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vialet Gemini首款ANC藍牙耳機

音響逼力超越物理限制 已經愈來愈少機會,可以安在家中梳化上,靜靜地享受音響的樂趣,自此,耳機成為了我聽音樂的主要工具。 玩耳機的好處,除了聆聽環境方便,更加是豐儉由人,自從帶主動降噪(ANC)功能的藍牙耳機技術愈來愈普及,選擇更是層出不窮。 好些電子消費品品牌,傳統音響大廠,山寨品牌,前後左右,都陸續推出不同款式的ANC藍牙耳機。 有些講求造工、有些講究軟件技術、有些講拼性價比,有些則以造型與個性掛帥。 2020年年尾終於加入戰場的Devialet,貫徹其品牌風格,追求的,就是造型設計與音響個性。 法式爆機音響品牌 收到來自品牌代理的產品試用,我連續使用了Devialet Gemini差不多三個星期,是時候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試用體驗。 對Devialet這法國音響品牌的認識,我想,絕大部分朋友,都一定是因為那款造型前衛、貌似外太空不明飛行物體的無線喇叭Phantom。 但有關這品牌,有個有趣背景,大家可能未必知道。 Devialet這品牌,背後的金主,其實包括了Hip-Hop音樂教父Jay Z,以及奢華品牌集團LVMH的CEO Bernard Arnault,難怪一直都是走較小眾的高端路線。 再加上其定位與價格(在香港,陳列室只設在如IFC或Pacific Place等一類的高級商場),Devialet這品牌,始終未有成為大眾口味那杯茶,這也是理所當然。 直至2020年Devialet Gemini的出現,終於有機會淡化這遙不可及的品牌形象。 說到底,藍牙耳機是較為大眾化的消費品,近年不少高級音響品牌,都採取類似策略,試圖以此類型的產品,作為品牌的入門產品。  韌體更新改善連接問題 事實上,Devialet Gemini早於2020年第四季推出時,遇上過多少挫折。 那個時候,我網上看到評測負評纍纍,主要的批評,多來自耳機的連接及電池盒充電的問題,以致產品剛推出時,惹來不少用家投訴,也令不少準買家卻步。 亡羊補牢,據聞Devialet Gemini曾一度在官網下架,暫時停賣。 直至2021年4月,推出韌體和軟件更新後,改善了本來備受詬病的連接問題,於是,最近,又見到該產品力推廣告,再戰江湖。 標誌性造型與音響風格 Devialet這音響品牌,除了產品獨特的造型設計,更有著自家品牌的標誌性音色與品味 — 低頻擁有雄渾的霸氣,音場的包圍感充滿逼力,播放節拍強勁的Rock、Hip-Hop或EDM,效果尤其明顯。 如今市面上的ANC藍牙耳機,種類多得如天上繁星,因此,Devialet Gemini的推出,一如品牌的無線喇叭系統Phantom,除了造型設計,同樣地,亦主打自家研發的獨家音響技術,調較出具獨特風格的音色。 第一次把Devialet Gemini拿上手,馬上感到其與眾不同的高級造型,磨砂啞黑色的耳機保護兼充電盒,防滑防指模的手感,馬上予人一種高級的感覺。 盒蓋亦採用了市場上罕見的滑動開啟設計,蓋底的凸點防滑及弧形設計,單手用拇指「咔嚓」一下,就輕易彈開殼蓋,設計相當用心,這下開啟動作,亦可能會令你的手指上癮。 但礙於設計關係,體積有一定的「份量」,相比起其他主流品牌的同類型產品充電盒,略大了一點。 幸好,每隻耳機單元只重8g,佩戴起來,相當輕盈,同時,採用IPX4防塵防水濺物料,一般做運動排汗的話,可以應付得到。 打開盒蓋,取出兩隻耳機單元,發覺造型相當獨特,有點像兩粒膠囊,與Devialet Phantom喇叭系統同出一轍,幾乎一看就知道,這是來自同一家人。 在外國評測網站,甚至見到有評論員形容這耳機造型,有點像把一雙Devialet Phantom喇叭縮小了,讓你直接放進耳朵。 這個比喻,雖然有點誇張,但因為系出名門,兩者在音質上的要求,都同樣擁有多個音響科技專利,是的,Devialet Gemini主打的,還是獨家專利的音響技術。 啟動降噪進入一人之境 先說說Devialet Gemini的主動降噪功能,我試過好幾款ANC耳機,這可能是除了Sony以外,在個人化設定上,做得算是較為細緻的系統。 主動降噪分為LOW、HIGH和PLANE三個級數,最高降噪效果的PLANE,相信暫時大部人都沒機會試了,因為這是為減低飛機機艙內的低頻噪音而開發的設定。 切換進入不同降噪力度的模式時,音響會有半秒左右的延遲,而音響亦會隨聆聽環境或不同歌曲,從而作出優化效果。 我在平日乘搭公共交通工具時,啟動LOW模式,我覺得已足夠阻隔大部份空氣中流動的環境雜音,給耳朵的壓力亦不算大,未有帶來任何不舒適的感覺。 當啟動HIGH後,又會進入另一個接近匪夷所思的一人之境,而且,這個降噪效果,更會隨聆聽時間,無間斷地優化。 專利數字演算降噪技術 事實上,Devialet Gemini自家開發了一個名為IDC (Internal […]

