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Column

坂本龍一 【THREE】碟評

由高中開始學聽音樂,坂本龍一的作品,我幾乎是每一張也是不會錯過的。 這張以「三」為題的近作(封面圖案卻像是個『川』字,也不排除可能有這含意),說的其實是三重奏,坂本教授再度夥拍曾經合作過Morelenbaum 2 / Sakamoto: Casa(如果你聽累了Lisa Ono,我鄭重向你推介此專輯)的巴西大提琴家Jaques Morelenbaum,再加上小提琴家Judy Kang,組成了這個鋼琴、小提琴與大提琴的三重奏組合。 專輯所演繹的,清一色都是坂本龍一的經典舊作,俗語稱炒冷飯。但炒冷飯又何妨?心水清的樂迷,老早知道坂本教授已有前科。 的而且確,過去二、三十年來,他總是喜歡久不久就翻一翻櫃桶底,把好些陳年舊作拿出來作重新演繹,您可以批評他過度沉溺好自戀也好,可是,死忠樂迷如我者總是比他更樂此不疲地,像中了魔咒般,繼續照單全收。 事實上,坂本筆下旋律大部份都甚為簡約淺白、卻甚委婉動人,除了有點洗腦效果,更總有一股令人百聽不厭的魅力,每次聽,都像是第一次聽。 就以經典電影「戰場上的快樂聖誕」主題曲 “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為例吧,由12/8拍子的前奏,進入2/2拍子的主題,整首作品,幾乎就只是一句旋律的重複變奏與伸延。反復再聽,你又卻會像被捲入旋渦般,被這首優美的音樂,一次又一次,重新帶入如夢般的意境。 除了多年前的純鋼琴版,這專輯內的三重奏版本,暫時已成為了我目前的最愛。坂本教授在拍子及速度的處理上,採取了一種較為隨意及緩慢的節奏來演繹。現場演出感較強,三人靠默契、隨即興、憑感覺來把關,大部份時間,都由鋼琴來牽動,大提琴與小提琴的造句、呼吸也與之相呼應,如天上行雲,反映在流水中的光影上。 專輯首軌Happy End,是坂本早期個人專輯及樂隊YMO(Yellow Magic Orchestra) 時代的名曲,他後來也多次以純鋼琴演繹,節奏向來輕快,但今回這個版本,速度卻是慢了差不多一倍。 坂本好像要將一份美食料理,從小碟分散在另一隻大盤子上,抽絲剝繭,要你慢慢地逐點逐點去咀嚼品嚐。 Tango一曲最初在Smoochy專輯出現時,是為電氣化的Bossa Nova版,後來,又出現過與大貫妙子合作的鋼琴配女聲版,當然也少不了後繼的多個純鋼琴版吧。 至於與這個最新版本類似的三重奏演出,其實已早出現在數年前坂本於歐洲演出的現場錄音內,之不過,在編曲上,前者較為隨意,今趟在樂器間的編排分工及旋律對唱上,則來得較為緊湊。每次聽此曲旋律,我感覺上都好像有新發現,藕斷絲連間,發現了小如一條毛髮般的差別,也會令我雀躍得可以。 在這個炎夏的星期六早上,天花的風扇在轉動,呷一口清茶,聆聽坂本這些動人的樂章,感受到的,又是另一番意境,又是再多一次的「第一次」。 (原文刊登於MR雜誌2013年7月號) 想追蹤更多我所分享的廣告情報?歡迎點擊這裡加入我的facebook紛絲頁。

坂本龍一 【THREE】碟評 Read More »

