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active

全港首個朱古力許願池

想許個願的話,遠者你可以去羅馬許願池,近者你亦可以考慮林村許願樹。 如果都嫌遠,而你又是iPhone用家的話,最近就多了一個許願的新地標,地點就是尖沙咀的海港城。 最近我們公司替海港城製作了一個名為「甜蜜祝福許願池」iPhone遊戲,首先你當然要下載「海港城Guide」的iPhone App啦。 然後,你只要到港威商場2/F特設的互動電視屏幕前,啟動這個遊戲,以誠心許願,搖動手機並擲出你的幸運金幣,只要你能夠成功將金幣投入電視屏幕內的朱古力許願池,你就有機會中獎。 就連GIGI梁詠琪都讚好,為什麼?   因為,獎品極之豐富兼極易贏取,其中包括: Xbox 360 Kinect 套裝 「梁詠琪巡迴演唱會-香港G夜」門票 Mõvenpick雪糕劵 電影換票証 還有更多數之不盡的獎品 獎品固然重要,但玩得開心更重要。我就在facebook看到有朋友的開心留言:「互動電視屏幕太逼真啦, 剛才見到有兩母女真係以為是許願池, 拎個一元放入去, 但入極入唔到, 我話俾佢地知係要用IPHONE玩, 佢地即刻走夾唔抖。」 這個遊戲會玩到3月14日,快快來許個願吧。

WPP CEO的2011數位媒體預告

說起廣告、公關、媒體及營銷業,相信無人沒聽過WPP這全球最龐大的集團,業界內好些響噹噹的名字如Ogilvy & Mather、JWT 、Young & Rubicam、GroupM、Burson-Marsteller、Landor、Wunderman等等,都早已被收歸旗下,我目前打工的數位廣告公司AGENDA,亦是其中之一。 自1986年開始任集團CEO的Martin Sorrell,每次見報我都會份外留意,並非因為我是集團內云云打工仔的其中一名關係,是因為我向來覺得Martin Sorrell每次發言都甚有見地。 再者,他的確是一名極之出色的生意人,除了對業界的一舉一動瞭若指掌,更重要的是,他對商業社會營運的大趨勢,更別具前瞻性的目光。 這個年代,懂做廣告而不懂做生意的,想有運行的話,機會極微。 剛剛在Bloomberg看到這個訪問,我才赫然發現,原來於WPP集團內,目前最龐大的數位廣告公司網絡,依次是Wunderman(10億美元)、Ogilvy One(8.5億美元),以及VML(1億美元),總營收佔了整個集團去年的28%。 以上皆為目前WPP集團內最龐大的跨地域客戶。 來年,Martin Sorrell繼續看重數位媒體的發展前景,無論是透過個人電腦或手機上接觸的網絡媒體及內容,以至是新興的社交媒體等等,都將會是重點之一。 而廣告客戶對廣告公司網絡能否提供跨地域性服務,需求亦相當殷切,數位媒體,已不再是單單的潮流而已。因此,他認為有必要將WPP旗下遍佈不同市場的多家數位媒體公司,加快速度進行整合,以配合跨國性企業的需求。 展望2011年,WPP將會把數位媒體佔企業營收目標訂於三分一或更高。而最有潛力的目標廣告市場,將會是BRICs金磚四國,當中,Martin Sorrell尤其看好印度和中國的移動媒體發展,更認為移動媒體目前雖然市場營收尚小,卻又潛力無限。此外,他亦認為mobile app將會是另一頭黑馬。 「佢係Martin Sorrell你唔係,佢講嘢你真係要聽」。各位行家,是時候作好準備了。

