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Magazine

除了村上春樹,每個人心中都有屬於自己的1Q84。

有不喜歡隨波逐流的朋友嗤之以鼻地狠批,讀村上春樹小說的,九成是為了趕潮流。 但如果因為趕潮流而令很多人會拿起一本書來讀,一定是一件好事多過壞事,至少我是這樣認為的。 村上春樹的近作《1Q84》 ,據知在 日本上市一個月,便賣出200萬冊,要知道,這是一套長篇小說而不是什麼言情小品,能夠吸引這麼多人一起去趕這個潮流,讀一位今年已61歲的作家的新作品,我覺得真的很不可思議。 我有位日本朋友更告訴我,多得村上春樹這套新書,讓她認為已是一池死水,人人只愛讀消費性雜誌和漫畫的日本書店,近來多了一批來看書的年青人。 還記得,我剛入大學的年代,也不是因為想趕潮流,而買了一套《挪威的森林》來讀,然後又因為讀得如痴如醉,從此便讀多了更多村上春樹及其他作家的小說的嗎? 那究竟村上春樹的小說魅力何在?有人說,他筆下的故事虛無、糜爛、抽象,讓人摸不著頭腦,和他本人愛過著有規率的起居習慣、熱愛三項鐵人賽及跑馬拉松的運動生活,南轅北轍。 也許,正如本書中的角色一樣,在我們世界中的村上春樹的本人,是來自一個平衡宇宙的另一個他,寫小說的那個他,其實一直活在另一個的平衡宇宙裡。 我很享受讀《1Q84》這本書的過程,因為每次打開書頁讀上一個章節,我都彷彿去了一個平衡宇宙的世界異境,繪聲繪影的現實中,卻又得來很虛幻。 我更愛讀他故事中關於某個遠方國度的小故事,由故事中人娓娓道來的小故事,譬如本書中的《貓之村》,就很讓人悠然神往。 書中描繪的畫面也很細緻,就如一杯放了在台面一直未碰過的一杯冰咖啡這類圖片式文字的小細節,村上春樹也形容得很到位。 當然少不了的,還有在書中經常出現的古典、爵士和搖滾音樂標籤,對於這個讀古典音樂出身又愛爵士及搖滾的我來說,讀起來往往快感提升。 有時,讀得興奮起來,我更巴不得告訴坐在地鐵的我身旁的陌生人:「嗨,我懂這首樂曲哦,我明他在說什麼哦。」 《1Q84》在有畫面更有聲音,講述的故事,我相信每個人讀起來可以有很不同的詮釋角度。 至如故事內容,媒體已寫了太多,我想我真的不想多談,總括而言,我覺得,這本書看來很可能會有續集的。 後話:賴明珠小姐,多得你一直以獨特的文風,將村上春樹先生的許多大小作品,帶到來我們這個中國文字的世界,由你翻譯的版本,真的比我讀過的其他中譯本和英譯本比了下去,我期待由你翻譯的《1Q84》下集。

《1Q84》注音釋義對照

http://www.readingtimes.com.tw/timeshtml/promote/1Q84_hk/index.html 之唔係謎底終於解開,村上春樹的《1Q84》內,在深繪里對白中出現的不少你以為係火星文但查實係台灣國語注音的符號,台灣時報終於為我等廣大的香港讀者,提供了這個注音釋義對照表。 刁詭的是,我在剛剛看完整套書時,我才發現這個對照表,而這些注音釋義,卻好像在較早前我一邊閱讀的時候,我已一邊對這些火星符號了然於心中。 究竟,我現在是身處2010還是201Q?究竟我是ON99還是ON66?這個是否平衡宇宙?大概真的可能是吧,我想。

Robert Downey Jr.於Esquire封面虛擬現身?

