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ember 2016

選舉大數據不似預期?

即使有白宮群英出謀獻策、荷里活巨星在社交網絡吶喊助威、各大主流傳媒亦近乎義無反悔地一片唱好,希拉莉最終仍黯然落敗,特朗普成為美國第45任總統,於是有人不禁問:「如果大數據可預測未來,為何今回美國大選的結果,不單止不似預期,而且還要相差得那麼遠?」 坊間有不少人歸咎大數據出錯,但其實這是大錯特錯,首先,大部份人著眼中的民調,只不過是抽樣調查的「小數據」,所謂的大數據分析,除了數字樣本要有一定數量和代表性,同時,還要有多個數據源作數據模型分析比較,歷史數據及即時數據變動,兩者同樣重要。主流傳媒或者是希拉莉團隊的大數據分析、數據模型未必有錯,問題可能出於,數字樣本的全面性、可靠性,以及該團隊如何演繹大數據。 現在才說當然有點事後孔明,但正所謂勝者為皇,根據Cambridge Analytica這家特朗普背後的數據軍師的說法,主流民調以外,他們更集中注意力在主要支持者及捐款人的數據分析,從而推論出其他的潛在支持者所在之處,當中的投票人口,又會否在投票日出來投票,繼而在Facebook打針對性的廣告,外間以為特朗普陣營在Facebook不及對手活躍,其實不然。 然後又有人問:「為什麼我在Facebook上看到的,都是一面倒希拉莉氣勢如虹的消息?」這是今屆美國大選的另一個有趣現象,同時亦反映了目前Facebook的一大缺點。首先,由於被民調唱好希拉莉,不少傳媒也隨著不少人的主觀願望,繼續順水推舟,發表更多相關的正面消息。同時間,Facebook背後的運算機制,亦只會把與你有共同興趣,或者是相近取向的朋友的內容推送給你,不自不覺地,你自己變成了一個偏食兒童,你還是懵然不知。 最後,網絡假新聞和社交網絡造謠,同樣是今屆美國大選值得注意的現象,選舉過後,Facebook和Google都分別發表相應的對策,譬如禁止這類不良內容打廣告,雖然,此舉說易行難矣。

大數據老早預測特朗普是贏家?

(圖片來自New York Times) 話說上回美國總統奧巴馬成功連任,整個競選團隊在熱烈地彈琴熱烈地唱之際,《時代》雜誌有個專題報道,讓背後的幕後功臣亮相,訴說他們的威水史,其中包括負責處理大數據的團隊。期間,「大數據」此一專業術語便急速冒起,印象中更有人指出這是首個靠大數據及社交媒體數據獲勝的總統大選;自此大數據亦成為普羅大眾閒話家常的話題。 有了成功案例借鏡,今屆美國大選,民主黨候選人希拉里相信也有循着接近的路向,甚至以相同的班底,為競選進行形勢分析與策略部署,當然還少不了社交網絡的造勢。選舉前夕,網絡提供的民調數據還在告訴大家,希拉里形勢一片大好。事實上,被這些數字影響,一同唱好的,還有不少主流媒體。 執筆之時,大選結果已塵埃落定,特朗普戲劇性地以大比數勝出,除了令全球譁然,更重要的是,一下子大家對所謂的民調、社交網絡口碑在選舉前所產生的錯覺,無可避免地打了不知多少個問號。為何網絡世界告訴我們的事實,居然會與現實相差得這麼遠? 數字不會騙人,但數字的由來、數字的代表性,其實都不能視為絕對的答案,因為說穿了,人心難測;更何況今次選舉,部分搖擺州份都沒有數據可尋,那些平日不上網不玩社交媒體的長者,亦可能是特朗普鐵票的來源。 近年大數據幾乎成為營銷及廣告行的潮語,我更聽說有廣告公司打着大數據之名,認為有數據就好辦事。數據除了可以幫助客戶預測未來,更可助他們制定成功策略,彷彿數據就是答案。最可怕的是,更聽到有創意主導的廣告公司,積極推動以大數據分析大創意,有了大數據,那些天才創作人都隨時要被淘汰。 到底單靠網絡民調,以及社交媒體的「民意」分析,這些大數據是否足以幫助總統候選人勝出?事實上,特朗普陣營其實也有聘用數據分析師,而那一方的專家也有透露,其陣營早已勝券在握,在Twitter上的支持度更有增無減。不過在主流傳媒、明星造勢方面,其聲浪始終不及希拉里陣營大。 經過這次大選,無論是政壇中人又或是主流傳媒,相信會重新衡量,大家是否都躲在象牙塔太久,而未能真正了解民情?民調及社交網絡所反映的世界,其實又是否真的是主流民意? 《原文刊登於2016年11月11日晴報,本人是此文作者》