H&M 鬧市施魔法

我認我認,你平日見我十年如一日地牛記笠記,對時裝知識近乎穿久保零。 但我知我知,H&M是近年的街霸潮牌,除了打破了平貨沒好東西這道理之外,更極之懂得搞cross-over那事兒,每一次都會拍中一個「大碼頭」,不是名人名設計師就是矜貴名品牌,那管你出動菲傭印傭先頭部隊再搭家爺仔乸排隊掃貨,當中最後又有多少位消費者能成功搶灘,總之每次出手幾乎都例不虛發,像葉問師傅般中中中,大排人龍後成功見報,省回不少廣告費。 只要名氣夠大,那管那是否人家的貨尾設計,香港消費者都可能會呼之若狂,然後自動排隊獻上銀兩,可是在歐洲呢,由於競爭較劇烈,H&M可能還要再加多兩錢肉緊,搞搞新意思作為招徠。 較早前,便在網上看到這個來自荷蘭阿姆斯特丹H&M新落成的旗艦店,剛剛舉行了一場別開新面的戶外宣傳活動。 H&M今次不和大家玩排隊,卻在入夜後與大家在戶外玩魔術,在這H&M旗艦店大樓外,這座充滿歷史特色的六層高建築物門前,他們以立體的投影手法,將整個外牆幻化成如大衛高柏飛變法般的舞台,一刻將整座建築物變成一個禮物盒,來一條巨型絲帶將它打開,一眨眼間,又把每個窗戶粉飾為小女孩的玩具屋,比愛麗斯夢遊仙境更夢幻,精彩得令人目不暇給。 整個活動演歷時三分半鐘,與其說這是廣告,不如說她是集音樂、音響設計、美術與科技大成的表演藝術,就有點像太陽劇團(Cirque du Soleil)般的演出,不同的是,這次H&M的表演,純粹以立體投影進行。 你可能會問我,如此大陣象,大灑銀兩後只有三分半鐘演出,值得嗎?人家當然沒這麼笨,多得YouTube,這個年頭,但凡任何精彩短片都隨時不止有九條命,現場直播後,大家不單可以上YouTube隨時重溫外,觀眾更可以是無遠弗屆,任你排隊排完頂多見報一兩個星期,這個H&M魔法演出,相信大家起碼會在網上分享及討論一段日子 ,H&M今回有賺。 (原文刊登於本人於MetroPop週刊的「廣是廣非」專欄,本網誌版稍作修改)

MINI奪車奇兵—虛擬世界地標活動

不需要什麼官方統計數字告訴我們,隨便在地鐵車廂內四周觀察一下都知道,智能手機(Smartphone)市場目前大熱,此外,再加上手機內置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全球定位系统」的普及化,相信將會有更多與LBS (Location-based Service) 「適地性服務」相關的項目誕生,不用蘇師傅幫忙我也可預料到,2011年將會有愈來愈多廣告推廣活動,也會大玩LBS。 目前,在美國,只要你用智能手機上Facebook,你便可以啟動新增的Places功能,辨識你目前的所在位置,然後進行你的「動態消息」更新,告訴朋友們你在那裡做著什麼,由此引伸,相信你也會猜得到,就在你當前位置附近的商戶,便可以乘機向你推銷產品或發放優惠。 LBS當然不是只有硬銷和派發優惠券,較早前,MINI Cooper便在瑞典的斯德哥爾摩市進行了一項別開生面,名為MINI Getaway Stockholm的廣告推廣活動,召喚大家一起在虛擬世界尋寶。參加者先要下載一個iPhone app,內裡會透過手記的GPS,告訴你一輛MINI Cooper的所在地(地點是真的,但汽車卻是虛擬的),只要你在這輛車的50米以內範圍,你就可以將它據為己有。 就是這麼簡單?天下當然沒有這種便宜事,好好聽著,你需要在比賽週內,於手機上持續保管著這部虛擬MINI Cooper,直到活動完結為止,你才可成為最終勝利者,贏得這部MINI Cooper,但活動期間,任何下載了這個iPhone app而又在你附近50米範圍以內的朋友,都可以過來搶你這部車,所以,由拿到這部虛擬汽車那一刻開始,你就要疲於奔命,避過對手的狙擊。之不過,這個活動只限在斯德哥爾摩市內進行,所以,你不要指望可以逃之夭夭,一經離開本市,你就會被立即取消資格。 這個活動實在「陰質」,試想像一下,即使你拿了這部車在手,你就將要展開亡命天涯般的生活,每一分鐘都要提心吊膽,生怕附近隨時都會有奪車奇兵出現,其難度及驚險度,比起上網種菜此等網上虛擬遊戲,真的高出幾皮,刺激得多。 雖然活動已經結束,你不妨也到這裡的MINI官方YouTube頻道,除了此活動的個案短片外,更有曾參與此活動的朋友及勝出者,一起與你分享心路歷程,相當有趣。 (原文刊於本人於MetroPop週刊的「廣是廣非」專欄,本網誌版稍作修改)

