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ral

復刻「回到未來」夢幻號球鞋

那些年,我們都在旺角波鞋街門口看球鞋,但只看不買。 正所謂「男孩愛球鞋」,畢竟唸書的時代不是每一個人都家境富裕,可以負擔得起為孩子買一雙他們心中夢幻號球鞋。 大品牌當然都深明此理,為了一圓當年小男孩的夢,每隔十多二十年,總有好幾款經典球鞋復刻再現,價價一般由數百至僅僅過千,是負擔得起的小奢華,讓當年望門只可望門輕歎的小男孩,今天終可彌補那個少年時代的小遺憾。 過去這些年來,三葉草adidas就一直令我等當年的窮小子,圓了不知多少個美夢。復刻的經典球鞋,不斷輪迴再世,好像永遠出不完。 另一邊廂,Nike當然也不甘示弱,兼且更懂得借經典搞品牌營銷之道,最近的復刻經典,更絕對是夢幻中的經典,因為,這是一雙從來沒有在現實世界中出現過的球鞋。 1989年推出的電影「回到未來II」,劇中男主角邁克爾.J.福克斯,為了拯救他未來的兒子,乘時光機去到2015年的未來世界。其中經典一幕,就是Michael J. Fox穿上了一雙不用繫鞋帶,只需按一個電子感應鍵,便會自動調節鬆緊的Nike球鞋,這雙球鞋還有閃燈,並用上了像太空衣的物料製作,酷得非比尋常。 想當年,相信不少男孩都在電影院裡看得雙目發光, 並一廂情願地,希冀Nike真的會推出這一雙球鞋。事隔二十二年,這一雙夢幻號球鞋的真身終於出現,但它卻有非常任務在身。 事實上,這位當年在「回到未來」電影系列中硼硼跳跳的傻小子Michael J. Fox,1991年被診斷患上帕金森氏症,由於病情日益嚴重,直至1998年將病情公開後,他開始半退出演藝圈,同時,卻成立了一項資助帕金森氏症治療研究的慈善基金,並且身體力行,到處進行遊說,喚起各界關注。 Nike其實於去年早漏出風聲,已將當年電影內這雙球鞋的設計專利註冊,到了最近,更正式宣佈生產了1,500雙限量版「回到未來II」球鞋,取名為2011 Nike Air Mag,並放了在網站eBay上拍賣發售。所有收入,都會撥入Michael J. Fox的慈善基金,而Google創辦人之一的Sergey Brin,更會按所籌得善款數字,如數捐出同等金額。 據說投標價平均由3,500至10,000美元不等,也有說英國音樂人Tinie Tempah 出價37,500美元入手了一雙。暫時未見有最新善款數字的公佈,但相信Nike此舉已屬雙贏,既可以做慈善,亦有助宣傳品牌。 看過網上有關此球鞋的短片,造型沒錯是完全復刻了電影中的道具的,但電子感應自動索帶的未來科技尚沒有出現,LED閃燈亦只屬聊勝於無的「高科技」裝飾。雖則如此,看見此夢幻號球鞋的誕生,確實已令我輩的大男孩非常興奮,不知山寨版會否在淘寶出現? (原文刊登於Esquire中文網–時尚先生網專欄,本人是上文作者)

