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感先決的藍牙耳機

Sennheiser Momentum True Wireless 3 評測

對於很多專業音樂愛好者來說,Sennheiser總處於一個獨特的位置。

走入屬於大眾消費品的無綫藍牙市場,她可能不及的Sony WF-1000X系,或者是AppleAirPods Pro來得大路,但依然,因為是Sennheiser這名字,她始終有一定擁躉。

我有入手上一代的Momentum True Wireless 2 (MTW2),個人認為他的抗噪效果一般,整體音量及低音的伸延性,亦欠缺了點力水。

手機App方面,我亦嫌MTW2太過簡約,功能及智能,還是Sony完勝。

雖然有點缺憾,但Sennheiser始終是Sennheiser,MTW2的音樂感佳、音色中性、斯文淡定,聽古典聽爵士音樂尤其勝任,令人聽得舒服。

用她來講電話開Zoom Call,語音效果接近Apple AirPods Pro,侷促感不算嚴重,而且比同期的Sony WF-1000XM3,或甚至是新一代的M4好,於是,又可以追加半粒星。

因此,當新一代的Momentum True Wireless 3(MTW3)推出時,我對她實在有點期待。

兩代Momentum True Wireless差別

先看看官方數字規格,同樣採用7mm 動圈單元、頻率響應一樣是5 Hz to 21 kHz、音壓等級俱為 107 dB (1 kHz/1 mW),就規格而言,兩代完全一樣。

