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毒癮」易沾不易戒

(原文刊於2010年7月27日信報【 經管錦言】,我是本文作者) 「態度帶點傲慢,看扁非我族類,手中拿起心愛產品更難掩其沾沾自喜,繼而向對方賣力地硬推銷,不能自已。」 用以上這番話,除了可用來形容蘋果(Apple Inc.)的行政總裁喬布斯,用來形容蘋果一族忠誠粉絲其實亦不算過分。由大學年代開始,我好歹也用了蘋果產品超過二十年,偶爾也被朋友罵我沾染了「蘋果友」這自視甚高的傲慢態度,幸而近年蘋果粉絲的勢力範圍,已經由昔日的小眾而變成大眾,我亦不再感到孤獨。 雖然蘋果電腦在香港個人電腦市場的佔有率,相信仍屬個位數的百分比,但拜一系列的隨身音樂播放器iPod,以至近年大熱的iPhone所賜,蘋果這品牌,小眾不再。 執筆時,剛過去的周末星期五,蘋果的電子閱讀器iPad在港正式發售,一大清早,便有大批粉絲在好些連鎖電子產品店舖門外排隊守候,早上10時開售,一個小時內,多家店舖已告售罄。要知道,排隊搶購iPad的,大部分都有別於在書展中排隊買(o靚)模寫真的年輕人,而是有相當消費能力,願意付出近4000元至6000元的打工一族。這個早上,為了買iPad,這些朋友可能比平日上班更準時,甚至更願意為此翹工。 「我終於買到了!」、「在荃灣這邊還有貨哦,趕快去!」,整個早上,類似的留言擠滿多個社交網如Twitter等等的版面,好不熱鬧。 iPhone「天線門」風波 四面楚歌 事實上,在公開發售前一日,某大連鎖電子產品店,便登了一個全版廣告,只大字標題說「開始發售」,然後只報上日期時間和地點,連半句發售什麼都不用說,粉絲翌日已乖乖在門口守候。 不用如一般主流品牌般,要上山下海地大賣廣告才能達到促銷效果,無可否認,蘋果已成為任何企業經營者心目中最理想的品牌。 蘋果雖然以產品口碑好、粉絲狂熱支持見稱,但最近卻聲名狼藉,四面楚歌。剛推出的第四代iPhone,居然鬧出了所謂的「天線門」風波,這款新一代的智慧型手機,雖然功能先進設計時尚,但通話時卻有嚴重的斷線與接收問題,產品推出個多月,投訴接二連三,起初蘋果還可將訊號接收的責任,推卸給其網絡服務合作夥伴AT&T,但於7月13日「美國消費者報告」雜誌發表的測試中指出,iPhone 4的確在設計上存在缺陷,其將天線藏於機身框架的設計,只要在手持時握着其左下角,便會立即影響接收訊號,該報告更直接指出,絕對不會推薦消費者購買此產品。 由於蘋果向來批評對手不留情面,樹敵甚多,今回稍一失手,已馬上惹來各界評論的口誅筆伐。7月16日,向來自視甚高的喬布斯居然召開記者會,首次公開承認iPhone 4的設計問題。但同時,卻力陳類似的天線接收問題,蘋果在智慧型手機領域的競爭對手如黑莓(Blackberry)、宏達(HTC)和三星(Samsung)等,其實都有類似缺陷。為安撫用戶的不滿,喬布斯於席間亦承諾,用戶們將可免費獲得據稱可解決這天線接收問題的保護套,而任何於三十日內購買了iPhone 4的用戶,如有任何不滿,皆可全數退款。 由於設計上的缺陷,蘋果亦於7月24日宣布,iPhone 4的白色型號將於今年的稍後時間才會推出,較原定於6月24日於五個國家發售的時間表,最少延遲了好幾個月。可是,蘋果一面竭力自辯和押後第二批的產品上市時間,但另一面依然我行我素,死不認錯,就連向來是蘋果擁的《華爾街日報》科技版專欄作家Walt Mossberg,也按捺不住,指蘋果尚欠提供用戶一個圓滿解決方案及公開致歉。 iPad熱銷 第三季純利勁增 雖然加入討伐之聲不絕於耳,但與此同時,在7月16日的記者會舉行期間,iPhone 4自開售以來已賣出了三百萬部。7月20日蘋果宣發表第三季度的財務報告,其營業收入及純利均大幅增長,分別為157億美元(去年同期97億美元)及32.5億美元(去年同期18億美元),今年4月才推出的iPad,目前已售出了超過三百二十七萬部。 雖然坊間不少「非蘋果迷」已對這品牌開始產生不滿,但由於早中了「蘋果毒」者甚多,毒癮亦深,任你喬布斯以再差的公關技巧面對批評,粉絲們的熱情似乎不易減退。說到底,蘋果此品牌早已成功地標誌成「潮人」的同義詞,每次有新產品發售便會自動出現「人潮」,追隨者不易流失。更何況,消費者向來都是感性壓倒理性的,區區一兩個設計上的缺陷,看來還未足以令粉絲們決心去戒除這近乎有點盲目的「蘋果毒癮」呢。 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 梁志成|經管錦言