四眼‧跑鞋‧迷你裙

又到了跑步季節,又到了各大運動品牌宣傳新款跑鞋的時候。 今時今日,主流品牌大多會以贊助跑步賽事,又或者找個知名運動員或名人代言,除此之外,廣告都不外乎鬥款式鬥設計鬥科技,廣告人於是絞盡腦汁,刮肚搜肠,在想,究竟還可以鬥什麼? 日本創作總監說:我想通了,不如鬥鹹濕。 (老總不用擔心,我當然知道metroPOP是本入屋雜誌,以下內容不會含色情成份。) 可能是文化差異的關係吧,日本人的創意,章法永遠是很難估計得到的。鬥鹹濕只是戲言,實質上,這一則廣告是以一個樂而不淫的手法,講述adidas running旗下的超輕跑鞋adizero的優勢。 優勢是什麼?就是超輕,輕得連廣告中的這位仁兄,一位長得絕對不像運動選手的綠短褲四眼仔(他有點像瘦版的Ian Wright),也能夠爆發驚人小宇宙。 請過來這邊的實驗室—adizero Lab看一看。先計算好所有反風阻反地深吸力等物理程式,然後,工作人員悉心把十多個穿上迷你裙半身模特兒公仔,成一直線排好. 過程一絲不苟,細微如迷你裙離地面的高度,也要精確計算。 好,槍聲一響,開跑。四眼仔以一百米短跑的動作,一個箭步,飛奔掠過這十多個半身模特兒公仔。速度實在太快,慢動作重播,見四眼仔每掠過一條迷你裙,產生恰好的風力,令裙底春光隨即乍現,連關過關,像葉問師傅一樣,中中中。 最後一關,由日本寫真女優黒澤由莉加真人示範,裙底春光再現(咳咳,不好意思),擋也擋不住,All Light All Fast的adizero,果然名不虛傳。 高科技的adizero,對決無科技的迷你裙,強弱懸殊,前者當然旗開得勝。但我想知道,這則廣告,最後又能否贏得消費者的歡心? 拜託adidas香港的客戶,千萬不要把這日本廣告拿來香港播,我等電車男當然會看得眉飛色舞,但在中環ifc上班到PURE做Gym的那一班女強人,不僅會向廣管局投訴,更隨時會拿着你對家的Nike關刀來劈你的,你最好考慮清楚。 (原文刊登在筆者於MetroPop週刊的「廣是廣非」專欄,本網誌版稍作修改)

幸福的阿貞

怎樣才可找到幸福? 很多年前,拜讀過達賴喇嘛撰寫的《幸福的藝術》(The Art of Happiness),雖找不到完美的答案,卻找到不少啟發,一直銘記在心。 較早前,我和另一位博客朋友老占,在一個與網友一起搞的工作生活分享聚會中,也是環繞在這個主題上,獲益良多。 英語中Happy這個字,按字面可解作「快樂」,但在英語世界,還有「幸福」這層次。而「幸福」與「快樂」其實又是息息相關,能夠不斷找到生活中的幸福感,人,自然會快樂。 當然,我不會像唐司長一樣,叫大家去學李嘉誠先生,因為每個人所行的路都不一樣。 以一個成功人士作榜樣,來勸香港的勞苦大眾不要太多怨氣,這更是填鴨式教育下所謂的winning formula的邏輯,是否事業有成賺多點錢就會開心一點少點怨氣? 幸福,從來就不應單純建立在物質世界之上。 其實,只要多加發掘,你就會留意到,幸福其實一直都在我們身邊,但可是呢,幸福這東西,如果你不去找她,她總又會躲起來,十分佻皮。 蘇樺偉這個名字,即使你不是劉德華的歌迷,相信也可能聽過,但你可知道他母親的名字?這位人稱蘇媽媽的偉大母親,叫阿貞。 她廿六歲那年,把蘇樺偉帶到這個世界來,棉乾絮濕把兒子養育成人,驀然回首,人家眼中她所受的折騰,其實卻充滿幸福感。 當這個年頭的廣告,大都要忙着在數十秒內,說服我們其產品之專利配方如何功效宏大細細粒容易食藥到病除不含副作用麻煩果邊出收銀機俾錢,這則廣告卻旨在與香港人互勉。 當然,廣告最終販賣的,畢竟還是品牌形象,但此舉卻足已令我這等小市民,對幸福醫藥這品牌肅然起敬。 各位特首候選人,我衷心希望你們會看看這廣告。 我相信大部份對目前社會不滿的香港人,他們最渴求的其實都不是那六千元,我們都是像廣告中的阿貞一樣,只希望活得更有尊嚴,更繁榮的社會,不見得會令大家更幸福的,你們聽到嗎? (原文刊登在筆者於MetroPop週刊的「廣是廣非」專欄,本網誌版稍作修改)

一Click改變命運?

