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解讀

不能每天去旅行,最少也可以每天看旅遊節目。

除了常看的財經台Bloomberg及CNBC之外,Discovery Channel的Travel & Living幾乎是我們家的default channel。 旅遊能豐富我們的人生,時間許可又有能力負擔的話,我相信大部份人都會喜歡出外旅遊,品味一下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 只可惜,我們的工作總都是盲著地忙,不能夠隨時成行,所以,每逢下班或週末時,我最愛看看這類講旅遊、美食和生活的節目,那感覺就像呼吸一口新鮮空氣,那些終日吵吵鬧鬧的婆媽連續劇,就留給嫌人生不夠煩的朋友吧。 除了香港人較熟悉的那幾位星級主持如Ian Wright和Jammie Oliver等的旅遊及美食節目外,其實Travel & Living還有很多我喜歡的節目。 譬如,我連續追了好幾季的Miami Ink,便是一個以一家在邁亞密的紋身店為背景的真人秀,以「每一個人的紋身背後都可能有個動人故事」為題,每次都為大家娓娓道一些富人情味的故事。 除了箇中情節讓人大開眼戒外,這節目又的確讓我對紋身這事情刮目相看。後來,此節目大受歡迎,更居然能衍生出了同系列的分支如LA Ink和London Ink,都可說是另類的品牌伸延(Brand Extension)了。 說回TLC,大概是兩個月前左右吧,Discovery Channel 的Travel & Living(探索頻道旅遊生活)換上了一個新品牌,就是這三個簡單的英文字母TLC,紅底托白,非常醒目,一如CNN那類品牌一樣,就是要讓人更易記得。 而TLC的鎮台之寶Ian Wright,亦以他的一貫作風,鬼鬼馬馬地拍攝了好幾支宣傳短片,為大家介紹了TLC這新品牌。 據知這個品牌所針對的,是以亞太區逾20個國家的一億三千三百萬戶觀眾為主,事實上,像這類以旅遊、飲食和生活為主的頻道,在亞洲各地都甚有市場。 而正當北美市場會較多以真人秀主打時,我卻發覺在亞洲地區,我們卻特別鍾愛旅遊和飲食節目,而這類本來主要是「進口」為主的節目,近年更有本地化的趨勢。當中不得不提的,便非「瘋台灣」莫屬。 什麼?你還未看過Janet的「瘋台灣」Fun Taiwan? 哎喲,那你就真的錯過了近年可能是最好看的亞洲旅遊節目。這個以介紹台灣的一些地道(真的很地道)的風土人情的節目,近年紅爆了台灣,雖然是一個英語的節目,除了年輕一族,就連好些較成熟的觀眾的心也被俘虜了。當然,都是拜這位據說台語講得比國語還要捧的節目主持Janet Hsieh(謝怡芬)所賜。 這位於美國德州出生的台裔甜姐兒,來頭一點也不少,除了從MIT麻省理工學院生物系畢業外,她更能操多國語言,英文、國語、台語、西班牙文和法文都沒問題。此外,她更精通跆拳道和小提琴,果真是文武相傳哦。 Janet 那曬得一身小麥色的健康膚色,加上她開朗活潑的性格和親切笑容,難怪她在中港台三地都甚有觀眾緣,老中青都愛上她。 我在Facebook發了上面這張圖片,除了男性朋友大呼「我的女神」外,就連女性朋友們都走來罵我,為什麼居然不帶她們參加這個活動。 是的,那個晚上我出席了TLC一年一度的大型派對,更有機會與Fun Taiwan的Janet Hsieh、Great Weekends的Samantha Brown,以及 The Surreal Gourmet的Bob Blumer三位我甚喜歡的主持人見面。 我運氣真好得沒話好說了,在兩三個月前我才有幸見過Ian Wright,今晚又有機會遇上這三位,作為一名TLC小紛絲,實在無憾。 會後我和太太異口同聲地說,不知道Cooks Asia的Bobby Chinn甚麼時候會來香港呢,這位總愛和人家鬥嘴,擁有三寸不難之舌的流氓俠廚,平時遇上好些當地人,都總給頑皮的他戲弄得哭笑不得。 但我想,假使Bobby遇上我這位同樣牙尖嘴利的太太的話,他可能便沒這麼好運氣了(哈哈)。

週末不在家,我就在旅途上—-Samantha Brown的Great Weekends系列又來了!

