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zz

WVC Jazz Ensemble – River

河流,是文明的起點,也是記憶的通道。 從馬六甲河的舊港口、吉隆坡的 Klang River 和 Gombak River,到瓦拉納西的恆河(Ganges River),再一路蜿蜒至美國 West Virginia 的 Monongahela River,這些河流穿越了歷史、文化、童年與夢境,也流進了這張名為《River 川》的爵士專輯。 它們不是地理名詞,而是記憶的坐標。是載着故事的水脈,是流動着鄉愁與思念的聲音。  每一條河的名字背後,都藏着 WVC Jazz Ensemble——這個來自馬來西亞的爵士樂團——的一段集體回憶與情感流動。 真正讓我們着迷的,往往不是河流的壯麗,而是它的靜謐——那種不聲不響地流動,卻能攜帶萬象的沉穩與深意。 我一直很喜歡那句話:「Still waters run deep」。越是平靜的河流,越藏着深不可測的情緒與故事。 就像駐檳城作家 Gareth Richards 在本專輯的前言中提到:「我們總是把河流視為資源,卻忘了它也是智慧的容器。」 是的,河流教我們慢下來,不再以佔有為本,而是以謙卑的姿態去感知——時間的節奏,土地的呼吸,文化的低語。 WVC 在這張專輯裡,以爵士鋼琴三重奏為骨幹,融合馬來本土民謠、民族音樂、流行旋律、文學意象與世界的河流經驗,建構出一條橫跨地理與內心的聲音之河。 14 首作品,就像沿河撿拾的碎片——有些熟悉,有些模糊,有些還在等待我們重新發現。 你不需要懂爵士,也不需要懂「河語」。 只要你願意停下來,聆聽——你會發現,其實音樂跟靜止中的河流一樣,從來沒有沉默過,只是我們太久沒好好傾聽。 1. Melaka River 這首溫柔的開場曲,就像是一條通往記憶的河。 Tay Cher Siang(鄭澤相)原創的旋律緩緩流動,如午後陽光下閃着微光的河面。 他的鋼琴彈奏輕盈而深情,右手如細水長流般描繪童年河畔的輪廓,左手則穩如河床,為旋律奠定溫厚安定的節奏基礎。 Double Bass 手 AJ PopShuvit 飽滿的聲音像是主體的呼吸,他的 touch 細膩得像水波輕拍岸邊,常在和聲末端灑落微光般的泛音,讓整體氛圍像畫卷慢慢鋪展。 當主題旋律再次響起,節奏悄悄活絡起來,walking bass 輕盈跳動,像舢舨劃開的弧線,靜靜地推動着整首曲子前行。 鼓手 […]

WVC Jazz Ensemble – River Read More »

Hiromi’s Sonicwonder 的爵士狂想曲 《OUT THERE》

Hiromi 的作品和演出,永遠都帶給我驚喜、能量和快樂! 經常會在 YouTube 或其他社交媒體平台見到她行程密密、穿梭世界舞台的演出身影(還有她打卡各地拉麵店的可愛照片)。 近年來,她與三位風格迥異的樂手 —— 低音吉他手 Hadrien Feraud、鼓手 Gene Coye、小號手 Adam O’Farrill —— 合組 Sonicwonder,演出頻密,聲音語彙也日漸成熟豐富。 Hiromi 除了努力為這個組合創作出獨特的聲音風格,更透過巡演不斷磨合,讓這四人小隊培養出近乎「心靈感應」的音樂對話能力,進而產生一種神奇的化學反應。 她不只是技術型選手,更是作曲高手。Hiromi 驚人的創作力,讓每位樂手的個性都能透過音樂自然流露,也令整張專輯的聲音更具統一感與辨識度。 有別於傳統強調即興的爵士樂,Hiromi 的作品經常出現大量節奏複雜的切分音同步演奏,這不但考驗演奏者的技術,更講究整體默契 —— 是否能齊上齊落,如同一個呼吸。 而 Hiromi’s Sonicwonder,正是在這樣的高度挑戰中,展現了駕馭複雜節奏的從容和自信。 XYZ 這是 Hiromi 對 2003 年處女作《Another Mind》中同名作品的重新演繹。熟悉的旋律喚起樂迷回憶,也展現她標誌性的狂野能量與節奏掌控,從頭至尾能量充沛、密集如浪。結尾一記雙拳擊鍵,更像是宣示:「我不只還在場,還比當年更強。」 Yes! Ramen!! 這首作品帶有濃厚東方色彩,並滲透著幽默氣息。Feraud 的六弦貝斯獨奏是一大亮點,技巧流暢且充滿動感,兼具爆發力與內斂。整體 groove 深邃有力,節奏層次之豐富,如北海道拉麵般濃郁紮實,讓人不禁沉醉其中。 Pendulum(featuring Michelle Willis)& Pendulum(Piano Solo) 這次專輯的一個重大突破,是 Hiromi 罕見地加入了歌手元素。 《Pendulum》有兩個版本:一個是由加拿大歌手 Michelle Willis 演唱的版本,另一個則是 Hiromi 的鋼琴獨奏版。

