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di

Google 鬥一番

Google可能是廣告史上最靠賣廣告發達,但反而在推廣上最少賣廣告的成功品牌,皆因Google的成功,不管是她的產品或廣告服務,九成都是拜用家的口碑所賜。 自從建立起其自家In-house創意推廣團隊Creative Lab以來,Google在網上的搞作愈來愈密愈來如有趣。終日都在Google Labs「蒲」的我(哎喲,內裡滿載一大堆還未商業化的創意新服務哦),最近我便赫然發現了這個名為Demo Slam的活動。 Demo者,現身說法的示範也,其實Google向來都極之擅長製作不同的短片,以趣味手法向大家示範其產品或案例。這個Demo Slam,顧名思意,就是Google擺個擂台,號召不同的隱世高手出來,為Google的產品製作Demo短片,然後就比拼一下誰拍得最牛,每個星期有兩組對決,勝負由公投決定。 執筆之時,第一組參賽者已經勝出,參賽項目是Google Goggles這認圖服務(用手機拍張圖,她便能認出此為何許人或何許物),短片中見一干人等,以血肉之軀模仿美國著名的景點—–總統山(Mt. Rushmore),由於四人模仿的總統人頭石像扮得極為神似,於是便成功讓Google Goggles「點相」。 此活動實在一舉兩得,一來Google Labs內其實早推出了一大堆表面無聊實則有料的創意產品,是時候來一次大晒冷,二來這類UGC(User-Generated-Content)活動實在又可提高用家的參與,從中讓他們更了解產品的優點,繼而進行口碑營銷。 內裡還有好些笑笑小電影,全部由用家製作,每支短片都示範了一項Google的服務,三歲小朋友都看得明,科技,原來可以如此親民。 (原文刊於本人於MetroPop週刊的「廣是廣非」專欄,本網誌版稍作修改)

Google 鬥一番 Read More »

