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sonal Dairy

跟壽司之神學職場道理

「我有點擔心,我們整組同事會變成一個小工廠,工作變得流水作業。」 曾經有一次,當我要求同事要把工作的流程弄得更有系統,並且強調某些基本工序真的要先做得滾瓜爛熟,猶如運作得順暢的工廠生產線後,才可考慮如何進階。事後,某同事向我提出了這憂慮。 無人喜歡做機械人,或者是工廠裡的小螺絲哦,同事的憂慮,我其實絕對可以理解。 但我還是覺得,從前音樂老師教我的學習方法是對的:就是先不要怕將一些即使是最沉悶的細節反覆練習,甚至到達機械化的地步。 正所謂熟能生巧,先要將最基本的動作熟練得像本能反應,將來,你才可以在輕鬆的狀態下,發揮得更好。 較早前,看了Jiro Dreams of Sushi這套紀錄片,片中講述這位全世界年紀最長(現年86歲)的米芝蓮三星大廚小野二郎,如何窮一生鍥而不捨地,追求創作出至臻完美的壽司盛宴。 二郎大師的人生座右銘,就正好是:「將同一件重複雕琢,做到最好、更好」。 就是這樣簡單,偏執地將同一件事情反覆鑽研,你覺得已完美了嗎?他卻覺得,應該還有別的方法做得更好哦。 所以,追隨這位壽司之神,無論是他的學徒,或者是他的兩個親生兒子,永遠都會有學而後知不足的感覺,因為師傅的功夫永遠持續在進步,他們好像學一輩子也不能超越。 即使這看似宿命,但他們卻仍樂於接受。 表面上,這部紀錄片好像是與大家探討日本壽司、甚至是日本美食文化的深層意義(有幾幕握手壽司的場面,的確拍攝得優美如詩,像交響樂哦),但背後,或多或少,卻可能會讓大家領悟出點兒職場上謀生的道理。 如果你尚未欣賞此片,作為2013年的好開始,我衷心向你推薦,祝大家今年,事事精益求精,更進一步。 想追蹤更多我所分享的廣告情報?歡迎點擊這裡加入我的facebook紛絲頁。

舌尖上的粵語

【半斤八兩】 曲/詞: 許冠傑 我地呢班打工仔 通街走糴直頭係壞腸胃 搵個些少到月底點夠洗(奀過鬼) 確係認真濕滯 最弊波士郁D發威(癲過雞) 一味係處係唔係亂黎吠 嗡親加薪塊面拿起惡睇(扭下計) 你就認真開胃 (半斤八兩)做到隻積咁既樣 (半斤八兩)濕水炮仗點會響 (半斤八兩)夠薑鎗走去搶 *出左半斤力 想話羅番足八兩 家陣惡搵食 邊有半斤八兩咁理想(吹漲) 我地呢班打工仔 一生一世為錢幣做奴隸 個種辛苦折墮講出嚇鬼(死俾你睇) 咪話冇乜所謂 (半斤八兩)就算有福都冇你享 (半斤八兩)慘過滾水淥豬腸 (半斤八兩)雞碎咁多都要啄 七十年代初,聽許冠傑的歌,讀他的詞,我都要是在偷偷摸摸下進行的。 因為,當時無論在教會、在學校,都有長輩認為許冠傑以廣東俗語入曲的歌詞,低俗、粗鄙。 還有,廣東話並非可接受的書寫語言,不用學,也不應常用,因為此乃沒文化的象徵。 情況就和現今說什麼「講普通話,做個文明人」,不相伯仲。 歧視廣東話,其實老早存在。 最近看到這支由廣州羊城網製作的【舌尖上的粵語】,抒了我一口悶氣,此視頻向我們詳細解釋廣府話的來由,為此向來被視為少數派的語言平反。 更難得的是,其內容相當輕鬆幽默,啜核抵死。一如廣東話的特質,精簡到位。 其實,每種語言都有自己獨特魅力之處,都值得大家一起揣摩揣摩哦。