Devialet Gemini首款ANC藍牙耳機 Read More »

除了神奇小子,也有個神奇媽媽。

「這個世界,沒有人會奉旨對你好,即使你是天生殘障。」 不是電影對白,也不是劇透。 開畫第一個星期,進了戲院看這齣戲,從踏出戲院那一刻開始,直到現在,談起這齣戲,我腦海中就不期然會想起這個想法。 雖然,故事是有關蘇樺偉蘇媽媽的好人好事,電影內,卻沒有刻意把這個社會,描寫成傷健一家親、人人和睦共融的美好世界。 先不要說社會人士街坊親友公司老闆,即使是同樣天生殘障的隊友,彼此間,大家同樣會有所嫌棄,會有食物鏈的高低之分。 世界是殘酷的,也很現實。 整套電影,我最欣賞的情節,就是這對母子,他們從來不要博取大家的同情,你就算想可憐他,請他喝一支可樂?謝謝,不需要就是不需要。 當蘇樺偉在比賽上略有所成,有風駛盡利,不是他們兩母子,而是身邊現實的廣告經理人,在「鼓勵」蘇媽媽趁機會要賺多筆之餘,也會千叮萬囑提醒她,你未能使命必達的話,要賠錢,更會被人告。 遇上過一些社福機構或甚至是社企的朋友,他們總覺得,我們這些來自商業機構的販子,平時多行不義,為他們伸出緩手,只不過是想讓自己感覺良好,提供免費服務,根本是天經地義,就當是為自己買贖罪券。我更聽過有人和我說:「不是你來幫我,而是我來幫你。」 因此,我欣賞電影故事中這母子,他們就是不會讓你覺得,天生殘障,大家就要奉旨對你好,對你刻意遷就。 你要做運動員嗎?你就要跑出比人好的成績給我看。 你要做速遞員嗎?我們只會對你一視同仁,你的腳步慢了,世界不會等你。 你要做餐飲嗎?麻煩你要先把食物弄好,服務也要同樣好。 你要拍電影嗎?你先把劇本寫好,演員也要演得出色,前期後期都要好好做。 所以,我也希望大家,不用帶著多給兩點同情分的心情,才進戲院看這齣戲。 個人而言,本來,我是為了看吳君如而入戲院的,她是我最喜愛的香港女演員之一,雖然,每次聽到她讀出教仔的對白,我總好像見到麥太和麥兜說話。 吳君如的演出,果然沒有令我失望,但我更喜出望外的,是見到一批不太熟悉的面孔,他/她們的演出,有血有肉地,演活了每一個故事中人。 可是,同樣道理,我也不見得要給他/她們多兩點同情分,是好就是好,不需要理會他/她們是否新人。 當然,電影中,還有很多地方,可以稍為改善。 譬如有幾場戲,我覺得音樂是來得太搶,對白的混音和現場環境聲音,也有點不自然。 煞科戲中,在大型體育館中的大螢幕拍到觀眾席上的蘇媽蘇爸,雖然明知是假的,但有幾刻的表情,都好像來得真的太假。 飾演蘇爸的錢小豪,要隱藏他的英偉帥氣,始終太難,要他扮演一名草根粗人,有點難度。 我反而覺得驚嘆的,就是一生應該沒有吃過什麼苦頭的吳君如,卻可以把蘇媽這個角色,在不同階段,都演得如此活形活現。 除了神奇小子,原來也有個神奇媽媽。

除了神奇小子,也有個神奇媽媽。 Read More »