Samantha Brown(珊曼莎‧布朗)的確是一個可人兒,她具備一個旅遊節目主持人應有的最重要之一個條件,就是既有自己的個性,卻又可融入當地文化,隨時化身街坊。 想不到,我和她的初次見面,是我和太太前往其公關活動的場地,正在等候電梯時。在我完全沒有留意的情況下,我那位隨時也可和陌生人打招呼的太太,照例亦與這位同電梯的金髮美女搭訕起來。 我起初顧著看我們是否去了應到的那一層,當我轉過頭來,我才赫然發現,正在和我太太談論她身穿的那件外套是在那裡入手的,原來就是Samantha本人。 她一邊還想繼續和我太太的girls’ talk,一邊卻被工作人員催促她是時候快快進場了。「待會再談!」Samantha轉過頭來向我們說聲暫別,才見面幾分鐘,語氣便已像位認識多年的老同學。 只要是留在家中的話,Discovery頻道的Travel & Living(現已改名為TLC)總是我們週末時「長開」的頻道,Samantha Brown的Passport系列亦是我和太太最喜愛的節目之一,過去幾年來,她已經先後帶過我們到過歐洲、拉丁美州和中國等地,以她如朋友般的親切笑容,向我們介紹不同地方的風土人情。 Samantha本人的氣質就像是Meg Ryan的那類,除了在拍攝期間隨時隨地的盡情投入外(據悉她除了會做資料搜集外,一般不會寫稿,所有對白都是即興),她眉目間散發出的率真笑容及爽朗性格,毫不造作,真的教人很難會不喜歡她。 以一貫說話生動活潑的本色,為她新一輪的旅遊節目Great Weekends 2 稍作介紹後,就是這樣,坐在我面前的,正是Samantha Brown本人,雖然還有其他嘉賓在場,但真的做夢也沒想,我能夠有機會和這位著名主持人共晉午膳。 無需暖身,Samantha已可馬上打開話匣子,不愧為已有十年經驗的旅遊節目主持。我們問她經常周遊列國,會不會經常買來紀念品一大籮? 二話未說完,她就忙著問我們在那裡可以買到這「祝君早安」毛巾,她說這是她唯一的珍藏,是她上回在新加坡拍攝期間工作人員送給她的,她今回正打算在香港大量入貨。 說回已經開始在每個星期四晚9時播出的Great Weekends 2節目,今回,Samantha繼續上山下海,在美國及加拿大各大州的大城小鄉,尋找多個不一樣的週末假期好去處,其中包括茂宜島(Maui)、曼非斯(Memphis)、聖塔芭芭拉 (Santa Barbara)及煙山(Smoky Mountains)等地,為我們發掘這些地方鮮為被人留意的另一面。 我們問Samantha下一站是那個地方,她居然猶豫了片刻,然後說「應該」先要回美國紐約的家稍作安頓,然後很快又要展開下一輪的未知旅程,看來這位一年中最少有230天在旅程當中的「旅客」,真的早已四海為家了。

$300換來的小奢華—-香港美酒佳餚巡禮

實不相瞞,對於品酒,我只是略有經驗,那些品酒術語,什麼丹寧、回味、酒體或辛辣等等一大堆,我都只是知其名不大知其意。 但正所謂「貴有貴派頭、平有平享受」,一杯在手、來點芝士或麵包小吃,再加上三五知己一起把酒言歡,便可謂我的人生一大樂事,這小小的奢華,卻能換來生活上大大的幸福感,何樂而不為? 這已是香港旅遊發展局第二屆主辦的「香港美酒佳餚巡禮」,聽聞上屆於三天內便吸人了過7萬人次入場,更被著名財經雜誌Forbes旗下的旅遊網站Forbes Traveler網站,選為全球十大美酒佳餚節目之一,一出手便揚威海外,果真犀飛利也。 去年我走寶了,今回我在10月28號開幕禮那天晚上便第一時間搶先入場,場地依然是環抱維多利亞海港美景的西九龍海濱長廊,摸著酒杯,面前就是如此美景,酒未醉我,我已陶醉於如此良辰美景。 據悉今年場地面積大了四成,品佳釀嚐美食的攤位多達230個,大場面仿如「賓虛」,各攤位有用美食的「香薰」攻勢,有用珍藏美酒「晒冷」的陣勢,向所有來賓主動展開搶客強攻,甫一進場,我真的不知從那裡開始。 無需入場費,我手上拿著的那個只需付出港幣$300的尊尚品酒證,除了獲贈了Stölzle酒杯一隻外,更可品嘗5杯美酒及5客美食,認真是大件夾抵喝/吃。 場面最墟堪的,可謂引來了不少慕名而來的酒痴的「尊尚名酒專區」,但我反而主攻外圍較冷清而又是由外國人主理的攤位,那裡既不用和人家擠,又隨時有機會與酒莊的話事人閒聊兩句,悠閒一點,才是真享受。 執筆之時,「香港美酒佳餚巡禮」雖然只剩下一天半的時間,但我仍想向大家推介一下,皆因這幾天來香港的天氣微涼爽朗,最適合進行如此戶外活動。 天公如此做美,錯過了是罪過。

