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的下一個十年

除了Google的搜尋引擎繼續雄霸武林,過去十年,主宰着整個互聯網生態,或甚至是等同一個時代的互聯網的,固然就是社交媒體。而當中,在商業上,幾乎把所有對手都徹底地打敗了(包括Google曾經想染指的Google+),就是甚具爭議性的社交網絡巨人Facebook。 執筆之時,Facebook仍然未走出醜聞陰霾,依然被Cambridge Analytica事件、個人數據私隱及假新聞等一連串的事件所纏繞。 Facebook股價,亦在過去三年反覆上落,但仍徘徊在$150美元至$180美元之間水平。本來在今年年中力推,揚言要在2020推出的Libra加密貨幣,卻遭受到監管機關質疑,合作夥伴紛紛打退堂鼓或按兵不動,其中包括已宣布拒絕再玩的PayPal。 之不過,Facebook依然令人既愛且恨。由於市場上仍然缺乏可與之匹敵的商業競爭對手,2020美國總統大選的前哨戰,即使有候選人猛烈批評,Facebook未有承擔起如傳統媒體般過濾不實廣告資訊的責任,Facebook廣告產品依然是他們的主打廣告工具,不少候選人還是一邊罵一邊在Facebook落廣告,12月中執筆此刻,Facebook廣告業務依然處於強勢,股價回到超過$200美元的水平。 雖然不少用戶對社交媒體的蜜月期已過,但大部分人仍然與之難捨難離,由當初主動分享的社交化用戶,逐漸轉化成只接收資訊不公開分享、不互通的被動用戶。 根據網絡調研平台GlobalWebIndex於2019年Q2所做的一項報告,便發現目前有超過63%的網絡分享,都是透過私隱度較高的Dark Social渠道進行,其中包括私訊平台Telegram、WeChat、LINE、Facebook Messenger、Whatsapp或甚至是Slack(一個公司內部使用或與客戶點對點溝通及分享資訊的職場社交網絡),以及更傳統的SMS及電郵等。 社交網絡生態已變,就連向來堅持社交網絡應該維持開放的Mark Zuckerberg,相信亦深明用戶習慣的轉變,最近也一改口風,揚言社交媒體的未來,必然會走向私密性更強的Dark Social路向。 在網絡廣告生態圈,由於Facebook已演化成像主流社交媒體般,可以用銀彈買流量,昔日由下而上的光環不再,反而會陸續逼使用戶將她重新洗牌,再來一次去中心化,將社交分享的主導權,交回用戶手裡。 愈是發展成熟的社會,社交網絡用戶對網絡私隱的敏感度只會有增無減,但人類熱愛社交的本質依然是主流,因此,Dark Social亦順勢會成未來十年的社交主流。 雖然Facebook未有急於把旗下的Facebook Messenger及Whatsapp兩項業務加速商品化,此外,嘗試狙擊職場社交網絡Slack的Workplace by Facebook,亦始終未成氣候,唯Facebook其實已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致力尋找現行商業模式以外的盈利方向,而其中,未來十年,幾乎可以斷言,Dark Social一定是核心業務之一。 最近,Facebook亦試圖與各大新聞出版機構重修舊好,於2019年Q4推出Facebook News這新產品,並揚言今次會致力與新聞出版機構分紅,希望能達致雙贏。 無可否認,Facebook一直在網絡世界擔綱網絡資訊、尤其是新聞資訊的聚合器(aggregator)這角色,但新聞出版機構及內容生產者等,卻始終未有如YouTube般能夠從中分紅。 隨著用戶人口老化,使用習慣轉向Dark Social,Facebook若然要在資訊流這方面,繼續擔綱重點角色,Facebook News可能會成為其一的解決方案。 Facebook旗下另一重點業務Instagram,不久將來,相信將會成為的重要廣告收入來源。Instagram已經不會繼續是當初那個社交照片分享平台,她更會比Facebook走得更前,譬如開始實驗把社交內容人人期望想得到的Like,收藏起來。此外,亦會在用戶界面及功能上,繼續狙擊競爭對手如Snapchat或近期大熱的Tik Tok,Instagram已經逐漸蛻變成一個能夠補Facebook之不足的社交網絡。 雖然,未至於會於短期內發展成像WeChat、Grab或Go-Jek等一般的Super App,但Instagram已開始進行Social Commerce的商業模式實驗。2019年Q1,在部分地區新增了Checkout on Instagram這功能,讓品牌及網絡紅人的帳號,可以直接連接網店,直接付款買單。 Facebook旗下擁有Facebook、Instagram、Messenger及Whatsapp四大平台,全球坐擁26億用戶,未來十年,將會致力建構性成一個龐大的Social Commerce生態系統。 相關文章:Google的下一個十年