雲端上的Moleskine筆記簿

朋友們總以為,既然我是做新媒體工作的,又熱愛Gadget,平日出入開會做筆記,當然都一定會是只使用電腦、Smartphone或Tablet的Paperless一族。 但事實上,我平日和同事好、與客戶也好,開會的時候,我都會盡量避免做低頭族。 首先,和人家說話,你的眼睛卻總是盯著自己的電腦屏幕或手機,而並非和人家有點眼神交流,換了你是對方,你會對自己印象如何? 其次,當你在聆聽人家講話的時候,拿起支筆來,一字一句地記錄在筆記本上,此舉總會給人家覺得,你是在更用心聆聽他所講的每一句話的。這只是基本的社交禮儀,我的小學老師也教過我,畢身受用。 所以,平日上班好,旅行也好,我的背包總會帶著一本筆記簿。 未擁有Smartphone的年代,已開始用Moleskine筆記簿,有時用來將點子記下,有時用來作開會記錄。 我不算是名Moleskine重度使用者,亦稱不上什麼鐵粉達人,但總算是名忠實用家吧。 自從擁有一台iPad後,也開始使用Evernote這個雲端儲存的虛擬記事簿,主要用來寫稿,也偶爾會用來把開會時寫了在白板上的討論內容,拍張照片,放上Evernote上作為備案之用。 因為同時有使用紙張筆記簿,其實也間中會將頁面上的筆錄內容,拍張照,放上Evernote的雲端,方便日後在Smartphone、Tablet及電腦等不同平台翻查。 最近,見Moleskine與Evernote合作推出的這本Smart Notebook,我覺得簡直就是天作之合。 其實這也不是什麼高科技產物,只是每頁紙張的單行虛線,以及附送的小貼紙標籤,可大大提高透過Evernote攝影頁面時,能更準確地將掃瞄內容的分類。 掃瞄到的頁面,日後透過你Evernote個人帳戶的雲端搜尋,可以方便地找到已備檔的內容,當中,更可包含你手寫字內含的關鍵字。 文字掃瞄辨識,說起來有點高科技,但其實卻是十分人性化的好功能。 每本Evernote Smart Notebook 才港幣$160左右,但卻已經附送Evernote的三個月Premium Service(每個月大概要港幣$40),七除八扣,這本筆記簿才要你幾十塊錢而已。 如果你本身已是Evernote普通免費帳戶用家,的確十分划算,如果你是Evernote與Moleskine雙用的話,你,還在考慮什麼?

小確幸咖啡館

十個廣告人,七個會向你抱怨他們的工作如何辛苦如何想轉行。 然後,當中又有幾個會間中發開口夢說:「希望能在四十歲前,提早上岸退休,然後在中環Soho開一家小咖啡館吧。」 但結果,十個廣告人,十個都會繼續庸庸碌碌大半生,然後驀然回首,問:「究竟誰偷走了我的咖啡館?」 你心目中那一家理想咖啡館的你正一邊在和熟客聊天一邊在泡咖啡的燈光柔和角落,其實一直都在那裡。問題是,你願意把目前的高薪厚祿放下,重新歸零,由最瑣碎的小雜工開始做嗎? 同事M,是我上述的十個廣告人中的第十一個。 未夠三十歲,出走廣告行,隻身去了澳洲,在彼邦的咖啡館中打小工,順便學泡咖啡,同時,偷師學習咖啡館營運。 一年後,山窮水盡,回香港面對現實,一邊找老本行的廣告公司工作,一邊參加咖啡師比賽。 無心插柳,比賽期間被人賞識,打本與他合作,開店賣咖啡、也同時賣工業用及民用的咖啡機。當然,不脫廣告人本色,也做自家品牌的咖啡豆。 此外,也為不同的餐廳,提供咖啡製作材料兼顧問的一條龍服務,也有在店內搞一些咖啡講座。 與其說這是一家咖啡館,不如說這是一家咖啡文化小展館。店內只有一張長長的木枱,兩邊就是咖啡器材的展示空間,可以容納的客人不多,但在寸金尺土的中環,小店經營,已算奢侈。 某個偶然的星期五黃昏,路過中環Soho,想起同事M,於是上去打了一個招呼。 喝了兩杯由他親手用全手動的Espresso Machine製作的醒神Latte,再追加品嚐一下蒸餾及滴餾咖啡兩款截然不同的獨特韻味。聽同事M滔滔不絕地說他的咖啡經之餘,也聽了他的創業小故事。 當一家小咖啡館的老闆,其實不一定如大家想象中的浪漫,廣告人當起小店老闆,也不可能再如昔日花客戶的錢般浪費。當十元八塊也是從自己的荷包拿出來時,真正的創意,反而就逼出來了。 咖啡館的品牌標誌做得頗有詩意,據說,也是在網絡找到的自由人設計,所費無幾。 小本經營,當然也沒可能花錢打廣告,自己開個Twitter帳戶,與幾位美食達人聊起來,產品做得不俗,口碑有人免費幫你傳,然後傳媒報導,也自動陸續上門。 辛苦嗎?我問。 「好辛苦哦,不過,很快樂。」 說時,我和他各自都呷了一口Latte,濃濃的Espresso透過暖滑的奶泡送到我舌尖,感覺太棒。 我暗地裡在想,這莫非就是傳說中的小確幸哦?難怪,那一刻,我只呷一小口Latte,就可以如此快樂。 有興趣的話,路過也好,特意專誠要去一趟也好,不妨到到那裡,看看你可不可以也找到屬於你自己的小確幸。 Rabbithole Coffee and Roaster address: 2/F, 26 Cochrane St., Central, Hong Kong. tel: (852) 2581 0861 hours: 11:00 – 19:00 follow us: facebook – twitter      

