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解讀

今天年初一,我想和大家說的是…

「跟叔叔說聲多謝吧。」 「要說『多謝婆婆』哦。」 「唏,你忘記了說什麼?要說聲『謝謝』。」 我的媽媽目不識丁,除了自己的名字之外,勉強只可以由一寫到十。 可是,她卻是知書識禮,平日,甚是注重我待人接物的禮儀,尤其是,人前人後,無論大事小事,她都會敦促我,謹記向人家道謝。 小時候我不明所以,總覺得媽媽實在很煩人。 人家巴士的賣票叔叔(是啊,我小時候,巴士裡面還是有專人站台賣票),我們付票費,他把票賣給我們,那是他的工作哦,他也有領工資的哦,我為什麼還要對他連番說「謝謝」? 媽媽還在的時候,見她每年年三十晚都要拜拜,有一次,我問她:「你其實在拜什麼?在求什麼」? 她說:「什麼都沒有求,只是想說聲『謝謝』就好了。」 那個年代,「感恩」尚未成為大家開口埋口都會說的流行語,我不知道我媽媽的心裡,究竟有沒有「感恩」這概念。 我不見得當時的她有什麼宗教信仰,平時她拜觀音拜地主,我覺得是習俗多於宗教。 現在我長大了,年紀越來越大,我開始逐漸明白到,媽媽凡事都不應該覺得是理所當然,凡事都應該心存感謝的那份心情。 而我,也似乎習染了她無論對人對事都會說聲「謝謝」這習慣,有時我開口直接向人家說,有時會暗地裡在心裡說,無論如何,這已近乎是神經反應。 今天大年初一,早上一覺醒來,我第一件想做的事,就是想向你們說聲謝謝。 你們當中,包括了我的家人、我的鄰居、我的同事、我的客戶、我工作上的合作夥伴、我的行家、我新相識的朋友、我素未謀面的網友。 請恕我未能一一向大家親自說聲多謝,但我的確感到慶幸,因為,缺少了你們任何一個,都未能成就今天的我,為此,我實在心存感激。 今天年初一,我想和大家說的,就是一聲「謝謝」。 謝謝你們。

跟 David Ogilvy 學寫 Memo

我很幸運,90 年代初入行做廣告,加入了一家很有人情味的廣告公司,一做四年多,那家公司,叫奧美 (Ogilvy & Mather)。 我當時加入的,是駐港中國部,所以,平日接觸到的,除了來自英美加拿大澳洲東南亞操流利英語的國際廣告公司洋人老闆外,還有一批當時分別來自台灣及香港,能操流利普通話的首批登錄中國大陸的廣告公司華人高層。 洋人老闆往往是謙謙君子學識淵博、華人老闆總是默默耕耘做多說少、東南亞老闆亦中亦西如魚得水,作為一名廣告新丁,每天身處於兩文三語的工作環境,我覺得,自己很幸運。 奧美實在是一家很有人情味的公司,我當年只是文案小兵一名,卻獲得老闆的眷顧,循循善誘,還經常帶我出去開會、見客,到大陸出差,參加集訓。 那個年代,電郵還未流行,辦公室與辦公室之間,亦主要用 Fax 溝通。 老闆如果對我有什麼交帶,通常會在我的抬頭,留下親筆手寫的字條,我甚至試過,有路過香港的台灣老闆,在辦公室與我緣慳一面,也會留下字條,說聲問候。 不知為何,那個年代的奧美高層,無論是什麼工作崗位的,都寫得一手漂亮的字,文筆亦相當流暢,即使是老闆每次出的 Memo,都有一定的可讀性。 寫 Memo 是一門學問,而奧美這家廣告少林寺,亦秉承了創辦人 David Ogilvy 的傳統。 任何當得上高層的,寫 Memo 的功夫,必定一流。除了言簡意駭,間中幽你一默,文字間更往往是充滿人性,毫不官腔。 上 Google 或者 Pinterest 搜尋 Ogilvy Memo,你就會找到大堆出自 David Ogilvy 寫給員工的 Memo,基本上,數量足以輯錄成書,而且,幾乎篇篇精彩,文字之間,你可以略略嗅到這位廣告界傳奇人物的脾性、人生觀,以及他的營商哲學。 我最記得的,就是每年到了過農曆年前,出雙糧的時候,老闆又會親自把一封信交到我手上。 信中內容,除了一年大事回顧另加少少鼓勵之外,還有老闆親手填上的花紅數字和親筆簽名。 雖然信件並非逐一親筆手寫,但每一個文字,都有溫度。 我不知道今時今日的奧美,還有沒有這個優良傳統。 但我自從當上老闆後,也繼承了這個傳統,但我不是為了人家,其實是為了自己。因為一年既終,驀然回首,寫一段文字,好讓自己的思緒沉澱一下,感覺,其實很治癒。 我會建議各位,已經當上管理層的,都可以嘗試一下。還未當上的,也要開始練一練字,日子有功。