黃妍 Cath Wong | 九道痕跡

Sony Music的副品牌O.U.R. WORKS《平原習作》,成立於2013年,主打文青小清新、曲風治愈的音樂路線,算是某種模式的「另類」。 加入《平原習作》旗下的黃妍(Cath Wong),由一名女生抱住一支結他,走遍全港18區街頭busking,轉戰主流樂壇大舞台,成為一名全能創作女歌手。 出道兩年半,剛剛推出第二張專輯《九道痕跡》,風格已不再局限於小清新,而是一派初熟女生的知性,柔中帶剛,民謠曲風中,卻暗藏搖滾的基因,時刻更具備爆發力。 《遲起的鳥兒有蟲吃》是首帶著Celtic鄉謠舞曲,節奏及調性都充滿微妙變化的作品,是廣東歌中少見的曲風。 《牆身有裂》則展現出Cath搖滾的一面,Indie Rock曲風的旋律,除了電結他的音效之外,和音方面,編排是亦下了不少心思。 《刮骨》是一首很有畫面,情感帶點抑壓的歌曲,Cath的演譯,亦有別於平日的她,加多了一點兒的憤怒,引導入副歌前的旋律,更似是要把壓抑的情緒,一口氣爆發出來。 歌曲中呈現出一股如環境聲般的空靈氣氛,Cath的歌聲與和音,漂浮在空氣中,幻化成樂器的一部分,《消失的人》說的,原來是一個有關於受欺凌者的故事。 近期的大熱歌《我心中尚未崩壞的部分》,旋律像思潮蕩漾中的海浪,一波接一波的暗湧,逐步推進,直至推展至副歌最後重複的高潮,Cath的演譯依然不徐不疾,收放自如。 沉思中,思念中的人,相貌卻愈見模模糊糊,那種感覺感覺,實在教身邊的親人難受,《無聲浪》正好描述出,腦退化症患者身邊人的這一份無奈。 《天光前》用結他節奏讓你把心扉打開,輕鬆地面對未來的挑戰,是首充滿能量,帶來希望的輕搖滾歌曲。 《輕盈》加入較多的電子節拍和樂器,中版的電子舞曲,電子低音的衝擊下,令人覺得歌曲並非一如其名地輕盈,表面上正向的力量中,反而有點沉重感覺。 《我沒有歌》好像要把Cath送回出道前的單純生活,簡單的編曲和旋律,帶點青澀,演譯亦來得輕描淡寫。

黃妍 Cath Wong | 九道痕跡 Read More »

林一峰 Chet Lam | 思源

平日深居簡出,在娛樂新聞的蹤影近乎零,但事實上,他卻一直在全天候埋首創作。屈指一算,林一峰已帶來了他的第20張專輯《思源》,12首新歌,主力都是國語作品,除了一首粵語歌。 先坦白說,這些年來,林一峰的城市鄉謠作品,音樂風格,其實變化不大,歌曲旋律,總有點像似曾相識。 但奇妙的是,每一次,當我把他的新專輯播響,感覺上,就像是和這位老朋友敘舊,促膝閒聊。我和他,又會再一次,一起坐在客廳中某個舒服的角落,一邊淺酎一口沒加冰的威士忌,一邊滔滔不絕地,訴說一下彼此的近況。 就是如此,一聽,我就會又一次一口氣把整張專輯聽完。 這張新專輯,除了一人一峰一結他,一如近年的作品,一峰在編曲上亦加入了弦樂配器,令專輯中的部分歌曲,增添了多一份令人感到份外窩心的溫度,但他的情感所到之處,依然從不氾濫,點到即止。 作為專輯的序曲,《我的所有》是一首典型一峰風格的公路歌,結他的節奏像滾動中的齒輪,伴隨著引領你飛翔的弦樂和手風琴,邀請你和他展開一段豁達人生的新旅程。 但先抓住我聽覺神經的,反而是《一》這首歌。弦樂和鋼琴的編曲,襯托起優美的旋律,「走着走着走着走着感受着時間,想着想着想着想着思念深一點」的副歌唱起來,像給我的思緒長出一對翅膀,遨遊在無際的天空中。 《啞風鈴》同樣是一首充滿意境的歌,銅鈴、沙鈴及沙鼓所營造的空靈氛圍,加上如詩般的歌詞和簡約旋律、喃喃自語低音大提琴,再加上在沙發角落的大提琴,一起為你娓娓道來,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輕。 《分水嶺》以鄉謠藍調風的Slide Guitar前奏展開,有別於整張專輯小品小清新的主調,這是一首較為大氣的鄉謠藍調搖滾,「翻你翻過的山丘,渡你放過的急流」正正展示出歌者的豁達心情。 整張專輯唯一一首廣東歌《再見一次就一次》,像總結了近年不少人的心情,副歌「每次也是第一次,每次也是最後一次」的和音,令人聽出耳油,是一貫一峰風格的治愈系的城市民歌。

林一峰 Chet Lam | 思源 Read More »