快閃活動短片變廣告—Life’s for sharing

有不少廣告客戶早已明白電視廣告時段原來也是觀眾上廁所的黃金時段,加上大家亦發覺不少人上YouTube看影片所花的時間已愈來愈接近看電視,於是乎,你可能也會察覺到,近年愈來愈多廣告客戶會視YouTube這類網上視像平台為另類的廣告影片投放頻道。 T-Mobile 是歐洲一家著名的流動電話網絡供應商,大概是兩年多前吧,正值金融風暴期間,全球彌漫一片不景氣,但生意再難做也要繼續做,出招宣傳搶新客還是必要的,可是,如果在這些時候做大花筒賣廣告又好像不太政治正確。 於是T-Mobile便製作了一支YouTube限定的「廣告」短片,宣揚一個十分簡單的正面訊息「生活就是分享」Life’s for sharing, 企圖鼓勵大家多點透過手機和家人朋友分享生活點滴。 與其說這是廣告,不如說它是一個快閃活動的紀錄短片,話說在人山人海的英國利物浦街站(Liverpool Street Station)內,音樂突然響起,混雜在途人當中,本來毫不顯眼的數百名舞蹈員,逐一展示真身翩翩起舞,整個車站大堂頓然洋溢一片歡樂氣氛,途人們亦用手機爭相告知家人或朋友,整個活動中路人甲乙丙的真實驚喜反應,都由預先安排好的多部攝影機捕捉下來。 此片只放了上YouTube,結果相信大家也會猜到,其瀏覽人次,在很短時間內已達到數百萬(目前已累積了二千多萬)。於是,T-Mobile很快便再下一城,在倫敦特拉法加廣場(Trafalgar Square)築起了一個臨時大屏幕,並聚集了萬多名途人,然後把多支米高風傳給他們,邀請大家來個萬人K歌大合唱,一起齊唱名曲Hey Jude,搶得到米高風的朋友,都有機會被攝影機拍下他們那一刻的神情,同時即場出現在面前的大屏幕上。 剛剛我又看到T-Mobile的新攪作,今次他們移師到來希斯魯機場的旅客抵步出口(Heathrow Terminal 5),預先安排好的「偽」接機途人,失驚無神地走近剛抵達的旅客,然後以人肉發聲的樂器,為他們立即送上一曲歡迎回家。 本來已因舟車勞頓一臉倦容的旅客,紛紛被這驚喜式歡迎弄得精神為之一振兼雀躍非常。雖然其即興意味已不及第一支的百人舞動般自然,但這輯的短片可觀性仍高,起碼能換來你的會心微笑。 想欣賞更多相關的有趣片段及其幕後花絮?到T-Mobile在YouTube那個名為lifesforsharing的頻道就可以看到。 (原文刊於本人於MetroPop週刊的「廣是廣非」專欄,本網誌版稍作修改)