Sigur Ros 【Kveikur】碟評

有關於來自冰島的Post Rock樂隊Sigur Ros,樂迷坊間,傳言頗多。 聽說,樂隊錄音室的地點,就在某個冰封的山丘暗角;又聽說,他們創作之時,四周有深山小精靈監視著他們。 難怪他們每首音樂作品,都靈氣滿瀉過發哥主演的那套「靈氣逼人」,總是會令人覺得,靡靡之音背後,應該是有股來自大自然界的神秘力量,正在發功。 最近,Sigur Ros已公開否定這些傳言,認為絕對乃無稽之談,當然,你可以選擇繼續大迷信,或是把聆聽Sigur Ros的體驗,視為一個腦袋出外遠遊的體驗,又或者,幻想著自已在看一集國家地理雜誌之冰島漫遊。 來到第七張大碟,專責電子合成編曲的樂隊創辦人之一的Kjartan Sveinsson離隊,Sigur Ros變成了三人組,但音樂上的抽離感依然故我,之不過,今趟卻加入了多一點高壓霸氣與暗黑力量。 先推出作主打的Brennisteinn,在Vimeo上(什麽?你還在看YouTube嗎?)看/聽到這七分四十秒的MV時,視覺及聲音上的震撼,實情把我的三魂勾了七魄,靈魂像被俘虜。 主音Jónsi Birgisson冷從嘴裡吐出的一團團白煙之間,歌聲嘹亮得像要把冰封大教堂頂頂的玻璃天花震破;神出鬼沒的敲擊樂器,十面埋伏在四周,散佈在空間中每個角落,有些時候,我更隱若聽到如有瘋子在用頭敲牆;歇斯底里的Distortion結他噪音在尖叫的同時,銅管樂大軍突然殺到,似是魔戒中的惡魔兵團駕臨。 是哦,你可能會繼續感到極度的不安與抑壓,像個思覺失調的病人,可是,過來人都知道,向來,聽Sigur Ros的實驗性樂音,都不會是一個份外輕鬆愉悅的體驗。 大碟的點題曲Kveikur,樂隊想表達的意圖也最明顯不過。哥德式重金屬般的工業噪音,氣氛令人透不過氣來;大提琴琴弓拿來鋸電結他、發出撕裂尖叫;大小不同的鈸被瘋狂敲打、鼓擊也在咄咄迫人;不知那究竟是天使還是幽靈的詠唱,漂浮在半空;低音銅管在咆哮,暗示前無路;有如拉閘放狗,準備密室殺人。 如果以較接近大眾的標準來衡量,Ísjaki可能已算是專輯中的異數,亦相信是當中最適合在電台播放的單曲。旋律平易近人,樂器編排亦沒有像其他歌曲般高壓,副歌部份尤其容易讓大家琅琅上口。我更覺得,其副歌一節的主旋律,實在適合用來作電視台旅遊特輯的宣傳片主題曲。 Sigur Ros迷哥迷姐們,相信會繼續朝聖,但對於初入門的朋友們,我還是建議大家先找回他們其他靈氣舊作如Takk…等,先領略一下這冰島樂隊如何與你進入這冷酷異境,作好「冷」身準備,就會覺得這新作一點也不重口味。 (原文刊登於MR雜誌2013年7月號) 想追蹤更多我所分享的廣告情報?歡迎點擊這裡加入我的facebook紛絲頁。

Sigur Ros 【Kveikur】碟評 Read More »

