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di

亞洲人功夫世代 Asian Kung-Fu Generation

硬譯了Asian Kung-Fu Generation的隊名過來,原來都頗奇趣。 說回正題,這可能是我近期的至愛日本貨了。起初留意他們,大半是因為唱片封面的靚仔graphic design,誰知,他們的音樂,唔聽尤是何,愈聽愈覺得有火。 我不知應否把Asian Kung-Fu Generation歸類為indie rock,之不過,外型呢,這四位造型又真的很茂里的成員,又的確indie 得很。 我喜歡他們的音樂,因為我覺得很有火。這種火,最後覺得有的,是早期的Mr.Children。 旋律,算是頗主流的,我會覺得他們直情是Rock版的Spitz。編曲上,用最基本的四人組band setting,已有無限的變化,無花無假,每個段落每件樂器都編得很有層次,落足心機,每段repeat都要給你少許以至多多的驚喜,我尤其愛透他們的鼓手,真的很groovy,很有火勁,細心聽聽他每段pattern內的變化,就算你未夾過Band,你都會明我講乜。 看看這個MV,就知龍與鳳,你睇,靚仔到丫。

假如雨有天意 – 記台北復活節之旅

較早前,趁復活節的數天假期,到了台北旅行。 回港後一直在忙,忙中又病倒,到了今天下午,才開始整理一下我這趟台北之旅的照片。 在台北的五天四夜的行程中,牛毛雨連天,很是掃興。 離開前一天,抱著搏一搏的心態,到了陽明山一趟。 原本,酒店的服務員說:下了這幾天的雨,花兒都應該給雨淋謝了,再說,今早又還是下著少許雨…。 沒理會她的勸告,我和女友,憑直覺認為雨不一定會繼續下,抱著「去了才算」的心態,決定在不晴朗的一天出發,前往陽明山去。 最後,雖然天色依然晦暗,但天公做美,步出巴士,徒步行走的一段旅途,一直也沒有下過半點雨。 陽明山裡,仍然綻放的花卉不多,但滿山穿上的一襲翠綠外衣,確教人心曠神怡,加上山中甜美的空氣(不是浮誇,新鮮的空氣,真的很甜美),令我的確感到不枉此行。 其實,做人有時也是這樣,有些決定,其實很難單憑面前的一些客觀因素,或者是人家的丁點意見,繼而放棄了自己的本來一直都想做的事。 我口頭經常掛著「如果我沒試過便會更後悔」這句話,既然世間無人可主宰明天,何必計算太多明天的結果?先圓自己的心願才算吧。(這句話,也是對我自己說的,共勉之﹞

真的可以有不生病的生活嗎?

雖然我一副殘樣,但託賴,平時實在仍算少生病,大病不用說,平日置身感冒重災區的辦公室,都不常中招,一年內,頂多一兩次小感冒吧。 但近月來,覺得自己的身體開始變得虛弱,精神不振,通一次頂,累足一星期。胃口又愈來愈差,看來,我真的要檢討一下了。 早排到台灣,在誠品逛了半天,買了一小堆書回家,這是其中一本。 究竟怎樣才可享有不生病的生活的呢?這本書的基本理論是,人體機能運作,腸胃是最重要的關鍵。 書內舉了很多如何改善飲食習慣的例子,聽起來都很科學化,雖然,當中不少論點,都和我們的認知大相徑廷。 其中一個標題「白米是死亡食物」雖頗為嚇人,但當中的理據又言之鑿鑿,參考一下吧。

