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t Lam

林一峰 | 雙林出海 | 子曰

2003年,香港活在SARS的陰霾中,就在那個時候,我和很多香港人一樣,遇上了林一峰的《The Best Is Yet To Come》,每次感到心裡憋悶,聽完這首歌,我就會頓然釋懷。 除了是一名勤力的創作人,一峰也會改編別人的歌,除了對其他創作人致敬,亦會視之為個人音樂造詣的「練劍」習作。 前作《細水如歌》清一色的陳百強,今回的《子曰》,則一律是林子祥作曲的13首原創作品。 是的,相信很多樂迷都可能忽略了,初出道的林子祥,其實為他個人及其他歌手,寫過不少經典旋律,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創作歌手。 雙林出海,其實彼此各有共通之處,兩者創作的旋律,以及其「非情歌」類的人生哲理歌,對香港人來說,總有一種治愈的氛圍。 但演譯林子祥的歌曲,絕非易事,單單以他遊走於真假音之間的三個八度音域,若非藝高人膽大,一般歌手都未必夠膽「犯險」。 相對於林子祥較為豪邁粗獷的歌聲,林一峰的嗓子則較為婉約清亮,加上重新的創意編曲,尤其是年輕一代的樂迷而言,大家大可把這些歌當作是新曲來欣賞。 有趣的是,〈分分鐘需要你〉明明是一首小情歌,鄭國江老師的歌詞,來到一峰的手裡,卻演譯成一首可跨越男女男男女女之間的愛情,甚至是表達親情的作品。 同樣是鄭老師的歌詞,〈誰能明白我〉道出了少年人追求夢想旅途中的鬱結,交由一峰演譯, 以率直的搖滾編曲,變成一名壯志未酬的中年漢子的吶喊。 林振強先生也是林子祥的長期拍檔,戇直少年心聲的〈究竟天有幾高〉和〈沙漠小子〉,前者變成了一首氣氛帶點神祕的電音小品,副歌部份和音花了很多心思,實在悅耳動聽;後者則以極具Cinematic的編曲,層層漸進,很有畫面的演譯。 〈這一個夜〉是廣東歌中少有的藍調作品,一峰把聽眾帶到美國西部某個小鎮的酒館現場,一人分飾幾角,用幾把不同的嗓音詠唱,像幾個人各自地自彈自唱,酒不醉人人自醉。 〈海市蜃樓〉和〈活色生香〉都是當年林子祥兩首最高難度的首本名曲,前者的Samba,後者的Tango,節奏感難掌握得好,音域亦闊得可讓歌者隨時氣絕身亡。 一峰嘗試把兩首舞曲注入更多的異國情懷,前者巴西街頭嘉年華、後者的中東民族樂器及旋律,編曲上的難度向原曲挑機之餘,歌手也同樣向高難度挑戰,花了很多心血在轉換唱腔上的層次鋪排。 (原文刊登於HiFi Review音響雜誌6月號,我是本文作者)

林一峰 Chet Lam | 思源

平日深居簡出,在娛樂新聞的蹤影近乎零,但事實上,他卻一直在全天候埋首創作。屈指一算,林一峰已帶來了他的第20張專輯《思源》,12首新歌,主力都是國語作品,除了一首粵語歌。 先坦白說,這些年來,林一峰的城市鄉謠作品,音樂風格,其實變化不大,歌曲旋律,總有點像似曾相識。 但奇妙的是,每一次,當我把他的新專輯播響,感覺上,就像是和這位老朋友敘舊,促膝閒聊。我和他,又會再一次,一起坐在客廳中某個舒服的角落,一邊淺酎一口沒加冰的威士忌,一邊滔滔不絕地,訴說一下彼此的近況。 就是如此,一聽,我就會又一次一口氣把整張專輯聽完。 這張新專輯,除了一人一峰一結他,一如近年的作品,一峰在編曲上亦加入了弦樂配器,令專輯中的部分歌曲,增添了多一份令人感到份外窩心的溫度,但他的情感所到之處,依然從不氾濫,點到即止。 作為專輯的序曲,《我的所有》是一首典型一峰風格的公路歌,結他的節奏像滾動中的齒輪,伴隨著引領你飛翔的弦樂和手風琴,邀請你和他展開一段豁達人生的新旅程。 但先抓住我聽覺神經的,反而是《一》這首歌。弦樂和鋼琴的編曲,襯托起優美的旋律,「走着走着走着走着感受着時間,想着想着想着想着思念深一點」的副歌唱起來,像給我的思緒長出一對翅膀,遨遊在無際的天空中。 《啞風鈴》同樣是一首充滿意境的歌,銅鈴、沙鈴及沙鼓所營造的空靈氛圍,加上如詩般的歌詞和簡約旋律、喃喃自語低音大提琴,再加上在沙發角落的大提琴,一起為你娓娓道來,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輕。 《分水嶺》以鄉謠藍調風的Slide Guitar前奏展開,有別於整張專輯小品小清新的主調,這是一首較為大氣的鄉謠藍調搖滾,「翻你翻過的山丘,渡你放過的急流」正正展示出歌者的豁達心情。 整張專輯唯一一首廣東歌《再見一次就一次》,像總結了近年不少人的心情,副歌「每次也是第一次,每次也是最後一次」的和音,令人聽出耳油,是一貫一峰風格的治愈系的城市民歌。

