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Column

大數據老早預測特朗普是贏家?

(圖片來自New York Times) 話說上回美國總統奧巴馬成功連任,整個競選團隊在熱烈地彈琴熱烈地唱之際,《時代》雜誌有個專題報道,讓背後的幕後功臣亮相,訴說他們的威水史,其中包括負責處理大數據的團隊。期間,「大數據」此一專業術語便急速冒起,印象中更有人指出這是首個靠大數據及社交媒體數據獲勝的總統大選;自此大數據亦成為普羅大眾閒話家常的話題。 有了成功案例借鏡,今屆美國大選,民主黨候選人希拉里相信也有循着接近的路向,甚至以相同的班底,為競選進行形勢分析與策略部署,當然還少不了社交網絡的造勢。選舉前夕,網絡提供的民調數據還在告訴大家,希拉里形勢一片大好。事實上,被這些數字影響,一同唱好的,還有不少主流媒體。 執筆之時,大選結果已塵埃落定,特朗普戲劇性地以大比數勝出,除了令全球譁然,更重要的是,一下子大家對所謂的民調、社交網絡口碑在選舉前所產生的錯覺,無可避免地打了不知多少個問號。為何網絡世界告訴我們的事實,居然會與現實相差得這麼遠? 數字不會騙人,但數字的由來、數字的代表性,其實都不能視為絕對的答案,因為說穿了,人心難測;更何況今次選舉,部分搖擺州份都沒有數據可尋,那些平日不上網不玩社交媒體的長者,亦可能是特朗普鐵票的來源。 近年大數據幾乎成為營銷及廣告行的潮語,我更聽說有廣告公司打着大數據之名,認為有數據就好辦事。數據除了可以幫助客戶預測未來,更可助他們制定成功策略,彷彿數據就是答案。最可怕的是,更聽到有創意主導的廣告公司,積極推動以大數據分析大創意,有了大數據,那些天才創作人都隨時要被淘汰。 到底單靠網絡民調,以及社交媒體的「民意」分析,這些大數據是否足以幫助總統候選人勝出?事實上,特朗普陣營其實也有聘用數據分析師,而那一方的專家也有透露,其陣營早已勝券在握,在Twitter上的支持度更有增無減。不過在主流傳媒、明星造勢方面,其聲浪始終不及希拉里陣營大。 經過這次大選,無論是政壇中人又或是主流傳媒,相信會重新衡量,大家是否都躲在象牙塔太久,而未能真正了解民情?民調及社交網絡所反映的世界,其實又是否真的是主流民意? 《原文刊登於2016年11月11日晴報,本人是此文作者》

《我最喜愛的10首占士邦主題曲》

97回歸祖國後,在港人心目中,占士邦此英國餘孽的地位,似乎依然比英女皇事頭婆為高,大家繼續在每集都又讚又彈的情況下,乖乖地買票入場,我和占士邦有個約會,集集風雨不改。 屈指一算,今年已經是第24次出動了,每一集,除了這位擁有一雙憂鬱的眼神、唏噓的鬚根、神乎奇技的鎗法、掌心蕩漾著一杯Dry Martini的占士邦,少不了的,還有集集換畫的邦女郎,以及每次開場時展開序幕的主題曲,這不僅是指定動作,更加是占士邦國度裡的宗教儀式。 除了早期的純音樂,每一集的占士邦主題曲,都會找來一位當紅歌手/組合來演繹,可是,亦和所有占士邦電影一樣,這些主題曲都是好壞參半,當中,又一如所有的邦女郎,大概可分為霸氣沖天、撲朔迷離、秋水伊人、傾國傾城、紅顏禍水、巾幗鬚眉、婀娜多姿等等類型。 1.John Barry 《James Bond Theme (From “Dr. No”)》: 作曲家John Barry在第一套占士邦電影中,立即為這角色的出場定調,60年代的「摩登」電結他、配以大量很Glam的Big Band Sound,聽聲如見人。 2.John Barry 《On Her Majesty’s Secret Service》: 稱得上是占士邦二號主題旋律,雖然可能比較少人認識,特務旋律依然神秘中帶浪漫,低音銅管非常「型棍」,依然聽聲如見人。 3.Loius Armstrong 《We Have All The Time In The World》:本來是插曲,卻再三被發掘成為經典James Bond金曲之一,68歲的Loius Armstrong灌錄這首作品時已經病入膏肓,當時只錄了一Take,成為經典絕唱。 4.Shirley Bassey 《Goldfinger》:可能是比邦女郎更Iconic的女性,先後主唱過三套占士邦電影主題曲,一開聲,立即霸氣沖天,巾幗不讓鬚眉。 5.Shirley Bassey 《Diamonds Are Forever》:肯定是占士邦金曲三甲之一,此曲進一步將特務電影的浪漫神秘情懷,如有神助,推到極致,開腔頭一句”Diamonds Are Forever”旋律就是過耳不忘。 6.Sheena Easton《For Your Eyes Only》:可能是個人造型最接近邦女郎的原唱者,旋律由當時已寫過Rocky主題曲的Bill Conti操刀,歌曲柔情似水,令人想起電影中的漂亮邦女郎。 7.Duran Duran《A View …

《我最喜愛的10首占士邦主題曲》 Read More »