一齣Iron Man 後再來一齣Sherlock Holmes,令全球不少大中細女對Robert Downey Jr.頓然翻叮又嗒糖,封為新一代型佬。 12月號的美版Esquire,他除了成為了封面人物外,有關方面更乘著他的上位人氣,來了一個封面上的創舉,是為2009年在網絡界大熱的技術Augmented Reality。 只要對著電腦的WebCam,讓WebCam看到封面上Robert Downey Jr.胯下的那個方格條碼,熒幕便會出現隨著這本雜誌出現的虛擬動畫,任你如何改變角度左搖右擺,現實世界看不到的奇景,在電腦上依然會如影隨形,這就是為之Augmented Reality。 暫時看過大部份的Augmented Reality作品都是以3D動畫居多,這個也不例外,但勁就勁在,除了3D動畫外,Robert Downey Jr.更會粉墨登場,交兩場戲咁話。 講都咁明你都未明?看看以下短片,等Esquire老總David Granger同你解釋一下。

It’s not about the Coffee — 先針對人才針對事的企管學

Starbucks近年四面受敵,競爭對手排住隊打崩頭地以「味道同你相差無幾但係又平過你吹咩」的姿態出現,再加上發展速度太快,導致部份分店經營不善,生意、口碑和股價一齊下滑。 但都是Steve Jobs惹的禍,他令不少已退役的CEO,以為他/她再次歸位,就能力挽狂瀾,讓式微的企業回到軌道,再起風雲。 但正如一個海港只有一個海港城一樣,這個世界上,只有一個Steve Jobs,那管你是一手帶起這全球咖啡熱潮的始作俑者Howard Schultz? Howard Schultz歸位,重掌CEO之舵,能否帶領Starbucks股價走過死蔭的幽谷還是未知之數,但不知大家知不知道,Starbucks發達之路的幕後功臣中,其實有兩位Howard,除了創辦人Howard Schultz之外,Howard Behar同樣舉足輕重,當年Starbucks首次踏足日本,弄得大排長龍,就是他老哥的傑作。 眾所周知,Howard Schultz是Harvard MBA,一如他的大部份校友,他亦最愛聘請其他長春藤大學出身的MBA,但這位曾經一度是Starbucks第二把交椅的Howard Behar,出身卻較為草根,入職Starbucks前主要做傢俬零售,雖然亦並系出名門,但依然得到Howard Schulze委以重任,讓他在Starbucks積極拓展成全國品牌及上市公司之時,擔綱要職,Starbucks拓展國際市場時,他更成為Starbucks International的冧把溫。 這本書,表面上是一本有關Starbucks企業文化的指引,告訴你如何做個成功領導。但實質上,Howard Behar卻是最反對任何家長式的企業指引,他的文筆謙遜溫文,滿溢人文氣息。他的樣子,活像一個沒穿制服的聖誕老人,慈祥可親,正所謂相由心生,你話我知佢係衰人我都好難會信。 很多管理層都會教導我們辦事要對事不對人,我總覺得這是多鬼餘的,只要多過一個人,所有事情,尤其是那些最鬼麻煩的事情,九成都是和人有關,那有可抽出人的因素的道理? Howard Behar深明此道,所以,這本書內禪述的十大領導原則,亦並非甚麼大是大非的企管金科玉律,反而,其實處處都是以人為本,倡行先針對人才針對事的企業文化,當中不少令我深感認同。 即使是一本企管書,但這本書卻令人讀得舒服輕鬆,就像某個星期六的下午,到較少人流的某家Starbucks的某個角落,邊看書邊嘆杯Double Shot Cappuccino一樣。 陳豪陳豪,得喇得喇,英文發音最準係你,但唔該你借歪借歪。

給Michael J. Fox的十個問題

翻開Time Magazine,這個10 Questions For…是我每期必讀的專欄。 每次的名人專訪,都有十條選自世界各地的讀者提問,上Time Magazine的官方網,更有原汁原味的訪問錄影。 最近訪問了Michael J. Fox,這位我由Family Ties到Back To The Future以至Spin City等時期都極喜愛的演員。 他於九十年代初公開承認患上柏金遜症,之後反而沒有躲起來,他一直運用其名氣,積極向政界及普羅大眾喚起對此病的關注,為有關的病人家庭籌款,出錢出力。Michael J. Fox今年48歲。 我特別選取了其中一條我最喜愛的問題,和大家分享分享。我亦順便草草翻譯了,請勿見笑。 看完Michael J. Fox這訪問,我希望大家不要再隨便拿柏金遜來笑人家了,聽到我會丙鑊你。 “How do you keep your optimism in the face of difficult circumstance?” 「面對逆境,你如何保持樂觀態度?」 “I think mostly it’s about acceptance. I have no choice about whether or not I have Parkinson’s.  I have nothing but choices …

