中洋溢的快樂節拍,實在令人很難不喜歡這歌曲。 原曲demo灌錄於1983年,大概是Thriller推出後開始進行宣傳期間吧,那個時候的MJ,聲音仿如天籟。當年灌錄的demo之內,負責彈奏鋼琴的是Paul Anka,感覺上,像是個即興場合,唱者伴奏者雙方也來得相當隨意,活像是兩位老朋友,湊巧聚在一起,彈彈琴、夾夾歌,編曲簡單純粹,相信真的是一個demo錄音。 重新混音後,感覺上,大家都像與MJ回到【Off The Wall】專輯中,像”Rock With You” 那類教人無憂無慮的80年代,編曲上,那伴隨著電子節拍的悠揚弦樂聲響,明明是很80年代的士夠格的,但聽起來卻一點也不落伍,當然,加上了Justin Timberlake的合唱和音部分,整首歌曲更加是立即摩登起來了,Timbaland的監製功力,鬼斧神工。 “Slave To The Rhythm”是挾Sony旗艦智能手機上市廣告聲勢推出的作品,據聞在歐洲推出時宣傳鋪天蓋地,亦被用作廣告宣傳歌曲。原曲本來打算收錄於1991年的Dangerous專輯,被篩出來後,事隔20多年後,今天才再次重見天日。 我覺得即使是當年的demo,其實完成度頗高,現在聽起來也不覺落伍。當然,新版本的配樂高壓節奏編曲,令全曲來得更有氣勢。但MJ的叫喊口技,較為重手過火,聽得令人有點累,其實可以酌量減少。 有關此曲,網絡上還流傳了一個MJ與Justin Bieber的合唱版本,聽說出來的效果監製不滿意,所以未有收錄於專輯中,但有心的樂迷,卻剪輯了一個似模似樣的MV,在YouTube發佈。 想一睹原版MV的精彩演出的話,其實,MJ的官方YouTube VEVO頻道,有一個是來自Billboard音樂頒獎典禮的片段,當中,居然有一個用Hologram投射出一個虛擬MJ,配合現場舞蹈的演出的MV,像真度極高,十分精彩。 “A

Michael Jackson【Xscape】神級遺作 打入凡間 Read More »

音樂給你的勇氣

「今朝早聽到呢首歌,好開心哦。」 以上是經常出現在我家,我和我太太的對白。 對於你來說,在生活裡,音樂又扮演著什麼角色? 我相信,這晚出現在林二汶音樂會的朋友來說,音樂,就可以是給予心靈的一種力量。 一曲既畢,這種力量,會停留在身體內一段時間,讓你更有勇氣,去面對明日的挑戰,去走一條前景未明的陌生路。 一如林二汶這張新專輯的主題一樣,會讓你繼續On The Go。 這一晚夜,我路過這張音樂會的海報,我低頭合十,不是想搞笑,而是,我真的心存感激,多謝上天讓我有機會學音樂。 於是,無論生命上面對不同的挫折,說我阿Q也好,我依然會覺得,自己是一個幸運的人。 正因為,音樂這好朋友,經常給予我勇氣。 不要讓音樂停下來,要永遠On The Go。

音樂給你的勇氣 Read More »

方大同的《危險世界》其實有多危險?