Hiromi’s Sonicwonder 的爵士狂想曲 《OUT THERE》 Read More »

美與死的化身:Chet Baker 的音樂與他的傳奇一生

— 為什麼我會一聽再聽這些病態、蒼白、卻如此動人的聲音? 一個墮落天使的開始 在 1960 年代,Chet Baker 的人生幾乎與自毀劃上等號。 毒癮纏身、酗酒成性,最終在舊金山街頭與流氓衝突中被打掉幾顆門牙。 對於一位靠 trumpet 吃飯的音樂人來說,這幾乎是職業生涯的終結。 他從爵士樂壇銷聲匿跡了一段時間。這是一個天使從雲端墜落的故事,令人惋惜,卻也真實得像一首憂鬱的 jazz ballad。 品牌之於爵士的另一層意義 隨著音樂產業分眾日益明確,唱片品牌在爵士圈的角色越來越像時裝品牌。 你很少會聽到一個古典樂迷說:「我喜歡 DGG 勝過 DECCA」,也很少有流行曲迷去爭論 A&M 和 WEA 的差異。 但爵士樂迷卻不一樣,他們會跟你說:「我偏好 ECM,不愛 GRP。」 爵士樂迷除了關心誰在演奏,更在意音樂背後的風格主張。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許多小型唱片廠牌,反而能成為品味的象徵。 一家荷蘭小廠牌的驚喜:timeless jazz timeless jazz,就是這樣一間規模不大的荷蘭唱片公司。即使它在香港的代理商同樣低調,但這間小廠牌卻錄下了許多我從未見過的 Chet Baker 和 Bill Evans 唱片。 當我發現時,這些唱片在街頭已流通一段時間,有些已經斷貨。Bill Evans 的只剩一張,而 Chet Baker 的還有五款。我沒多想,一口氣全數買下。 這些唱片大多錄製於 1980 年代初,正是 Chet Baker 在歷經頹敗之後的重生時期。 從抗拒到著迷:風格,勝於技巧 老實告訴你,很多年前,我是不太喜歡 Chet Baker

美與死的化身:Chet Baker 的音樂與他的傳奇一生 Read More »

創意爆棚的天才音樂人 Jacob Collier 新作《Djesse Vol. 4》

“Too many notes, dear Mozart, too many notes”:當年有看過電影《莫札特傳》的,可能都會對這經典台詞有點印象。 Jacob Collier (以下簡稱 JC)十多年前初出道,便被媒體冠以「流行音樂界的莫札特」這稱號。 當年的神童,今年已經 29 歲。JC 最近剛推出的第5張專輯《Djesse Vol. 4》,便見到有外國樂評人用 ”Too many notes” 這句話作標題來揶揄他的新作過份賣弄、沒有靈魂、缺乏焦點。 至於我,用平常心欣賞這張專輯,我反而覺得,《Djesse Vol. 4》是一張充滿熱情及宏大理想的作品集,Jacob Collier 像有說不完的音樂故事,亦好像有用不盡的音樂題材。 但無可否認,相比起對上幾張專輯,一如封面上的設計,JC 的作品越來越有點像花碌碌的音樂剪貼簿的感覺。 音樂品種由流行、搖滾、爵士、騷靈、嘻哈、現代古典、以至民族樂,音樂素材隨時跨越七大洲和五大洋,在編曲及和弦上的炫技程度,又好像每個小節細節都在玩雕花。 製作陣容,更是越來越人山人海,由從前的一人樂隊,到現在幾乎可以呼風喚雨,參與的樂手及和音人數龐大(其中便有過10萬人大合唱的聲音取樣),並且來自五湖四海,說JC是聯合國音樂親善大使,絕對不誇張。 大牌音樂人們都好像隨傳隨到,由神級的 Michael McDonald、Steve Vai、John Mayer、Chris Martin 和 John Legend,以至年輕一輩的紅人 Shawn Mendes、Madison Cunningham、韓國女團 Aespa 等,都樂意和這位天才音樂家合作。 作品又真的這麼難以消化嗎?《Little Blue》、《Summer Rain》和《Never Gonna Be Alone》等,就是幾首旋律平易近人得可以的優美 Ballad,當然,JC 總會是忍不住手,在最出其不意的地方,來點和弦或節奏上的刁鑽變奏。 洋溢異國風情的《A Rock