Gwendolyn:網絡安全隱患

電音歌姬Serrini 當有人頻頻在高呼香港樂壇已死,我反而覺得,如果舊的那一套,在這個時代已經崩壞,正所謂「舊嘅唔去、新嘅唔嚟」,死了又何妨? 好了好了,舊勢力死了,新勢力有能力接棒嗎? 如果你還有心留意香港樂壇的話,一定會發現到,過去十年,這股獨立新勢力,早已醞釀得如火如荼,近幾年,多得互聯網多得ViuTV多得KKBox多得Spotify多得AppleMusic,終於來到引爆點。 自去年的音樂頒獎禮之後,坊間多了主流媒體提及Serrini這名字。 但其實,屈指一算,獨立唱作人Serrini已經出道9年,老早累積了一班忠實的粉絲,最近發表《Gwendolyn:網絡安全隱患》,是她的第六張專輯,因為不斷有新粉絲出現,於是,我身邊不少剛認識她名字的朋友,還會以為她是樂壇新人。 數碼時代獨立製作 在這個數碼時代,明明大家可以用串流聽歌,Serrini的作品,卻仍然可以在Apple Music付費下載榜大賣,實體CD更不用說。 當然,今時今日,大賣的標準,不可以和80、90年代相提並論。但正因為這樣,於是還有樂迷願意掏荷包支持,更加難能可貴。 Serrini能夠在這主流媒體大唱片公司以外的平行時空裡大紅,主要都是因為她的作品,有點顛覆有點反叛,於是就能夠成為這個時代的聲音,流行音樂世界的搖滾精神,就是這樣。 在討好別人前,先要討好自己。相信因為是獨立製作,要考慮的政治正確元素,相對較少,難怪Serrini歌曲的題材,可以較任何主流流行樂,來得更自由奔放啜核鬼馬,玩味可以玩得更徹底,有必要時,當然包括了廣東話粗口作助語詞。 但我覺得,大部分情況下,Serrini只是歌名歌詞出位,歌曲風格,其實大部份都非常易入口,是旋律優美的小清新,編曲演繹都偏向民謠Indie。 騎呢小清新先聲奪人 初出道,被譽為「騎呢小清新」,歌曲多數都是有點兒台風的小清新結他民謠作品,《蘇菲亞的波霸珍珠奶茶》、《我在流浮山滴眼水》單看歌名已經是亮點,語出驚人。 近期作品,則逐步走向較華麗的電子樂音,風格接近90年代Synthpop,歌曲如《溝晒啲仔》開始略略走向另類偏鋒,《邪童謠》整張專輯更索性大玩暗黑電子死亡,於是又開始被冠以「電音歌姬」這綽號。 但好像有多重性格的她,又會來一首旋律甜美的《油尖旺金毛玲》和《Don’t Text Him》。 Serrini的唱腔,除了可以用玩味風格演繹騎呢小清新,但認真起來,她又可以充滿騷味,第一次聽,她令我想起當年唱Mercy的電音組合《Sandii & the Sunsetz》的Sandii。 Serrini的嗓音,亦很有個性,唱起來的尾音往往帶點媚,會令我聯想起《野花》時期(90年代初) 的林憶蓮,當然,Serrini又有她獨特如標誌的聲音印記。 全新專輯《Gwendolyn:網絡安全隱患》 說回她的新作《Gwendolyn:網絡安全隱患》,單從專輯主題,已經感受到作品的貼地性,以及與時代脈搏同步。 《燎原》就像是一首舞台劇的序曲,音樂帶點暗黑神秘,電子音效的編曲,如華麗上陣的舞台服裝,Serrini如暗黑女神,置身如陰暗中,同時,卻散發著色彩閃爍變幻的燈光,。 《網絡安全隱患》的編曲,把我們帶回90年代的Pet Shop Boys舞池,Serrini的歌聲,充滿爆炸力,一句「令你令你令你令你令你令你 感覺很安全」,彷彿在向90年代曾稱霸流行榜的《相逢何必曾相識》致敬,令你令你令你發出會心微笑。 《越活越惹禍》再次把大家帶到90年的舞池,肥美的低音Analog Synthesizer,衝擊著進擊中的電子鼓,充滿霸氣,進入副歌,更醞釀著即將進行黑幫大廝殺般的危險氣息,很有畫面感。 《離原》用鋼琴的切分音節奏作前奏,是一首惹人沉思,風格較黑暗的慢板作品,Serrini的歌聲,彷如幻化成周圍Synth Pad聲音的一部分,苦中帶甜,迷幻如軟糖。 《~旋轉with me*》帶點夢幻,Serrini頃刻華麗變身,幻化成日本變身少女卡通的女主角,像是百變小櫻登場,Major 7th chord的電音Appregio,令歌曲增添一片浪漫甜美。 《要做更壞的事》是首華麗的電子Ballad,Serrini實在是媚在骨子裡,歌曲帶點性感帶點壞壞,林振強先生終於找到繼承人,曲風令我想起我的好友亞里安生前創作的Minimal式甜美電音。 《繼續玩》是首電子Chill Out風的沙發音樂,飄渺不定的電子音效,把你帶到外太空的遠處,無重力地漂浮,讓我想起90年代的日本電子組合Dip in the Pool。 《長期浪漫》回到凡間,是一首曲風平凡,旋律令人琅琅上口,帶點J-Pop味道的流行作品,中間日文那段,相信是向久保田利伸當年的《LA·LA·LA LOVE SONG》致敬。 《I’m Fine, Thx》是繼續義無反悔的電子大流行,旋律充滿90年代J-Pop偶像流行風格,但卻不會讓你感到絲毫過時的感覺,副歌部分,跳躍式地把大家帶到星光閃閃的舞池。 《I’d Like a

Gwendolyn:網絡安全隱患 Read More »