由第一張專輯 Soulboy 開始留意方大同。 相信是與他的成長背景有關吧,發覺他的音樂備受歐西流行樂薰陶,歌曲中,音樂素材取自50年代至80、90年代,像台於老店內的 Jukebox,橫跨好幾個十年。 手到拿來,他又隨時會 Stevie Wonder、Marvin Gaye、James Brown、Michael Jackson、Eric Clapton、或甚至是 John Mayer 上身,結他、鍵盤、爵士鼓都玩得一手。 看過方大同的現場演出,總覺得此子雖然身形單薄得像新馬仔,音樂力量卻十分強橫,更似有三頭六臂,什麼都想涉足、什麼音樂崗位都要撈一把。 在華語樂壇而言,雖然我不想拿陶喆來和他比較,但以「歐西流行節奏怨曲」的曲風定位而言,可能目前還是他們兩位做得最出色了。 只是,就音樂種類變化而言,方大同似乎來得更「貪」,更想作更多不同的探索,除了 R&B、Soul、Funk、Blues Rock、Hip-Hop,以至 Michael Jackson 式的電子舞曲,音樂尋根的寬度很大,像似要把從小累積的音樂體驗,以自己的聲音逐一重塑一遍。 出道接近十年,音樂技巧愈見成熟,製作預算方面,亦聽得出似乎愈來愈有本錢了。這張最新專輯「危險世界」,編曲之豐富,班底陣容之強勁,更聽得出,可能是他最具野心的一次。 單單在混音方面,便已經找來了 Phil Tan、Fabian Marasciullo 及 Ken Lewis,這三位曾經先後與 Usher、Rihanna、Janet Jackson、Kayne West、JayZ 等大牌國際級樂手合作過的大師級人馬來負責。此外,還有 Benjamin Wright 這位曾經與 Michael Jackson 及 Justin Timberlake 合作的編曲大師,也為專輯內撰寫了弦樂的部分。 《危險世界》是專輯的主題曲,順理成章亦是第一首主打歌。樂曲的前奏,以「倒帶」混音的弦樂聲效,緊湊地連接兩個小節的十六分之一音符展開序幕,頗有史詩式大作品的氣勢,結他如利劍般甫一展開,單刀直入的電子節拍,方大同亦開口就唱,樂曲 A-B 段交替,C段副歌來個變調,氣勢頗有 Scream 那個時期的 Michael Jackson 的影子,這首歌,相信沒有多少個人敢在 K房點唱。 全曲六分多鐘,後半部卻用了接近三分鐘的時間來作純音樂間奏,層次豐富得令人「耳」不暇給,編曲技巧之賣弄,更有點接近在炫技的感覺,氣勢之磅礡,聽起來,亦像是科幻大電影的配樂。 一般

方大同的《危險世界》其實有多危險? Read More »

Capital Cities |兩男子唱作組合