iPad雜誌的生存空間

原圖來自這裡 若站在銷量的角度來看,傳統平面傳媒一直在萎縮,這已是個不爭事實,至於廣告收入,除了免費報紙,與行家聊起,尤其是做雜誌的,大多都嘆一句:「守業難。」 是誰偷了平面傳媒市場的乳酪?有人歸咎每天充斥無盡免費內容的互聯網,也有人覺得,平板電腦和大屏幕智能手機的崛起,付費讀者們、廣告客戶們,都開始逐步向那邊靠攏,話說回頭,暫時可能仍是以蝸牛速度進行。 最近,據AdAge報導Kantar Media與Publishers Information Bureau合作的一項調研顯示, 美國今年第一季的iPad數位雜誌廣告收入,較去年同期增長了超過20%,相對的實體版本雜誌,無論銷量或廣告也停滯不前。 iPad媒體前景是否真的如此樂觀?我相信,美輪美奐的印刷,依然還有市場,大部份讀者,或者是廣告客戶,還是會情願一紙在手的那份實在感覺的。因此,數位雜誌與實體版本相比,仍存在相當大的銷量距離,前者所佔整體百分比,一般不足3%。 可是,如果你像我一樣,已經完全投入了電子讀物的一按即買、方便攜帶、易於收藏、內容互動,就連廣告都好像較好玩好看等等的優點,要我回頭到實體媒體,相信很難,而這個又肯定是大勢所趨。 從前,我向來有剪報及收藏雜誌的習慣,當珍藏堆積如山,我開始把最值得收藏的,逐一進行電腦掃描,存一個電子拷貝。此舉實在費時,但有了電子版的報章雜誌,如今所有收藏,就在雲端,連電腦硬碟的空間也不用佔,多方便。 我現在還有在Amazon買書,但都是透過iPad在Kindle app上看(Amazon於2007年開始出售電子書,四年內就已經超越實體書的數字;在美國,每買出100本實體書,平均就有相應180本電子書的銷售),其次,我也有透過iPad的iTunes Store訂閱了接近十款雜誌,主要都是付費內容。 當中我最欣賞的雜誌,包括英國版WIRED雜誌、英文版彭博商業週刊,以及內地的第一財經周刊。這三本雜誌iPad版最優秀的地方,是他們無論在排版設計,以至是在內容的編輯上,都是特別為平板電腦這平台量身訂做。 這個年頭,任誰都懂和你吹噓兩句用戶體驗多重要,能夠做得到的,仍屬於少數。以上的三家人,卻真的做到了。最低限度,比較過他們的實體書與電子版,其用戶體驗絕對是兩回事,後者更讀者如我讀得愛不釋手。 先談談翻頁的習慣吧,實體書當然都是橫向的,但來到了電子版的雜誌,較親和的用戶體驗,就會是橫豎並用,但橫向內容有多寬,垂直內容有多深,編輯上排版上,其實要十分講究。 同時間,每頁書到底有那些文字或多媒體內容要隱藏、如何透過輕觸展開,或甚至是,那些關係錯綜複雜的inforgraphic圖表,如何方便讀者瀏覽。 此外,能否利用到橫向與垂直閱讀時呈現出不同的畫面、以指尖觸動屏幕拉闊放大縮細等等平板電腦的互動體驗。這些手法,與傳統媒體編輯及設計專業技術迥異。 此外,也有雜誌會利用iPad可連線更新內容這特性,於是,除了每期的固定內容,也加插了當下更新的動態消息或新聞,令內容的即時性更為活化。 既然說到數位媒體,當然也離不開多媒體內容吧,一般由實體媒體數位化的內容,大多只會加插一些其實可有可無的動畫,或甚至是一些製作花絮式短片。但其實,這只不過是搬字過紙的做法,未有認真考慮好用戶體驗。 譬如,我就見過英國版WIRED雜誌會將一篇講述建築的文章內的插圖,以360度的環迴互動觀點呈現;說到某品牌的汽車音效工程師,按文中的一個按鈕,你又可以即時體會一下所述的有趣聲效。這些豐富的閱讀體驗,其實,也可以作為啟發廣告客戶日後做廣告的靈感,只是,暫時會行到這一步的,還是極少數。 除了吸引付費讀者,一如傳統媒體,iPad版雜誌也要考慮到廣告收入及其商業模式。純粹將平面廣告數位化未必可行,因為比起傳統媒體讀者,一般平板電腦或智能手機用戶,會對廣告更加抗拒,因此,除了更有趣味的互動廣告,也有出版社會與廣告客戶合作,以相關主題,共同製作贊助內容,模式與傳統媒體接近,但製作上卻可更多元化。 說到本地的iPad版雜誌,雖然起步了一陣子,但感覺上,還是停留在探索階段,坊間的宣傳也不足。因此,當最近知道彭博商業週刊中文iPad版的推出,作為他們英文版的忠實讀者,我也第一時間訂閱了。 只可惜,第一印象卻令我有點兒失望,先不說那些佔了近半的英文版翻譯內容,就整本iPad版雜誌的排版及編輯手法,也與同系英文版的水準有所距離。 你可以和我爭論兩個版本的iPad訂閱費有異,但很可惜,我真的被彭博商業週刊英文iPad版寵壞了,這個中文版,大致上太像是實體版團隊搬字過紙的製作,閱讀體驗,文字配圖,有點像單調的PDF檔案。 每次路過昔日常會光顧報紙雜誌小檔,我也會感到有點慚愧,因為,現在我只要在iPad上輕輕一彈,本地的報章雜誌好、外國的也好,就已經能輕易送到我手。深想一層,本地傳統媒體面向新媒體的挑戰,其實不止新舊之爭,競爭對手,更來自世界各地,當中還可能包括內地。 (原文刊登於2013年7月30日香港信報【經管錦言】專欄,本人是上文作者) 想追蹤更多我所分享的廣告情報?歡迎點擊這裡加入我的facebook紛絲頁。

iPad雜誌的生存空間 Read More »

求數大作戰

自出娘胎,除了學叫媽媽爸爸奶奶,父母親最緊張我們要學懂說的,就是由一數到十,然後由十一數到一百,如此類推,假使天資聰穎的,最好就快快學懂念九因歌。 數字,是神聖偉大而性感的,這不是我說的,而是我上課時聽過不知多少個老師說的,number is sexy呀、numbers won’t lie呀等等,由中學、大學到我去了讀MBA,大大話話,我最少聽過八千六百七十三次。 但凡任何事情,拋幾個數字則來繪影繪聲,便格外顯得有說服力,香港一眾特首高官說話空洞無力,百分之九十二點四的原因,就是永遠未能拋出一些確確實實的數字(譬如倒數七百三十四日香港就會有真普選),因而每次聽起來,我等小市民都總覺得他們背後一定有所隱瞞。 近期有本毒男喝采OL至愛的週刊100毛,號稱期期內容都有一百個Most,你說你說,多有霸氣!如果改為毛週,就有點不雅兼弱底了。 好,騙夠三百六十三個字稿費,應該回來探討一下本欄專題的數字媒體Digital Media世界了,我們整個行業最引人入勝的是什麼?有名你叫,當然又是數字。 我們每天向客戶推銷的,什麼每天四百二十六萬次瀏覽量、每月平均三百四十萬登入用戶、近期至高無敵人人都喜歡以此作為開盤目標的「夠十萬個Like我就當眾切……蛋糕畀你睇」之類,看吧,多麼「萬」水「千」山縱橫! 我可以肯定,萬一facebook實行去數字化,即是說,今後無論你的facebook朋友有多少個、你祝願世界和平的生日願望收到多少個「讃」、BB有便便這好消息有多少個人「些牙」,大家都看不到的話,這還算是facebook嗎?你還願意繼續玩嗎? 由於鬥「讃」鬥「些牙」等數字太平凡,於是又有人開始用Nike+或Runkeeper的那類app,替自己度步,譬如用了五十二分鐘跑了十點三公里,燃燒了三百三十七卡路里,全部公諸同好,多威風! 最近,更上一層樓,就有或Nike Fuelband或Jawbone UP這一類手帶,除了幫你度步,更幫你向朋友公開在各大社交媒體挑機。後者更厲害之處,是除了運動,連你睡得有多久有多好,食得有多健康,一日廿四小時,時時刻刻,全部有數得計排名有分先後。 我百分之九十九點七肯定,求數大作戰將持續升溫,今後,連晨早刷牙刷了多少下、揭了多少頁報紙、咇了多少次八達通,全部都可以「些牙」,人人分分鐘都有十萬八萬上落。 (原文刊登於778期e-Zone,我是本文作者,本網誌版略有修改)  想追蹤更多我所分享的廣告情報?歡迎點擊這裡加入我的facebook紛絲頁。