新加坡自遊行

已經是第三次到新加坡,但今趟才是第一次以「遊客」身份抵達。 說起來,我也從來沒有在暑假旺季的時候去旅行,但沒辦法,剛好在舊工作與新工作之間,找到個五天的空檔,所以就決定去一趟說了很久要去的新加坡吧。 不喜歡參加旅行團,於是又是上國泰假期找自由行的套餐,和太太兩個人去,五天四夜,機票加酒店和一大堆雜費,平均每個人大概要五千左右,旺季來說,算還可以。 出發前,「貪得意」託在國泰工作的朋友幫我拿了張商務客艙候機廳通行証。 那裡提供了好些基本的早餐食物飲料,環境算是不俗吧,但環顧四周的冰冷感,氣氛果然是很商務的,有一刻,我感到電影Up In The Air裡的George Clooney, 彷彿就坐那裡某個孤獨角落。 中午抵達新加坡機場,心情與以往來的時候相比,不知為何,感覺真的很不一樣,實在輕鬆得多。 新加坡樟宜機場一切都設計得很井井有條,指示牌也十分清楚,有效率得來,又不會給你一種大城市的高效率壓迫感。 找的士也很容易,幾乎不用等。問司機大叔:「去酒店要多久」? 「新加坡地方很小呢,不堵車的話,大概三十分鐘左右吧。」有趣的是,類似的答案,我幾天的行程內,幾乎每天都起碼聽到一遍。 入住的酒店,是剛蓋好才一年左右的Oasia。甫一進入,聽到的大堂背景音樂,居然是Miles Davis的So What,有品味,印象分大増。 相對上回我居然在新加坡Shangri-La的會議廳聽到Kenny G,級數實在是相差太遠了。 套票upgrade了我們的房間,所謂的deluxe room在面積上不覺得份外deluxe,環境頗為簡約卻十分舒適。 Check-in時發覺原來套票不含早餐,但深想一層,算罷,既然來到新加坡,當然是吃地道美而廉美食吧,其實也不太介意。 我真心介意的,反而是酒店Wi-Fi居然要另外收費,標準價當然又是百多港元起標,這是什麼年代?當我連在內地的大中小酒店都是免費時,我印象中新加坡這個Wi-Fi之都,就真的令我有點兒失望。 從窗口望出去,見一高級住宅就在對面,有點在香港中環半山的感覺,鳥瞰下去,泳池實在太漂亮,於是決定先醫肚,後遊泳。(待續)