流暢炫目的方塊誘惑—Windows Phone 7

先申報個人利益,微軟是我打工的那間廣告公司的客戶(我要再三強調,我只是打工的)。 但本網誌卻與我的工作無關,純粹基於我對不同平台手機的個人興趣,除了Symbian、iOS、Android我也會談,今次終於來到Windows Phone 7(以下簡稱WP7)而已。 話說回來,坊間一直等微軟出手,創製新的智能手機作業系統,但Windows Mobile卻閉關足足三、四年,期間只作過些微改動,但歲月不留人,眨眼間,手機市場經已變天。 其實,Windows Mobile有一班忠實擁躉,由O2年代賣得成行成市,到今時今日卻已成小眾玩意(但其實,今年較早時間,微軟又曾經推出過一部只有兩個月壽命的實驗之作Kin)。 來得如此姍姍來遲,即使是微軟總裁Steve Ballmer,在今年10月的Windows Phone 7(以下簡稱WP7)發佈會上也曾坦然承認:「在手機市場中,我們已錯過了一個週期。」 看看下面圖表,你便會明白Steve Ballmer所言非虛。 Gartner公佈的最新全球手機平台市場佔有率及其預測,能否扭轉局勢改變未來,WP7的推出,就是非常關鍵。 要急起直追,首先就是不要被別人牽著鼻子走。 無可否認,不管是那個平台,即使是遠至內地的山寨品牌手機,近年的手機作業系統,總逃離不了iOS的影子。 為了收復失地,首先,在介面的設計上,WP7就明顯想打破這個僵局。 幾個月前,我們公司的技術開發人員,已從微軟借來樣本機試用,當時,大家對WP7這個新作業系統,都認為感覺有如脫胎換骨,大膽講句:「微軟今回真的壯士斷臂。」 因為,你大可忘記昔日的Windows Mobile,今回的WP7,根本就是拆了整棟樓重新再起過,整個作業系統,完全是兩回事。 目前People Hub尚未支援其他Social Networks的帳戶,希望下一回的更新,會有Twitter和新浪微博吧。 我問客戶借了一台HTC的HD7試了一個星期,拿到手機第一件事,我先用Microsoft Exchange將Outlook同步,向來,我所有的朋友及工作Contacts,都靠Outlook整理,所以,三扒兩撥,整個Contact List、Calendar和電郵等等,已順利移植, 雲端認真方便。 加入Windows Live Messenger及Facebook兩個帳戶後,People Hub內的聯絡人帳戶更會自動整合,Contact List 內的朋友如果也在你Windows Live Messenger或Facebook上的話,當他/她打電話給你,你便會見到有關他/她的其他基本資料,包括其Profile Picture。 手機上已安裝的所有軟件或功能,都隱藏在右上角箭咀可打開的一條菜單。 我沒有用過Zune,但據知這WP7作業系統,架構是建基於這隨身娛樂中心。 它的正方格及長方塊介面,完全拼棄了一般桌面上佈滿小icon的模式,主頁面力求簡潔,主頁面有可自設的啟動首頁方塊,常用如打電話、發短訊、看電郵和朋友們最新的社交網絡狀態(包括Facebook、MSN的更新),都預設放了在最前方。 當然,你可以重新自行設定,但看來,這個只可滑上滑落,每格功能方塊又大大隻的介面,是半強制性地想你不會把太多功能置於首頁。 用過WP7預設的Microsoft Office,其他所謂「可支援」Office的第三方軟件,你會覺得頓然失色。 論多點功能觸控,WP7確實流暢得教我沒什麼好投訴。 更重要的是,WP7預設了Microsoft Office,因此,在手機上同步Outlook打電郵、修改和閱覽PowerPoint和Excel,我敢說,暫時沒有在任何平台的手機上,能有更佳的用戶體驗。 (這個是理所當然,如果WP7連自家的Office整合也做得不好,就真的要罰留堂了)。 其次,Xbox game的整合亦相信是WP7強項之一,我本身是PS用家,部份功能如Xbox Live帳戶便無福消受,但我也姑且下載大熱的Need For Speed來試玩,在HTC的這台HD7大屏幕玩起來,畫面十分炫,觸控感亦極之強,PSP又多了一個對手了。 當然,若我告訴你WP7是無懈可擊,就一定是騙你。 作為一部這個年頭的智能手機,WP7作業系統仍有好些不足之處,雖然我向來都是喜歡用英文介面,但推出之時未有中文介面,我還是覺得有點說不過去。 此外,未能支援copy

流暢炫目的方塊誘惑—Windows Phone 7 Read More »

移軸城市推廣「迷你價」火車票

不要以為我從事網絡廣告工作,就一定會看扁其他傳統媒體,其實,我對做得出色的平面廣告,依然情有獨鍾。 那管你什麼iPad、Kindle或Galaxy Tablet如何盛行,製作又做得如何互動精緻,印刷始終是一種藝術,一書在手再加上印刷得美侖美奐的圖文,恕我老套,暫時我還是覺得這是較佳的閱讀體驗。 話題岔開了,快來為大家介紹這套瑞典鐵路局的平面廣告。 廣告訊息十分直接了當,就是要推廣由瑞典直達各大歐洲城市的超平價火車票優惠,創意就是說,這優惠是名符其實的「迷你價」,城與城之間的距離拉近了,所以就連這些目的地城市,也變得「迷你」起來。 構圖用上了近年連普通小DC或iPhone app也可以玩的移軸濾鏡效果,將每個歐洲城市變成迷你模型般,製作十分簡潔清新,也沒有賣弄什麼小聰明,只用了流行的軸濾效果來幽了一默,各大歐洲城市忽然變成小人國,那個迷你價錢牌亦十分可愛,低成本製作卻一矢中的,我就是喜歡。 Gothenburg at a mini price from 95SEK SJ InterCity The train with the small prices Advertising Agency: King, Stockholm, Sweden Creative Director: Frank Hollingworth Copywriter: Pontus Ekström Art Director: Alexander Elers Photographer: Alexander Crispin

移軸城市推廣「迷你價」火車票 Read More »