怦然心動的Gmail整理魔法

過去的週末,我花了好幾個小時,清理我的Gmail郵箱。 因為,15G的儲存已經終於爆滿,Gmail郵箱拒絕運作,我看著看著,發覺當中其實充斥大量郵件,都是可以和它說再見的,於是,手起刀落,大幅砍掉了一大堆。 雖然,我大可每個月給港元$23,就可以進階200G的Google One儲存,但我想,這只是給了我一個永遠不清電郵的壞習慣的借口,即使其實我也打算課金,但課金前,我還是得先要清理門戶。 期間我在想,Gmail真的有點像近年香港很流行的迷你倉哦。 它會給你一個「你永遠都不用清理垃圾」的錯覺,然後有一天,當你「收藏」的垃圾堆積如山,你才會赫然發現,其實你所佔用的空間,始終是要付出代價的。 但到那個時候,你可能會想,反正垃圾都已經堆積如山,要分類清理其實好更加費時失事,於是乎,算吧,你會課金了事,於是者,你只會囤積愈來愈多一世人都不會清理的垃圾。 我終於明白,想當年,我的媽媽為何會把我一整套的龍珠、IQ博士和男兒當入樽漫畫,不動聲色,狠心扔掉。 除了因為自從我搬離爸媽的家後,我只有給家用,卻沒有交存倉費,還有就是根據我媽媽的邏輯,但凡任何東西放在同一個地方超過三年都沒有碰過的,就代表是沒有用、就代表是垃圾,就代表可以扔掉、就代表可以送給人家、就代表要處理。 幸好當年還未流行迷你倉,否則,如此念舊戀物的我,大有可能,會收藏了不少沒用的東西。 表面上,迷你倉在解決了我們一些居住環境擠迫的問題的同時,其實,亦縱容了我們一個累積沒用舊物的壞習慣,更甚者,因為有倉庫儲存,大家會繼續因一時衝動而購買更多無謂物品。 談起整理舊物,學習斷捨離,《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的作者,堪稱整理達人的近藤麻理惠,最近在Netflix有一個真人騷節目《Tidying Up with Marie Kondo》,就是教大家如何捨棄和分類家中舊物。 此真人騷在坊間引起了很大的迴響,有人認為她奉行的斷捨離主義是地球減廢救星,亦有人認為,她太過不近人情,因為舊物始終存有回憶,她大刀闊斧的整理術,亦有浪費之嫌,甚至是,有些家庭因為跟隨她的做法之後,弄至家庭不和。 無論如何,從今天開始,我覺得我也應該開始好好修煉我的Gmail整理魔法,不要再給自己藉口,奉行Gmail斷捨離。 除了Gmail,還有我的Google Drive、Google Photos、iCloud、Dropbox等等一大堆雲儲存,我也要趁這個農曆年年假,好好梳理一下。 說不定,有一天,我可以像近藤麻理惠一樣,做一個真人騷,教大家Gmail斷捨離。

