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 Collins

YMO和Michael Jackson居然都有淵源?Behind The Mask第三度復活。

Behind The Mask又一次復活。 Behind The Mask這首經典歌曲,由Chris Mosdell與坂本龍一合寫,最早出現於YMO(Yellow Magic Orchestra)1979年的大碟Solid State Survivor之內,算是YMO早期的名曲之一,日後坂本龍一也曾多次作過重新演繹。 有趣的是,適逢當時Quincy Jones正在為Michael Jackson製作Thriller大碟,聽到此曲即驚為天人,於是Michael Jackson把原曲上加了幾段新旋律,寫好歌詞,準備收錄於Thriller大碟內。 但最後由於一些版權分配的問題,這首半製成的作品,未有收錄於Thriller大碟之內。 後來,Michael Jackson的鍵琴手兼音樂會音樂總監Greg Phillinganes於他的個人大碟Pulse(1985)內,重新演繹了Behind The Mask,這版本曾於美國的R&B流行榜上個第77位。 事有湊巧,後來Greg Phillinganes亦成為了Eric Clapton樂隊的鍵琴手,此曲及後亦被Eric Clapton看中,再次重新演繹,1987年,最高曾打上英國細碟榜的第15位。 原曲的電子舞曲風,到了Eric Clapton的手上,變成了另一回事,Hard R&B及較Bluesy 的曲風,加上Phil Collins的強勁鼓擊,Horn Section的Funky節奏,音樂真是神奇,放入了不同的調味料後,可以炮製出一個如此截然不同的版本。 最近,唱片公司將好些Michael Jackson的生前遺作,重新混音,並輯錄成大碟MICHAEL,其中,當年他曾經演繹過Behind The Mask的歌聲,再次重現人間。 一首32年前的舊歌,又再一次復活。只可惜,即使科技再先進,歷史卻永遠不能改寫,這位一代音樂巨星,我們只可透過這些音樂上的蛛絲馬跡,繼續懷緬。

抽水廣告之唔抽你水對唔住自己

廣東話教室:「抽水」者,在人家的事件中借題發揮從中取利,或者是趁機引人注意製造話題。 較早前(至目前為止仍未解決)的iPhone 4「天線門」事件,可能見群情洶湧,於是很多人亦人罵我又罵,iPhone的死對頭借故趁火打劫順勢抽水當然亦無可厚非,都怪你Steve Jobs當日強行自辯時硬要拖其他同行落水,先撩者賤,你不仁我當然不義。 率先搶閘抽水的,是為近期靠Android成功反彈的Motorola,廣告標題取材自1985年Phil Collins的著名唱片名稱”No Jacket Required”。 這招「抽上抽」我覺得有點兒眼低手低,本身這件事已經是抽人家的水,就連廣告標題也要多抽一重,哎唷,但你即使要抽也抽些近期一點的好不?除非你Motorola打算只賣手機給我這類老餅,不然的話,我猜這一代的80後90後年青人,十居其九是不會get到你這個爛gag的。 緊接而來「抽水」的,還有Samsung,這個廣告,表面上平舖直敘,大大個字”Hello”然後用少許graphic上的處理,將兩個L字變成顯示接收強弱的條碼,告訴你我們的手機接收無問題。 表面上,這招指桑罵槐,雖牽強但尚可吧(接收強弱其實也與用什麼台有關吧,這是否其實在諷刺AT&T還是Apple?),不見得有什麼新意,再加上,玩signal bar做graphic的稿,印象中見過太多次了(Cingular連TVC都拍過了)。 但如果你是Apple Geek如我,見到這個稿的話,便會覺得”Hello”此字用得別有用心,作為Apple粉絲,心裡總會有一條刺,為什麼呢?因為”Hello”雖然並非Apple專有,可卻是Apple廣告中常見的標語,最經典的,莫過如當年的第一個Macintosh廣告,就是簡簡單單和你Say “Hello”,之後在不少Apple的廣告中,”Hello”已成為Apple 新產品的品牌式標語,其中,當然包括了iPhone。 向來討厭任何抽水廣告,這兩個廣告也不例外,我認為如果Motorola和Samsung認為自己是足可與Apple平起平坐的大品牌(除非他們覺得不是),做這類廣告只會顯得自己小家,有膽量的話就來個正面「隻揪」,你看老Steve不是直接拖你們落水嗎?那會如此投鼠忌器? 我覺得,這兩個廣告除了可以讓非iPhone用戶能有點沾沾自喜外,其實他們的效用不大,看過了,大家都是笑完就算,要買iPhone 4的,始終會不顧一切繼續排隊。就正如下面這條短片中,嚷著要買iPhone 4的那位朋友一樣,任你用盡最理智的方法去說服我,”I don’t c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