創意爆棚的天才音樂人 Jacob Collier 新作《Djesse Vol. 4》 Read More »

鍵盤上的詩人:Brad Mehldau 的爵士音樂探索

從前,我一直以為爵士鋼琴好手 Brad Mehldau 只是一位很出色的 Sideman,事實上,他充當不同樂手的綠葉時,幾乎每次都像成為了另一個人。 起初,我在幾張 Joshua Redman 的爵士四重奏錄音中,留意到 Brad Mehldau 這名字,一開始我並未刻意去尋找他的個人作品,後來,我卻發覺自己走寶了。 一如 Joshua Redman 那一批90年代冒起的年輕爵士樂手一樣,Brad Mehldau 同樣都是接受過音樂學院的教育,初出道,一邊致力在捍衛 Post-pop 傳統爵士樂,試圖把當中的藝術及技巧推進更高層次,另一邊廂,卻同時嘗試尋找前衛爵士樂的新方向。 但相比 Joshua Redman一直都處於領導者的角色,Brad Mehldau卻顯得更我行我素,雖然擁有自己的鋼琴三重奏,但他偶爾還會加入其他樂手領軍的組合,亦會來點獨奏;演繹樂曲方面,涉獵範圍亦很廣,涵蓋 Post-pop、Neo-Classical、甚至是把主流流行樂包括 Radiohead、David Bowie、Oasis 和 the Beatles 的作品煎皮拆骨再重組成的 Contemporary Jazz,多方向的嘗試,數之不盡。 他與 Bass 手 Larry Grenadier、鼓手 Jorge Rossy 組成的鋼琴三重奏,已經推出了五輯名為《The Art of the Trio》的專輯,包括錄音室製作和現場錄音,三位樂手的技巧皆精湛,每張專輯的藝術價值都非常高。 表面上,這鋼琴三重奏像是承襲自 Bill Evans Trio 及 Keith Jarrett Trio 的傳統爵士樂模式,但事實上,這卻是三人在和弦、即興對話及鋼琴彈奏技巧上的突破性嘗試。 Brad

鍵盤上的詩人:Brad Mehldau 的爵士音樂探索 Read More »

致10個美國城市州分的情詩 | Joshua Redman | Where Are We

出道30年,Joshua Redman (JR)今年再重新出發,拿著他的次中音色士風,穿州過省,走過大街小巷,見證了紙醉金迷、苦澀無力的社會兩極。 加盟Blue Note的首張專輯,題材內容都走向兩極,重新打造了好些Jazz Standard、Hard/Post Bop、Jazz Ballad,也有意想不到的Pop Rock和Folk Song。 13條音軌,當中包含了以10個美國城市或州分為題的作品,音樂素材如順手沾來,包羅萬象,充滿展現出美國不同地方迥然不同的城市氛圍。 由Bruce Springsteen、John Coltrane、Thelonious Monk、Count Basie、Rodgers & Hart以至Charles Ives等等,要幾大路有幾大路,要幾冷門有幾冷門,就像一幅接一幅令人意想不到的音樂拼圖,風格寬度甚高,亦聽得出JR花在編曲上的心思。 這位當年的哈彿大學高材生,畢業後本來獲得耶魯大學法學院招手,但最終卻選擇了當全職爵士樂手,難怪在作品中,總反映出他較為知性的一面。 就以這張專輯為例,表面上是以不同的美國城市州分為題,但實質上,是JR從不同地點的角度出發,試圖對近年美國好些社會事件及現象的反思。 專輯只有四首純音樂作品,其餘則由JR夥拍新進爵士女歌手Gabrielle Cavassa,由女聲站台當主角的歌曲,是JR的新嘗試。 在JR率領的樂隊伴奏下,Gabrielle Cavassa的嗓子甜美而饒富個性,引吭高歌長音時的vibrato,亦實在令人驚艷。 基本上,我對JR的技巧沒有可挑剔的餘地,一向欣賞JR甜美雄渾的Tenor Saxophone音色,他紮實的吹奏技術和即興造句,既可優雅得游刃有餘,咆哮起來又可以充滿爆發狠勁,風格充滿可能性,這張新專輯也不遑多讓。 JR藝高人膽大,專輯以他一人無伴奏吹響美國民謠〈This Land is Your Land〉的旋律作引子,最後伸延出如吶喊的哀號,不協調的鋼琴和弦推進,鋼琴與女聲展開戲肉〈After Minneapolis 〉的序幕,充滿張力,是對George Floyd事件發生後的陳述,中段色士風及樂隊啟動,JR即興造句充滿實驗性,效果懾人。 Bruce Springsteen的經典〈Streets of Philadelphia〉來到JR手裡,一開首的電結他前奏已經令人馬上入戲,投入這個城市勞動階層的氛圍,見有人帶著疲累的身軀,喝啖酒,步履闌珊地和你說故事。 〈Do You Know What It Means To Miss New Orleans?〉加入了客席小號Nicholas Payton與JR熱情對話,二人的即興造句,既有傳統的新奧爾良式幽默,又有新派爵士的出其不意。 John Coltrane的〈Alabama〉原作本身已經具備劃時代意味,這州分亦是美國民權運動領袖Martin Luther King昔日的基地,JR用了三個音樂章節,作為描述Alabama此地的詩篇。 專輯歌曲有些話題較沉重、樂風亦較實驗性,但同時,亦有優雅的靡靡之音,兩者形成強烈的對比,但整體來說,仍然算是易入喉的Contemporary