後手機攝影時代 | ShiftCam 2.0

自從進入手機取替DC這時代,大家買手機時,「相機」質素已成先決條件,我想,這已經是常識吧。 (但話說回來,我還是鼓勵大家拿部相機出街拍攝哦,拜託不要放棄用相機拍攝。) 專業照片分享網站Flickr,長期都會發表一個排行榜,統計上載照片中最多所使用的「相機」品牌,這麼多年來,排頭兩位的,第一位就是iPhone,第二位才是Canon。 可想而知,手機當相機,已經不是一個潮流,而是一個事實。 這也難怪,近幾年,不少朋友出門旅行(尤其是短途的),一部手機當相機就起行,早已經成為了常態。 可是,為了增強照片顏值,高像素的手機以外,有些朋友更會配備強殖裝置,而其中,又會以替iPhone量身定做的外掛鏡頭為主。 由好幾年前的olloclip開始,我先後還試玩過不同牌子的外掛鏡頭,但大部分都是真真正正的「外掛」,有點似「晾衫夾」,突兀地夾在電話外邊,間中亦有對不準手機鏡頭位置這類問題。 ShiftCam是一家專為iPhone設計外掛鏡頭的Kickstarter公司,2018摘下REDDOT DESIGN AWARD大獎,它的特色,就是把外掛鏡頭設計成手機保護殼的組件,可以隨意置入不同款式的外掛鏡頭,極之聰明。 2018年ShiftCam已經推出到2.0版本,其中有一個6-in-1 Travel Set,內藏六組小鏡頭,適合平日使用。此外,還有一個ProLens系列的五支「大」鏡。 6-in-1 Travel Set的優點,就是讓你隨身配備六組後備鏡頭,既輕便,又方便。 我每次把電話拿出來,總會引來身邊的朋友注意,感覺上,大家覺得我好像Inspector Gadget上身。 但男性用家要留意,如果平時習慣把手機放在褲袋,每次把手機拿出來的時候,你會發覺,這組6-in-1鏡頭,隨時已經黏滿衣物毛粒與塵埃。 所以,這組6-in-1鏡頭,使用前,最好不要舉機就拍,先稍稍清潔一下,才進行拍攝,就可避免不必要的矇矓效果。 六組鏡頭中,廣角鏡拍攝出來的變形效果頗為明顯,照片邊緣位置,成像亦不夠銳利。 至於那兩組10x 與 20x 的macro lenses,對焦時,雖然要有多一點耐性,難度是有的,但仍屬可用。 整體而言,使用體驗是相當不俗的,但不要對成像質素期望太高,在手機看還可以,放上大電腦屏幕,就會看到銳利度不足。 但ShiftCam這組6-in-1鏡頭的真正賣點,是在於其輕便性及多樣性,隨身攜帶可即使用,平日貪方便的話,還算是相當可取的。 相反,其餘幾支稱為ProLens的外掛「大」鏡,以拍攝質素而言,與6-in-1 Travel Set相比起來,就有點像成年人與小學雞的對比。 拿上手,除了看得出的精細做工,你還會立即體會到它們的「份量」,感覺絕不兒戲,十分專業。 將鏡頭推入Shiftcam的手機套裡,就可立即使用,簡單直接,毫不費勁。一如Shiftcam的廣告標語,SHIFT、POINT、SHOOT,就是這麼簡單。 此外,每一支鏡,都有一個磁吸式鏡頭蓋,保護鏡頭之餘,拿出來使用亦很方便。 我第一支試玩的,是Wide-Angle ProLens,用這支18mm的廣角鏡來拍攝,目測其變型絕不明顯,官方數字是少於1%,是一支外出旅行,用來拍攝風景的理想隨身鏡頭。 其次在出外旅遊時時可大派用場的,便是這支60mm Telephoto ProLens,作為一支補iPhone原有鏡頭不足的「長」鏡頭。 那個我去了油塘某Live House的星期五晚上,我在陰暗的燈光下拍攝,用「長」鏡捕捉了演出者的神韻,色調柔和,但我拿在手上的,明明只是一部手機,感覺實在奇妙,這的確是一支實用性頗高的人像鏡頭。 但各位要留意,和上述的6-in-1 Travel Set一樣,使用這支外掛Tele鏡的時候,假使想同時啟動iPhone內藏的Tele鏡,iPhone內置的影相app並不可行,你需要使用其他3rd party的影相app。 我的個人選擇,是由iPhone 3時代已經開始使用,目前已經推出到第二代的Camera+ 2,此外,我還使用較早前App Store免費下載的Obscura影相app。 除了上述兩支用途較廣的常規鏡頭,我還試用了230° Full Frame Fisheye,以及75MM Long Range …

後手機攝影時代 | ShiftCam 2.0 Read More »