「蘋果毒癮」易沾不易戒 Read More »

電子書今屆書展搶灘

(原文刊於2010年7月6日信報【 經管錦言】,我是本文作者) 跟不少普羅市民一樣,對於香港書展,我既愛且恨。但話說回來,我又不得不稱讚主辦當局對潮流觸覺之敏銳,繼去年書展開創湧現大批o靚模的先河後,今年書展另一趕時髦搞搞新意思的措舉,是為新增的「電子書及數字出版」特別展區。雖然電子閱讀平台並非Apple獨有,但執筆之時,就連iPad還未在香港正式發售(但我敢和你打賭,屆時該書展攤位中九成一人一iPad),在電子閱讀市場方興未艾的今天,香港書展已先拔頭籌來推動這股閱讀新風氣,試問怎可不讚他們別具先見之明? 電子閱讀會否取締傳統閱讀?當然在不久的將來也不會,但這卻有點像當年之於黑膠與鐳射唱片,然後又有鐳射唱片與MP3音頻檔之爭一日之長般,總之是各取所需,時代巨輪只會不斷向前。基本上,我對電子閱讀這一輪的新風潮是看好的。 事實上,這個先由網上書店亞馬遜在07年推出Kindle時引發的骨牌效應,直接誘發了今年Apple急起直追,以一時無兩的氣勢,推出iPad及大規模在電子閱讀市場中搶灘,自今年四月推出,尚未於全球公開發售,iPad已創下了200萬台的銷售佳績。 Apple在電子閱讀市場搶灘,當然不會只有iPad一着,還有早已進入不少人口袋裏的iPhone(保守估計香港也有30萬以上的iPhone用戶),在剛推出的最新作業系統OS4中,Apple便鼓勵大家下載免費的iBook,內裏奉送上試讀的電子書一本,實行在這具早已深入民心的日用電子產品中,培養大家的電子閱讀習慣。 到Apple的網上App Store走一趟,你便不難見到長期位於榜首的金庸先生作品,以及好些中文經典書籍,或甚至是新舊約聖經的電子版。此風就如當年鐳射唱片開始普及的時候一樣,出版商會把大量的舊目錄電子化,以價廉物美的包裝重新推出,擴大市場佔有率。 成本降低 展商推百款新書 不少年輕一代都終日機不離手,若電子書籍出版之風一起,我認為可間接有助提高他們的閱讀風氣,或甚至是改變大眾市場的閱讀習慣。而更重要的是,由於出版成本的大幅減低,門檻低了,電子出版便可望能鼓勵更多新作者加入,可助新作品測試市場,並鼓勵出版風氣。 最近一個值得令人欣賞的例子,便是項明生先生所寫的《足足五千年》,此書在去年底出版,備受好評,很快已推出了第二版,但為了在銷售渠道另闢新徑 (事實上,此書全部收益一律捐贈慈善團體「小母牛」),作者最近便推出了支援iPad及iPhone的電子版,以只及傳統書四分一的價格,嘗試招徠另一個層面的讀者。 作為一位新作者,書籍內容又以探索文化歷史之旅為題,卻能迅速打入了銷售榜十大,除了證明了願意在手機買東西的朋友大有人在外,更說明了不僅電子遊戲軟件,只要內容吸引,並加上適當的電子介面豐富閱讀體驗,即使是以文字為主的書籍,在冰冷的電子世界中,也有市場。 此外,據其中一家即將參與今年香港書展的電子書出版公司Pulse MediaTech透露,其電子書籍的出版範疇,便由傳統的武俠、科幻及愛情小說等經典作品目錄,以至較接近年輕讀者的新進作家們之散文集,或甚至是港產漫畫,也一一囊括其中。今年於書展上,他們便先會推出150款電子書籍,年底前,出版目錄更會加推起碼500本。 刊物配合新廣告模式發圍 不要以為電子書就是把純文字數碼化便可了事,據稱,該公司更銳意研發在電子閱讀介面的研發,不會僅僅搬字過「機」,讓介面設計得美輪美奐,或加插圖片、動畫或音效等多媒體互動內容,盡量豐富在數碼化介面上的閱讀體驗。當然,為保護知識產權,數位版權保護的防盜版技術亦不可或缺。另一點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出版界業內人士預期,在不久的將來,配合適合的廣告模式,周刊及月刊更會在電子閱讀市場中大有可為。 有了iPad及iPhone版本的電子書舖路,接下來相信會有其他智能手機平台如Symbian、Android及Bada等陸續加入來分一杯羹,短期內,電子書相信會先由智能手機帶動,繼而由平版電腦如iPad一類等平台上位。 目前已有了好幾家電子書出版社的看好,再加上今年書展的推波助瀾,香港的華文電子書的出版看來頗為樂觀,唯望政府對該業界的支持,不會是另一個趕潮流的三分鐘熱度。香港雖然地方有限,但在傳統及電子出版業上,其實不乏優秀的本地人才,如今電子書的銷售通路無遠弗屆,開拓全球華文市場,實在海闊天空,大有潛力。 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 梁志成|經管錦言