為成年人而設的主題樂園—-花花公子俱樂部

有點覺得,所有東西都像是事先有預謀的。 話說我在10月10日星期日下午,一邊嘆下午茶,一邊拜讀了Playboy創辦人Hugh Hefner在Wall Street Journal旅遊版的特約專欄,轉過頭來,我便於翌日收到公關公司的邀請,請我和我的太太於10月15日星期五晚到澳門金沙酒店一遊,參加Playboy Club Macau(澳門花花公子俱樂部)的Bunny Hunt Pool Party(“兔女郎大募集”泳池派對)。 星期六,回到家裡仍意猶未盡,正打算寫這篇遊記的同時,居然又在翌日10月17日星期日晚,湊巧打開CNBC頻道準備收看其節目Titans時,這一集又居然輪到Hugh Hefner的個人特輯。 還有,我由第一季追到第四季,連他們的Blog及微博也不放過的美劇Mad Men,剛播完的第10集,內裡情節,又赫然與Playboy Club有關。 就是這樣,這個多禮拜來,我一直懷疑,一如電影Inception內的情節般,我是否被Hugh Hefner將他的Playboy logo植入了我的潛意識,揮之不去。 所以,不要怪我一連寫了三篇Hugh Hefner的故事,那其實是我的潛意識驅使我寫的。 說回星期日晚看CNBC的Titans時,聽節目主持人說,曾有Newsweek的專欄作家形容,Playboy Club 就活像是成人版的迪士尼樂園 “Disneyland for adults”,Hugh Hefner嘛,他正好就是Walt Disney的相反詞。 如此啜核形容,簡直就像是把Playboy譽為天使與魔鬼的混合體。 的而且確,Playboy Club是一個專為成年人而設的主題樂園,1960年,Hugh Hefner在美國芝加哥開設了他第一家的Playboy Club,去年剛好就是她的50週年。 在全盛時期,Playboy Club在全球曾一度有超過30家分店,上圖這枚只屬尊貴會員擁有的Playboy Club Key,更成為無數男士夢寐以求的囊中物。 不要以為這是一個男人專享的天地,事實上,Playboy Club的常客,亦不乏娛樂圈中男女名人,Wood Allen、Bette Midler、Bill Cosby、Ray Charles、Bob Hope、Liza Minnelli及Cher等,不論男女,都曾於Playboy Club中夜夜笙歌。 一如迪士尼樂園中要有米奇老鼠,Playboy Club中不可或缺的,當然就是善解人意,擅於交際的兔女郎。 正在籌備得如火如荼,即將於2010年11月開幕的Playboy Club Macau,於上個週末,便在澳門金沙酒店舉行了「兔女郎大募集」。 為了隆重其事,有關方面,更特別從美國Playboy Club Las Vegas …

為成年人而設的主題樂園—-花花公子俱樂部 Read More »

Out of Sight

據說此動畫短片,除了熱爆台灣,也在日本引起關注。 雖說此動畫中富幻想力的童真韻味,甚有宮崎駿爺爺的影子,但其水彩繪畫配合手繪的筆觸,很是動人,音樂也配合得實在出色,是有靈魂的作品。 對呀,但凡創作都需要有靈魂,先有了靈魂,才能打動別人。 奉勸各位朋友,千萬不要那麼缺德,將結果告知未看的朋友。 也千萬不要看人家的評論(除了我這個以外),看罷整支短片,我保證你的內心會牽起絲絲暖意,或換來一陣會心微笑。 「世界並不完美,但當你總看到人家看不到的美好,人生,也可以活得很完美。」 YouTube高清版 國內朋友可看YouKu版。

