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觀點

來吧,高達幫你泡合味道杯麵!

我有幾個死穴,第一個當然係我老婆,這個幾乎係朋友都知道,另一個連我老婆也知道的,就是高達。 這個30秒的電視廣告,我看得血脈沸騰,完全嫌短,最初還以為是15秒。 旭日初升,地面上有一杯剛剛泡好的合味道杯麵,好似太陽咁溫暖。 在地面上蹲著的高達,雄糾糾地緩緩屹立起來,見他右手執著一熱水煲,哦,原來剛才那杯合味道杯麵就是他泡的! 果然是日本的國民杯麵呢,可以動用到高達來加水泡麵。 太興奮,連看了三次。 這就是電視廣告的魅力、感染力,是很難用什麼艱深的marketing理論解釋的。 BOIL JAPAN! 日本加水,加熱水!!!

來吧,高達幫你泡合味道杯麵! Read More »

Jay-Z自傳逐頁貼通街

這雖然已經是去年年底時的作品,但我覺得仍然值得一談。 有關於Jay-Z,當然不用我多說了,他是當今美國R&B/Hip-Hop樂壇最紅的製作人,Beyoncé的夫婿,他那首與Alicia Keys合唱/RAP的Empire State of Mind,大家即使不懂Rap,聽到副歌部份,又真的很難不跟着唱”In New York…..”那一句吧(好了好了,不用唱給你旁邊的那位朋友聽,地鐵車廂內嚴禁高歌)。 是這樣的,Jay-Z於去年11月推出了一本名為Decoded自傳,作為樂壇教父,當然一定要有氣勢,但更要有創意,於是,Jay-Z與某個合作單位,展開了一連串非比尋常的宣傳活動。 那個合作單位叫bing,是Microsoft旗下的搜尋引擎,對慣性收視習以為常的香港朋友,可能不太熟悉,但在美國,bing的用戶增長速度,不俗。 趁新書出版的同時,Jay-Z作了一個頗大膽的嘗試,就是把他整本書內的每一頁,當作大型海報般張貼於英美兩地的不同角落,任由大家先睹為快。但更有趣的是,這不同頁數版面出現的所在地,絕非一般地方,而是與文中所講述的內容相關之地。 其中的地點,包括了某條小巷街角的外牆、某個籃球架上的籃板、某個酒點泳池的池底,某系列Gucci外套的衣履、某一支放在櫥窗內的結他之外殼、某一台停泊於某條街道上的房車車身,或甚至是,某家快餐店內的食物盤及漢堡包包裝餐紙等等。工程之浩大,可想而知,這個不是創舉是什麼? 感覺上,這有點像「蘇菲的世界」小說內的某一幕,話說蘇菲的爸爸在四周好些出人意表的地方,留下一些文字線索,讓蘇菲一一解碼和追尋。但Jay-Z更毒,他索性將他新書的整頁內文,一一印在這些匪夷所思的地方上,明明是公開展示了,兼且任人閱讀,但讀者打算要打書釘讀畢整本書的話,卻肯定是一項Mission Impossible。 好的,這個時候bing立即出動,透過一連30天在各大社交網站發放的提示,你就可以用bing的地圖搜尋,把你虛擬地帶到這些書頁出現的所在地,眼睛旅行,點擊幾下滑鼠就可以了。 我不知道Jay-Z這本自傳賣得好不好,但作為個人宣傳,成果真的非比尋常。活動過後,Jay-Z的facebook個人粉絲頁,增加了超過一百萬人,執筆之時,粉絲總數超過九百萬,比全香港人口還要多。 (原文刊登在筆者於MetroPop週刊的「廣是廣非」專欄,本網誌版稍作修改)

Jay-Z自傳逐頁貼通街 Read More »