I’m dreaming of a SWATCH Christmas

(資料圖片來自這裡) 80年代尾90年代初,SWATCH開始在在香港橫行,不,是SWATCH炒家開始在在香港橫行,一隻原本才三數百元的透明膠錶Jellyfish也可炒高至數千元(現在更加是天價),簡直喪心病狂,累得我等用家難以入市,幾乎每次都是只可望門輕嘆。 幸而炒家後來紛紛轉行炒樓,於是我等用家才有機會入市,擁有一隻又一隻,好像買來買去都買不完的SWATCH手錶。 當然,炒樓之風期間在香港又經歷大上大落,禍延至今,至令一眾80後90後買不成樓娶不到老婆,可能都與當年SWATCH炒家大舉轉行炒樓有關。 實話實說,當年我也一度沉迷過SWATCH,但我從來都不是什麼收藏家更枉論炒家,只買不戴是浪費。 我沒這麼奢侈,我擁有過的SWATCH,都是平日配戴居多,尤其喜歡戴來游泳,因此戴爛了很多隻,但後來,買來送給人家作小禮物的,有更多隻。 試問,只需付出數百至千多元,你便能夠買來一件瑞士製造的名牌精品,已算體面,遇上是限定版的,你更可以告訴人家要視為珍藏哦,隨時價值連城,真的一舉兩得呢。 雖然,近年我已經愈來愈少入手買SWATCH自用,但作為物輕情意重的小禮物,這早已成為一個慣性選擇。 送了這麼多年SWATCH給朋友作禮物,今年聖誕老人好像聽到我的禱告,居然跟我玩「回贈」。 剛收到從SWATCH送來的聖誕禮物,是2010聖誕限定的男女套裝手錶,兩個名字頗具詩意,分別為Winter Sun(冬日)及Winter Moon(冬月)。 每年聖誕,我們都會見到五光十色的花樣燈飾,因此這一金一銀,兼且簡約風格的設計,正好又與這個嘻嘻哈哈的熱鬧節日,形成強烈對比,這股優雅態度,有點隱世高人的感覺。 錶帶和錶身,採用一金一銀的磨沙色彩,不落俗套,我份外喜歡銀錶身金錶針的配搭,這類款式,耐看。 聽聽遠方的聖誕鈴聲,聖誕老人已駕著他的雪橇和雪鹿準備起行,是時候將你的這份禮物放進去聖誕襪裡去,還等?

I’m dreaming of a SWATCH Christmas Read More »

韓Phone、七Phone、Windows Phone

因為Microsoft是公司的客戶,數個月前,我們的Technical Team同事早已有一部HTC的Windows Phone 7(以下簡稱WP7)在手進行測試,當時的初步感覺,對於其多點觸控的順暢程度,好得實在令我有點喜出望外。 身邊的口痕友同事K便說,好了好了,Microsoft今次從善如流,終於肯放棄將整個Windows作業系統放入一部手機之內,實在愚子可教,必有前途。 第一批在香港推出的WP7,便包括 了HTC 和LG,前者的測試樣版機算是試過,但還未借到真機在手,未能作出評論,所以,好奇之下,這一天,我參加了由韓Phone LG主持的Blogger試玩活動。 來自LG的首部WP7 手機,型號是 Optimus 7 E900,以下是官方提供的功能簡介,基本上規格來得十分正路。 處理器:Qualcomm QSD8650 1GHz 記憶體:內建 512MB ROM /512MB RAM/16GB 鏡頭:500 萬像素 CMOS 自動變焦/支援720p 影片拍攝 熒幕: 3.8 吋 WVGA  (480 x 800)/1600萬色TFT多點觸控屏幕/觸控震動 機身: 125 x 59.8 x 11.5mm 機重: 157g ( 連電池 ) 電池:1500mAh( 360 分鐘通話時間/300 小時備用時間) 論造型,這部Optimus 7 E900屬穩打穩紮之作,大屏幕金屬感的簡約設計,機身底部呈弧型流線,WP7的三個基本按鍵,則以立體雕刻的輕觸設計,手感還可以,但略較iPhone墜手。 目前,每個品牌推出的WP7手機,除了於官網MarketPlace內的軟件外(目前大概有4,000個),基本上都會另設自家開發可下載的軟件。 當日試機,我便特別留意了以下兩款,由LG自行開發的實用軟件。 Scan