政府做過不少反盜版宣傳,相信我們都見過不少。 但一般而言,做廣告的那一方都會太急於進行國民教育,將侵犯版權人士描繪成十惡不赦,教育意味過濃,反而弄巧成拙,換來的反應通常只有「唓」一聲。 是咁的,既然用得盜版,這些朋友或多或少都有點反叛。哦,你兇我嗎?我就更偏要盜給你看! Microsoft微軟是我們公司的客戶,較早前,他們正好委託我們公司為其製作一個反盜版廣告,針對的是中小企老闆,就客戶要求,廣告需要帶出一個訊息,就是「使用盜版軟件可能導致入獄」。 我們再三思量,覺得如果這樣地直接地說的話,可能又會吃力不討好,於是,我們找了另一個角度來看同一件事,只想帶出一個簡單訊息,就是「用盜版軟件其實好鬼煩」。 不是嗎?那些什麼電腦病毒已是家常便飯,更煩的,就是你不知在那裡抄回來的軟件密碼(序號),你滿以為做了過海神仙,誰不知你的密碼,隨時又會神推鬼㧬,在重要關頭變成死碼,死完一個又一個。 還有還有,間中你又可能會為了套取密碼,讓電腦在不知不覺間,被黑客植入木馬病毒。 由於客戶希望可突出「用盜版軟件可導致入獄」這訊息,好吧,既然監始終是要坐的,我們便索性將整個故事在發生在監獄內,故事的主人翁,一名因盜版罪入獄的中小企老闆(特別鳴謝新城DJ阿Bob演出)一開始已經在監獄內,但他仍然深深不忿,認為用盜版軟件只是小事一樁,於是,他千方百計要去逃獄。 只可惜,他逃獄的方法,其實都是與盜版有關,於是他便頻頻出事,逃來逃去,都繼續被困在這個無間囚牢,非常惹笑,你大概可視這為美劇Prison Break加電影Inception的惡搞版吧。 我們將這部名為「逃夢空間」的迷你電影放了上YouTube,在逃獄過程不同的人生交叉點上,你要在為主角作出選擇,然後又會衍生多個不同結局的分歧路線,增加與觀眾的互動和趣味性。 在YouTube上做互動短片,是近年的一大趨勢,香港也曾經有像「宅男最後的120小時」這成功的草根作品,「逃夢空間」這互動網上劇場,手法絕非首創,但平台是死的,執行手法也是死的,最重要,還是如何能夠以最接近消費者的語言進行溝通,而不是把自己想對消費者所說的話,硬生生逼他們聽。 很多廣告客戶口口聲聲都會說要如何教育消費者,多謝微軟這明白事理的客戶,明明是叫我們做教育電視的,哈,最後居然又讓我們拍了這套反斗網上劇場,希望我不是只在「逃夢空間」。 (原文刊登在筆者於MetroPop週刊的「廣是廣非」專欄,本網誌版稍作修改) 伸延閱讀:以身試法的互動體驗:反盜版網上劇場《逃夢空間》

沙灘當畫板,全球最大型「逐格動畫」。

你有看過「超級無敵掌門狗」(Wallace and Gromit)嗎? 如果你和我一樣,都是這系列動畫的粉絲的話,都可能會聽過「阿德曼」(Aardman Animations)這家英國動畫公司了,事實上,他們可能是全世界做這類 「逐格動畫」(Stop-motion Animation)做得最出色兼又最有熱誠的製作公司。 基本上,顧名思義,「逐格動畫」就是要以每格菲林為一個鏡頭的圖片為單位,將物件逐少逐少地移動,然後將每格圖片串連,「逐格」製作成一般一秒合共25至30格的影片(有時不止這個數目)。可以想像得到,若果要把動作做得流暢之餘又栩栩如生,絕對是超高難度,少一點超乎常人的耐性也不可(有朋友也說,這個過程極之自閉)。 事實上,活躍於製作動畫長片前,「阿德曼」動畫一直也活躍於英國廣告界,而且出名慢功出細貨。較早前,他們便為Nokia製作了一支號稱史上最微細的「逐格動畫」,該片以一台具有1,200萬像素蔡司鏡頭的Nokia N8手機作「攝影機」,配合一套顯微鏡進行拍攝,令不少動畫愛好者都嘖嘖稱奇。 最近「阿德曼」動畫再下一城,又要挑戰健力士紀錄。 較早前,在南威爾士(South Wales)的海灘一隅,以 11,000平方英尺的沙灘作畫板,用大型吊機車當作相機腳架,並一口氣使用了三部Nokia N8手機,於36米居高臨下進行拍攝,製作了這個號稱全球最巨型的「逐格動畫」。 這部「逐格動畫」名為Gulp,內容描述一名漁夫的捕魚小故事,一貫「阿德曼」短片的作風,簡單得來,卻像老夫子的四格漫畫一樣——–耐人尋味。 雖然片長僅有78秒。拍攝時間卻長達7天,除了「阿德曼」動畫的工作人員外,也動用了30位藝術學院的學生,在沙灘上進行「逐格動畫」的沙繪,試想像,他們每天要與潮汐漲退角力,對於這些製作人員來說,既考體力,更考心力。 在YouTube看完這精彩短片,還在後頭的好戲,就是它的製作特輯。有些時候,一個有趣的製作故事,可能比一般所謂大製作的廣告片更有看頭。 原來,賣手機的廣告不一定要告訴你產品功能如何優秀,直接以產品做示範說故事,反而令消費者對品牌增添了多一分好感。 (原文刊登在筆者於MetroPop週刊的「廣是廣非」專欄,本網誌版稍作修改)