規格上較明顯的改進,包括電池續航力由4小時升級至7小時,同時亦支援無線充電。

此外,藍牙解碼支援上,新增了aptX Adaptive解碼(暫時只支援Android設備);至於抗噪單元,亦升級為Hybrid Adaptive ANC。

我不是硬件專家,更不是數字控,所以總不能單憑Spec和數字就可以下判斷,所以,我還是透過親身體驗,試聽了一個月,才整理好以下評論。

MTW3外觀改造

MTW3的充電盒,繼續沿用具Sennheiser品牌特色的織布紋理設計,較其他品牌的同級產品,手感好得多,感覺上亦較高級。

比起MTW2,MTW3的尺碼大概瘦身五分一,一拿上手,即覺得手感更輕便。

但有個奇怪位,就是充電接駁口,由上一代的後面,移到這一代的前面,當你在充電期間打開充電盒,的確有點不方便。

單元外觀方面,上一代MTW2的單元,置頂有一塊銀底黑Logo的金屬面。

MTW3的金屬頂蓋部分,則設計得像一頂帽,Logo鑄刻在上面,頓然顯得更含蓄。

MTW3佩戴體驗

上一代MTW2拿上手時,較容易便會從指尖溜走,今回MTW3在整個單元物料上,亦有所改進。

細看一下,發覺分別最大之處,MTW3單元上層與腹部之間,新增了一個矽膠圈部份。

這設計除了令手握感更佳,亦可讓用家更換不同尺碼的耳翼。

對於經常在佩戴耳機時,很容易從耳朵跣走的朋友而言,MTW3這設計令佩戴體驗的質素,大大提升。

事實上,把MTW3置入耳道時,你可以馬上感到這矽膠圈發揮的效用,感覺上,除了配戴的體驗更舒適,其覆蓋耳道的效果,穩妥而不侷促。

Smart Control App軟件更新

初次試聽前,先更新Firmware,時間比想象中長(差不多20分鐘),但過程還算是順暢,期間亦沒有斷線死火。

已有一段日子沒使用Sennheiser的Smart Control App,今次更新Firmware時,才赫然發現,原來其介面和功能都已更新。

細節不多講了,但值得留意的,有以下兩項。

客製化均衡器

新增了Sound Check功能,你可以先選擇一首你想聽的歌曲播放,然後軟件會給你派三個Equalizer(均衡器)的ABC餐的選擇。

回應了三條聲音偏好問題後,軟件就會根據你的喜好,幫你調校一個屬於你的客製化Equalizer效果(當然,你可以繼續微調)。

Smart Control除了預設的多個Equalizer效果,你還可以啟動Bass Boost,或者是選擇Podcast,優化不同的聆聽體驗。

但Equalizer的頻譜只有三段,不及Sony般可以客製化得更仔細,希望日後軟件更新可以有所改善。

記錄聆聽位置

此外,也有類似其他品牌的聆聽位置設定,你可以讓軟件偵測你目前的所在位置,從而自行啟動預設的聆聽設定。

說到這裡,本來我以為MTW3會新增可同時連接不止一個音源的設定,好等經常需要由手機切換到電腦或iPad的我,可以無縫連接。

可惜事與願違,每次由A到B,MTW3都要啟動藍牙配對,重新連接,這是有點美中不足。

MTW3降噪效果

我在辦公室正襟危坐的時候,啟動升級為複合式ANC的MTW3,降噪效果明顯地有大躍進,在我座位附近的冷氣機噪音及其他雜音,降低了起碼7成。

在路上行動中佩戴,啟動Anti Wind模式,MTW3亦發揮了穩定聆聽體驗的作用。

的而且確,市場上要數降噪效果最明顯的,仍非Sony莫屬。

相對於Sony或Apple降噪效果,Sennheiser的風格,來得較為中性,並非殺無赦地滅聲。

而Sennheiser的降噪效果,勝在沒有因音壓而帶來的侷促和不舒適感,長時間聆聽,也沒有明顯耳朵疲勞的壓力,這點很重要。

是的,Sony與Sennheiser兩者比較,就降噪啟動下的聆聽體驗而言,MTW3的舒適度較佳。

至於不少人也關心的通話效果,較上一代的改進不算份外明顯,在戶外通電的時候,阻隔風噪聲的降噪效果不俗,人聲尚算清晰,但一如大部份的藍牙耳機,人聲效果還總是像隔著一層紗。

MTW3聲音風格

雖然我也擁有Android手機,但平日我主要使用的,還是iPhone手機和Apple Music這個配搭,雖然只可以用AAC codec解碼,但這次測試的,還是這個組合。

一貫的Sennheiser基因,中性、不浮誇、聲音溫暖,這一代的MTW3,沒有在音色上比MTW2有很大的品味變化。

最明顯的,是低音域的伸延性上,效果明顯進步不少,音場的遼闊感,亦來一個大躍進。

用Radiohead的《House Of Cards》試聽,電子化低音鼓的諧震效果,與彷如環繞聲效般的電子合成器效果,營造出如令人置身於異域國度的感覺,包圍感非常好。

再聽John Mayer 《Gravity》,整套鼓和低音結他,都帶出了一陣陣往下沉的醇和感覺,通透的主音電結他和人聲懸浮在半空,空間感很廣、很溫暖。

最後,再用Domi & JD Beck的《Take A Chance》考牌,鼓擊的低音實淨,Double Bass彈跳感十足,而沒有含糊其辭。處理Funky節奏, MTW3遊刃有餘,令人聽得蠢蠢欲動。人聲和音效果甜美,聲線溫暖。

再用來聽較大型的交響樂曲,始終是無綫藍牙耳機,要求過高實在強人所難,但試聽了John Williams的近作《The Berlin Concert》,反而有點驚喜。我先把Equalizer切換為Classical的設定,音樂線條尚算細膩,樂感澎湃飽滿,低音部份,反而需要收斂一下,廠方預設的Equalizer設定,不可以作為個人喜好的標準。

最後,我以ECM Records的新作,Enrico Rava & Fred Hersch的《The Song is You》作總結,雖然只有鋼琴及flugelhorn兩件樂器,但柔和簡約的聲調,卻更能展現出MTW3通透的音樂感和空氣感,兩件樂器聲音圓潤,有一刻,我以為自己是在使用耳罩式耳機聽歌。

🎶🎶🎶🎶🎶🎶🎶🎶🎶🎶🎶🎶

老實結論

相比起上一代,MTW3無論在聆聽及佩戴體驗、音響質素、外觀造型上,都有明顯的改進。

MTW3的降噪效果,可能是目前我試用過的藍牙耳機中,聆聽體驗最佳的。

可是,Smart Control App的大部分設定都需要手動,功能略嫌簡約,感覺上不算太Smart。

但總括而言,這是一對即使你聆聽大半天,也不會感到疲累、佩戴舒適,音樂取向來得中性,兼且聽感甚佳的耳機,Sennheiser用家們,基本上大可放心入手。


Also published on Medium.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