韓Phone、七Phone、Windows Phone Read More »

品牌故事:SWATCH之父Nicolas Hayek

我第一次真正留意Nicolas Hayek這名字,大概是十年前在美國PBS電視台看到某一集的CEO Exchange,那一集的嘉賓之一,就是這位素有SWATCH之父之稱的Nicolas Hayek,同場也有GUCCI Group的Domenico De Sole,主題是”Building Multi-Level Global Brands”,兩位品牌教父,排排坐大談營銷心得,好不精彩。 兩位講者共通點之一,就是他們如何把一個老態龍鐘的工業/品牌,重新注入新氣象,並發展成一個多品牌戰略的跨國企業,當中亦涉及了討論一些歐洲人獨有的營商文化,內容極具啟發性。 當中,我對Nicolas Hayek這位老頑童尤其印象深刻。 瑞士日內瓦,這個在鐘錶業界雄霸了幾個世紀的國度,到了本世紀的60、70年代,卻迅速被來自日本像Seiko或Citizen等這些後起之秀打得落花流水,價廉物美的電子產品,漸成鐘錶市場的新主流。 瑞士籍黎巴嫩裔的Nicolas Hayek,早以其顧問公司Hayek Engineering(成立於1957年)在歐洲工業界頗負盛名,其公司亦多次令多家企業起死回生,80年代初,這位企業醫生受幾家投資銀行委託,為兩家債務纏身的老牌鐘錶企業ASUAG和SSIH,進行清盤監督。 基於一貫不服輸的企業家精神,加上不甘目睹瑞士鐘錶業被這歷史洪流所淹沒,不僅是拯救ASUAG和SSIH這兩家老店,Nicolas Hayek更以振興整個瑞士鐘錶業為目標,銳意改革整個行業。 Nicolas Hayek深明經營品牌的重要,於是先打造出Second Watch這定位,認為佩帶腕錶,已不應只針對日常時間功能,除平日上班以外,就像休閒服裝一樣,消費者也應該擁有第二、第三隻或是更多隻的腕錶,作為休閒佩帶之用。 (根據Nicolas Hayek最早的概念,SWATCH這品牌命名正是源於Second Watch的縮寫,但後來,亦有不少人詮釋此為Swiss Watch的縮寫。) 但無論如何,Nicolas Hayek此舉的確為全球的鐘錶業,開創了一片藍海。難怪近年世界各地商學院經常討論的藍海戰略(Blue Ocean Strategy),亦會奉SWATCH這品牌為經典案例。 SWATCH特別注重設計能否緊貼潮流,經常與不同單位的設計師和藝術家合作,可謂cross-over的始祖,同時,價錢定位亦與日本腕錶看齊(平均定在40美元左右),期望將購買腕錶這消費活動,演變成一種一如選購時裝般的生活習慣,將腕錶打造成時裝飾物,實為SWATCH所創先河。 Brooklyn N.Y.’s Pratt Institute的藝術及設計教授Bruce Hannah便曾經說:「SWATCH出現之前,你看一枚腕錶往往是先看時間後看品牌;SWATCH出現之後,大家都開始更留意一枚腕錶的款式和設計。」 自1983年面世以來,打著瑞士製造,並以像「買件襯衫」般便宜的時尚設計這策略,SWATCH由第一年的100萬枚銷售到第二年的250萬,到了80年代尾,這品牌已成為一股風靡世界各地的潮流時尚,世界各地都出現了SWATCH的珍藏版腕錶炒家。 這枚當年只受$30美元的Jellyfish型號,便曾一度被炒高至$17,000。 而對於瑞士鐘錶業革新而言,SWATCH這品牌的出現,更重要的,是其開拓全自動組裝的生產線,以及把腕錶配件由91件大幅減至51件,節省成本高達80%。 時至今日,由Nicolas Hayek統領下的SWATCH集團,除了SWATCH這時尚品牌外,更進行多個品牌的收購整合,目前為止,旗下便擁有Blancpain、Omega、Longines、Rado、Tissot、Certina、Mido、Hamilton、Pierre Balmain、Calvin Klein、Flik Flak、Breguet及Lanco等名錶品牌,佔全球鐘錶市場的25%。 2010年6月28日,Nicolas Hayek因心臟病發而猝然離世,他所擁有淨資產達39億美元,全球富豪榜排232位。 但他遺留下來的,當然不止於這億萬財富,更重要的,是他一手重振瑞士鐘錶業這傳奇故事,還有他那堅決反對墨守成規的創新精神。 “I never follow advice, That’s because whenever I