《星戰流行榜》

時為1977年,戲院內,抬頭看,大熒幕上見一望無際的浩瀚星空,字幕徐徐展現”A long time ago, in a galaxy far, far away”,威武澎湃的鼓號曲同步奏樂,《Star Wars》的音樂宇宙亦正式展開序幕。 《Star Wars》這電影系列,除了透過史詩式的故事橋段、豐富的人物角色、令人看得目不暇給的科幻特技,此外,深受後浪漫主義管弦樂曲影響,由作曲家John Williams譜曲的大型電影配樂,跨越了前傳後傳六集,同樣也俘虜了幾代星戰迷的心。 不說可能不知,John Williams當初為《Star Wars》譜曲時,已經心思細膩地進行計算,除了為每一位主角度身訂製了一個主題旋律,亦為某些故事橋段,設定一些別具象徵意味的音樂素材,一如華格納歌劇內的旋律動機手法。 因為篇幅所限,《Star Wars》的音樂宇宙亦太龐大,我只集中介紹我認為最具代表性,由Episode IV至Episode VI內出現過的5首經典作品清單。 1.《Main Title》 每一集的序幕曲,都必定由它帶頭響起,千年如一日。事實上,這首氣勢磅礴的英雄式Fanfare,亦被作曲家稱為Luke Skywalker主旋律,首三集(即始於Episode IV)中,由於人物角色為主線關係,出現的次數相當頻密,同時亦有配合不同氣氛的變奏,及後則演變為星戰國歌級的份量,是的,我真的見過有朋友,在電影開場的時候想站立起來致敬。 2.《The Force》 這是JEDI武士的主題旋律,最早在Episode IV的《Binary Sunset》一幕中出現,旋律蕩氣迴腸,賺人熱淚,及後亦像Luke的主旋律一樣,經常以不同模式,在所有集數的《Star Wars》中出現。大致上,這音樂主題可分為兩大風格,一為感人肺腑的慢版,二為雄壯威武的進行曲版。 3.《Princess Leia》 由於首套《星戰三步曲》的劇情主線,都是由Luke和Leia兩兄妹帶動,代表第二人物這主題旋律,當然同樣出現次數甚頻,及後前傳第三集《Revenge of the Sith》的尾聲,亦曇花一現地出現了一次,其暗示不言而喻。 4.《The Imperial March》 在《Episode V:The Empire Strikes Back》首次現身,之後便演變成幾乎是Darth Vader每次登場時,必然同步出現的主題音樂,是一首充滿霸氣的進行曲,亦是象徵了黑暗勢力的旋律,出現次數頗多,除了Episode IV外,每一集都會現身,最新一集的《The Force Awakens》肯定也不例外。而我印象最深刻,是我曾經有位外國朋友,他將外母的手機鈴聲,設定為這首音樂,可見其象徵意味如何強大。 5.《Yoda’s Theme》 同樣與上述的Darth Vader旋律一樣,除了Episode IV外,Yoda大師在每一集都有出場,音樂主題固然少不了,旋律充滿靈氣,亦帶點夢幻氣息。一個小插曲,就是在E.T.電影中某一幕,話說萬聖節中有位路過的小朋友打扮成Yoda大師,於是這旋律居然也有短暫現身,作為該電影的作曲人,John …

《星戰流行榜》 Read More »