Jay-Z自傳逐頁貼通街

這雖然已經是去年年底時的作品,但我覺得仍然值得一談。 有關於Jay-Z,當然不用我多說了,他是當今美國R&B/Hip-Hop樂壇最紅的製作人,Beyoncé的夫婿,他那首與Alicia Keys合唱/RAP的Empire State of Mind,大家即使不懂Rap,聽到副歌部份,又真的很難不跟着唱”In New York…..”那一句吧(好了好了,不用唱給你旁邊的那位朋友聽,地鐵車廂內嚴禁高歌)。 是這樣的,Jay-Z於去年11月推出了一本名為Decoded自傳,作為樂壇教父,當然一定要有氣勢,但更要有創意,於是,Jay-Z與某個合作單位,展開了一連串非比尋常的宣傳活動。 那個合作單位叫bing,是Microsoft旗下的搜尋引擎,對慣性收視習以為常的香港朋友,可能不太熟悉,但在美國,bing的用戶增長速度,不俗。 趁新書出版的同時,Jay-Z作了一個頗大膽的嘗試,就是把他整本書內的每一頁,當作大型海報般張貼於英美兩地的不同角落,任由大家先睹為快。但更有趣的是,這不同頁數版面出現的所在地,絕非一般地方,而是與文中所講述的內容相關之地。 其中的地點,包括了某條小巷街角的外牆、某個籃球架上的籃板、某個酒點泳池的池底,某系列Gucci外套的衣履、某一支放在櫥窗內的結他之外殼、某一台停泊於某條街道上的房車車身,或甚至是,某家快餐店內的食物盤及漢堡包包裝餐紙等等。工程之浩大,可想而知,這個不是創舉是什麼? 感覺上,這有點像「蘇菲的世界」小說內的某一幕,話說蘇菲的爸爸在四周好些出人意表的地方,留下一些文字線索,讓蘇菲一一解碼和追尋。但Jay-Z更毒,他索性將他新書的整頁內文,一一印在這些匪夷所思的地方上,明明是公開展示了,兼且任人閱讀,但讀者打算要打書釘讀畢整本書的話,卻肯定是一項Mission Impossible。 好的,這個時候bing立即出動,透過一連30天在各大社交網站發放的提示,你就可以用bing的地圖搜尋,把你虛擬地帶到這些書頁出現的所在地,眼睛旅行,點擊幾下滑鼠就可以了。 我不知道Jay-Z這本自傳賣得好不好,但作為個人宣傳,成果真的非比尋常。活動過後,Jay-Z的facebook個人粉絲頁,增加了超過一百萬人,執筆之時,粉絲總數超過九百萬,比全香港人口還要多。 (原文刊登在筆者於MetroPop週刊的「廣是廣非」專欄,本網誌版稍作修改)