品牌故事:SWATCH之父Nicolas Hayek Read More »

街旁Jiepang這隻蟹,能否在港橫行?

朋友都罵我約我出來難過登天, 有時連打電話也找不到,可每次打開Facebook或Twitter或微博,卻又見我無處不在,可能這是社交網絡過度活躍症所致吧。 最近朋友發覺,我又有一個在虛擬世界常到的新地步,是為街旁Jiepang。 「這不是Foursqaure 的老翻嗎?」奉Twitter為玄門正宗,對國產微博也嗤之以鼻的朋友K說。 哈哈,想當年,還在用Friendster的老套的我也曾經大口氣地說,Facebook這笨東西怎會Hit得起?(當然,後來我很快就知衰了) 話說回來,我開始玩街旁Jiepang,是源於數星期前曾到北京一遊,除了因緣際會,有機會聽到其創辦人劉大衛的精彩演說外,更發現周遭的內地朋友,都已經在玩街旁Jiepang。 2010年即將離我們而去,除蘇師傅麥大姐外,世界各地的營銷達人也開始在預測未來,十居其九,都會說智能電話持續大熱,電訊公司亦大推數據服務,從而衍生出適地性服務LBS(Location-based Service)的興起。 像街旁Jiepang這類專為智能手機而設的LBS服務,因此亦應運而生。 街旁Jiepang概念基本上十分簡單,下載了這個App到你的智能手機(除iPhone及Android App外,亦支援Symbian、Windows Mobile及Java等作業平台),配合你手機內置的GPS定位,你就能夠找到附近已被標籤的地點,看看附近曾經到此一遊的朋友,有沒有什麼有趣的推介。 然後,你亦可以馬上在指定的地標「簽到」(Check-in),你所「簽到」的位置,又可以透過不同的社交網絡平台(包括Facebook、Twitter、新浪微博和噗浪Plurk),同步和其他朋友分享。 根據你的「簽到」次數,以及有否發表對該地點發表的功略多寡,你將會獲得不同點數,獲發徽章,並且有機會成為該點的「地主」。 的而且確,街旁Jiepang是百分百的foursquare之華文山寨版,基本上是照抄可也,暫時我未看到有任何獨特過人之處。 但問題是,社交網絡始終是一種十分地域主義的東西,本地化極之重要,在香港,foursquare仍然是洋人,或者是少數數碼達人如我老友Jansen之輩的天下,想爭贏他們成為地主,已難過登天。 街旁Jiepang的出現,正好又讓這遊戲重新洗牌再來,街旁Jiepang要在這個華文社區另闢蹊徑殺出新血路的話,其實仍大有可能。 更重要的是,看來街旁Jiepang在推出前已作了不俗的部署,首先主攻飲食,不少大路或小眾的餐飲食肆早已被「地標化」,不用自己重新輸入,標籤位置一目了然,相比起foursquare而言,其在餐飲食肆方面的本地的確做得不俗。 由於遲遲未能在香港本地化,foursquare活動暫時仍止於簽到、鬥地主和儲徽章方面,但要持續下去,沒有一些地標性的獎勵的話,的確有點難度。 相反,街旁Jiepang卻在一開始便擺出積極與企業合作的姿態,這個聖誕便已有海洋公園和3HK霸了頭位,到3HK的分店「簽到」,便可同時獲得兩家公司的徽章,然後當然又是憑徽章而大送優惠。 此外,我更欣賞街旁Jiepang在文案上所花的心思,我得到「凌波微步」這徽章的時候,真的忍不住笑了出來。 我覺得,在不久的將來,如果能與一些大品牌或旅遊協會等進行跨境宣傳活動的話,街旁Jiepang相信能更加發揮華文社區的優勢,這股華文社交新勢力,實在不容忽視哦。