疫情引爆,全球電商進入3.0時代

電商1.0 | 電子平台取代實體店 如果不包括互聯網服務供應商的話,談起電商,不少業內人士,都會視90年代中期為電子商貿的第一個引爆點。 時間表上的里程碑,由1995年Amazon和eBay開始,然後於1997年,出現了當時還是以網店和速遞租借DVD的Netflix,1998年,網上支付PayPal,進一步催化了電子商貿的新一頁。 來到亞洲,阿里巴巴於1999年出現,初期主打B2B原材料,2003年開設了淘寶網,力攻消費者市場,翌年亦推出了支付寶,中國電商的崛起,令世界從此不一樣。 以上的所謂電商1.0,其實主要以互聯網取代實體店的購物體驗,在網絡虛擬世界,建立產品目錄龐大的Marketplace,同時,亦以最方便消費者找到產品的方式,去中間化後可給予的最優惠價格,成功創造了一套全新的生態鏈。 商業無情,電商更是一個風聲鶴唳的殺戮戰場。 Amazon淘汰了不少傳統實體書店,逼使Barnes & Noble關閉了大部分店舖,及後力推電子書,更把傳統出版印刷業逼到牆角。Netflix更兇狠,本來是全美最大型DVD錄影帶租借連鎖店Blockbuster,也因它的出現而關門大吉。 除了零售類的實體業務,這種去中間化的電商1.0特色,間接令很多傳統旅行社,或者是靠作為中間人運作的業務,逐漸在實體市場上消失。 電商2.0 | 網店普及化 大概又過了10年,電商逐步踏入2.0時代,2006年,Shopify及後來的Etsy的出現,令電商革命性地普及起來,世界各地的獨立小商戶,都可以參與成為電商老闆,除了本地消費,物流業供應鏈的普及,亦令更多商戶可以參與跨境電商。 在差不多的時空內,傳統的大型零售企業終於醒覺,不想坐以待斃,紛紛投入資源,建設品牌購物網站,零售巨人如Walmart、Home Depot、BestBuy、Costco和Target等,逐一在互聯網上架。同時,亦透過會員制度,讓消費者可以自由地,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都可以享用購物退貨換貨等服務。 電商3.0 | 購物社交化 電商2.0之後,到了2017年左右,開始陸續有學者和商界人士提出電商3.0之說。這個時代的電商,最大特色,就是購物體驗的社交網絡化、電商店舖的碎片化。 同一家電商,已經不再囿於一個網站,或者是一個手機App。 電商可以隨時出現在品牌某個社交媒體平台的官方帳號上,也可以是一個NewsFeed上的廣告模組,亦可以出現在某位網紅的網上直播活動之中,甚至是,電商的客服,可以是在手機即時短訊軟件中的聊天機械人。 基本上,電商3.0的模式,比起上兩代的電商,來得更無遠弗屆、甚至更無形無相。 直播營銷,網紅帶貨 此外,除了在社交網絡界活躍的明星,電商3.0亦令到更多網絡素人,都可以一同參與這一場電商營銷活動。 成為品牌贊助的網絡素人,是商家與消費者之間的銷售對口,他/她們在社交網絡發表相關網誌、照片或短視頻,以消費者的角度,為大家推薦產品。 手機4G上網已經是基本動作,5G亦已蠢蠢欲動,網絡直播視頻(Live Video)技術和硬件亦同時取得突破,除了中國,直播營銷(Live Commerce)已經在北美,以及東南亞國家如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地陸續興起。 網絡紅人會在指定時間,於他/她們的社交網絡賬號中,進行視頻直播推廣活動,與潛在買家直接互動,直接在平台上下單。自娛娛人之餘,更可獲得收入,不少商家,更會直接與廠家分紅,多勞多得。 當5G進一步普及,相信AR和VR亦會帶動電商3.0的直播營銷購物體驗,再來另一次的革新。 同時,電商3.0將會賦予消費者更多的參與機會,他/她們會更不甘於成為被動消費者,渴求給予商家有關產品和服務的反饋,希望能改善其購物及產品體驗。 互聯世界,好像要在每十年左右,就來一次世代交替,電商世界也是一樣。 Google及Faceboo兩大廣告平台,積極加強電商整合 2020年,一場全球世紀疫情,引爆了電商3.0的全球發展,社交距離除了造就了全球網絡零售激增,亦加快了社交網絡平台與電商的整合。 過去一年,互聯網巨人Google及Facebook已先後啟動各自的電商平台(Google Shopping、Facebook Shop、Instagram Shopping),讓用戶可以在他們的平台上開店,費用全免。 最近,他們亦先後宣布與Shopify和Woocommerce合作,讓更多廠商,可以將其電商網店,在Google及Facebook的多種互聯網產品中,開一度隨意門。消費者在瀏覽期間,遇上商品,並可以直接進行網上購物交易,連跳出相關軟件都不需要。 另外,兩大巨頭亦推出了影像識別功能,讓用戶可以在觀看/搜尋影片或照片內容的同時,以人工智能,協助用戶搜尋畫像中出現的相關或類似商品,並顯示在那家網店可以買到,價錢又如何等資訊。 最後,更值得留意的,是今年Google I / O上宣佈的Shopping Graph,據稱,用戶透過人工智能搜尋,可以同時獲得同一產品相關的電商網站、網絡評測、價格比較、視頻內容等等的實時資訊。 目前,尚未知道這商業模式會是怎麼樣,但預計都會是另一場的SEO排名遊戲,有本事做好內容,自然排名便有可能升高,但想更快爭取曝光的話,當然亦可以靠廣告投放推動。 (原文刊登於2021年7月3日信報《經管錦言》,我是本文作者)