《星戰交響曲 Star Wars Symphony》

時為1977年,當《Star Wars Episode IV : A New Hope》橫空降世,除了電影中的人物角色科幻特技令當年的老中青觀眾看得如癡如醉,當中的音樂,甫一開場,字幕打出,由銅管樂齊奏的威武旋律響起,那一種澎湃的震撼力強,一錘定音,已經註定成為經典。 即使是70年代,荷里活的大製作電影配樂,其實已經不是什麼前無古人的事情,但為何,John Williams替《星戰三步曲Star Wars Trilogy》所創作的電影配樂,會成為經典中的經典? 事實上,為首齣《星球大戰》電影譜曲前,John Williams已經在荷里活電影圈中薄有名氣,先後憑《Fiddler on the Roof 錦繡良緣》和《JAWS 大白鯊》贏得奧斯卡,而《星球大戰》在開拍期間,卻一直受到荷里活圈中人一致看扁,更有不少人認為這齣嚴重超支超時的電影,隨時會爛尾收場,由此可見,如果不是基於對George Lucas的信任,相信很難想像一位這樣的音樂大師,會願意替這齣電影的配樂投下如此心力。 雖然《星戰三步曲》後來也追加了三部前傳,但其最具備標誌性的星戰音樂世界,還是建基於首三集的配樂中,當中的音樂素材,豐富得可以不斷循環變奏再變奏。 的而且確,John Williams為《星戰三步曲》投入的心力,遠比他當時創作過的任何一套電影配樂為多,還記得,想當年我敗了我儲足幾個月零用錢入手的《Star Wars Episode IV : A New Hope》配樂專輯,是一套雙卡式錄音帶,音樂長度幾乎是兩套交響曲的總和,而且,此專輯更罕有地內含詳細的演出名單,LSO(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是演出樂團,擔綱演出的每一名樂手,都居然人人有名有份,有點像古典音樂會的場刊。 那個時候我剛開始學習古典音樂,對擔綱演奏的LSO,當然略有所聞,因為恰巧當時的明珠台星期日有個古典音樂節目,駐場樂團就是他們,發覺這樂團的銅管樂組所發出的聲響輝煌燦爛,樂團中的首席小號Maurice Murphy和首席長號Denis Wick,都是名氣響噹噹的大師,在這套卡式錄音帶的演出名單上見到他們的名字,已教我興奮莫名。 《星戰三步曲》的電影配樂之所以厲害,是因為John Williams以編寫管弦樂交響詩的氣派,去處理整套電影的音樂,而並非純粹的配樂。作品中處處流露出他備受後浪漫主義作曲家的大型歌劇及管弦樂作品的影響,編曲幾乎用盡整隊樂團的每一件樂器,他在代表每個主要角色的旋律的處理手法上,更尤其深受Wagner歌劇鉅著《Ring Cycle》的影響。 在Wagner音樂世界的語言中,有一個德文術語叫Leitmotiv(主導動機),意指一個貫穿在整套音樂作品內的旋律動機,這些「動機」可以是象徵人物角色,也可以是一個具某種獨特意義的象徵式旋律,「動機」每次出現,就代表某個角色,又或者是某個概念的場面出現。「動機」可以按故事發展推進而變奏,每次出現的編排都可以截然不同,但卻會令聽眾聽聲如見人,聽聲如見畫面。 《星戰三步曲》最具標誌性的Leitmotiv,當然首推主角Luke Skywalker的主旋律,同時亦是電影開場的Main Title主題曲。 第一次進場看Star Wars的,相信很難會忘記,當字幕”A long time ago, in a galaxy far, far away”在浩瀚無際的星空中出現,這一刻這震撼性畫面。 這是一首充滿英雄意味的Fanfare鼓號曲,擔綱主旋律演奏的小號,開始時昂首闊步上大五度的旋律,充滿英雄氣概,緊隨三連音直上七度的高音,更有種衝上雲霄的勇氣,整個開場白,都有種力拔山兮的氣概。 及後,這個屬於Luke …

《星戰交響曲 Star Wars Symphony》 Read More »

James Bond Theme Songs | 一脈相承邦歌曲

像我這一輩的港英餘孽,難免對占士邦電影有的多少情意結,由60/70年代的曹達華、張英才、胡楓、曾江、謝賢等一代男神,80年代的最佳拍檔許冠傑,以至90年代周星馳,都不止一次在電影內向占士邦致敬。來到今時今日,即使經歷過不知多少次改朝換代,”Bond, James Bond”依然是我心目中的真正男神代表。 所以,就算我買不起Aston Martin,至少我都要有一隻Omega Seamaster傍身,之不過,我一定不會隨便在街市憂鬱地拿著一杯Dry Martini,以免被認錯為國產凌凌漆。 說起占士邦電影,我尤其愛看開場序幕的主題曲片頭,通常,音樂一響起,就會出現一鏡接一鏡浪漫而神秘的女性胴體剪影,同時間,占士邦又會在一些具象徵意味的點題畫面中穿插,明示暗示劇情概要卻從不劇透。 除了邦女郎,邦歌曲同樣是焦點所在,話說邦歌曲大概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較具標誌性的純音樂主題旋律,另一類則為每集找來由當紅歌手/樂隊演唱的主題曲。 分析邦歌曲,就要由純音樂的《James Bond Theme》開始。 任何一個年代的占士邦,都必定會在那個經典的”Gun Barrel Sequence”中出現過。甫一開場,音樂展開,畫面中見到由槍膛瞄準望出去的主觀鏡,一步一步尾隨著占士邦的剪影,然後占士邦一個華麗轉身,對著鏡頭「砰」開槍。 事實上,邦歌曲的音樂風格,一開始已由《James Bond Theme》一錘定音。而這一段標誌性的純音樂,首次出現在1962年的Dr.No,第一集的占士邦電影內。 前奏先來幾下充滿霸氣的銅管樂齊奏,高聲部與低聲部先來音樂對答,氣勢先聲奪人。然後就出現一組帶半點神秘的「三上一落」半音階旋律,是為畫龍點睛的占士邦「主題動機」(Motif),時至今日,此音樂動機融入了所有的占士邦電影配樂中,無處不在。 「主題動機」出現兩次即四個小節後,用電結他彈奏的主旋律,開始進場,那是60年代最「潮」的Surf Rock Style Guitar,所謂的「飛仔歌」風格。 歌曲進入後半段,由神秘的Surf Rock,逐漸推進至華麗的Big Band Swing風格,充分反映出占士邦冒險神秘中,又帶半點不羈浪漫的特務生活。 《James Bond Theme》面世以來,先後被重新演繹兼出版過超過70個版本,元祖版本由配樂大師John Barry大樂隊演繹,及後由於大受歡迎,由Big Band爵士樂大師Count Basie,以至純電結他飛仔樂團組合The Ventures等,皆有重新演繹,成為另一經典版本,但在編曲方面,與原作分別不大。 來到較近代,向《James Bond Theme》致敬的音樂人,還包括了爵士噪音怪雞實驗樂手John Zorn、電子實驗音樂天團Art Of Noise、電子舞林怪傑Moby、著名電影配樂人David Arnold等等,人多勢眾,遠超所有邦女郎的總和。 《Her Majesty’s Secret Service》是占士邦的主旋律二號,首次出現於1969年的同名電影,雖然可能較少朋友認識,但當中的「主題動機」,仍會間中出現在不同的占士邦電影配樂中,聽聲如見人,旋律相當「型棍」。 樂曲先來一段敲擊式的Horn Session齊奏,緊接用當年「潮爆」的樂器Moog Synthesizer彈奏出低音旋律,然後進入首段主旋律,由低音銅管部一路領航,主旋律重複,爆炸力強勁的小號加入,更加威風凜凜,之後繼續是由小號高音吼叫,低音銅管及敲擊樂接棒和應。 除了上述兩首較接近配樂的純音樂作品,另一條主線的占士邦音樂,當然少不了每一集的勁歌金曲。是的,每一集的主題曲主唱者,其注目程度,不下於每一集都要換畫的邦女郎。 可是,一如每一集的占士邦內容,占士邦主題曲都並非次次精彩,偶有失準亦更屬家常便飯。事實上,幾乎所有被選為主題曲演唱的歌手/樂隊,都是「一次性」使用,但仍有唯一例外,占士邦音樂史上,就有Shirley Bassey這位黑人奇女子,先後主唱了《Goldfinger》、《Diamonds Are Forever》和《Moonraker》三集的同名主題曲,她那把既充滿霸氣又幽怨的嗓音,可能是除了《James Bond Theme》以外,最Iconic的占士邦聲音。 …