求數大作戰 Read More »

要威,就要戴頭盔。

要威,就要戴頭盔。 講得出做得到,法國Progressive Dance 電子組合Daft Punk,威足十幾年,頭盔也戴足十幾年。 最近,找來不老潮童Pharrell Williams主唱,再搭上60歲的結他神Nile Rodgers,聯手炮製了今年首張單曲Get Lucky。 甫一推出,旋即成為多個流行榜冠軍,一個月內賣出超過606,000張,大有機會問鼎2013全年單曲之冠。 先不得不提Nile Rodgers,年輕樂迷未必知道他是何方神聖,他老哥除了是一代結他funk神外,他更是一名超級監製兼作曲人,1978年領軍樂隊CHIC憑一首Le Freak,全首歌幾乎靠副歌一句Freak Out!,便開創了當年的士夠格先河。 之後,Nile Rodger更炮製了Madonna的Like A Virgin、David Bowie的Let’s Dance,以及Duran Duran的Reflex等超級勁歌金曲,由七十年代紅到九十年代。 飛越時空,來到2013年,Nile Rodger攜手Daft Punk這對電子音樂怪傑創作了Get Lucky,果然是一副七十年代的Jazz-Funk-Disco模樣,除了中段的招牌Vocoder機械人歌聲,其實全曲也不太電子,MV中,見兩個機械人一個彈Bass一個打鼓,其餘大部份都是真樂器打真軍。 回歸的士夠格,當然要多得Nile Rodgers,這首歌的世界裡,絕對是他的主場,當這位老人家一柄Fender Stratocaster在手,即如退隱高手重執絕世好劍,密集Groovy的結他riff飛來飛去,例不虛發。 可是,曲風卻依然貫徹Daft Punk這對機械人寶貝的特色,旋律動聽琅琅上口,跳躍節奏,叫人一聽馬上坐立不定,心情雀躍。閉起雙眼睛,你也不難會幻想到士高內Mirror Ball正閃爍不停,光影打在躍動中人潮的衣香鬓影上,那是一個快樂無憂的年代。 Get Lucky其實已在我的Playlist快樂地狂Loop了無數次,Random Access Memories新碟剛上架,我居然整天在Spotify聽足了兩次半(有半次是繼續loop Get Lucky的)。 全張大碟,大部份歌曲都以真人樂器演奏主打,有真鼓有真電結他,鋼琴以至是管弦樂。 電子樂器聲響當然仍不絶於耳,但卻大多只成為了樂手彈奏樂器的其中一種,而並非配以大量的電腦程序,以及sampling的聲音剪貼。 除了Get Lucky,全張碟最能抓住我聽覺神經的,就是與老牌作曲人Paul Williams(此君曾寫下的經典金曲無數,最多人熟悉的,便包括了Carpenters的We’ve Only Just Begun和Rainy Days and Mondays),一起炮製的Touch一曲。 這是一首極具野心,長達八多分鐘的作品,歌曲分為多個風馬牛不相及的段落。 先由具實驗色彩的電子音效打開序幕,Paul Williams弱不禁風的老人嗓子,與孤獨感的電子琴音伴奏徐徐漸進,頃刻間,弦樂推進又漸漸跳入了中板的的士高舞池,小號伸縮號單簧管繼而起舞,上山下海,倒帶音效把你捲入漩渦,急轉直上,到達高潮部份,節奏回復慢版,由Vocoder合唱重複唱出”if love is the answer,