疫情引爆,全球電商進入3.0時代 Read More »

像我這樣的一個記者 | 房慧真

壹周刊剛剛面世的時候,打開每期雜誌,第一件事,我就是會翻頁過去,讀那一期的人訪。 有很多記者,以及被訪者,好像總覺得,做人訪,可以很隨意,即興就可以,正所謂「煮到埋嚟就食」。 但我覺得,要令被訪者處於最輕鬆的狀態,以及讀者最想看到的一面呈現出來,雙方都要下點功夫。 壹周刊的人訪好看之處,就是你總會可以透過被訪者的人生,從中找到點兒共鳴,甚至是啟發。 最近我剛好上網上完Malcolm Gladwell的MasterClass課堂,當中有好個章節,也是分享了他做人訪的心得。 課堂之間,Malcolm Gladwell有句話令我印象深刻,就是說:「我希望被我訪問之後,被訪的朋友一定不會感到後悔,或甚至被出賣。」 無可否認,後來因為競爭劇烈,又或者是其他原因,壹周刊好、蘋果日報也好,相信都刊登過不少令被訪者後悔的訪問,這當然又是另一個話題,在這裡,我不打算詳談。 話說當壹周刊的網上版出現後,我間中都會瀏覽台灣版的人訪,雖然當初沒刻意留意到她的名字,但房慧真小姐所做的人訪,我一定看過很多篇。 最近,又由於台灣的《報導者》,我又再次讀到房慧真小姐的評論文章,以及她最擅長的人訪文章。 房慧真小姐筆下的人訪,有畫面、有近鏡、有遠景、有微距、有聲音、有燈光、有空氣、有溫度、間中,甚至有背景音樂。 閱讀的時候,我覺得,即使我作為第三者,我卻就像是乖乖地坐在她和被訪者身旁背後的小助手,認真地用腦袋做筆記。 感謝朋友F借我這本書,這個早上,我靜靜地呷一口咖啡,讀著人家的訪談對談。 這一刻,我又變回了那個乖乖地坐在房慧真小姐身旁背後的小助手,細心地消化著她和被訪者的雋語連篇的訪談,好好在心裡做筆記,好好地上了人生一課。

像我這樣的一個記者 | 房慧真 Read More »

疫情來了,更要來點好音樂。

2020年日本樂壇最紅新人-藤井風 第一次聽到藤井風的歌,印象很深刻,是在2020年的夏天。 那是一個陽光燦爛的早上,我帶住口罩,在上班的路途中,透過耳機,在Apple Music的J-Pop推薦清單,第一次聽到《何なんw》(Nan-nan-w) 這首單曲。 輕爵士風的R&B節奏,聽得令人雀躍的Piano Riffs & Licks,跳蹦蹦的低音結他旋律和Guitar Riffs,令我連步伐也頓時變得輕盈起來。 藤井風的歌聲,不是刻意完美修飾的那類,他的嗓子充滿一股自由奔放的能量,後來在YouTube上聽過他的音樂會,發覺現場演出的他,歌聲與在錄音室裡的他,似乎沒有兩樣。 如果你是資深日本流行樂樂迷,你一定知道70s、80s年代盛行的City Pop一派歌手如山下達郎、竹內瑪利亞、松任谷由實等人,聽藤井風的歌,或多或少,會掀起你對這個時代的日本流行音樂的美好回憶。 流行音樂界,先後出現過很多位出色的Piano Man,國際樂壇除了殿堂級的Billy Joel和Elton John,較年輕的就有Jamie Cullum,台灣還有當年紅透的周杰倫,而去年當藤井風一出道,就馬上成為新一代日本樂壇Piano Man的代表人物。 十來歲已經在YouTube靠自彈自唱別人的歌而闖出名堂,藤井風這位天才型鋼琴小子,古典、爵士、流行皆能,既可彈得一手好鋼琴,亦是唱得之人,更喜歡在演譯人家的作品時,加入具個人風格的即興旋律。 到了22歲,藤井風終於被經理人公司發掘,召喚他從岡山縣的家鄉小鎮,向五光十色的大城市東京出發。 還是當YouTuber的時候,本來從未發表過一首原創作品,但藤井風卻以驚人的創作力,成為專業音樂人後,於2019年期間,由《何なんw》(Nan-nan-w) 這第一首單曲開始,一口氣推出了多首曲、詞、奏、唱包辦的數碼單曲,完全沒有新人的青澀,歌曲流行元素甚高,並且大受好評,令我想起當年初出道的宇多田光。 然後,到了2020年中,正式推出《HELP EVER HURT NEVER》這首張個人專輯,個人認為,當中超過一半以上的歌曲,都是單曲的材料。 專輯打上流行榜首之餘,乘勝追擊,藤井風亦於同年登上殿堂級的武道館,開了他的首個大型個人演唱會。 有如平地一聲雷,專輯《HELP EVER HURT NEVER》推出後,藤井風一直沒有怠慢下來,創作力依然旺盛,接連推出了好幾張EP和單曲。 霎眼間,已來到2021年的夏天,藤井風剛剛發表了他的最新單曲《きらり》(Kirari) ,旋律依然精彩,Disco-lite Dance的前進感,像用音樂帶著你往公路上闖蕩,節奏帶點Funk又有點Groovy,令人一聽愛上,難怪此曲被某大汽車品牌用作廣告歌之用。 去年發表的另一首單曲《青春病》(Seishunbyō),同樣是一首充滿陽光感,R&B節奏的輕快歌曲,最後一段Outro的即興吟唱,感覺上非常大氣,曲式有少許令我聯想起久保田利伸的《LA·LA·LA LOVE SONG》。 《旅路》(Tabi-ji)是藤井風寫給他中學母校師弟師妹的歌曲,本來打算在他/她們今年的畢業禮上獻唱送給他/她們,作為大家展開另一段人生旅程前的鼓勵,但只可惜因疫情關係,他未能如願以償。最後,藤井風在當地新聞電視台的直播節目中,現場用鋼琴自彈自唱了這首歌曲。錄音室的版本,和他的純鋼琴版本,分別很大,有略略的R&B Ballad味道,陽光感更充沛。 說回藤井風2020年的舊作《HELP EVER HURT NEVER》,這實在是一張百聽不厭的專輯(我聽了接近一年了),雖然擅長節奏輕快的City Pop風歌曲,但藤井風寫起大旋律的作品時,同樣是得心應手。 專輯中,《もうええわ》(Mō Ē Wa)、《優しさ》(Yasashisa)、《調子のっちゃって》(Cho Si Noccha Te) 、《特にない》 (Toku ni Nai)