James Bond Theme Songs | 一脈相承邦歌曲 Read More »

Mr.的《現實遊戲》有多現實?

我先得坦白承認,在這張專輯《現實遊戲》之前,基本上,我從來沒有認真地聽過Mr.的音樂。 我更想老實告訴大家,作為日本樂隊Mr.Children的忠粉,我除了覺得Mr.就連改名已經犯了原罪,其實我也曾經因為歌路太接近,我一度很討厭五月天,總覺得,這兩隊港台樂隊,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抄襲Mr.Children之嫌。 但重點是,罷聽之前,我根本未有認真地聽過這兩隊樂隊的歌。 的而且確,兩隊樂隊都有很多其他不同樂隊的影子,我不打算為他們護航,但我想說的是,在音樂歷史上,由海頓、莫札特以至貝多芬,早期作品都有相互作品的影子,音樂創作,如果你夠幸運又可以捱下去的話,應該是一條很長很長的路,而風格,需要時間醞釀。 直接點說,Mr.這張新專輯《現實遊戲》,第一次聽,我還是覺得,當中依然有很多不同樂隊的影子,尤其樂隊樂器編排的聲音上,我好像隱約聽到U2的The Edge,又或者Green Day的Jason White 埋藏在裡面。 但認真細聽,我不得不承認,Mr.是一隊在技術上相當紮實和成熟的流行樂隊(鼓手技術尤其突出),風格亦已經逐漸形成。 我這樣說出來,一定會被人罵,但我認為,你可以繼續懷緬80、90年代的香港樂隊,但以樂隊技術而言,Mr.的而且確已超越不少前輩。 我是先在Spotify聽這張新專輯的,新歌其實只有6首,其餘都是現場演出的錄音。開頭兩首的歌〈現實遊戲〉和〈雙面人〉,很有先聲奪人的氣勢,編曲上也跳出了Mr.昔日的框框,不是五件頭的Band仔聲音。後來上網找點資料看看,才知道這兩首歌是前Swing的Jerald監製及參與了編曲的作品,難怪Mr.像被打通了任督二脈。 1.〈現實遊戲〉 電子合成器密集式的琶音前奏,電結他如利劍般闖入,Verse重複時低音結他加入,有相當突出的襯底旋律,Transitional Bridge「世界太快,變節太快,到處破戒,各有各派,怎麼猜」的1/16機關槍節奏是個神來之筆,鋪排切入令Chorus來得澎湃,中段音樂過門部分鼓擊節拍Double Time過後再次接入Chorus,整首歌的曲式下了很多心機,層次感逐步推進相當豐富,聽得出編曲者在樂器編排上所花的心思,低音結他的旋律,尤其出色,港Band少見。 「豺狼在叫號,聽得到,夜雨風高;棋盤上制度,要得到,就要乞討;誰投入笑著做,忘掉那自傲,全為了後路。」看見這段歌詞,有沒有少許政治意味?那就視乎你怎樣詮釋吧,當然,這也可以是樂隊成員的現實寫照,但距離對社會現狀的控訴,暫時還是有點騷不著癢處。 2.〈雙面人〉 今次不用結他,用了一段切分音節奏的鋼琴作前奏,先來一段憂怨的結他Solo,整首歌曲,除了站在最前線的主音及節奏結他手有一貫的發揮,Funk Rock的節奏,Mr.較罕有地Chok著唱著打著彈著,樂隊鼓手及低音結他手雙劍合璧,有更突出的表現,副歌首句有五子Mr.一起合唱的Chorus,樂隊的整體性更強,很期待有機會聽到這歌的現場演出。 3.〈愛你〉 擺明居馬的大路Rock Ballad一首,有少許在美國公路開車時在收音機聽到的FM Rock的感覺,Chorus在重複的結他riff伴著下,將把大家的心情推上一個蔚藍色的晴朗天空,樂曲很有正能量,我會選擇來作為跑步的熱身歌。 4.〈一句〉 這是一首歌頌友情、親情、愛情的歌曲,叫大家要多點開口表達關懷,不要心照就算。樂曲先以很平和moody的前奏緩緩展開,歌曲逐步推進,很典型又容易討好的中板Pop Rock,Chorus位的那句「一句」,旋律相當到位,聽過一次,一定會懂得跟著唱。 5.〈邊城〉 樂曲的前奏及Verse都帶點憂怨氣氛,電結他更帶點藍調的憂鬱,伴著電子合成器的聲效,更形成了一股揮之不去的唏噓無奈氣團,Chorus「誰挑起對立如輻射」這句的旋律,「如輻」兩個字間的那個perfect fifth interval旋律上得很靚,歌手真假音轉換亦顯出功架,事後我上YouTube找他們的現場演繹,同樣貨真價實,主音唱得細膩出色。 6.〈熱血〉 上網翻查資料,才知道這其實不是新歌,是2013年為Nike一個競跑活動而寫的歌曲,難怪是一首由節奏到和音到Guitar Riff都充滿運動能量的歌曲,的確熱血勵志,但個性欠奉。 後記:我約略在Spotify重聽了Mr.的舊作,發覺《現實遊戲》這專輯在音樂技術上有明顯進步,但現實是,有別於對一般歌手,有不少樂迷,對樂隊的社會性,通常會有一定程度的期望,現實告訴我們,純粹玩Pop Rock,當一隊流行樂隊,已經會被部分樂迷自動判了死罪。 但老老實實,有些時候,憤怒、控訴、謾罵,其實也可以是為了迎合市場,用以作出另一種模式的包裝,當然,在現今香港這個政治氣候,你更需要被逼選擇和公開你的立場。 始終不是一隊獨立樂隊,始終是簽約於國際唱片公司旗下,Mr.的位置,始終有點尷尬,再者,如果是純玩流行樂,樂隊在香港這市場,始終並非大部分樂迷的選擇,也許,這就是流行樂隊在香港樂壇處於的現實。

