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hn Coltrane

Blue Giant動畫電影配樂 | 由漫畫空想到音樂實現

《Blue Giant》是漫畫市場上罕有以爵士樂為主題的作品,故事中的主角是一名次中音色士風手,漫畫中經常出現的音樂演奏場面,歌曲除了經典爵士樂,更有角色原創的作品。我第一次把這套漫畫拿上手的時候,一邊讀,我一邊在想:「這畫面,有聲。」

改編成電影的動畫未上畫,電影配樂已推出。被譽為日本國寶級樂手的爵士鋼琴好手兼作曲家上原廣美,包辦了《Blue Giant》動畫電影全片的配樂,推出的黑膠紀念版,我見在eBay馬上有炒家托市。

16歲的爵士世界 | Joey Alexander

據說,莫札特在5歲的時候,就已經寫了他的第一首作品,那是一首G大調小步舞曲。 其實,每一項優秀的傳統,都需要有新一代的傳承者,他/她們在努力地把傳統傳承下去之餘,亦肩負起讓同輩認識傳統的責任。 但有趣的是,有一些傳承者,他/她們的天賦就好像是與生俱來,年紀輕輕,命運就委託他/她,擔綱係守護傳統的使命。 除了莫札特,我想所說的是,本文要介紹的Joey Alexander。 Joey Alexander是當今國際爵士樂壇一個閃亮亮的名字,但8歲初出道,9歲登上國際舞台,今年才只有16歲,卻已經推出了6張個人專輯,他演奏的,主要是新派的古典爵士樂。 更有趣的是,他並非來自爵士音樂發源地的西方國度,他是土生土長,來自峇里島的一個印尼家庭。  幸運是,他有位爵士音樂發燒友的爸爸,從小就給他聆聽非靡靡之音的hardcore傳統爵士樂。 Thelonious Monk、John Coltrane、Bill Evans和Herbie Hancock等等的音樂,才6歲的Joey Alexander就已經聽得滾瓜爛熟,聽得雀躍之餘,他便開始在爸爸送給他的一台迷你電子琴鍵上,單憑耳朵牢記,便可以模仿彈奏出Thelonious Monk經典名作《Well, You Needn’t》的旋律。 老爸知道此子絕非池中物,於是馬上給他好好培養。為了他的音樂教育,Joey Alexander的爸爸決定舉家由峇里島,搬到印尼首都雅加達,讓他有機會接觸到更多優秀的爵士音樂人。 大家可能有所不知,印尼雅加達是國際爵士音樂的重要城市之一,每年都有多個大小型的世界級爵士音樂節在這舉行。 同時,正好因為這個原因,因緣際會,8歲那一年,Joey Alexander便有幸在雅加達某音樂節中,遇上了一代爵士琴鍵大師Herbie Hancock,並受到他的鼓勵,決意投入成為全職爵士音樂人。   只有9歲,Joey Alexander已參加Master-Jam Festival,在台上與來自17個國家的43名頂尖爵士樂手,互相切磋較量,最後,他獲得了當年的Grand Prix全場大獎。 一年後,為了讓兒子成材,Joey Alexander舉家再次搬遷,但今次這一站,是美國紐約,那一年,他才只是10歲。 少年時代同樣是音樂神童,如今已是爵士音樂大師的Wynton Marsalis,無意中在YouTube發現了Joey Alexander的演奏,同時間,Marsalis又得悉他已經人在紐約,於是,便馬上邀請他出席Jazz at Lincoln Center的音樂會。 Marsalis是Jazz at Lincoln Center的話事人,同時亦是致力推廣和捍衛傳統爵士音樂的文化對手。因此,Joey Alexander這個在美國初試啼聲的演出,可說是為他打開了國際爵士樂壇的康莊大道。 音樂會上,Joey Alexander以細膩的技巧,糅合了既古典、亦有現代即興旋律與和弦變化的觸感,演繹了他「兒時」偶像Thelonious Monk的經典名作《Round Midnight》,馬上技驚四座。 他除了獲得報章如The New York Times,爵士雜誌Down Beat等刊物中,有名奄尖的樂評人們一致盛讚,就連前美國總統Bill Clinton,以及荷里活名嘴兼名演員Billy Crystal,都一一對他公開讚揚,並揚言自己是這位音樂神童的粉絲。 在Jazz at Lincoln …

16歲的爵士世界 | Joey Alexander Read More »