林珊珊廣播道開咪

  適逢香港廣播90年,港台製作了《廣播道開咪》這個一套八集的訪問節目。 由林珊珊當主持,訪問了多名跨電台的前/現任DJ,當中包括鄭丹瑞、車淑梅、伍家廉、曾路得、區瑞強、黃凱芹、梁繼璋、李麗蕊、陳海琪、麥潤壽、葛民輝、倪秉郎,以及當中可能「年紀最輕」的鄭子誠。 因為最近搬家,連續兩個週末,我都在家中打掃做家務收拾細軟,一邊在家中做家務,一邊收聽這個節目,時間過得太快,這個《廣播道開咪》系列,我居然一口氣看/聽完。 有趣的是,明明是在YouTube收看的,但佔了超過一半時間,我都是打開了iPad,沒有看著畫面,全程聽聲。 是的,不用看畫面,單單聽聲音,已經繪影繪聲,腦海裡,有畫面。   事實上,相比起電視機,對於青年時期成長中的我,收音機佔著一個更重要的位置。 每個早上、每個晚上、每個週末,無數徹夜未眠的晚上,收音機陪伴我經歷過無數少年不知愁滋味、少年總愛是多愁善感的日子。 當然,還有多得在那個年代,各自各有自己一套播歌歌單、介紹音樂多於吹水的DJ們,讓我認識到,音樂世界之大,是如此浩瀚。 此外,我又經常可以聽到,每位DJ對世情的一些個人觀點,間接地,也影響到我的成長經歷。 1991年黃韻玲推出了一首歌叫【關不掉的收音機】,即使是台灣歌曲,卻正正道出了我們一代聽收音機長大的人的心聲。 蕭邦的浪漫 巴哈的詠嘆 永遠在我不安定時候出現   大佑的情歌 MICHAEL FRANKS的憂鬱 總是懂得我現在的心 永遠收藏我心中所有的秘密 80年代至90年代初,相比起在電視公仔箱當明星,唱片騎師DJ反而是不少我輩年輕人心目中一個更有型、更走在時代尖端的行業。 三個小神仙、Albert Au區瑞強、小男人周記、飛越癲狂院、軟硬癲台、老人院時間、時空穿梭三小時、張麗瑾日本流行情報、區潔玲日本歌放送、海琪的天空、洪朝豐日月星辰,二人世界、夜傾情,當然,還有晨光第一線。 商台港台,我都一律照單全收,好節目真的數之不盡,間中,我更會用卡式機把節目錄低,回味欣賞。 當我開始到了有中學同學陸續移民,或者是到外國讀書的年代,這些卡式帶珍藏,更加是彌足珍貴,間中我會錄個拷貝,然後寄給他們,那個是現在說起來很匪夷所思的Analogue時代。 當時資訊沒這麼發達,我更加曾經無聊到,自己扮作DJ,隨手拿起幾分報紙雜誌,抽幾段新聞出來,嬉笑怒罵,隨便亂噏,錄成卡式帶,然後寄給去了美國和加拿大讀書的同學,以解寂寥。 那個年代,試問那一個喜歡音樂的年輕人,不曾發過DJ夢? 我認,我有。   說回《廣播道開咪》這節目,8集訪問,個人而言,覺得最有趣的,首推第1集的鄭丹瑞和第7集的葛民輝。 尤其是,這個世界上,可能只有口才了得的林珊珊出手,才可以和這兩位重量級DJ,暢談得如此既鬼馬又輕鬆自然。 林珊珊最厲害之處,就是可以有本事把一些面對鏡頭時,其實有點不自然甚至是有點木納的嘉賓,也可以搞好氣氛,話題滔滔不絕。 有趣的是,8集訪問,各DJ都幾乎有提及俞琤和吳錫輝,一個商台、一個港台,各據一方的廣播界風雲人物。 當年的廣播界,正正因為競爭激烈,領導者又創新大膽,所以才造就出這個商台港台對壘的精彩局面。 如果可以追加兩集,湊夠10集的話,有這兩位嘉賓,《廣播道開咪》這個節目系列,就更具紀念價值了。 https://youtu.be/ZeSPGbEKBT0 《廣播道開咪》節目連結   