給Michael J. Fox的十個問題 Read More »

入Steve Jobs個腦睇睇

我等了很久,才終於見到Inside Steve’s Brain此書的Paperback 現身,當然即買,一看又停不了手。 本書作者Leander Kahney,曾經是美國雜誌老編及記者,又是著名Blogger,Wired Magazine網上版內的Cult of Mac Blog,就係佢老哥搞出來,是不少Mac友愛追的Blog,佢寫過幾本和Apple有關的書,稱得上是位Apple專家。 今次,他企圖鑽入Steve Jobs的大腦,睇睇這位商業奇才,腦袋曾經想過甚麼。 文章中引用了大量Steve Jobs周遭人士與Leander Kahney的第一手對話,其中包括他的Marketing總舵主John Sculley、產品包裝師Johnathan Ive、Mac字派傳道人Guy Kawasaki等等,加上節錄了不少Steve Jobs及其他相關人等的名句,以正面負面反晒面的角度,分析這位商業奇才兼魔鬼老闆的一切一切。 既八卦,亦充滿知識性和爭議性,即使你不是Mac友,你都不難看得津津樂道,如果你係Mac友,讀到廢寢忘餐又幾出奇? 當中用了八個章節,與我們分享Steve Jobs做人的道理,每個章節完畢,都有一頁過的Bullet Points總結,像上完一課,老師和你來個Summary:呢個故事就係教我地呢吓。 假使「玩謝麥高維治Being John Malkovich」 要開拍同系列第二集的話,大可以此書作為參考,開番套「玩謝喬伯斯Being Steve Jobs」。

關於跑步,村上說的其實是……

因為愛不釋手,不用一星期,便用搭船的時間讀完關於村上春樹的新書『關於跑步 我說的其實是……』,讀完後再將書翻兩翻,發覺尾聲的這段內容頗有意思,於是把它記下來。 『今年冬天可能又會到世界的某個地方去,跑一次馬拉松大賽。而明年夏天可能會挑戰某個地方的鐵人三項。就這樣季節又轉一圈,歲月又往前推移。我又虛長一 歲,可能會寫出一本小說。總之會拿起眼前的課題,一一盡力去做好。專注在一步一步的步幅。不過,一面這樣做的同時,一面留意盡量以較大的幅度思考事情,盡量看更遠的風景。再怎麼說我都是長距離跑者。 個別參賽的成績和名次、外觀,不管別人如何評價,一切終究只是次要的事。對於像我這樣的跑 者,最重要的事情,首先是靠自己的腳,確實地跑過每一個終點。出該出的力氣,忍該忍的痛苦,對自己能交代過去。從那失敗和歡喜中,學到具體的 —-不管多麼細微的,事情都好,盡量具體的—–教訓。然後花時間花歲月,一一累積那樣的賽程,最終到達某個屬意的地方。或者,即使有一點接近像那樣的地方 (嗯,這可能才是更恰當的形容)。 如果我能有甚麼墓誌銘,而自己可以選擇那上頭字句的話,我希望世人能為我這樣刻: 村上春樹 作家 (也是跑者) 1949 -20xx 至少到最後都沒有用走的 現在,這是我所期望的事情。』

「你無法討好每個人。」愛跑步的村上春樹如是說

向朋友露比借來了村上春樹的新書「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看得我愛不釋手,昨天看了兩個章節,黃昏回家後便馬上換衫落街跑步。 一路上,我邊聽著Killers的新歌Human,我腦海中,邊重複剛剛在書內讀了一番話。 「你無法討好每個人。」簡單說就是這樣。 開店的時候,大體上也以同樣的方針在做。有很多客人到店裡。十個人之中只要有一個人覺得: 「很不錯的店。我很喜歡。下次要再來。」就夠了。只要十個人中有一個人成為常客,生意就能做起來。 反過來說,十個人中即使有九個人不喜歡,也沒關係,這樣想心情就可以放輕鬆了。 不過對這「一個人」,有必要讓他確實地、徹底地喜歡。而且經營者需要舉出明確的態度和哲學之類的東西當旗幟,並將之堅忍不拔、風雨 無阻地維持下去才行,這是我從開店所學到的東西。 與村上春樹相反,我們大部份人都會把時間和精力花在討好那九個不同意你不欣賞你的人身上,為了獲取所謂的認同,正確點說,是大部份人的認同。 我有時反而覺得,以搏取大部份人認同作為人生目標,相信少數一定應該服從多數,咁多人都係咁所以都唔衰得去邊,我覺得這類想法,其實很危險,更可能會想壞腦。 這只是我個人的想法,如果你有不同想法,適隨專便,但請不要浪費你的時間來否定我說服我,我得鬼閒睬你。