Capital Cities主腦:Ryan Merchant和Sebu Simonian 圖片來自這裡。 兩生花孖公仔的女子合唱組合,一般壽命有限,因為可可愛愛跳跳蹦蹦的日子,光陰似箭,眨下眼就厭。 反而,兩男子的合唱組合,雖然也間中合久必分,但一般壽命較長,人大了便成熟了,再重組也不覺太尷尬。 兩男子合唱組合中,旺角代表有坐上了紅Van的Shine、台灣代表有動力火車、中國大陸代表有羽泉、J-POP方面又有Chemistry,此外,西方代表有八十年代紅極一時的WHAM!,但我較喜愛的,是當年那一高一矮,其中一位成員相貌似足李龍基的Daryl Hall & John Oates。 可能為了迎合市場需要,又或者是要分散投資,合唱組合近年流行大堆頭,人多好辦事,兩男子兩女子一類的合唱組合,目前買少見少。 我沒有小米盒,卻有個Apple TV,某一天,我無意中在iTunes Music Festival高清音樂會台(免費的,你還要找非法下載嗎?),看了一隊新晉兩男子組合的演出。 一高一矮,高的那位雖然沒戴眼鏡,但相信仍可以擔當少林足球內的汽車維修員那角色,身材較小的那位,你會較為面善,對啊,他那把似曾相識的大鬍子,你可能會在香港寶生園養蜂場出品的蜜糖包裝紙上見過。 所以,單憑外表,他倆應該未必有資格登上任何如MR等之型男雜誌的封面。 這一隊兩男子合唱組合,名為Capital Cities,就連名字也不太刁鑽,很平庸。 Capital Cities首張專輯”In A Tidal Wave Of Mystery” 。圖片來自這裡。 兩位核心成員,Ryan Merchant和Sebu Simonian,二人均來自加州洛杉磯,2011年透過分類廣告式社交網站Craigslist結緣,大家事前都是靠做廣告音樂維生,雙方遇上後一拍即合,立即組隊,製作了”Safe and Sound”一曲,並馬上出版EP,在iTunes上出售。 一如大部份新一代的音樂人,Capital Cities都是先在網絡上紅起來。”Safe and Sound”火速在互聯網上備受廣傳,除了成為了US Alternative Songs chart的冠軍歌外,亦因為被德國Vodafone一支電視廣告採用,令Capital Cities馬上成為了一個在歐洲年輕樂迷間廣傳的新名字。此外, 亦因為歌曲中洋溢正能量氣氛,此曲亦被用作為美國Diabetes Hands Foundation的宣傳片主題曲。 “Safe and Sound”是一首徹頭徹尾的流行曲,曲首的電子drum roll fill-in,重複的跳八度上落低音電子旋律、還有analogue的synth pad,前奏已馬上將此曲定性,風格令我想起如八十年代中後期的電子舞曲樂風。 但歌曲間奏,卻出現十分霸氣的小號獨奏,聲音令我聯想起八十年代流行爵士樂界的Herb Alpert,一開聲就語出驚人。 電子舞曲背景音樂,配兩把「佬」氣十足的歌聲,再加一把用了很多effect的霸氣小號,這個組合,實在醒神兼新奇。 再加上,”Safe and Sound”的中板節奏亦很適合緩跑的韻律,每次在跑步時聽到Spotify傳來了這首歌,旋律實在太catchy,每次都令我感到雀躍非常,腎上腺素急升,前進,前進,再前進。原來,音樂真的比能量飲品有效。