Google的下一個十年

2019年確實是令人充滿焦慮的一年,展望2020年,太多未知之數還擋在前面,焦慮感還是在所難免。 反正短期去向還是會夾雜着焦慮,我們不如展望得更遠,遠眺十年,數碼及社交媒體界究竟有可能朝什麼方向走,大家可能會更豁然開朗。唯篇幅所限,我會在本欄分兩期,集中討論兩家在未來十年相信依然會舉足輕重的公司,Google和Facebook。 執筆之時,Google兩位傳奇人物,創辦人Larry Page及Sergy Brin,雙雙對外宣佈卸任母公司Alphabet的行政總裁,讓位給Google現任行政總裁Sundar Pichai。 作為全球數碼媒體的龍頭,Alphabet選擇在2019年結束前更換行政總裁,實在是別具歷史意義。 事實上,由1998年創立至今,經歷21年的急速成長,但面對競爭對手Facebook及後起之秀Amazon(是的,在美國,Amazon已迅速成為第三大的廣告平台)的威脅,加上世界各地政府陸續對數碼廣告媒體所投下的不信任票,由2020年再出發,展望下一個十年,實在是重整旗鼓的一個好時機。 從2001年起,曾出任Google行政總裁達十年之久的Eric Schmidt,被譽為成功把Google服務商品化最重要的軍師,但外界對他的印象,始終認為他是一名商人,多於一名熱血數碼科技人。 Sundar Pichai則由產品開發總監的紅褲子出身,本身曾參與多項的Google產品研發,其中包括Chrome瀏覽器、Google Map、Google Drive、GMAIL及後來的Android,雖然拿著一個Wharton MBA,但他的DNA,始終是一位實事求是,執行力甚強的數碼技術開發工程師。 加上他現年只有47歲,依然處於有心有力的年齡,難怪Sundar Pichai被視為能夠把母公司Alphabet,邁向下一個十年的理想接班人。 外間普遍揣測,由於廣告仍然佔了整個集團逾80%的收入來源,所以很大機會,當Sundar Pichai掌舵Alphabet後,他將會致力發展該企業在廣告以外的業務。其中,站在技術開發的層面,Machine Learning和AI兩項核心技術,Google早已在過去幾年廣泛應用於搜尋引擎,以及其他廣告業務上,下一步,Alphabet大有機會進一步將這兩項技術商品化。 從Machine Learning和AI這兩項技術伸延出來的,還有電腦在語言認知上應用,當中,除了文字自動提醒和輸入(將來大有可能會由AI幫你寫廣告文案),語音導航、短訊機械人等等,都將會是成為Alphabet未來在廣告業務以外,最有潛力的盈利產品。從消費者及商業應用的物聯網產品,以至在醫療、交通、國防等項目,都將會分一杯羹。 在區塊鏈項目發展上,Google也取得重大突破,2019年Q4發表了具爭議性的Quantum Supremacy(量子霸權)實驗,一邊廂有人認為此技術將會破壞加密貨幣過去建立出來的成就,另一邊廂亦有學者認為,量子計算將令原本難以被破解的加密貨幣及區塊鏈技術,一下子變得「更加透明」,將能大大彌補加密貨幣技術的完整度。 Google的創新文化,促使了不少原本是「業餘興趣」的產品研發,後來成為舉足輕重的企業產品,Sundar Pichai曾經主理的Android系統,正是最佳例子。新CEO上場後,未來十年,相信Alphabet會把過去幾年好些未被好好商品化的產品,譬如旗下的AI lab和DeepMind,加速進階研發或改革成商業產品。 面對後起之秀Facebook及Amazon在廣告業務上的競爭威脅,但前者面對全球對社交媒體私隱的質疑,後者業務則仍主要限於北美洲,展望未來,Google在國際市場上的廣告業務,相信還會是一枝獨秀。 可是,Google的廣告業務在面對多國政府對反壟斷法,以及個人數據私隱上的連番狙擊的情況下,先退一步,從母公司Alphabet尋求新出路,未嘗不是海闊天空的一個好策略。未來幾年,我們大概可看到,Sundar Pichai主理下的Alphabet,會致力把整家企業轉型,在廣告以外的商機另闢蹊徑。 相關文章:Facebook的下一個十年

看星戰終曲,一定要看IMAX Laser 3D (無劇透體驗分享)