網絡世界,在乎你創塑。

我得承認,我這份人比較眼淺,明明看的是廣告,明明看的是人家在做產品示範,看在我眼裡,因為內容真摰感人,兩支短片,每支一分三十秒,看罷,眼裡居然有點淚光。 說的是Google Chrome 最新的系列宣傳片,主題是The web is what you make of it。即是說,網絡是一個充滿著無限可能性的世界,你想這個世界怎麼樣,是好是壞,工具就在你面前(當然大部份都由Google提供),你不需要是一個名人,你也不需要是一個電腦天才,一切只在乎你想如何去塑造。 第一支短片中,我聽到一個「給女兒的情書」的父親故事,由女兒出生開始,Daniel開始設立了一個專為她女兒Sophie而設的gmail電郵帳戶,每一天,他都把初為人父的心情點滴,以文字、圖片和短片紀錄下來,然後將這些他想說給女兒的話,寄到這個電郵,好讓有天當她成長後,能夠細閱這些郵件,父親對女兒的愛,溢於言表。此片沒有什麼華麗拍攝,更有點像家庭作業,但音樂文案都配合得天衣無縫,感人窩心,因為真實。 另一支短片,講述了It gets better活動的發起人Dan Savage,訴說他如何透過互聯網,發起了一場關注同性戀年輕人於校園被欺凌的社會運動,這不僅是一項良心呼籲,It gets better project 網站和YouTube頻道,更聚集了無數來自不同階層,由草根到超級名人,都紛紛向這些年輕人致送關懷訊息,以免感到孤獨無助的他/她們,進一步被社會邊緣化。 其實這系列故事還有兩支名人短片,第一位出場的是Lady Gaga,講及她如何透過互聯網,召集所有粉絲,一起參與她的新MV演出,片中她稱大家為Little Monsters,而她自己就是Mother Monster。相對上面兩支感人短片,這一支來得較為商業化,但效果尚算不俗了,Gaga粉絲看後亦肯定會毛管戙。 另一位互聯網用戶,是一位在YouTube上名為kidrauhl的音樂小天才,他的網上音樂表演由當初只有小貓三四隻欣賞,到後來瘋狂熱爆,繼而被名音樂監製Usher賞識,之後到世界各地巡迴演出。他是誰?我還用說嗎? The web is what you make of it 不是什麼石破天驚的概念,印象中,兩年多前也看過Yahoo! “It’s You”的全球形象廣告,其實有點類似,但相對起來,因為以故事取勝,Google Chrome 這系列的廣告便顯得更為言之有物,更並非空洞地粉飾品牌形象,雖則平實,更見高章。 (原文刊登在筆者於MetroPop週刊的「廣是廣非」專欄,本網誌版稍作修改)

為「好奇貓」而設的iPad遊戲

話說小時候剛學到「好奇心殺死貓」Curiosity killed the cat這諺語,少不更事的我一直不明所以,心裡暗問為何不是「好奇心殺死狗」又或者是「好奇心殺死鳥」? 後來與好幾頭家貓相處過,終於明白箇中奧妙,世上的確有無數好奇諸事的八公八婆,但說到膽敢以身試法為好奇不怕掉命的亡命之途,就真的可能只有「好奇貓」,正如名貓評人文地貓話齋:「貓咪祖先查實來自另一個星球」。 我不肯定貓咪是否真的是被派來地球監視我們的外太空生物,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們地星人卻喜歡以觀察貓咪行為作樂。 好奇心未必會殺死貓,但好奇心卻足以玩死貓,看見平日高傲的小貓被愚弄,娛樂性實在又是最豐富(寫到這裡,我有點擔心會被愛護動物協會投訴)。 話說iPad於去年面世,湧現了大量軟件開發商,製作針對成年人的多款觸控遊戲之餘,當然也愛屋及烏,紛紛推出多款由3歲到80歲也會一玩上癮的手感觸控遊戲,實行一家大細也要中蘋果毒。 最近,iPad軟件開發商更連小動物也不放過,基於平版電腦的手感觸控特性,剛好與下下愛動手不動口的「好奇貓」不謀而合,於是便有好些專為貓咪製作的iPad遊戲出現。 聰明的廣告商,專生產貓糧的品牌Friskies,立即看準機會,趁iPad2剛推出,Android亦有太批平版電腦排隊登場,於是便一口氣推出了三款專為小貓設計的「爪」感觸控遊戲,包括了一)貓咪開心魚塘;二)貓咪滋味尋寶圖;三)貓咪雜錦滋味派對。 這批遊戲還煞有介事地,說明都是經過專家研究真貓臨床實驗,保證能夠令你的貓咪玩得樂透半天,累得不會再打擾你。 品牌透過iPhone或iPad等一類的平台,製作遊戲或實用軟件來增加品牌的認知與好感度,相信在今年會繼續成為大熱。 但Friskies這個專為貓咪而設的遊戲,我雖然未有機會找一頭真貓來作試game後評測,單是綽頭,我覺得Friskies今回已經贏了漂亮一仗,至於這三款遊戲是否實用好玩?真的是貓才知道。 (原文刊登在筆者於MetroPop週刊的「廣是廣非」專欄,本網誌版稍作修改)