Capital Cities |兩男子唱作組合 Read More »

衝出亞洲的馬來唱作女歌手|Zee Avi & Yuna

單憑一把Ukulele自彈自唱,Zee Avi已可征服世界各地無數樂迷,圖片來自這裡。 這個年頭的樂壇,是最壞的時代,也可以是最好的時代。 多得互聯網的發達,曾經一度風行的MySpace,除了造就了不少獨立音樂人備受賞識,也有不少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人,趁機衝出本土,邁進國際市場,繼而闖出名堂。 雖然MySpace已經式微,唯獨是大眾音樂電台如YouTube、Spotify或Last.fm,以至是iTunes及Amazon等一類的音樂售賣平台,繼續擔綱著世界音樂平台這角色。 很難想像,如果在十年前,可以將Zee Avi及Yuna這一類來自馬來西亞的本土歌手,放進英美音樂市場,並打進主流及獨立音樂流行榜,純粹以實力證明,音樂真的是無疆界。 沒聽過這兩位女歌手的名字?我建議你讀完我這一篇,馬上到YouTube找他們的MV或現場演出來聽聽,又或者,到HMV好、iTunes store也好,買她們的唱片來細心欣賞。 第一次聽到Zee Avi的聲音,是我旅遊馬来西亞的旅途上,已忘記了是在吉隆坡哪一家的小咖啡店,本來氣氛已經是懶洋洋的炎熱下午,揚聲器傳來了電台DJ的廣播,一把甜美中帶點沙啞層次的磁性嗓音,在輕鬆簡單的結他及爵士鼓伴奏下,我第一次聽到了”Bitter Heart”這首據稱已打入英美流行榜的歌曲,問問店員甲唱歌的是誰,她馬上自豪地說:「Zee Avi from Malaysia!」 就像她的歌聲般地隨意及任性而發,Zee Avi入行經歷也是如此地無心插柳。完全未有受過任何正統音樂訓練,結他唱歌都是自學,在大學主修設計的她,2007年,因為一名好友錯過了她的一趟業餘小演出,被好友再三要求下,於是她便將她的第一首自彈自唱的作品”Poppy”上載了往YouTube,由於備受網友好評,她開始陸續把自己對著WebCam錄製,抱住木結他或Ukulele自彈自唱的歌唱表演,放上YouTube。 至於令Zee Avi一夜成名的,是她在22歲生日前放上網的”No Christmas For Me”,一覺醒來,除了收到各方網友的激讚留言及超過3,000封電郵外,她這段製作粗糙的黑白短片,更迅速成為了YouTube精選推介短片,當然,任誰也猜到,馬上已有唱片公司向她打主意。 最後,Brushfire Records成功地將Zee Avi羅致旗下,該唱片公司其中的一位老闆Jack Johnson,同樣是走輕搖滾民謠曲風路線,難怪亦與Zee Avi一拍即合。隨後,Zee Avi亦曾經擔任Jack Johnson演唱會的特別嘉賓,很快便獲得美國當地樂迷注目。 聽Zee Avi的歌聲,實在有點像在炎炎夏日呷一口錫蘭冰茶的感覺,她的嗓音,甘甜中略帶苦澀,聽後猶有餘韻。咬字吐音帶有古典爵士老歌的韻味,旋律音階往上游走時,又像一陣輕煙,絲毫不費吹灰之力。 有樂評稱讚Zee Avi的嗓音,可媲美一代爵士歌后Billie Holiday(我覺得是演繹發音形神上的似,而並非聲音上的似),年紀輕輕的她,卻裹著一股「老靈魂」(Old Soul)在內心深處,聽到她的歌聲,時間就像被靜止下來。 分別在2009及2001年推出過兩張專輯,最高紀錄,曾經打入過Billboard Heatseekers榜的冠軍、Billboard Alternative Albums的第20位、Billboard Rock Albums的第32位。先不要說她是一名新人,作為一位來自亞洲國家的歌手,更加是難能可貴。 更有趣的是,Zee Avi早期的自拍音樂短片中,居然包括了她抱著Ukulele自彈自唱,以普通話演繹了鄧麗君的「月亮代表我的心」,我就會以「月亮融化了我的心」來形容她的演繹,不相信?大家不妨上YouTube聽聽。 堅守宗教傳統戴著Hijab包頭巾,已成為Yuna的造型特色。圖片來自這裡。 相對於走純樸民謠風的Zee Avi的鄰家少女,另一位衝出亞洲的馬來西亞歌手Yuna,所走的路線,卻是充滿大都會感覺的民族風情。 流著馬來人的血統,更是一名虔誠的回教徒, 身為女兒身,她亦堅守宗教傳統,出外必然會戴上Hijab包頭巾。即使身為流行樂壇寵兒,更已晉身美國市場,她依然毫不忌諱她的回教背景,衣著方面,還是是保持著具民族特色的低調簡樸(雖然,Yuna本人正主理了一個專為回教女性設計的時尚服裝品牌)。 自小酷愛音樂,14歲開始創作音樂,尤其喜歡抱著結他自彈自唱,在大學主修法律,畢業後,卻全情投入她的音樂人生。 2011年,在馬來西亞樂壇闖出道五年,闖出多少名堂後,隨即被來自紐約的獨立音樂Label FADER發掘,邀請她赴美推出了首張個人EP “Decorate”。 2012年,於美國市場出道不久,立即備受Pharrell Williams賞識,為她監製”Live Your