我們都是看星戰長大的 1977年,我不知道你那個時候出生沒有,可那個時候,我還是一名中一學生。 我的家境普通,去戲院看電影,通常只是過年大時大節,才會和家人一起做的奢侈事。 當時我亦沒有零用錢,但當知道《星球大戰》這齣幾乎每一個小朋友都很想去看的電影上畫,當時的我,實在心急如焚,希望家中的姐姐,可以第一時間帶我去看。 某天,我有位家境比較富裕的同學,居然告訴了我一個好消息,原來,他有位世叔伯有份經營位於佐敦的普慶戲院(現在Eaton Hotel的位置),而且送了他好幾張《星球大戰》的首映戲票。 我還清楚記得,他手上拿著的那疊戲票,上面印有《星球大戰》這電影單色印刷的海報圖案,他淡淡然地問我,以及身邊幾位同學們,有沒有興趣一起去看,那一刻,我興奮得幾乎尖叫了出來。 我已經忘記了,最後,我是與那幾位同學一起去看的。大致上,我只依稀記得,我進入戲院,當《星球大戰》主題音樂響起的那一刻,我的三魂七魄就已經被帶往了外太空,進入了無邊無際的宇宙。 那個時候的戲院銀幕畫面與音響,相信質素遠不及現在的家庭影院,但當其時,由於視覺上實在太震撼,電影完結後,我的腦袋就一直只有《星球大戰》刺激的畫面、音效和音樂。 由1977年到2019年,經過了42年,《星球大戰》終於正式來到Episode IX,據稱,這齣《星球大戰》第九部曲,將會整個電影系列的終章(當然,外傳或電視版還是會陸續有來)。 K11 MUSEA Art House,可能是全港最豪華的影院。 為了迎接這個《星球大戰》的完美句號,在首映週的某個晚上,我來到了K11 MUSEA的Art House,這個號稱是目前UA院線中最豪華的戲院,觀賞《STAR WARS:天行者的崛起》。 由1977年的佐敦普慶戲院,來到差不多快要踏入2020年的尖沙咀K11 MUSEA Art House,我像和《星球大戰》的劇中人物,踏上了一趟時光之旅,瞬間光速飛越了42年。 大家可以放心,我沒打算劇透,我只想分享我第一次在Art House享受這全港首家 IMAX Laser  4K影院的震撼。 新一代IMAX Laser 3D眼鏡,體驗銳利立體層次感。 一般的IMAX 3D眼鏡不適用,幸好,HK$200的票價,已包含附送一副專為此新一代銀幕設計的IMAX with Laser 3D眼鏡。 進入劇院後,見觀眾席呈碗狀,被前面觀眾阻擋的機會近乎零,三百多個座位,座位與座位之間的空間感,亦比想像中寬敞,坐得舒適,只是冷氣超強,奉勸各位,最好在入場前先向帶位員借定毛氈。 第一次體驗IMAX Laser 4K投影系統,觀看的影片還要是《星球大戰》的最終回,甫一開場,已經感受到其3D立體畫面,是如何地銳利而充滿層次感,太空飛船追逐的場面,即使是浩瀚無垠的暗黑部份,居然也饒富透視感,好像就是有真實的深度,令人看得更投入。 立體畫面令人投入,音響更是震撼亮點。 令我最感到興奮的,是影院配備了的12.1聲道環迴立體系統。 除了充滿震撼力的爆炸、射擊、飛行聲效,《星球大戰》向來最煞食的,還有往往動員超過百人的大型管弦樂團所彈奏的配樂。 電影中,幾乎每一次,當黑武士的主題曲響起,威武的銅管樂吹奏旋律的時候,隨著充滿壓逼感的節奏,感受著聲與畫同步的震撼,我都難掩心中興奮。 今集的電影配樂,還加入過百人的合唱團,氣勢磅礴非凡,史詩式的悲壯魅力,如此聲畫匹配的劇力與迫力,相信只有在這樣的音響配套的影院中,才能夠感受得到。 好戲還是要在戲院裡面看,要享受《星球大戰》這完美最終章的震撼力,不要看普通的IMAX 3D,一定要看IMAX Laser 3D。