私密咖啡店

話說很多年前,在旅行作家兼攝影師張耀先生的【咖啡地圖】一書的序中,讀到以下這一番話。 「咖啡館需要空間,香港沒有空間,咖啡館需要時間,香港沒有時間。」 從此,這四句說話,就像魔咒般封印了在我的腦袋裡,幾乎反過來都懂得念。 的而且確,在香港這個既沒有空間又沒有時間的城市,再加上地產霸權當道的城市,不要說咖啡店,就算是經營一家普普通通小店,也很艱難。 「有什麼好的咖啡店值得介紹?」 知我喜歡泡咖啡店,經常有朋友這樣問。 老老實實,除非你是過境旅客,一般情況下,其實我都很不太願意「洩露」那幾家我愛去的咖啡店的地點。 雖然,我很希望這類小店生意夠好,能夠維持下去;但另方面,我又怕若果他們客似雲來,我除了會很難找位外,我更怕業主會乘機加租,累得小本生意難以繼續經營。 於是乎,通常我會索性轉移視線:「聽說那裡有家Starbucks環境也挺好哦。」 但說起Starbucks,相信不少人都會Coffee Snob上身,然後嗤之以鼻。 不得不承認,去到外地,我可能都會是這樣的一個Coffee Snob,但人在香港,我又不得不感謝Starbucks在帶動這股咖啡文化/潮流上所作出的貢獻。 近年,香港出現了不少規模較小的咖啡連鎖店,甚至是小本經營的樓上咖啡店,某程度上,我覺得都是拜Starbucks所賜。 所以,我還是很喜歡光顧Starbucks的。 「那最近你最喜歡去那一家Starbucks呢?」 就是照片中這一家了,這裡真的旺中帶靜,落地玻璃,樓底極高,以香港這彈丸之地而言,嘩,奢侈到有點像在看樓盤廣告中的示範單位。 這一家新店,位於中環核心地帶,找到的話,就是你的福份(shhhhh…..但不要讓太多人知道哦)。 在那裡遇上我的話,點個頭就算了,但拜託不要和我打招呼或寒暄三兩句,更不要吵吵鬧鬧,人家還正在埋首書中的黃金屋呢。

快樂音樂小精靈— 可口可樂Music Family

以快樂作為品牌DNA,可樂認了第一,相信沒有多少個品牌夠膽認第二。 當快樂遇上音樂我這個老朋友,再由可樂推波助瀾,就之唔係無可擋的感覺。 我雖然老早戒飲紅罐可樂,轉飲Coke Zero,但每次經典的紅罐可口可樂推出特別版,我總又會忍不住手,入手半打看門口。 今次可口可樂與正能量滿瀉的法國插畫師Genevieve Gauckler合作,以音樂為主題,再注入可樂的快樂基因,創作了好幾隻音樂小精靈,綽號可口可樂Music Family。 這系列的設計充滿豐富幻想力,角色貫徹Genevieve的反斗風格,每次看見,都很難不想把它們捉回家據為己有。 可能經常聽到我的愛的呼喚吧,上星期,可口可樂的公關居然把這套特別版的可口可樂 x Genevieve Gauckler套裝送了給我。 我初時還以為只是我早已擁有的特別版紅罐可口可樂,但原來還有其他驚喜。 以懷舊黑膠唱片作封面設計的Box Set,內裡有一件由時尚單位CHOCOOLATE設計的 可口可樂 x Genevieve Gauckler TEE。 雙眼瞪得大一大的音樂精靈大大,戴起耳筒,邊聽音樂邊飲可樂,神情鬼馬。 此外,還有一套可換外殼的耳筒,造型十分可愛。 這幾隻音樂精靈造型的確可愛,但換來換去,男人老狗,還是這個可口可樂Logo最classic,最適合我。 這套「有可口可樂就有音樂」的別注版Box Set,只要買滿HK$40可口可樂產品,就可以憑收據前往銅鑼灣禮頓道的CHOCOOLATE專門店,以HK$399換購,由即日起至2012年6月7號止。 但數量有限,只售300套。運氣好的話,手快可能還會有,手慢就肯定沒有。

恐懼是種習慣

「恐懼是種習慣,我不害怕任何事情。」 這個說起來很悲劇,但當連恐懼也可以變成一種習慣,便真的沒什麼好再怕了,當然,也有人會因此而被同化或妥協,可是,那個人一定不是昂山素姬。 美國時代雜誌每年都會搞一個風雲人物選舉,昂山素姬雖然成為不了年度風雲人物(100大卻榜上有名),但她卻被該雜誌列為「史上十大政治犯」的首位,這個當然不值得慶賀,因為,為了宣揚以非暴力手法捍衛民主,過去21年來,足足有15年的光陰,她都生活在被緬甸軍政府軟禁的家中。 去年12月號的時代雜誌為昂山素姬做了一個封面故事,如果你對這段歷史不熟悉的話,恕我不作詳述了,請自己到這裡看一看,這篇訪問很有水準,值得一讀。 有關昂山素姬的故事,其實已經拍成電影The Lady,導演是洛比桑,飾演昂山素姬的則為楊紫瓊,相信今年年底應該上畫了。較早前,緬甸政府在仰光機場拒絕讓已抵埗的楊紫瓊入境,間接為這套電影宣傳。 忽然提起昂山素姬,是因為最近見到一項十分有意義的籌款活動,發起的機構,是剛剛成立了五十週年的國際特赦組織。 他們製作了一個以「人」這字體設計成的蠟燭,象徵意義不言而諭,就是要為因對人權作出訴求而被逼害的人們,燃點希望。 這個蠟燭人由香港蜂蜜的梁志剛(MICHAEL LEUNG)先生負責設計,原料採用來自沙田的100%有機天然蜜蠟,並由大埔女工全人工手作。 第一批限量50枚包裝上,正好刻上了上述昂山素姬「恐懼是種習慣」這名句,這一點點燭光,可能很微弱,卻讓還在生活於言論自由的香港的我們,默默地喚起對這些人權被踐踏的微弱聲音的關注。 每個蠟燭人只售港幣120元,所有收益,將撥捐國際特赦組織香港分會人權教育慈善基金,想支持的朋友,可電郵SHOP@AMNESTY.ORG.HK查詢。