要威,就要戴頭盔。 Read More »

facebook假人多

最近,有朋友沾沾自喜,話說自己的facebook帳戶,幾乎隔天就有大概是林志玲身材加蒼井空童顏,貌似台灣正妹的朋友add他,於是以為艷福無邊。 但我這個以粉碎人家美夢為樂的損友,直接向他踢爆:「那一些,九成是假人。」 「假人?機械人美女?」說到這裡,朋友開始流鼻血,唉,真係無佢收。 所謂的facebook假人,對於並非從事社交網絡營銷工作的朋友來說,這絕對是一個離奇的概念,為什麼好端端的一個facebook帳戶,大家明明也有十個八個共通朋友,又有間中的內容更新,她卻會是個假人?(嗚咽) 相信大家都可能會聽過,有所謂網絡打手這地下工作。一般來說,他們就像職業殺手一樣,身份神秘,神出鬼沒,受客錢財,替客消災。 網絡打手一般可提供以下幾類服務: (一)在各大討論區上幫品牌客戶製造聲勢,扮消費者幫你唱好產品。 (二)有必要時,幫你踩入對家地盤,唱衰對手產品(這項服務涉及人身安全,可能要另付安家費)。 (三)替廣告客戶放了上YouTube的微電影長廣告四圍放Link,製造點擊。 網絡打手與一般間中都會幫品牌做打手的Blogger不同,Blogger一般一人只會飾演一角,網絡打手工作則較為艱辛,一人多角做齊路人甲乙丙丁自問自答已是家常便飯,為口奔馳,更間中要跨越不同界別,由電子產品、化妝美容、親子討論、食評影評等等,服務全方位。 近年,幾乎連灣仔賣雞蛋仔的小店都說要開facebook粉絲頁,搞一下所謂口碑營銷,於是網絡打手開始大舉南移,紛紛來到facebook搵食。 要在facebook吃得開及不被懷疑,一定要夠多朋友,而通常,只要你弄一張美圖秀秀profile pic,一口氣加入多名新朋友,要令像我上述那位朋友般中伏的話,易如反掌。 近期充斥的facebook假人,不少以中文名的亞裔辣妹為主,也不排除有金城武級數的俊男,而據聞,這一類的假人帳戶(當然,賣家依然堅持那是真人),淘寶大量有售,一般叫價每位一至兩蚊人仔,多買有折。 如果你發覺,最近你放上facebook的宵夜餐蛋飯照片乏人問Like,弄至情緒低落,不妨上淘寶淘一百幾十個facebook假人回來,廣結新好友,讓他們為自己的每個post喪Like,自信人生,是要自己爭取回來的。 (原文刊登於e-Zone,我是本文作者,本網誌版略有修改)  想追蹤更多我所分享的廣告情報?歡迎點擊這裡加入我的facebook紛絲頁。  

facebook假人多 Read More »