MOVIOLA “Carry The Flame” 30年,薪火,相傳依然。

我是1992年入行做廣告的,那個時代,中國大陸的廣告市場剛剛起步,我才剛畢業沒多久,就幸運地加入了奧美駐香港的中國部門,每個月,都遊走奔波於北京、上海和廣州幾個城市。 初入行,聽前輩說,香港廣告界有幾家響噹噹的影片廣告製作公司,每家公司,都總有一位脾氣不太好,但卻又充滿着個人魅力的掌門人。 他們位位各領風騷,狀況,就有點像金庸射鵰英雄傳內的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而當中,MOVIOLA的掌門人David Tsui徐導演,正正是香港影片廣告界的翹楚之一。 徐導演除了精彩作品無數,更重要的,是這家廣告界的少林寺,曾經栽培過不少傑出的廣告導演、製片、攝影師等等的行業精英,擔綱了薪火相傳的責任。 MOVIOLA今年剛滿30歲,他們特意製作了一份紀念品送給廣告業界的朋友,我是有幸收到這份心意的其中之一。 精緻的盒子上面寫着Carry The Flame,內裡原來是一個香薰蠟燭台。 在這個風雨飄搖、居然又有人揚言要放棄下一代的這個時代,Carry The Flame這句話,似乎別具意義。 十年人事幾番新,更何況是三十年? 事實上,由80年代到今時今日,徐導演的作品,一直都見證着香港、甚至是整個亞洲地區不同時代的風貌。 無論是輕鬆惹笑的溫馨小品、大時代氣勢浩瀚的大製作,他的作品中,往往都饒富濃濃的人文氣息,同時間,亦散發出着一種令人懷緬的時代品味。 據說,他在拍片時,對場景的每件大小道具,都要求甚高,這些細節,往往就是Good與Great的分別。 小弟不才,當年還在廣告公司做創意的時候,只經歷過與徐導演合作的兩次機會,可是,他的精彩作品,大多數都依然令在下印象難忘。 回憶有時未免太完美,所以,回憶有時會騙人,所以,我經常會提醒自己,不要過於沉溺懷緬過去。 可是,今天早上,我卻在MOVIOLA的Vimeo帳號,一口氣重溫了徐導演的多輯精彩作品,感覺上,就如看了一趟Cinema Paradiso電影的濃縮精華。 一下子間,我驀然發現,間中緬懷一下過去日子的喜與悲,卻又會提醒我們,今天,我們應該如何更勇敢地,迎接將來的挑戰。 徐導演的優秀作品,多如天上繁星,以下只是冰山一角。但已足以證明,他的作品,的確足以成為香港以及整個亞洲地區,過去30年的時代見證,有些舊作,今天再看,依然令人怦然心動。 30歲,你正好處於壯年的最佳狀態,你既累積了相當的人生經驗,卻又未有完全被世俗同化;你既對個人充滿了自信,卻又還會周遭不滿的處境,充滿着焦慮與躁動;你既開始享受到努力得來的甜味成果,卻還是期待新的挑戰、拒絕坐享收成期。 期待MOVIOLA的下一個30年,薪火,相傳依然。 2018 UOB “Bookstore”  2017 Mitsubishi Episode 1 “Mother & Daughter” 2013 PepsiCo “Bringing Happiness Home” Solvil et Titus “100 Years Of Love”  2005 Langham Hotel “The Butler” Director’s Cut 1998 P&G …

MOVIOLA “Carry The Flame” 30年,薪火,相傳依然。 Read More »

HBO Watchmen 2019,和我們這麼近又那麼遠。

一連七個星期,在HBO台看了七集的Watchmen,看得甚是投入,腦袋不斷被當中的內容挑戰,害得我每集看後,幾乎都要上YouTube尋找相關彩蛋和線索的內容解讀。 而我,卻一直不敢向朋友推薦此劇。 原因很簡單,如今世界正處於多事之秋,壞消息多過好消息,而這套劇集,正正就是把我們目前面對的一連串社會問題的陰暗面,赤裸裸地呈現出來。 HBO Watchmen此劇敘述的2019年,既近且遠,地球上有些科技,停留了在80年代,但有些醫療技術,卻又是未來世界的天方夜譚。 故事設定在Watchmen電影(2009)原作的30年後的今天,承接上回的平行時空,美國贏了越戰,但社會比起30年前,似乎來得更撕裂。 期間,社會上亦出現了幾幫互相對抗的人物。 包括極端的白人優越主義者、優生學主義者、認為要以暴易暴「私了」壞人的幪面人(像Batman那類的超級英雄)、在建制內協助警隊凌駕於一般法律的幪面人、曾經因被報復大屠殺後而被逼要幪面執勤的警隊、也有一些從Watchmen電影前朝遺留下來的一些神秘角色,包括要狙擊任何「私了」幪面人的政府人員。 看這套劇的時候,無論你是偏向政治光譜哪一方,相信很多朋友,尤其是香港的朋友,也可能會感同身受,從中獲得不同的解讀。 「仇恨」是此劇的其一主題,由於讓「仇恨」在身體內滋長,劇中某些角色,都變得不能自拔,不僅連累了自己的人生,亦禍及了幾代人。 說來有點沉重,但的而且確,相比起Netflix,HBO近年的神劇,都明顯地,嘗試走較小眾較實驗的路向,絕非娛樂至上。對觀眾腦袋的要求,亦相對較高。 坦白說,看第一集的時候,初時我覺得自己是難以入戲的,亦覺得此劇似乎過份刻意故弄玄虛。 但第一集接近尾聲的時候,卻又來了一招令我覺得WTF的結局,逼使我欲罷不能,乖乖地在一個星期後繼續追看。 今季此劇集來到接近尾聲了,暫時還是一集比一集引人入勝,不疾不徐地,把觀眾帶入故事中人物角色的世界。 相信一定會有第二季。 *每次和朋友聊起HBO的美劇,朋友都問我在那裡可以看到,香港區的朋友,目前我會推薦訂閱較有彈性的NowE(綜合娛樂組合每月港幣$78)。先在此利申,我個人是有超過15年的NowTV付費用戶,純粹因為經常有朋友問,我才分享一下而已。