網絡世界,在乎你創塑。

我得承認,我這份人比較眼淺,明明看的是廣告,明明看的是人家在做產品示範,看在我眼裡,因為內容真摰感人,兩支短片,每支一分三十秒,看罷,眼裡居然有點淚光。 說的是Google Chrome 最新的系列宣傳片,主題是The web is what you make of it。即是說,網絡是一個充滿著無限可能性的世界,你想這個世界怎麼樣,是好是壞,工具就在你面前(當然大部份都由Google提供),你不需要是一個名人,你也不需要是一個電腦天才,一切只在乎你想如何去塑造。 第一支短片中,我聽到一個「給女兒的情書」的父親故事,由女兒出生開始,Daniel開始設立了一個專為她女兒Sophie而設的gmail電郵帳戶,每一天,他都把初為人父的心情點滴,以文字、圖片和短片紀錄下來,然後將這些他想說給女兒的話,寄到這個電郵,好讓有天當她成長後,能夠細閱這些郵件,父親對女兒的愛,溢於言表。此片沒有什麼華麗拍攝,更有點像家庭作業,但音樂文案都配合得天衣無縫,感人窩心,因為真實。 另一支短片,講述了It gets better活動的發起人Dan Savage,訴說他如何透過互聯網,發起了一場關注同性戀年輕人於校園被欺凌的社會運動,這不僅是一項良心呼籲,It gets better project 網站和YouTube頻道,更聚集了無數來自不同階層,由草根到超級名人,都紛紛向這些年輕人致送關懷訊息,以免感到孤獨無助的他/她們,進一步被社會邊緣化。 其實這系列故事還有兩支名人短片,第一位出場的是Lady Gaga,講及她如何透過互聯網,召集所有粉絲,一起參與她的新MV演出,片中她稱大家為Little Monsters,而她自己就是Mother Monster。相對上面兩支感人短片,這一支來得較為商業化,但效果尚算不俗了,Gaga粉絲看後亦肯定會毛管戙。 另一位互聯網用戶,是一位在YouTube上名為kidrauhl的音樂小天才,他的網上音樂表演由當初只有小貓三四隻欣賞,到後來瘋狂熱爆,繼而被名音樂監製Usher賞識,之後到世界各地巡迴演出。他是誰?我還用說嗎? The web is what you make of it 不是什麼石破天驚的概念,印象中,兩年多前也看過Yahoo! “It’s You”的全球形象廣告,其實有點類似,但相對起來,因為以故事取勝,Google Chrome 這系列的廣告便顯得更為言之有物,更並非空洞地粉飾品牌形象,雖則平實,更見高章。 (原文刊登在筆者於MetroPop週刊的「廣是廣非」專欄,本網誌版稍作修改)

網絡世界,在乎你創塑。 Read More »

Nike+跑步運動社交化

有時我已搞不清楚,我究竟是為聽歌而跑步,還是為跑步而聽歌。 大概是四年前,我開始迷上Nike+這玩意,因為自己是用家,我除了對這產品情有獨鍾,我更欣賞此產品背後的營銷策略,所以,在我於HKU Space教授的一個品牌管理碩士課程中,過去幾年,我一直都以這案例,與同學討論Branded Utility這題目。 什麼是Branded Utility呢?就是品牌為消費者提供一些產品以外的功能性服務,這可能是與產品售後應用的有關服務、配套或副產品,藉以提高你的整個用戶體驗,品牌與消費者的關係,並非一次過的產品交易。 Nike+就是一個很成功的Branded Utility案例。你買了一對跑鞋回家,開始練習跑步,你只要有一部iPod Nano,再加上一塊藏於鞋墊下的小小電子配件,你就可以一邊聽歌,一邊在沿途有聲音告訴你目前已跑了多少公里、燃燒了多少卡路里,以及平均速度如何等等有用資訊,回到家後,你可以將每次的跑步紀錄,上載到你的Nike+帳戶,進行圖表數據的分析和記錄。 可能因為我是一個Graph Geek,看見自己的努力成果變成圖表,我的腎上腺素激增。 最初Nike+只與iPod Nano溝通,但後來也發展到iPod Touch和iPhone之上。最新的Nike+真身,已簡化成為一個Nike+ GPS App,以GPS來記錄你的跑步數據,即是說,那管你穿的是不是Nike跑鞋,你也可以享用到Nike+全套跑步服務的Utility。 當然,到了這個什麼事情也要上facebook分享的年代,Nike+又可以讓你將你的紀錄公告天下,甚至是分享你的跑步路徑,或找朋友來為你打氣等等。一時間,跑步不再是一項獨行活動。 近年,製作iPhone或Android App,已成為不少廣告客戶的熱門宣傳手法之一,只不過,他們大部份都愛以硬銷的手法,把廣告硬植入這些App內,但Nike+的最大優點,就是以提高大家的跑步樂趣至上,先和你做個朋友,生意日後再談。是的,在這個App內,真的沒有任何產品推銷訊息,廣告更不在話下。 為了慶祝Nike+踏入第五個年頭,Nike+ GPS這本來賣$1.99美元的iPhone App,目前免費下載,我不知道這推廣會限定多久,但我覺得,這可能是比花錢賣廣告更有效的營銷手法,身邊不少非Nike跑鞋的用家,都對此App讚不絕口,間接地,Nike+將跑步文化,含蓄地騎劫了,這才是高招。 (原文刊登在筆者於MetroPop週刊的「廣是廣非」專欄,本網誌版稍作修改)