衝出亞洲的馬來唱作女歌手|Zee Avi & Yuna Read More »

另類少年歌神Lorde

圖片來自這裡 正當我們為去年年終各大香港樂壇頒獎典禮誰應得獎誰不配上台領獎新一代如何青黃不接而爭論得面紅耳熱喋喋不休之際,樂壇遊戲規則,早已在世界各地默默改寫。 除了層出不窮的社交網絡,Spotify、Pandora、iTunes、SoundCloud等新興音樂平台,已陸陸續續滲透於新一代樂迷圈子裡,衍生出一種新的生態模式。 同時,亦因為拜社交網絡所賜,音樂口碑,再不會單純被大眾傳媒壟斷,隻手遮天,反而,來自樂迷之間的耳目相傳,也可以造就新星。 這一代的樂壇新星,不用依賴公仔箱或電台成名,而是,倘若可在社交網絡贏到草根網民,或甚至是自由樂評人及博客等歡心,集腋成裘,就有機會爆紅,創造神話。 才剛剛踏入2014,國際樂壇還在進行去年全年總結期間,不少人已紛紛將Lorde形容為2013年最具代表性的聲音,時代周刊更把她選為最具影響力之青少年。 個人專輯Pure Heroine 於2013年9月推出,剛好趕上提名截止時間,旋即獲得四項格林美提名。未贏獎,先贏氣勢。 相信不少樂迷也像我一樣,當初接觸到Lorde的音樂,不管是社交平台好、抑或是Spotify那類音樂放送平台也好,大多也是透過互聯網,聽到她的大熱成名作”Royals”。 我在Spotify有一兩個經常追蹤的Playlist,其中包括了Spotify的Top 100 Indie和Top 100 Alternative,此外還有NME及Guardian的音樂推介。 大概從去年八、九月期間開始吧,Lorde這名字及 ”Royals”這首歌,就開始不斷推送到我的Playlist上,想避也避不到,當然,此曲也實在百聽不厭,多聽幾次,其實我也不會太介意。執筆之時,這首單曲已經在Spotify上被點播過九千一百二十多萬次。 一如我平日聽Spotify的習慣,大部分時間我會較為隨意,間中更會十分隨機,所以,聆聽之時,一般我也不會太在意這位那位新名字是誰,到多聽了幾次後,我才會去看看歌手的簡介,或認真地上網搜尋相關資料。 聽了差不多上十次八次,我還完全沒有在意過Lorde究竟是何方神聖,於是,當我知道這位新人推出此單曲之時,原来只有16歲,初時,真的嚇了一跳。 認聲不認人,Lorde的確早熟,年紀輕輕,嗓音已有股成熟女人的騷靈韻味,中低音域尤其委婉動人,情感飽滿,呢喃吐字間,更有一份滄桑的頹廢美。 有樂評人把她與Florence Welch及Lana Del Ray比較,也有人將她的氣質,媲美當年的Kate Bush。但我認為,Lorde就是Lorde,雖然年紀輕輕,她已有屬於自己的聲音和獨特風格。 Lorde只是藝名,原名Ella Yelich-O’Connor,來自新西蘭奧克蘭,是一名音樂小天才,13歲已經在音樂達人秀中被唱片公司發掘,旋即簽約成為旗下唱作歌手。 名符其實是網絡一代的歌手,Lorde於2012年11月發行的首張EP The Love Club(當中包括大熱的”Royals”),也是先於音樂社交網絡SoundCloud上發表,繼而才發行數碼音樂版, 最後才是CD。 Lorde的人氣爆發點,也是有賴社交網絡推波助瀾,她除了在各大社交網絡幾乎無處不在之外,她個人也終日沉迷於像Reddit這一類的較為Hardcore的社交網絡。 “Royals”以單曲發行後,雖然未至於平地一聲雷,卻於2013年4月左右,開始陸續於各大網絡社區如BuzzFeed等備受談論,iTunes上的銷量,亦於一個月間,由數百躍升至十多萬,作為沒有鋪天蓋地宣傳的新人,成績斐然。 到了2013年9月大碟發行時,Lorde已經成功進佔了大部分英美網絡獨立音樂流行榜的首位,同時成功衝出新西蘭(她在倫敦的首次演出,門票四分鐘內就已經賣光)。 此外,一如不少在網絡上以病毒式爆紅的歌曲,”Royals”同樣被無數人翻唱過,除了電視的歌唱達人秀外,還有無數致敬式的重新演繹,當然,此曲還少不免地,被拿了作電視廣告主題曲。 說回音樂,Lorde的所有作品,一律與80後年輕監製Joel Little合寫,樂器編排相當簡約,多以敲擊節奏、少量電子合成聲音,以及人聲為骨幹,有點當年Massive Attack的影子。 大致上,編曲往往離不開一個帶點部落風的進擊鼓節奏(Tribal Drum),間中節奏也含電子程序,再來多少電子合成低音托底,電氣化的Synth Pad營造的層次感Ambient氣氛,音樂部分的骨幹條理分明,除主音外,同樣帶點部落風的多聲部吟唱,旋律雖然並非琅琅上口,卻有本事能迅即抓住你的聽覺神經,全因Lorde的歌聲實在富有張力。 雖然Lorde的嗓音和音樂風格都相當成熟,絕非如一般年青偶像派歌手的糖衣包裝,可是,在她的歌詞內,你還可以一窺這位十六歲少女的內心世界,究竟是怎麼模樣。 ”Royals”正好就是年輕人對物慾主義的嘲諷,金錢絕非萬能,她也懶理人家的標準為何,總之就是要活出自己的一套,難怪獲得世界各地年輕人的共鳴。 “Tennie Court”劈頭第一句就說”Don’t you think that it’s boring how people talk. Making

另類少年歌神Lorde Read More »