電子書今屆書展搶灘 Read More »

運動與愛情—home for two專訪

自問沒資格在那些什麼名人家居一類的專題中見報,所以當Modern Home雜誌的記者說要和我做專訪,又不是問我有關於工作上的話題時,初時我也覺得有點兒突兀。 但後來聽記者道明來意,說想我分享一下我對「運動與愛情」的看法,感覺上,角度頗為新鮮,雖然還是覺得自己沒什麼資格發表意見,最後還是在盛情難卻的情況下,答應了人家。 雜誌方面找了插畫家KY,來為我這篇訪問畫了插畫,一幅圖畫勝過我的千言萬語,真的到位。

運動與愛情—home for two專訪 Read More »

JRA日本賽馬會模擬賽馬遊戲

雖然我從不鼓勵人家賭搏,但正所謂小賭怡情,在某程度上,我總覺得賽馬活動能為社會某些階層提供一定的娛樂和發揮減壓功效。 JRA是日本的賽馬協會,一如世界上各地的賽馬活動一樣,都面臨著消費者人口老化及品牌老化的問題。 為了讓這賽馬活動年輕化,近年JRA一直都打著偶像牌,除了萬人迷木村拓哉外,就連年輕組合AKB48亦為其代言之一。 最近,JRA推出了一個網絡推廣活動,製作了一個極之「盞鬼」(惹笑)的網上模擬賽馬遊戲,由挑選馬匹,研究賠率,然後投注,整個過程也仿如親歷其境。 但有趣的是,這批卻是非一般的馬匹,每頭都有其獨特性格,其中有人扮的、牛扮的、斑馬扮的、長頸鹿扮的,千奇八怪,兼而有之。 更重要的是,每場比賽,當進入最後階段,這些馬匹的騎師都會使出一個你絕對意想不到的怪招(你也可說那些是茅招),作為最後衝線的秘技。 假使你沒耐性來一會即場下注親歷其境的話,也可看看以下精彩賽事的重溫片段。 原來賽馬都可以這麼好玩,香港賽馬會真的要好好去上課了。 http://www.jra-jwc.jp/

JRA日本賽馬會模擬賽馬遊戲 Read More »

我和我雙腿的20分鐘

這是我的舊日記一則,從前不太明白寫日記的樂趣,那次Moleskine送了我一本,嘗試亂寫了兩三個禮拜,一寫就上癮了。 後來,我這「大作」更居然給Moleskine拿了去作巡迴展覽之用,讓中港台的朋友都見到我的「真跡」,真的獻醜了。 事隔多個月,今天再翻開來,發現用紙筆想到什麼便寫下來,沒有什麼修飾的感覺,跟在電腦上打字,原來真的很不一樣。 將這段文字重寫一次,原來我還是會忍不住手,作了少許的修改。 與其說我喜歡走路,不如說我享受雙腿踏在地面上走路時的那份實實在在的存在感。 每天早上,我最享受這步行20分鐘的獨處時刻,聽著從iPod傳來的好音樂,觀察著路上比我更早已展開一天工作的辛勞一族,這能讓我有更多的動力,應付接下來一天的工作。 早上遇上我的話,請不要和我打招呼,我不喜歡這20分鐘的獨處會被打斷哦。