致10個美國城市州分的情詩 | Joshua Redman | Where Are We Read More »

Blue Giant動畫電影配樂 | 由漫畫空想到音樂實現

《Blue Giant》是漫畫市場上罕有以爵士樂為主題的作品,故事中的主角是一名次中音色士風手,漫畫中經常出現的音樂演奏場面,歌曲除了經典爵士樂,更有角色原創的作品。我第一次把這套漫畫拿上手的時候,一邊讀,我一邊在想:「這畫面,有聲。」

改編成電影的動畫未上畫,電影配樂已推出。被譽為日本國寶級樂手的爵士鋼琴好手兼作曲家上原廣美,包辦了《Blue Giant》動畫電影全片的配樂,推出的黑膠紀念版,我見在eBay馬上有炒家托市。

Blue Giant動畫電影配樂 | 由漫畫空想到音樂實現 Read More »

致大馬的爵士情書 | Purnama | WVC Jazz

「有不少爵士樂的演奏,都是採用我們稱為Jazz Standards的歌曲旋律,說穿了,就是把老歌作為即興演奏的載體。於是我想,那屬於我們自己的歌曲呢?我們可以用馬來西亞的音樂,來向世界發聲嗎?」

馬六甲出生,到美國求學,從小深受西方古典、爵士及搖滾薰陶的華裔爵士音樂人,也是WVC – Malaysian Jazz Ensemble的創辦人之一的Tay Cher Siang (鄭澤相) ,在一篇訪問中,透露出他製作這張爵士樂專輯的意圖和動機。

致大馬的爵士情書 | Purnama | WVC Jazz Read More »

EB Duet | 歌不醉人人自醉

我自問只是一名永遠入門音響玩家。 少年時,我喜歡流連旺角的音響店,看人家發燒。 到現在,我還是喜歡到人家的Facebook、網頁或YouTube頻道,看人家怎樣發燒。 EB Duet是我經常在發燒友們的地盤看到的名字,能夠被有要求的發燒友青睞,一定的錄音質素是必然的,但我卻反而好奇,EB Duet的音樂質素又如何。 EB Duet是一個來自馬來西亞的二人組合,Eve Wong負責主唱,Billy Ho則身兼結他、編曲及唱片監製。 典型新一代音樂人的成名故事。 2015年,二人在YouTube頻道發表了翻唱著名馬來歌手兼演員P. Ramlee的經典老歌《Getaran Jiwa》,Eve Wong充滿騷味的歌聲、Billy Ho俐落的Fingerstyle Guitar伴奏,南洋風情的暖風陣陣,馬上令人聽出耳油。 未幾,這段音樂演出的影片被Nescafe發掘,找他們拍攝廣告MV,平地一聲雷,EB Duet成為了YouTube音樂界的網紅。 EB Duet這個版本的《Getaran Jiwa》,至今更已經累積了240萬次的播放紀錄。 事實上,馬來西亞有不少音樂人,一直致力把老歌爵士化,將馬來語或華語的老歌,當作Jazz Standard般來重新演繹,EB Duet正是其中之一。 對於有一定「聽齡」的樂迷來說,這類作品由於旋律大都耳熟能詳,加上以品味成熟的風格重新演繹,簡單的樂器編曲,配以一定質素的錄音,難怪大受發燒友歡迎。 EB Duet重新演繹的歌曲,由英語流行金曲、馬來語的經典老歌、以至是華語的懷舊情詩,一律都展現出一種如醇酒般的韻味,動聽、也耐聽。 再加上,EB Duet中Eve Wong渾厚的歌聲,實在有股懾人魅力,她一開聲,讓你實在很難不放緩心情,停下來用心聆聽。 表面上當綠葉的Billy Ho,間中也會露兩手,顯示他的Fingerstyle Guitar功架,玲瓏浮現的魚絲結他聲,同樣地,又是為音響發燒友服務。 成軍8年,EB Duet先後已推出了6張CD專輯,其中3款,更特別推出了黑膠版本,據說,每逢出現在各大音響展,銷路甚佳,每次都必定賣光。 我建議你可以先到EB Duet的YouTube頻道,感受一下二人隨意得來又專注的演出魅力,無論你是否音響發燒友,這些優美的歌聲及旋律,都必定會令你樂醉大半天。