請把電腦關掉,出門暢談理想去。

對呀,就是想這一刻對著電腦的你,暫時不要再躲在電腦後面。 雖然,我也知道談理想是很奢侈的,所以,我想約大家一起來奢侈一下。 就一個下午而已,你不是連一個星期六下午的奢侈也負擔不起嘛? 我有位在網上結緣的老友,人稱老占,是一個廣告界的個體戶老江湖,我們說要與網友搞一個迷你分享會,但一直也找不到場地,一眨眼已兩年,最近,我們才終於找到了落腳地,於是便決定落實。 2011年8月27號下午3點至6點,請關掉你的電腦,也暫且請停止頭耷耷手指指著你的iPhone。 我知這樣對你來說可能很奢侈的,但大家既然在網上交了個朋友,見到面我希望大家能真的面對面,暫時離開網絡世界,一起促膝暢談。 這一個不是什麼學術或商業講座,而只不過是有兩位做了廣告廿年的中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為何我們在這一行做了這麼多年,依然還這麼熱愛自己的工作。 有關活動報名詳情,請到老占網誌查詢。

普普ELEMENTS

擁有好幾件印有Andy Warhol經典絲印插畫的TEE,多年來,說我念舊也好迷戀這普普藝術也好,即使穿舊了發霉了,就是捨不得丟棄。 當日我以博客身份,與一眾文化界朋友被邀出席ELEMENTS參加「普普仲夏.Pop Art時代」的開幕酒會,我就穿上了印有Velvet Underground & Nico唱片封面的那件。 這是很多年前在紐約工作時買的,那一年,剛好在MoMA有Andy Warhol的展覽,他最有名的作品,差不多一口氣看過飽,無憾了。 香港的朋友們,看,你們現在多幸福,你只需要搭地鐵到九龍站到ELEMENTS,就可以欣賞得到Andy Warhol的真跡,其中包括了18幅絲印插畫,以及15幅家族珍藏手稿。 自少受到叔叔Andy Warhol的薰陶,James Warhola也成為了一名插畫家,今次這個「普普仲夏.Pop Art時代」展覽,同時也展出了一系列有關他與這位叔叔共處的童年回憶點滴的水彩插畫。 當中,我最喜愛那張Andy Warhol被一眾貓咪包圍的肖像,不說不知,原來Andy Warhol生前是一名貓痴,最高紀錄,就是家裡合共有25頭貓。 Andy Warhol最廣為人知的,當然就是他的Pop Art絲印插畫,但據James Warhola說,他叔叔於出名得大紅大紫前,其實主要靠繪畫大量廣告插畫為生。 他的畫技,其實也功力深厚,而且為了賺快錢,他更是摩打手,繪畫速度極快,今次展出的Andy Warhol草稿中,便有其中幾張大師的速寫作品。 不少人曾批評Andy Warhol作品過份商業化,彷彿藝術家不挨窮就是罪過,對於此說,大師有他的獨特見解。 “Making money is art and working is art and good business is the best art.” 由即日起至8月31日,「普普仲夏.Pop Art時代」展覽,將於ELEMENTS舉行,不用去MoMA,也可近距離欣賞到Andy Warhol真跡。 展出會場有一個貌似洗衣機的特別攝影裝置,自動幫你拍照留念,然後又會把你的照片變成Warhol風格,不要錯過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