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t Metheny

鍵盤上的詩人:Brad Mehldau的爵士音樂探索

從前,我一直以為爵士鋼琴好手Brad Mehldau只是一位很出色的Sideman,事實上,他充當不同樂手的綠葉時,幾乎每次都像成為了另一個人。 起初,我在幾張Joshua Redman的爵士四重奏錄音中,留意到Brad Mehldau這名字,一開始我並未刻意去尋找他的個人作品,後來,我卻發覺自己走寶了。 一如Joshua Redman那一批90年代冒起的年輕爵士樂手一樣,Brad Mehldau同樣都是接受過音樂學院的教育,初出道,一邊致力在捍衛Post-pop傳統爵士樂,試圖把當中的藝術及技巧推進更高層次,另一邊廂,卻同時嘗試尋找前衛爵士樂的新方向。 但相比Joshua Redman一直都處於領導者的角色,Brad Mehldau卻顯得更我行我素,雖然擁有自己的鋼琴三重奏,但他偶爾還會加入其他樂手領軍的組合,亦會來點獨奏;演繹樂曲方面,涉獵範圍亦很廣,涵蓋Post-pop、Neo-Classical、甚至是把主流流行樂包括Radiohead、David Bowie、Oasis和the Beatles的作品煎皮拆骨再重組成的Contemporary Jazz,多方向的嘗試,數之不盡。 他與Bass手Larry Grenadier、鼓手Jorge Rossy組成的鋼琴三重奏,已經推出了五輯名為《The Art of the Trio》的專輯,包括錄音室製作和現場錄音,三位樂手的技巧皆精湛,每張專輯的藝術價值都非常高。 表面上,這鋼琴三重奏像是承襲自Bill Evans Trio及Keith Jarrett Trio 的傳統爵士樂模式,但事實上,這卻是三人在和弦、即興對話及鋼琴彈奏技巧上的突破性嘗試。 Brad Mehldau彈奏的Piano Voicing層次細膩而引人入勝,處理和弦的手法,含蓄而充滿驚喜;擁有紮實古典鋼琴的底子,讓他在左右手角色的交叉運用上,比起一般爵士琴手來得更多變化和多樣性;他最擅長在簡單的曲式及旋律上,變化出多變的7/4或5/4拍子和複雜節奏。 作為一名不折不扣的Bach忠粉,他除了沉迷分析Bach作品中複雜多變的和弦及旋律對位結構,嘗試應用於爵士樂之內,他甚至推出了一張名為《After Bach》的鋼琴獨奏專輯,除了從Bach的《十二平均律曲集》選了多首樂曲演繹外,每首作品之後,還追加了一首受其啟發創作的’After Bach’音樂註腳,感覺上Brad Mehldau像在玩扭計骰,把每一面同色的板塊重新移位調動,藝高人膽大。 少年時代鍾情於the Beatles,成為爵士樂手後,亦多次演繹the Beatles的作品,很多人對他在鋼琴和弦的處理上讚嘆不已,他絕非單純把流行旋律配上爵士和弦就了事,而是重新把歌曲當中一首新作品來看待。 《Your Mother Should Know: Brad Mehldau Plays The Beatles》是一張純鋼琴獨奏的現場錄音作品,相比起他的鋼琴三重奏版本,純鋼琴的演繹來得更洗練,Brad Mehldau用上最簡約不賣弄技術的演奏,力求以最雋永優美的和弦重襯托起這些經典旋律。 與Pat Metheny組成的二重奏及加入其他兩名成員的四重奏,Brad Mehldau亦分別推出了《Metheny/Mehldau》和《Metheny Mehldau Quartet》兩張專輯,風格較類近ECM旗下的Contemporary Jazz曲風,即興靈感像個沒了沒完的優美漩渦。 Brad Mehldau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在Warner …

鍵盤上的詩人:Brad Mehldau的爵士音樂探索 Read More »