街旁Jiepang這隻蟹,能否在港橫行? Read More »

少味精,聽真有感情—Sony旗艦級鑑聽耳筒MDR-Z1000

某次看小田和正的音樂節目,發覺他在錄音室內,與一眾樂手都是戴著同一款Sony的鑑聽耳筒,後來再留意其他的日本音樂節目,但凡入錄音室,也會見到大家也清一色地用這一款耳筒。 明查暗訪下,我才知道,原來這款鑑聽耳筒型號是為CD900ST,幾乎是日本大部份錄音室的指定鑑聽耳筒。 此品為日本限定發售,想買的話,你只可以買水貨,或者是到日本的Amazon訂貨,折合港幣$1,500左右。 CD900ST少味精,音質老實,所以一直廣為音樂人愛「戴」,我曾經試聽,稍嫌戴得不太舒服,加上這是專為錄音室使用設計,用隨身聽如iPod或iPhone等等來推的話,力水未必夠。 最近,側聞Sony香港代理入手了一款號稱旗艦級的鑑聽耳筒MDR-Z1000,上網查一查價錢,嚇了一跳,比起上述的標準錄音室耳筒CD900ST,天啊,價錢是一倍有多,承惠$ 3,998,值得嗎? 但看得實在心癢,於是問Sony的公關借機一試,這個週末前終於到手,由於是供傳媒試用的sample,日子有功,已經「開聲」,不用warm up,多好。 拿上手,感覺很輕身(270g),佩戴起來亦頗輕鬆,真皮的耳墊非常柔軟,將我一雙大耳朵包得貼貼實實。 隔音效果呢?哦,音樂一開始了,除歌曲以外,萬籟皆寂。 先提供少許官方數據: 型式:封閉式 推動單元:50mm圓頂形 阻抗:24Ω/1kHz 靈敏度:108dB/mW 頻率響應:5-80,000Hz 平時我主要用電腦和iPod聽歌,所以先用電腦來試聽,我在唱片櫃找了貝多芬的第一鋼琴協奏曲來考一考她,三個樂章近38分鐘,聽完耳朵也不太累,於是直落第二鋼協,聽罷,我的總結如下。 不愧為Sony的旗艦級型號,亦保持了一貫Sony鑑聽耳筒的特質,音色自然而不浮誇,少味精,用電腦推,力水還可以。 我所試聽的貝多芬鋼協版本,是我最欣賞的阿巴度(Abbado)指揮柏林愛樂的現場演出錄音,鋼琴獨奏是波里尼(Pollini),樂團的每件樂器間充滿空間感,用心細聽,樂句與樂句之間,你會感受到樂手細微的呼吸,我聽到的,更是豐富的音樂表情。 第一樂章的華采樂段,鋼琴的音色音量都有著強烈動態對比,高音樂句的每顆音符都優美清亮而不刺耳,低音亦顯紮實。 鋼琴與樂團的前後距離感極之玲瓏,齊奏的樂段音樂的包圍感很強,悅耳的聲音從四方八面透進耳朵,這,就是聽音樂的真正樂趣。 轉過頭來,我換了iPod來試聽好幾首流行曲,全部WAV檔,哈,感覺居然一般,沒有了剛才聽古典樂章時的驚艷。 很可能,這是我長期習慣吃味精的結果吧,聽流行曲時,音色再細膩,低音震動力不夠澎湃,鼓擊不夠punchy,總又是聽得不太盡情。 不服氣,拿耳筒出廳,換上可接駁大插頭的延長線,駁上擴音機,拿了幾張音樂會Blu-ray碟來再煲。 果然,用iPod推這耳筒,不是不能,但發揮真的有所局限,接上擴音機後,用三、四成力水去推,已有明顯不同的效果。 音樂感很強,渲染少,動態表現紮實,由U2演唱會的強勁搖滾,以至是久石讓音樂會的千人大合唱,澎湃力都發揮得淋漓盡致,不愧為鑑聽級數。 所以,我的總結是,MDR-Z1000夠輕身,適合長時間佩戴,音質亦充滿音樂感,動態包圍感亦很強,是一對有Hi-Fi味的鑑聽耳筒。 可是,如果你打算以此作隨身聽耳筒,我覺得會有點浪費,當然,你仍要堅持敗家的話,悉隨專便。