Nike+跑步運動社交化 Read More »

Rankin深邃美麗的時計眼

拍過不少MV,廣告片也有不少,但最廣為人知的,當然還是攝影。 說的是Rankin這位來自英國的鬼才攝影師,我真想知道,他的履歷表,要多少版才寫得完。 由音樂、電影、時尚界,以至是英國皇室成員政界風雲人物,幾乎你可以數得出的響鐺鐺第一線名字,都差不多一定在他的鏡頭下出現過。 我隨意在他的Wiki找到的名字,就包括了Britney Spears、Kate Moss、Kylie Minogue、Spice Girls、Madonna、David Bowie、 Björk、Juliette Binoche、Lily Allen、Kevin Spacey、The Rolling Stones 、Vivienne Westwood、Cate Blanchett、Damien Hirst、Queen Elizabeth II和Tony Blair。 就連英國BBC也來為他歌功頌德,2009 年,BBC FOUR製作了一套Seven Photographs that Changed Fashion系列的紀錄片,其中就包括了Rankin這位英國國寶級人馬。   此外,Rankin也涉獵出版界,他是時尚寶典Dazed & Confused雜誌的創辦人。 要注意,這並非一般幫品牌賣廣告的消費時尚雜誌,而是藝術風格前衛,有觀點,比人走前一步的時尚界報導。 你今天才流行的,他去年已經流行過了。看過這本,其他時尚雜誌,你都會覺得只是拾人牙慧。 所以,我真的很好奇,究竟SWATCH用了多少錢,才能請得起Rankin這位猛人,來為他們設計了這個系列的腕錶。 但也極有可能,Rankin接這個project,不是為了錢,而是為了做一些未做過的事情。 作為一位攝影師,Rankin最好奇的,就是模特兒眼裡背後隱藏的故事,究竟他的鏡頭能夠看得有多深邃。 Eyescapes 是Rankin於2007年的一個攝影展覽系列作品,圖片中你只見多個色彩斑斕的瞳孔,美麗得匪夷所思。 Rankin挑選了其中幾款Eyescapes,作為這系列SWATCH 腕錶的設計藍本,上圖的是限量版的禮盒裝。 SWATCH的公關公司任我挑選其中一款,我當然揀了我最喜歡的黑色,中間部份的Eyescapes,是紅銅色略帶金黃,帶點迷離效果,不知會否有催眠作用?那就要請教一下Fringe的Walter Bishop了。    

Rankin深邃美麗的時計眼 Read More »

快樂球場水上飄

我那個年代的小朋友,那管你是住屋村還是住半山,都幾乎一定踢過所謂的西瓜波(塑膠足球),那時一般都沒有正式的場地,總之一塊空地就是球場,兩個書包,一左一右就成為了龍門了。就算再簡陋也好,那裡有一班朋友做波友,那裡就是快樂球場。 快樂雖然未至於完全免費,但還只是不過一個幾毫。那個時候,大家總有着無窮的幻想力,腳上的白飯魚,感覺也可以像adidas波鞋。是的,幻想力,就是這個時候的快樂之源。 長大後,在物質愈來愈豐裕的生活中,卻赫然發現,這種幻想力反而已成為了奢侈,我們都變得愈來愈現實,客觀條件一不如意,在尋求解決方法之前,我們都會先預設了很多「如果可以有這麼樣我才可以成就那麼樣」,而不是去想一想「面前就是這麼樣,我還可以做到什麼?」客觀條件改變不了,第一件可以做亦其實是最容易做的事情,就是改變自己的看法。 較早前看了一個很有啟發性的故事,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話說在廿多年前,在泰國的班宜島(Koh Panyee),這個寸土難求的水鄉內,有一班不知天高地厚的小朋友,因為迷上足球,卻苦無場地,於是便一手一腳,找來了一些舊木版,架起了一個浮台來就都是足球場,雖然間中會被粗糙的木版刺到,盤球盤出界外便會跌到水裡,濕滑的浮台其實又搖晃不定,但他們卻玩得不亦樂乎。 心雄起來,開始要有大志,於是有人提議報名參賽,本來取笑他們的街坊叔伯婆嬸,原來老早被他們的熱誠打動,一一前來為他們打氣,更替他們準備好球衣球鞋,夾道歡送。 第一次參加正規比賽,本來戰戰兢兢,但卻漸漸發覺,當初惡劣的練習條件,反而造就了他們一身的好球技,輕功水上飄或甚至是赤腳香焦射球,都一一大派用場,就連龍門一下子間也覺得變大了易射了,於是他們連場報捷,最後打入了決賽。 賽果怎麼樣?就由大家自行發掘吧。這個故事,其實是真有其人,班宜島(Koh Panyee)足球隊,就是由這班不知天高地厚的小朋友於1986年組成,如今已是泰國南部最薄有名氣的冠軍足球隊之一。 而這支最近在網上廣傳,長達5分鐘的短片,則為泰國軍人銀行的企業形象廣告,主題是”Make THE Difference”,就是要鼓勵大家,即使是一個小小的信念,也可以成就大大的正面改變。 你的快樂球場在那裡? 那裡有好隊友,就在那裡。   (原文刊登在筆者於MetroPop週刊的「廣是廣非」專欄,本網誌版稍作修改)  