《添布頓異想世界》巡迴展

我的高中年代,因為一齣Beetlejuice,展開了我的Tim Burton電影之旅,及後,舉凡由他執導的電影,由Edward Scissorhands、Batman、Nightmare Before Christmas、Batman、Batman Returns、Mars Attacks、Big Fish等等,我幾乎一齣都沒錯過。 喜歡Tim Burton的朋友,包括我在內,大多是因為欣賞他怪誕荒唐的暗黑氣質,偶爾在電影製作特輯看見過他筆下的草稿、故事板、隨手塗鴉,更加見識到他電影中的美學風格、場面設定、分鏡角度、人物造型等等的出處。 Tim Burton眼中的世界,總是帶點黑暗、也有點抽離,人物嘛,面容身形比例大都比畢加索的抽象畫風更扭曲,但有趣的是,往往卻還保留著一點童真,雖然,那一份童真,會有點詭異,但卻仍不失溫情,你更隨時會被嚇著地,發出會心微笑。 我家裡有一本Tim Burton的繪本《The Melancholy Death of Oyster Boy & Other Stories》,內裡都是他的鋼筆手繪作品,表面上,畫風雖然略為潦草,但見他所取的構圖、角度、透視感,都看得出他的美術修為,其實功力深厚。 收到公關公司Six Degrees的朋友A的邀請,昨天有機會與同事偷步去看了位於太古坊ArtisTree的80天《添布頓異想世界》巡迴展-香港站,我們一行三人,拿著別出心裁的入場券,有點像在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內抽到Golden Ticket的小孩,雀躍地大踏步前去。 展場內嚴禁攝影,我們三個亦是乖孩子,沒有偷拍,所以只可以和大家形容一下。 場地其實不大,9個主題展區,展出的作品合共500件,我用了大概一個半小時左右的時間,逐一欣賞。對於我這名粉絲來說,當中最引人入勝的,首推那些在餐巾、或順手沾來的紙張上,由Tim Burton親筆繪畫的手稿,數量之多,手繪的即興性,你大概可以感受到,作者是實在是一個半瘋子半天才的藝術家。 除了手稿,展品還包括了他的個人畫作,其中,有他18歲當年投稿迪士尼而被拒絕了的作品,那封拒絕的函件,居然也在展出之列。 畫作中,不少都是用鋼筆、也有用木顏色筆、水彩、Marker筆、以至是Acrylic繪畫的大型油畫,表面上有點像塗鴉,但細看卻知道他的確畫功深厚、繪畫技巧亦十分多元化。 此外,也少不了一些他創作的電影世界內的模型,甚至是立體裝置等等,同場放送的迷你電影院,內容上我就興趣不大,因為到時平時可以在YouTube看到或已經看過的內容。 無論你是否Tim Burton粉絲,只要你對現代普普藝術有興趣的話,這個展覽,絕對值得你去走一趟。 《添布頓異想世界》巡迴展 日期:2016年11月5日-2017年1月23日 地點:香港鰂魚涌太古坊英皇道979號康和大廈1樓ArtisTree 開放時間:早上10時-晚上10時 售票點:購票通 www.goo.gl/v4W18M    