殿堂級搖滾悍將David Crosby

大家大可不必用「老牌歌手」來尊稱David Crosby,不看唱片封面不看樂手名字,你會發覺,搖滾音樂,原來真的可以令人Forever Young。 本來沒甚留意,David Crosby這張闊別樂壇廿年的個人專輯Croz的。還是多得某一個週末早上,無意中在Spotify聽到隨機派來了的”What’s broken”(Spotify有一個可以按你平日聽歌的品味或某某指定類型歌曲,從而為你自動選曲的功能),這首帶美國西岸輕爵士音樂氣息的歌曲,和音部份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帶點藍調色彩的電結他即興樂句和中段過門,又真的是帥斃了,鋼琴riff、結他riff,重複地穿插其中,架構出優美悅耳的和弦。 一曲未終,忍不住馬上打開Spotify,看看這把熟悉的聲音是來自何許人,居然就是今年已經72歲的David Crosby這位殿堂級經典搖滾人物。再找一找唱片credit看看,客串的主音結他,居然是我早兩天才聽過的Dire Straits的Mark Knopfler。 唱片封面上,見他髮線老早向後退,但仍留著一把帶著一團火的獅王長髮,還有那兩撇嬉皮年代已開始留著的大鬍子,兩鬢斑白,眼中依然炯炯有神,有點像馬榮成筆下功夫漫畫中,那些年紀老邁卻仍功夫強悍的老將。 的而且確,一如不少生於那個胡士托年代的音樂人,David Crosby也曾經嗜毒嗜酒,生活放縱,及後甚至因為涉藏械、藏毒而潦倒於獄中,除了精彩的音樂人生,私生活真的不見得份外光彩。 到了這把年紀還大難不死,還要臨老出唱片,一般來說,重出江湖之時,都是會來一些經典重唱就算,最低限度,起碼會一定有些念舊的樂迷,可來為銷量打底。 David Crosby卻不以為然,一如六、七十年代對社會滿腔義憤時,想透過音樂去控訴般,如今雖然已屆72高齡,他還是覺得話不能壓在心底裡,有話,就要透過音樂來說出來。 發覺整張專輯,都籠罩著多少憂鬱黯然的色彩,相信正正就是,他想對自己過去那一段灰暗潦倒的人生,來一趟坦率的告白。 年紀較輕的樂迷未必知道David Crosby是何許人,先和大家簡短地回顧一下。David Crosby,出生於美國加州的搖滾樂人,搖滾女詩人Joni Mitchell眼中的那位「阿肥」”Fat Dollop”(但又因為才華滿溢,二人除了在音樂上的合作,更有過一段情)。 更重要的是,他同時身兼一位出色的結他手、歌手、及創作人。先後參與及創立過三隊經典樂隊:The Byrds、C.S.N. (Crosby, Stills & Nash/後來又有Neil Young的臨時加入而名為C.S.N.Y.)、以及CPR,當中,因首兩隊樂隊的驕人成就,David Crosby曾兩度被封「搖滾名人堂」(Rock and Roll Hall of Fame)。 C.S.N.向來被推崇為加州搖滾派的始祖,亦被譽為是六十年代末以至七十年代初的超級組合。音樂中帶有濃厚以結他為骨幹的民謠搖滾樂風,同時,又與像Eagles樂隊一類的鄉謠搖滾相互薰陶,他們的作品中,亦經常出現嗓音和諧、層次豐滿的平衡旋律和音。 加入了Neil Young後的C.S.N.Y.雖然作品不多,只出版過五張專輯,但卻留下了如”Deja Vu”專輯及”4 Way Street”現場錄音這兩超級經典之作,及後一張精選集”So Far”,到了1988年及1989年,四人再次短暫地走在一起,推出了”American Dream”及”Looking Forward”兩張專輯。 重聽David Crosby四十多年前的經典”Almost Cut My Hair”,相較之下,今天的他,昔日的憤怒顯然地已經收斂不少,但感覺上,卻是鋒芒仍在。他的歌聲依然充滿個性,你不會找到一位老人家的苦澀滄桑,反而卻有一種具赤子之心的嬉皮嗓子,嘹亮的聲音依然柔中帶勁,和音優美之處,他讓我想起加州的溫暖陽光。 這位老牌音樂人不是要來和你說教,也不是想證明什麼。人生走到這個階段,David Crosby而是想分享一下他對個人生命不同階段所遇過的人和事,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 而且,對於David Crosby來說,Croz這一張專輯,更是別具獨特意義。話說參與監製和演出的樂手James Raymond,原来是David Crosby年輕時所棄養的親生兒子。成長階段中,他一直也不知道有一個這樣的父親,但人生就是如此湊巧,長大成人後,James

殿堂級搖滾悍將David Crosby Read More »

我們的人生配樂

或許,有某些時候,你和我的人生,都需要一些配樂去襯托,讓我每踏出一步,都能夠倍感神采飛揚。 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發夢王大歷險」這齣電影,故事中的主角,透過一段突如其來的冒險旅程,與我們一起探索人生意義,讓大家一起反思。 喜歡這電影的,會同時喜歡這電影的配樂和插曲,因為,不知不覺間,這些歌曲,也可能已成為了我們個別人生中某一段路途上的配樂。 在上班或下班途中,走過某個街角的時候,你和我都可能曾經期待過,耳筒會響起電影中某一首歌曲。 下面這些歌,有哪一首又正好是你的人生配樂? “Stop dreaming. Start living.”

我們的人生配樂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