疫情來了,更要來點好音樂。 Read More »

「耐人尋味」的黑啤

大學畢業不久,我第一份廣告公司的工作,是在太古城柏嘉大廈的奧美。 公司長期加班包晚飯包宵夜,公司會議室的雪櫃裡,更長期會有啤酒免費供應。 啤酒有兩款選擇,一係就係喜力、一係就係健力士。 可能黑啤比較重口味,喜力似乎壓倒性地比健力士受歡迎,於是,每天通常黃昏六點半未夠,喜力已經全部掃光,剩下來的啤酒,只有健力士。 出來社會大學前,我非常大鄉里,一直沒品嚐過什麼是黑啤,第一次喝,就是喝公司免費提供的健力士。 初初喝,感覺像喝廿四味,澀澀地、苦苦地,感覺實在是重口味。 但我這份人,最怕同人爭,於是,我也懶得在6點前,箭步到公司會議室的雪櫃和人家搶喜力,雪櫃有什麼啤酒我就喝什麼啤酒吧,反正都是免費的。 過了幾個月,我索性只喝黑啤,漸漸地,我由開始時喝不慣,到四年後,離開這間公司時,我已經變成無黑啤不歡。 我甚至會覺得,大部分主流品牌的啤酒,口感實在太差勁,薄、稀、酸,又有點像喝沒味又澀的汽水,難喝得要死。 相比起大部份的黑啤,有質感、有口感、有層次,感覺就好似老夫子漫畫裡面常說的「耐人尋味」。 當年在奧美喝健力士黑啤,還有一個小插曲,公司有位年過60歲的加拿大裔資深文案,造型像家鄉雞的山德士上校,是公司內像一本活動健力士百科全書,很多有關健力士黑啤的事情,我都會請教他。 跟據他的維基百科,健力士黑啤,口味其實有好幾種,50、60年代,健力士登錄來到亞洲,其實在馬來西亞也有另一個變奏版本,包裝和口味都略有不同。 後來,我去了都柏林的健力士總部的博物館,參加了一個黑啤品酒班,逐一品嚐過不同的版本健力士,居然也包括了馬來西亞版,發覺「耐人尋味」,真的各有不同。 人逐漸長大了,我終於體會到,這就正如我們的人生之苦哦,苦澀味,其實也可以有很多種。 而且,喝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啊。 最好喝的健力士,個人最首推,還是要在餐廳酒吧才喝得到的新鮮生黑啤。 喝新鮮生黑啤,一定要連啤酒泡一起品嚐,黑啤啤酒泡有點像一層滑溜溜的忌廉,透過它來品嚐帶著濃濃麥芽味的啤酒,實在是人生一大享受。 雖然我是健力士粉絲,但罐裝健力士,平日在香港買到的,一般而言,都並非我最喜愛的版本,味道亦有點參差。罐裝健力士生啤,我又嫌太淡太多氣。 90年代,進口啤酒在香港還未流行,所以,起初,我以為黑啤只是愛爾蘭或其他鄰近國家才有的產物。 很多年前,某個盛夏,我去日本旅行,晚上回酒店的順道,我卻在LAWSON便利店發現了麒麟黑生,一喝難忘。 那天的情景,有點像日本的CM,我走路和逼JR了一整天,帶著疲累的身軀,呷一口冰涼的黑啤,整天的疲累,就好像一掃而光。 翌日晚上,我再試了另一款惠比壽黑啤,感覺同樣不俗,但又好像不及麒麟黑啤好喝,於是,接下來的旅程,每個晚上,回酒店前,我都會路過LAWSON買一罐麒麟黑生。 相比起我喝慣的愛爾蘭正宗黑啤的粗獷,日本麒麟黑啤則較為細膩,啤酒的氣泡亦較溫文,略略清淡,在苦澀與甘甜之間,帶有一種微妙的優雅感覺。 在香港,平日很少會在超級市場見到麒麟黑生,不知道這是否季節限定。 上星期,路過惠康,我終於再次遇上了她,於是,馬上入手一打,今個盛夏,一定又要啤一啤了。 利申:我個人實在喜歡黑啤,這篇並非什麼業配文,夏日炎炎,我只是想抒發一下我這麼多年來的啤酒情懷吧。