2018香港馬拉松跑友跑鞋普查

話說2017年,渣打香港馬拉松終於有一個大型國際運動品牌贊助,而我作為一名廣告人,出於好奇,實在很想知道這鋪天蓋地的廣告宣傳,會否對消費者帶來直接影響。 再加上,因為我個人亦喜歡跑步,更是一名波鞋發燒友。 於是,去年我在自己的臉書頁上製作了一個問卷,嘗試了解一下。 去年的結論是,一如所料,兩大跑友熱愛的跑鞋品牌,ASICS和MIZUNO,由10公里賽事領先至全馬,唯官方贊助品牌NIKE在半馬方面表現尚算突出。 踏入2018年,今年繼續獲得各方網友跑友的意見,在設計問卷的時候,我加入了更多深入了解跑友的問題,此外,更不得不再三多謝《運動筆記hk》的主編,給予我好些專業意見。 上年我一共收集到534個樣本,今年,我除了把問卷放在自己的臉書頁,也放了上《長跑長友》的臉書群組,更重要的,《運動筆記hk》的主編也有在其臉書頁分享了我的問卷,所以,今年反應更加熱烈,一個星期,已合共收到1,151個樣本。 為此,我要向每一位幫我填問卷及分享過的朋友致謝。 先利申,因為工作關係,我認識部分運動品牌負責營銷和公關的朋友,但我卻和他/她們並無任何商業來往,製作這篇問卷的目的,亦純粹是作為我個人觀察的紀錄,並非商業行為。 此外,由於我個人朋友圈子的關係,加上熱衷回應問卷的朋友,相信大多是全馬及半馬跑友,某程度上,我這個問卷的結果,我會大膽視之為「認真跑友」的答案。 因為今年獲得更多「認真跑友」的支持,收到問卷居然以全馬跑手為主,所以,今年的統計結果,對於「認真跑友」、或者是正積極成為「認真跑友」的跑友來說,可能更具參考價值。 根據渣打香港馬拉松的官方資料,以下是2018年三項主要賽事的參加名額: 全馬:18,500 半馬:20,500 10公里:35,000 今年渣打香港馬拉松,你參加了下列哪一個路程的賽事? 我所收集的樣本中,男士為主,佔了超過七成。 跑手所參加的賽事項目,45%以上是全馬、差不多35%是半馬,10公里跑手接近20%。 因此,我所收集的樣本,跑手比例幾乎是大會參賽名額的相反。 賽前你有參加過任何跑會或跑步訓練嗎? 我個人平時有在週末或下班後練跑的習慣,同時也有參加一個星期一次練習的跑會,我的個人體驗是,由教練的指導下,與其他跑友一起練習,即使不參加比賽,都能夠給我更多的進步動力,如果想長跑長有,我覺得參加跑步會是絕對值得的。 今年的參賽跑友中,有超過60%在賽前有參加過跑會或其他的跑步訓練,雖然各有前因,但這亦證明了,大部分「認真跑友」,為了爭取更好成績,又或者是想作好更佳準備,在賽前都會參與訓練。 你有參加過由運動品牌舉辦的跑步訓練活動嗎? 近年各大運動品牌為了宣傳,都開始參與更多社區運動活動,其中包括贊助跑步訓練,今年參賽的跑友當中,有接近26%的朋友都參與過類似活動。 你知道自己腳型是屬於…. 未必所有跑友都懂得按自己的腳形,從而挑選更合適的跑鞋,平時亦不一定有留意自己跑鞋的耗損狀況,於是今年亦加入了兩條相關的問題,主要目的,其實不是單純的想了解到跑友的跑步姿勢,而是根據某些資深網友/跑友的建議,認為這些問題有助提高跑友對這方面的關注。 結果顯示,有超過51%的朋友,認為/知道自己是正常足弓,至於扁平足跑友,也有22%,約有10%朋友卻不知道此為何物。 你有留意到你的跑鞋磨蝕位置主要在那裡? 有15%的跑友一直都沒有留意跑鞋磨蝕情況,而38%以上的跑手留意到磨蝕的主要為後外側位置,情況最為普遍,此外,有19%的跑友認為磨蝕位置尚算平均。 