我和我雙腿的20分鐘 Read More »

My Memoir With Fashion Maestros — 我的時尚騷靈

自少學習古典音樂,我相信,每件優秀作品裡,都存在著有一顆由藝術家注入的精靈。 一幅油畫如是、一首歌曲如是、一件雕塑如是,一件時裝作品也如是。 因為注入了精靈,令這件作品能得以跨越世代,當落在不同欣賞者的手上時,原作者的大腦電波仍於空氣中繞樑不散,是為不朽。 Janice是我在Yahoo!BLOG認識的網友,我倆素未謀面,但拜讀她以第一身娓娓道來的時裝界故事,令即使本來對時裝興趣近乎零的我,卻也讀得津津有味。 知道Janice即將於今年的書展出書,同時間,又收到她發來的電郵,問我可否為她的新書題名。 我當然不敢怠慢,想了一個晚上。 翌日,回電郵,留拙筆。 Janice為人爽快,很快便回覆,並欣然接納了我建議的名字。 於是,雖然我絕非時尚界中人,卻因此而有機會沾上主人家Janice的光,於昨日出席了她這本堪稱是華文時尚寶典「我的時尚騷靈」的新書發佈會。 這本書,紀載了很多由Janice透過親身對話,並以第一身去記載的時尚故事。 當中包括Christopher Bailey、Dolce & Gabbana、Miuccia Prada、Gianfranco Ferre、John Galliano、Jean Paul Gaultier、Christian Lacroix、Karl Lagerfeld、Alexander McQueen、Tom Ford、Tsumori Chisato & Limi Yamamoto等等,世俗人可能會稱這些是名牌,但Janice筆下的他們,卻都是有血有肉,時尚夢工場中的創造者。 音樂中有所謂的騷靈,我覺得,時尚界中都應該有個騷靈品種。 能夠跨越浮華歲月,打動人的內心深處的,是為騷靈。 任你是那個世代的每位藝術工作者,都需要有此騷靈。Janice的這本新作,我相信也不例外。

My Memoir With Fashion Maestros — 我的時尚騷靈 Read More »

世紀CEO全身裝束,承惠US$175。

先後被多份雜誌包括Fortune選為世紀CEO的Steve Jobs,有經常留意有關他新聞的都知道,蘋果教主每次出席任何產品發佈會及其他公開活動,他的造型始終一成不變。 樽領長袖黑Tee、Levi’s 501牛仔褲和灰色New Balance 992這個鐵三角組合,似乎已成為了Steve Jobs 的標誌。 我敢說任何一個人照版煮碗這樣穿,蘋果粉絲便會一口咬定你在扮其教主。 作為模仿一位名人,其實扮Steve Jobs的成本很低,以下便有人逐件計,算出這個造型的使費大概只需US$175。 這個銀碼,連一部iPod TOUCH都買不到,你說,Steve Jobs多節儉。 大家真的要向他好好學習。

世紀CEO全身裝束,承惠US$175。 Read More »

在二萬八千呎長空,品嚐米芝蓮星級中餐盛宴?.

出外旅行,我的心一般都在期待或回味著外國的當地美食,對「飛機餐」我本來沒甚要求,但近年卻給國泰及港龍寵壞,當中又以其中餐為甚。 近年航空服務業競爭得白熱化,除了在價格上的下遊搶客外,也有在服務和產品上的提昇來「留客」。國泰及港龍的其一殺手鐧,是為與香港地道的金牌食府合作炮製的「飛機餐」。 我向來深居簡出,那些像鏞記呀利苑呀這類的米芝蓮星級食府,平日除了傳媒飯局或老闆請客外,絕對少去。 可是,相信和很多朋友一樣,我從前從沒有想過,現在居然在搭飛機的時候,也有機會品嚐得到這類名人飯堂的佳餚。 這一天,我受邀出席了港龍航空與利苑合作推出的空中餐膳試菜會,天時暑熱,我對面前琳瑯滿目的山珍海味,即使見各食評名家都吃得津津有味,但我卻感到有點無福消受,可是,未幾,我卻被面前那個小巧的冬瓜盅燉湯深深吸引。 試想像,在二萬八千呎長空中,能夠有人為你奉上一個冬瓜盅,是多麼感動的一回事,尤其是,當你去完外地公幹,開始懷念著香港的地道餸菜的時候。 兩餸一湯後,再來點甜品又如何?原隻椰子殼的椰子汁杏仁露,立即奉上。 由於經常搭乘港龍穿梭中港台的旅客者眾,據知,為求讓客人能保持新鮮感,這些由利苑精心打造的多款主菜佳餚,更會定期轉換。 能夠如此多花心思,看來港龍有意透過這空中餐飲服務,向旅客推廣香港作為美食天堂的形象。 不知道繼米芝蓮星級食府後,港龍會否夥拍翠華太興之類的平民食肆,推出一些更地道的香港美食? 「唔該整碗餐蛋一丁加熱奶茶!」