我有(很多)話要說 | 盧凱彤新專輯《你的完美有點難懂並不代表世界不能包容》

  我有(很多)話要說 -盧凱彤新專輯《你的完美有點難懂並不代表世界不能包容》 大家不用數了,盧凱彤這張新專輯的名字,長達十八個字。 的而且確,盧凱彤實在有很多話要說,她還要一口氣用十首歌喋喋不休來跟你講,當中涉及很多私密對話和社會議題,核電、污染、城市人抽離、青少年自殺、同性婚姻、抑鬱症等等,要有多個人有多個人,要有多社會性有多社會性。 又和我們一樣,盧凱彤像是一個充滿無力感的旁觀者,我們都找不到答案,很無奈,只是默默地繼續在憂心忡忡,間中也帶有一點兒惶恐。我們可以做的,就是在默默地自我安慰,告訴自已,事情始終會過去,人成熟了,就會懂得怎麼樣去面對。 因為都是要說自己想說的話,整張專輯的歌詞,都是由盧凱彤一個人包辦。歌曲方面,除了方大同和林宥嘉客串的兩首,幾乎大部分都是由她曲詞編唱奏包辦。 官方資料告訴我,原來這張新專輯是盧凱彤成立個人唱片品牌Rockmui Ltd的創業作,難怪事事親力親為,個人的參與度極高,除了曲詞編唱奏,有些歌曲更幾乎是她一個人的獨腳戲。聯合監製及琴鍵手,是亦師亦友的長期拍檔蔡德才,電子樂團Pixel Toy的何山也有客串合力監製。其餘參與的樂手,主要都是The Ripples Band的成員,打鼓的阿勳、觸執毛的結他手MikeOrange、低音結他手Fergus等等。 先一口氣把整張專輯聽完,可以聽得出,除了編曲,在錄音和混音上,尤其花了頗多心思,有很多特別的音響效果,盧凱彤的聲線色彩,也有很多不同的演繹層次。 翻查資料, 我才猛然醒起,盧凱彤上一張專輯《你安安靜靜地躲起來》,已經是2012年的事,雖然,我的Playlist上還是播著《誰》和《囂張》(又話說這其實是她在2014年以Ellen & The Ripples Band推出的EP內的單曲),有趣的是,盧凱彤的歌曲,卻好像沒有太大的時間性。 1.《還不夠遠》是承接著上述《誰》和《囂張》那類一貫盧凱彤風格的Indie Rock樂隊作品,前奏先來幾下像還在試音狀態般的電結他Chord,鋒利地劈下來,然後樂隊一齊起動,由兩個重複的電結他Major 7 Arpeggio牽動著,像在公路上準備出發一起向前衝,Verse 1完結後,盧凱彤馬上奏起她充滿標誌性的Guitar Solo,這段反而更像是此曲的Chorus,來到Bridge「我們看見的宇宙是個平面」的一段,樂隊像進入另一個層次的高潮,鼓花四濺,樂隊繼續在高速公路全速進發,「只管去冒險,看我越走越遠」後,以像啟動起直升機引擎般的重複電子節奏作回應。高潮過後,稍為靜了一下,前奏的Major 7 Arpeggio再次響起,低音結他、琴鍵逐一加入,然後成員逐一離場,只留下鼓手一人。 2.《我們的皇冠》是緊接上首歌的中快板Pop Rock,前奏的Guitar Solo是先來給大家暖身,讓大家入戲後,Verse 1的歌詞「鏡頭一,我不再說從前;鏡頭二,我不再哭紅眼」就很有畫面感,進入Bridge「我,雖然虛渡了百天」時又忽然來個變調,這段的音準不易掌握,鏡頭轉到另一個場景,來到Chorus「任那風不再動雲不飄」,歌曲又回到原點主調,背後隱藏著低調又搶耳的Guitar Riffs。音樂的間奏,進擊中的鼓手以戰鼓節奏襯托著Guitar Solo,來去匆匆的,把歌曲直接帶到「恐懼就像一朵花」這尾段,響起著Delay效果的Guitar Riffs,推進歌曲再次進入Chorus的高潮,Guitar Solo的Outro把歌曲帶到另一個聲音邊緣,然後用讓人震耳欲聾的結他聲效,畫上句號。 3.《賣空氣的人》風格上立即來個大變身,帶點藍調風格的Shuffle節奏,木結他前奏一開首已經帶點控訴意味,盧凱彤一邊分身主音和唱,一邊彈著木結他一邊彈拍著手一邊同時又踏著手鼓,像個一人樂隊,「用利益,換斃命」明顯就是向文明社會對空氣污染視若無睹的控訴,歌曲重複時,低音部分加入了很多電子合成聲效的節奏,加強了歌曲的繃緊氣氛。 4.《無核》充分展示了盧凱彤的古典結他功架,編曲只有木結他、拍手、以及和音,也有點台灣民謠風的韻味,同樣是一首控訴歌,「花朵長得不像花朵,落葉像骨骸,我目不暇接,卻怎麼有點感慨?」