讓你浸淫在冷酷異境的音樂世界

另類、低調,有格調的音樂品牌ECM 我是在80年代中,開始接觸到ECM這個來自德國的音樂品牌的。相信和很多人都一樣,當初都是因為Pat Metheny、Keith Jarrett和Chick Corea這幾個著名爵士音樂演奏家的名字。 那個時候,我會想,為何這些年輕的美國樂手(當年大多只是20出頭),當他們在ECM出版音樂的時候,總好像不需要作任何商業考慮,可以更無拘無束地,嘗試一些平時很少聽到的音樂語言? 後來,就像尋寶一樣,發掘了很多其他如Steve Reich、Arvo Pärt、Alfred Schnittke等作曲家的實驗性現代音樂,然後又有Ralph Towner、Paul Motian、Jack DeJohnette、Jan Garbarek等冷酷風格的前衛爵士樂。 我形容ECM為一個音樂品牌,因為她給我的印象,基本上,由構圖充滿空間感的唱片封套設計,以至由不同樂手呈現出來的藝術氛圍,都幾乎可以令人馬上認出,哦,這就是ECM。 ECM已經可以成為一個形容詞,因為,幾乎每張ECM的出品,都散發出一陣陣典型「冷冷」的低調氣息,容易惹人進入沉思狀態,間中又會讓我聯想起,灰灰的天,空氣有點潮濕,我坐在書桌前,眺望著窗外,下著毛毛細雨的某個星期日下午。 那個年代,我主要還是聽黑膠唱片為主,當手上拿著一張接一張的ECM唱片,一邊欣賞唱片封套的照片,播放時,一邊聽到唱針在黑膠唱片的坑紋上,刮出的啪粒啪粒細微雜聲,伴著徐徐響起像香薰般的音樂,這個情景,現在回想起來,就像個思想的奇妙旅程。 80年代資訊還沒那麼發達,對ECM這唱片品牌知道得少之又少,只知道ECM的全名,就是Edition of Contemporary Music。 後來才知道,這個源自德國,於1969年成立的音樂品牌,創辦人Manfred Eicher本身畢業於柏林音樂學院,音樂造詣深厚,同時亦是一名低音大提琴好手和作曲人。 ECM出品,大部分都是經由Manfred Eicher親身落場監製,由1969年開始至今,ECM已經發行了超過1,700張專輯。 在歐洲或甚至是日本,逛過幾家大唱片店,發覺ECM的唱片,總會被安排在一個自成一角的地方,就好像這個唱片品牌,已可以被歸納成一種音樂類別。 繼續以一個獨立品牌營運之餘,1999年開始,ECM開始由Universal Music擔任全球發行。及後,至2017年,由於網絡音樂串流平台已成大勢所趨,ECM亦經由Universal Music的古典音樂品牌DGG,擔任其串流音樂版權的代理。 同時間,ECM的經典作品和新作,也逐一開始在各大主流串流音樂平台上架,雖然,依然有極少部分的曲目,因為版權的關係,未能完全上架。 我明白,ECM的忠粉可能會對ECM數碼化感到有點失望,我亦覺得,因為有太多不熟悉的曲目,以及完全不知道是何許人的名字,當年少年傻兮兮的我,購買ECM唱片的經驗,都是看看唱片封面是否合眼緣,或多或少,反而有點像尋寶的感覺。 姑勿論如何,我還是覺得,當ECM的所有作品上架串流平台後,實在是一個打開大家聽覺體驗的好機會,尤其是,對於年輕一代的樂迷而言,這是一個難得能開拓視野的音樂盛宴。如果你在串流平台成功尋寶,也不妨購回專輯的CD或者是黑膠,作為珍藏。 當然,ECM的經典作品多不勝數,而當中,亦有不少都是極具實驗性的現代音樂,因此未必合適一般樂迷的胃口。在這裡,我嘗試向大家推介,以下這幾款ECM的入門作品。 Keith Jarrett: The Köln Concert (1975) 這可能是ECM歷來最暢銷最歡迎的作品,相信沒有多少人會異議,Keith Jarrett打開了不少人對爵士鋼琴即興獨奏的眼界,原來爵士即興可以如此無拘無束,天馬行空。這是一張現場演出的錄音,據說,受當時錯配的一台鋼琴限制,Keith Jarrett對鋼琴高音聲部不太滿意,於是他的即興演奏,旋律除了都落在中音,還有大量密集的低音節奏。 Pat Metheny: Bright Size Life (1976) 當年只有21歲的Pat Metheny的出道作,夥拍傳奇低音結他手Jaco Pastorius和鼓手Bob Moses,這個爵士三重奏組合,技術和音樂語言自成一格,即興造句靈感如泉湧,品味亦成熟老練得令人難以置信,如此精彩演出是來自這幾名廿來歲的年輕樂手,證明當年Manfred Eicher確實獨具慧眼。 Ralph Towner: …

讓你浸淫在冷酷異境的音樂世界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