在二萬八千呎長空,品嚐米芝蓮星級中餐盛宴?. Read More »

周杰倫飾演李小龍經典角色—「青蜂俠」左右手Kato

小時候沉迷Batman,幼稚園我第一個學的B字頭的英文字,不是Boy,是Batman。 數到G,對於我來說,G亦不是for Girl,而是Green Hornet(青蜂俠)。 我從前曾一口咬定Batman和Green Hornet兩人一定是世交,因為兩位大俠都是有錢仔(富家少爺),兩家人應該「有計傾」(互有交流)。 Batman拍成電影多年,大大話話都有好幾代,但我一直都在等,就總未見到Green Hornet的出現。 看Batman,你不會介意誰是Robin,但看Green Hornet,Kato才是主角這個任誰都知,箇中原因,當然是那位搶鏡搶到「髮髮聲」的一代宗師李小龍。 周星馳多次放風會開拍Green Hornet,並由他飾演Kato,我曾經亦多次因而極度亢奮,但一等等足隨時有十年,到最近,才終於塵埃落定—–星爺不會拍。 結果,開拍Green Hornet的重任,便落了在諧星兼編劇Seth Rogen,以及怪雞大導演Michel Gondry手上,頗為出乎意料之外的,Kato一角居然找來了周杰倫飾演。 看過Seth Rogen的成名作Knocked Up,很欣賞這位戇男的演出,由他來飾演罪惡剋星Green Hornet,相信導演擺明玩嘢(惡攪),可是呢,但又正正因為那是Michel Gondry,所以我又信心十足。 至於周杰倫嘛,我又不敢期望過高,有當年因李小龍過份搶鏡而被迫換角的前科,相信導演又不會讓Kato的風頭蓋過Green Hornet,當中,一定會作出適量調整。 看過電影預告片,的確難掩興奮之情,周杰倫的木訥演繹,初看覺得與Seth Rogen頗為合拍,有型得來有點「戇」,一軟一硬的孖寶,喜劇效果不俗,當然,絕絕絕絕對不能與李小龍相題並論。 看多了愈來愈陰暗的Batman,來個喜劇與動作並重的Green Hornet,未嘗不是好事,更何況,當中又有萬人迷Cameron Diaz來中和一下,似乎愈看愈有看頭了。 Youku連結: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gzNjg3Mjgw.html

周杰倫飾演李小龍經典角色—「青蜂俠」左右手Kato Read More »

奧美舊生會

屈指一算,我入行做廣告,已是18年前的事。 到了今天,我依然自覺極之幸運,我第一家進入的,便是奧美廣告。 更幸運的,是我甫一入行,便開始做大中華部門,比一般同期的廣告人,更早接觸國內市場。 站在創意而言,那個年代,很多人都認為做中國市場是倒退,但對於一個初出茅廬的小文案而言,卻是一起步便要學習面對更多創意以外的挑戰的地方,如此經驗,實在不可多得。 做廣告,轉工是平常事,我在奧美待了差不多四年,在那個年代來說,算是長了。 但有趣的是,奧美好像是一家廣告學堂,想當年,我的老闆都像我的老師或校長,前輩都是師兄師姐,製作部及公司人力資源部的同事們嘛,又像學校辦公室內的訓導主任或學生事務主任。 難怪我們這些畢業生離開了母校,各散東西後,同學們又會持之以恆,久不久便聚首一堂。 我先後做過五家4As廣告公司,奧美是唯一一家,我離開後多年,還一直有如此親切感的公司。 我進奧美的當年,辦公室在太古城的柏加商業大廈,後來大廈拆了,起了一家酒店。 昨天晚上,我仿如時光倒流,回到從前。因為這次的奧美舊生活動,正好在位於當年奧美原址的這家酒店中舉行,可見同事們的心思。 感謝那些仍在奧美工作的好同事,還會記得我們,更義務地籌辦了這晚的奧美舊生會活動,然後逐一找我們回來。 美好時光雖然不可能倒流,但間中懷一懷舊,實在是令人樂透。

奧美舊生會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