由「讚」變「賺」eCMO Conference 2013

由HKAIM互動市務學會主辦的「數位首席營銷官」論壇,今年已經是第六屆,為切合時宜,今年大會訂下的主題是「品牌䢖造及電子商貿新挑戰」,全場四節,當中囊括了幾個近期營銷人都關注的熱門範疇:(一)品牌建造、(二)電子商貿及移動通訊、(三)打造電子商貿品牌,以及(四)客戶關係管理與數位營銷投資回報,兵分四路,盡攬其中 。 由於網絡及社交媒體的普及與跨地域之屬性,即使是一個本地品牌,所要面對的機遇和挑戰,也是無遠弗屆。誠如聯合國貿發會議/消費者保護國際專家顧問小組主席劉燕卿太平紳士所言:「透過數位媒體,可將擦亮的品牌傳到海外。」 社交媒體盛行,近年不少企業都一窩蜂去搶灘,形成從事這方面廣告服務的公司,成行成市,但Bread Digital的合夥人Kenneth Wan卻唱反調,認為在社交媒體年代,事實為先,品牌次要,facebook上擁有再多讚,有更多人談論,也不代表品牌能夠成功把「讚」變成「賺」。 那什麼方法才是最有效的社交媒體營銷?原來,往往並非什麼澎湃創意,而是品牌能否提高透明度,把最真實的一面呈現出來。 Kenneth舉了759阿信屋為例,說明該品牌就連某些產品的來貨價也赤裸裸地公開,除了立即惹來媒體報導,也成為了在社交媒體上瘋傳的內容,效果相對其對手大花金錢的廣告攻勢,似乎來得更直接有效。花言巧語未必有用,重點,是真心做品牌和為消費者做好事。 近期熱爆全城,更獲得海外傳媒關注的黃膠鴨,幕後主腦海港城的負責人譚嘉瑩也同樣指出,品牌必須不停用心地為消費者製造小驚喜,並且要份外珍惜熱愛你品牌的消費者。 回顧每個海港城的成功案例,譚小姐總結了兩大重點:(一)話題性:能否引起廣泛談論,名人以至草根,主流傳媒以至社交媒體; (二)照片可觀性:在這手機快拍風行的世代,有否可容易被人捕捉兼有興趣在社交媒體分享的主體畫面。 當大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經營品牌的社交媒體帳戶,大家樂集團企業傳訊及品牌管理總監熊子弦則認為,2013年品牌建造的重點,應先放在企業社會責任CSR的活動上。更不要像放煙花一般,捐了一大筆錢給慈善機構就當了事,應該將活動企劃融入日常業務,並積極鼓勵員工及客戶參與,建立關係。 今年,該集團先後進行了兩項活動,包括了支持Green Monday這推廣素食與環保生活的活動,由大家樂開始,及後伸延至企業其餘七個餐飲品牌,由小眾推廣至大眾。其次,還有歡迎導盲犬活動,該集團先為前線員工進行培訓,讓他們認識這項活動背後的意義,然後由他們成為推廣大使,向顧客進行溝通。這兩項活動也同樣地獲得坊間的正面口碑與嘉許,其中,更有不少是來自社交媒體。 說到電子商貿,當然不能不提eBay,原來,在香港有不小設計製造業的中小企,也是透過這平台,進行海外市場的營銷。eBay的Jenny Hui便舉出了多個成功例子,說明先把產品和客戶服務做好,就是網絡上建造品牌的第一步。其中一個售賣自家設計軍錶的品牌Infantry,由於對產品質量充滿信心,如有不滿則可百分百退款的承諾,於是,不僅生意愈做愈好,更被eBay選為重點向海外買家推薦的賣家之一。 近年由於智能手機的流行,透過手機進行電子交易,在好些電子商貿及智能手機較發達的地區,譬如韓國及日本,已經引入了多個交易模式,其中之一,就是將手機SIM卡與信用卡綑綁,再配合NFC(近距離無線通訊技術),便可用手機進行電子交易,一如我們香港常用的八達通。 GSMA的亞太區NFC項目經理鄧炳才認為,就安全性而言,該類移動電子交易技術,其實已經超越電腦或其他電子交易平台,當更多家本地銀行陸續加入提供及推廣這電子交易方式,相信香港很快便能急起直追。 說到電子商貿,零售調研機構GfK的梁宏達也為我們提供了不少數據分析,指出目前活躍於網上購物的,最有潛質還是以Y世代,其中,又以團購及網上拍賣購物為主,落單買東西的時間,大部份都在晚間9點至11點。惟目前八成以上的購買活動,金額仍不過一千,普遍而言,大家對網購的安全性,尤其在信用卡方面,似乎尚有保留。 港人熟悉的OpenRice,最近除了為網站及移動裝置程式的進行全新設計,更推出了一個嶄新的品牌標誌,目的,就是要將這個網絡品牌弄得更國際化,進軍海外市場。這說明了除了實體店舖,對於虛擬世界的互聯網企業來說,品牌形象也同樣重要。 論壇來到最後環節,與會者分別就客戶關係管理及數位營銷投資回報,進行了精闢的分析,當中,AsiaPac的Christine Chong指出,如何透過網絡監測消費者的行為,然後進行精準數位廣告投放,最為重要。 Radica創辦人郭正光則表示,管理好你客戶的電郵數據庫,除了可為未來取代印刷宣傳品舖路,減省成本外,更有助令目前的客戶,成為你的品牌大使,據了解,該公司某大品牌客戶的顧客名單中,願意向朋友推薦曾使用產品的,可以超過六成,實在商機無限。 (原文刊登於2013年6月8日香港信報【經管錦言】專欄,本人是上文作者) 想追蹤更多我所分享的廣告情報?歡迎點擊這裡加入我的facebook紛絲頁。

由「讚」變「賺」eCMO Conference 2013 Read More »

如果我有Google Glass

「吃不到的葡萄是酸的」,所以,我很討厭Google Glass。 討厭到什麼程度?討厭到我在e-Zone寫了一篇文來力數它如何不是,告訴廣大的讀者,此物害人匪淺。 我更一口咬定,Google Glass的原創意念,是來自鳥山明先生,Sergey Brin的,其實是老翻。 如果你真的擁有一副Google Glass,我祝你好運,行路要小心。 Google Glass不是Google發明的,那是鳥山明先生在八十年代尾九十年代初的構思,原型設計於七龍珠中出現,由撒亞人王子比達所配戴。 由於是「初號機」,印象中,當時那個裝備尚未有聲控功能,要探測對手戰鬥力的話,比達還是要手動按一按,然後資料才會出現在眼罩前的屏幕。 那個年代,除了香港,我肯定美國西岸的矽谷小子們譬如後來創辦了Google的Sergey Brin等,早就中了七龍珠的毒,被鳥山明先生將他偉大的構思,如電影Inception中的橋段般,植入了他們的腦袋裡,待時機成熟,他們就會自動波做事。 所以,我有理由相信,如果有一天Sergey Brin因Google Glass拿諾貝爾獎的話,他將會在台上公開多謝鳥山明先生的悉心栽培。 較早前,Google Glass公開招募首批用家, 但凡你年滿18歲,只要在鬼佬版微博Twitter或Google+上,以#ifihadglass為題,寫一篇50個字的短文,你就有機會,率先以$1,500美元訂購該產品。 這個#ifihadglass活動雖然已經結束,不少網民還在熱烈討論中。 但正所謂「吃不到的葡萄是酸的」,加上我這份人向來愛唱反調,所以我認為,Google Glass這東西弊多於利,以下是我本應打算以反諫計贏取這活動的八段申請文本,反正我已成功無望(申請人必須是美國公民),姑且就拿出來和大家分享一下。 #ifihadglass 遊行時單眼怒啤阿Sir,被控襲警好平常。 #ifihadglass 戴著上公廁扮型,被維園阿伯一口咬定,我係督伯一名。 #ifihadglass 陪老婆行Victoria Secret扮乖仔,反而被靚女顧客罵我無禮,幹嘛用眼睛幫她度三圍。 #ifihadglass 成日瞄住單邊眼鏡電子屏,廣東道遇上夏蕙姨仍單眼眨不停,姨姨問我是否對她一見鍾情? #ifihadglass 長期眼睛想旅行,失驚無神,跟了小明上深圳。 #ifihadglass 習慣兩手Fing Fing,聲控對住電腦落命令,見到老闆都未識停。 #ifihadglass 事事問Google,向判斷力Say No,蕉皮近在眼前兩步路,都要問聲:Google呀Google,我踩好唔踩好? #ifihadglass Google Map上腦,依賴到無譜,入到屋企,居然蕩失路,點算好? (原文刊登於e-Zone,我是本文作者,本網誌版略有修改)  想追蹤更多我所分享的廣告情報?歡迎點擊這裡加入我的facebook紛絲頁。    