對大自然被肆意破壞的憤怒,對核輻射後對地球帶來的傷害,訴說著她所感到的無力感。 5.《卡帶》是一首治癒系的失戀獨白,沒看MV,我已經可以幻想看到一頭瑟縮在家中角落正在舐傷口的小貓咪。溫柔的鋼琴節奏徐徐響起,零星出現的高音音符,像在琴鍵上輕輕泛起點點的淚光,著墨不多,恰到好處,盧凱彤亦展示出她在唱腔上較成熟的一面。編曲純粹得帶點驚艷,只有鋼琴和一些在第一次Chorus後出現的混音聲效,有點像是混入了鋼琴倒帶聲效的電子聲音,濛濛的感覺,像充著雙眼的淚水,但未有流於煽情,整體感覺,就是剛剛好。 6.《留一秒》是林宥嘉的曲,配上了盧凱彤的詞,是一首充滿黑暗感的作品,編曲同樣十分簡樸,素材主要就是古典吉他,以及一些電子合成器襯托著的聲效,但值得留意的是,在混音上,盧凱彤的歌聲像被先後轉移到不同的空間,Chorus後段的唱腔,她亦作出了不同階段性的變化,旋律音域上,比她平時的歌曲為廣,最後還要來得有點歇斯底里,由「站在大樓邊緣,想著什麼」與「留一秒給疑惑」到「至少有一雙臂,是我,還有我。」之間,她的聲線作出了好幾次的變化。 7.《Honesty》是一首三拍子的Folk Rock作品,找來了台灣著名編曲人兼結他手韓立康的音樂班底,聲音與整張專輯風格略有不同。很喜歡開首充滿公路感覺的電結他前奏,泛起一陣淡淡的孤獨感。原來是一首分手歌,叮囑舊情人要走就要走得瀟灑,不要拖泥帶水。音樂過門後再次回到的Chorus,節奏變得更難以捉摸,聲效電結他、節奏電結他、鼓、琴鍵等兵分幾路,高潮過後,來個瀟灑了斷,結他伴著鋼片琴與如打字機的敲擊聲,不斷在背後叮嚀,敦促歌手要堅強地獨自一人再上路。 8.《家》的前奏,一開首就是告訴你這是一首電子音樂作品,盧凱彤也索性放下了標誌性的結他,音樂材料包括了她像天使般的歌聲,一人分飾多角的和音,以及一些混音效果及電子合成器。盧凱彤也像要用歌聲把我們帶到異次元空間的Interstellar,聲音實在脫俗,低音部分用了一種古老電子樂器Moog Taurus Bass旋律襯托。「兩個女生一個家門外,沉默的風飄來,不再說謊,你是我的」道出了一段同性婚姻的承諾。 9.《懂事》電結他響起了幾個零碎的和弦前奏,同時又聽到一個像在遠方燈塔發出的求救訊號的重複電子聲音,起初很平靜,像在一望無際的大海上漂浮,Verse 1結束後,鼓手如浪花的密集節奏,Guitar Solo旋律鋒利地橫空出現,引領大家進入另一個聲音空間;Verse 2來的時候,鼓手與電結他手忽然變得浮躁,後半段低音結他手也不甘示弱,用旋律對話回應;到了Verse 3展開,又突然回到萬籟俱寂,只剩下木結他和小提琴,但安靜的時間很短,樂隊後半段再來一次集體放肆,弦樂劃破長空,樂隊一起進入「我沒有誰人的陪伴,也能隨心所欲地勇敢」;高潮過後,Outro那段的純音樂實在是精彩到世界盡頭,盧凱彤先以「心頭一片瀾漫」安靜作總結,旋即啟動亢奮激昂的Guitar Solo,節奏結他也加入戰團,鼓手更雀躍得像個瘋子,暢快地來個了結;最後,求救訊號再次響起,我們又回到黑暗的汪洋。實在有很多細節可以欣賞,整張專輯中,這是我最欣賞的歌曲。 10.《你的完美有點難懂並不代表世界不能包容》是專輯的主題曲,亦是閉幕曲,也可能是盧凱彤的夫子自道。的而且確,她的內心世界實在有點難懂,思想亦有點複雜,但整首歌曲卻像一個自癒過程,「每一道痕跡背後都有一段經歷」,就是告訴我們她老早懂得如何自我撫平傷口。在前奏和Verse 1,純鋼琴節奏襯托著孤獨的歌聲,有點像兩個人在對話;Verse 2展開,歌曲由一首Pop Ballad演變成Soft Rock,樂隊柔中帶勁,中間音樂過門後,歌曲變得氣氛變得更明朗化,「原來我只是有瘡疤的天使,原來我沒有停留在原地」歌曲推進至高潮,再來一段電結他聲效噪音,達致放縱地爆發的一刻;Chorus既畢,一切再回歸平靜,其實她的心早已平復,最後,她還告訴大家:「我很好,已經熬了過來」。 …

我有(很多)話要說 | 盧凱彤新專輯《你的完美有點難懂並不代表世界不能包容》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