有些歌,需要多一點的時間發酵 | 林一峰《細水如歌》

有些時候,「懷舊」很容易令人墮入情感桎梏,主觀地認為新不如舊,令個人不能自拔,忽略面前的美好事物。 因此,我實在太怕「懷舊」這兩個字。 當「懷舊」再加上「金曲」,「懷舊金曲」這四字,更真的「比處死更難受」。 去年年底左右,林一峰推出了一張《細水如歌》專輯,是他第17張個人專輯,重新演繹了9首陳百強的經典名曲,大家不用擔心,這並非是一張單純的「陳百強懷舊金曲」致敬專輯,而是歌者試圖把昔日某個時空的情懷,經過長年醞釀發酵後,再次呈現出來。 因此,在整體編曲上,《細水如歌》沒有刻意翻新成2017年的版本,林一峰挾著他的一人一峰一結他,把舞台從香港移植到美國紐約,試圖以另一個城市的精神面貌,演繹另一個城市的優雅情懷。 在這個碎片化的年代,逐首單曲製作,逐首單曲打歌來在市場試水溫,隨時比起一口氣製作一張專輯化算。相信只有極少數創作人會像林一峰一樣,情願逐張專輯逐張專輯來做,而且,每一張專輯,他都會嘗試營造出一種統一的聲音或氛圍,《細水如歌》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討論這張《細水如歌》前,請讓我談一下林一峰和陳百強。 記憶中,應該是2003年左右,我在銅鑼灣HMV的試聽櫃位,遇上林一峰自資推出的第一張專輯《床頭歌》,那個時候,我的iPod裡,已經有那首聽完又再聽的《The Best Is Yet To Come》,實不相瞞,那個拷貝,我是從網絡上下載回來。 就當作是還給歌者的債,我買了一張《床頭歌》CD回家,只是,那個時候,我正開始實行我的「斷捨離」生活,回家後,我把這專輯弄了一個數位拷貝,然後就轉贈給朋友,順便也向他推介林一峰這新發現。 說來有點慚愧,那些年,我因為去了美國留學,離開了香港一陣子,剛回來時,我曾經連林一峰和林峯也搞不清誰是誰,《床頭歌》專輯還未面世前,我便試過錯把林峯誤作林一峰,在網絡下載了林峯的歌曲,一聽之下,才發覺「吓?原來係無線嚟嘅!」。 Spotify剛剛推出,我已經是付費用戶。不是笑話,可能因為聽過林一峰的歌,於是在Spotify推薦曲單中,也居然出現了風馬牛不相及的林峯。 容許我用一個比較膚淺的方法,比喻這兩位風格截然不同的歌手給我的第一印象,如果你說林峯很黎明,我就覺得林一峰很陳百強。 不是說他們的曲風歌喉很相近,而是,我總覺得他們散發出來的那份氣場,氣味很接近。 其實我也沒有認真地聽過多少首林峯的歌,所以暫且不討論他了,可是,為何我一開始就覺得林一峰很陳百強呢? 我覺得,林陳二人都有一種共同的氣質,聽他們的歌,我的心,會感到很安靜。 因為這個城市太喧鬧,所以我們更需要一些可以讓自己靜下來的聲音。有趣的是,無論是快歌中板歌慢歌都好,每次聽林陳二人的歌,我的心,都會感到很安靜。 事隔多年,透過一些報章訪問,我才得悉,原來林一峰的媽媽正好是陳百強粉絲,他除了自小被陳百強的歌曲薰陶,長大後,向來孝順的林一峰,也為此而重新演繹過媽媽偶像的歌曲,致敬之餘,亦憑歌寄意,送給媽媽。 事實上,在差不多十年前的音樂劇場《一期一會》,林一峰已經與陳百強來過一次音樂上的偶遇,期間林亦從陳百強的音樂面貌中找靈感,創作了《櫻花訣》這首優雅小品。事隔多年,《細水如歌》是林一峰再一次深入探討陳百強音樂世界的嘗試。 