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有誰共鳴,但求有格有型。
「從東涌到柴灣站地鐵路程中,忘我地讀着剛出爐的e-Zone,驀然地,發覺旁邊有一個在偷看我書的八公。」 「身心皆疲累,但仍要堅持做Gym去。」 「零時十分,瑟縮街角牆外暗燈,在等那個遲大到的衰神。」 「老婆走佬,在吉野家孤身走我路,一人一鍋打邊爐。」 先多得MSN,然後又有了Facebook、Twitter與Foursquare,最近再新增來自內地成員新浪微博和街旁,不知由那個時候開始,我們都喜歡忽爾化身成王家衛的電影、林夕黃偉文的歌詞,或者是村上春樹小說中等等的角色,透過寥寥數十字,將我們某時某刻於某地的心情故事,公告天下,不求有誰共鳴,但求有格有型。 我們會因私隱被剝奪被販賣而怒火中燒,但另一方面,社交網絡卻給了我一個平台,可以將我們內心深處的一些想法、一些所見、一些所聞,幻化成游走於半潛意識的狀態文字或甚至是圖片,無意中將我們所謂的私隱,以另一個形式赤裸裸地、無條件地發放出去。 「我就是不想讓人家知道我這麼多事情,更何況,誰會有興趣知道我在做什麼?」 聽過很多這樣說的朋友,即使明明在Facebook add了我們一班朋友,卻永遠不會更新他們的狀態,就連profile picture也沒有一張。但有一天,當她/他成為人母/父,卻會開始「喪」發自己小朋友的照片甚至是影片,你自己怕被人「點相」,卻反過來好像以為每一張小朋友的臉都是一樣,私隱不私隱,可暫時拋諸腦後。因為,對於每個父母來說,子女總是他們最會毫不害羞地去炫耀的心血結晶。 到頭來,我們發現,原來人類始終是群體動物,在心底裡,我們都渴望被注意或被認同。在埋藏於某個潛意識的角落中,我們或多或少,都想擁有過15 Minutes of Fame,而這個小小的慾望,因為社交網絡,任你是名人還是草根,現在都有機會實現。 「寫完e-Zone稿,心情大大好,拿拿臨約班friend一齊去醫肚。」 我一口氣用手機在Facebook、Twitter與新浪微博發了同一條貼,公告天下如是說。 (原文刊於e-Zone,本人為該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