《Ryan Adams | 當1989遇上1989》

1989這個年份,實在是太敏感,在某些國度,更加會是被消失了的那些年。 可是,美國流行鄉謠音樂界甜姐兒Taylor Swift,卻對這個年份念念不忘,難怪必有迴響。 1989,不單單是Taylor Swift的出生年份,這張於去年推出的《1989》專輯,亦是她個人音樂旅程的里程碑,是她想公告天下,本小姐再並非大家心目中那個鄉謠音樂界的金髮娃娃,她的音樂,也有流行搖滾元素,拜託停止標籤。 音樂路上脫胎換骨後的Taylor Swift,先後高調地向Spotify及Apple Music「說不」,除了贏得不少樂壇行家的掌聲,也贏了專輯的銷量,在美國開賣,首周發行即創下128.7萬張的成績,執筆之時,截至2015年7月,全球銷量已過860萬。 都說過念念不忘,當然繼續必有迴響,2015年9月,《1989》又再掀起大家注目,當然,不是什麼新曲加精選這低級伎倆,而是居然有人把整張《1989》的歌曲重新灌錄,一曲不漏,一首歌也不能少。 此君果真藝高人膽大,說的是素來特立獨行,音樂充滿另類鄉謠搖滾風的創作人Ryan Adams,天啊,大家也摸不著頭腦,為什麼這位40歲的大叔,會翻唱這位25歲小妹的歌曲?而且,更不是單單翻唱一首,而是整張專輯的cover version?是否純粹為搞綽頭?「抽水」博人氣? 你可以說這是網絡世代的PR Stunt,專輯推出前個多月,Ryan Adams先在他的個人社交網絡帳號Instagram及Twitter上發貼,事先張揚他正在進行新專輯的錄音,並且將會以The Smiths般的曲風,演繹整張《1989》,此言既出,馬上已經惹來粉絲們的注視,有人以為他純粹「吹水」。 為證明所言非虛,他繼續發功,在Instagram繼續發放了好幾張錄音室內拍攝的照片,見在譜架上,居然出現了好幾首Taylor Swift《1989》內的作品的曲詞。 粉絲們開始在雀躍地尖叫,瘋狂回應,但最意想不到的是,當中,居然包括了Taylor Swift本人。 她居然用個人的官方帳號,開始與Ryan Adams搭訕,並直接向對方確認,是否真的在重新翻唱她的整張《1989》專輯? 當得到對方的再三確認,Taylor Swift馬上興奮得像個小粉絲:“Cool I’m not gonna be able to sleep tonight or ever again and I’m going to celebrate today every year as a holiday. I’M CALM.” 大家繼續閒話家常,個多月後,Ryan Adams版本的《1989》,坊間口碑甚佳,推出一周,即登入Billboard十大,買了5萬6千張,始終不是主流歌手,所以銷量已算極之不錯。 事實上,我覺得這可能是最不像Ryan Adams的專輯,我更覺得他不是在向Taylor Swift致敬,反而,整張專輯,是彌漫著The Smiths、Bruce Springsteen、Tom …