以下這篇文章,值得各位跑友參考: 《圖解!「鞋底磨損」8種類型,看出你的跑步姿勢哪裡有問題》 比賽期間,你有邊跑邊聽歌嗎? 聽歌本來是一個很個人的問題,有關在跑步期間應否聽歌,不同朋友也有不同見解,我的音樂朋友J,今年也有參加全馬比賽,他便笑說過:「跑步沒歌聽,痛苦得要死」。 但我認識過一些資深跑手,會對跑步聽歌予以反對,他/她們普遍認為跑步期間,應該時刻注意自己的腳步聲,步伐有否過度用力,其次,也要專注留意四周環境,避免意外發生,這都是相當重要的。 可能今年問卷樣本的跑友中,全馬跑友佔了大多數,而全馬跑友中,不聽歌跑步的為主,以至今年跑步聽歌人數的比例,比往年的38%更低,今年跌至28%。 比賽前及期間,你有否使用以下其中一款手機App或電子工具記錄你的跑步狀況嗎? 除了注重日常運動健康,也順便方便在Facebook呃Like,可記錄運動質素資訊的電子產品,近年已成潮流,手機App之外,運動電子手帶或電子錶,都是不少熱愛跑步行山踩單車的朋友們的必備工具。 今年的馬拉松跑友中,GARMIN成為了一枝獨秀的寵兒,有超過52%跑友在比賽期間使用,成為今年的大熱,陪伴跑友多年的NIKE+則有超過18%使用者。 令我詫異的是,平日也見到不少朋友佩戴的運動手帶Fitbit(3%),以及Apple Watch(8%),可能由於其功能關係,比我預期中少跑友在比賽期間使用。 說到底,論其專業性及運動資訊的豐富,GARMIN還是比這兩者高出幾皮,成為跑手主要選擇,亦是無可厚非。 你有沒有於賽前或賽後,分享照片至社交網絡? 個人認為,某程度上,社交網絡上的分享,促進了更多人享受參加像渣打香港馬拉松這類大型運動比賽的樂趣,辛辛苦苦完成了賽事,試問有多少位朋友能夠忍手不來一張自拍? 當作是個人的人生記錄也好、在朋友間炫耀一下都好、刷存在感都好,我覺得這都未嘗不是一件人生的美好事。 即使我的跑友樣本以「認真跑友」居多,今年的跑友中,有超過76%的朋友,在賽前或賽後都有分享照片至社交網絡。 你曾經在以下哪個社交網絡平台分享照片或短片?(可選超過一個選項) 而分享的平台中,一如所料,Mark Zuckerberg是大贏家,我也有理由相信,Facebook和Instagram有助促進馬拉松體育活動的宣傳。 有92%以上的朋友都有在Facebook分享,此外,Instagram也有不少,超過42%,第三位便要數到WeChat,有超過10%。 最後,終於來到大家可能最關注的跑鞋部分。 去年我沒有細分跑手比賽組別,但我今年將三項主要賽事,分開來問跑友所穿戰靴的品牌。 全馬跑手,你穿著下面哪個品牌的跑鞋參賽? 即使沒有大賣廣告,主要靠口碑及跑友教練的推薦,結果差不多35%的跑友都選擇了ASICS,接近20%選MIZUNO。 雖然在馬拉松前廣告不算特別給力,但今年也好歹開始做少許宣傳,同時亦沒有再硬推那些貽笑街坊的明星跑手的adidas,有15%以上的跑友穿上了「三間」戰靴,緊貼在第三位,有參加全馬的跑友目測觀察,不少「三間」跑友都是穿著Adizero Adios這款較為專業的鞋款。 NIKE跑鞋向來被「認真跑友」詬病「睇得唔跑得」,今年「關刀」也急起直追,除了在每個項目都有贊助跑手出賽,而且亦獲得佳績外,在全馬賽事中,也有11%的跑友穿著關刀戰靴出征。值得留意,NIKE在2017年的Breaking2挑戰,雖然未能打破兩小時這紀錄,但仍算雖敗猶榮,亦顯示出品牌對「認真做好跑鞋」的野心,VAPORFLY …