各位主辦單位,多謝你不再致送紀念品來多謝我。

因為工作關係,我經常會被邀出席不同的講座作演說,又或者是擔任些業界獎項的評審。 可能這些活動都是義務性質,所以,主辦單位都一定會有一個致送嘉賓紀念品的環節,算是表達點點謝意吧。 但其實,我是真的很討厭接收這些紀念品的,愈大件,我愈憎。 恕我可能有點偏見,因為,我覺得十居其九的所謂致謝紀念品,都是讓主辦單位可以不用腦便對嘉賓好歹有個交代(通常都是公司小秘代勞),兼且來張握手照或大合照時的道具而已,是一項怎樣看也不甚有誠意兼極不環保的舉動,既然如此,哎喲,來聲多謝,心照就算。 可能我不是開診所更不是區議員,所以真的不需要這類感謝狀或紀念品,用來粉飾我的辦公室吧。更何況,我從來亦真的無收過一件稍為可以「見得下人」的紀念品,想要放也不放不下。 我曾公開向某主辦單位要求,以後可以省回送我的紀念品,又或者,拿那一百幾十送給樂施會或公益金,或更好的是,幫我請那位在街口執紙皮箱的婆婆飲茶,連行政手續也省回。 後來,那個主辦單位雖然從善如流,但後來還是要把捐款收條表了在相框,我想,到頭來,大家都還是要有件道具來拍照。 今早我正在清除辦公室內的這類紀念品垃圾,我開始暗地裡決定,要將其中幾個主辦單位列入黑名單,以後逢請必不到。 其餘的主辦單位大哥大姐,我先要搶閘說聲多謝,多謝你不再致送紀念品來多謝我。 真心代表地球多謝你。

潮熊熊抱Coke Zero

皆因我為人節儉(查實是孤寒),本來,對那些什麼潮牌,我一概沒甚興趣,但某天,當我手上拿起一罐新近的特別版Coke Zero,發覺罐上那隻樣衰衰、幪著眼、抱著另一頭小熊和一支電結他的啤啤熊插圖時,我便按奈不住,開始為此卡通公仔進行網上人肉搜尋大起底。 多得MILK誌帶來的潮流養份,UNDERCOVER這日本裏原宿我沒理由未聽過,其主腦人高橋盾(Jun Takahashi)我也略有所聞,只知道他向來喜愛黑底反白的「潮配」(你睇你睇,佢著衫真係得呢兩隻色),所以,找他來為原本也黑墨墨的Coke Zero設計限量版汽水罐,本來已事半工倍,經我明查暗訪下,發覺除了此罐,原來還有下文。 請得起高橋盾這位潮人設計師,你覺得Coca-Cola會就這樣便宜了他?不叫他起碼交底四五件設計品,根本無可能讓他過關,於是乎,大家就見到以上這一批Coca-Cola Zero® x UNDERCOVER的潮流精品。 本身也酷愛音樂的高橋盾,特別設計了這頭名為Blind Fold Bear的抱抱結他啤啤熊,配合”Zero Makes Noise”這概念,除了限量版Coke Zero罐外,還設計了牛仔褲、iPhone套(不用擔心,有齊iPhone 3G和 4)、Tote Bag和短袖TEE等等精品潮物,當然,設計一律是高橋盾最愛的黑底反白。 有換購了Tote Bag的朋友對其質量讚不絕口,更說絕非東甩潮誌近期那些免費附送的潮流「贈品」可比擬(當然,人家話明免費,還可以要求什麼呢?)。 我第一眼就看中了那件黑TEE,所以實不相瞞,執筆之前,我其實老早已使「橫手」,威逼去了可樂上班的舊同事,特別幫我預留了一件(但其實我個個月已有進貢啦,家中雪櫃最少買定半打Coke Zero),其他朋友若果有興趣的話,就可以參考以下換購方法。 奉勸各位,國慶在即,換購快手! 由即日起至10月17日,只要你在各大超市或便利店,購買Coke Zero產品滿港幣25元,就可以憑收據到UNDERCOVER專門店換購。 Coca-Cola Zero® x UNDERCOVER主題專門店 地址:柴灣嘉業街18號B座地下11號舖 電話:2881 8002

