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傑出的樂手,總離不開兩個藝術生命的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先以超群的技巧和情感演繹,征服聽眾的耳朵。
第二個階段,當演奏技巧昇華至爐火純青,他/她更有能耐透過音樂,與聽眾作出更高層次的心靈、甚至是宗教性的思想交流。
這個世界上,出色的樂手多得好像天上繁星,但上天是不公平的,能夠達到第二個階段那個境界的樂手,仿如鳳毛麟角,爵士樂壇的殿堂級人物,色士風天才演奏家John Coltrane,就是其中一位。
2017年是John Coltrane逝世的50週年,他的生命很短暫,藝術生命邁向巔峰的時候,他卻因肝癌而猝然病逝,離開的時候,才40歲,遺下了45張錄音室作品,現場錄音,官方版本的經典有10張,盜版的,當然不計其數。
《Chasing Trane》是由John Coltrane家屬授權,並且有份參與製作的紀錄片,講述了這位音樂奇才的一生,同時亦為紀念他逝世50週年而製作,我早已略有所聞,但一直卻苦無門路找到來看,還是來到最近,赫然發現在Netflix的節目清單上(因為我的觀看習慣,Netflix會自動為我推介節目),當然要先睹為快。
紀錄片中,除了不少與John Coltrane合作過,而還又健在的知名爵士樂手,包括McCoy Tyner、Sonny Rollins及Jimmy Heath外,還有其他星光熠熠的樂手如Carlos Santana和John Densmore,亦有從爵士音樂歷史角度進行分析的Wynton Marsalis,另外,以爵士樂小粉絲特別現身的前美國總統Bill Clinton(大家還記得當年在他就職派對上他有大玩色士風嗎?),擔任聲演John Coltrane本人的,居然是Denzel Washington。
此紀錄片中最感動我的,是話說1966年,John Coltrane離世前一年,到了日本進行巡迴演出的一段小插曲。他逗留17天,卻先後演出了16場音樂會,直至筋疲力盡,翌年因病猝逝。難怪有日本爵士樂迷認為,John Coltrane是為他們近乎豁出生命般去演奏的,加上他演出期間,以《Peace On Earth》一曲,他表達了個人對廣島及長崎原爆死難者的憐憫,加上巡迴演出期間公開的反戰言論,令日本爵士樂迷都對他寵愛有加,演出反應熱烈。
但不得不留意,John Coltrane後期的音樂,風格已經走向偏鋒的Free Jazz/Avant Garde(自由派/前衛派爵士樂),即使是現今角度,一般樂迷,根本極難消化,更遑論懂得欣賞和接受。由此可見,60年代日本樂迷欣賞爵士音樂的水平甚高,早已遠超一般大眾口味的靡靡之音。
John Coltrane逝世50週年,世界各地的爵士樂迷都有不同形式的紀念儀式,音樂會當然不再話下,來到亞洲,我在網絡見台灣及大陸都有樂評人撰文悼念,台灣更有舉行音樂會,日本當然不在話下,香港方面,反應則較為冷清。
雖然本人是一名宗教熱愛者,但John Coltrane的宗教宇宙卻是廣義的,雖然出生於基督教家庭,但卻同時對回教、印度教等有所研究,他追求世界大同,同時又相信冥冥中有神的存在。所以,他成熟時期的作品,大多都帶著濃厚的宗教意味,像是宗教儀式般的冥想,亦像是對上天的禮讚,音樂語言,超然脫俗。
John Coltrane的音樂風格,寬度甚廣,一如所有偉大的樂手,都擔綱著承先啟後的角色,由最傳統的Big Band Swing、Bebop、Hard Bop,以至後期開創先河的Modal Jazz及Free Jazz等。
此外,在色士風這樂器的演奏方式上,也作出很多譬如「雙音」吹奏及獨特指法運用等等的實驗,更有學者從他後期作品中及手稿中發現,當中蘊含結構複雜的數學邏輯元素,事實上,John Coltrane在世時亦公開討論過,他希望能夠應用如Albert Einstein般的物理學,應用於音樂之上。