《Ryan Adams | 當1989遇上1989》 Read More »

【廣告吐槽】出走一周年

大概是去年的這個時候吧,我離開了我當時效力的廣告公司奧美,正準備創業去。 話說,奧美是我們廣告行內,數一數二有名氣的大公司。幾乎每次我與一些打算入行的大學生閒聊,發覺他們大多與20多年前的我一樣,奧美仍然是他們首選的公司之一,在外面的朋友眼中,在像奧美這類大公司上班,原來有顆光環。 聽到我快要離開,身邊的好朋友,有支持的、也有老實地向我潑冷水的。 支持的,大多會說:「好呀,大集團廣告公司都氣數已盡,現在是中小型廣告公司的時代,你出來搞,一定不用愁沒生意。」 潑冷水的,則通常會說:「喂,你以為自己還年輕嗎?你現在薪優糧準有保證啊,正所謂大樹好遮陰,離開了就要重新開始,隨時晚節不保,are you sure?」 但實不相瞞,自從我當上了這個人家羨慕的位置後,反而我卻愈來愈不快樂。 「是因為怕要跑數嗎?還是因為怕要應付辦公室政治?」朋友都問。 其實通通都不是,出來打工,人在江湖,辦公室角力固然有,我自問十分幸運,入行20多年,在過去10年來,可說是我的黃金十年,做過的公司,客戶、同事、老闆等,通通都對我很好,好到我沒資格投訴的地步。 讓我不快樂的原因,反而是在工作崗位上,當職位愈高,當我以為自己已站在一個可擁有更多話語權的位置時,我卻感受到愈來愈多在決策上的軟弱無力。 大機構內,人上有人,天上有天,前後左右都是老闆,當駕駛著這條大船時,正當你以為自己是船長,身邊卻會有不止一個領航員,讓這艘大船,寸步難行,這種感覺,實在令人感到沮喪。 尤其是,當職位愈高,日常要花在開會的時間就愈長,能夠真正完成的工作,卻反而愈來愈少,人生寶貴的光陰,就是這樣白白溜走。 當然,這是任何一個行業職場人生中必經階段,我亦不想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且,當你成長到某一個人生階段,你擁有的東西愈多,薪水、地位、名譽諸如此類等等,有些時候,反而會成為逼使你乖乖地妥協的桎梏。 性格使然,我總是不想為此妥協。 我們這廣告行,口口聲聲說是一門販賣創意的行業,可是,大型國際公司的運作,卻愈來愈變得像一般大型商業機構,環顧四周上了我那個位置的管理層,大多要為保著自己的高薪厚祿而奮鬥,決策都是「大局為重」,站在現今的資訊高速高路上,即使需要不斷轉型,但卻舉步維艱。 我向來是一個不安於室的人,但我想,繼續跳到另一家公司,將要遇到的問題,其實都是換湯不換藥,於是,我決定要出走一趟,希望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創造理想中的工作模式。 但理想與現實,果然是不符的。 自己搞公司,表面上充滿浪漫激情,但個人要面對的繁文縟節,往往比在大機構當管理層所要應付的,多出很多倍。公司剛開始時,只有一兩個人,我是創作總監、同時也是雜務總監,十分吃力。 回望過去一年,的確是苦樂參半,幸好獲得多方朋友的支持,工作雖則「辛苦」,但卻不「痛苦」,這不是我自己一個人說的,而是我身邊和我一起捱的工作夥伴說的。 對於我來說,在職場人生上,有三件事情是愈來愈變得寶貴的,那就是「快樂」、「時間」和「坦誠」。 「快樂」 我能否尋找到在工作上的快樂,重點不在於賺多少錢、職位有多高,而是我能夠對於為自己負責的人生,有多少的話語權。 「時間」 我能否把精力集中在我認為較有意義的工作上,避免不必要及沒意義的會議,或純粹為討好別人的應酬,我只想把事情做好,交出最好的作品。 「坦誠」 我能否與我的工作夥伴、合作的客戶推心置腹,不用花時間在互相猜忌之上,沒有人是完美的,我可以接受自己的不足,亦不怕讓別人知道,實話實說。 在人生的路途上,經歷不同階段,相信你都會有不同的事情,值得你好好守護,這一刻,你想守護的又是什麼? photo credit: Cross.Road via photopin (license) (原文刊登於ELLE MEN 2015年8月號)