How Starbucks Saved My Life (台譯:星巴克救了我一命)

聽過不少中外網誌推介這本書(包括網友老占),某天路過三聯,見有八折,即買。 這是一個真人真事的日記式故事,話說,年邁六十有兩的Michael Gill即作者本人,本來在全球數一數二的4As廣告公司JWT位高權重,由小文案爬至創作總監然後攀升成副總裁(咦,咪同我一樣?)。 後來,全球最大廣告公司收買佬WPP把JWT買下,新人事新作風,未幾,Michael Gill給自己一手提拔的下屬,請了吃無情雞,只拿著一個星期的薪水,便唔該走人。 那個年代的廣告人雖然高薪厚職,但不少都像Michael Gill一樣,都是個大花筒,洗腳唔抹腳,離開JWT後,嘗試自立門戶,但後來又因種種原因,加上經歷中年危機的大忌–外遇,一下子間,他不單止事業、就連家庭、朋友、財產等等也一舖輸清。 雖然山窮水盡,但間唔中到Starbucks買杯Latte打躉,已成為他的唯一心靈慰藉。某天,當人家正在店內搞招聘會時,Michael Gill無意中和Starbucks的分店經理Crystal 搭訕,於是便無心插柳地填了份工作申請表,Michael Gill晚年的故事,便重新改寫。 這是一本很窩心動人的故事書,說的不是作者的千般慘痛經歷,而是他如何透過一份相比起他從前在大廣告公司上班時卑微百倍,在Starbucks由洗廁所撿垃圾開始的小工作,反而重拾個人自信,更重要的是—他重新得到子女們的認同。 對個人的「尊重」,是這本書清晰不過的主題。但試問,在職場中,我們平日又有多懂得尊重別人,又或者獲得被同事被客戶的應有尊重?當然,你要求人家尊重你時,你更要學懂得尊重自己。 故事的另一個訊息,是Michael Gill以自己這個人版告訴大家,搵食還搵食,但永遠不要將工作放得比家人更前的位置,失去工作,可以再找,失去和家人共處的寶貴時光,多多錢也買不回來。 據知,這本書已被Tom Hanks看中,並已經開拍,無錯,Tom Hanks將會演繹Michael Gill一角,真的令人期待。 後記:見到這本書的中文譯名,你就明白為什麼你不應該讀中文版。老友,這本書的作者是廣告文案出身,英文寫得很淺白(我用了個半星期的搭船搭車時間睇完),睇唔明的話,請慢慢查字典睇,不會太艱難。 以下是Michael Gill在Authors@Google的演講,很有啟發性: 另外還有作者本人的介紹:

東京鐵塔 — 老媽和我,有時還有老爸。

看罷此書已一陣子,但故事中的好些小片段,卻仍歷歷在目。 有趣的是,書中的老媽形象,已代入成我已離去的母親,故事中的男主角,又變成了吊兒郎當的我的化身。 每個人,都有心目中不同形象的母親,但我相信,每個人對母親的情感記憶,卻有不少雷同,最低限度,我與此書作者Lily Franky的,真的有不少相似的地方。 我們的老媽,一生人,也最怕給人家帶來麻煩,到離開前一刻,也如是。 我很喜歡Lily Franky不造作、不煽情的筆觸,更愛透他以雷鳥拯救隊二號機譬喻老媽的調皮化具像形容。 據說,Lily Franky本身是消閒雜誌的專欄作者兼娛樂電視節目編劇,難怪他的文筆,會來得如此的生活化兼富幽默感。 未看此書改篇成的電影和日劇,但書中的影像感很強,看罷此書再看電影的宣傳短片,感覺上,這齣電影,像早看完了。 文字,實在是很有力的東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