2018香港馬拉松跑友跑鞋普查 Read More »

提案指揮棒 | Logitech Spotlight

雖然入行做廣告多年,經歷無數Presentation,以為自己身經百戰,但話說十多年前,我開始在HKU SPACE教書,我才發覺,若果要我站台演說個半小時(中間10-15分鐘休息,然後再戰個多小時),席間還會有學生提問,卻是兩碼子的事情,不單止臨場難度更高,體力要求亦相當高。 尤其是,我這個人,Presentation的時候總會手舞足蹈,而且,為了兼顧房室內每位同學,我又總會在場內向左走向右走。 問題來了,這個時代,一般Presentation都需要用PowerPoint的幻燈片,我走來走去的時候,誰來幫我按下一張Slide? 當時,Presenter尚未算十分普及,不是每個班房都有提供,於是,我唯有到灣仔電腦城自己找,自備一隻用來上課。 已經忘記了第一隻買的是什麼牌子,總之肯定不是Logitech,因為覺得不好用又醜樣,中伏一次後,我又買了一隻既可以做滑鼠,亦可以當Presenter用的簡報遙控器,造型像隻流線型的太空船,黑色光面,那隻才是Logitech的,除了可以控制PowerPoint的上一張下一張Slide,還可以打開滑鼠浮標,控制幻燈片播放。 印象中,買這隻Presenter時,我也許當天心情太好,於是才豪擲千金,課金過千,事後也有點後悔,學得自己太闊綽。 事實上,那個年代的簡報遙控器,缺點多多,電池的續航力很弱,而且,一般很易壞,是的,我壞了好幾隻後,我索性只用學校提供的那些又醜又笨的Presenter就算了。 最近,在客戶的辦公室,見到一隻很有「設計」味道的Presenter,重點是,簡約、輕巧,拿上手,手感甚佳。而並非從前市面上充斥著,大部分很有腦場電子產品Feel的黑膠Presenter。 打探之下,發覺居然是Logitech的產品,本來打算入手一隻自用,兩三個月後,剛剛遇上啱啱,Logitech的公關朋友知我是教書佬,於是送了一隻給我試用。 這隻Presenter名為Spotlight,外殼以具磨砂金屬感的流線型設計,按鍵只有「指標」、「下一個」及「返回」三個,簡約到不能,手頭上擁有的是碳金屬色,上網看見,還有另一款香檳金、銀色以供選擇。 把附在Spotlight底部的USB無線接收器抽出來,插進電腦,又或者,連接電腦的藍牙,就可以立即啟用基本功能,當然,事前你亦要先用Mini-USB,為Spotlight叉電。 記得一般Presenter頂部常見的Laser Pointer嗎? 對不起,可能太醜,Spotlight絕對欠奉,取而代之的,是名副其實的一個Spotlight功能,只要在電腦安裝Spotlight的軟件,按下置頂的「指標」鍵,指向PowerPoint所需注視位置,電腦熒幕周圍內容便會即時變暗,唯獨是指標下的圓形部分,才會出現一個像Spotlight般的「亮區」效果,當向著熒幕揮動Spotlight,「亮區」就會在你指揮下,隔空照射。 除了「亮區」效果外,Spotlight還可以設定「放大鏡」或者是「圈圈亮點」,十分方便,但唯一缺點,是只可以先在Spotlight的電腦軟件上設定,不能在提案期間切換。 這個「亮區」功能,非常實用,要知道,平時教書,一般課堂接近3小時,要學生持續集中注意力,跟住我的講書步伐,把重點「亮」起來,就連正好打瞌睡的同學,都馬上醒一醒神了。 Presentation的時間掌握很重要,平日我們常會依靠電腦熒幕上的計時器,智能如Spotlight,卻可以幫你倒數,並透過內部的震動,提醒你Presentation的時間已進入倒數時間。當然,這項功能,都要事前在Spotlight的電腦軟件上設定。 我認為,輕巧易用、設計簡約是Spotlight的最大賣點,最大缺點,是上述這些精彩卻實用得很的功能,都必須要透過軟件安裝才能啟動,並非完全的Plug & Play。 但對於我從前用過的所有Presenter而言,Spotlight已經是一個令我恍如隔世的大躍進了,我暗地裡想,每個辦公室、每一天、每一刻都幾乎有人正在用PowerPoint做提案,為什麼一直沒有一隻較為像樣、起碼像Apple TV遙控器般有點「設計」的Presenter出現? 這個問題,相信就連Logitech,也未必會答得到我,昨天路過腦場,我還見到一兩隻造型很「實力派」的Logitech Presenter出現。      

購買旅遊保險習慣小調查

任誰都知道,香港人熱愛旅行,購買旅遊保險又好像是起飛前指定動作。 我隨便問過我身邊的幾位朋友,再加上做了一趟簡單的Social Listening(特此鳴謝Social Power),發覺不少人都是臨出發前一刻,才找老友鬼鬼的保險經紀朋友落單,但他們買了的到底是什麼,受保的是什麼,就連其實託保險經紀買了的是哪一家的旅遊保險,大家都是一頭霧水。 因工作關係,加上是好奇的我,於是,我寫了幾條問題,上網向網友求教。 兩日內,收到323個回應。 以下是相關的回應內容,純粹供大家參考。 差不多四成朋友一年至少出外旅遊兩次次,兩成人四次或以上,其實比例真的很高。 接近九成人都會買旅遊保險,肯定是指定動作了。 有點意料之外的,是原來有差不多六成朋友,會選擇上網自助購買,看來,這已經是個新趨勢。 八成的朋友,都可以講得出幫襯了那一家公司的旅遊保險,比我預期中多。   因為真的希望看看朋友們是否真的可以直接講得出公司的名字,我刻意不做選擇題,這題是填充題,但網友填得比我想像中混亂(上了寶貴一課),所以最後也放棄了做統計。   純粹目測,只作參考,較多朋友選擇的,分別是保誠Prudential、藍十字、蘇黎世ZURICH和AXA等等。