來生不做蘋果人

上星期,我在e-Zone出了這篇文,很多朋友只讀標題,所以在Facebook、MSN一見我就開始罵,說我為人如此虛偽相煎何太急云云。 哈哈,罵還罵,但勞煩大家將全文讀完才罵吧。蘋果人,我才不怕你們罵的。 「最憎蘋果人。」那管你e-Zone老編出了個Apple to Apple還是Apple to Orange的規格比較表,清楚列明iPhone規格中,幾乎每一項也遠不及其他品牌手機,兼且每次推出新型號時,通常又問題多多,最近的天線門事件東窗事發,依然死不認錯,送塊藥水膠布給你止痛就當了事,仿如浩蕩皇恩,小學生也知道這是「屈機」事件。轉過頭來,你們這些蘋果人已討論著何時會有行貨出售,還要心大心細不知應買黑色還是白色好。 「唉,可悲!」 那個iPad嗎?更無聊,連Flash也播放不到,說什麼這是隨身多媒體閱讀及網絡瀏覽器?你還要句句將軍人家Adobe,什麼?人家的做的軟件沒有娘親生出來的嗎?還有眾多學了這麼多年Flash要靠寫Flash幹活的朋友們,你怎麼可一句「不支援」就勒令人家要職業再培訓?但大家還未罵完,iPad代理商登個全版廣告說這星期五早上十時有售,連賣什麼也不用說,你們這一眾蘋果人又自動乖乖地去排隊,甘心被人當免費宣傳佈景板。所謂的蘋果「潮人」或者「人潮」不單是個現象,簡直是個異象。 「唉,笨獃!」 你永遠只會聽到有人自稱什麼蘋果人Mac人,但你聽過有人會這麼囂張,叫自己做Dell人或者三星人嗎?我還未罵完,蘋果人你實在太傲慢,你看,人家HP明明真金白銀贊助了電影Sex & The City 2內的角色Carrie,她居然明顯在整齣電影或甚至在廣告中,左閃右避生怕被人看到她在用HP,不要說電影了,她從前在電視版中,不是幾乎集集也與大大隻Logo的蘋果電腦出雙入對嗎?莫非做蘋果人才馨香一點?Carrie你怎可讓人家HP這個真命天子沒名沒份? 「唉,卑劣!」 有人說蘋果是個宗教,我覺得這根本是個邪教。試問有多少個品牌的產品,能令消費者如此喪失理智不能自已?一旦晉身為蘋果人,不少人更仿如得道成仙,繼而加入宣道行列,見人Sell人見鬼Sell鬼,全力硬銷勸人轉會,非我族類者,一律看低幾線再加冷語冷言。有人奉上銀兩買你的產品後再為你免費傳教,狂熱宗教份子更會替你四出揶揄對手以至對手的用家或全家。 「唉,過份!」 我覺得最最最離奇的,還是有些蘋果人可以當玩Barbie般把玩蘋果產品,周不時會幫她換件新衫呀、加點飾物呀,找一間屋呀諸如此類。更甚者,他們會視其蘋果產品為出雙入對的好朋友,間中自言自語,與她促膝談心,不管是男女老幼,戀「蘋」程度皆各具特色各有千秋, 更令人不寒而慄的,是蘋果人會對此病態引以為傲。 「唉,心寒!」 「唉唷,你是不是有病,自己罵自己?」 站在我背後的另一個我,看著我正在用我心愛的MacBook Pro寫這篇文,同時又撫摸著左邊的iPhone右邊的iPad時如是說。