浪漫與童話之間 — 宮崎駿 三鷹美術館

原先守護著天空之城的機械人,移居在此守候,感覺依然孤獨。 小妹妹是真的,但龍貓當售票員當然是假的,因為本館不設即場售票。 俯瞰場館入口,像棵小盆栽,不壯觀,但很怡人。 與女友的自拍照,這路口遊人眾多,這張是唯一成功沒有把其他人攝入鏡頭內的照片。 多年前,許多許多年前,一齣「風之谷」,令我迷上了宮崎駿的作品,之後的「天空之城」、「幽靈公主」,以至近年的「千與千尋」和「哈爾移動城堡」,都一一成為了我的至愛影片。 宮崎老師的作品,總彌漫著一種帶點童真的浪漫色彩,深處又蘊涵著好些發人深省的哲學性話題,隨年月於不同時候欣賞,感受又可截然不同。 得知宮崎駿的三鷹美術館開幕後,一直也想到此一遊。今趟旅行,雖然來去匆匆,事前又沒有認真地計畫過甚麼行程,唯獨是這宮崎駿美術館,我卻有所準備,做好功課。 前往三鷹美術館,一定要事先預訂門票,你可以選擇先在香港透過JAL購票,或者像我一樣,在日本當地的便利店LAWSON的自動購票機Loppi訂票。 http://www.ghibli-museum.jp/ticket/english_r.html http://www.lawson.co.jp/lawson_more/ghibli/how_to_buy.html 前往的方法很簡單,乘JR至三鷹駅,從南口出發,步行15-20分鐘左右就可到達。你也可以選擇在三鷹駅乘搭循環專線巴士前往,車程大概5分鐘左右。 「大家一起來做迷路的小孩吧!」,這正是三鷹美術館的口號,不要誤以為這裡是甚麼主題公園,這裡名符其實是一個迷你美術館而已,但只要你是宮崎駿迷,參觀宮崎老師的工作室、看看他的親筆人物設定手稿及Story Board,以及那個運用了光學及立體模型技術來解說動畫原理展館,便足以令你樂透而忘返。至於那套館內限定放送的動畫短片,只可算是錦上添花而已,還是不及場館中的展覽吸引。 同場加影,就是製作Wallace & Gromit 的Aardman工作室的展覽,Aardman所有的影片,都是用稱之為Claymation的技術製作(即黏土模型加Stop Motion拍攝的Animation),場館內,便展出了好些拍攝Wallace & Gromit時所使用的模型原品。 全館的感動位,在於屹立在美術館天台,原先守護著「天空之城」的機械人Lambda,除了館外範圍,這裡便是唯一可供遊人拍照的地方,由於極受歡迎,要埋機械人身邊拍照,可想言之,真的一點也不容易。 我等了良久,才拍下了這張機械人的獨照,算是償了這趟旅程的小小心願。仰望這孤獨的機械人,屹立於四周翠綠的草叢間,我想,正在努力守護地球生態的鬥士們,又會否像這機械人般地孤獨?

飲番杯冰凍啤酒……..

來到東京,我暫且要將釣魚台、三年零八個月、南京大屠殺等等國仇家恨拋諸腦後,因為看見的諸多事物與等等細節,都一一教我立即愛上。 沒辦法,飯,還是人家的較香。 沒十年,也起碼有八載沒來過日本。我不是購物狂,也不算是哈日族,但來到日本,隨便逛逛街拍拍照,看看人家裝飾得美輪美奐的店舖,已是樂事。 五日四夜,一眨眼便過。雖然,其中有兩天也下著毛毛細雨,東京也較昔日的印象中來得擠擁繁囂,原宿街頭表演的樂與怒又不復見,但一切一切,仍覺完美。 後來我發現,其實,東京並非份外完美,只是,「心情改變一切」。 祝大家新一年,人人心情靚爆鏡。 杯酒當歌 曲:許冠傑 | 詞:黎彼得 | 編:許冠傑 我時常清風兩袖 吊兒郎當最自由 但得有三餐足夠 為人樂觀好少掛憂 咪彈人貪新厭舊 愛情如海市蜃樓 問天賜幾許佳偶 離合悲歡定必有 #飲番杯冰凍啤酒 高歌一曲器量厚 無謂再去為情悔疚 你盞心罨得個嬲 我懷疑天邊宇宙 有神靈管轄地球 實應要睇通睇透 成敗得失莫追究 大家要睇通睇透 成敗得失莫追究

椎名林檎化身女黑俠木蘭花?