男人洗臉大搜查

男人呀男人,你平時用什麼方法洗臉? 由究竟每天洗多少次?用清水還是洗臉皂?用雙手還是用洗面刷或甚至是電子洗面刷? 本來,我以為這是3個很簡單的問題,相比起女士,男人要求沒那麼多,應該分別不大,但誰知,出來的部分結果,有點令我始料不及。 我們這些做創作的,很多時,都會有很多個人化的預存偏見,以為自己的觀點,就是代表全世界的觀點。 但其實,人心的確不可測,你的態度愈開放,才愈能夠洞悉人情氣味。 感謝過去的周末,幫我填了這個問卷的614位朋友。 見反應這樣好,我相信我會定期多做這類網絡調查。

渣馬跑友跑鞋普查2017

先利申,我的公司並沒有任何運動品牌的客戶,做這個調查,純粹個人興趣。 但我本身是一個Sneakers Geek,對波鞋很有興趣,我喜歡adidas Original和Puma的經典波鞋,也喜歡穿Nike的跑鞋行街街,之不過,平時認真跑步的話,我主要還是穿Asics或者是Mizuno。 今年是的渣打香港馬拉松2017,大會贊助是Nike,算是第一次有一個較為像樣的運動大品牌贊助,賽前亦投入了很多的資源宣傳,於是我便很好奇地想,這會否影響到參與跑手的品牌選擇? 如果你問我,全馬或半馬的跑手們,應該不會因為廣告或品牌公關活動而影響到他/她們的選擇,最少,Nike未必能夠輕易過到跑步教練那一個關。 可是,作為一個大眾品牌,貫徹品牌的經典格言”If you have a body you’re an athlete”,我覺得Nike瞄準的,主要是新跑手或者所謂的休閒跑手,這類休閒運動員,市場潛力,以數量計,一定比認真的跑手為之高。 但一如由70年代尾80年代初開始的Nike Women一樣,針對了一個較為大眾的藍海,長線看,才是商機所在,當然,這方面,要看得很長線,因為要培養社群、孕育普及文化,要投入很多資源,外面亦未必見到。玩短線的話,品牌通常只會找幾個大明星助威,催谷一下曝光率就搞定。 因為好奇,我在渣打香港馬拉松2017賽後,在我的私人臉書帳號及個人臉書頁發了一個問卷,想理解一下跑手的跑鞋選擇,真的要感謝幫手廣傳的朋友,短短兩天,我搜集了超過500個樣本。   樣本中,主要是全馬及半馬的跑手,男女性比例是6成半對3成半,接近8成朋友有在賽前或賽後分享照片到社交網絡,專心跑步,沒有聽歌的朋友超過6成。 說到大家可能最有興趣的結果,還是要說到跑鞋。 一如所料,Asics一直領先,佔了接近3成、Mizuno則有超過2成半、大會贊助Nike排第三,佔超過1成半、緊貼在後面的是adidas,也有超過1成、New Balance有接近半成,其餘零星出現了的小眾選擇,還有跑步運動店力推的Brooks、Saucony和Hoka One。 細心一點看,全馬絕對就是Asics和Mizuno的天下、半馬是Asics遙遙領先,Mizuno及Nike緊貼在後面、10K領先的是Nike,其次是差不多平手的adidas和Mizuno。 雖然我這個樣本只有500多人,未必夠代表性,但某程度,卻證實了我先前的假設,就是認真的跑手依然會選擇Asics和Mizuno,而10K的輕跑手中,Nike卻佔了一定優勢。 而我對調查的結論是,作為第一年的大會贊助,Nike當然沒那麼快會影響到跑友的品牌選擇,說到底,跑鞋的質素能否給予跑友信心,還是最重要的關鍵。 事後有網友說,除了跑鞋,跑步運動服的市場也很龐大,同樣是兵家必爭之地,我為什麼沒有問這方面的問題。 我個人認為,跑步運動服由於涉及的品牌,種類隨時會比運動鞋為多和複雜(一個人上下身內外可以同時穿幾個品牌),為了簡化問卷,所以我今次沒有作這方面的深入調查,可能下一年我會考慮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