盧冠廷的人間音樂天堂《Beyond Imagination》

1983年,我還是一個憤世嫉俗的中學少年,印象深刻的某一過周末晚上,第一次在同學家中的黑膠唱盤聽到「A-HA….我要飛往天上,A-HA….像那天鳥傲翔,A-HA….那裡充滿希望,A-HA….找那溫暖太陽。」 那一刻,我的心情雖未至於豁然開朗,但久久繃緊著的愁眉,卻開始放鬆下來,茅塞緩緩頓開,哪一首歌,是後來被唱得街知巷聞,盧冠廷的《天鳥》。 那個時候,我的家還沒有唱盤,我只有一台鴨寮街貨色的卡式機,當日,離開朋友的家前,我把整張唱片錄了一個拷貝,回家又聽了不知多少遍,卡帶後來也失聲了。 同一年的稍後,關正傑又有一首叫《天籟》的歌曲,氣勢磅礴的管弦樂編曲,注入了當時新興的音樂潮物--電子合成器,蕉蕉蕉WE混混沉沉沉的音效,聽得我簡直是元神出竅,有趣的是,雖然曲風絕對是南轅北轍,但「天籟」這首歌的旋律韻味,尤其是部份的和弦結構,居然與「天鳥」不謀而合,當然後來也知道,這個並非巧合,因為作曲的朋友,同樣是盧冠廷。 事隔一至兩年吧,我儲了點錢,終於買了一台唱盤,於是,我一口氣買了盧冠廷的《天鳥》、《小鎮》和《過路人》三張大碟,拿著唱片封套,取出歌詞,一邊看著唱針在黑膠片的坑紋上劃動出美妙的旋律,又是另一番滋味。 80年中期至90年代初,盧冠廷一直以Singer-songwriter的身份活躍於香港流行樂壇,有自作自樂的作品,也有為人家做嫁衣的不少經典,林子祥的《最愛是誰》、蘇芮的《憑著愛》,相信不少像我在那個年代成長的樂迷,都曾經津津樂道,不要忘記,那個時代,日本改編歌才是香港樂壇的主流。 1989年,相信大家都不會忘記發生過什麼,《為自由》成為了《為主歌聲獻中華》的主題曲,事後,盧冠廷創作收錄了《漆黑將不再面對》此曲的《1989》專輯,翌年又推出了《愿》,可說是為大時代見證的作品,可惜的是,這兩張專輯及《為自由》這首歌,Apple Music和Spotify都找不到,市面上,亦近乎絕跡。 後來,盧冠廷與李宗盛在滾石旗下推出了《我(們)就是這樣》專輯,兩位都是我最欣賞的唱作人,兩個中年麻甩對酒當歌,佬味甚濃,我個人就十分受落,但後來才知道,這張專輯,銷情慘淡,據說,更要賠本。 之後的幾年,盧冠廷的作品,便好像愈來愈買少見少,除了間中聽到零星關於他在西貢歸園田居、宣揚環保概念的消息外,感覺上,盧冠廷好像在樂壇中淡出了。 回想當年,第一次聽到盧冠廷的嗓音,覺得有點怪雞,可是,卻很有親切的溫暖感,聽說他是結他高手,經常被結他伴奏下的旋律,亦帶有點美國鄉謠搖滾的韻味。 一般流行曲的曲式,都會很靠副歌旋律的一個Hook而令人留下印象,但盧冠廷的首本名曲,譬如《最愛是誰》開首的「在世間尋覓愛侶」、《人間天堂》開首的「昨天的少年,理想很多,尋覓四海天涯,找天邊烏托邦」等等,一開腔,就要把你的耳朵俘虜。 事隔這麼多年,最近,64歲的盧冠廷終於重出江湖,可是,當初我一聽到《Beyond Imagination》是什麼Hi-Fi天碟,我便立即自動調頭走了。還是隔了好幾個星期,我偶然在Apple Music把整張專輯聽了一遍,一聽便愛不釋手,執筆之時,差不多整個禮拜都在聽。 11首歌曲,當然都是經過重新編曲的新瓶舊酒,盧冠廷的歌聲嗓音還是那個老模樣,連一點滄桑感都沒有多了(可能出道時已經夠滄桑了),而且,聽說他的結他技術又進步了,專輯也找來了很多結他高手幫他編曲。 最搶耳的,莫過於由台灣Fingerstyle結他高手盧家宏重新編曲的《一生所愛》,即興意味很濃,全曲的和弦及旋律都像被重新解構,結他、人聲與長笛的對話,像高手過招。 《歲月神偷》的主題曲《歲月輕狂》,經過重新填詞,成為收錄在專輯中的《人間天堂》,很典型的盧冠廷風格輕民謠,旋律中蕩漾著絲絲暖意,令人聽時百感交集,蘇德華編曲未有刻意賣弄花巧,實而不華。 盧冠廷親身上陣編曲的《快樂老實人》,比原曲加入更多的了鄉謠結他元素,中段保留了原有的二胡獨奏,這位老實人的熱血,更加熱熾。 變成了12/8拍子超慢版Ballad的《陪著你走》,節奏完全重新被拆骨重組,曲中原有的依依不捨淡淡哀愁,被提升到另一個層次,是整張專輯中,編曲最上乘之作。 從前,每次聽到《世事何曾是絕對》這首歌,總會聯想起同樣是3/4迭宕節奏的經典百老匯舞台劇名曲《Sunrise Sunset》,這個澎湃的管弦樂編曲新版本,我覺得更接近我心目中的理想編曲,唯一可惜的是,可能是製作預算關係吧,未能有真正的Full Orchestra及合唱團伴奏。 《天鳥/天籟》真的實現了我當年的願望,把兩首歌混在一起唱,一曲既畢,我的心真的飛往天上了,特別留意整條bassline,旋律度得非常用心。 似乎很想刻意擺脫原版的影子,《最愛是誰》用了很多陰晴不定的和弦結構,讓歌曲反而缺乏了一種鉛華盡洗的味道,西班牙結他風的伴奏很出色,但整體感覺我有點略為失望。 整張專輯最有驚喜的,居然是《我會掛念你》,將這首歌徹頭徹尾換成了美國西部鄉謠搖滾風,小提琴、Slide Guitar,這個可能就是最貼近盧冠廷本人、無拘無束的音樂風格的編曲吧。 聽到《憑著愛》這首歌,感覺上好像來到音樂會的尾聲,前半段像是由結他伴奏、自彈自唱的獨幕劇,後半段燈光變亮,亮起宏偉的管弦樂和合唱團,我其實更期望Full Orchestra的出現,把歌曲推到更激昂的氣氛,當然,做人不能太貪心,這個版本,其實已經是Beyond Imagination了。 (原文刊登於MR雜誌2015年8月號,本網誌版可能略有修改)