如果我有Google Glass Read More »

facebook推「動態消息」新介面,教我如何不俾錢?

有關於facebook上「動態消息」(News Feed)推送的規律,向來也是個迷。 究竟facebook是取決於什麼基礎或邏輯,從而決定將哪些內容發放到你的個人「動態消息」塗鴉牆上,這條算術是如何操作,基本上是無從稽考的。 極其量,facebook含糊的官方答案會告訴你,那就要視乎閣下個人帳戶或粉絲頁與用戶間的互動多寡,從而運算是否合適地將最新的狀態內容,推送到用戶的「動態消息」塗鴉牆上。 因此,坊間你想會聽都不少大規模小規模,專替廣告客戶在facebook上經營粉絲頁的廣告公司,大家各執一詞,告訴你可以用什麼那種的竅門,如果計算最佳發貼時間、最適合內容類別(文字、照片或是影片),試圖提高閣下粉絲頁在用戶「動態消息」牆上出現的曝光率。 但誰不知,facebook上的運算規律變化多端兼難以揣測,到頭來,其實大家一直都是在瞎子摸象,唯一愈來愈明顯的不變定律,就是在facebook經營粉絲頁,若要持續成功,就必需要投放廣告。 Nick Bilton肯定早已看通。他是New York Times著名的專欄作者,今個月的較早時間,他便在其博客上大肆批評facebook,認為該社交網絡近月來的「動態消息」推送方法,愈來愈明顯地偏袒有投放過廣告的粉絲頁。 話說Nick一直會在他的個人粉絲頁推送其報章專欄,向來反應不俗,惟獨是今年年初開始,反應郤每況愈下,平均跌得剩下三分一,向行家打探,發覺大家都成了苦主。同時間,他亦發現facebook在「動態消息」上推送「贊助故事」這廣告模式的頻率也愈來愈高。 於是,Nick花了少許錢(美金7元而已)去投放在facebook廣告的「贊助故事」,當作是一個小實驗,結果一如所料,他的粉絲頁人流立即有所改善,升幅高達十倍。 對於早已打算用真金白銀來買人流的廣告客戶來說,這個可能是好消息,但對於普羅用戶而言,我們當然要做好心理準備,今後在facebook的「動態消息」上,將會見到愈來愈多廣告的出現。說穿了,facebook的確需要廣開財源,而在「動態消息」上讓廣告客戶投放廣告,似乎又是目前最有效的廣告模式。 執筆之時,剛過去的週四(3月7號)facebook亦宣佈了他們的新搞作,正好剛剛與「動態消息」有關,就是一個重新設計,暫時尚在測試階段的界面。 根據官方發放的圖片,發覺其中最大特色,就是這個新界面的「動態消息」內容,圖片將會大足幾倍,視覺效果主導,文字為次,空間感亦有所增強,設計更為簡潔。 更重要的是,今後無論是使用傳統電腦,抑或是手機和平板電腦的facebook app,在不同界面上的用戶體驗,將會來得更接近。 心水清的朋友,馬上覺得這「新」設計酷似Google Plus:這個由Google開發,但使用量一直未能打入主流的社交網絡,不同的是,facebook這個新介面的背後動機,當然,就是為未來的廣告模式鋪路。 既然在「動態消息」上推送「贊助故事」,算是目前在facebook打廣告最有效的模式之一,這個圖片空間較大的設計,當然會更受廣告客戶歡迎。 看來,在不久的將來,廣告客戶在facebook上打廣告,一張能搶眼球的獨家圖片或是短片,將會更形重要,隨便在網絡上把人家內容循環再用的做法,可行性愈來愈低,相信亦會買少見少。 同時間,懂得善用「社交圖譜」(Social Graph)的品牌,亦將會成為在「動態消息」上更為用戶接受的寵兒,因為,它已超越了一個「讚」(Like)。 舉個大家可能較貼身的例子,較早前舉行的渣打馬拉松前,你在facebook的朋友中,總不免會有使用Nike Plus或Run Keeper這類手機app練跑的,當他們完成練習後,往往會在facebook上自動分享他們的活動資料,譬如GPS地圖或距離等等,試想像這些內容,將來便會在「動態消息」以更搶眼球的形式出現。 如此類推,除了運動、書評、樂評、食評,或甚至是新聞網站上的文章評分,也可以透過製作facebook的分享app,以不止於一個「讚」的模式,出現在「動態消息」之上。 依我認為,這將成為廣告以外,一個更有趣的「軟廣告」模式,但當然,這方面所需要花的功夫及技術,以及與不同平台軟件上的整合,難度也較純廣告為高。 雖然有人會詬病facebook廣告愈來愈多,但同時,新版本的「動態消息」設計亦並非完全偏袒廣告客戶,今後,用戶可以更方便地透過選擇項目的介面,選取有興趣接收的「動態消息」,讓大家可在清單上篩選內容。 今後,廣告客戶若要繼續在facebook上留住消費者的眼球,優秀的獨家內容愈來愈顯得重要,純廣告純官腔公關發稿式的內容,將會進一步被新版本的「動態消息」自動淘汰。 (原文刊登於2013年3月12日香港信報【經管錦言】專欄,本人是上文作者) 想追蹤更多我所分享的廣告情報?歡迎點擊這裡加入我的facebook紛絲頁。