88鍵上的音樂光譜 | HIROMI上原廣美Spectrum

那是我還在音樂學院上課的日子,某個炎熱的下午,我在冷氣猛得如冰櫃般的音樂圖書室內,聽著Chick Corea《Piano Improvisations Vol. 1》的CD。 有位主修鋼琴演奏的同學,剛剛在我旁邊坐下來,好奇地問我在聽什麼,於是我和她聊了幾句。 「這類音樂都幾乎是不用跟著樂譜彈奏的,是名副其實的『無譜』,彈錯了都沒有人知道,試問有什麼欣賞價值?」 同學帶點不肖地說。 那是80年代末,我那個年代的大學生,即使是主修音樂,大都還是需要有不俗考試成績,才可以成為大學生的,難怪,我這位同學會覺得原來音樂都像是考試,她的音樂世界,只在乎有沒有彈錯。 可是,對於那個正在音樂學院主修音樂的我來說,卻覺得這類音樂,打開了我耳朵的另一扇門。 耳朵習慣了古典音樂的我,在即興爵士樂表面上自由疾走的韻律中,嘗試尋找當中的規律與結構,那種陌生和不安,反而令我感到樂趣無窮。 尤其是,當我剛開始接觸爵士音樂時,最先吸引到我耳朵的,是那些純鋼琴即興演奏的錄音,Chick Corea及Keith Jarrett的作品,我就是百聽不厭。 二人作品風格迥異,前者彈奏的旋律如行雲流水,後者則充滿無邊際般的幻想力,但在音樂美感上,我又覺得大家像是同出一轍。 純鋼琴即興演奏的魅力在哪裡? 就是在於欣賞一名鋼琴師,如何憑一雙手,在88個琴鍵上,創造出變幻莫測的聲音,鋼琴時而發出如交響樂團齊奏的輝煌聲響、時而激進如敲擊樂、時而細膩如單簧管般吹奏的旋律、時而亦會像弦樂組般拉奏起柔滑如絲的大旋律。 沉醉在大師的舊作之餘,也不要錯過新人,當中,我愛死了HIROMI(上原廣美)這位大概在十年前冒起(雖然她在更早的時候出道),我認為是最具個人魅力的近代爵士鋼琴手。 十年前留意到她,正好是因為她和Chick Corea,這位一手發掘她出來的前輩的音樂會現場錄音。兩位年紀相差38年、分別來自美國和出生於日本的樂手,卻好像沒有任何隔膜般,一起四手聯奏,二人擦出的火花,像要把鋼琴這樂器的聲響,爆發至無限可能的極限。 但正所謂拳怕少壯,HIROMI厲害之處,除了豐富的想像力,還有她的無限精力,看她的現場演出,你會感受到,她幾乎像是競賽中的運動員般,體力毫無保留地投入。 HIROMI的錄音室作品中,純鋼琴演奏的其實不多,專輯大部分都是爵士三重奏,合作的樂手,包括Anthony Jackson和Simon Phillips。除了鋼琴,她的部分作品亦會加入了電子琴鍵的元素,我們間中會在音樂會中見到的搶眼紅色Nord Keyboard,某程度都是被她帶紅的。 HIROMI音樂風格,有點像是Chick Corea Elektric Band與Chick Corea Acoustic Band的混合體,彈奏技術上,遊走於Jazz Fusion、Post-bop、Jazz Rock之間,再加入多一點深受古典音樂技巧影響的元素。 可能是師承自Chick Corea關係,HIROMI亦與Stanley Clarke組成三重奏,他曾經與Chick Corea組成樂團Return to Forever,擔任低音結他手。 除了與美國和英國的樂手合作,HIROMI也有回歸日本,與Tokyo Ska Paradise Orchestra和矢野顯子合作炮製專輯,但可能由於這兩張專輯都沒有國際發行,所以在一般音樂串流服務基本上不會找到,要聽的話,除了YouTube,就可能要靠水貨了。 十年前,HIROMI首次單飛推出了純鋼琴演奏專輯《Place to be》,剛推出的《Spectrum》,可說是她的一期一會之作。 相比之下,今年剛剛滿40歲的HIROMI,依然像個小女孩般精力充沛,爆炸力只是有增無減。 技巧上,今次融入了更多古典音樂及傳統爵士樂的元素,但不要誤會,她的創作力和幻想,會嚇你一跳。 對於一名樂手來說,純鋼琴演奏是最赤裸裸的音樂修為的挑戰,尤其是表面像「無譜」的自由即興爵士樂,更何況,《Spectrum》專輯內每手作品平均都有接近6分鐘,若非藝高人膽大,一般樂手都未必會走這條路。 根據Keyboard Magazine的一篇訪問,HIROMI取專輯的名字為《Spectrum》,意指不同色彩的音樂光譜,因為在她的世界中,鋼琴的色彩不止於黑與白,中間還有無窮無盡的色彩。 打頭陣的《Kaleidoscope》,首幾個音符的音程,讓人誤以為是莫札特第25交響樂的變奏,然後機械式的重複音符,又隨時讓人誤會是像Philip Glass的Minimalism作品,但誰知,樂曲由單純的音樂動機展開,最後卻伸延成為一首龐大的樂章,像一首由一台鋼琴演奏著的龐大交響樂章。 《Whiteout》是受法國印象派作曲家Ravel和Debussy美學所影響的作品,開首的3/4拍子顯出一派法式浪漫,和弦也襯托出印象派般的朦朧光影,樂曲的色彩又淡變濃,展示出美不勝收的浪漫構圖。 …