Charlie Parker對John Coltrane的影響至深,是他在音樂上的啟蒙,但同時,兩者亦同樣走上過吸食海洛英的歧途。Charlie Parker在34歲便因過量毒品而英年早逝,John Coltrane 本來在1955年代中加入當時得令的Miles Davis領軍的樂隊,事業剛剛平步青雲,參與錄製的專輯《Round Midnight》,至今仍然是經典中的經典,可惜他卻不久卻因為沉迷毒海,被Miles Davis在1957年憤然辭退。
但相信連John Coltrane本人也會同意,他的音樂人生的轉捩點,就是在這人生低潮中開始。戒毒期間,他向另一爵士傳奇人物Thelonious Monk求教,在音樂和弦結構的理論上,給了他不少啟發。
成功戒毒,很快便重新上路後的John Coltrane,再次走進錄音室,灌錄了首張以個人名義製作的專輯《Coltrane》,Miles Davis亦摒棄前嫌,召喚John Coltrane重新歸隊,二人擦出的火花,非同小可,《Milestones》和《Kind of Blue》兩張由Miles Davis領軍的專輯,像平地一聲雷,震撼了整個爵士樂壇,開啟了新的聲音,是爵士音樂史的里程碑。
期間,《Kind of Blue》推出僅僅兩個星期,John Coltrane亦推出了他首張極具有前瞻性的個人專輯《Giant Steps》,在音樂和弦結構上,開創了Modal Jazz的先河,在兩首重要的名曲《Giant Steps》和《Countdown》中,實踐了他標誌性的「Coltrane Changes」,一組大三度分割五度圈的和弦進行,一如嚴肅音樂,把爵士樂推向一個當時無人能及的高難度巔峰。
當時John Coltrane亦已超越了當一名色士風手的境界,試過有不止一次,在與Miles Davis樂隊一起演出時,即興獨奏一發不可收拾,欲罷不能,甚至觸怒了Miles Davis,令他憤然離場,但John Coltrane卻一於少理,繼續瘋狂即興,1960年的歐洲巡迴演出後,一山不能藏二虎,二人亦因此而分道揚鑣。
雖然都是開展了Modal Jazz的新方向,但有別於Miles Davis的冷酷異境,John Coltrane的音樂卻經常充滿火熱動感的咆哮聲音,他創作的和弦進行更像是迷宮一樣,令聽眾捲入漩渦後,往往在一時半刻間,難以自拔。
《Giant Steps》取得的商業成就及好評,增強了John Coltrane的自信,同時間,他亦籌組自己的新樂隊,鍵琴手McCoy Tyner成為他的好拍檔,1961年推出的《My Favorite Things》,平時聽慣他吹奏的都是Tenor Saxophone,這一次,他卻拿起了Soprano Saxophone,把原本只有兩分多鐘的荷里活電影音樂小品,來自《Sound Of Music》的這首家傳戶曉的名曲,無限伸延即興,演奏了一個接近14分鐘的版本。這首歌曲在電台播放率極高,同時亦是他被要求演出次數最高的歌曲,去到現場演出時,他的即興演奏更好像是不懂煞停,隨時長達半個小時,我在Spotify找到的一個日本演出版本,全長超過57分鐘。
把John Coltrane推向另一個巔峰的,應該是1965年的《A Love Supreme》專輯,這是一套近乎是爵士樂的奏鳴曲般的作品,作品由四個樂章組成,音樂充滿宗教意味,是John Coltrane對上天恩典的禮讚,有點天人合一的冥想意味。有趣的是,這張經典專輯內的作品,卻只經歷過一次公開演出。
人生步入最後階段的John Coltrane,不斷把音樂推向偏鋒,主力都是Free Jazz及Avant Garde的風格,吹奏技巧除近乎要把號嘴吹至爆裂的咆哮聲外,還實驗了不少如Multiphonics或Overtones的前衛音樂演奏技巧,挑戰樂迷的耳朵之餘,更被不少樂評人曲解,甚至有人批評他是Anti-Jazz(反爵士音樂)。
John Coltrane短暫的音樂人生,卻啟發了好幾代的音樂人,影響深遠。但不得不提醒你,他的音樂,尤其是後期的作品,有些時候實在是太沉重,不容易消化,未必合適作怡情養性的輕鬆聆聽,但假使能放開世俗懷抱,忘我地讓他的音樂融化在空氣中的話,不用太在意追逐他的旋律,欣賞他純意念上的音樂構圖,又會是另一番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