快樂球場水上飄 Read More »

為「好奇貓」而設的iPad遊戲

話說小時候剛學到「好奇心殺死貓」Curiosity killed the cat這諺語,少不更事的我一直不明所以,心裡暗問為何不是「好奇心殺死狗」又或者是「好奇心殺死鳥」? 後來與好幾頭家貓相處過,終於明白箇中奧妙,世上的確有無數好奇諸事的八公八婆,但說到膽敢以身試法為好奇不怕掉命的亡命之途,就真的可能只有「好奇貓」,正如名貓評人文地貓話齋:「貓咪祖先查實來自另一個星球」。 我不肯定貓咪是否真的是被派來地球監視我們的外太空生物,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們地星人卻喜歡以觀察貓咪行為作樂。 好奇心未必會殺死貓,但好奇心卻足以玩死貓,看見平日高傲的小貓被愚弄,娛樂性實在又是最豐富(寫到這裡,我有點擔心會被愛護動物協會投訴)。 話說iPad於去年面世,湧現了大量軟件開發商,製作針對成年人的多款觸控遊戲之餘,當然也愛屋及烏,紛紛推出多款由3歲到80歲也會一玩上癮的手感觸控遊戲,實行一家大細也要中蘋果毒。 最近,iPad軟件開發商更連小動物也不放過,基於平版電腦的手感觸控特性,剛好與下下愛動手不動口的「好奇貓」不謀而合,於是便有好些專為貓咪製作的iPad遊戲出現。 聰明的廣告商,專生產貓糧的品牌Friskies,立即看準機會,趁iPad2剛推出,Android亦有太批平版電腦排隊登場,於是便一口氣推出了三款專為小貓設計的「爪」感觸控遊戲,包括了一)貓咪開心魚塘;二)貓咪滋味尋寶圖;三)貓咪雜錦滋味派對。 這批遊戲還煞有介事地,說明都是經過專家研究真貓臨床實驗,保證能夠令你的貓咪玩得樂透半天,累得不會再打擾你。 品牌透過iPhone或iPad等一類的平台,製作遊戲或實用軟件來增加品牌的認知與好感度,相信在今年會繼續成為大熱。 但Friskies這個專為貓咪而設的遊戲,我雖然未有機會找一頭真貓來作試game後評測,單是綽頭,我覺得Friskies今回已經贏了漂亮一仗,至於這三款遊戲是否實用好玩?真的是貓才知道。 (原文刊登在筆者於MetroPop週刊的「廣是廣非」專欄,本網誌版稍作修改)

為「好奇貓」而設的iPad遊戲 Read More »

北村景子的最新SONY α NEX-C3廣告

剛推出的Sony NEX-C3新廣告,都係沿用NEX-3同一主題(Focus Your Love)、同一女主角(北村景子)、同一歌曲主唱(JUJU),但日本相機廣告好看在於product as hero得來都會教你看得舒服,有很多產品示範的位卻來得很自然。 當每個牌子的單鏡入門機廣告都以女性為主打,角色描寫都一模一樣地是有型有個性的獨行女生,北村景子這系列的廣告反而展現出另一種味道,是一種獨立得來卻溫柔的女性美,是alone而不是lonely。 NEX-C3號稱是全球最輕便的可換鏡頭相機,但我其實不介意稍重少許(少許好了),Sony麻煩快點出NEX-C5。

北村景子的最新SONY α NEX-C3廣告 Read More »