Google 鬥一番

Google可能是廣告史上最靠賣廣告發達,但反而在推廣上最少賣廣告的成功品牌,皆因Google的成功,不管是她的產品或廣告服務,九成都是拜用家的口碑所賜。 自從建立起其自家In-house創意推廣團隊Creative Lab以來,Google在網上的搞作愈來愈密愈來如有趣。終日都在Google Labs「蒲」的我(哎喲,內裡滿載一大堆還未商業化的創意新服務哦),最近我便赫然發現了這個名為Demo Slam的活動。 Demo者,現身說法的示範也,其實Google向來都極之擅長製作不同的短片,以趣味手法向大家示範其產品或案例。這個Demo Slam,顧名思意,就是Google擺個擂台,號召不同的隱世高手出來,為Google的產品製作Demo短片,然後就比拼一下誰拍得最牛,每個星期有兩組對決,勝負由公投決定。 執筆之時,第一組參賽者已經勝出,參賽項目是Google Goggles這認圖服務(用手機拍張圖,她便能認出此為何許人或何許物),短片中見一干人等,以血肉之軀模仿美國著名的景點—–總統山(Mt. Rushmore),由於四人模仿的總統人頭石像扮得極為神似,於是便成功讓Google Goggles「點相」。 此活動實在一舉兩得,一來Google Labs內其實早推出了一大堆表面無聊實則有料的創意產品,是時候來一次大晒冷,二來這類UGC(User-Generated-Content)活動實在又可提高用家的參與,從中讓他們更了解產品的優點,繼而進行口碑營銷。 內裡還有好些笑笑小電影,全部由用家製作,每支短片都示範了一項Google的服務,三歲小朋友都看得明,科技,原來可以如此親民。 (原文刊於本人於MetroPop週刊的「廣是廣非」專欄,本網誌版稍作修改)

MetroPop新專欄

多得網友文地貓的介紹,由上個星期開始,我會於地鐵派發的刊物MetroPop中,有一個小小的專欄。 (文地貓是我在網上真正「以文會友」所認識的朋友,我覺得,我和她呢,都真的是古代人矣。) 經MetroPop的老總批准,我以後可以將已刊出的稿件,放上來和大家分享,點擊上圖,可看到較大的原稿。 雖然未有客戶肯做,我又經常被人「柴台」(喝倒采),但我還是覺得QR Code是有可為的。 所以,由第一期開始,我在每篇稿上都會附上一個QR Code,希望能方便到大家,以後在地鐵一邊閱讀,一邊就可以立即用QR Code,登入相關網站或收看視頻。 希望大家會喜歡,多多給我意見。

QR菇是怎樣煉成的

QR CODE不是什麼新事物,但一直還沒有在香港流行起來,依我愚見,可能由於從前(一)手機數據服務尚未普遍; (二)很少手機有內置或可供下載的QR Code Reader;(三)iPhone/Android/Symbian/WM等平台的智能手機尚未普及至此斯田地;(四)不想說也要說,未有人排隊買iPhone,一買九成又會申請埋個無限Data Plan; (五)新假期未開始大推嘟嘟碼。 但無所謂,我覺得QR CODE依然是有潛力的,只是要視乎你怎樣用,這方面,我很樂觀。 假期前,我和我們公司的創作總監Eric談得興起,便嘗試做了這個初號碼,過程中,其實有很多令人值得興奮的開心大發現。 這雖然只是個小小的假期習作,但我們希望由它開始,讓我們有一天可以幫客戶們做更多這一類的QR CODE,讓更多普羅大眾接受,而不是只是在廣告頒獎禮出現但卻從沒有在街上見過的那些。 拜託大家,如果你的手機未有QR Code Reader,可以下載一個,iPhone、Android、Symbian或WM等都應該有些免費軟件,用你的手機,對著這個QR Code一「嘟」,它就可能可以帶到你去聽一首我近期最喜歡的歌(當然,你的手機帳號最好已有無限數據傳輸服務,又或者你可以用Wi-Fi上網)。 昨晚在微博發了這個QR菇,多謝@莫乃光先生給了我以下的寶貴意見,我們會好好繼續研究。 @莫乃光:我的分析是,QRCode的時機已過。它只能在「台、機合一」的市場有機會流行,如日韓。QRCode不久將來會被NFC取代。