品牌故事—Nescafe + Espresso = Nespresso

說起Nestle(雀巢公司),很難你不會聯想起Nescafe(雀巢咖啡),這近乎已成了即溶咖啡代名詞的產品。 還記得多年前我到印度旅行,探望某位當地朋友時,他家裡的管家一見到我,便問我:「先生,要不要來一杯Nescafe?」(受英國文化影響,印度其實是一個以喝茶為主的國家,但見到外賓,這位朋友可能又刻意問我要不要喝杯咖啡) 當我看見他用高貴的銀器塘瓷茶具奉上一杯咖啡,同時又小心奕奕給我的咖啡倒入熱牛奶時,我還以為咖啡在印度真的是泛稱為Nescafe,但當我再問清楚,我才赫然醒悟,哦,原來那是如假包換的Nescafe雀巢即沖咖啡。 後來,在其他東南亞國家,我也有過類似體驗。「要不要來一杯Nescafe?」有點像廣告語,但其實卻真有其事,意思等同「要沖杯(即溶)咖啡給你嗎?」。 可見Nescafe是十分之普及化的產品,所以當大概十年前左右吧,當我聽聞Nescafe打算進佔高品位市場,推出了Nespresso這品牌,初時,我真的有點不以為然。 試想想,向來只有高檔品牌推出平民化的副線產品,擴大市場佔有,試問有多少個平民產品,能一登龍門入大雅之堂兼且走高級的小眾路線? 當然,這只是像我此等世俗人的膚淺看法,反而,高檔品牌出低檔副線,因而削弱自身品牌資產(Brand Equity)者大有人在,反之,不顧一切逆流而上,捨普羅市場走高檔小眾的,反而可能會打開天空,另闢新機。 不說你可能不知道,雀巢公司旗下有6,000多個以走大眾化市場為主的品牌,但這針對高品位小眾市場的Nespresso,卻是目前公司旗下最賺錢的品牌之一。 簡單來說,Nespresso這品牌名字就是Nescafe + Espresso這組合,享用Nespresso,你先要買一台Nespresso咖啡機,一般而言,最小巧的那個入門款式,大概二千多港幣,這其實已足夠一般家庭或辦公室使用。然後,你就可以隨個人口味,從他們16種口味的咖啡囊中,選出最合自己口味的。 基本上,沖泡一杯Nespresso的Espresso,毫無難度,只需加水和放入咖啡囊,按一個掣,半分鐘就弄好,真的是小學生也懂操作。 事實上,這隻懂得生金蛋的金雞,2009年的營業額為28億美元,而那些色彩繽紛的小咖啡囊,去年全球售出超過55億個,我最少也貢獻了300個以上吧。 這說明了什麼道理?小眾圈也有大市場也。 隨波逐流投入所謂兵家必爭之地,在最擠擁的市場爭佔所謂的市場佔有率,你會浪費更多彈藥,除非你是李嘉誠,有充裕資金和人家鬥到最後,成為少數生還者後你便可以一統江湖氣吞天下。 可現實狀況是,大部份品牌的結局,多半只會永遠淪為半紅不黑,甚至於此洪流中遭人淘汰。 在香港,Nespresso最初進入市場時,並未有如大部份品牌般大賣廣告,反而集中主打口碑行銷。專向老外較多的甲級辦公室埋手,搞試飲活動,有興趣者,更可安排免費借機試用一兩個月,但咖啡囊當然要自行購買。 然後,又開始在一些時尚生活店或書店一類的地方,擺其臨時展銷角落,繼續主打試飲。Nespresso那些小巧的咖啡機,設計十分精緻,放在時尚生活店如City’super一類的地方,絕配。 因為產品實在好得無話可說,試飲這招必然湊效。每次遇上,既吝嗇而又一直未拿得定主意的我,一定會試飲(起碼)一杯。 後來,我那位體貼的太太見狀,便在某年的聖誕,買了上面這個型號的一台Nespresso咖啡機給我做禮物。我相信,這也可能是很多朋友購買的小故事。 近年,Nespresso開始進駐一些高檔購物中心,開設所謂的Nespresso Boutique,售賣咖啡機、咖啡囊及其他配件,但依然貴精不貴多,在香港,便只有在ifc2及Elements的兩家。 我平均一至兩個月便會到ifc2那家進貢,補倉入貨他們的咖啡囊,我只需告訴我的電話號碼給Nespresso Boutique的店員,他/她便可以將我從前入貨的紀錄找出來,幫我照單執貨,十分方便。 當然,入貨期間,我通常又會行駛一下作為顧客的福利,「免費」試飲一下某某新口味的咖啡囊。事實上,Nespresso的咖啡囊平均只需$4-5一個(價錢因口味而異),但質素已媲美Cova,實在平宜。 算了,說得太多,人家可能會以為我收了Nespresso的稿費,但其實,我真的是一個每個月也奉上真金白銀,如假包換的忠實顧客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