【廣告吐槽】10個廣告新鮮人見工常問問題

每年的6月或7月,總有類似求職廣場或打工仔秘笈一類的媒體或副刊找我,叫我分享一打半打對新鮮人入行面試常問的問題,有見及此,本來一直打算想寫一篇類似「十九幾個廣告公司面試必問問題」。 可是我想,這個年頭,既然就連面試幼稚園都有補習班,於是我就更不希望這歪風會伸延到廣告界,因為,我實在不希望有一天我要見到那些把標準答案背得滾瓜爛熟的朋友來見工,於是乎,對於撰文分享面試秘笈這件事,我唯有婉拒。 但實不相瞞,我這份人,其實有鋪見工癮,再加上,我當了所謂的管理層後,亦有鋪面試癮,去大公司見工、自己面試見新人,都算略有心得。 見工面試,當然要有所準備,可是,所謂的標準問題,其實意義不大,除了最普遍的那一些,譬如「你剛才是乘什麼交通工具來的?」或「你覺得你能夠為本公司貢獻什麼?」,基本上,都真的沒有一個答得好與不好的標準答案。 反而,依我愚見,有很多時候,答案的內容未必是最重要,面試期間,應徵者能表現出的態度及熱誠,那一份由心而發的能量,才是加分的主因。正所謂,第一印象就只有第一印象,機會只有一次,所以,在短短的面試期間,如何給人家留下一個好印象,其實更加重要。 那些提早抵達、衣著端莊、儀表優雅、面試期間要氣定神閒等,諸如此類的面試基本功,適用於任何行業,請恕我不重複了。 說到底,廣告公司請人,一般都不喜歡請那些單單懂得背誦標準答案的「好學生」,道理很簡單,我們不是聘請特首辦助理哦,這一類的叻仔叻女,就留給特首算吧。 讀到這裡,你可能已開始在心裡暗罵:「喂,你寫了600字還交不出『十九幾個廣告公司面試必問問題』?是不是在騙稿費?」 好吧,為了服務讀者,我好歹也給大家交出10個問題,但這些問題,不是我在面試員工時常問的,反而是我被來面試的新鮮人偶爾問到的。 先旨聲明,為了增加娛樂性,部分問題,對不起,我無可避免地加入了少許個人感情元素,但問題核心與重點所在,不變,而且全部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而成。 1.「除咗搭的士或者揸車(話時話,我諗緊要唔要每朝早叫老媽子車我),你會建議我用什麼交通工具返工呢?」 你以為我是Google Map嗎?其實Uber幫到你。 2.「你點樣睇Work-life Balance?查實我住得都幾遠。」 其實我也有苦無路訴哦,我家住離島,你也想聽聽我的故事嗎? 3.「你哋公司有乜福利?」 有咖啡同蒸餾水任飲算唔算? 4.「我想知道,你哋公司會出個咩嘢Offer畀我?」 無可厚非,這個問題本來正常不過,但新鮮人初面試,最好還是自己先打聽行情哦。 5.「聽講响廣告公司返工經常要加班,我想了解一下貴公司嘅加班情況有幾嚴重?」 官方答案:其實就是看你自己吧,只要在下班前能夠把工作完成,我們的主管根本不會阻著你準時下班的(潛台詞:問題是,連主管本人都不知道什麼時候才可以把工作完成哦)。 6.「你唔識得我嗎?我話晒係網絡紅人嚟喎,我嘅網名係飛卜機。」 失敬失敬哦,那你會在辦公時間喪玩Facebook寫Blog嗎? 7.「你們公司最大的客有哪幾家?」 敝公司未上市,所以部份資料希望保密,但如果這方面會對你的入職決定有很大影響的話,你是不是應該在上來面試之前,自己先做點功課呢? 8.「你點睇你哋嘅對手Y公司嘅新作?我如果响呢度返工,有無機會參與呢類咁出色嘅作品?」 唉,我都很羨慕人家哦,如果你去Y公司那邊見工時,麻煩幫我轉交卡片給那一邊的老闆可以嗎? 9.「聽說Office這區附近沒什麼好嘢食,這是真的嗎?」 你是否在暗示我們公司應該包伙食呢?又或者其實你可以叫工人姐姐或媽媽定時定候送飯給你哦。 10.「除了貴公司,其實我也見了你們的對手K公司,所以,我想儘快知道,你們最快什麼時候可以給我Offer?」 這一招反客為主其實無可厚非,如果真的要用的話,我會建議最好先等人家給了你Offer,你才出招,否則,就會有點像在一味靠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