與其說這是重新演繹,不如說這是對80/90年代香港浪漫情懷的致敬,那個時候,香港同樣存在很多不明朗因素,但不少人還是心存希冀,嚮往著美好的將來,現在回看,當時大家可能有點單純,甚至是過份地純情,但亦正正好是因為體會到,人生的根本就是「是苦也是甜美」,所以我們才更應該讓目光放得更遠,同時好好活在當下。 傳聞中的陳百強是經常鬱鬱寡歡的人,但有趣的是,他的歌曲中,卻經常給予我們一種很正面的能量,事實上,他的嗓音,間中帶點單薄,音域亦不算廣不算有爆炸力,但卻是令人聽得親切、舒服。 我第一次聽林一峰的歌,只覺得他的聲音很「骨子」,演繹旋律的造句手法,氣質亦與陳百強相近,但林陳二人的嗓音,個人認為,發聲的方式其實截然不同。 看到《細水如歌》專輯封面上那位於紐約曼克頓區的Flatiron Building,黑白照片中卻散發出微溫的夕陽,大概已告訴了我這張專輯意圖展現的情懷。 雖然不是每齣電影都有出現過Flatiron Building,但我卻已聯想到電影《West Side Story》、《Annie Hall》、《When Harry Met Sally…》、《As Good As It Gets》,還有《秋天的童話》等等出現過的場面。 事實上,專輯中有三首歌,的確是在紐約灌錄,林一峰在當地組成了一個室樂團小組,用優雅細膩的管弦樂編曲,加上表情豐富的和弦襯托,歌者藝高人膽大,與樂手一次過同步錄音。 我最欣賞之一的一位日本音樂人大貫妙子,便曾經在1987年推出過一張現場錄音專輯《Pure Acoustic》,以類似配樂體制的弦樂四重奏,配上鋼琴及簡單一兩件的木管樂器,以最純粹的配器,演繹了她個人多首作品。 專輯以弦樂四重奏、長笛及單簧管的悠揚樂韻揭開了序幕,《夢囈》清晰地為這專輯的風格定調,鋼琴間奏時被低音大提琴包圍著,讓人恍如置身于走過時光隧道,來到紐約曼克頓區的卡內基音樂廳,讓此曲從未如此浪漫過。 《眼淚為你流》以鋼琴及大提琴的寂寞二重奏對話展開,貫穿全曲,伴著歌者的淡淡哀愁。重唱的一段,歌者唱到第二、第四句歌詞「苦痛問你知否」和「惟盼望情愛如舊」時,巧妙地來一個沉默,讓大提琴接下去。 《煙雨淒迷》把整隊室樂團再搬進錄音室,原曲的旋律本身已是憂怨非常,副歌更帶點激昂,但林的這個版本,卻注入了另一種情懷,音樂部分像醇和馥郁的陳年威士忌,歌者卻像蕩漾其中的一片冰塊,一曲入魂,令人陶醉。 原曲《凝望》是直接了當的4/4,林的版本卻變成了6/8小步舞曲,原本含羞答答的大男孩,如今似乎來得更開朗進取,中段間奏小提琴來了一句熟悉的旋律,聽清楚,才發覺是一峰舊歌《冷熱之間》的verse。 《盼三年》是香港樂壇曾經盛極一時的廣東小調,如今譜上西方輕爵士風格的和弦,在格調優雅的小演奏廳裡重新演繹,襯托出另一種浪漫靈感。 另一首十分欣賞的《感情到老》,由口琴奏響前奏,然後又有與歌者對話,全曲都是在兩支魚絲結他主力襯托下,點滴出青蔥歲月。 《我和你》嘗試來點不同的編排風格,是整張專輯我覺得唯一格格不入的作品,最後兩首《迷失中有著你》和《一生何求》,編曲體制都是相若的輕流行民謠曲風,和弦及副旋律卻添加了不少微妙變化,令歌曲沉澱出一種不是走得很前、亦沒有回首得太遙遠的跨時空感覺。 有些歌曲,真的需要多一點的時間去讓它發酵,從而散發出更馥郁醇厚的韻味。林一峰就像是一名釀酒師,把在原產地香港的發酵多年的葡萄(陳百強的旋律),帶到美國紐約,以當地的空氣、陽光和土壤,重新調製出9款品味如出一轍的美酒,值得大家找一個晚上,和好友一起輕談淺酌。