香港之巔Sky100

聽聞Sky100(天際100觀景台)啟幕後,一直想找個機會去一趟這全香港最高,全世界排名第四高的建築物,一嘗大地在我腳下這滋味。 上星期日,剛巧有個博客導賞團,於是二話不說,和太太一起馬上報名去也。 中間這柱圖騰,運用了投影效果,放送一個接一個的香港故事,讓遊客即使排隊時也有少許娛樂。 有點像動態版的清明上河圖,講述的卻是香江流金歲月的故事。 出發前,我們先繞過位於2樓的時光隧道,然後又見牆上有一個仿如動態版清明上河圖的投影裝置,上面記載了由十九世紀開始的香港歷史,動態栩栩如生,趣味盎然。 未出發先興奮,當然就是搭乘電梯,於60秒內,從地面到第100層這衝上雲宵的感覺。 抵達頂層後,發覺Sky100觀景台的面積比我想像中寬敞,據說有差不多3萬呎,可同時容納1,000人。 配備了AR(Augmented Reality)功能的觀景器,當日雖然天氣欠佳,但起碼可透過這東西一看晴天時的景象。 華燈初下,在迷濛煙雨間,還可一窺維港美景。 有關香港的趣聞趣事,可以透過這互動屏幕,信手拈來。 既然來到Sky100,當然要和這裡的吉祥物天仔來張合照。 可惜當日天不作美,整日也天陰陰雨濛濛,觀景台上,窗外能見度極低。 幸而在笑容可恭的導遊小姐悉心介紹下,起碼當日我們可對Sky100有進一步了解,場內亦有不少有趣的高科技導覽設施,以及多個設計可愛的Sky100吉祥物,提高整個場館的體驗趣味。 天色欠佳,難免有點兒未能盡興,所以看來,我一定要另外找一個天朗氣清的日子,再去一趟,真正感受一下,360度俯瞰全香港景色的震撼。 黃昏咸蛋黃,先約定你,找天與你一會,Sky100上不見不散。

香港之巔Sky100 Read More »

Burberry的魔法幻影時裝秀

兩個月前,當我聽聞英倫樂隊Keane即將前往北京出席Burberry舉行的花生騷,為求一票,我發散消息四出打聽,可惜最後都沒機會成行。 飲恨之餘,唯有求救於互聯網,家裡沒有3D立體眼鏡的我,4月13日晚上8:30,乖乖地坐在電腦面前,欣賞這活動的全球網上直播。 我對所謂的時裝時尚物一竅不通,對於花生騷,我亦是僅止於平日在電視最愛看的Project Runway真人秀,或甚至是一年一度的Victoria Secret花生騷。 但這次Burberry於北京舉行的花生騷卻引起我莫大的興趣,除了因為Keane樂隊的演出外,其實這更是一場集時音樂、時尚、美術,以及尖端數位科技的炫技秀,比廣告更廣告的品牌展示活動。 無數的雨傘,像漂流於半空中轉動中的齒輪,身穿Burberry經典Trench Coat的動畫模特兒,像Mary Poppins般張開雨傘於雨中飛翔。 運用了大量虛擬立體(hologram)投影技術,在走catwalk中的模特兒,虛則實之實則虛之,相互擦身而過時,居然幻化成浮空四淺的雪花。 說時遲那時快,那邊的模特兒已像電影The Matrix中的Agent Smith,同一個體反覆衍生,分身有術而演變成如夢幻般的對稱構圖,在雨中catwalk漫步。 迷幻、美感、浪漫集於一身的高科技展示,品牌及產品的置入含蓄到位,計算準確,即使隔空透過互聯網看直播,我也看得目瞪口呆,很難想像現場的氣氛會是如何。 看罷這次演出,更令我不得不暗地裡佩服Burberry這位對數位行銷情有獨鍾的創作總監Christopher Bailey,繼Art of the trench後,今回他再次展示其科技與藝術兼備的創意魔法,讓這個155年的英國老品牌,注入一股時尚中不失傳統優雅的新生代風格。 唯一缺憾,就是在這場花生騷中,我找不到Emma Watson的影蹤,我更在幻想,如果Harry Potter的一眾主要角色都能夠穿插其中,在滂沱大雨中身穿Burberry的Trench Coat,舞動一下他們的魔法棒,你說那會多麼夢幻多麼迷離。 (原文刊登在筆者於MetroPop週刊的「廣是廣非」專欄,本網誌版稍作修改)

Burberry的魔法幻影時裝秀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