曾經向大家推介過Tokyo Ska Paradise Orchestra,今天突然記起他們曾經和椎名林檎合作過的一首單曲。 「真夜中は純潔」此曲的這個純動畫PV,富有七十年日本卡通(或六十年代陳寶珠)的懷舊色彩,椎名小姐化身為女黑俠,與她可變身成機關槍的黑貓咪,獨力對抗黑幫悍匪,極攪嘢。

我的聖誕主題曲

198x年,我第一次聽到這首歌,我雖然不諳日文,但已深受曲中洋溢的聖誕氣氛感染。得知歌曲內所有的和音,以及樂曲中段如聖詠般的清唱,原來皆由一人包辦,更是驚為天人。 說的,是我的一號日本音樂偶像—山下達郎的名曲Christmas Eve,這首由1983年12月14日面世的歌曲,推出以來,幾乎每逢聖誕都會上榜,可說是日本樂壇最最最最最長青的歌曲。 印象中,有好幾年的日本JR 聖誕CM,都是採用了此曲為廣告主題音樂。內容都不外乎,節日即將與愛侶重聚的期待中的浪漫溫馨。 上youtube看看,便很快給我找到了。 香港人較少要離鄉別井,不知道能否對這些廣告有所共鳴,但無論如何,就趁今年聖誕,和大家一起分享這節日溫馨吧。 JR Xmas Express 廣告串燒

Nike Cosplay 五「色」戰隊

幾乎由70年代尾打後到現在,不管你是那一個年代的靚仔,你都一定曾經和這「戰隊」系列的日本特撮電視片集擦身而過,又不管你對這來來去去也是那五款顏色的五勇士恐龍戰隊五星戰隊或Power Ranger有否任何喜惡,你也不得不承認,他們這五隻跳紮紮兼一出場便會擺陣的所謂超人戰隊,都早已成為不知跨越多少個年代的我們的集體記憶。 在香港,我們最近先有軟硬向「戰隊」致敬的唱片造型,然後「軟硬戰隊」去了賣廣告,打救老麥。 「戰隊」原產地日本呢?剛剛今早從youtube看到了一段三分多鐘的短片,見一名上班族路過秋葉源街頭,失驚無神,突然被一隊接一隊的 五「色」戰隊攔截,然後窮追猛打。 走投無路,這名戇居居的上班族,最終屈服,變成了他們的一份子,最後以一句 “play colorful”點題,充份體現出日本後現代非典型結構性的無聊力量之能耐。 不知道看慣了向來大製作大明星的Nike廣告的你,看到這支短片又有何感受?

香港人的集體回憶 —「餐餐有餸加」

我比較後知後覺,還是看了8月號的「誠品好讀」的香港漫畫專題,才發現了「餐餐有餸加」這本好書的。 拿著那期「誠品好讀」,到阿麥書房打聽,陰聲細氣的店長說:一早賣清光了,等第二版吧。 過了幾星期,再訪阿麥書房,見到「餐餐有餸加」,立即獻上銀兩,回家途中,已忍不住手在地鐵翻閱,開心到丫。 雖然我和作者阿拔年齡相差超過十年,我卻驚訝我可以和他的成長經歷如此有所共鳴。 這,有兩個可能,一就是我當年的腦旬遲遲未生埋,二就是作者阿拔當年人細鬼大,五歲等如我十五歲。 認真點說吧,這本書,可說是不少香港人的集體回憶,即使是出生於不同年代,其實,只要你是一個或半個香港人,你都不難有所共鳴。因為,最低限度,即使你沒有親歷其境,故事中的好些角色,都一定有一個半個,在你左近。 看完此書(其實應該稱之為comic essay.),那夜,我想起了很多人和事,想起當年住在屋村和九龍城唐樓成長的矇糊記憶、想起張學友的「月半彎」、想起當年的SARS,最後,想起了去年離開我們七兄弟姊妹的媽媽,當然還有平日為人心急,於是連上天堂也要趕著比媽媽搶先一步的老爹。 哎喲,我都想學阿拔寫番本書,來緬懷一下哦。 作者阿拔的blog,內有原作者獨家連載的making of,睇完此書未夠喉的話,一定要到那邊坐坐。 http://hk.myblog.yahoo.com/jw!eBWW3a6aGxBnOFzhOF8L2vri178M/profile 網誌日期:2006-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