JRA日本賽馬會模擬賽馬遊戲

雖然我從不鼓勵人家賭搏,但正所謂小賭怡情,在某程度上,我總覺得賽馬活動能為社會某些階層提供一定的娛樂和發揮減壓功效。 JRA是日本的賽馬協會,一如世界上各地的賽馬活動一樣,都面臨著消費者人口老化及品牌老化的問題。 為了讓這賽馬活動年輕化,近年JRA一直都打著偶像牌,除了萬人迷木村拓哉外,就連年輕組合AKB48亦為其代言之一。 最近,JRA推出了一個網絡推廣活動,製作了一個極之「盞鬼」(惹笑)的網上模擬賽馬遊戲,由挑選馬匹,研究賠率,然後投注,整個過程也仿如親歷其境。 但有趣的是,這批卻是非一般的馬匹,每頭都有其獨特性格,其中有人扮的、牛扮的、斑馬扮的、長頸鹿扮的,千奇八怪,兼而有之。 更重要的是,每場比賽,當進入最後階段,這些馬匹的騎師都會使出一個你絕對意想不到的怪招(你也可說那些是茅招),作為最後衝線的秘技。 假使你沒耐性來一會即場下注親歷其境的話,也可看看以下精彩賽事的重溫片段。 原來賽馬都可以這麼好玩,香港賽馬會真的要好好去上課了。 http://www.jra-jwc.jp/

adidas The Quest 尋找他鄉的國腳

相比起關刀牌,adidas向來與世界性的足球賽事更有淵源,事實上,自七十年代起,adidas已開始為世界盃製作官方的指定足球,我家有位七八十年代曾經在好幾隊甲組球隊效力的姐夫,想當年,我只記得他開口埋口只有adidas,印象中,他連星期日飲茶都是穿三間的。 話說回來,貴為今年世界盃的官方指定品牌,adidas當然在廣告上也投放了不少資源,但在策略而言,與關刀牌有點不同的,就是adidas沒有採取了於世界盃開鑼前5-6星期才開始展開密集式廣告,業界常用的所謂BIG BANG策略(曾特首的起鐃就是這類),adidas為世界盃而製作的Every Team Needs “……”廣告系列,其實在世界盃前18個月已經展開。 Every Team Needs “……”的廣告系列,清一色由施丹(Zidane)以一個第一身的說書人角色,四出尋找不同國家隊的國腳背後的故事。 (不知為何,此角色讓我想起當年徐克的經典電影「蝶變」中,由劉兆銘飾飾演的那以撰寫武林逸事為生書生的方紅葉。) 打響頭炮是Every Team Needs The Spark(港譯強隊需要霹靂旋風腿,救命)的美斯,有興趣可看我的舊Blog一則。 世界盃如戰在弦,Every Team Needs “……”系列演變成Every Team Needs The Quest主題,除了主題廣告及大量短片外,更有一個Facebook Matchups牙較戰,每場比賽,都由兩名國腳代表,由你決定誰會出線,32個參賽國家,32支強隊,32名國腳。 然後,有關每名國腳背後的奮鬥故事,你亦可由此連接到adidas的世界盃官網,欣賞那個以互動漫畫/短片進行的網頁,整個體驗充滿電影感,手法有別一般網站製作,很大工程呢。 但今年世界盃不斷爆冷,所以這個Every Team Needs The Quest的Facebook Matchups牙較戰,很多人都甩了牙較。 執筆之時,決戰前席即將來臨,上Matchups看看派彩,大家都買重代表西班牙的大衛韋拿(David Villa)將會勝出,到底Every Team Needs The Blaze還是Every Team Needs The Firestarter呢?你又會怎樣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