MusChat|林一峰(Chet Lam) x Rudi Leung

MusChat|林一峰(Chet Lam) x Rudi Leung 林一峰(Chet Lam) — 香港最具才華的Singer Song-writer之一,行事作風低調,熱愛旅遊,近年更愛上慢煮烹調,由音樂舞台走到廚房。2015年2月,與友人成立「音樂蜂」(MusicBee.cc),是為音樂版的Kickstarter.com,除了上期的「雙林」封面故事,我也和林一峰就音樂市場的何去何從,作出了深度討論。 CL:Chet Lam RL:Rudi Leung RL:音樂是人生的必需品,抑或只不過是奢侈品? CL:問我,我一定會說是必需品,但當你想深一層,當一個市民走進一家沒有音樂的商店,通常都不會逗留很久,就算是快餐店,也會播放背景音樂;而且,有說學音樂的小孩不會變壞,那麼大家認為,培養品德休養的事情,是必需還是奢侈呢?音樂,我會說是必需的奢侈品。 RL:你如何看習慣了免費「獲取」音樂的這一代? CL:這是有關世界消費習慣改變的大趨勢,音樂工作者首先要想的,並不是在音樂產品上挖盡心思掙錢,而是教育大家知識產權在文明社會運作上的重要,其他的好事自然會發生;現在已經不需要付出金錢去得到音樂,會讓聽眾願意付錢去買的,並不是盛載音樂的媒介,而是音樂或音樂人本身的精神。 RL:你認為音樂專輯還需要有如黑膠碟或CD等實體形式出現嗎? CL:2014年黑膠唱片在美國本土上的銷售增長是54%,其他除了串流音樂之外一概下跌;看看歷史,音樂媒介一直改朝換代,黑膠唱片卻一直生存著;我相信黑膠會細水長流,畢竟從消費體驗與音色兩方面看,最好的始終是它。 RL:我已經聽過有不少音樂人已放棄了靠售賣專輯這收入,認為那只是Marketing工具,你認為這是音樂專輯的唯一出路嗎? CL:可以肯定的是,依靠售賣實體CD來歸本,只會越來越艱難,但黑膠唱片連Download Code則相反;我仍然相信音樂的價值,亦相信很多人明白購買專輯的重要。 RL:對於成為了獨立歌手的妹妹,你仍不斷在她背後發功支持,是對她太過關心還是不放心? CL:關心就一定的了,我支持她是應該的,總之她有需要我就會盡能力幫忙;只是,究竟她需不需要呢?那就要問她了;有時候,我更需要妹妹,因為我常常不在香港,有她陪伴父母我就更放心了 RL:林一峰如果不彈結他,你還想學懂哪一種樂器,為什麼? CL:鋼琴;小時候一家七口住三百呎公屋,沒錢沒地方;長大後太多其他我更想接觸的事情,沒時間;對於創作人來說,樂器其實都是一種工具,最重要的還是用腦,一個滿載音樂的腦袋,才是我們最重要的一件樂器。 (原文刊登於2015年5月號Wagazine月刊,我是本文作者,本網誌版可能略有出入)

林一峰新西蘭「發現新我」之旅

2009年8月6號,由新西蘭航空香港facebook page開張的那一天開始(去timeline看看就知道啦),這個都一直是我最「上心」的客戶之一。 眨眼間已經超過兩年,老老實實,如果繼續搞一些小遊戲靠小恩小惠去呃Like,現有粉絲或新粉絲都未必會理你,而新西蘭航空作為一個香港人眼中仍屬較小眾的航空公司,我覺得,最實際還莫過於先加深大家她的認識。 要去新西蘭旅行再加上要在當地轉機周圍去,首選當然是新西蘭航空,但我想,究竟可以用什麼方法令大家「未出發,先興奮」? 最初的構思,是我們會乘搭新西蘭航空的飛機,在新西蘭四處去,拍攝好些有趣短片,然後在每條短片片尾,都會和facebook page上的粉絲有所互動,譬如儲夠Like才去片或答對相關問題有獎等等。 主要目的,除了讓消費者對新西蘭航空的航線,以及新西蘭的旅遊熱點加深了解,更希望與粉絲有更多對話。 後來我想,不如找一個既喜歡旅行,在facebook或其他social media上也有一定人氣的藝人,作為campaign的亮點吧。 我用一柱香的時間,便立即鎖定了「旅遊系」音樂人林一峰,認為他是不二之選,然後連同整個策劃向客戶cold call獻計。 客戶雖然與我看法一拍即合,但正所謂好事多磨,我們前後籌備了差不多半年,最後於今年才正式成事,真的是少一點毅力也不行哦。 既然名為林一峰新西蘭「發現新我」之旅,林公子當然會做一些平時大家較為少見到的活動。 而活動的主旨,其實也是想向大家傳遞一個訊息:所謂旅行的真諦,就是遠離自己熟悉的國度,從而尋找另一個新的自我。 還有兩個星期,這個活動就要到達尾聲,哈哈,老套一點講句,這一刻,我真的有點依依不捨。 如果你還未參加我們的抽獎活動,現在還有機會哦,快快到這裡參加吧。 以下11段片,已於過去5個星期內逐一播送,你有沒有錯過了那一段林一峰的精彩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