少味精,聽真有感情—Sony旗艦級鑑聽耳筒MDR-Z1000 Read More »

APS-C微單新世紀—Samsung NX100試用報告(三)/馬來西亞邦咯岛之黃昏

上星期到了馬來西亞一遊,當然隨身也是帶著我正在試機的Samsung NX100。 發覺了此機即使對弱光也非常敏感後,旅途中我也儘量把握機會,但凡有優美光影的情景,也不會放棄捕捉的機會。 以下照片,地點均為馬來西亞的渡假勝地Pulau Pangkor(邦咯岛),全部在手持無腳架的情況下拍攝,亦沒有經過後期加工。 f/3.5 1/40秒 ISO 100 等了很久,大概於午後3時半左右才check-in,準備好人字拖出門,卻無意見到露台門罅偷偷透進房間的光影。 f/5 1/160秒 ISO 100 吃罷晚飯,回到酒店大概是六點半左右便看到此情此景,立即拿出相機按下快門。 f/4.5 1/125秒 ISO 100 穿過泳池,看見面前孤單的涼亭,背著光,樹影的輪廓反而充滿味道。 f/5 1/200秒 ISO 100 漫步到沙灘,已見地面一片金黃,黃昏來得很快,把握機會,再按下快門。 f/5.6 1/200秒 ISO 100 回頭再看,天色已沉,樹影已被夜色吞噬,海面的鱗光,卻份外醉人。 f/4 1/8秒 ISO 800 夜幕已垂,但透過微弱的黃昏餘輝,天空呈一片海藍,遠處看到一絲紅霞。

APS-C微單新世紀—Samsung NX100試用報告(三)/馬來西亞邦咯岛之黃昏 Read More »

咸蛋超人麥斯Ultraman Max忘记怎樣出招?

除了久不久還會留意一下其電影版,多年來已沒怎麼看咸蛋超人了,更不知道那隻咸蛋是那隻咸蛋。 可是呢,我還是對咸蛋超人有點情意結的,所以會間中到網上看看人家分享出來的咸蛋超人短片,尤其是變身啦,出招啦那些,早兩天就看到一條超好笑的。 試想像一下,假如有一天,當超人出絕招前的一刻,卻忘記了發射死光前的例牌花招是怎麼耍時,結果將會是怎麼樣? 根據維基咸蛋解密的資料顯示,這頭名為Mike的獨眼外星生物,能夠發出令任何生物失去記憶的電波,其中,連咸蛋超人麥斯Ultraman Max(2005)也不例外。 在這一集內,超人麥斯被此可惡的怪獸弄至暫時失憶,連怎樣出招都忘記了。 但更「賤」的是,這頭獨眼怪獸居然因為超人的超囧,竟然也嚇得呆了,眼瞪瞪,口擘擘,留口水。 最後,超人麥斯連他的獨門暗器Kill鏢都跌了,真的超超超囧。

咸蛋超人麥斯Ultraman Max忘记怎樣出招?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