88鍵上的音樂光譜 | HIROMI上原廣美Spectrum Read More »

Grand Maison 東京 | 細味人生食譜

一個曾經一度風光,兼且有風駛盡利的名人,卻因某件事故,而弄至身敗名裂。 在走投無路的一刻,卻遇上一盞明燈,為他找到新方向,並成為他的唯一希望。 於是,主角不單止試圖東山再起,更要把目標定得更高更遠,背水一戰,那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在長征的旅途上,他不斷遊說不同的能人異士加入,其中,包括他曾經背棄過,對他徹底失望反目成仇的舊戰友。 沿途上,挫折重重,還有不同的歹角諸多阻撓,但往往卻又是柳暗花明,一關過一關。 故事尚未結束,因為,這只是在第一集,就已經幾乎告訴了各位觀眾,這就是整個故事大綱的序幕。 橋段很似曾相識嗎? 但這就是熱血勵志日劇的魅力,再似曾相識的橋段,卻可以在說故事和拍攝手法上的細節,令人看得引人入勝,再加上,角色人物的設定,又實在是令人看得賞心悅目的。 較早前,讀了台灣金牌編劇許榮哲老師的《故事課1:3分鐘說18萬個故事,打造影響力》,一本關於說故事技巧的書。 大致上,許老師確實所言非虛,事實上,大家最喜歡的故事套路,都離不開這一兩分鐘可以講得完的幾度板斧,故事說得動聽不動聽,就要視乎你在細節上的執行力。 看了第一集由木村拓哉主演的《Grand Maison 東京》,除了感到已經是大叔的木村,雖然面容略帶疲累,但魅力仍不減當年,此外,也發覺到,當中的戲份最重的角色,鈴木京香、澤村一樹、及川光博,幾乎清一色都是40尾50頭的中年人,而且大家都可以做回屬於自身年齡的角色,看這些中年人在事業上的奮鬥,這類情節,在港劇是相對較難見到的。 當年在BISTRO SMAP,已經在節目中展現出其烹飪魅力的木村拓哉,再加上一貫日劇一絲不苟的拍攝細節,明顯下過功夫做功課的食譜,看起來是蠻有說服力,很容易令觀眾代入角色的。 片尾聽到一把熟悉的聲音,原來是久違了的山下達郎,主題曲《RECIPE》音樂響起,就有種令人如沐春風的感覺。 驀然回首,上一次山下達郎與木村拓哉這兩個名字同時出現,已經是16年前的《Good Luck!》的主題曲《RIDE ON TIME》了。