EB Duet | 歌不醉人人自醉 Read More »

崔展鴻 | 爵士結他本地薑

與一些本地音樂製作人聊起,大家都對崔展鴻這位本地結他手,讚不絕口。 最近,經Apple Music推介,無意中發現了崔展鴻的首張同名個人專輯。 當中音樂元素,有些較接近傳統的Jazz Standard、也有些較新派的Free Jazz、有些Modal Jazz,也有些接近流行音樂的作品。 但與其把作品歸類為爵士樂或是某種新派流行樂,我反而覺得,其實作品更接近可配上畫面的電影配樂,聲音中,有構圖。 整張專輯都是在美國以現場同步收音進行,當中,可聽到樂手們緊密交流的即興形態,臨場空氣感滿載。 音樂所散發出的品味和氛圍,亦讓我聯想起ECM和Windham Hill兩大音樂廠牌的作品交匯,無論是編曲及和弦的運用上,總是帶著一點冷冷的空靈感,充滿格調。 《重塑》是整張專輯中唯一一首樂器上有採用Overdub的錄音,作曲人兼結他演奏者用兩支結他,產生像一面鏡子般的溫柔對話,單簧管遊走其中,像一片落葉般飄搖於空氣中。 《蔓延》單簧管和色士風的二重奏,先展開富饒冥想意味的優美對話,及後鼓手濺起即興的浪花,像在平靜的湖水面泛起了漣漪,低音結他一輪獨腳戲後,鋼琴在旁用令人意想不到的和弦襯托,電結他的即興獨奏進來,又引入了另一些想法,把大家帶去令一個境界,鋼琴繼續用調性飄忽的和弦推進,最後,回到單簧管和色士風的二重奏,所有樂手交錯再來一個總結。 《沒懂你的輕描》女聲重疊著單簧管的主旋律,打開了序幕,長笛木結他幽幽地泛起清新的空氣,在調式音階中持續轉換推進,鋼琴獨奏和弦展開,像是帶出了陰晴不定的色彩,但卻又柳暗花明。 《繹民歌一首 (feat. 九九)》色士風吹響了中國小調般的前奏,然後民謠茉莉花的旋律,融化在爵士四重奏的背景、還有其他管樂襯托起的和弦中,像首中西合璧的水墨畫。 《Round Midnight Variation》音樂人先把這首Cool Jazz經典解構,在差不多的和弦進行架構上變奏,4/4變成6/8拍子,單簧管與電結他交談,然後鼓手和低音結他加入了,即興而瑣碎繁複的鼓擊節奏,帶領著各人持續推進,最後女歌手從天而降,劃破了黑夜的長空。 《I’ve Grown Accustomed to Her Face》曾被Wes Montgomery及被多名歌手演譯過的經典老歌,來到崔展鴻手裡的結他和他的爵士四重奏,有股入夜後恬靜鬆容的美態,有一刻,我像被凝固於冰塊在威士忌杯中融化的頃刻。 《智有所不明 (feat. 郭雅志)》採用了較多不協調和弦架構,較接近Contemperary Jazz的感覺,嗩吶在爵士四重奏中出現,與鼓手自由奔放的即興對答,產生了東西方迥然不同的色彩碰撞的效果。 《纖巧的一刻 (feat. 楊淇)》整張專輯中唯一一首較接近流行曲的作品,但情懷上,我覺得更接近是一首電影的片尾曲,最後一刻,我看到女主角淡然地在驀然回首的神態。

崔展鴻 | 爵士結他本地薑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