洗滌心靈的「森の木琴」

事有湊巧,日本311大地震前一天(即3月10日),這支影片給上傳到YouTube。一場無情的天災,讓這支製作再美妙的廣告片,都難以提起大家的注意。 但傷痛過後,到了差不多3月尾,這支題為「森の木琴」的網絡影片,開始引起不少外國傳媒注意,然後被迅速廣傳,其中包括美國的New York Times和CBS網站。 「森の木琴」這名字,本身已具有典型的日本文藝氣息,影片中,你會先見到一片綠意盎然的森林,然後你會隱約地聽到流水的淙淙、蟋蟀的瞿瞿、鳥兒的啾啾、然後又有工作人員及斑鹿踏在柔軟草地上的唰唰作響等;呼吸到這些林中天籟的靜謐之音,你又會聽到一首用木琴彈奏的巴哈清唱曲,梆梆梆梆地徐徐響起,此旋律大家都可能早耳熟能詳,是的,那正好是Cantata no.147 “Jesus, Joy of Man’s Desiring”。 但這台木琴亦非同少可,它由多片小木塊砌成,每一片木塊擔綱一個音符,每片平均分佈在一個沿山坡而建的台階,傾斜度大概是20度左右,當一顆乒乓小木球拾級而下,叮咚叮咚落在每一片木塊上,敲打下一顆清脆音符,純粹依靠地深吸力,便讓乒乓小木球奏出這巴哈清唱曲的優美旋律。節奏計算相當精確,跌宕有致,更厲害之處,就連顫音(Trill)也能成功奏出,真的令人嘆為觀止。 一曲既終,這顆音樂乒乓球,最後叮咚叮咚地乖乖坐落在一具外型像扁豆的手機旁邊,產品名為Touch Wood,原來是日本DoCoMo為支持2011年聯合國國際森林年而製作的木製手機,材料是源自為保養森林所砍伐得來間伐材*,一種名為「四万十」的檜木,循環再造並經過特別處理後,每台手機的外殼,更會散發著微微的柏樹香薰,每一台手機紋理,都是獨一無二,限量1萬5千台。 (*什麼是間伐材呢?若森林中樹木過於茂密,便反而會影響樹木生長,令樹根抓得不夠深,因而會形成如水石流這類的天災,進行間伐活動,就是要保護森林,間伐所得的木材,就稱之為間伐材。) 這類經常用來破什麼什麼健力士紀錄的骨牌秀,其實早有被Honda用來製作廣告片的前科,但今回將場景設定在大自然環境中,骨牌秀變成音樂秀,感覺卻又是令人如沐春風,洗滌心靈。真想知道,此手機的鈴聲,會否也是如此動聽? (原文刊登在筆者於MetroPop週刊的「廣是廣非」專欄,本網誌版稍作修改)  

假如我是真的—網上瘋傳的憤怒鳥國家地理雜誌封面

最先在朋友的facebook見到這張沒有註明出處的圖片,上National Geographic的官網搜尋一下,完全未見其蹤影,期間亦發現了石先生的相關網誌。 幾乎可以肯定,這張近日在網上被人瘋傳的憤怒鳥真身圖片,大多數是改圖的惡搞而已,與National Geographic的四月號封面無關,所以,在報攤買不到的話,也請不要拿著這張圖去雜誌社投訴買不到。 至於這惡搞背後的動機是什麼?會否是電影宣傳的綽頭?還是民間自發的高登改圖? 如果真的是病毒營銷(Viral Marketing),這個玩笑其實真的開得不錯,當然,我更希望,National Geographic會陪他們一起癲就更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