香港廣告界第一代廣告狂人(Madman) — 黃霑

三生有幸,我與霑叔(黃霑),竟有過不止一面之緣。 參加過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CASH)的工作坊,好像還有其他類似場合,此外,後來因工作關係,在廣告公司李奧貝納認識了他的公子,有幸上過他的家,拜候過這位縱橫音樂界、中文詞壇,以及廣告界的巨人。 當然,我肯定他真的「識我係老鼠」,但每次遇上霑叔,我都會積極發問,每一次,聽到前輩的一席話,我總覺得醍醐灌頂,瞬間茅塞頓開。 在某個CASH工作坊上(同場還有林夕),我問霑叔,對於創作了大量作品,卻仍然苦無機會入行的新人,你有什麼建議? 猶記得,當其時,霑叔的回應大概是這樣的。 「喂,細佬,你首先要問下自己,首歌寫咗出嚟,自己係咪已經有一種快感先?創作上嘅滿足感,唔應該在乎有冇公開發表過,而係整個創作過程中,你嘅創作靈感有冇一個宣洩嘅出口,宣洩咗出來,就已經夠爽啦,何必介意有冇公開發表過?如果你因為無人賞識冇機會發表就氣餒,放棄創作,你都好打有限啦。」 最難忘一次,有機會到他府上拜訪,聽他向我道盡中港矛盾九七回歸大限等等大時代話題,席間,近距離聽他豪邁奔放地爆粗,氣勢一定厲害過「浪呀奔浪呀流」,可是,他老人家粗口得來,卻相當和藹可親,簡直「好似太陽咁溫暖」。 臨別前,他在書房給我簽名贈書,邊簽名邊千叮萬囑敦促我,叫我平日要多看外國時事財經雜誌,最好每個星期讀齊時代週刊經濟學人等等,千萬不要浪費時間在八卦周刊上,其間,霑叔又再XXY#@!#贈多我兩咀。 那天收拾書櫃,找到這本有霑叔本人親筆簽名的舊書,回想起這段軼事,時為1996年。 較早前,看到港台的兩個節目,重溫有關霑叔的往事,憶起這位故人,想到作為他後輩的廣告人和半個音樂人的我,好像窮一生都沒可能達到他千分一的作品生產量,更莫論他的思維境界了。 我在想,霑叔他在世的時候,是否究竟每天都有不止廿四小時? 每一個星期,又是否不止有七天? 【黃霑・好香港】http://programme.rthk.hk/rthk/tv/programme.php… 【黃霑・好中國】http://programme.rthk.hk/rthk/tv/programme.php… 【黃霑經典廣告 | 家計會 | 兩個夠晒數】

Who Killed The Adman?是誰殺死了廣告人?

這一支短片,裡面出現了很多我很敬佩廣告界的前輩,他們都是上一代在中、港、台、新加坡等地,曾經叱咤風雲呼風喚雨的廣告人。 當中包括Tomaz Mok 莫康孫、Peter Soh 蘇秋萍、Jimmy Lam 林俊明、勞雙恩、CC Tang 鄧志祥、TB Sung宋秩銘、鄭以萍以及Tom Doctoroff。 擔綱製作這支短片的,是另一位同輩的創意大師Norman Tan陳耀福,以及他的女兒Lili Tan思立。 我相信,今天他們大部分都已經退下火線的他們,在年青的時代,他們都要面對不同的挑戰。 但想當年,他們卻沒有被打敗,而且,還一直為廣告貫注以無限的熱情,所以,更難的難關、更刁難的客戶,都沒有把這批廣告人幹掉。 來到這個世代,我聽見很多「廣告人已死」的說法,大部分人,會抱怨是大氣候大環境所致,但我覺得,真正殺死廣告人的兇手,可能是廣告人自己,或者是整個廣告行業過去十多年的壞制度,你試試問一下,任何人一位年近40歲左右,在這一行打滾超過十年的廣告人,他們知不知道17.65%是什麼? 另一個重點,就是廣告這東西,在如今的商業社會、流行文化、品味潮流等領域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影響力,過去十多年來,無可否認,老早已是大不如前。 而廣告的定義,亦因為新媒體新人事新作風興波作浪之下,變得愈來愈含糊,過去廣告界前輩致力把廣告成為一門專業,但這門專業,這個年頭,能夠進入的門檻,也愈來愈低。 一個對社會沒有影響力的專業,很難會被人重視和推崇。 「是誰殺死了廣告人?」這個命題,其實與「是誰搬走了我的乳酪」有異曲同工之妙。 我做了廣告27年,過去幾年,我聽過不少我那一輩的廣告人,老是說著是互聯網及現代科技如何謀殺了廣告人。 其實,我覺得,在人家殺死你之前,你如果還是只顧著往後看,緬懷著昔日的光輝歲月的話,你老早就就會已經被自動殺死了。 廣告人好、任何其他行業的職人也好,請不要花時間花心機尋找「是誰搬走了我的乳酪」,尤其是,如果你已經一把年紀,時日無多,你以為自己已經步入收成期?對不起,這個社會,任何行業都不會再容許你,因為年資最高,就可以坐享其成。 是的,我們都要往前看。 從前真的比現在好嗎?每個人的造化都各有不同,我沒有絕對答案。 我只知道,這一刻,我主觀地希望自己可以活得更充實、更美好,而這一刻,幾乎每個早上,我還是很努力地思考面前一大堆要解決的問題的答案。 而那個答案,即使我還是在做廣告公司,但卻很多時,答案都未必再會是大部人眼中的廣告創意。 作為一個廣告人,生活雖然間中還有點挑戰,但托賴,今天的我,活得還好,還未有被這業界幹掉,朋友,你們還好嗎?

