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ssical

坂本龍一 【THREE】碟評

由高中開始學聽音樂,坂本龍一的作品,我幾乎是每一張也是不會錯過的。 這張以「三」為題的近作(封面圖案卻像是個『川』字,也不排除可能有這含意),說的其實是三重奏,坂本教授再度夥拍曾經合作過Morelenbaum 2 / Sakamoto: Casa(如果你聽累了Lisa Ono,我鄭重向你推介此專輯)的巴西大提琴家Jaques Morelenbaum,再加上小提琴家Judy Kang,組成了這個鋼琴、小提琴與大提琴的三重奏組合。 專輯所演繹的,清一色都是坂本龍一的經典舊作,俗語稱炒冷飯。但炒冷飯又何妨?心水清的樂迷,老早知道坂本教授已有前科。 的而且確,過去二、三十年來,他總是喜歡久不久就翻一翻櫃桶底,把好些陳年舊作拿出來作重新演繹,您可以批評他過度沉溺好自戀也好,可是,死忠樂迷如我者總是比他更樂此不疲地,像中了魔咒般,繼續照單全收。 事實上,坂本筆下旋律大部份都甚為簡約淺白、卻甚委婉動人,除了有點洗腦效果,更總有一股令人百聽不厭的魅力,每次聽,都像是第一次聽。 就以經典電影「戰場上的快樂聖誕」主題曲 “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為例吧,由12/8拍子的前奏,進入2/2拍子的主題,整首作品,幾乎就只是一句旋律的重複變奏與伸延。反復再聽,你又卻會像被捲入旋渦般,被這首優美的音樂,一次又一次,重新帶入如夢般的意境。 除了多年前的純鋼琴版,這專輯內的三重奏版本,暫時已成為了我目前的最愛。坂本教授在拍子及速度的處理上,採取了一種較為隨意及緩慢的節奏來演繹。現場演出感較強,三人靠默契、隨即興、憑感覺來把關,大部份時間,都由鋼琴來牽動,大提琴與小提琴的造句、呼吸也與之相呼應,如天上行雲,反映在流水中的光影上。 專輯首軌Happy End,是坂本早期個人專輯及樂隊YMO(Yellow Magic Orchestra) 時代的名曲,他後來也多次以純鋼琴演繹,節奏向來輕快,但今回這個版本,速度卻是慢了差不多一倍。 坂本好像要將一份美食料理,從小碟分散在另一隻大盤子上,抽絲剝繭,要你慢慢地逐點逐點去咀嚼品嚐。 Tango一曲最初在Smoochy專輯出現時,是為電氣化的Bossa Nova版,後來,又出現過與大貫妙子合作的鋼琴配女聲版,當然也少不了後繼的多個純鋼琴版吧。 至於與這個最新版本類似的三重奏演出,其實已早出現在數年前坂本於歐洲演出的現場錄音內,之不過,在編曲上,前者較為隨意,今趟在樂器間的編排分工及旋律對唱上,則來得較為緊湊。每次聽此曲旋律,我感覺上都好像有新發現,藕斷絲連間,發現了小如一條毛髮般的差別,也會令我雀躍得可以。 在這個炎夏的星期六早上,天花的風扇在轉動,呷一口清茶,聆聽坂本這些動人的樂章,感受到的,又是另一番意境,又是再多一次的「第一次」。 (原文刊登於MR雜誌2013年7月號) 想追蹤更多我所分享的廣告情報?歡迎點擊這裡加入我的facebook紛絲頁。

坂本龍一 【THREE】碟評 Read More »

Alexandre Desplat 的電影音符

我最近無意中在Wall Street Journal 讀了一篇有關Alexandre Desplat的訪問,有點驚訝這位今年50歲的法裔電影配樂作曲家,經歷了27年的配樂生涯,迄今已創作過超過100套電影配樂。 其實我還是後知後覺,到了看【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的時候,才開始留意到他的名字,然後再看看其他電影credit,更赫然發現他是位多產作曲家,李安導演的【色戒】,居然也是來自他的手筆。 不知是否是法國人關係,雖然目前已是身居美國的荷里活當紅作曲家,Alexandre Desplat的作品風格,卻帶著濃厚的19世紀法國浪漫樂派作曲家Berlioz的影子,配器結構層次豐富,和弦與旋律的配搭,變化多端而充滿想像力。 每次聽到這位作曲家譜下的旋律(他寫的大部份卻又不算是大旋律),總感覺有股如淙淙流水般的優雅韻味。 電影最後一幕既終,字幕徐徐升起,步出戲院,剛才那段主題旋律,仍繾綣留在你心,你的咀角略帶微笑,百感交雜中,回味著電影故事中的人生甜酸苦辣。 就是這樣,一齣優秀的電影配樂,總能令觀眾對電影的情節,再三回味。 Alexandre Desplat的作品多不勝數,以下是其中我最欣賞的幾段電影配樂,當中有那個電影場面,會令你對他譜過的旋律有多少印象?

Alexandre Desplat 的電影音符 Read More »

cdza隆重呈獻:扎克伯格音樂劇

先教大家一個音樂小名詞:Cadenza(華彩樂段)。 古典樂曲有類品種名為協奏曲,通常都是由一件獨奏樂器單人匹馬面對整隊管弦樂團合奏的作品,每每到了第一或最後樂章(第三或第四皆有)的高潮之處,獨奏樂手便要來一段純個人演出的即興段落(當年是即興,但後來都是預先寫好的),盡情「晒冷」,展示個人技巧,此為之Cadenza華彩樂段。 Cadenza其實與本文可能無關,但卻是cdza此實驗音樂劇團體名稱的來由。 他們的第一個作品為History Of Lyrics That Aren’t Lyrics,以串燒歌曲的模式,向大家一口氣演出多首有歌詞等如無歌詞的經典名曲(即係wa ha ha subeeduwa那一類)。 那位像林亞珍或陳淑莊的亞裔女主音,其貌不揚,歌藝卻堪稱一絕。 玩開有癮,第二個作品便索性玩History of Whistling,即是說經典口哨歌是也。 當然不會少了經典的獨行俠主題曲啦,但說真的,經這位仁兄一吹,我才猛然記起,原來這麼多首經典歌曲也有口哨獨「吹」部份。 cdza的演出,每次都只憑簡單的樂器,一個鋼琴,再加一支低音結他,再加一個主音歌手,然後一take過拍攝就成事。 雖然製作簡陋,整班演出者又有點像音樂學院的學生,但由於演出水平其實也極之專業,再加上每位表演者也交足戲,表情鬼馬,娛樂性爆燈。 再下一城,趁近期facebook又上市,Mark Zuckerberg又結婚,於是cdza以經典百老匯歌劇旋律,舊曲新詞,以十二幕走馬看花的即興舞台劇,演繹facebook簡史。 暫時,cdza只有四套作品,據官方介紹,他們承諾每隔兩個星期的星期二就會有新作,我不知這段短片會否在facebook爆數,但個人還是希望,cdza的作品會陸續有來。  

cdza隆重呈獻:扎克伯格音樂劇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