facebook推「動態消息」新介面,教我如何不俾錢? Read More »

沒有面的怎算是面書?

是咁的,我本來打算把這篇文起題為「沒有face的怎算是個book?」(識唱請跟住唱)。 對不起,我認我的確是個爛Gag王,但請不要噓我。 而且,我真的很有自知之明哦,在被人家噓前,我已及時先把標題改了,反正,e-Zone的編輯大哥也一定會改我的。 無論如何,希望我這篇拙文,各位無面人,你會有所得著。 有人把facebook上的profile pic當沙龍,三七面高炒chok過chok峰,也有人情願用facebook by default給你的那個藍色背景白色剪影的無面人肖像。 雖然有說各適其適,但每逢有人想add我,我總是會先敬profile pic後敬人,除非那位擺明是我無奈要接受的姨媽姑姐或親愛的客戶,否則,無面人?九成我會當你透明。 「我不想這麼高調。」朋友告訴我他的”無面”苦衷。 天哦,你以為你自己是大明星或怕被狗仔隊追的靚模嗎?你在facebook的朋友不都真的是你的朋友嗎?給你認識的朋友看看你的臉又何妨?這就好比去到日本的露天溫泉,人家個個赤裸裸走進去,你卻要堅持全套潛水衣加摔角手面具,多麼的不大方哦。 好吧好吧,如果你還是不願意以你目前的真面目示人,讓我教你七個創意方法,起碼不需要繼續用那個鬼鬼祟祟無面人肖像。 (一)小學手冊相:正所謂「童年的你必定天真可愛」,即是看你今日不太充滿神采,你總有一兩張這類的學生相吧,無有怕,只有你的多年好友能”點”到你相。 (二)背光剪影: 有看電影「一代宗師」的就知道,打大光燈背光下的梁朝偉或章子怡,即使只看到剪影也是如此有型,嫌打燈麻煩,找個烈日當空的正午拍張背光相吧,包型。 (三)微妙的倒影:雨後馬路邊的一灘坑渠水好、包公審烏盆內的烏盆也好,找個可反射出閣下倒影的表面,但不要讓人家可完全看清你面哦,若隱若現就最好。 (四)物似主人型:你不是當正自己是你家貓家狗的父母嗎?想落你們真可能有幾分神似哦,就以牠的面代替你的面吧,嫌不夠神似的話,拍照時索性把你常著的衣服給牠穿就好了。 (五)Crop神:照片剪裁是一門藝術,裁profile pic更可能是至高境界,露面露多少純粹視乎你個人的接受程度,秘訣是找個褶角位露少許面龐,畫面大量留白或zoom in爆鏡。 (六)Outfo強:還記得當年蘇永康初出道的唱片封面嗎?他就是用這個方法讓萬千少女為之著迷的,朋友飲大兩杯時,託他揸機幫你拍張照就可以了。 (七)揸機相:幾乎任何一個人拿起部單鏡機瞄著Viewfinder時都是份外型的,更重要的是,你可以大條道理遮著半邊面,沒有單鏡機的話,微單或GRD都可以哦(我老友讚神就一定話揸杯星巴克都得)。 快快照辦煮碗,影張profile pic上載facebook,不要繼續做無面人吧。 (原文刊登於e-Zone,我是本文作者,本網誌版略有修改) 想追蹤更多我所分享的廣告情報?歡迎點擊這裡加入我的facebook紛絲頁。

沒有面的怎算是面書?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