廣告的藝術與技術

“Knowing is not enough, we must apply. Willing is not enough, we must do.” Bruce Lee 廣告就是藝術與科學的交匯點 我大學時代本來主修音樂,後來卻神推鬼㧬地,去了選修一科要在星期六早上回老遠的中大校園上課的《廣告101》,那位教授是廣告界的大前輩江燕來。 江教授講學旁徵博引、生動有趣,他的課,可能是我大學時代,唯一從來不會走堂,唯一上課不會打瞌睡的課。 而當中,江教授有句話,我至今還是印象最深刻的。 「廣告就是藝術與科學的交匯點」。 從來沒想過,居然有人會說廣告其實也是科學。 因為我自小很喜歡看日本特撮和推理小說,所以我經常自以為自己,或多或少,都應該有點科學頭腦。當年聽到這句話,讓我立志要成為一個既有藝術細胞,又有科學頭腦的人。 畢業後第二份工作,我就誤打誤撞入了行做廣告,入行初期,這句話依然對我影響深遠。 可能,我本人就是一個很喜歡邏輯分析的人,所以,當年我很多創意部同事最怕的focus group和research,我都會踴躍參加。 那是90年代初,那個時候的廣告公司,都沒有創意公司及媒體公司之分,大家同一屋檐下,我每次聽媒體部同事向客戶講述媒體採購策略的時候,以一大堆統計數字輔助,雖然我似懂非懂,但我還是覺得趣味央然。 我像發現新大陸,這就是科學啊。 而這些廣告科學,當中又存在很多技術,透過只有大廣告公司才掌握到的一些資訊,再輔以統計數字,邏輯分析,從而給客戶專業的廣告建議,而並非單單一句「我認為」、「我覺得」、「我喜歡」就了事。 做了一段日子的創作總監後,我感到創意有時實在太主觀,同時間,我又發覺我的創意部老大,都只是顧著做給廣告大獎評判看的打獎廣告,感到有點納悶,於是,我開始萌生去意。 大概在15年前,我在每天還是要在廣告公司加班加得暗無天日的日子裡,每逢星期六,我回到校園,走到老遠在清水灣的科大,修讀MBA的課程。 我身邊的同學,八成以上都是從事金融及會計的企業人,大家的思考模式與我迥異,除了課堂上的老師,他們也成為了我的好老師。 畢業後,我加入那個時候還算是當時得令的Yahoo!,然後,我又轉戰媒體廣告公司,重新歸零,差不多是由學徒身份,開始重來。 數碼廣告,技術隨時比藝術重要。 後來,數碼媒體這滔滔勁浪,終於席捲廣告界,我赫然發現,老師當年的這句話,變得愈來愈實用。 唯一分別,是我覺得科學想法的部分,到了數碼廣告時代,除了科學化的邏輯思考,廣告業變得需要更多的應用技術。 是的,當你有了想法,你還要知道能否克服技術上的障礙,把想法執行出來,空有創意還是不夠。 對於我這類非技術科班出身的,當初學習起來,的確有點吃力。 我不是說傳統廣告創意不含技術成分,只是,大部分傳統廣告的創意總監,在執行上的技術,一直都很依賴廣告導演、攝影師、製作公司、後期公司等代勞。 但來到數碼廣告,有太多技術上的認知,執行上的可能性,找人代勞之前,創意人都必需掌握技術,當中亦包括媒體採購上的技術,要有一定認知,不能夠空談,然後就把責任推給別人代勞。 就我與不少大型廣告公司執行創作總監合作的經驗中,就遇過不知多少次的「創意」要求,每次我只好苦笑,告訴他/她們,即使我認識Larry Page或Mark Zuckerberg本人,也不可能找到解決方案。 我分別在以技術先行的Digital Agency,以及以藝術先行的Creative Agency都打過工,發覺兩者無論在Mindset及處事手法,基本上是南轅北轍。 傳統的大型Creative Agency的管理層,經常會以為從Digital Agency獵頭一個Digital Lead過來,就能夠解決其被客戶詬病公司不夠Digital的問題,但到最後,大家還是執著在BIG IDEA的紙上談兵,很少夠決心去解決執行上的技術問題。 傳統Creative Agency,尤其是在Working Level的,始終還是戴著所謂的ATL (Above-the-line)光環,那些負責Digital或Social或PR的,都只可淪為受其差遣的BTL(Below-the-line)部門,所謂的合作,十居其九,都是等ATL出了Concept,然後要求其他人跟從。 …

廣告的藝術與技術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