「耐人尋味」的黑啤 Read More »

2008《Fearless》vs 2021《Fearless (Taylor’s Version)》

曲目幾乎是一樣的兩張專輯,前後相隔13年,樂迷仍會願意埋單嗎? 說的是Taylor Swift的「新作」《Fearless (Taylor’s Version)》。 事情是這樣的,因為與前經理人的續約談不合攏,於是被前經理人把她的舊作版權,刻意全數賣給與她素有私怨的樂壇大鱷。 因為仍然擁有所有作品的出版權,於是,在兩年前,Taylor Swift決定把這批被賣掉的舊專輯,逐一重新灌錄。 Taylor Swift的鐵粉甚多,支持她把舊作重錄的聲音甚眾。更何況,她近期的兩張專輯《folklore》和《evermore》,音樂更見成熟,口碑甚佳,收納了不少新一代樂迷。 千呼萬喚,Taylor Swift第一張推出的重灌舊作專輯,先揀來她在19歲那年推出的第二張專輯《Fearless》,這可說是她的成名作,當年亦平地一聲雷,奠定了她成為鄉村搖滾界新星的地位。 我個人並非鄉村搖滾樂迷,但Taylor Swift的歌曲,卻成功吸納了像我這類主流流行樂的樂迷,無論你是那個年齡的樂迷,聽她的歌,除了琅琅上口的輕鬆旋律,你總難以不被她活力充沛的能量感染。 基本上,整張《Fearless (Taylor’s Version)》專輯內的編曲,與原作《Fearless》都幾乎一模一樣,每首歌也是原Key重唱,就連樂隊及和音,都差不多是同一班底。 Taylor Swift的動機,明顯不過,她就是要讓「今天的我,打倒昨日的我」。 因為基本上真的是舊作重錄,那,這張「新」專輯的賣點在那裡? 年輕時的她,歌聲甜美而充滿爆發力,如今重新演譯舊作的時候,無論唱功和情感的掌握上,她也來了幾個翻的大躍進,每到副歌部分,聲線來得更剛強、更有能量。 事實上,近年Taylor Swift的作品,開始走獨立搖滾的路向,2021年版的《Fearless (Taylor’s Version)》,雖然編曲與2008年的《Fearless》一式一樣,但歌手樂手的演繹,卻微妙地,令歌曲產生了迥然不同的化學作用。 《Fearless》、《Love Story》、《The Way I Loved You》、《You Belong With Me》等當年上榜的大熱作品,可以明顯地令你聽得出,Taylor Swift的歌唱技巧,已提升到另一層次,從前彷似是不知天高地厚的她,如今已變得世故起來,聲線更是剛中帶柔,變得更搖滾。 畢竟是不同時代的錄音,整體而言,新錄音在樂器的聲音效果上,亦顯著地有更強的層次感,低音結他的聲效更是火候十足。 我聽的是24-96的HD Tracks,尤其感到Taylor Swift如脫胎換骨的溫暖歌聲,感染力加持。 除了原作的19首歌,亦追加了一首未有收錄在當年《Fearless》中的同期舊作,《Today Is A Fairytale》當時只收錄在電影原聲專輯,是一首中板的Country Pop,旋律、歌詞和歌手的聲音都點到入心,難怪當年成為了Taylor Swift第一首打上流行榜冠軍的作品。 此外,最吸引樂迷的是,還新增了6首於差不多同期創作(2008年前後),當時沒有收錄進《Fearless》專輯內,被稱爲”From The Vault”的舊作。 6首舊作雖然並非重新演譯,但旋律曲風和編曲上,還是保留了接近2008年那個時空、較接近主流鄉村搖滾的Taylor Swift的聲音。 找來了Maren Morris搭檔和唱的《You All Over Me》,是回歸鄉村搖滾歌謠之作,兩把聲音的和音重唱,旋律逐步推進,副歌部分感情尤其細膩,令人聽出耳油。

2008《Fearless》vs 2021《Fearless (Taylor’s Version)》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