《尋找John Coltrane | Chasing Trane》

一位傑出的樂手,總離不開兩個藝術生命的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先以超群的技巧和情感演繹,征服聽眾的耳朵。 第二個階段,當演奏技巧昇華至爐火純青,他/她更有能耐透過音樂,與聽眾作出更高層次的心靈、甚至是宗教性的思想交流。 這個世界上,出色的樂手多得好像天上繁星,但上天是不公平的,能夠達到第二個階段那個境界的樂手,仿如鳳毛麟角,爵士樂壇的殿堂級人物,色士風天才演奏家John Coltrane,就是其中一位。 2017年是John Coltrane逝世的50週年,他的生命很短暫,藝術生命邁向巔峰的時候,他卻因肝癌而猝然病逝,離開的時候,才40歲,遺下了45張錄音室作品,現場錄音,官方版本的經典有10張,盜版的,當然不計其數。 《Chasing Trane》是由John Coltrane家屬授權,並且有份參與製作的紀錄片,講述了這位音樂奇才的一生,同時亦為紀念他逝世50週年而製作,我早已略有所聞,但一直卻苦無門路找到來看,還是來到最近,赫然發現在Netflix的節目清單上(因為我的觀看習慣,Netflix會自動為我推介節目),當然要先睹為快。 紀錄片中,除了不少與John Coltrane合作過,而還又健在的知名爵士樂手,包括McCoy Tyner、Sonny Rollins及Jimmy Heath外,還有其他星光熠熠的樂手如Carlos Santana和John Densmore,亦有從爵士音樂歷史角度進行分析的Wynton Marsalis,另外,以爵士樂小粉絲特別現身的前美國總統Bill Clinton(大家還記得當年在他就職派對上他有大玩色士風嗎?),擔任聲演John Coltrane本人的,居然是Denzel Washington。 此紀錄片中最感動我的,是話說1966年,John Coltrane離世前一年,到了日本進行巡迴演出的一段小插曲。他逗留17天,卻先後演出了16場音樂會,直至筋疲力盡,翌年因病猝逝。難怪有日本爵士樂迷認為,John Coltrane是為他們近乎豁出生命般去演奏的,加上他演出期間,以《Peace On Earth》一曲,他表達了個人對廣島及長崎原爆死難者的憐憫,加上巡迴演出期間公開的反戰言論,令日本爵士樂迷都對他寵愛有加,演出反應熱烈。 但不得不留意,John Coltrane後期的音樂,風格已經走向偏鋒的Free Jazz/Avant Garde(自由派/前衛派爵士樂),即使是現今角度,一般樂迷,根本極難消化,更遑論懂得欣賞和接受。由此可見,60年代日本樂迷欣賞爵士音樂的水平甚高,早已遠超一般大眾口味的靡靡之音。 John Coltrane逝世50週年,世界各地的爵士樂迷都有不同形式的紀念儀式,音樂會當然不再話下,來到亞洲,我在網絡見台灣及大陸都有樂評人撰文悼念,台灣更有舉行音樂會,日本當然不在話下,香港方面,反應則較為冷清。 雖然本人是一名宗教熱愛者,但John Coltrane的宗教宇宙卻是廣義的,雖然出生於基督教家庭,但卻同時對回教、印度教等有所研究,他追求世界大同,同時又相信冥冥中有神的存在。所以,他成熟時期的作品,大多都帶著濃厚的宗教意味,像是宗教儀式般的冥想,亦像是對上天的禮讚,音樂語言,超然脫俗。 John Coltrane的音樂風格,寬度甚廣,一如所有偉大的樂手,都擔綱著承先啟後的角色,由最傳統的Big Band Swing、Bebop、Hard Bop,以至後期開創先河的Modal Jazz及Free Jazz等。 此外,在色士風這樂器的演奏方式上,也作出很多譬如「雙音」吹奏及獨特指法運用等等的實驗,更有學者從他後期作品中及手稿中發現,當中蘊含結構複雜的數學邏輯元素,事實上,John Coltrane在世時亦公開討論過,他希望能夠應用如Albert Einstein般的物理學,應用於音樂之上。 Charlie Parker對John Coltrane的影響至深,是他在音樂上的啟蒙,但同時,兩者亦同樣走上過吸食海洛英的歧途。Charlie Parker在34歲便因過量毒品而英年早逝,John Coltrane 本來在1955年代中加入當時得令的Miles Davis領軍的樂隊,事業剛剛平步青雲,參與錄製的專輯《Round Midnight》,至今仍然是經典中的經典,可惜他卻不久卻因為沉迷毒海,被Miles Davis在1957年憤然辭退。 但相信連John Coltrane本人也會同意,他的音樂人生的轉捩點,就是在這人生低潮中開始。戒毒期間,他向另一爵士傳奇人物Thelonious …

《尋找John Coltrane | Chasing Trane》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